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是一芽一叶

找到约865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倡导一芽一叶,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今年开采仪式上,信阳毛尖提出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客观上,这与如今在市场上受宠的“小浑淡”有所不同。

发出与现有市场不同的倡导,信阳毛尖有何深意?


信阳毛尖倡导一芽一叶

经过一场春雨洗礼,茶叶生长更加迅速。作为毛尖知名产区,河南信阳的茶山上,茶农们纷纷忙碌起来,期待着今年能有好收入。

今年的信阳毛尖,似乎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前不久举办的开采仪式上,信阳市茶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新发出倡议,信阳毛尖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生产。

长期以来,很多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是“小浑淡”,也就是细小、汤浑、味淡。

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采摘工艺上往往会追求单芽。

那么如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是否意味着信阳毛尖要与“小浑淡”划清界限?

信阳毛尖品牌“手把茶”创始人杨学强认为,“小浑淡”长期占据市场主导,确实让很多消费者陷入误区,将其作为衡量信阳毛尖品质的标准。但倡议正本清源、“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信阳毛尖并不是只有“小浑淡”,还有很多其它好茶,单纯解读为否定“小浑淡”有些狭隘。


“小浑淡”PK“大浓香”

在信阳毛尖市场上,“小浑淡”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十多年,但它却一直饱受争议,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大浓香”。

与“小浑淡”追求单芽不同,“大浓香”追求味道浓厚,往往更倾向于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在商城高山茶产业协会会长、信阳市茶产业协会副会长周正祥看来,信阳毛尖是绿茶的代表,不同产区自然环境不一样,也会具有不一样的特点。

“小浑淡”是信阳毛尖适应市场的产物,能够盛行有特殊的社会背景。

周正祥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本世纪初,信阳毛尖开始走向全国。早期一些茶商占领市场时,想和其他绿茶做出区别,所以做成了“小浑淡”的样子。

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开始实施。将最高级别的珍品定义为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

由此,作为单芽的代表,“小浑淡”进一步受到市场追捧。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信阳茶企开始将主要生产精力放在“小浑淡”上,从而形成了目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信阳当地也有一部分茶商、茶农始终无法接受“小浑淡”,认为它不能代表信阳毛尖典型特征,不能代表信阳毛尖传统工艺,会将消费者引入歧途。

拥有“茶痴”之称的赵凡国就是出名的“反对派”人物之一。他与“小浑淡”之间的“斗争”持续多年,甚至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炮轰“小浑淡”。

赵凡国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过度市场化让信阳毛尖陷入“没有毛不是毛尖”、“汤色不浑不是毛尖”、“条形不细不是毛尖”、“不是核心产区的不是好毛尖”、“快冲快泡的才是好毛尖”、“明前才是好毛尖”等误区。

多位信阳茶商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小浑淡”确实对消费者有一定误导,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帮助信阳毛尖走向了全国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作为基础,讨论茶叶好坏没有意义。


什么样的茶叶才是信阳毛尖的正源?

正本清源,回归品质。什么样的茶才应该是信阳毛尖的“源”呢?

“最传统的信阳毛尖,包括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都是一芽一叶,不是单芽。”周正祥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拿去参加比赛获奖的茶叶,都是一芽一叶。

从品茶的角度来说,评价茶叶的好坏,包括外形、香气、滋味、叶底、汤色等多项指标。信阳毛尖的理想茶“源”,在这些方面都不能有太明显短板。

通过对信阳当地多位茶商、茶农的采访,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早期毛尖采摘大都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小浑淡”盛行后,市场导向让单芽成为主流。

作为“后起之秀”的“小浑淡”天然具有明显缺点,不会被大部分茶商茶农认为是信阳毛尖正源。事实上,茶商和茶农以及专家们普遍认为,汤浑在所有茶叶评比中当应该是“减分项”,与信阳毛尖的典型特征相悖。

从事茶产业教学、技术推广40多年,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教授就曾发表论文指出,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信阳毛尖的汤色特征都是嫩绿明亮的。相较于其它绿茶,信阳毛尖外形是比较紧秀细圆。但在一定时期里,过度追求细小导致信阳毛尖出现汤浑的现象。

在2009年推行的国标中,“嫩绿”、“透明”被认为是信阳毛尖茶汤应有的色泽,显然也与“浑”不搭边。


单芽和一芽一叶的争论依旧存在

郭桂义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单芽,特别是早期的单芽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滋味鲜爽,价格相对较高;一芽一叶中茶多酚含量相对高一些,滋味较浓,部分消费者喜好,产量会多一些,价格也相对较低,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喝得起信阳毛尖,有利于信阳毛尖长期发展。”

