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剪茶机采茶机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2月7日,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活跃等优势,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战略,落实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壮大龙头主体,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茶产业传承文化、富裕农民、涵养生态、健康养生、和谐社会等功能,巩固茶文化、茶贸易、茶科技交流国际地位,放大茶产业全球聚焦效应,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优势产区特色鲜明,生产效益明显增长,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在20万吨左右,一产产值超过300亿元。茶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和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茶叶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茶类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抹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竞争力增强,形成以龙井茶为主体,丽水香茶、温州早茶、安吉白茶等多品牌共同发展的态势。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功能开发,积极培育茶休闲茶文化,形成以茶叶生产为基础,茶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播、茶健康养生、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融合的发展局面,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茶叶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绿茶主导、其他特色茶类适度发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推进茶叶产业规模适度,着力防止耕地“非粮化”,重点做强龙井茶、白化茶、早茶和其他特色茶等优势产区。

龙井茶产区。以萧山、余杭、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富阳、临安、建德、淳安、上虞、诸暨、嵊州、新昌、东阳、磐安、天台等县(市、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加工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和管理数字化,加大品牌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使用率,完善保护机制,全面提升龙井茶市场竞争力。

白化茶产区。以安吉、长兴、德清等县为重点,切实改善茶园基础设施,提升茶叶生产水平,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和多业态发展,建成白化茶全域生态茶园和全域茶旅示范区。

早茶产区。以永嘉、泰顺、苍南、平阳、文成、乐清、松阳、景宁、遂昌、龙泉、莲都、缙云等县(市、区)为重点,主攻产品质量和商品性提升,强化“温州早茶”“丽水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夯实浙南早茶产业集群基础,进一步开拓市场。

其他特色茶产区。以开化、江山、龙游、武义、婺城、兰溪、临海、三门、余姚、宁海、奉化、海曙、普陀等县(市、区)为重点,发挥传统精品绿茶特色优势,推进茶树品种、茶园、茶厂、茶市同步提升,强化科技装备配套支撑,做精做优“一县一品”,着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二)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按照茶园规模适度、产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品种搭配合理、技术支撑有力等要求,综合采取科学合理种树、留草、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保持茶园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推进茶园排蓄、喷灌、防霜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低温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进茶叶生产专用肥、专用农药研制和推广,严格执行禁限农药使用规定,全面推行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创建一批化肥农药零投入茶园。到2025年,建成300个省级生态茶园基地,带动全省新增生态茶园面积100万亩。加快构建绿色食品茶叶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支持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定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省茶叶绿色食品认定800个以上,监测面积100万亩以上。

(三)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大力度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强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区域和茶树品种,分类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到2025年,建立提升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加强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进茶苗繁育基地建设,健全茶苗交易体系,加强与当地主导茶类相适应的茶树新品种推广,提升良种覆盖率,培育产品新优势。围绕全程机械化,推动研制茶园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机械以及耕作施肥一体机、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协同开展适应机械作业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和制茶工艺研究示范,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熟化集成推广优质绿茶机采、茶叶数控加工、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抹茶全产业链生产等一批主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着力提升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和数字化的要求,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加快茶叶加工装备的提升改造,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进一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鼓励重点茶区建立茶叶精深加工园区,扩大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支持抹茶产业发展和新茶饮原料产业化。到2025年,培育茶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0家,年综合利用原料茶30万吨,综合效益达到500亿元。

(五)强化主导品牌和市场培育。加大公用品牌打造力度,分层次推进茶叶品牌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大力推进山川地理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做大做强若干个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公用品牌。省级层面重点提升龙井茶品牌,进一步整合4个市18个龙井茶生产县(市、区)资源,做精做优“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品牌,做大做强龙井茶“品牌集群”,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超80亿元;引导“安吉白茶”“温州早茶”“丽水香茶”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地域性的个性化企业品牌,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匠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匠心品牌产品消费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以国家地标保护工程和“品字标浙江农产”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到2025年,全省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5个以上。优化产地茶叶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交易模式升级改造,做强做大3-5个区域优势明显、品类特色突出的重点茶市。完善中国绿茶、龙井茶价格指数体系,有效引导产销对接。推动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促进茶叶出口企业抱团发展,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注册公共出口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市场,提高传统绿茶和名优茶国际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引导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广泛搭建茶叶贸易与品牌推广平台,不断拓展产品市场。

