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的澜沧江

找到约1,727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申遗成功对探源普洱茶的重要意义

普洱茶是云南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颇具品牌价值的茶叶名品。很多爱茶的茶客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几座云南的知名茶山,民间也有“易武为王、景迈为后;左相班章、右将临沧;南糯在前,布朗在后”等诸多说法。古六大茶山大都位于澜沧江沿岸,归属于西双版纳、普洱等区域。人们喜爱普洱茶蕴含着岁月千锤百炼后的滋味,更喜欢普洱茶那份经光阴沉淀后的风骨,对普洱茶的探源也从未间断。

景迈山云海记者陈飞摄

普洱茶名重天下

云南省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普洱茶的种植遍布云南省全境,尤其集中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普洱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普洱茶叶形较大,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和茶碱。

普洱茶的名称因族名(或因地名)而得。至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普洱茶被中原逐渐认识,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到了清朝(1636年—1912年),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千百年来,普洱茶作为云南的“土特产”,生于西南边疆,长在红土高原,随着茶马古道运往各地。清朝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普洱茶既是西南地区各民族日常饮品,更是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游牧民族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并且登堂入室,成为王公贵胄杯中的佳品。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逐渐形成了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即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陕、甘、贵、川、滇、青、藏,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数百年的光阴,茶马古道上的石板被马蹄踩踏出一个个马蹄窝,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而沿着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的普洱茶,经过一两年甚至更多时间的艰难跋涉,在风霜雨雪、日晒雨淋、马背热汗的加持下,晒青普洱茶鲜活的细胞在穿山越岭的路途中开始自然发酵,并在后期的存放过程中继续完成自然发酵过程,转化为难以复制、独具韵味的“普洱茶”。



寄生于茶树上的“螃蟹脚”记者王毅摄

茶源之争

说到普洱茶的分类学位置,不得不提一个典故。1824年,驻守印度的英军少校勃鲁士,宣称在印度阿萨姆邦(Assam)发现野生茶树。1838年,勃鲁士印发宣传册,列举他在阿萨姆发现的多株高大野生茶,并断言印度是茶树原产地。鉴于当时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勃鲁士和英国学者的诱导下,印度被先入为主地标榜成茶源地,普洱茶的拉丁学名也成了“assamica”。有关学术争议延续到了1981年,我国植物学泰斗张宏达教授多番实地考察,发现和确认所谓“阿萨姆种”是中国原种,起源于中国西南部。张宏达教授凭藉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学界正本清源,将var.assamica中文定名为“普洱茶种”,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世界山茶属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教授在其著作《世界山茶属的研究》中对普洱茶的起源问题进行了阐释:“TheaassamicaMasters(阿萨姆茶)是根据英属东印度茶叶公司采自阿萨姆茶园栽培的标本命名发表的。参与阿萨姆茶树调查的C.Bruce指出:阿萨姆的茶树可能是当地人从远东带回来栽培的。我们翻阅了英国各大植物标本馆的标本记录,印度阿萨姆地区未见有野生普洱茶存在的确切记载。”

野生普洱茶的自然分布限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和邻近的中南半岛北部,以云南南部森林中最为常见。西南林业大学郭荫卿教授在讲授《树木分类学》时明确指出:根据植物学家对野生普洱茶分布区域的系统调查结果和国内外重要标本馆收藏的山茶属标本及其采集记录,有关普洱茶大量的标本采集和引种记录都源于澜沧江中下游的森林地带,特别是以临沧至普洱段最为集中。这一区域也是当时来自英法等西方的植物学家和传教士最重视的地方。他们在采集了这些植物标本后大都收藏在英国和法国的标本馆,普洱茶就是当年英国植物学家、传教士采集后引种到与澜沧江流域气候相近的印度阿萨姆地区的植物之一,并在阿萨姆种植发展。而英国植物学家马斯特(Masters)是在印度的阿萨姆邦的茶园中采到了普洱茶标本后命名发表。因此,普洱茶真正的原产地应为云南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也是世界山茶属茶组种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就是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

完整的证据链

生态环境专家杨宇明教授分析了普洱茶在云南起源并保存的地理学原因: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从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脉北麓的富吉山一路南下,跨越近30个纬度,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我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由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北半球南北跨越距离最长,连接着青藏高原与中南半岛的第一大河。由于澜沧江流域是连接着青藏高原与中南半岛的重要生物廊道,不仅物种分布集中,而且是不同生物地理区系成分的交汇过渡地带,其中山茶科山茶属等被子植物的古老类群得以在澜沧江河谷演化发展,成为山茶属茶组的分布与分化中心。至今,澜沧江中下游仍然是山茶属植物种类分布最多最集中的河谷地区之一,目前集中分布了如大理茶、厚轴茶、德宏茶、大苞茶和普洱茶等诸多种类,普洱茶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古茶种。

