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江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浙江茶 世界享 看一片叶子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茶是中国的符号,也是浙江的金名片。

17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茶博览》杂志发表《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写道:“浙江茶叶连续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浙江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茶产业成为分布地域最广、经济带动效益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茶叶产量产值、品牌建设、科技发展等领先全国,翘首世界。


这片叶子,在浙江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茶文化,走向世界

宁波三江口,有一块“海上茶路”启航地的主碑和四块副碑,以及茶叶形船体和船栓群。

“甬为茶港”,茶从浙江走向世界。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高僧最澄携浙江天台山、四明山产的茶叶、茶籽从明州(宁波)回日本,是为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

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竺济法说,浙江的茶器、茶叶犹如珍珠般散落在通往世界各地的航道上,也见证了浙江是“海上丝路”中的重要部分。

2012年底,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茶文化建设,明确将茶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省建设内容。

茶文化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浙江通过发掘全省各地传统的茶器、茶室、茶具、茶歌、茶、人等资源,鼓励支持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做好传统制茶技艺等非遗系统性的保护。2022年,由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跻身世界非遗之列。

同时,浙江以茶为媒、以茶为友,持续多年举办中国国际茶博会、国际茶日等重大活动,培育中国茶叶大会、中国茶商大会等茶食品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持续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出去。

做强茶文化,浙江聚焦茶文旅深度融合,茶叶小镇发展迅猛。生态茶园、创意加工、主题民宿、特色庄园、风景名胜珠联璧合,让茶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也衍生出更多产业空间。2022年,浙江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高达150亿元。

茶文化传承,关键要有传承人。以西湖龙井为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正在实施新生代手工制茶技术人才培养战略。今年,报名参训年轻人炒制技艺的学员从2020年的12人猛增到341人,80后、90后、00后占比高达83%。

目前,浙江正围绕茶文化积极谋划并开展各项工作。中国文化特色茶馆团体标准实施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调研制定茶文化优秀企业团体标准。在茶文化研究方面,进一步发挥中国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茶叶品牌建设专委会、兴文强茶联盟、红茶联盟、茶馆联盟、茶企联谊会等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大做好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产业,带富群众

淳安鸠坑茶、开化龙顶茶、平阳黄汤茶……在浙江,茶产业是山区26县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山区小县景宁,就因当地特产惠明茶寻到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的茶山调研时,叮嘱大家要好好发展这个生态产业。

“这些年,我们开发荒山、优化品种,茶园面积达到2005年的5倍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0倍。”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兴和说,引进县里的龙头茶企,村里创新推出“养羊控草”等生态茶园管理模式,还投资建设了全县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

在景宁,惠明茶是真正的惠“民”茶,全县4万名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1万元以上。为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年初,“惠明”系列商标所有权从民营企业转让至景宁国有企业,当地茶企可以通过统一的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公版包装“抱团”拓市场,产品溢价达35%。

早在2002年11月第一次到景宁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就注意到了当地的特产惠明茶,特意嘱咐“这个品牌要打大一点,响一点”。如今,浙江已培育200多个茶叶品牌,其中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有50多个,逐步形成了龙井茶、安吉白茶、丽水香茶、浙南早茶等品牌集群。

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的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正把“把白茶从论斤卖变成论杯卖,把卖白茶转化为卖文化、卖风景”的设想,一步步变成现实。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说,两个月多前,村里和周边4个村共同成立金叶子旅游服务公司,要在民宿、停车位等村庄建设方面提质升级,争创4A级景区。

在安吉,白茶产业已成为年产量2300吨、产值35.88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2022年,浙江全省茶园亩均产值达850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1%,在全国主要产茶省中排名第二。

但浙江不止步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下,黄杜村的茶苗、技术被送往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五县,带动受捐地66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受捐的3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当地白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也有地方推出了品牌。”盛阿伟说,从“输血”到“造血”,茶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铺就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之路。

茶科技,日新月异

绿意盎然的茶产业,不光为万乡千村带来了产业发展活力,更厚植于科技的沃土中,推动和支撑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坐落于杭州梅家坞茶园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2004年4月,习近平同志到茶叶研究所调研,向科技人员和采茶女工关切地询问茶园建设、新品种推广和生产等情况。

