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增全:茶旅融合是茶产业和旅游业强强联合的发展路径

11月12日晚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云上文旅学院“大咖开小会”,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协同”第五期课堂,特邀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教授、生态茶学(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古茶树保护与可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蓝增全老师精彩分享了《云南古茶树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蓝老师从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分布带出发,向观众详细的介绍了云南古茶树的种类和特点。

云南省是世界古茶树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古茶树资源在境内的分布特点表现为广阔分布和密集分布,主要分布在“一流域两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大理至版纳段)、哀牢山山脉和高黎贡山山脉(南端)。古茶树是重要的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对于茶叶种质、茶文化、茶生态历史以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可以分为单株古茶树和古茶树生态系统。

在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保存有大体量的单株古茶树,基径都比较大,这些大体量的古茶树也充分体现了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在世界上具有的较高地位。

古茶生态系统是以茶树为建群(或优势)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分为天然类型和人工类型,天然类型称为野生茶树群落,人工类型分为古茶山和古茶园。据不完全统计,60%以上的古茶生态系统分布在澜沧江流域及其密切关联地方,并且大多数的古茶生态系统处于自然保护区内,与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协同共生的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林关系认识具有十分独特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蓝老师以南涧樱花谷和勐海贺开莊园为例,向观众详细的介绍了云南茶旅融合的构建思路。他指出,当前全国、全省的茶产量已经饱和,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是今后的大势所趋。

云南省茶产业主要由现代茶园、生态茶园、古茶树(园)三部分构成,作为产值主体的现代茶园应该往生态茶园的方向转化,提高集约化水平,做到精深加工;生态茶园应该坚持绿色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和延长产业链,做到生态文化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古茶树(园)应坚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保护重要的古茶树种质基因库。茶旅融合的基础是提质增效,要以古茶树生态文化为龙头,将科技因素与生态文化融入到现代茶园的建设中,将“单一的农业产业”转变为“茶生态文化大产业”,用培育新业态的形式促进茶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的发展。


蓝老师指出,云南走茶旅融合的道路,“澜沧江茶文明之旅”是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线路。

澜沧江有着发达的史前文明,在其流域发现的玉水坪遗址、拉仕达遗址、白羊村遗址等表明澜沧江流域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而云南古茶树的原产地就在澜沧江流域,研究表明现今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布朗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民族是澜沧江流域先民“古濮人”演化而来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中多数对茶的发音是“腊(*la)”,人类语言学家的研究结论是:“茶”的最早源头就是藏缅语的la。由此推论,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首先发现利用了茶,传播到内地,形成汉语发音“茶(Cha)”,又由福建等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形成“Tea”的发音。

从茶树起源到被人类发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澜沧江流域多民族与茶树相协、共生、共同进步,形成了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后来又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外界。独特的茶文化和丰富的茶树资源是未来云南茶旅融合发展所要重点开发的的宝贵资源。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顺应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新型旅游形式,云南是世界茶树的源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风茶俗都为云南省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发展茶文化旅游既为旅游业的升级提供了动力,也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保障,因此,云南走茶旅融合的路子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

来源:一部手机游云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