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采茶机一芽一叶

找到约132条结果 (用时 0.244 秒)

机采茶园的建立与管理办法

  在当前名优茶生产模式下,茶叶采摘仍以人工手采为主,但随着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及用工成本的日益增加,名优茶生产中采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机器换人、采用机械化采摘名优茶生产原料已成为当前解决名优茶生产瓶颈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由于名优茶要求芽叶嫩采,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与一芽二叶,所以采摘时芽梢的长度仅4~5cm,因此名优茶要实现机采,对树冠平整度及发芽整齐性的要求很高。本专利提供了一种名优茶机采茶园的建立及管理方法,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对茶树树冠进行重新培育,可形成适宜名优茶机采的茶树树冠,以实现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大大减轻劳动力成本。

  技术原理

  通过合理的修剪技术形成壮实稳定的树冠结构,同时通过修剪措施调匀茶树树冠面的生产枝粗度,通过均衡的养分供应,从而尽量促成茶树树冠面每一轮芽梢的生长时间的一致性及芽梢长度的均一性。

培育好的机采茶园的机采面貌(机采中)

  主要技术指标

  本方法适宜于新建名优茶机采茶园,也可以选择成龄手采茶园或者大宗茶机采茶园进行改造来实现。采用本专利的树冠培育方法,可使茶树的骨架层次清晰,通风通透,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生长枝粗壮而分布均匀,有利于茶树养分的供应均衡,树冠面小桩粗度均匀、密度达到1000个/㎡左右;茶树新梢生长在一个整齐平整的树冠面上,芽叶分布均匀,密度适宜,可达2000个/㎡左右,生长整齐。在芽梢长达4~5cm时,名优茶原料一芽一叶与一芽二叶所占比例基本达到整个树冠面的70%~80%,此时采摘,名优茶原料得率可达70%以上。

  创新点

  本项技术形成了“调匀枝粗、合理密度、适度留养”的机采茶园树冠培育技术模式。利用两次修剪组合调匀茶树树冠面的生产枝粗度,配套以合理的茶树施肥管控及留养技术来促成整齐均一的名优茶生产树冠,形成生产名优茶的机采茶园。名优茶机采适采期茶园

  市场应用前景

  由于当前名优茶生产模式仍以人工手采为主,随着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及用工成本的日益增加,名优茶生产中采摘已成为当前我国茶叶生产,特别是名优绿茶、名优红茶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而当前的多数茶园无法直接进行机械化采摘,而本项专利技术可将其培育成适宜于名优茶机采的茶园,因此,本方法的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节本增效情况

  名优茶实行机械化采摘不仅能解决采茶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能极显著地降低采茶成本。实行机械化采茶,以改进型单人机采为例,每机两人,每人每天工资150元,1天采10小时,每台机子1天至少可采1000kg鲜叶,每天的机器折旧及汽油成本按50元计,每公斤合格机采鲜叶的采摘成本仅0.9元。手采茶叶成本是机采茶叶成本的近44倍。每亩茶园按生产加工干茶50kg计,单价按100元/kg,每1000亩机采茶园可实现产值500万元,按70%销售完毕计算,可实现销售收入350万元。考虑手采茶园改机采茶园时需要增加费用约500元/亩,茶叶加工成本约30元/kg,可实现增加值210万元。以税率6%计算,该1000亩示范试验茶园在采用机采后可增加缴税总额12.6万元,且避免了茶叶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

采摘机:用5年研发了一台可以替代500万个采茶工的采茶神器

当一个行业(产业)遇到瓶颈或困境时,总得有人去解决它。我们生存的社会,就在这一次次摸索变革中不断地前进。

 

中国茶产业,看似一派繁荣,其实暗藏危机。这危机并非经济不景气茶叶不好卖,而是源头劳动力问题,主要集中在采茶工短缺这个环节上。

 

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已经到了劳动力青黄不接的严峻时期。大量的农田抛荒、大量的茶园弃采现象已经不断地在全国农村蔓延,60岁左右的人群(城里人正准备退休享受天伦之乐)正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知识硬化了农村的道路、刷白了农村的墙壁,而那白墙之内的空心村里只是住着那群老人们。试想五年后、十年后,当我们的父辈再也干不动时中国的茶产业该怎么办?茶叶大面积减产!茶叶价格居高不下!我们所谓的名优茶,单芽、一芽一叶变得越来越少!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这一天离我们其实不远。如果不解决劳动力问题,那么目前不断扩种的新增茶园只是完成了精准扶贫的一场政治性运动,并不会对当地茶农带去多大的好处。

 

全国有20个省市产茶,每个省缺口几十万个采茶劳动力肯定是有的,而正是采茶工短缺这个因素减少了茶农茶场主的收益、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的农村必定是少数人种大量的良田、少数人管大量的茶园。机器换人的时代已经到来。

 

我自幼在茶乡长大,做过很多事,最终还是阴差阳错的选择了茶行业,在经历过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后才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还算有些天赋,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它,我的愿望是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对中国茶产业做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2013年夏的一天,由于一个突发的灵感,放毅然弃了在西南某地的一个茶厂,潜心搞起了“名茶采摘机”,发誓一定要研发出一台有别于市面上一切无一例外的循环剪切式采茶机。

 

当初想得很简单,做一台与茶蓬同宽的机器,两个人抬着走过去就能采干净的那种,那个小县城很落后,很多材料都要赶到四百公里外的省城去买。第一代花了一个月敲敲打打出来了,120斤重,不要说好不好采,就是两个青壮年空抬着也坚持不了多久.......