(六)深入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茶产业数字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适应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茶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集成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支持建设数字茶园、数字茶厂、数字茶市等。推进茶叶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数字茶业标准体系与规范,强化数据集成和应用场景打造,逐步实现茶园管理、防灾减灾、生产加工、品控追溯、市场营销、品牌保护、技术服务、产业管理等数字化。到2025年,建成全产业链、功能综合、省市县协同的省级茶叶产业大脑,打造茶叶数字化强县10个,数字茶园、数字茶厂100家左右。

(七)加大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新格局。大力发展茶叶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面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带动散小农户共同发展。进一步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统一机耕机剪、市场抱团营销等服务,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0家。

(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兴茶。充分整合利用茶产业资源,加快推进茶叶特色小镇、现代茶庄园和茶叶精品旅游点等建设,培育茶相关要素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美丽茶乡。到2025年,建成茶叶全产业链强县10个,全域茶旅强县10个,精品茶旅线路50条,服务功能齐全的茶庄园200个。深入发掘和传承底蕴深厚的浙江茶文化,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消费”理念,加强茶文化和茶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推广普及,加强茶博馆、茶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广泛开展“国际茶日”“全民饮茶日”等公益性茶事活动,组织茶艺、评茶及茶文化创意等技能竞赛,推进茶叶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茶文化活动,充分借助海外浙商、孔子学院等渠道,推动浙江茶叶与茶文化“走出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制定发展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措施保障,精心组织实施。深入研究茶产业发展指数,开展茶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适时组织美丽茶园、茶旅线路、名优茶品牌和茶文化等推介宣传,营造茶叶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好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种质资源圃、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厂、茶庄园建设和茶品牌、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大力推进茶科技创新应用、生产加工基地改造提升。落实茶叶加工厂、茶庄园建设等用地和用电优惠政策。强化推行茶园政策性保险,引导开发特色保险新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各地要结合产业实际,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重点茶区设立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强化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分工分业。创新组织机制,做强做大产业龙头,加快推进茶农茶企密切合作,着力构建产业链条贯通、利益联结紧密的共同体。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大力促进茶叶多样化功能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强化指导服务。加强茶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涉茶科研院所、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支持茶学科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茶农特别是采茶、炒茶等人员培训,积极组织茶叶生产、加工和茶艺等技能大赛,培育一批制茶工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做好省内采茶工余缺调剂,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合作,着力解决集中采摘期采茶工短缺问题。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三茶”统筹新背景下,浙茶如何历久弥新?记者探寻

近些年,不少省份把茶当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茶业版图由此不断扩大。作为老牌的茶叶主产省份,浙江虽然在面积和产量两项指标上有所退后,但论及发展质量,仍然底气十足。比如亩产值,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1%,继续在全国主要产茶省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名优绿茶,主导地位首屈一指,产值比重领跑全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创造性提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茶经”。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撰写了《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并赞叹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一直以来,浙江牢记嘱托,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目标定位,走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茶业富民”道路,茶农依靠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59万元。那么,“三茶”统筹新背景下,浙茶如何历久弥新,继续香飘世界?这片叶子又怎样让老百姓更富?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即将在浙江拉开帷幕之际,记者走进各个茶区寻找新律动。

西湖龙井开采。叶敏摄

文化为道,引领统帅

4月17日,北京老舍茶馆,一场茶香四溢的“径山茶宴”表演,拉开了径山茶此次赴京推介之行。以茶参禅问道,为其精髓所在,在梵音、尺八、古琴、香道的烘托下,“径山茶宴”十余道仪式行云流水,让人沉醉其中。在宋代,“斗茶”蔚然成风,茶宴由此盛行。

2022年,由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跻身世界非遗之列,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安吉白茶4项传统技艺,以及赶茶场、径山茶宴2项民俗活动成功入选。