“从田间寻找科学问题、用实践检验科研成果,近20年来,茶研所始终遵循总书记的嘱托,聚焦茶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科技问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说,围绕茶叶全产业链,所里先后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5项、省部级奖50项,实施了90%以上的国家和农业农村部委托的行业各类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茶研所深加工首席科学家尹军峰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尽可能把茶资源“吃干榨净”。“我们建立的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说,茶研所的不少深加工技术创新,已广泛运用于新式茶饮行业,催生出一批新兴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

“茶产业近年来愈发呈现出融合创新趋势,这也要求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深加工技术和产品,更高质量地服务于产业生态创新。”尹军峰说,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已集成30余个专利技术群,其中有15项专利成果的转让合同总金额突破1500万元。

浙江的茶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如何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近20年来,茶研所从9个国家收集了37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基于机械化采摘、质量安全、茶的多元化利用、健康成分富集等方向开展育种。

目前,浙江省茶树新品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由茶研所选育的茶树登记品种数占全省的六成以上。今年,特早生优质新品种“中茶108”首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茶树的主导品种,这是茶研所用我国绿茶主栽品种“龙井43号”作为母体选育出的新品种,发芽期能比“龙井43”提早2至3天,还推广到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30万亩。

除了提升品种选育数量、质量,3年前,茶研所还完成了“龙井43”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基于这一创新性成果,所里开发出首款茶树高密度基因芯片和一批功能性(高儿茶素、低咖啡碱、高苦茶碱等)分子标记。“这相当于掌握了品种的生长密码,借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我们得以更快对种子的重要性状进行快速筛选,将新品种育种时间提早五年以上。”茶研所副所长、茶树遗传育种首席专家王新超说。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小叶子里蕴藏的新科技不断被发掘,撬动全产业链的有机更新,也让中国的茶产业更具魅力和竞争力。

来源:浙江日报,潮新闻 记者 张姝 祝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2月7日,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活跃等优势,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战略,落实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壮大龙头主体,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茶产业传承文化、富裕农民、涵养生态、健康养生、和谐社会等功能,巩固茶文化、茶贸易、茶科技交流国际地位,放大茶产业全球聚焦效应,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优势产区特色鲜明,生产效益明显增长,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在20万吨左右,一产产值超过300亿元。茶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和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茶叶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茶类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抹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竞争力增强,形成以龙井茶为主体,丽水香茶、温州早茶、安吉白茶等多品牌共同发展的态势。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功能开发,积极培育茶休闲茶文化,形成以茶叶生产为基础,茶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播、茶健康养生、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融合的发展局面,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茶叶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绿茶主导、其他特色茶类适度发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推进茶叶产业规模适度,着力防止耕地“非粮化”,重点做强龙井茶、白化茶、早茶和其他特色茶等优势产区。

龙井茶产区。以萧山、余杭、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富阳、临安、建德、淳安、上虞、诸暨、嵊州、新昌、东阳、磐安、天台等县(市、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加工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和管理数字化,加大品牌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使用率,完善保护机制,全面提升龙井茶市场竞争力。

白化茶产区。以安吉、长兴、德清等县为重点,切实改善茶园基础设施,提升茶叶生产水平,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和多业态发展,建成白化茶全域生态茶园和全域茶旅示范区。

早茶产区。以永嘉、泰顺、苍南、平阳、文成、乐清、松阳、景宁、遂昌、龙泉、莲都、缙云等县(市、区)为重点,主攻产品质量和商品性提升,强化“温州早茶”“丽水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夯实浙南早茶产业集群基础,进一步开拓市场。