 

有想法还是好的,又过半个月,第二代出来了,重量明显减轻了,49斤,依旧两个人抬着采,每当我们抬着机器去茶山演示时经常会碰到茶农问这是什么?我说抓老鼠的,他们很好奇,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奇怪的抓老鼠工具........

 

第二代也不行,次年,就在老家继续第三代,这次有大突破,将49斤变成19斤,将双人操作改成单人操作,但采茶方式依旧很粗鲁,采摘效果依旧很难堪。

 

转眼到了2015年,经过无数次改进,从上一个夏天搞到这一个夏天,终于将19斤改成了5斤,将采摘方式优化了数个档次,这就是第四代。

 

从2015到2017两年间,我们有了一个团队,产品通过不断地设计打手板测试、修改再打手板再测试,跑了六个产茶省,通过数百次测试,终于优化出第八代产品,一台真正让自己满意让茶农满意的采茶机。

 

2018年春,我熬了五年,全身性投入了一千五百多个日夜的“心血”终于上市。并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山东、浙江等市场销售。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设备只能采摘平面茶,采摘规格为一芽二三叶(其中含有百分之十五的一芽一叶)的最合适,采摘下的茶叶不带老叶老梗,不损伤芽叶,非常适宜那些加工需要揉捻加工的绿茶和红茶。采摘标准的单芽和一芽一叶技术尚在攻克之中。

三月份接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组(10套)邀请,于六月中旬在浙江新昌拍摄,并于八月二十三日播出《采茶无影手》节目,一时电话被打爆。

 

(由于拍摄节目的需要,产品被分为三代,并在节目里呈现刚刚成功的结果)

 

(以上是重庆南川采摘现场及效果)

(以上是山东日照采摘演示现场)

(以上是浙江临海采摘演示现场)

(湖北孝感采摘演示现场)

(福建南靖茶场主采摘梅占现场)

 

如需更多全国各地采摘视频观看请联系书卷弯刀。

 

“大茗”名茶采摘机正在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各大茶区招商之中(原则上以县级为单位招经销商,茶园种植面积较小的以市级为单位),详情请联系书卷弯刀。

 

为了让经销商们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计划稀释了一部分股份,出让给各大经销商入股,详情请联系书卷弯刀。

 

书卷弯刀(梁宏亮),微信号:lhl721123,联系电话:13605852004

茶叶机采,能否助雅茶产业再上一层楼?

4月7日,名山区茅河镇万山村的茶园里,茶垄在清明节后又拔高了三四厘米,嫩绿的茶芽长势喜人,但也不等人。采芽茶,成为当地乃至整个雅安茶区当下最要紧的事。

忙碌之余,万山村的村民还会议论清明节前在村子里举办的那场机采茶现场培训,在见识了4人操作的采茶机,以常人步行的速度拿下一垄垄茶稍时,大家对机械化采茶的效率非常认可。

然而认可并不等于接受,实际上,许多茶农对茶叶机械化采摘还是一个“纠结”的态度。不过,关于这方面的尝试和讨论却一直未停,特别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加入,让机采茶推广的可能有了新的支撑。

3月31日,名山区茅河镇万山村,4位村民用采茶机采摘茶叶

科研项目

致力“机采+藏茶”的美丽碰撞

众所周知,春茶采摘是一项耗工极多、季节性极强、劳动强度大,同时成本高的茶园作业,在我市的百万亩茶园里还有另一个现象,手工采茶多数是中老年人在从事,年轻人愿意干的很少。茅河镇一茶产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明确表示,茶叶采摘已经出现“断代”现象,等老一辈动不了了,谁来采茶?