与此同时,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距今约3520万年前的茶树化石,从学术上最终确立了茶树的发源地在云南的事实,是世界茶树演化过程中重要古植物化石证据,学术价值不可估量。云南茶区,有数不清的野生古茶树、古茶树群落,这些古茶树成为中国作为世界饮用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全球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4个变种,其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作为世界饮用茶树原产地,云南分布有大量野生茶树群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古茶树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古茶树91万亩、约5400万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古茶研究中心主任蓝增全介绍,云南境内发现的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代表,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比如,1951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8.8米、基径138厘米,树龄约800年;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发现的野生型古茶树,树高32米、基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1991年在澜沧县邦崴村发现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树龄1000多年。


大平掌古树茶记者陈飞摄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隐秘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库大雪山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集中分布着面积约1.27万亩双江县勐库镇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海拔2200—2750米,是目前所知野生古茶种群分布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而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的万亩千年古茶园,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与森林乔木混种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样本,更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2010年,针对世界文化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并于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为什么是景迈山?我们在众多解释说明文件中找到这样一些表述:“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的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山茶科树木在第四纪多次冰期中存活下来,适应不同自然条件而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进入全新世(地质年代约12000~10000年前至今)以后,野生古树茶的使用价值被人类发现,之后逐步被驯化并大规模栽种,这一地区遂成为中国栽培型茶树起源地,并在近代传播到了欧亚大陆、非洲和南美洲。该地区的云南省澜沧江下游流域,北回归线附近,受到西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加之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成为了全球普洱茶的故乡。公元10世纪,布朗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后续来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随着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云南作为野生普洱茶的起源地将无可争议地载入史册。

(吴静波 杨宇明 作者 分别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来源:云南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小叶种茶之谜对话录(云南栽培型古树茶的分类与断代)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叶种植文明的发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树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叶种植文明是诞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四川的先民们对这些中小叶种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中小叶良种,逐渐形成先进的茶叶种植文明。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叶种茶是茶叶文明不断南传的结果。二无量山多小叶种茶,是因为历史上其充当了茶叶种植文明南传的主要通道,二无量山在银生茶时代向普洱茶时代演进的数百年过渡时期,扮演了传播的关键角色。二无量山遍布小叶种茶,就是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见证。

巴蜀大地的小叶茶良种传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叶种植水平,激发了当地原住民培育大叶茶良种的热情,经过上千年的不断选育,终于在普洱茶时代培育出了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国家级良种。大叶良种的兴起,让小叶良种逐渐边缘化,让现代人误以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叶种茶加工而成的,这显然与历史不符,也漠视了大量的小叶种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实。

云南也存在大叶种变异型的小叶茶,主流的观点将小叶种归为大叶种变异型。如果是大叶种变异的话,茶树的叶子会变小,叶形始终是圆形与椭圆形,而小叶种的叶子是奇特的细长柳叶形,由此可见小叶种茶不属于大叶种变异。

——文章提要

在“银生茶”向南传播,演化为“普洱茶”的数百年历史进程中,无量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量山源自南涧,最高峰在景东,来到景东与镇沅交界处,分为沿澜沧江边南下景谷民乐、永平的大无量山,另一条就是穿越镇沅、景谷、宁洱直到江城、勐腊的二无量山。通过山形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从北逶迤南下的二无量山长达数百公里,北边的一头连着景东永秀,南边的一头连着古六大茶山,这中间就盛满了从银生茶到普洱茶数百年的传播史。

这次随行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先生,多年前就对“二无量”这条被忽视的山脉进行深入考察,其认为从北到南该山脉的东西两麓分布有一系列的著名茶山,从景东无量山主脉的金鼎古茶山开始,往下就进入了二无量山的北部,在镇沅分布有老乌山、老海棠、茶山箐,在景谷分布有苦竹山、凤山、南板、黄草坝;而到了二无量的南部,在宁洱有困鹿山、板山,在勐腊有著名的六大茶山。而且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相对于澜沧江东岸的哀牢山、大无量山,澜沧江西岸的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二无量山系的小叶形茶特别多。关于这种叶子如细长柳叶的小叶茶,云南茶界的主流说法是,其是云南大叶种的变异,还有一种观点是,倚邦的小叶种来自四川。

李琨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认为,小叶形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叶片椭圆形的小叶茶,其是云南大叶种的自然变异;而柳叶形小叶茶,叶片细长,其经过人工选育,已进化为小叶种。这些小叶种茶树来自哪里?李琨认为,可能跟南迁民族有关,这些不断南迁的种茶民族,数百年间将小叶种茶沿着二无量山的山脉走势不断南下,从景东带到镇沅,然后是景谷、宁洱,最后是种在六大茶山的倚邦。

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说,但也与我们设想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一致,也就是更先进的小叶种茶从巴蜀大地传播到云南,先是在银生茶时代一路向南传播,然后在普洱茶时代再向北传播,由西双版纳地区反哺到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

这次茶马史诗编辑部考察的困鹿山与黄草坝,茶叶种植历史久远,在困鹿山留下的数百年大单株很多,而在黄草坝则是规模化连片种植茶园的典范。就现存茶树树围推测,困鹿山小叶种茶树种植年限可能会早于倚邦小叶种,小叶种存在经镇沅、景谷、宁洱传到倚邦的可能。

从困鹿山、黄草坝考察归来,2015123日上午在普洱市的巴塞罗酒店白马非马与李琨就小叶种茶之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白马非马:大家都知道无量山,但对于二无量是陌生的,请介绍一下二无量山。