其他特色茶产区。以开化、江山、龙游、武义、婺城、兰溪、临海、三门、余姚、宁海、奉化、海曙、普陀等县(市、区)为重点,发挥传统精品绿茶特色优势,推进茶树品种、茶园、茶厂、茶市同步提升,强化科技装备配套支撑,做精做优“一县一品”,着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二)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按照茶园规模适度、产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品种搭配合理、技术支撑有力等要求,综合采取科学合理种树、留草、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保持茶园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推进茶园排蓄、喷灌、防霜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低温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进茶叶生产专用肥、专用农药研制和推广,严格执行禁限农药使用规定,全面推行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创建一批化肥农药零投入茶园。到2025年,建成300个省级生态茶园基地,带动全省新增生态茶园面积100万亩。加快构建绿色食品茶叶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支持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定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省茶叶绿色食品认定800个以上,监测面积100万亩以上。

(三)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大力度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强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区域和茶树品种,分类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到2025年,建立提升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加强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进茶苗繁育基地建设,健全茶苗交易体系,加强与当地主导茶类相适应的茶树新品种推广,提升良种覆盖率,培育产品新优势。围绕全程机械化,推动研制茶园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机械以及耕作施肥一体机、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协同开展适应机械作业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和制茶工艺研究示范,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熟化集成推广优质绿茶机采、茶叶数控加工、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抹茶全产业链生产等一批主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着力提升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和数字化的要求,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加快茶叶加工装备的提升改造,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进一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鼓励重点茶区建立茶叶精深加工园区,扩大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支持抹茶产业发展和新茶饮原料产业化。到2025年,培育茶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0家,年综合利用原料茶30万吨,综合效益达到500亿元。

(五)强化主导品牌和市场培育。加大公用品牌打造力度,分层次推进茶叶品牌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大力推进山川地理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做大做强若干个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公用品牌。省级层面重点提升龙井茶品牌,进一步整合4个市18个龙井茶生产县(市、区)资源,做精做优“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品牌,做大做强龙井茶“品牌集群”,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超80亿元;引导“安吉白茶”“温州早茶”“丽水香茶”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地域性的个性化企业品牌,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匠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匠心品牌产品消费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以国家地标保护工程和“品字标浙江农产”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到2025年,全省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5个以上。优化产地茶叶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交易模式升级改造,做强做大3-5个区域优势明显、品类特色突出的重点茶市。完善中国绿茶、龙井茶价格指数体系,有效引导产销对接。推动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促进茶叶出口企业抱团发展,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注册公共出口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市场,提高传统绿茶和名优茶国际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引导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广泛搭建茶叶贸易与品牌推广平台,不断拓展产品市场。

(六)深入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茶产业数字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适应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茶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集成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支持建设数字茶园、数字茶厂、数字茶市等。推进茶叶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数字茶业标准体系与规范,强化数据集成和应用场景打造,逐步实现茶园管理、防灾减灾、生产加工、品控追溯、市场营销、品牌保护、技术服务、产业管理等数字化。到2025年,建成全产业链、功能综合、省市县协同的省级茶叶产业大脑,打造茶叶数字化强县10个,数字茶园、数字茶厂100家左右。

(七)加大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新格局。大力发展茶叶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面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带动散小农户共同发展。进一步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统一机耕机剪、市场抱团营销等服务,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0家。

(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兴茶。充分整合利用茶产业资源,加快推进茶叶特色小镇、现代茶庄园和茶叶精品旅游点等建设,培育茶相关要素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美丽茶乡。到2025年,建成茶叶全产业链强县10个,全域茶旅强县10个,精品茶旅线路50条,服务功能齐全的茶庄园200个。深入发掘和传承底蕴深厚的浙江茶文化,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消费”理念,加强茶文化和茶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推广普及,加强茶博馆、茶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广泛开展“国际茶日”“全民饮茶日”等公益性茶事活动,组织茶艺、评茶及茶文化创意等技能竞赛,推进茶叶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茶文化活动,充分借助海外浙商、孔子学院等渠道,推动浙江茶叶与茶文化“走出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制定发展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措施保障,精心组织实施。深入研究茶产业发展指数,开展茶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适时组织美丽茶园、茶旅线路、名优茶品牌和茶文化等推介宣传,营造茶叶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好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种质资源圃、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厂、茶庄园建设和茶品牌、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大力推进茶科技创新应用、生产加工基地改造提升。落实茶叶加工厂、茶庄园建设等用地和用电优惠政策。强化推行茶园政策性保险,引导开发特色保险新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各地要结合产业实际,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重点茶区设立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强化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分工分业。创新组织机制,做强做大产业龙头,加快推进茶农茶企密切合作,着力构建产业链条贯通、利益联结紧密的共同体。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大力促进茶叶多样化功能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强化指导服务。加强茶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涉茶科研院所、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支持茶学科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茶农特别是采茶、炒茶等人员培训,积极组织茶叶生产、加工和茶艺等技能大赛,培育一批制茶工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做好省内采茶工余缺调剂,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合作,着力解决集中采摘期采茶工短缺问题。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国际茶日,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解析!

