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当道茶绿茶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品牌价值达36.88亿元!武当山茶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十堰茶产业掠影。(堰农宣 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张春斌 李启东 朱江 李亮

巍巍八百里武当山,孕育出全国闻名的好茶。

7月6日,第三届世界绿茶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十堰武当山茶在会上获得“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这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品牌。

自2021年初,十堰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以来,武当山茶在国内外影响力迅速攀升,品牌价值已达36.88亿元,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十堰市提出,以武当山茶品牌建设为牵引,把茶产业作为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的爆发点,全产业链谋划推进,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武当山茶,缘何能够勇挑重担,强势崛起?

83万亩生态茶园“厚积薄发”

夏雨初停,嫩绿的茶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在竹溪县汇湾镇,2100多亩的茶园,连绵数个山头,成片都是新栽的茶苗,工人们正在茶树之中追肥除草。

“全部采用无性系繁殖的茶苗。”竹溪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传斌介绍,这种茶苗独株即能长成朵状,相比有性多株簇茶苗,更能将养分聚集到叶片上,茶叶品质更上台阶。

据了解,竹溪县在茶树种植过程中,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施用有机肥,不打农药,通过太阳能杀虫灯、生物除虫等办法应对病虫害。此外,为解决无性系茶苗抗旱性偏弱问题,茶园还专门配置喷灌系统,定时喷雾润苗。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经》曾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地处神农故里、秦巴山区的十堰,自古就盛产茶,茶叶中的内含物丰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我们竹山,茶树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在竹山县上庸镇大泉山生态茶园,县委书记陈建平兴致勃勃地介绍,该县前几年抢抓脱贫攻坚机遇,新增茶园面积10万亩,全县茶叶基地已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茶叶种植覆盖16个乡镇205个村。

为鼓励茶农精心管护,竹山县出台相关奖补政策,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茶叶锄草机、采茶机、茶园轨道运输机、修剪机、剪边机等农业机械。堵河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冯明说,每年每亩茶园补贴管理费500元,乡亲们种茶积极性都很高。

“偏北的纬度,较高的海拔,优越的生态,为武当山茶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茶叶产业链副链长曹明权介绍,武当山茶已形成稳定成熟的“自然卷曲、汤色嫩绿、清香高长、味醇甘爽”的辨识度。

目前,十堰茶园面积达83万亩,位居全省第三位,并获得“鄂西北高香型绿茶基地”“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等称号。

“具备‘安全、好看、好喝、健康、有文化’的五要素,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名茶。”对于武当山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不吝赞美之词。

千企共铸品牌联盟

在多年打造武当道茶的基础上,十堰市自2021年起,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

十堰境内的武当山,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当初设想以茶承接武当仙山的文化魅力,可以产生联动效应。不过“有无相生、长短相形”,打上道茶的标签后,一方面给茶注入了深邃的文化属性,但同时也疏远了其他方向的客户群体。

“武当山茶的包容度更广,市场潜力更大。”最早推出道茶概念的圣和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吴红梅介绍,武当山茶也不排斥武当道茶品牌的使用,现在可谓是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在全市层面聚力打造武当山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前提下,武当道茶等子品牌也可以自主使用。”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大有介绍,自古以来,十堰竹溪、竹山、房县等地就有武则天钦定的梅子贡茶、唐中宗李显赞赏的圣水绿茶等,在品牌培育上,既不能轻易丢下,也不能分散力量。

根据有关规定,武当山茶品牌归十堰市政府所有,由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品牌管理。

近年来,十堰市通过培育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举办武当山茶论坛、参加全国茶博会、举办制茶大师竞赛等活动,让武当山茶的影响力不断“出圈”。

今年3月,十堰市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大会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全国各地茶界知名专家,茶叶商协会组织、茶叶市场代表、国内主要产茶区茶企负责人,以及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等近300人,共同参加了揭牌仪式。

“全市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茶叶合作社600多家,对打造武当山茶这一品牌形成了广泛共识。”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主席王大明欣喜地说。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十堰市还组建了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着力开展武当山茶生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应用、技术指导培训、品牌打造等工作。

据了解,十堰市还遴选了国内顶级专家团队,编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武当山茶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卖茶还要“走出去”

夏日汗暑,在西安市旅游热点唐村,一间上百平方米的武当山茶代销店内,游人如织,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挂上武当山茶的招牌后,没多久就收到十堰市农业农村局5万元的补贴。”竹溪巨能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昌安说,除了西安,他正在武汉、郑州等城市筹备开设武当山茶专卖店。