李琨:无量山从南涧到景东,在勐统河谷分为大无量、二无量两支。大无量沿澜沧江边从景谷县永平、民乐下来,海拔低,宜开发热区农业、规模化农业,植茶不多。二无量位于川河(把边江)与威远江之间,一路南下,直到勐腊,出名的茶山有凤山南板、正兴黄草坝、镇沅田坝茶山箐与老海棠、凤阳困鹿山、勐先板山、易武茶山,以及一些不太出名待开发的古茶区。二无量南段的主脉,东边是宁洱,东北边是镇沅,西边是景谷(凤山、正兴)。老乌山、苦竹山介于大无量与二无量之间。大无量与二无量的分界,东边以景东芹菜塘形成的勐统河为源头,西边以景东永秀为源头的景谷河为源头。二无量许多地区,茶叶种植海拔高,1900左右,多中小叶种。整个二无量的茶树都很杂,红梗茶多,大叶、中叶、小叶种都有,分细叶子茶(柳叶)、大叶子、紫茶、红梗茶、勐库茶等品种。当地许多原生茶种品质好,比如中小叶红梗茶加工出来品质比勐库种好。红梗茶芳香物质更多,喝起来更润口;勐库茶易成活,易生长,产量高,外形好看,劲头足,但不够香润。倚邦小叶种多,当地人称为细叶子茶,种植年代跟黄草坝接近。小叶种以困鹿山最为古老,倚邦面积最广,黄草坝连片种植,镇沅零星分布,景东漫湾也有发现,整个二无量都有小叶种。

白马非马:请谈谈考察小叶种茶的经历。

李琨:小叶种跟南迁民族有关。2003年、2004年我做太和甜茶,发现有些茶树树形半开展,多数往上张,叶形细长,老叶长1.52㎝,这类茶做出来,香型、口感很特殊。主流的观点将之归为大叶种变异型。我走了一些茶山后,认真对比发现,如果是大叶种变异的话,叶子会变小,叶形始终是圆形与椭圆形,不是这种奇特的细长柳叶形。当时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都是走路,或骑摩托去,考察范围不是很大。就镇沅而言,在二无量发现的细叶子茶更多,在哀牢山系基本没发现。

我后来开茶楼,就有机会走更多地方。2005年左右,我发现景谷凤山、南板、黄草坝一带有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小叶种茶,它的性状更为典型。它的种植方式不开沟,不开台,顺山坡按传统的满天星方式种植。许多茶树高大,甚至可达七八米高。在黄草坝外寨这边,土层浅,没有松土深翻,茶树长得不漂亮,但也有一定树龄,反而在以寨小叶种不多,多为大叶种。整个南板、黄草坝片区,可以看出是茶种混杂片区,以小叶种为主。,

2006年,我来到宁洱困鹿山。听说这里古茶树比较老,我就想去看看藤条茶的传播路线,结果发现当地分布有柳叶形小叶种古茶。这种古茶长得特别高大,有的达10米有余。有的树体年久,受到伤害,但生命状态依然旺盛。这又让我对大叶种、小叶种的传统界定方法有点怀疑起来。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大叶种属乔木型,树形高大,主干突出,芽叶肥壮,丰产期长,生命力旺盛,千年之树也会有。而这种柳叶形小叶茶,传统认为属灌木型茶树,分枝低矮,芽叶细小,生命力不是很旺盛,百年之树难找。但是眼前的困鹿山细叶子茶,明显树龄超过百年,甚至高达数百年,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就想,这类茶树在无量山一带广泛分布,肯定有它的原因,那么往南边是否还有传播?2010年,我到普洱市茶源广场开店以后,又沿无量山脉往南走了江城、勐腊一带的茶区。在易武茶区的倚邦茶山又发现了大面积的小叶茶。这种茶已经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细叶子茶。其特点是叶子细长,它的口感、香型与在镇沅、景谷、宁洱发现的基本属一种类型。在太和甜茶总结提升为晒红,并大力推广晒红技术的过程中,我又走了更多的山,在无量山主脉景东漫湾发现大树型小叶子茶。

这十多年来,我走了澜沧江两岸的无量山、哀牢山、临沧大雪山、邦马大雪山,发现这种细叶子茶沿无量山集中分布。

白马非马:你的结论是细叶子茶不是大叶种的变异,而是典型的小叶种茶?在历史上,小叶种沿着二无量山由北向南传播,导致细叶子茶在无量山集中分布?