5月20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简称“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牵头,12个主要产茶与消费国、地区的茶叶组织共同发布“国际茶日”国际茶产业关键词;同时,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发布“国际茶日”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

“国际茶日"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数据提供数据技术支持,基于政府公开数据、人民众云平台数据,筛选出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剖析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解析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

“国际茶日"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个性化消费,直播电商,科技创新,人才积淀,文化传播,国际贸易,品牌发展,标准体系。

中国茶产业十大关键词解析

背景2021年1月-2022年4月,含有关键词“茶产业”的信息传播量已超270万篇。话题热度走势波动幅度较大,形成多个波峰,其中,受“春茶”等因素影响,3月、4月期间是茶产业舆论聚焦的热点时段。

从各地茶产业的信息传播情况来看,福建省对中国茶产业的主题信息发布量最高;广东、浙江、云南、湖南、贵州等省份关注度也较多。

解析

NO1.乡村振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放大区域资源禀赋在我国乡村振兴建设中,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很多茶叶主产区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山区,茶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据农业农村部表示,832个脱贫县中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有150多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累计带动26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多地实践案例证明,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放大区域资源禀赋的优势,唤醒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茶产业增强了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助力地区彻底解开贫困的历史枷锁,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NO2.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2021年9月,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推广绿色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下,积极落实环保发展战略的实践己经深入各行各业。因此,构建绿色化茶产业工程,促进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

如何推动茶产业绿色化,减少茶产业体系中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是当前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转型问题,对茶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NO3.个性化消费消费者对茶产品的偏好更趋多样化

近年来,各地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生产稳定发展、充足优质供给持续为消费市场的扩增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21年,各主产区茶叶交易持续回稳,茶叶消费加快复苏,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230万吨,内销总额跃升至3000亿元。在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之下,未来我国线上消费、智慧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将快速发展,茶叶消费也将乘势步入提质扩容的关键时期。

消费需求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和茶文化推广的影响,茶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我国茶叶内销量不断增加,并呈现出消费人群年轻化、茶叶产品多元化与高端化、消费个性化等特征。

以喜茶、茶百道等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走进大众视野。新茶饮健康、时尚,具有社交属性,同时将商品和服务紧密结合,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

NO4.直播电商网络技术为茶产业营销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当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越来越多的茶农、茶企选择电商直播,化身“带货达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好茶”变“网红”。

基于疫情防控要求,线下活动开展受限,互联网传播力被进一步彰显,“云”服务在茶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少茶区随机应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茶事活动继续开展、茶叶销售不停步的破局点,如陕西连续三年举办“网上茶博会”,宣传陕茶品牌、促进陕茶销售。

同时,一些直播平台丰富多元的茶行业内容,让全国用户近距离接触了茶文化、茶知识,感受茶生活,提升了各优质产区茶叶全国范围内的流转效率,帮助茶叶品牌和茶商扩大声量、打开销路。

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2022年以来,各大短视频及电商平台也都加大了茶叶直播的力度,某电商平台直播“春茶尝鲜季”活动期间,茶叶品类直播场次同比去年增长18%,订单量上涨26%,与之相关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7%。另一电商平台直播活动期间,共举办上万场茶叶直播,平台茶叶产品销售额环比增长超过50%。

NO5.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提质升级

在茶产业发展中,茶科技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叶品类、保障质量安全、挖掘茶叶功能、拓展消费领域。