由此看来,机采茶的推广似乎顺理成章,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

我市春茶以名优茶为主,茶叶加工原料靠的是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鲜叶,对原料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机械化采摘的推广应用。

春茶不行,夏秋茶总该可以使用机采了吧?确实有,但都是零星尝试。事实上,茶叶加工环节在对机采鲜叶品质提出要求的同时,采茶机对茶园条件也有着一定的规范要求,这就使得茶园管理从茶树品种选择、行距、树冠修剪等方面必须符合机械化采摘标准。

仅靠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人工采摘效率的优势,茶叶机械化采摘的推广之路还无法一马平川,但已经有致力于雅茶产业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在努力尝试,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何春雷就是其中的探路者。

3月31日,何春雷携“茶叶机采及配套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在项目实践基地所在地茅河镇万山村举行机采茶现场培训会,40余名当地茶农到场观摩学习。4名初学机采的村民,从30日到31日用12个小时采完12亩多茶园,收获鲜叶4370余公斤。

目前这批鲜叶正被制作成“春梢藏茶”,何春雷解释,这是一种采用优质原料精制而成的“可以直接泡”的藏茶,如果这种藏茶在市场上得到认可,那么机采茶的推广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何春雷等人看来,用机采的春梢制作藏茶,既是对机采鲜叶的最佳利用方法之一,又是提升藏茶品质的绝佳途径。因为和一般藏茶采用老茶发酵制作不同,“春梢藏茶”的原料已经相当接近名优绿茶的原料了,“我研究藏茶历史发现,过去雅安是有直接泡的藏茶的,我们正在想办法把这种藏茶‘还原’出来,5月份第一批成品就会生产出来了。”

何春雷(左)介绍“春梢藏茶”鲜叶原料

部门看法

需要“数据+实践”的充分论证

为了将自己的机采茶项目开展得更深更实更符合实际,何春雷组织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干部和茶企、茶农代表座谈,想要广泛收集意见。

一个统一的看法是:茶叶机械化采摘是未来的大趋势,是茶产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省内外部分茶区正在普及推广,但就我市茶叶主产区而言,目前推广面临的问题也很现实。

名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名山区茶园用工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机采的确可以解决用工问题,但不管怎么采,保障茶农收入是第一前提。“之前去外地考察全机采的茶园,鲜叶3元一公斤,尽管机采产量高效率快,但这种价格放到名山,茶农肯定不容易接受。”该负责人建议,春茶以人工采摘为主,保障名优茶原料,保持价格优势,其他时段可分段进行机采,多措并举既减轻用工压力又增加茶农收入。

“实行机采,得解决茶叶安全问题,农残如何控制?管理如何加强?另外还有散户茶农组织化、规模化的问题,茶园改造问题,统种统防统治问题等等,都得一一解决。”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高兴贵说。

主管部门人员考虑问题较多,但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后,何春雷表示,项目研究的方向更明确了。

摘完芽头(人工采摘)割一刀(机采),是何春雷一个朴素的想法,“我有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茶农高高兴兴采茶,茶产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

讨论很热烈,也很诚恳,提了很多问题,也提出解决措施,但归根结底,大家都在等一个结果,一个符合本地实际,且有着翔实数据、具体经验以及科学操作规程的成功试点。这也是各方都支持、关注何春雷这一项目的原因,都等着年底看数据、见分晓。茶企茶农

确保“当前+长远”的利益保障

对更多茶企、茶农来说,在没见到“春梢藏茶”的效益之前,春茶特别是明前茶,鲜叶还是用来制作名优绿茶的,因为这有着大家早已习惯且都能接受又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体系。

因此,要茶农主动接受茶叶机采,最实际的问题还是收入。万山村茶农万勇认为,春茶机采,第一批次鲜叶得卖到20元左右一公斤才能接受,因为对普通茶农来说,一家人三五亩茶地,自己采芽茶不仅卖的价格高,还能挣工钱,大家都会算账,所以机采鲜叶价格的高低是茶农能否接受机采的关键。“价格上要农户不吃亏,企业也能接受才行。所以在尝试机采鲜叶做高端藏茶的同时,还要研究机采鲜叶做毛峰、做甘露,用产品说话,用效益说话。”茶叶种植大户卢华义说。

也有茶农持更开放态度。万山村一位从事了20多年茶叶种植、加工的老茶农表示,茶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劳动力是大问题,茶园树冠可按机采标准进行统一修剪,那样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芽茶同样可实行机采,可用于制作名优绿茶。“要着眼长远,企业要抢抓机采茶市场,等其他地方都推广了我们再搞就迟了。我希望能早日实现茶业产业化,以后农村都是老年人为主,产业化才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名山一茶企负责人蒋达伟认为,机采茶具有采摘速度快,采摘期短,采摘批次少,品质易保证等特点,何春雷教授的机采项目茶园,采用现代化管理、采摘技术,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提升茶叶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雅安茶产业大军的一分子,他们对机采茶前景非常看好,接下来将通过改良茶园,引进先进机具,改进鲜叶处理和分级措施等多个环节,大力推广茶园机耕机采,保障茶农增产增收的同时为企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解决茶企和茶农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何春雷特意把自己的学生,在成都从事大宗贸易的杨敬勇叫来考察。杨敬勇所在公司每年出口机采机制有机茶600吨左右,价格在30元每公斤,主要销往欧盟市场,“只要品质达到欧盟标准,销路不是问题。”杨敬勇说,要实现这些标准并不难,在茶园管理上按相关规范去操作就行。

来源:西康周末

编辑:魏玲

审稿:程普、唐砚玉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