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茶区图

找到约863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绿色“云茶” 天下普洱!《农民日报》头版关注云南茶产业

10月11日

《农民日报》头版刊文

报道云南深入践行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

“三茶”统筹发展理念

推动“云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全文如下

来云南,不喝一杯普洱茶,不品一盏滇红,总会觉得少了些乐趣。一杯茶,能言谈文化,能品味人生,还能享受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是世界茶树核心起源地,茶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版图中最为重要的一块。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云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现如今,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300亿元。云南已然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茶叶大省,茶产业更是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但云南并不满足于此,“茶业强省”才是终极目标。

一片小小的绿叶子,缘何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一段时间以来,记者穿茶林,访茶企,问茶农……探寻其中答案。

从厚重的文化中挖潜力

9月17日,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第6项世界遗产,一举填补了全球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这里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乡土氛围,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联系,保证了这种传统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景迈山古茶林 新华社 记者 李贺摄

像景迈山这样别具文化魅力的古茶山、古茶林,云南还有很多。它们像汩汩清泉,为当地万千茶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养料。

在景迈山中的芒景村翁基古寨,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茶馆。布朗族小伙子艾用给自己的茶馆取名“悟生境”。他告诉记者:“来景迈山的游客,比起喝茶,其实更喜欢这里的传统文化,包括茶祖的故事、茶王树的来历、布朗族人的生活习俗等,所以我们在经营中,就把这些传统文化植入产品,让文化为产品赋能。”

小到一间茶馆,大到一家茶企,再到茶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没有文化印记的茶产品,很难经受市场的风雨考验。因此,从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茶产业的发展潜力,早已是云南茶产业主管部门及业界的共识。

融入了文化,茶便有了生命。

于是,云南与各地民风、民俗、民居、民饰、民食文化相融的白族三道茶、德昂酸茶等茶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激发了茶与现代消费理念的碰撞,便有了符合都市白领快节奏生活的冲泡型普洱茶珍、夏日清凉款冷泡普洱茶,甚至还与咖啡携手,迅速成为市场“宠儿”。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将继续努力,让沉寂多年的茶文化,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

让绿色理念融入产业链

时下,走进位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冰岛村,郁郁葱葱的古茶树林顷刻间就会让人身心愉悦。这些古茶树可是冰岛村村民的“摇钱树”“心头宝”,一年四季里都被保护有加。

当然,除了保护这些古茶树,村民对村里的生态环境更是爱护。因为村民真切地知道,这里的古茶树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有的一切将是不可逆转的。

从古茶树林到现代茶园,生态、绿色、有机的种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007年开始建设茶园,2018年正式获得有机认证,漫长的10多年时间里,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对生态、有机品质孜孜追求,最终站上了新的高度。好的原料,造就好的产品,必将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为了能够将绿色有机这一“云茶”产业底色擦得更亮,云南出手果决,从2019年起,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对茶产业绿色、有机基地建设进行奖补。目前,已累计兑付财政资金1.47亿元。

几年来,效益显而易见:云南绿色、有机茶园由2018年的83万亩增至2022年的244.7万亩,占全省茶园的比例由13.2%升至32.9%;绿色有机认证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40%以上;建成绿色茶叶生产基地30个,其中凤庆县、双江县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名单。


凤庆县凤山镇千亩连片生态茶园资料图

绿色就是生产力。它正在产业链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云南茶企生产、管理、营销迭代升级,为消费者推出更安全、更健康的茶产品。

普洱市的祖祥茶业、龙生茶业,西双版纳州的勐海茶厂,临沧市的天下茶都,大理州的下关沱茶,保山市的高黎贡山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正阔步行走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之上。一批又一批绿色、有机茶产品亮相市场,它们的绿色、有机认证标识贴在了产品上,也印进了消费者的内心。

立品牌搭平台茶行天下

普洱茶、滇红茶品牌驰名中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连续7年评为中国茶公用品牌第二名,目前的品牌价值超过80亿元。

如此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多年来,云南从未放松“云茶”品牌建设,尤其是近几年,这一工作在推进中不断加码。到2022年,云南连续5年开展“10大名茶”评选表彰,为19家获得表彰茶企兑付奖补资金5010万元,用资金杠杆撬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只增不减。

如今,陈升、戎氏、澜沧古茶、高黎贡山、下关沱茶、昌宁红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正在被市场所熟悉和接受。