随着茶叶市场消费升级,除了以往追求口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注重品牌和健康,这也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从业者进一步利用生物科技提升茶叶产品品质,如通过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有害生物,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同时也进一步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

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茶产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切关心指导、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创新。科技特派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成为了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另外,茶产业还通过技术革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在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等地,科技赋能茶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物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技术在茶产业中广泛应用,缓解了集中用工的难题。

NO6.人才积淀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茶产业发展从粗放到精细、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需要大量既懂政策法规又懂经营管理、既懂金融又懂茶业的专业人才。舆论认为,茶产业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

人才资源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水平。为培养茶产业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多地相继采取多种举措,为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如广西出台《关于支持广西茶产业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大高、精、尖、缺茶叶人才引进,强化人才支撑。凡是从区内外引进的种茶技术、茶叶制作工艺技术、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给予每人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的自主选题科研项目支持;福建出台多条促进茶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措施,包括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技能竞赛组织、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深化职业技能评价、引导院校建设专业、推进职业发展贯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

NO7.文化传播茶旅成茶文化展示新载体,沉浸体验茶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我国已形成由茶道、茶艺、茶诗、茶具等构成的茶文化体系。

茶旅融合逐渐成为中国茶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载体,茶旅的兴起让更多人认识茶、关注茶、爱上茶,茶与文旅产业有机互动,茶文化深入人心。茶叶自带文化属性,与旅游相得益彰。以旅带茶不仅能撬动茶产业规模扩大,提升茶叶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更有助于提升中国茶美誉度,彰显茶文化软实力。游客在茶园游过程中亲身领略茶乡美景,感受绿色生态,品饮当季鲜茶,体验采茶炒茶,多维度沉浸式感受浓香中国茶文化。

近年来,多地以茶文化推动茶产业振兴受到舆论关注。例如,贵州充分整合茶文化优势资源,截至2021年,贵州省以茶为主题的景区数达26个,以茶为主题的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安徽省在《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茶叶主产市、县打造茶旅精品路线、园区,建设茶旅特色小镇;将茶产业发展与徽风皖韵的区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开展茶文化系列宣传活动。

NO8.国际贸易中国茶香飘海外,繁荣茶经济

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出口均价均创历史新高。中国茶叶出口至六大洲共计139个国家和地区,新增莫桑比克、吉布提等出口市场国。

茶贸易是中国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主要路径之一,每一片小小的绿叶都是承载中国文化与传统的绿色名片。

中国茶贸易持续向好,中国茶品牌频频出海体现出世界对中国茶品质高、品类多、安全性强的肯定。从国内层面看,在我国茶叶产能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促进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具有消化产能、优化结构的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看,持续扩大茶贸易不仅将繁荣茶经济,更能助力我国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NO9.品牌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品牌已经成为茶产区、茶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背后,都与品牌化密不可分。近年来,在各茶产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持续推动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发展,成为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有力抓手。各地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大型专业的茶博会、农博会等展会上,都能看到一些区域公用品牌参展亮相,西湖龙井、普洱茶、福鼎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在消费终端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此外,在知识经济和品牌经济已经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成为助推品牌发展最强有力的后盾。茶产业迎接新一轮品牌化机遇时,更需要全力构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品牌竞争优势。

NO10.标准体系标准化成茶产业发展重要牵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标准化建设也紧跟国家标准化改革步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标准,助推茶产业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推动中国茶行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进入了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茶园种植面积、产量、效益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标准对产业的贡献率逐年上升,茶叶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标准已覆盖茶叶种植、加工、包装、流通全过程的全产业链。

2022年1月,福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全国首个《茶叶体验店服务规范》,该文件是福建省建立和管理茶叶体验店的依据,是促进福建省茶叶体验店发展的基础,对于促进福建省乃至我国茶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2021年5月正式发布和实施。该标准是茶叶领域由我国专家牵头研制发布的第一项国际标准,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我国茶叶标准化水平,代表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工作中从参与到主导的角色转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中的贡献度,对推动全球绿茶贸易和消费具有里程碑意义。

资料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