李琨:细叶子茶属于小叶种茶。我的推断是,这种细叶子茶能长成百年古树,从而颠覆了“小叶种为灌木型茶树”的传统观点。它的形成,应该是随中原农耕民族南迁带来的。有些地方的人,不叫它细叶子茶,而称之为“南宋茶”。但这个“南宋茶”是否跟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有关,有待考证。有种说法是,一些老百姓将这种叶间距短,芽头细,茶毫少,老叶细长,很难生长发芽的茶,称为“难耸茶”,意为茶叶难以发芽生长,耸为向上耸立出来之意。“南宋茶”可能是“难耸茶”的讹传。

这类茶叶做出来的好的晒青毛茶,相比勐库大叶种更为润口、爽滑,香气更为内敛悠长(水含香),即便是当初加工不好的茶,储存隔年之后香型比较明显,会体现这种细叶子茶的品种香。这种细叶子茶花果香更显,干毛茶颜色更黑,有的是黄带黑,有的时候是乌黑,茶毫很少。细叶子茶带有一点红梗,红得不太明显,属于红梗茶的一种。红梗茶属于各个茶种的变异茶,大叶、中叶与小叶都会变异出红梗茶。

白马非马:在清代以前,云南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主要有两条。据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其一为上路,或称北路,自永昌(保山)直达麓川(瑞丽)边境而抵于海边(孟加拉湾)。其二为下路,或称南路,由景东南下至车里(西双版纳)和八百(泰国清迈)。万历《云南通志》具体地记载了下路交通路线情况:“由者乐甸(今镇沅恩乐)行一日至镇源府,……行三日至普耳(普洱)……又行二日至一大川原,……又四日至车里宣慰司(驻今景洪)……。”

由此可见,以景东核心区的银生茶文化就沿着“下路”这条主要的交通干道南传,从景东传到镇沅、景谷,然后是宁洱,最后到勐腊的古六大茶山,演变成为普洱茶。其传播路线是沿着二无量山一路南下,带来了许多源自巴蜀大地的小叶种茶,这就是如今二无量多中小叶种茶的原因。

李琨:你提出来的“云南茶叶种植文明传播路线:由北向南传播,再向北反哺”,我非常赞同。为什么说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

白马非马:二无量山遍布小叶种茶,就是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四川的活见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叶种植文明的发祥地,云南先民利用茶树的方式很原始,世界茶叶种植文明是诞生在巴蜀大地。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四川的先民们对这些中小叶种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中小叶良种,逐渐形成先进的茶叶种植文明。云南茶叶种植文明源自巴蜀大地,云南遍布小叶种茶是茶叶文明不断南传的结果。二无量山多小叶种茶,是因为历史上其充当了茶叶种植文明南传的主要通道,二无量山在银生茶时代向普洱茶时代演进的数百年过渡时期,扮演了传播的关键角色。

到困鹿山、黄草坝考察的前一天下午,我与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先生共同探讨了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一致认为:云南虽然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地方,但是云南土著先民的茶树培育与种植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始阶段,茶叶种植文明真正的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其在远古与中古拥有远比云南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开五尺道,汉武帝征服西南夷,云南这个化外之邦第一次与中原文明的联系变得紧密。而“孔明兴茶”的传说,不过反映了诸葛亮七擒孟获,深入大规模治理南中,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植模式开始传入云南的史实。中国茶源自神农氏的新石器采集农业阶段,到了汉代走出了蒙昧,在巴蜀大地开出了农耕文化璀璨的花,又经魏晋南北朝的僧侣阶层与士大夫的推崇,终于在唐代上升为“国饮”,以陆羽《茶经》的诞生为标志,茶成为了中国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饮品,也是文人与贵族的精神饮品。

在中原茶文化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云南茶也在原住民的驯化下不断茁壮成长,加上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的不断渗透,洱海与滇池地区成了云南文化的发展高地,其邻近这两个地区的蒙舍蛮在南涧、景东一带也发出了云南茶的第一缕声音。就在陆羽《茶经》问世的唐代,在樊绰的《蛮书》里第一次出现了云南人种茶,利用茶叶的正式记载,其指的银生城界诸山,据后人考证就在景东、南涧一带,至今这一无量山主脉地区多生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就是明证。在南诏国时期,应该是继“孔明兴茶”之后云南茶叶的第二个蓬勃发展期。南诏是个奴隶制国家,经常发动对外战争抢夺人口为奴。天宝年间,乃至其后的一百多年,南诏与唐朝的战争频仍,大量战败被俘的中原士兵以及四川被掳的居民被迫为奴,其中有许多人是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手艺高超的工匠。这数十万人及其繁衍的后代,就在南诏与大理国生生不息,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手工业、农耕文化,当然也带来先进的茶种、种茶模式与制茶技艺,推动了云南茶叶的进步。

李琨:请详细介绍一下云南茶叶由银生茶到普洱茶的演变过程。

白马非马:我们的观点是,云南茶叶发展史上有三个时期,一是“孔明兴茶”的神话传说时期,其在于南诏国兴起之前,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史料来佐证,对之我们只能发出“濮人种茶”的感叹,只能留下了除了猜想还是猜想的遗憾。云南茶叶第一次走入信史是南诏、大理国的“茶出银生”时期。继之兴起的是“普洱茶”时期。

我们认为,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路径,是从四川向南传播的,其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巴蜀大地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原始的茶叶种植文化相融合,终于在唐宋时期于南涧、景东、景谷、镇沅一带催生了璀璨的“银生茶”。接着是银生茶在元代与明代前期一路向南,经宁洱困鹿山、板山一路向南传播,再加上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司政策及其后的大规模改土归流,并大规模推广军屯、民屯与商屯,以及将内地数百万汉族人口迁入云南,使得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深入车里宣慰司,于是诞生了兴起在明清两朝并于当代复兴的普洱茶。