郭桂义说,就像白酒分为酱香型、清香型一样,有的消费者喜欢滋味鲜爽的,有的消费者就喜欢滋味较浓的,每种毛尖都有自己特征、受众群体,不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

“今年受气候影响,信阳毛尖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信阳十佳茗茶负责人刘荣荣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产量不足也是信阳毛尖今年倡导一芽一叶的现实因素。

说到底,对于大部分茶农和茶商来说,信阳毛尖是谋生的工具,市场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刘荣荣介绍,按照今年毛尖产量,采摘成本大幅上升,一斤单芽的成本上涨到300多元,而4斤单芽才能生产出消费者口中的“小浑淡”。“光成本都1000多元了,卖出去的价格肯定更高。”

倡导“一芽一叶”,可以将毛尖产量提升三四成以上,保障基本市场供应,也能保障茶农基本收入。

不过,在信阳茶界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单芽和一芽一叶孰好孰坏,价格最能说明问题。

单芽价格明显高于一芽一叶,说明其更适应市场需求,倡议“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潜在风险是高端产品品质下降。虽说可以让更多人喝上信阳毛尖,但利润空间下降,对茶农不见得是好事。


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应鼓励多条腿走路

和当年盛行“小浑淡”一样,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可以视为信阳毛尖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不同探索。

“当年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茶叶并不了解。如今全国各地好茶层出不穷,大家很快会明白,什么才是好茶。”周正祥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浑淡”最大的优势就是外形好看,一芽一叶应该是更符合大众品茶口味的。

不过,就目前市场行情来说,以“小浑淡”为代表的单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年按照倡议,大部分采的是一芽一叶,这是有一定风险的。”短期之内,消费者对信阳毛尖的衡量标准,并没有因为倡导发生改变。

刘荣荣直言,今年采购的茶叶当中,有90%依旧是单芽,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市场。

“一芽一叶是政府、专家和企业共同研究后,倡导的毛尖价值导向。”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新形势下,正本清源、回归品质,更加注重传统制作技艺,是信阳毛尖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该多条腿走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共同发展。”杨学强认为,一定程度上,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喝茶”为导向的市场格局,而是要更加全面地挖掘、利用信阳毛尖背后的内涵。


倡导一芽一叶,有茶商茶农呼吁修改现行国标

为规范市场,2009年信阳毛尖国标正式实施,其中将鲜叶品质划分为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六个级别。其中珍品的芽叶组合指标为85%以上为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

国标的规定,无形中将最高级别的信阳毛尖与单芽绑定在一起,加固了人们追求单芽的思维。

如今,信阳毛尖想要正本清源、回归品质,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应该对对国标进行适当调整。

持有这种声音的茶商和茶农认为,任何规则都有时代局限性,现有国标对珍品指标的定义过于单一,不符合信阳毛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对一部分坚守传统的茶区,现有国标实际上是不友好的。”在一些茶商和茶农看来,现有国标更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就像量产网红美女一样,虽说看上去很不错,但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信阳毛尖的多姿多彩。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现行信阳毛尖国标是很多企业、单位共同探讨的结果,既注重适应市场,又要尽可能兼顾传统。

“卖散茶的很少有人去参考这个标准,卖包装茶的茶叶企业一般都会符合这个标准。”该知情人士解释,所谓信阳毛尖国标,只是为大规模企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标准,并非强制要求所有茶农、茶商、茶企必须遵守。

对于一些呼吁更改国标的声音,该知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更改难度较大。“国标修改需要严谨、复杂的流程,难度较高。而且将现行国标中的珍品级别取消,企业生产芽时就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考了。”

来源:河南商报  顶端新w 首席记者 韩忠林,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什么是 好 茶 ?

好环境、好茶人,用心种出的好茶

品质极好,约5万个芽头,才能炒制出1斤龙井春茶

真正龙井好茶,产量极其有限





01

 产 量 极 其 有 限 

/ 就连茶农也只有茶碎寥寥 /


约5万个芽头,才能炒制出1斤明前龙井,

这相当于一个熟练采茶工一天的采摘量,

这让每一份好茶显得分外的珍贵,

所以,请珍惜每一口鲜甜。





02

 什 么 是 好 茶 ?

