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叶一芽

找到约4,071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乐清能仁村“一叶一芽” 高品质茶叶来自养护、采摘等环节的“呵护”

人勤春来早,春茶开采忙。细雨霏霏的三四月是雁荡山最有诗意的季节,也是雁荡毛峰采摘的最佳时节。顺着延绵起伏的山路,记者近日来到乐清市雁荡镇能仁村,只见茶山层峦叠嶂,满山茶树郁郁葱葱。采茶工们手提茶篓,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今年的新茶。

以茶兴业、以茶富民。有着16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的能仁村,近年来做强做好“茶叶经济”文章,除了种植、加工、销售茶叶,还深挖茶文化,探索茶旅融合……一个围绕“茶”字展开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这片乐清北部山区精彩上演。

“一叶一芽”

高品质茶叶来自养护、采摘等环节的“呵护”

随着气温逐渐转暖,雁荡山多处茶园陆续开园,进入春茶采摘期。当天上午,雁荡镇能仁茶场的采茶工们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摘早春茶芽。他们娴熟地将一片片茶叶放入篓中。这一篓篓茶叶,将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销往全国各地。

乐清市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义春介绍,能仁茶场有220多亩茶园,从2月18日正式开采早生种,目前采摘的是晚生种和野生茶,采茶工最多时达到60多人。

只采“一叶一芽”,是能仁茶场的采摘标准之一。采茶,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现场的采茶工举了一个例子:叶芽不能用指甲掐,因为这样会弄伤芽柄,形成掐痕,焙制出来的茶叶经水冲泡便呈黑头,影响品相。

据了解,今年能仁村雁荡毛峰长势喜人,嫩绿的芽头冒出,十分饱满。原来,去年干旱时间长,茶叶吸收水分不足,导致茶叶生长缓慢,萌发嫩芽时间较晚。尽管采茶时间有所推迟,但今年新茶的品质更胜往年。

林义春透露,去年他们还从内蒙古拉了羊粪过来,土壤中有机肥施得比较多,另外能仁茶场这块区域有树荫遮挡,水分不容易蒸发,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今年的高品质茶叶。

品牌集群

去年加工精品茶7.5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

能仁村位于雁荡山大龙湫景区,是雁荡毛峰的发源地、主产区,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一二亩茶园。“然而多年来,村民一直小打小闹,没有品牌意识,管理混乱、标准不一,导致茶园效益并不高,部分茶农甚至将茶园荒废,外出务工。”村委会副主任林令岩说,“上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的收入仅能满足一家人基本开销。”

2005年,能仁村村民林义春利用懂传统制茶技术的优势,组织成立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村企合作土地流转,由村民出地、出力,企业出技术和茶树良种,使能仁村的雁荡毛峰打响了品牌,也使能仁村成为乐清北部山区较早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的村庄。

林义春说,成立合作社后,他在打造品牌和统一采摘、管理、包装、销售等一系列标准上下了大功夫,经过数年时间,终于看见成效。他推算,如果一户村民种植得当,用心管理,一亩茶园能有两万元到十几万元的效益。

“十几年前,能仁村的茶青每公斤只能卖60元左右。近年来,最好的茶青每公斤可以卖到600多元。茶农们都说,这是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功劳。”林令岩说,能仁村还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及“龙头企业带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品牌集群效应。近年来,能仁村涌现了诸多浙江省著名品牌与温州市知名品牌产品,2018年能仁村(雁荡毛峰)被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能仁村雁荡毛峰种植规模达五百多亩,登记在册的雁荡毛峰茶企十几家,从业户数四百多户,占全村农户总数95%以上。2020年该村加工精品雁荡毛峰7.5吨左右,产值达2000多万元。

茶旅融合

“小茶叶”到“大茶业”的转型之路

随着雁荡毛峰声名大振,10余年间身价涨了10倍有余,茶园的租金也随之水涨船高。去年,能仁村对该村4片高山茶园10年采摘权进行公开招标。经过激烈竞拍,最终该村4片近百亩茶园10年采摘权,以总价422.249万元被林义春在内的4人竞得,刷新雁荡毛峰主产区亩均采摘权价格的纪录。