随着车里宣慰司六大茶山茶事的勃兴,一路向南传播的云南茶叶种植文化开始向北反哺。其先声就是明代成化年间,双江勐勐土司派人到西双版纳取茶籽种于冰岛,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勐库大叶种之来源。杜文秀、李文学起义被镇压之后,云南茶叶的北上运输通道被重新打通,继瑞贡京城、边销藏区之外,云南茶叶的南洋市场也被开辟,四川、重庆人也爱上了沱茶,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迎来了继雍正、乾隆、嘉庆与道光之后的第二个兴盛期,其显著的标志就是江南六大茶山——勐海茶的强势崛起,以及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凤庆、临翔、景谷、景东、镇沅茶事的勃兴。澜沧江两岸的新茶区的兴起,享受的是盛极一时的普洱茶文化向北反哺之恩泽。大量新辟的,采取满天星方式种植的商品化茶园,其茶籽大多来自双江的勐库与邦协,而勐库种又源自西双版纳。

白马非马:通过系统深入地梳理云南茶叶种植文明的传播史和传播路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云南茶叶品种资源。就你多年的考察,云南栽培型古树茶该怎么分类?

李琨:从驯化与培育程度来看,大叶种分为野生驯化型、过渡型的大叶种、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叶种等。从叶片大小来分,有大叶形、中叶形与小叶形。一个品种形成后,其性状会趋于成熟稳定,虽然在不同的地方种植,外观上会有差异,但在稳定的遗传物质作用下保证了其独特的外观特性,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加工制作,其特有的物质会形成近似的“品种香”。

野生驯化型:在哀牢山、无量山都有分布,老百姓称之为“大山茶”。老百姓会讲其是由野生茶驯化过来的。其叶片大,茶气强,苦显,化得开,但化得慢,入口苦,不是那么叮嘴,干茶色泽乌黑,无毫。

过渡型的大叶种:它的干毛茶跟栽培型大叶种基本一样,香气稍显特殊,吸水后香气很容易飘荡出来,显得香气张扬。

人工栽培型的原始大叶种,就是我们称的古树茶。其性状不统一,各个片区有自己的性状:有的是颜色深蓝,老叶肥厚,蜡质层致密、油亮、反光,叶形平直;有的是果绿色的,叶片相对较薄,叶面凹凸不平,叶形半曲,气孔粗大;有的在新芽时长出浓密的茶毫;有的在春天时新芽易带紫色,叶子长老后变深绿色;有的长老后带暗红色、紫色;有的只是在茶梗部分带点紫色。各地的叶片大小不尽相同,但叶形都为椭圆形。在西双版纳、临沧发现的大叶茶,外形近似,品性稳定。普洱茶区的小景谷、老乌山的茶叶,叶形大,一致性好,性状稳定,各地都有成熟的种植管护与采摘模式,虽然它们都有差别,但看得出来,都是经过人工多代选育的。

中叶形茶感觉更为复杂,地方差异多,性状更为多样,但叶片多为椭圆形。

小叶形茶总体分两类:一为叶片椭圆的小叶形茶;另一类为叶片细长,近似柳叶的小叶形茶。两者的共同特点为叶间距短,很难发芽。但它们的干茶形状有明显差别,香型、滋味不同。前者为云南大叶种变异的小叶形茶树,后者是经人工选育后性状稳定的品种型小叶形茶树。即前者自然变异,后者人工选育造成的。

无量山、哀牢山乃至整个云南茶区都有这种大叶种变异的小叶茶,很多茶园都是大叶、中叶、小叶共生,但品种型小叶茶多分布在无量山,其种植相对集中连片,不会在整个云南产茶区分布。

白马非马:讲得很好,非常详细,我看能不能再优化一下,将之总结为:

云南栽培型古树茶的分类与断代:

分为大叶种、小叶种两大类。

一、大叶种:

第一代为野生驯化型茶树:云南土著民族将野生茶树简单地从山林里移栽过来,性状接近野生型。‘

第二代为过渡型:野生型茶种经长期自然进化,加上不多的人工干预,兼有野生型与栽培型的性状。

第三代为栽培型大叶茶原生种:经过人为选育而得到的品性稳定的大叶茶。各地不尽相同,都为大叶,虽然叶片色泽不同,形状会有差别,叶面蜡质厚度不一样,叶背面气孔分布密度不同,嫩芽的茶毫致密性不一样,但它们都是肥芽大叶,树形高大,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主干突出,顶端生长优势明显,人工干预后的采摘蓬面宽大,丰产,盛产。

第四代为大叶良种:比如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其选育代数多,性状稳定,各地取向不同,风格不尽相同。

二、小叶种(品种型小叶茶):

叶片细长,以困鹿山品种最为久远,树形最为高大;倚邦茶区面积最大,小叶性状最为突出;景谷南板、黄草坝茶区连片种植,大中小叶茶共生;镇沅茶区偶有分布;无量山主脉的景东漫湾茶山也有品种型小叶茶发现。它是普洱晒青毛茶中比较另类的品种。其他茶山可能也有,因时间关系尚未考察。