为开拓市场,十堰市茶叶产业链组织各茶企实施找代销商、请代言人、做代加工的“三代工程”。凡在全国各地开店代销武当山茶的,政府按照“北上广深”、省会、地市级城市三个标准,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如今,十堰市的30多家武当山茶旗舰门店,已遍布北京、上海、武汉等国内12座大中城市。去年以来,十堰市兑现奖励资金200多万元。

为拓展市场,武当山茶的宣传广告还登陆亮相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和广州市地标建筑“广州塔”。在武当山机场航站楼、十堰高速公路沿线,武当山茶品牌形象已立体式呈现给广大消费者。

“武当山茶这步棋走对了。”国营竹溪综合农场办公室负责人刘贤荣介绍,该场有茶园近千亩,以前使用自有品牌“习武剑”,市场基本局限在竹溪县内,年销售额不足200万元;使用武当山茶品牌之后,茶叶销售走出了十堰,进入武汉、西安、北京、东北等地;到今年6月底,销售额已达260万元。

“往年我们偏重春茶、绿茶,现在打开市场后,发现市场对夏秋茶和红茶、黑茶、白茶的需求也很大。”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敦桥、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承君等茶企负责人介绍,国外市场不少消费者十分喜爱武当山茶,开发夏秋“大路茶”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湖北星梦茶业股份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忙碌不停。董事长林航介绍,今年初又与俄罗斯贸易商签订了300吨红茶订单,自营出口额达到7000多万元。

据悉,武当山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现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及黑茶6大类300多个品种,绿茶比重由95%调减到75%左右,2022年全市茶叶出口创汇达1800多万美元。

40万茶农共筑康庄大道

六月,正值夏茶采摘季节。在丹江口市浪河镇清莫村,44岁的茶农曾秀芳正在采摘茶叶。

“家里有茶园20亩,采摘的鲜叶按保底协议价卖给茶叶加工企业。”曾秀芳介绍,除此之外,自己还在茶企打工,每天煮饭做杂活有收入100元,如果在公司茶园采摘春茶,就按斤计算,一天差不多能挣二百多元。

据了解,十堰市的83万亩茶园,主要由茶农种植管护。全市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在竹山县竹坪乡宽坪村茶叶基地里,圣水茶场公司员工一手提着集叶袋,一手拎着采茶机,正在齐腰高的茶垄间采摘茶叶。随着采茶机的轰响,不到5分钟,约30米长的茶垄作业完成。

“一台采茶机每小时可采收茶青100公斤,采茶的效率可顶10个人工。”茶农李建华高兴地说,往年夏秋茶资源都废弃不用,现在加工后主要销往国外,每亩可以新增二三千元的收入。

时下,十堰市有近60万亩茶园处于丰产期,按照一亩茶园采摘夏秋茶2500斤,鲜叶每斤1元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茶农增收15亿元。

据了解,去年十堰市茶叶总产量2.22万吨,预计今年可达3万吨以上。

“发展茶叶产业增收富民,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该市将进一步做强做响武当山茶品牌,带动全市40多万户茶农从茶叶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原标题:品牌价值达36.88亿元,去年实现综合产值逾百亿元 武当山茶大步走出深山

来源:湖北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上线!产茶大省竟然是……

自2022年4月23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以来,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在云上展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呈现有关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也正式上线。

地图中总共包含中国60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57个。

今日分享湖北省茶叶地理标志地图。湖北省共有8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绿茶地理标志49个、红茶地理标志11个,白茶地理标志1个,青茶地理标志1个,黄茶地理标志1个,黑茶地理标志2个,其他茶地理标志16个。

两江分三镇,水岸皆人家。作为九省通衢,湖北有着无数张名片:塑料凳子上“过早”的武汉、仙气飘飘的恩施、“小龙虾大户”潜江……但湖北人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是——茶叶。“茶祖”神农、“茶圣”陆羽都是道地湖北人;赤壁羊楼洞、五峰渔洋关……中俄“万里茶道”从这里出发;恩施玉露、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炒制技艺传承百年;湖北人喝的不是茶,是文化。2020年,湖北省政府将茶叶纳入全省防疫期间重要生活物资保供范围。一纸红头文件,足以见得湖北人的“嗜茶如命”。在诸多的湖北茶里,我们也有幸为湖北茶的品牌化进程,做出了微毫的贡献。

武 当 道 茶

中国茶文化传承数千年,基于文化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命名却并不多见,武当道茶就是其中之一。“武当道茶”不仅深受武当山的自然滋养,更蕴含了闻道而长的文化内涵。其“朴守方圆·循心而行”的口号,昭示了“武当道茶”在遵循自然规律下,自在生长,无污染无添加,品质自然天成,而这其中也隐藏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哲理。

品牌logo更是以汉字“道”为创意原点,结合茶园曲折回环的地形地貌以及茶叶形态,融合表达了“武当”“道”“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呈现出简洁鲜明的“太极之道”。