采摘权价格创新高的背后,是大家对雁荡毛峰今后发展的信心。林义春说,随着乡村振兴进一步铺开,茶叶成了能仁村村民将家乡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钥匙”,以茶为媒的能仁村打通了致富路。

谈及今后的打算,林义春说,他将在继续紧抓雁荡毛峰高品质的同时,结合茶文化,对此轮竞拍的茶园加强游步道等休闲观光设施建设,让游客在品茶、购茶的同时,体验当地采茶乐趣,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旅游深度开发。

目前,林义春的能仁茶场开设采茶一日游,市民可以前去体验采茶乐趣。在现场,有专业人士一边解说茶叶相关知识,如茶树品种、采摘标准,一边向游客展示采茶要领。摊青、杀青、揉捻、烘干、理条……在茶园里,可以观摩茶艺师的制茶步骤,体验制茶全过程,并可讨教新茶怎么泡、如何品……

林令岩说,村委会正在依托茶园资源,延伸茶产业链,希望借助能仁村雁荡毛峰茶叶博物馆和茶叶文化节等载体,探索一二三产茶旅融合新模式,带动全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崛起,带领村民们走上“小茶叶”到“大茶业”的转型之路。

委员建议

出台细则,推动乐清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乐清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说,能仁村茶产业近年来通过品牌集群、统一标准、茶旅融合等探索实现了精彩蝶变,是乐清加快形成茶叶品牌集群效应的一个缩影,成为乐清山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2018年,乐清市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国字号金名片。

据介绍,乐清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依托,扎实推进茶产业规划布局和落实,通过基地示范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目前,乐清共有茶园面积2万多亩,基本上形成了“雁荡毛峰”品牌格局,“雁荡毛峰”绿茶被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入选中国名茶版图。

该负责人称,近年来,乐清的茶叶加工呈多样化发展,打破了绿茶一枝独秀的局面,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其他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乐清市的茶产业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在茶叶市场越来越开放的大环境下,乐清茶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品种、结构、营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乐清茶产业遇到了综合效益提升的瓶颈。

对此,乐清市政协委员林建乐建议出台乐清市雁荡毛峰茶产业发展实施细则,推动乐清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来源:温州都市网,记者 陈博盛 夏忠信 通讯员 蔡宽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为:一杯茶怎么振兴一个村?乐清能仁村这么做……

倡导一芽一叶,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今年开采仪式上,信阳毛尖提出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客观上,这与如今在市场上受宠的“小浑淡”有所不同。

发出与现有市场不同的倡导,信阳毛尖有何深意?


信阳毛尖倡导一芽一叶

经过一场春雨洗礼,茶叶生长更加迅速。作为毛尖知名产区,河南信阳的茶山上,茶农们纷纷忙碌起来,期待着今年能有好收入。

今年的信阳毛尖,似乎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前不久举办的开采仪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信阳毛尖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生产。

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是“小浑淡”,也就是细小、汤浑、味淡。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采摘工艺上往往会追求单芽。

那么如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是否意味着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信阳毛尖品牌“手把茶”创始人杨学强认为,“小浑淡”长期占据市场主导,确实让很多消费者陷入误区,将其作为衡量信阳毛尖品质的标准。但倡议正本清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信阳毛尖并不是只有“小浑淡”,还有很多其它好茶,单纯解读为否定“小浑淡”有些狭隘。


“小浑淡”PK“大浓香”

在信阳毛尖市场上,“小浑淡”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十多年,但它却一直饱受争议,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大浓香”。

与“小浑淡”追求单芽不同,“大浓香”追求味道浓厚,往往更倾向于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在商城高山茶产业协会会长、信阳市茶产业协会副会长周正祥看来,信阳毛尖是绿茶的代表,不同产区自然环境不一样,也会具有不一样的特点。