除品种型小叶茶之外,云南还大量生长有叶片椭圆的小叶形茶,其是大叶种的变异。中叶形茶更为复杂,地方差异多,性状更为多样,但叶片多为椭圆形,也属于大叶种的变异。

李琨:总结得很好。

白马非马:巴蜀大地的小叶茶良种传入云南,大大提升了云南茶叶种植水平,激发了当地原住民培育大叶茶良种的热情,经过上千年的不断选育,终于在普洱茶时代培育出了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三大国家级良种。大叶良种的兴起,让小叶良种逐渐边缘化,让现代人误以为普洱茶都是云南大叶种茶加工而成的,这显然与历史不符,也漠视了大量的小叶种茶加工成普洱茶的事实。

李琨:我们要为云南小叶种正名,小叶种茶是理解云南茶叶种植传播史的一把钥匙。我们提出的只是一种猜想与假说,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小叶种与云南茶叶种植传播路径的讨论。

/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我们云南的超级IP

茶界有句流行语: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要么你没有上这趟车,要么,作为茶客,或早或晚,你无法绕开这一站。不过,往往历史的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也并非一蹴而就,突兀地呈现于当下的中国茶大语境之中。普洱IP 现象的由来历经了漫漫长路。

考“茶”有据普洱有谱

溯普洱茶的发展历程,更像一个草根英雄的成长史。普洱茶作为一个古老的茶类,首先引人联想的是它的历史渊源。立名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成功登上中国名茶的文化殿堂, 一度繁荣了近百年之久,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大约清光绪(1875-1909)年间,诸多“号级茶”如同庆号、车顺号、宋聘号、同兴号等大量涌现,普洱茶开启了号级茶时代,这是普洱茶品牌意识觉醒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实业茶厂的兴建助推涌现出“红印”“绿印”“蓝印”“黄印”,迎来“印级茶” 时代;自1973年熟茶创制成功,自此普洱茶迎来生茶和熟茶两大分野,开启了“云南七子饼” 时代。

味酐得名重京师

普洱茶不像西湖龙井,出生于人杰地灵之地,贵气天成,依附于皇家代言的名人效应得以自发地被民间口口相传。它的成名之路有着诸多偶然的成因,然而这段在群众之中奠定坚实基础的成因之中,有几个因素至今仍然作为它品牌IP化的柱石:传奇的马帮之路,让普洱茶的后发酵魅力,犹如层层面纱般剥落开来;普洱茶最为硬核的品质——越陈越香,几乎使得它脱离饮品范畴,具有狭义上的流通能力。

在绿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茶品饮格局里,清王朝宫廷的进贡茶品之中,云南的普洱茶可能是进京之路历时最长,最为崎岖的一个茶类。户部规定云南贡茶进京运输的时限仅为110天,云南普洱茶常因天气、道路、匪患等各种难以预料的原因,不能定期送达,漫长的旅程使得它反倒成为迟来的重礼。 这个结果意外地彰显出普洱茶的“过期不过时”的品质,以味酊之名得以出道。然后,才有清代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62 年)阮福那篇800余字的小文,为普洱茶一锤定音:“名重京师”四字评语至今仍掷地有声。百余年后,故宫博物院犹存当时的人头贡茶、 普洱茶膏,真实见证了普洱茶在清代,已一跃跻身上流社会。这些普洱茶之中,或许就较少地留存,或被私人珍藏,或被国家馆藏,有些实物甚至还被作为现代普洱茶生产制作的样品,如今都成了罕有的历史珍品。

古道一脉承茶马

茶马古道是一条勇者之路,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向西延伸,跨越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覆盖了当今一带一路的主要经济区域,而茶马古道的每一条线路,呈点状分布的普洱茶重镇,诸如易武马帮之行的始发地;恍如旧京世家朱颜不改的鲁史古镇,每一处所展现出的筋骨疏朗的古道文化,都引人探胜不已。茶马古道沿线壮丽的自然风物、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精神遗存,构成了茶马古道普遍价值的基础,间接为普洱茶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脉络,串起了古代云南和周边地区辉煌文明史的经纬线。

不可否认普洱茶曾经因历史变革兴废出现过断代,但其实在诸多的线索之中,我们可根据留存的遗迹或实物为它的发展推敲出一线清晰的脉络,诸多的茶庄商号, 一家一号的故事都是一个小小的宝藏,以供传承考证。 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形成的这些断层,是可以被工艺精良的巧匠们补缀联结起来的, 如今呈现出的普洱茶形象虽然不能说是袭完整华丽的外袍,但它显示的普洱茶筋骨样貌依稀是完整健全的。

世界茶源证出处

就茶源地理而言,在追溯世界茶树起源的历程之中,自1842年英人勃鲁士制造出阿萨姆起源学说开始,“伊洛瓦底江茶源说”“东南亚茶源说”二元并存,拉锯争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茶树原产地争论后,世界茶学者的眼光最终停留在澜沧江中下游。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力证茶树由野生型向栽培型的驯化过渡演化是在云南完成,尤其是澜沧江中下游流域沿岸。20世纪80~90 年代,中国植物学家张宏达先生实地考察云、贵、川、 和印度阿萨姆邦等地茶区,有力证实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云南省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这一地位已不容辩驳地获得全球公认。百余年的茶树原产地之争至此可算尘埃落定。