宜 昌 宜 红

2020年末,一段“羊来茶往”的外交佳话为中蒙两国民间津津乐道。为感谢蒙古国捐赠给抗疫英雄的3万只羊,湖北省则回赠了以宜昌宜红为代表的宜昌名优茶叶。

山与水,缔造了宜昌宜红的淳正;悠长文脉,刻画了宜昌宜红的经络。始于19世纪中叶的宜昌宜红茶产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机械化的生产线,这是现存生产线中最为古老的活遗产,是中国罕见的工业活态遗产。

“宜山宜水宜红茶”。简单七字,凝结的不仅仅是“好山好水出好茶”,还是“适宜山水出好茶”,更是“宜昌山水出品的才是正宗宜红茶”。

这是宜昌宜红对自己正统地位的自信宣告。

有着悠长机械化生产历史的宜昌宜红,近年来在茶叶深加工方面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8月2日,宜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全新探索之路开启。此后又携手安琪生物,大力开发速溶茶。8月20日,安琪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植物提取深加工基地项目落户宜昌五峰,研发生产速溶茶、茶多酚、抹茶粉等深加工产品以及速溶茶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产品。

传统但不守旧,创新仍不忘本。这就是属于湖北,属于宜昌,属于宜红的魅力。

宜 昌 毛 尖

提到宜昌宜红就不得不提宜昌毛尖。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采花毛尖,你肯定听过它的大名。采花毛尖产于湖北省宜昌县西部的采花乡,是宜昌乃至湖北的经典传统名茶,也是“宜昌毛尖”品牌中的扛把子。

20世纪80年代创制的采花毛尖茶,外形细秀翠绿悦目,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是宜昌茶业的年轻生力军。历经岁月长河的沉淀,宜昌毛尖也以其全新的制作工艺和品牌形象,在茶叶的世界里脱颖而出。

宜昌毛尖的产地临近三峡大坝,常年处于水汽升腾状态,让山间终年云雾笼罩,满足了茶叶内质沉积的所有条件。而宜昌毛尖的茶种也是自古峡州茶传承而来的优良茶树品种“宜昌大叶种”。以70~80度左右的开水冲泡,水中的茶芽缓缓地舒展开来,上下沉浮后慢慢沉入杯底,平伏完整,千姿百态,灵动妩媚。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乘着茶产业立法东风 楚茶跨越正当时

总书记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应勇书记说: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

2020年

湖北交出英雄的答卷

十三五茶产业不断突破自我

2021年

十四五擘画新蓝图迎来新机遇

再展宏图正当时

乘着茶产业立法的东风

迎接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2020年12月,一段“羊来茶往”的佳话,让湖北茶叶作为国礼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时隔一个月,我们又迎来了湖北茶产业首次立法。

这些“高光时刻”,正汇同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2020年,载入史册,极大鼓舞全省600万茶人的信心,也必将推动湖北茶产业迈向新跨越。

图片

交出英雄答卷

2020年初,正值新茶吐绿,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大地,多地出现茶叶生产难、销售难、融资难、运输难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搭把手,拉一把”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纷纷出手“为鄂拼单”“买光湖北”,很快化解困境。

4月8日,武汉解封。经历了疫情洗礼后的荆楚大地,加速焕发出蓬勃生机。

进入5月,全球迎来首个世界茶日。作为茶叶大省,我们率先响应,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主题,开展“鄂有好茶 礼谢天下”系列云活动,并发布《国际茶日湖北倡议书》,引起茶友们的热烈响应,合力营造了全球范围内线上线下知(湖北)茶、品(湖北)茶、爱(湖北)茶、兴(湖北)茶的浓厚氛围。

进入9月,第21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在浓浓茶香中拉开帷幕。湖北茶企占到参展企业半数以上,销售和协议金额、现场销售分别占大会的47%、44%。博览会的成功落幕,向消费者宣告:楚茶无恙,强势归来!

回顾2020年,全省茶产业实现逆市突围,画出了一道来之不易的“V形”上扬曲线。

这份上扬,既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和湖北茶人疫后重振的不懈努力,也宣告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茶人最终和全省人民一道,交出了一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英雄答卷。

图片

产业不断突破

湖北茶产业实现逆袭,不仅延续了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少指标还实现历史新高。逆袭的背后是产业不断的突破。

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19年全省茶园总面积521.5万亩,总产量35.3万吨,农业总产值19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7.3%、25.6%和35%。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茶园总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在“拓展、升级、提质、增效”思路综合推动下,湖北茶叶涌现出更多高质量发展指数