/ 足够自然 /


好茶的标准是足够自然,而这标准,

又能从色、香、味、形4点来看。


色:汤色嫩绿(黄)清澈明亮。这对于炒茶的技术要求极高,很难做到。


香:喝起来带有明显的兰花香这与生长环境好直接相关,而且炒茶技艺很高才能炒出自然香气。




味:开水冲泡,泡开后,香气四溢,入口柔润,些许苦涩一闪即过,迅速回甘。


形:所谓好茶,是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自然发芽的茶叶都是保持着一芽二叶的状态。一叶二芽的是一等龙井,而特极龙井则是一芽一叶。冲泡之后,茶叶会迅速沉到杯底,这是因为茶叶在生长的时候沉淀了足够的养分和矿物质,比重大。





——“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推崇明前茶?”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茶树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因此,发芽数量多,芽密,芽壮,嫩度好,叶张厚。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而清明前采制的茶叶,更是名优茶中的极品。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



笼罩在阳光下的茶园


03

 采 茶 人 的 坚 持 

坚持自然,始终如一 /


好茶 因为原产地茶园甄选

好茶 因为现摘现炒每叶新鲜

好茶 因为八道工序手工炒制

好茶 因为原滋原味品质如一



什么是一款好茶?


 

一款好茶就是:看起来不错,闻起来舒服,喝起来鲜爽。能够做一款好茶,需要悟性;坚持做一款好茶,需要热爱——《志远读城》

 

之一 好茶是你自己的感悟

 

什么是一款好茶?

 

这恐怕是每一个制茶师傅终身都在参悟的。

 

普通人看来,似乎很好回答。他会从教科书上找来的一段话,告诉你,好茶的颜色要绿,香气要浓,滋味要好。

 

找到一个道行深的制茶师傅求教,他反而没有办法马上回答你。若你硬要追问,他多半会说:好茶嘛,要看起来不错,闻起来舒服,喝起来觉得爽。

 

这样的回答,估计你不太会满意。不过,它却真正道出了一款好茶的本质。那就是引导你去尝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款。

 

真正的制茶师傅眼中,每一个饮茶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对于好茶,其实没有办法给一个统一的答案。一个人眼中的好茶,在另外一个人那里,未必就是。

 

有趣的是,绿茶的制作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随机性。

 

对资深的制茶师傅而言,每一锅入炉的鲜叶,都孕育着一个希望。在鲜叶最终制成干茶之前,一切都有可能。既可能让人喜出望外,也有可能让人捶手顿足。

 

为一探究竟,《志远读城》团队觉得,有必要去造访一位真正的制茶师傅。

 

经过多方打听,湖北采花茶业负责生产工艺的“总师傅”肖静洲,就这样走进我们的视野中。

 

在五峰采花茶叶科技园的初制茶生产线,我们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肖静洲,向他讨教。



 之二 驯化好的机器才能使用


 

跟我们想象中的老师傅大不一样,穿着整齐工作服的肖静洲,更像一位“白面书生”。这是他长时间待在制茶车间,摆弄那些高度自动化的茶叶生产线,探讨各种参数设置的结果。

 

现代的茶叶生产车间,也绝不像早期那种手工作坊,四壁发黑,堆满木材、烟熏火燎,而更像是制药车间:机械擦得透亮,地面整洁如洗。

 

在肖静洲看来,哪怕是引进非常成熟的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在投入使用的时候,也都是非常粗糙的,需要进行驯服。

 

否则,就没有办法,将茶叶这种强地缘性自然造化之物“地道”的滋味给充分发挥出来。

 

看来,我们印象中的“制茶大师”:长时间在高温铁锅里翻炒茶叶,满脸被木材的烟雾熏得漆黑,手上磨起厚重老茧的那种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过去。

 

那种手工炒制的茶,品质也会随着炒茶师傅的状态,起起落落。显然,手工制茶质量的不稳定,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大忌。

 

作为采花毛尖这样湖北颇有名气的绿茶品牌,市场供应量很大,如何保证质量在高水平上持续稳定,才是肖静洲需要真正关注和思考的。

 

在高度竞争的茶叶市场上,任何一点改进和变化,都不太容易。但是,没有自己独到之处,又很难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作为采花毛尖工艺的“掌勺人”,肖静洲面对着比普通师傅要大得多的压力。

 

不过,对刚过不惑之年的肖静洲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去进一步探讨、提升绿茶工艺。尽管在成为“掌勺人”之前,他在采花毛尖的车间里,已经浸润了20多年。

 