大叶乔木傲身姿

没有哪个茶类的产地有如云南普洱茶所覆盖的区域那么广阔,同时又被细分到如此之小,甚至到一个山头, 一片茶园的范畴。当今的普洱茶 IP 的生成能力成了茶业之中一股强大的势头,特别是在山头茶领域,一个小微产区的崛起速度惊人的快,单就产区而言, 可细分的普洱茶山头更是数不胜数,冰岛、老班章、 昔归最负盛名,而近些年不断浮出水面的小微产区层出不穷,仅易武片区刮风寨、白茶园、百花潭、铜箐河、白沙河、 一扇磨、薄荷塘、天门山等就有大小数 十个之多。

事实上,单纯的普洱茶和云南这一区划界定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和稳固,作为饮食品类,它甚至还没有过桥米线般广泛的流传度,而把诸多的小散区域统 一起来的,是云南大叶种这一种植物属性。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茶叶的主要成分高于中小叶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大叶种被广泛引种到广东、海南、广西、四川、 贵州以及湖南、浙江、福建等部分茶区,通过驯化、 分离、杂交、选择被广泛应用于新品种选育方面。云南大叶种的天然品质优势,只有通过普洱茶才得以充分发挥,这可以说是普洱茶的基本属性,是普洱茶越陈越香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大叶种乔木茶的优良性, 植物学领域早已经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阐述。而这一属性基本上决定了普洱茶的加工、储运、销售方式。

普洱茶IP 形象约为现代茶企群像

六山复出分鼎足普洱茶在盛衰之际,真有剥极而复、 否极泰来的反转。自1905年,普洱茶停止进贡京师,仅存一息,但余脉未绝,在广大民间,云南茶品牌系却有极大扩展,于民国时期开枝散叶,蓬勃发展之后的普洱茶,现代机制茶厂开始建立和运作,普洱茶的现代产业物质根基初步建立了。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右(外)六大茶山”迅 速崛起,成为今日云南普洱茶的重要主产区,现代普洱茶资源开始得到整合,与此同时, 一批具有现代性的茶厂、茶业公司实体建立起来,特别是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除了促成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还分别完成了今天大益、下关等普洱茶大牌IP形象的初始化。此后逐步走出了普洱“圆茶”单一系列的格局,成为普洱圆茶、普洱沱茶、滇红并驾齐驱的局面,丰富了普洱家族形象,增强了云南茶的品牌实力。不过遗憾的是,抗战时期的滇红茶一枝独秀,但未能起云茶于六山一脉,全复旧观。在20世纪下半叶,整个云南茶几乎处于蒙昧不前的混沌期,至20世纪70年代,普洱茶才开始断代复苏。

而普洱茶现代的复兴起于珠三角一带,可说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到21世纪初期才终于乍现曙光,再临天下。2020年5月份,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举办的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正式发布。在近200个参评的地理标志产品中,普洱茶以品牌价值662.46亿元和品牌强度900的实力,名列第7位。这些年来,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发布、生态茶园规划建设,十余年的普洱茶发展大事件逐步由政府主导参与,并把普洱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整个云茶产业的金字招牌来打造。

众匠同心谱人物

如今普洱茶的品牌凝聚力,是基于江内江外六山传奇,民国年间诸多号级茶庄的书写,那个时期传统普洱茶被注入崭新的现代商业意识,仅在当时思茅城区就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乾利贞等22家商号,可说是各类普洱茶现代IP 缔造的初始阶段。

普洱茶实际上更接近一个多面形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级茶的辉煌, 一步步峰回路转,现代普洱茶龙头企业的共同成长,众多的品牌故事汇聚成了它立体、多元、丰富,甚至可塑的价值体现。从IP 的字眼上理解,普洱茶的这些形象里, 与行业的兴盛伴随的,往往是从业者人才辈出,随普洱茶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制茶人,其中不少成为一个领域的宗匠,民国年间如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等可算是当时普洱茶界的头号IP。 除少数掌握高端技艺的大师级人物,更为普遍的是缔造了一大批优秀的从业者。当代普洱人物谱几乎可仿照《史记》写一部“列传”。明晰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他们之中有诸多的制茶巨匠如邹炳良、吴启英、 张芳赐、杜春峄、戎加升等;时尚亲民者又如小茶婆婆、俘获年轻消费一族的吉普号小黑等。各自的品牌形象共同完成了现代普洱茶的IP 形象的重塑。消费市场上的普洱茶热门品牌,大益、下关、澜沧古茶、帝泊洱、雨林、柏联等亿元级优秀普洱茶企,都是普洱茶家族里显眼的流量担当。