优势区域布局科学合理

催生了一批优势特色茶叶大县、大乡、大基地,茶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全省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大县由2015年的17个增加到20个;20万亩以上的大县由2015年的7个增加到11个,产业区域结构进一步合理,坐拥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区、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富硒茶和宜红茶及乌龙茶区、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区、鄂南幕阜山青砖茶区、鄂中大洪山名优绿茶及出口茶区五大优势产区。

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

“十三五”期间,全省茶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15年的63家增加到94家,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较2015年增加6家。以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理念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现代茶产业,一批综合型茶叶加工实体相继涌现,中国海外营销中心(俄罗斯)、智能饮茶机、抹茶、茶食品、杯泡茶等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有160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较2015年增加71个,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有机认证面积达35万亩,较2015年增加13万亩,带动了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农业农村部多次开展茶叶质量抽查,我省茶叶产品合格率近100%,居全国第一位。

品牌建设突破性发展

截至2019年,全省21个茶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较2015年增加10个;3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中华老字号”;84个省著名商标,较2015年增加40个,2项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被授予“世界经典红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荣获“中国优秀区域公用品牌”。

茶事活动丰富多彩

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推出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沿海行等系列推介活动,湖北茶企抱团发展,先后聚集在浙江、广东、山东、内蒙、新疆、青海、俄罗斯等地开展推介活动。借助举办东湖国事茶叙、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中国国际茶博会、国际茶日系列活动等重大契机,进一步打响了“恩施玉露”“利川红”“赤壁青砖茶”等茶叶品牌。

出口一年一个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省茶叶出口一年一个台阶,产品远销欧盟、非洲、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19年,湖北茶叶出口量1.74万吨,较2015年的1.22万吨增加0.52万吨,增幅42.6%;出口货值2.14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近1倍,位居全国第四位。

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果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自2015年以来,全省茶叶领域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10项、获奖成果9项,其中农业部丰收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市场迎来新机遇

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湖北茶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契机。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活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新发展格局,将给湖北茶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擘画新蓝图。“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愿景,给湖北茶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迫在眉睫。

消费趋势打开产业新空间。新经济环境和消费理念下,茶产业强调全民消费、平民消费,适应大众消费需求、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品牌影响、增加消费体验,成为广大茶企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而经疫情培育的消费习惯,已让更多消费行为走上线上。从网购来看,茶叶已经成为淘宝网销量最大的农产品,未来的茶叶销售不再是线上线下割离的状态,而是线上线下交融的状态。全景营销成为抗风险的一种选择,从茶园到茶杯,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广大消费群体的卖点。

紧跟市场环境变化,化危为机。赤壁青砖茶由“青”变“轻”,更加时尚化、轻便化、功能化,带动整个青砖茶产业探索转型。美灵宝创新推出茶泡腾片、颗粒茶、丸茶等新式茶饮及杯泡茶,深受年轻人追捧,产品出口3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年销量超1亿杯。

南方有佳木,荆楚出好茶。通过重走“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再现“东方茶港”贸易的辉煌;通过大力弘扬“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等湖北悠久的茶历史茶文化,再造强大鄂茶发展气场;通过重塑和重振恩施玉露、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茶品牌,再铸湖北历史名茶的雄风。

再展宏图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发展阶段,我省茶产业希望与挑战并存。面对挑战,我们将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具体来讲,就是要紧扣《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目标和全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聚焦发力、精准施策,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围绕“稳、提、强、扩、延”总体思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稳面积。当前全国茶园种植总体产能过剩,我省须合理控制茶园面积增长,更加注重改造提升和优化区域布局。

提品质。从基地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化种植、清洁化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我省茶叶的质量和品质。

强品牌。着重打造“一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宜红茶、赤壁青砖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

扩出口。在外销市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拓展湖北茶叶销售渠道。

延链条。实施“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三产融合,鼓励支持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出口和文化中心。

围绕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将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纳入省规划重点产业来实施。建立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茶产业主产区政府要相应配套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办不到、企业办不好”环节的以奖代补。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扶持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

围绕产品品质,进一步强化质量兴茶

坚持质量兴茶,安全第一,促进茶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建立完善湖北特色绿茶、红茶、黑茶等茶类标准化体系。

进一步完善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体系,坚决消除茶叶农残超标隐患。

进一步完善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体系建设,加大茶叶“两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工作力度,确保我省茶叶安全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围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

从省级层面推动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推介机制,加强与“万里茶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交流和贸易。

支持武汉市整合三大茶叶专业市场,重建中国茶叶贸易中心,重现鄂茶名片——“东方茶港”辉煌。支持全省各地挖掘湖北茶历史、茶文化资源。

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公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重点对外宣传推介。

围绕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过程中有关重大问题。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具体工作,并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科技、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茶香悠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乘着茶产业立法的东风,迎接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 肖伏清

文章来源于:湖北日报农村版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