茶农手工制茶陈飞摄

其中,连续3年获得云南“10大名茶”的澜沧古茶最具代表性。澜沧古茶的品牌历史可追溯至1966年,企业深耕茶行业50余年,其独创的“澜沧味”成为行业佳话。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春峄说:“云南‘10大名茶’是政府为企业背书,赋予了企业无形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固然重要,但再好的茶也怕巷子深,“云茶”出滇依旧任重道远。

今年年初,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云南省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并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强化优质品牌展示展销,并鼓励支持云南省“10大名品”获奖主体在主要消费城市建设品牌推广中心、展销中心等,全面展示品牌特性,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即将重装开启。这个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四届的展会为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输入了绵绵动力。

多年来,借助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这个平台,一大批知名茶企落户云南茶区,数万云茶经销商、代理商、电商发展壮大,“云茶”在全国茶叶市场营销体系日臻完善。目前,云南有80%以上茶叶销往省外,还有不少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云茶”正绽放更独特的魅力。

撰文:郜晋亮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复盘“云南岩茶”:一个可惜的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的定位是,做茶行业的趋势深度分析工作室、顶层战略设计工作室、品牌文化深度包装与资源整合工作室。“云南岩茶”是工作室的第一个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其缘起是,2013年11月底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一起深入邦东,进行采访、考察与调研,以期能整体宣传打造邦东茶区。回来后,关于邦东茶区的整体打造,白马非马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徐亚和:用“石介茶”为邦东找魂》。期间,白马非马看到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在茶文化网络论坛发“云南岩茶”的介绍文章,白马非马立即打电话给岩总,说云南岩茶可以放大,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名片。2014年初,白马非马接连写了《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14年1月份,第二篇文章被岩总压下来了,其说时机不成熟,将近一年后才于2014年12月份发表。

战略设计让位于机会主义,以及三点检讨

为什么说云南岩茶项目可惜,是因为好的战略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受机会主义思路的影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本来是一个产业化、规模化的项目,结果运作成“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之小众玩家品牌。“云南岩茶”发起的缘起是,不挤古树独木桥,结果自己反而钻进古树的石头缝里了。

在风头最劲时,没有及时产业化、规模化打造是第一点要检讨的。

第二点,也是最需要检讨的。当初做顶层设计时,白马非马跟岩总一致认为,先借用普洱茶、红茶等成熟品类推云南岩茶,第二步根据云南岩茶鲜叶的适制性,打造云南岩茶独有的原创工艺。也就是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是“原产地保护+原创工艺保护”。

原产地保护方面,可纳入政府规划,统一打造云南岩茶小产区,组建云南岩茶协会,由古农作为龙头企业牵头实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整体打造云南岩茶公共品牌。在这方面,古农做得不错,2014年初正式入驻马台乡,在政府支持下,竖立了“云南岩茶之乡——马台”大旗,打造云南岩茶产业基地,组建马台乡云南岩茶协会(为什么不是云南省云南岩茶协会)。

但原创工艺一直没去搞。假如两三年内研发出独特的核心工艺,并申请国家专利,估计是受益无穷的事。为什么工艺原创与专利这么重要,因为其可以竖立专业主义门槛。如果没有工艺的原创,仅仅将云南岩茶定义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生态茶,那么大家都可以去收原料,做出来的茶都可以叫云南岩茶。如果云南岩茶跟特殊的工艺挂钩,而且这种工艺是受国家专利保护的原创工艺,那么就可以修建护城河,真正将“古农茶业:云南岩茶首倡者与领导品牌”落到实处!

第三点是错过了古树茶热的高峰期。云南岩茶战略的提出,是2014年初,但真正启动宣传造势与强势招商是2015年初。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古树茶热、概念热、炒作热已经慢慢冷下来了。可以说“云南岩茶”错过了最佳宣传打造的黄金期。为什么拖一年,是因为企业想把基础做牢。2014年初,应马台乡政府邀请,古农正式入驻马台,在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企业认为时机不成熟。但一年后,整个市场面目全非。时间不等人,错过了,事倍功半,抓风口太重要了……

图为在云南岩茶之乡——马台,采访马台村退休老支记,了解马台民国与计划经济年代往事

用几篇重要文章来复盘“云南岩茶”