政通人和话茶叙

IP 事实上只不过是人们对品牌文化的流行化、符号化、抽象化理解,它体现的核心价值始终是紧紧围绕着品牌来书写的,是现代商业化的产物。大量民营资本的注入,为现代普洱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滇红重新焕发生机,茶膏、茶珍、茶褐素等高附加值精加工领域不断得到发展提质——普洱茶的复兴带动云茶产业的整体提升。普洱茶的影响力极大地体现在近年来国家领导人主倡茶叙外交,对于茶文化大力推广。

茶之礼仪,上达邦交,下至厅堂,极显大国风度。在“一带一路”方案实施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 11次与外国元首茶叙,7次出访8次提及中国茶文化。 回顾2017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贺信中提及,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通古今、致交流、达融合。 而此前,在著名“蓝厅”举行的云南特色全球推介会上,外交部部长王毅直接为普洱打Call:云南的普洱茶我每天都在喝。除了政界,商界、影视界中的许多名人,不仅自己是普洱茶的忠实粉丝,也都在公开场合推介过普洱茶,著名影星陈宝国更是直接为龙润茶作了代言。

让喝和养一体两用 肠胃之需最靠谱

人们为什么要反复消费一个IP 呢?普洱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远不像柴米油盐这些必需品重要,唯有它的健康价值令茶叶在生活中显得不可或缺。可不,“君不 可一日无茶”,便是中国茶早期的价值化宣 传语。作为国粹文化的普洱茶被传承下来, 极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功能性。早在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就提及它的功用:“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利肠通泄”。可见,茶之一物, 在体用和它所包含的价值上来说,根本上源自一种人类对健康的需求,甚或触及精神领域,现代茶具、茶服、茶空间、茶美育也都得以长足拓展,普洱茶正在引领和重构中国茶文化。

易卦第五需,象词云:需者,君子以饮食宴乐。喝茶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提供人们身体层面的需求,而它对于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诉求,也衍生了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特别在当代民生富足,为商者乐于探索这种需求,而大众不吝止步于茶仅仅满足于 “喝”,若如此,凉白开即足矣。在茶、水交融之际,两者的物理温度并无多大差别,而是茶叶美学和人文关怀上的差异。如果脱离饮用之需、健康之道这去探求茶饮甚或普洱茶的IP 价值,无异于孔乙己大谈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流于形式了。

从产业的长足发展来看,普洱茶从“名茶”到“民茶”的群众路线正是依赖于这种供需关系的长期维系。

自然农法倡生态

我们之所以分出六大茶类,不仅是从种植上加以区划,其产地、民俗、历史源流、品饮习惯都大异其趣,六大类茶品都各有独特的区域特质、文化传承和个性审美,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的不同,或许是它深深植根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群落之中,它的商业化基础相较薄弱,当地的人民甚至对商品流通原理毫无概念,但原始农耕文明的精髓在茶叶的种植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保留,野蛮生长的普洱茶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幸运地保持了它的“自然农法”。 在相关机构组织的历次茶叶产品农残成分检测中,普洱茶的农残成分远低于全国其他茶类,在出口欧盟、日本、韩国之时,能够顺利地通关。就工艺而论,采摘、摊晾、杀青、 揉捻,每一个环节都杂糅着当地的人文风土。 这些元素通过现代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化运作, 经营者们回归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制茶技艺, 重塑它的山野气韵,摒弃规模化机制,正由于他们意识到越是传统的,越是生态,市场 流通中越具备竞争力,或者说, 这也是传统工艺打出了绿色、有机、环保牌,从而为普洱茶IP 化创造新的经济增效。这也是普洱茶最佳生态地理价值的集中体现。

科技背书功效著

现代生物科技的长足进步,进一步把普洱茶的人体健康价值从经验科学提升到实验科学层面。1979年,销法先驱甘普尔先生委托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法国里昂大学医学系两所法国高等医学权威机构对云南沱茶进行临床研究实验,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 ·卡罗比医生主导实验全过程,结果显示:云南沱茶的降脂效果好于安妥明,这个结果令法国的很多医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震惊。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法国里昂大学从理论层面,对云南沱茶进行全面的理化分析,集成专著,详细阐述了云南沱茶的化学成分,认为云南沱茶对人体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项研究被列入法国医学大词典中。

著名的艾米尔医学报告,首次把云南普洱茶的健康价值提升至药用层面,而这一结论面向的群体步出了国门,扩大到了西方世界。这份实验报告,可谓普洱茶健康功效研究的先驱和基石,正式开启了普洱茶健康医学的科学认知时代。 此后林林总总关于普洱茶药理研究的报告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学专家为此背书。

现代科学界已经在着手研究将普洱茶作为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非药物防治的替代方法,使普洱茶的功能再次向上延伸。其中,尤以微生物学者陈杰先生在本刊发表过的“普洱茶四大价值”系列文章是近年来普洱茶科学界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献,他从生态环境、生物化学、微生物群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叶种普洱茶特有的四大核心价值。

正如代表中国的英文单词 CHINA 在牛津字典里释义是“瓷器”,这暗示了一个时代里瓷器的昌盛,兼容时代经济的繁荣、大众消费的取向、主流文化的审美,世俗人情的融合。茶瓷丝三位一体,普洱茶的IP 化同时也是一种世俗化、流行化、大众化。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9月刊

作者|三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8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