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何以更富一方百姓?——“三茶”统筹下浙江茶产业观察

导语

近年来,浙江茶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目标定位,通过挖掘文化特色、壮大茶产业链、提升茶科技水平,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茶品牌升维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属于浙江的“三茶”统筹发展道路。

一片叶子何以更富一方百姓?

——“三茶”统筹下浙江茶产业观察

近些年,不少省份把茶当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富民产业,茶业版图由此不断扩大。作为老牌的茶叶主产省份,浙江虽然在面积和产量两项指标上有所退后,但论及发展质量,仍然底气十足。比如亩产值,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1%,继续在全国主要产茶省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名优绿茶,主导地位首屈一指,产值比重领跑全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创造性提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茶经”。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撰写了《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并赞叹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一直以来,浙江牢记嘱托,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目标定位,走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茶业富民”道路,茶农依靠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59万元。那么,“三茶”统筹新背景下,浙茶如何历久弥新,继续香飘世界?这片叶子又怎样让老百姓更富?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会即将在浙江拉开帷幕之际,记者走进各个茶区寻找新律动。

文化为道,引领统帅

4月17日,北京老舍茶馆,一场茶香四溢的“径山茶宴”表演,拉开了径山茶此次赴京推介之行。以茶参禅问道,为其精髓所在,在梵音、尺八、古琴、香道的烘托下,“径山茶宴”十余道仪式行云流水,让人沉醉其中。在宋代,“斗茶”蔚然成风,茶宴由此盛行。

2022年,由浙江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跻身世界非遗之列,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安吉白茶4项传统技艺,以及赶茶场、径山茶宴2项民俗活动成功入选。

如今,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茶宴”有了更多演绎。“五一”假期期间,当地推出了“仿宋七汤点茶”活动,受到广泛追捧。游客可手握竹制茶筅,快速击拂杯中茶汤,再将茶筅微微提起,茶汤渐浓渐稠,沫饽渐出。茶百戏、吃货节、晚风集市,精彩应接不暇,令人流连忘返。

浙江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颇为深厚。纵观各地,都有一些与茶相关的名胜古迹、文化印记、文艺作品等。在浙江人眼中,茶文化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一股精神力量,有着“统帅”地位,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认知,也正因为有文化加持,茶产业方更具差异化气质,才更有附加值空间。

径山茶的探索就十分典型。异曲同工之妙,挖掘茶文化,浙江很多茶区并非孤芳自赏,或者曲高和寡,而是通过形式、内容、产品等的再创造,用时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让茶文化接地气、更感人,体现与众不同,又如影随形。

此类实践不胜枚举。比如,有的将茶与书画、音乐、动漫等文艺作品结合起来,有的开发新式茶器、茶摆件等,还有的举办炒茶大赛、茶艺大赛、点茶评茶等。就连传统的精耕细作,也被演绎成了匠心所使与一种文化。

松阳是浙江有名的“茶叶大县”,据记载,在三国时期就开始种茶。到了唐代,五朝元老、道教天师叶法善所制茶叶,被称为“卯山仙茶”。如今,松阳将茶文化与宋韵文化、佛道教文化相结合,恢复了“卯山仙茶”技艺,推出崇觉罗汉茶特色产品,在市场不胫走红。

走进松阳的茶文化主题街区,穿梭于茶楼、茶馆、茶餐厅,以及茶养生馆、茶书院等茶主题空间,浓厚的文化意蕴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已连续16年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每到春茶季,五湖四海的茶商来此共品茶香、共叙茶缘、共商茶业。

提及茶文化的创意传播,茶文旅深度融合同样功不可没。近年来,不少茶叶小镇异军突起,生态茶园、创意加工、主题民宿、特色庄园、风景名胜之间珠联璧合,让茶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也衍生出更多产业空间。2022年,浙江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就高达150亿元。

业为本体,壮大主体

一直以来,浙江茶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尤其是围绕绿茶,产销两旺十分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茶园总面积310.5万亩,总产量19.4万吨、总产值264亿元,而全省产地交易总量和规模就分别达到了15.5万吨和258.7亿元,出口量更是稳居全国之首。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茶叶发展,文化、产业和科技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茶产业为本体,是茶文化、茶科技发挥作用的主体,因此是“一体两翼”的格局,“三茶”必须齐头并进。