“小浑淡”是信阳毛尖适应市场的产物,能够盛行有特殊的社会背景。

周正祥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本世纪初,信阳毛尖开始走向全国。早期一些茶商占领市场时,想和其他绿茶做出区别,所以做成了“小浑淡”的样子。

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开始实施。将最高级别的珍品定义为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

由此,作为单芽的代表,“小浑淡”进一步受到市场追捧。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信阳茶企开始将主要生产精力放在“小浑淡”上,从而形成了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信阳当地也有一部分茶商、茶农始终无法接受“小浑淡”,认为它不能代表信阳毛尖典型特征,不能代表信阳毛尖传统工艺,会将消费者引入歧途。

拥有“茶痴”之称的赵凡国就是出名的“反对派”人物之一。他与“小浑淡”之间的“斗争”持续多年,甚至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炮轰“小浑淡”。

赵凡国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过度市场化让信阳毛尖陷入“没有毛不是毛尖”、“汤色不浑不是毛尖”、“条形不细不是毛尖”、“不是核心产区的不是好毛尖”、“快冲快泡的才是好毛尖”、“明前才是好毛尖”等误区。

多位信阳茶商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小浑淡”确实对消费者有一定误导,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帮助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作为基础,讨论茶叶好坏没有意义。


什么样的茶叶才是信阳毛尖的正源?

正本清源,回归品质。什么样的茶才应该是信阳毛尖的“源”呢?

“最传统的信阳毛尖,包括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都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周正祥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拿去参加比赛获奖的茶叶,都是一芽一叶。

从品茶的角度来说,评价茶叶的好坏,包括外形、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多项指标。信阳毛尖的理想茶“源”,在这些方面都不能有太明显短板。

通过对信阳当地多位茶商、茶农的采访,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毛尖采摘大都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小浑淡”盛行后,市场导向让单芽成为主流。

作为“后起之秀”的“小浑淡”天然具有明显缺点,不会被大部分茶商茶农认为是信阳毛尖正源。事实上,茶商和茶农以及专家们普遍认为,汤浑在所有茶叶评比中当应该是“减分项”,与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相悖。

从事茶产业教学、技术推广40多年,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教授就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信阳毛尖的汤色特征都是嫩绿明亮的。相较于其它绿茶,信阳毛尖外形是比较紧秀细圆。但在一定时期里,过度追求细小导致信阳毛尖出现汤浑的现象。

在2009年推行的国标中,“嫩绿”、“透明”被认为是信阳毛尖茶汤应有的色泽,显然也与“浑”不搭边。


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争论依旧存在

郭桂义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单芽,特别是早期的单芽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滋味鲜爽,价格相对较高;一芽一叶中茶多酚含量相对高一些,滋味较浓,部分消费者喜好,产量会多一些,价格也相对较低,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喝得起信阳毛尖,有利于信阳毛尖长期发展。”

郭桂义说,就像白酒分为酱香型、清香型一样,有的消费者喜欢滋味鲜爽的,有的消费者就喜欢滋味较浓的,每种毛尖都有自己特征、受众群体,不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

“今年受气候影响,信阳毛尖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信阳十佳茗茶负责人刘荣荣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产量不足也是信阳毛尖今年倡导一芽一叶的现实因素。

说到底,对于大部分茶农和茶商来说,信阳毛尖是谋生的工具,市场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刘荣荣介绍,按照今年毛尖产量,采摘成本大幅上升,一斤单芽的成本上涨到300多元,而4斤单芽才能生产出消费者口中的“小浑淡”。“光成本都1000多元了,卖出去的价格肯定更高。”

倡导“一芽一叶”,可以将毛尖产量提升三四成以上,保障基本市场供应,也能保障茶农基本收入。

不过,在信阳茶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单芽和一芽一叶孰好孰坏,价格最能说明问题。

单芽价格明显高于一芽一叶,说明其更适应市场需求,倡议“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潜在风险是高端产品品质下降。虽说可以让更多人喝上信阳毛尖,但利润空间下降,对茶农不见得是好事。