《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

这篇文章发布于2014年1月初,文章开门见山写道:

当古树茶已经陷入畸形热的时候,我们要用全新的方式来破局,我们要在古树普洱的路径依赖之上,找到更多的卖点,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出“云南岩茶”概念的真正意图——我们不仅仅站在盘活邦东独特的茶资源的角度上,还希望“云南岩茶”能成为云南茶产业“一山一品”的样板工程,让更多的茶区跳出古树这个狭隘的圈子,思考做茶还有哪些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我们用“云南岩茶”来破云南茶叶被古树茶绑架的局,从而使得云南茶产业在继续做好古树市场的同时,开启健康、科学、持续发展的春天。

并倡议发起“云南岩茶”公共品牌:

“云南岩茶”理念发起人:

岩文:“云南岩茶”概念首倡者,古农茶业掌门人,多年在邦东推广高端手工茶,是邦东茶崛起的民间推手之一。

白马非马:茶界独立评论人、策划人,站在茶区产业经济的角度,以民间观察者之身份深入报道邦东茶的方方面面。

发起者说:

“云南岩茶”作为新生事物,我们的提法肯定显得初级,存在许多偏颇与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多包涵,也诚恳的期待你们的批评意见,这是帮助我们进步的源泉。

“云南岩茶”是邦东茶这个公共品牌最核心的理论,我们一起为邦东茶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以及推广,做点锦上添花的事。“云南岩茶”是公共资源,我们打算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欢迎社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探讨“云南岩茶”的价值体系该如何建设,宣传推广该如何破题,用社会的集体力量来建设大家的共同财富。

《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

此是写于2014年1月份的文章,2014年12月份才发布。一年的战略机遇期由此错过……这篇是阐述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观,等于说是纲领性文章。

《云南岩茶模式:打造全新顶级名茶的范本》

2015年古农茶业大力推广“云南岩茶”,在云南岩茶进京首秀期间,为配合宣传造势,白马非马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将云南岩茶的立意再拔高一层:云南岩茶是继景迈山、老班章之后的云南茶山最新整合模式,开启了全新的“名茶+名企”模式,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文章写道:

“云南岩茶”的最大意义乃在于,其引领了云南茶区资源深度开发的新思路、新格局,有资深茶友戏称为“老班章,新岩茶”。虽然是玩笑话,但其点明了,“云南岩茶”是一种全新的茶山开发模式,跟2007年陈升茶厂布局老班章,通过“老班章”模式引领了古树纯料时代一样,“云南岩茶模式”无疑是云南茶山寻求一山一品、一乡一品之深度打造的绝好范本,也是云南茶行业规避同质化竞争,开辟全新蓝海市场的一个先进案例。

“云南岩茶”这一开创性的全新提法,有助于云南茶产业摆脱片面追求热点茶山与概念,结果做到后面整个行业面临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之弊端,而是根植于一山或者一乡,深入挖掘该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禀赋,对当地之资源进入深入包装,让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得到强大的品牌文化支持,并进一步形成区域性的公共品牌,举天下之合力来共推一方之特产,其善莫大焉!

与云南茶产业著名的老班章模式、景迈山模式不同的是,云南岩茶跳出了普洱茶、滇红、滇绿等云南传统茶叶分类范畴,是一种全新的顶级名茶打造模式。“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通过顶级名茶绽放的巨大公共品牌价值,来带动邦东、马台茶产业的腾飞,打造临沧茶叶的新高度。

用“名茶+名企”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古农茶业在茶界首倡“名茶+名企”之公共品牌打造模式。

众所周知,名茶无疑是中国茶叶资源的高地,是创建名企、名牌的最佳沃土,正是有了云南普洱茶在全国十年来的异军突起,才拥有大益、下关、中茶之云南强势茶叶品牌的崛起;同理安溪铁观音这个名茶品类在全国攻城略地,才有天福、八马、安溪铁观音集团等福建茶叶巨头的崛起。

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安溪铁观音也好,还是云南普洱茶也罢,都是传统名茶,我们享受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德资粮。而“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古农茶业依托“云南岩茶”这一全新名茶资源,无疑手握布局全国市场,打造名企、名牌之最大法宝,成为2015年云南茶界的一匹黑马。

《“云南岩茶”走向全国,古农茶业开启茶界新蓝海》

此文是为配合2015年11月份广州茶博会宣传造势写的。文章说到:

在北国飘雪的日子里,南方温暖如春,我们相约茶界最盛大的节日——广州茶博会,天南海北的朋友欢聚一堂,共赴云南岩茶战略发布会,这标志着云南新星茶企古农茶业将以云南岩茶这一中国最新顶级名茶之名义,在整个中国茶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开启全新的蓝海战略,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朋友一起携手奋进创造中国茶的新奇迹。

在普洱茶乃至整个中国茶行业陷入残酷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时,我们总想仰望星空,去迎接辽阔无边的蔚蓝之海,去放飞我们关于茶,关于品牌,关于长久发展的一切梦想。但是企业的蓝海战略该怎样达成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与回答的,期待方家指正,共襄茶界新蓝海的破局之旅。

升级之海:

茶企找到一片新领域来发展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竖立起专业主义门槛,让别人很难进来,即便进来了也很难挑战首倡者的行业地位,而且这个首倡者还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将自己塑造成细分领域的很难超越的领导品牌。古农茶业来做云南岩茶,就是怀着倡导者与领导者的愿景来做的,其首先是跟政府深度合作,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整体运作“云南岩茶”“云南岩茶之乡”两大小产区概念,其二是成立了云南岩茶协会,在政府与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将云南岩茶塑造成公共品牌,而古农茶业充当核心推动企业;其三是古农茶业拥有核心制茶技术,而且将来会在云南岩茶上不断加大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用技术迭代的方式来建立核心生产优势。古农茶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做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逆势建仓,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胜算几何》

2016年的春天,行业的深层次发展逻辑变了。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岩总交流探讨,觉得今后是仓储赢天下。于是白马非马写了这篇文章。临沧市茶办得知古农想建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后,建议做大点,直接去做临沧市国际茶叶仓储交易中心,白马非马还根据茶办领导的提议,写了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的方案。后因时机不成熟,不了了之……

留有遗憾的项目,努力付出的人们

白马非马一直强调现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在顶层设计这杆大旗下,各个专业团队与个人协同作战,只有靠强大的系统集成,才能将有价值的事业做大做强。云南岩茶虽然是一个非常可惜的项目,几年运作下来,虽有小成,但离预期目标还远。但白马非马认为,云南岩茶的行业价值远大于项目实施企业所获得的实际商业利益,其做为先行者,开启了小产区、名茶资源整体打造新思路,可以给身陷同质化竞争的从业者以镜鉴意义,原来茶行业可以玩的东西还很多?原创远比盲目跟风有意义!

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云南的邦东、马台、大朝山,甚至云南其他茶石共生的地方,做岩茶,做岩韵,已经是云南茶企的一个标配。当年我们做的宣传文案,许多已经成为行业的公版。开启了云南岩茶品类,让整个行业受益,这也算是另一种行业贡献吧……

云南岩茶是一个集体参与的项目,其取的一些小成就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先生,其有着非凡的识见与企业运作格局,以及坚韧不拔的执行决心与耐力,广聚天下智力财力为我所用的气魄。虽因种种原因,雷声大雨点小,但岩总的付出与努力值得钦佩。

其次要感谢方一知企业外脑团队在商业应用系统方面的智力支持,以及实操付出。

还有和君咨询茶事业部蒋同团队的智力与资源整合支持,其在打通政商关系方面,功劳不小。

特别要感谢古农茶业自已内部的精英团队,比如原副总危斌先生扎根马台,抓云南岩茶产业基地建设,犹记得2014年底、2015年初,我俩跑遍了马台乡产茶的几个重点村,然后冒着大雪,千里驱车赶回昆明。不久就正式吹响云南岩茶走向全国的号角……

那时古农体系人才很多,兵强马壮。

资深茶人、云南岩茶协会游贤用会长,江湖人称老游,独创“游氏重泡法”,讲起茶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为云南岩茶的推广立下汗马功劳。

才子刀哥,现在以“刀哥说茶”闻名江湖,那时刀哥是云南岩茶的“宣传部长”,海量云南岩茶宣传美文出自刀哥之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隔两年来复盘,感触良多。只能证明时间是人类的朋友,某种程度上经历是一种财富,相聚是一种缘分。若干年后再聚,我们会端起茶杯说,那年我们一起做过“云南岩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83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