如今,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茶宴”有了更多演绎。“五一”假期期间,当地推出了“仿宋七汤点茶”活动,受到广泛追捧。游客可手握竹制茶筅,快速击拂杯中茶汤,再将茶筅微微提起,茶汤渐浓渐稠,沫饽渐出。茶百戏、吃货节、晚风集市,精彩应接不暇,令人流连忘返。

浙江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纵观各地,都有一些与茶相关的名胜古迹、文化印记、文艺作品等。在浙江人眼中,茶文化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一股精神力量,有着“统帅”地位,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认知,也正因为有文化加持,茶产业方更具差异化气质,才更有附加值空间。

径山茶的探索就十分典型。异曲同工之妙,挖掘茶文化,浙江很多茶区并非孤芳自赏,或者曲高和寡,而是通过形式、内容、产品等的再创造,用时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让茶文化接地气、更感人,体现与众不同,又如影随形。

此类实践不胜枚举。比如,有的将茶与书画、音乐、动漫等文艺作品结合起来,有的开发新式茶器、茶摆件等,还有的举办炒茶大赛、茶艺大赛、点茶评茶等。就连传统的精耕细作,也被演绎成了匠心所使与一种文化。

松阳是浙江有名的“茶叶大县”,据记载,在三国时期就开始种茶。到了唐代,五朝元老、道教天师叶法善所制茶叶,被称为“卯山仙茶”。如今,松阳将茶文化与宋韵文化、佛道教文化相结合,恢复了“卯山仙茶”技艺,推出崇觉罗汉茶特色产品,在市场不胫走红。

走进松阳的茶文化主题街区,穿梭于茶楼、茶馆、茶餐厅,以及茶养生馆、茶书院等茶主题空间,浓厚的文化意蕴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已连续16年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每到春茶季,五湖四海的茶商来此共品茶香、共叙茶缘、共商茶业。

提及茶文化的创意传播,茶文旅深度融合同样功不可没。近年来,不少茶叶小镇异军突起,生态茶园、创意加工、主题民宿、特色庄园、风景名胜之间珠联璧合,让茶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也衍生出更多产业空间。2022年,浙江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就高达150亿元。

漫山遍野的茶园间,茶农们穿梭忙碌着。叶敏摄

业为本体,壮大主体

一直以来,浙江茶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尤其是围绕绿茶,产销两旺十分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茶园总面积310.5万亩,总产量19.4万吨、总产值264亿元,而全省产地交易总量和规模就分别达到了15.5万吨和258.7亿元,出口量更是稳居全国之首。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茶叶发展,文化、产业和科技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茶产业为本体,是茶文化、茶科技发挥作用的主体,因此是“一体两翼”的格局,“三茶”必须齐头并进。

在业界,浙江茶产业一直被视作标杆,但浙江的茶人们也不避讳“短板所在”:茶类不够齐全、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出口产品相对单一,品牌竞争力和龙头带动力也不够强。对此,这几年,一方面,浙江花大力推进茶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朝着多元化、多茶类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迈上新台阶。

浙江省茶叶集团是一家70多年的老茶企,这几年,新动作不断。外贸方面,集团着重拓展欧美市场,并在做好传统绿茶出口基础上,探索红茶等其他茶类外销;内贸方面,除了传统名优茶,同步发展袋泡茶、新茶饮和茶叶机械等板块,瞄准年轻群体和高端原料。

同样,茶区也在加速转型升级。山区县新昌,四季分明,为茶叶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该县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200至700米的丘陵山地之中,常年云雾缭绕。如今,天然的绿色屏障之余,又增加一道后天的生态防线。

走进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5架无人机正喷洒植物源农药。1500亩的茶园,一天半就能喷完,不仅效率高,关键更生态。全乡两万亩茶园,眼下被冠以“茶园绿色防控整乡推进”的试点,通过肥药源头管控等手段,让这杯茶更放心。在新昌,像这样的省级“生态茶园”共有6个。

好茶,源自好茶园;有好原料,更需精细加工。近些年,新昌累计建成各类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示范性茶厂104家,名茶加工量占全县总量的六成以上。规模化程度提升后,数字、科技、机械等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政府也能更好地提供产业平台支撑。

