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以盐兴茶的财富密码

yzwi

云南的西南部是著名的盐、茶产地,创造了“以盐兴茶”之传奇。

景谷县有凤岗、香盐、抱母等盐井,镇沅县有按板、恩耕、大山、大井等盐井,宁洱有磨黑、石膏井等盐井,勐腊有磨歇等盐井。这些地方是滇西南著名的产盐高地,在历史上是富得流油的地方,谁控制了盐井就等于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成为富甲一方的地方豪强。在旧社会,盐业一方面制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的财富积淀在官府与豪强手中,当地许多老百姓依然贫困。

景谷、镇沅的盐井大规模开采始于明代,大量从江南迁徙过来的汉人就在无量山深处,威远江边以开灶熬盐为生,昔日荒无人烟的地方聚集起上千户人家,成为著名的因盐而兴起的繁华集镇。其出产的、炒菜与腌制咸菜特别香的锅盐,要运往四面八方,而成百上千的灶户、聚集在这里谋生的各色人等,他们需要吃的稻谷、蔬菜,穿的衣裳,用的各种生活用品,许多东西需要从外面拉进来,于是一条条以盐井集镇为中心的交通运输道路被开发出来,不断向远方延伸。

滇西南在明清两朝大规模开发盐矿,使得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盐业的巨大利润也足以支撑许多穷山僻壤兴办各种事业,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有了盐业这个国家管制的土豪经济,以及滇南锡矿、滇西南孟连宣抚司境内银矿的大量开采,就为滇西南普洱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多少江西、湖广、四川人士举家迁徙,或抛妻别子,远离家乡,在滇西南、滇南的盐矿、银矿与锡矿奉献了自己辛勤的一生,换来了蛮夷之地经济的大腾飞。一些著名的大矿,比如澜沧募乃银矿聚集的矿工达数万人之多。这几十万以矿为生的人口进来了,先是搞矿,然后再逐渐拓殖其他产业,因而带动了滇西南百业的兴旺,一片片良田被开垦出来,到处种植蔬菜与养殖牲口,他们也找到了除盐巴之外的高利润商品,于是茶叶与大烟得到广泛种植,按照市场需求来加工,并组建各种商号,将滇茶、云土(鸦片)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到了清朝中后期与民国,云南到处是马帮铃铛响,驮着茶叶走四方,于是云南的交通系统就被称为茶马古道。

纵观普洱茶的兴起,走的无疑是以盐养茶、以矿养茶的路数,许多地方的茶马古道,比如普洱市景景镇地区(景东、景谷、镇沅)叫“盐茶古道”更为合适。

事实上,普洱市最大的古茶产区就在景东、景谷、镇沅三县,被我们称之为“景景镇”茶区,就像石屏人用经营个旧锡矿的利润来开发版纳的古六大茶山一样,盐巴的巨大利润也支撑了“景景镇”茶区种茶、制茶与贩茶。而澜沧景迈山一带到处种茶,我估计是跟孟连宣抚司以及邻近的现为缅甸掸邦一部分的木邦宣慰司商品经济繁荣有关,这两个土司地方政权都以产银著称,而木邦茶(其在当代的代表就是果敢茶)在清代往往用来冒充价高的普洱茶。

茶、盐巴、大烟与各种矿产,都能带动商品经济的繁荣,但最健康、影响最深远的还是茶叶,所以云南古代与近代交通要道上运输的大宗物质,茶叶数量肯定远没有盐巴、矿产与棉花大,但茶叶的意义最深远,所以还是被有识之士命名为茶马古道。其原因在于,鸦片是毒品,是非常时期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云南地方政权比如龙云,要靠云锡、云土赚钱以维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而盐巴与矿产不是可持续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大,而且其是典型的官富民穷产业,开矿富的是官家与地方豪强,当地老百姓依然普遍贫穷。而茶叶是可持续的生态产业,是民生产业,茶叶价格即便不好也可养农,价格好了就可富农,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产业。

2003年借普洱茶崛起的东风,云南山区到处种茶,一些土豪茶山富得流油,让茶商与城里人都非常艳羡。其实这不过是重复普洱茶在历史上兴旺的轨迹,普洱茶的第一次辉煌,乃清朝中期发轫于古六大茶山,后因杜文秀起义的沉重打击而衰落。第二次辉煌,发生在清朝末年与民国,是云南经济与近现代社会接轨的产物,其必然导致茶叶经济的蓬勃兴起,这一次的普洱茶原产地,从古六大茶山一直扩张到勐海、澜沧、江城,乃至澜沧江中游的双江、凤庆、云县、永德、昌宁、景东、镇沅、景谷、墨江等地。第三次就是如今正在波澜壮阔进行中的普洱茶热。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