与传统手工制茶师傅不一样,肖静洲努力在茶叶鲜叶原料、茶叶加工机器和饮茶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在顺服机器方面,肖静洲很早就表现出一种过人的天赋。在茶叶加工的首个环节“杀青”过程中,他和茶机厂师傅一起,对传统杀青机进行改进。他们利用杀青机滚筒炉300摄氏度左右高温产生的热风,来彻底破坏掉茶叶中的活性酶,同时,提高茶叶炒制过程中的透气性。

 

前者,活性酶的彻底破坏,让其不会后期发酵,保证了茶叶汤色的透绿;后者,改善了干茶的色泽,也提升了干茶的香气。不仅如此,还大大降低了能耗。

 

肖静洲团队对杀青机械的改进,引起轰动,让五峰地区的茶叶加工整体上了一个水平。

 

揉捻是茶叶加工的第二个环节。传统的揉捻方式,会散发大量的热能,导致环境温度的升高,回过头来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鲜活度。

 

肖静洲和其他师傅一起,研发了冷揉工艺,让茶叶的揉捻过程始终处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之下,有效确保了干茶的色泽和鲜活度。

 


 

之三 创新是在嘲弄中完成

 

杀青不透彻,活性酶破坏不够彻底。一直是困扰制茶行业多年的老难题。

 

虽然有些手工制茶师傅,能够凭经验很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却无法大规模推广。毕竟,手工炒茶,对火候,揉捻力度的把握,都需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才有可能把握得恰到好处。

 

也许师傅在传授给徒弟时,能够说出一二。但是,面对每一锅原料,都可能要做一些微调的时候,如何炒好一锅茶,就只能靠自己去领悟。

 

这意味着,茶叶炒制面临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而现代化茶叶加工,必须得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目前,消除茶叶加工品质不确定性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依靠工艺的不断改进;另外一个是依靠产品的拼配。

 

在肖静洲执掌采花毛尖的生产工艺之后,他一个最大胆的想法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高的温度,以最快的速度破坏掉茶叶中酶的活性。

 

这一设想提出之后,却几乎遭到一片反对声音,制茶的老师傅受多年制茶习惯的影响,极力反对自不必说;很多专家也认为这种技术路线,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对抗他,有些师傅表面接受他的技术路线,而实际炒制过程,却又将参数调回自己熟悉的模式。

 

肖静洲没有去过多争辩。而是允许制茶师傅们试错,分别采用新旧技术路线来加工产品,最终拿产品说话。

 

用事实,肖静洲说服了所有的人。

 

一位制茶师傅后来对肖静洲说:“说实话,我一开始时准备看你的笑话的”;一位专家说:“我接触茶行业几十年,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来制茶。

 

其实,在肖静洲看来,这是必然的。最好品质的绿茶,就是汤色透绿,滋味鲜纯,香气带甜。

 

达到这样高品质的关键,就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对茶叶中的活性酶,要破坏彻底。

 

他说,让我最开心的就是:“当我看到,杀青过后的茶叶,跟摊青的茶叶放在一起难以区分,但用手捧起来,会发现,一个是生茶,一个是生茶”。

 

肖静洲认为,这才是炒茶的最高境界。

 


关于茶叶的匹配,一般人看起来,新鲜透绿的叶子没有什么差别。

 

在肖静洲那里,却要用全国性品种、地方品种;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全芽、一芽一叶、两芽一叶;匀奇度好、中、差,多个维度来对其分类。

 

这样一来,看起来没有差别的鲜叶,就会被分成多个不同的类别。不同的鲜叶加工起来,需要有针对性设置参数。制作成为成茶之后,还要进行精心拼配,才能保证一致的香气、口感。

 

肖静洲能够在制茶工艺上不断取得突破,跟他自己对茶叶这种产品的理解有关系。

 

他认为,归根到底,一款好的茶叶,就是色、香、味。这就是茶叶工艺的终极目标。

 

工艺上的一切改进,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盯住了终极目标,才不会让自己陷入传统制茶的成见之中,才能够制茶工艺上屡屡有突破。

 

茶产业能够成为一个有希望,有前途的行业,采花茶业也好、五峰茶农也好,要感谢有肖静洲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工匠。正是他们,让采花毛尖的品质保持了稳定,让田里的茶叶变得值钱,让一切成为可能。(吴志远、刘奕含、潘晓婧)

 


本文转自志远读城


《志远读城》有思想的表达

出品人:吴志远 传播学者

找到约84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