“通过这个茶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茶叶育苗、种植、加工、营销等全链引入数字化概念,进行全流程再造。”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俞浩芳告诉记者,除了茶园基地数据外,该平台还能实时掌握茶青收购、干茶交易和行情走势,企业可据此进行精准市场决策和内部管理优化。

据了解,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在浙江,龙井茶、浙北白化茶、浙南早茶等几个优势产业集群愈发凸显,从茶类结构看,也初步形成了多茶类、多产品、多功能共同开发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茶叶精深加工有新突破,浙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地。

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慧茶园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应用让茶园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沈璐兰摄

科技赋能,扬长避短

熟悉浙江省情的都知道,浙江做农业不容易,土地资源有限,生产成本不低。这些年,茶产业面积稳定,为何产值连年攀升?当然,一方面得益于品牌打造,尤其是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主体得以“借船出海”,另一方面则功在科技赋能,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提高效率,扬长避短,向技术要空间和要效益。

选择什么样的茶叶品种,这些年,淳安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该县的鸠坑乡,正是浙江入选国家级茶树良种唯一的有性系品种——“鸠坑种”的原产地。40年磨一剑,如今,鸠坑系列茶树新品种(品系)的面世,让淳安独树一帜。全县有一半多茶园属于鸠坑群体种及其后代单株,像鸠坑乡自是“鸠坑种”唱主角。

记者在淳安采访了不少茶农,都说不愁卖。千岛湖天井岩茶叶专业合作社育出来的鸠坑系列茶苗,还未冒芽,就被人订走。在茶叶市场,鸠坑青叶同样抢手,“鸠20”收购价同期明显比其他品种要高,鸠坑干茶每公斤价格比去年高出百来元。

地头新品种,外行人很难看出门道,但到了茶企,科技范则无需多言,眼见为实。春茶季可谓时间战,一天一个价。在武义县更香有机茶基地5G生产车间内,5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天可加工近6万斤鲜叶。这里建成的全省首条有机茶数字生产线,放眼全国也可谓领先一步。

茶园里,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培育的鸠坑品系茶苗进行除草。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志凯相告,近年来,通过推广先进茶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途径,全县茶产业“机器换人”跑出加速度,名优茶加工、大宗茶修剪、大宗茶采摘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茶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4%。

现在,就连名优茶最难破题的手工采摘,也因为“黑科技”的到来,有望实现重大突破。记者在杭州市西湖景区的龙井茶园,就领略了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的真容。只见其两个机械臂,一剪一吸,能精准找到芽叶叶柄,再吸入茶篓。茶树新梢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已提高至86%。

因为技术的不断更迭,浙江由此迈出重大步伐,从卖茶叶到卖整套解决方案,包括病虫害绿色防控、多茶类高效组合生产、名优茶自动生产线等,熟化集成后不容小觑。以新昌为例,谁又能想到,名扬天下的不止“大佛龙井”,其中扁形茶茶机产量更是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今后,浙江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产学研、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多品种、多品类、多功能开发,着力构建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黄白青黑等多茶类合理优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六茶共舞”,全面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的金名片,为全国“三茶”统筹发展提供更多浙江经验。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朱海洋

原标题:一片叶子何以更富一方百姓?——“三茶”统筹下浙江茶产业观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及茶机标准化建设探析

  茶叶作为食品行业中的一个特色产业,又系一个民生经济,而茶叶收获和加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存在劳动强度高、效率低、占用农时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茶叶生产机械的研发,实现茶叶生产机械化,使茶叶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仅是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且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节约劳力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我国茶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紧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茶叶机械化,首先要加强和完善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改变茶叶机械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低、热能利用低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提高茶叶加工机械科技含量、食品卫生安全、建立集约型社会的要求。

  茶叶生产机械化与茶机标准化之间存在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茶机标准化建设对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促进作用,茶叶生产机械化是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的前提,茶叶生产标准化是提高茶叶在市场上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及其发展瓶颈,研究影响茶叶生产机械化进程的茶机标准化建设问题,这对于研究和发展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提高我国茶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茶园管理机械化进展茶园管理包括机耕、机采、机剪、喷灌、植保、运输等机械作业。日本及台湾地区茶园管理机械化值得借鉴。日本茶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茶园管理和采摘日本茶园管理机械多采用乘用式,配备田间铁轨,通过不同的配置可完成深耕、修剪、施肥、喷药、植保、采摘等多种栽培管理作业;为了防霜,日本茶园大多配置了防霜风机,通过搅动气流,可保证茶园温度升高3-4℃,从而促使茶树芽叶生长,提高鲜叶产量l毡重视鲜叶运输环节,运输工具均采用厢顶覆盖金属膜的微型货车。台湾茶园管理机械在方便操作、灵活轻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气压式深层松土施肥机、坡地多用途作业机、深层多用途施肥机等l引。