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应鼓励多条腿走路

和当年盛行“小浑淡”一样,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可以视为信阳毛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不同探索。

“当年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茶叶并不了解。如今全国各地好茶层出不穷,大家很快会明白,什么才是好茶。”周正祥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浑淡”最大的优势就是外形好看,一芽一叶应该是更符合大众品茶口味的。

不过,就目前市场行情来说,以“小浑淡”为代表的单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年按照倡议,大部分采的是一芽一叶,这是有一定风险的。”短期之内,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因为倡导发生改变。

刘荣荣直言,今年采购的茶叶当中,有90%依旧是单芽,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市场。

“一芽一叶是政府、专家和企业共同研究后,倡导的毛尖价值导向。”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新形势下,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更加注重传统制作技艺,是信阳毛尖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多条腿走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共同发展。”杨学强认为,一定程度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喝茶”为导向的市场格局,而是要更加全面地挖掘、利用信阳毛尖背后的内涵。


倡导一芽一叶,有茶商茶农呼吁修改现行国标

为规范市场,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正式实施,其中将鲜叶品质划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六个级别。其中珍品的芽叶组合指标为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

国标的规定,无形中将最高级别的信阳毛尖与单芽绑定在一起,加固了人们追求单芽的思维。

如今,信阳毛尖想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应该对对国标进行适当调整。

持有这种声音的茶商和茶农认为,任何规则都有时代局限性,现有国标对珍品指标的定义过于单一,不符合信阳毛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对一部分坚守传统的茶区,现有国标实际上是不友好的。”在一些茶商和茶农看来,现有国标更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就像量产网红美女一样,虽说看上去很不错,但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信阳毛尖的多姿多彩。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现行信阳毛尖国标是很多企业、单位共同探讨的结果,既注重适应市场,又要尽可能兼顾传统。

“卖散茶的很少有人去参考这个标准,卖包装茶的茶叶企业一般都会符合这个标准。”该知情人士解释,所谓信阳毛尖国标,只是为大规模企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标准,并非强制要求所有茶农、茶商、茶企必须遵守。

对于一些呼吁更改国标的声音,该知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更改难度较大。“国标修改需要严谨、复杂的流程,难度较高。而且将现行国标中的珍品级别取消,企业生产芽时就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考了。”

来源:河南商报  顶端新w 首席记者 韩忠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一芽春茶到20万亩茶园 四川荣县茶产业步入“黄金时代”

立春过后,四川荣县的许多山头春茶吐绿,“第一桶金”早已从茶尖上冒出来。

2月中下旬,千年荣州的20万亩春茶迎来大面积开采。双古镇的茶叶经纪人朱安军忙得不可开交,经他之手,数千斤独芽鲜叶已被送到茶叶加工厂,“正月初二以来,独芽鲜叶收购价一路见涨,茶农最高卖出过126元一斤。”

近日降温后,一芽一叶等大叶从2月26日起上市,春寒料峭也让快速生长的春茶稍微缓下来,开始为下一波“黄金时节”,积蓄新的能量。

春茶走俏 独芽最高卖出126元一斤

放眼荣州大地,已有茶叶种植面积近20万亩,主要分布在双古镇、来牟镇、铁厂镇等10个乡镇,主要种植福选9号、福鼎大白、名山131、黄金芽等优选品种,亩产可达12公斤。

来牟镇一洞桥村,茶叶在这个村庄已有2000多年历史,发展至今,全村1700多户更是家家种茶。

几乎每天,一洞桥村党委书记程天祥都会到茶山上转悠,看看春茶的采摘情况。今年由于气温回升早,加上冬种管理到位,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

“去年的独芽鲜叶卖上一百元都很难,今年一天一个价,茶农们采摘虽忙,但心里美啊。”程天祥说,为了让春茶卖个好价钱,采摘技艺上很有讲究,必须要耐心提手采,一天下来,手脚快的也就能摘四五斤独芽,一叶一芽则能采10斤左右。