在业界,浙江茶产业一直被视作标杆,但浙江的茶人们也不避讳“短板所在”:茶类不够齐全、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出口产品相对单一,品牌竞争力和龙头带动力也不够强。对此,这几年,一方面,浙江花大力推进茶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朝着多元化、多茶类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迈上新台阶。

浙江省茶叶集团是一家70多年的老茶企,这几年,新动作不断。外贸方面,集团着重拓展欧美市场,并在做好传统绿茶出口基础上,探索红茶等其他茶类外销;内贸方面,除了传统名优茶,同步发展袋泡茶、新茶饮和茶叶机械等板块,瞄准年轻群体和高端原料。

同样,茶区也在加速转型升级。山区县新昌,四季分明,为茶叶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该县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200至700米的丘陵山地之中,常年云雾缭绕。如今,天然的绿色屏障之余,又增加一道后天的生态防线。

走进新昌县东茗乡后岱山村,5架无人机正喷洒植物源农药。1500亩的茶园,一天半就能喷完,不仅效率高,关键更生态。全乡两万亩茶园,眼下被冠以“茶园绿色防控整乡推进”的试点,通过肥药源头管控等手段,让这杯茶更放心。在新昌,像这样的省级“生态茶园”共有6个。

好茶,源自好茶园;有好原料,更需精细加工。近些年,新昌累计建成各类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示范性茶厂104家,名茶加工量占全县总量的六成以上。规模化程度提升后,数字、科技、机械等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政府也能更好地提供产业平台支撑。

“通过这个茶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茶叶育苗、种植、加工、营销等全链引入数字化概念,进行全流程再造。”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俞浩芳告诉记者,除了茶园基地数据外,该平台还能实时掌握茶青收购、干茶交易和行情走势,企业可据此进行精准市场决策和内部管理优化。

据了解,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在浙江,龙井茶、浙北白化茶、浙南早茶等几个优势产业集群愈发凸显,从茶类结构看,也初步形成了多茶类、多产品、多功能共同开发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茶叶精深加工有新突破,浙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地。

科技赋能,扬长避短

熟悉浙江省情的都知道,浙江做农业不容易,土地资源有限,生产成本不低。这些年,茶产业面积稳定,为何产值连年攀升?当然,一方面得益于品牌打造,尤其是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主体得以“借船出海”,另一方面则功在科技赋能,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提高效率,扬长避短,向技术要空间和要效益。

选择什么样的茶叶品种,这些年,淳安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该县的鸠坑乡,正是浙江入选国家级茶树良种唯一的有性系品种——“鸠坑种”的原产地。40年磨一剑,如今,鸠坑系列茶树新品种(品系)的面世,让淳安独树一帜。全县有一半多茶园属于鸠坑群体种及其后代单株,像鸠坑乡自是“鸠坑种”唱主角。

记者在淳安采访了不少茶农,都说不愁卖。千岛湖天井岩茶叶专业合作社育出来的鸠坑系列茶苗,还未冒芽,就被人订走。在茶叶市场,鸠坑青叶同样抢手,“鸠20”收购价同期明显比其他品种要高,鸠坑干茶每公斤价格比去年高出百来元。

地头新品种,外行人很难看出门道,但到了茶企,科技范则无需多言,眼见为实。春茶季可谓时间战,一天一个价。在武义县更香有机茶基地5G生产车间内,5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天可加工近6万斤鲜叶。这里建成的全省首条有机茶数字生产线,放眼全国也可谓领先一步。

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志凯相告,近年来,通过推广先进茶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途径,全县茶产业“机器换人”跑出加速度,名优茶加工、大宗茶修剪、大宗茶采摘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茶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4%。

现在,就连名优茶最难破题的手工采摘,也因为“黑科技”的到来,有望实现重大突破。记者在杭州市西湖景区的龙井茶园,就领略了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的真容。只见其两个机械臂,一剪一吸,能精准找到芽叶叶柄,再吸入茶篓。茶树新梢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已提高至86%。

因为技术的不断更迭,浙江由此迈出重大步伐,从卖茶叶到卖整套解决方案,包括病虫害绿色防控、多茶类高效组合生产、名优茶自动生产线等,熟化集成后不容小觑。以新昌为例,谁又能想到,名扬天下的不止“大佛龙井”,其中扁形茶茶机产量更是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今后,浙江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产学研、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多品种、多品类、多功能开发,着力构建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黄白青黑等多茶类合理优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六茶共舞”,全面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擦亮“世界茶乡看浙江”的金名片,为全国“三茶”统筹发展提供更多浙江经验。

来源 / 农民日报

作者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