  1.2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茶园管理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茶园管理机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提高茶园管理水平,促进茶叶生产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时效,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茶园实现机械化修剪、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和茶园除草方面,每年可节省成本40万元左右。

  茶园耕作机械是替代手工劳动,从事茶园深翻、中耕除草、施肥等作业,要求耕作适应性强和质量好,性能稳定,价格合理。目前已有C12型茶园中耕机,采用履带行走方式,以马力柴油机为动力,但因价格较高,推广使用受限;ZCJ-150-1型茶园中耕机,其结构简单,运转灵活,维修方便和价格适中等特点,解决了个体茶农和小型茶场茶园耕作作业需要。

  茶叶采摘需要劳力大,时效性强,因此,发展茶叶采摘机械一直为各产茶国所关注。机械化采茶具有工效高、采摘及时,质量好,节约劳力和采摘成本,增加鲜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等优势,受到茶区的普遍重视。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了适合我国的修剪机和采茶机。如浙江川崎茶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NV45型单人平形采茶机和PHV100型双人弧形/平形采茶机、宁波电机厂生产的4CSW1000型双人弧形采茶机等。目前除没有适应深修剪作业的专用机型外,轻修剪、重修剪、台刈以及修边均有专用机械。我国目前采用的茶树修剪均为往复切割式。

  灌溉是茶叶大幅度增产的一项积极措施,并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茶叶灌溉的方式有以下4种:浇灌、流灌、喷灌和微灌。微灌,可比喷灌节水12%~25%,系统T作压力低,地表湿度小,可防止杂草生长和病虫害,并可实现水肥一体化。

  目前我国茶树病虫害防治常用手动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也称“气力式喷雾机”),前者常用于常量喷雾作业,后者是目前我国农村中最常用的植保机具,其占国内植保机械市场份额的80%以上,担负农作物70%以上的防治面积,而静电喷雾机目前在茶园施药上较少使用。

  1.3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化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适用于茶园栽培管理的机械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名茶及高档茶的采摘机械,还没有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生产企业,采茶机、修剪机主要零部件还是靠国外厂家供应。因此,应当集中科技力量,采取机械T程和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研发

  模式,开发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茶园作业机械。在茶园耕作机械方面,国内主要引入国外研发制造的微耕机,进行消化、吸收、改良试制,以适合我国茶区应用的茶园动力机及其配套农具,但都还难于满足茶区需求。需要加强深度开发和研制,从而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提高效率。

  二、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国外茶叶加工机械化进展

  日本绝大多数生产青一色的蒸青煎茶,按照制作工艺的成套设备已相当成熟。较为熟知的茶叶机械生产企业有日本寺田株式会社,其主营茶叶初加T机械设备;山益公司主营茶叶精加工机械;日本落合公司主营采茶机、修剪机等。在技术优势上体现在茶机电路设计能力强,引进其他机械行业的先进技术,如红外线鲜叶品质检定设备。实现茶叶加工生产过程工业化管理,最新型的煎茶生产线体现在高度自动化、智能控制,茶叶在线水分监测、设备模块化等方面,实现清洁化生产,保证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日本蒸青煎茶的精制T艺与我国炒青绿茶精制工艺类似,其中特色较凸显的是复火机械和茶叶色选机,复火加热形式有远红外、热传导、热空气、微波四种,而在精制厂中大量推广使用的是远红外一传导滚筒复火机,与我国有差异的是其导叶板螺旋角很小,滚筒轴线处安有一棒型燃气远红外发射器,下设有石油液化气加热炉具;目前采用色选机拣剔茶梗在日本茶叶精制厂已得到广泛使用,新研制的CCD(电荷耦合图像传感器)茶叶色选机,承载着更先进的高新技术。