因种植历史久远,一洞桥村现已发展茶叶1.5万亩,衍生出100多个茶叶经纪人。近年来,当地投入近2000万元打造喷灌、粪污池、便民路等基础设施,让这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也带动百姓致富,当地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680元提升为2.58万元,家家户户依靠茶叶过上幸福新生活。

站在茶山上,满眼新绿,程天祥高兴地说,“未来,我们要把一洞桥村打造成‘西南绿茶第一村’,把绿水青山都变成金山银山。”

交易忙碌 各地客商来荣收购鲜叶

正月初二以来,双古镇长林村的茶农蔡丽萍每天要背着现采鲜叶去卖,“今年价格都挺不错,尤其是独芽不愁卖,到市场不出五分钟就能完成交易。”今年她家种植的50多亩茶叶,已靠卖独芽鲜叶,约收获四五万元。

双古镇汇鑫广场茶叶交易市场上,经纪人朱安军的摊点人来人往,不时有人背着独芽前来问价,从2月26日以来,独芽逐渐减少,一芽一叶等大叶登上市场。

凭借11年收茶经验,只需看一眼,朱安军就能识得品相如何,一来二往之下就能快速将鲜叶拿下,“好的春茶必须是纯手采,今年荣县独芽鲜叶的均价达110元/斤,最高点达到126元/斤,比以往年份都要高,大叶的价格也比往年更好。”

范忠平是双古镇晏家桥村7组的茶农,近年来,一家人一心扑在茶叶上,40年用心经营的40亩茶叶,今年给他们带来了春的希望,“每天天不亮,一家三口就出门采茶,下午卖了回去又接着采,一直到天黑。”从清晨到日暮,现采的鲜叶,好的时候能带来近千元收入。

每天下午5点半到6点半,对茶叶交易市场来说,就是“黄金1小时”。人熟嘴甜,33岁的朱安军往往能收购到两三百斤鲜叶,品质较优。一个转身,这些鲜叶就从茶叶交易市场运送到茶企车间。

为了营造良好的茶叶销售环境,荣县曾多次组团赴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与当地茶叶企业洽谈,邀请客商来荣收购茶叶鲜叶,为荣县茶叶赋值。据悉,今年来荣收购的客商为去年的3倍,大概有400余人。

加工正酣 春茶可实现产值5.6亿元

好叶制好茶,关键在茶企。3月1日,在四川黄金叶茶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依然是一片忙碌。

200多度高温的铁锅里,一双大手在快速翻炒,鹅黄色的独芽正在翻腾,淡淡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制茶师傅王安正正在炒茶,“最忙的时候,整个加工车间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每天最多可以加工3万多斤鲜叶,可生产7000多斤茶叶。”

四川黄金叶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康介绍,荣县春茶有上市时间早、采摘质量好、销售价格高的特点,严格遵循“九不采”原则,所采鲜叶90%以上为标准独芽,价格较川内其他茶区同比高60-80元/公斤,同时也备受各方客商青睐。他家的茶叶,则主销江浙一带,回头客商众多。

多年的山水孕育,荣县茶园面积占自贡全市的90%,产量达95%,坐拥“龙都、绿茗春、春兰芗、黄金叶”等10余个知名茶叶品牌。

荣县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刚介绍,预计今年春茶产量可达6000吨、实现产值5.6亿元,名茶产量220万斤、实现名茶销售收入2亿元。预计全年茶叶农业产值可达8亿元,综合产值可达23亿元。

从一芽春茶到县域茶园,荣县的茶产业正步入“黄金时代”,擘画的蓝图更为高远:重点围绕“一园四区”打造20万亩茶叶产业园,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健全产销体系、做强科技支撑、打响产品品牌、促进融合发展,建强四川出口绿茶基地,让“四川花茶之乡”香满天下。(记者 邓丹 摄影报道)

注:内容来源封面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0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