  2.2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生产大宗茶为主的初、精制加工机械迅速得到发展,茶叶机械品种多,型号多样,初步满足了各类茶叶产品加工,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茶叶加T机械在性能和配套机种的研制上得到不断的改进和补缺,以名优茶加丁机械发展最快并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高新技术在茶叶生产加工上不断获得应用,同时也存在挑战。微波加远红外加热杀青干燥技术配套使用,生产加工出的茶叶产品,香高味醇品质佳。蒸汽与热风相结合的杀青机的研发,不仅保持了绿茶色泽绿翠,

  而且香高味醇效果良好,但是由于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杀青蒸汽温度和脱水t艺较难掌握等技术瓶颈,从而限制了在一些特种茶和保健茶类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热风杀青作业杀青匀、透,杀青叶含水率亦低于一般传统杀青形式,成茶品质良好,但由于杀青时间短,对生产工艺的掌握严格,同时对热风炉的设计、制造提出了较高要求;电子计算机等检测和控制技术不仅在单个茶叶加工生产机械中得到应用,而且随着名优茶等连续化生产线得到推广与普及,开始应用于芽形名茶加T全过程的参数检测和程序控制。

  多功能集成茶机机种、新机型不断涌现,不断解决名优绿茶加T制造工艺,鲜叶摊放工序及其在制叶快速冷却等问题。研制安全化、清洁化和连续化茶叶加T设备提上了日程,如目前在国内属领先水平的一条名优绿茶连续化加工生产线,其对设备原材料严格要求,加工精度、美观程度和加T规范,形成了茶机机电一体化工程和示范,值得提倡与推广。

  2.3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化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国茶叶加T机械除了约100家茶机制造企业较规范,注重研发外,其余均为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制造水平低,研发和设计能力薄弱。往往在市场出现较新颖的机器,很多厂家进行仿制,不注重研究和解决与制茶质量有关的品质和茶机使用安全问题。

  发展茶机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整合“产学研”科技力量,增强扶持力度,注重茶叶食品安全和茶机操作安全,组建茶叶机械研发中心,对茶机领域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研究(如茶机结构性能、配套设备和操作工艺等),形成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模式,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叶品质和节约制茶劳力。

  三、开展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

  3.1开展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意义

  茶叶生产离不开茶叶机械化,开展茶叶机械标准化是市场竞争的技术规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劳动力的桥梁,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通向新技术与市场的工具,是节省投入提高产{比的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茶叶机械标准化是促进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名品牌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机械的标准,加大新型科技含量高的茶叶机械的研发力度,对于促进茶叶加T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我国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加强茶叶加T机械标准化建设是提高茶叶加工机械科技含量、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茶叶机械行业进一步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目前茶叶机械与其他食品工业机械相比其生产和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茶机厂的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国内市场上茶叶机械产品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原材料以次充好、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机械安全性能差;茶叶行业的技改和研发投入不足,不能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设计和生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茶叶加工机械,造成了目前茶叶加T机械落后于茶叶加工工艺和生产要求的现状;茶叶加工机械在研制上基本上是模仿手工制茶,忽略节能,导致热能最大利用率在60%左右;茶叶损耗高,不能较大的保留有效营养成分;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化建设起步晚,客观上造成机械加工产品型号多、类型多、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配套的现状。如果将市场上所有的茶叶加T机械应用统一标准,使茶叶加工机械模块化,量化,这样茶叶加工厂家就能非常简单的根据自身的茶叶特点和产量量身定做,配置到合适的生产线。

  3.3茶叶机械标准化建设发展趋势

  茶叶机械标准主要包括茶园管理机械、初加工、精加工等成套设备术语和定义、产品型号表示方法、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使用说明书,从而体现茶叶产品质量。在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推行标准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合理的生产秩序,减少废品和次品,减少其他事故,从而稳定和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创造新的经济附加值。为了进一步做好茶叶加工机械标准化建设,应明确茶叶加工机械归农业部门管理,强化茶叶加工机械的标准制定和改进,加强茶叶加工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才能做到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

  (资料来源:天骏茗风)

找到约6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