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码头文化深,一众茶城布三镇

文/一名小妖

排版/盐碱度

图/茶驼





无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出现的军事城堡武昌和汉阳,还是明清时期因汉水改道而崛起的商业市镇汉口,均有赖于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自然环境,也正是这种居天下之中、处江汉交汇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催生了武汉的码头文化。




明清

以来,武汉成为商品汇聚、万商云集之地,“瓦屋竹楼千万户,本地人少异乡多”、“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充分彰显了武汉城市的外来人口之多与商业氛围之盛。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商贸需求,更多码头相继出现,时有“廿里长街八码头”之盛况,也慢慢出现了“打码头”的现象。都说江山是打出来的,而所谓江湖,便源于这码头上的纷争。


随着长江近代轮运的逐渐发展,武汉又拓建了一批洋码头和近代轮运码头。地域文化和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各种异质文化的渗透,使武汉发展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汇聚、开放包容的近代码头城市。且较之同时代其他内陆省份的人,武汉人更多地感受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熏陶,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模仿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并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






交通、物流的便捷高效,使得城市的买卖市场逐渐扩大。武汉南市是宋代著名的草市,是早期的专业买卖市场。明末清初,汉口茶市形成。开埠以后,汉口更成为国内著名的茶市。


就茶叶市场而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迁,武汉目前拥有十几个规模不一的专业茶市,比如,汉口的崇仁路汉口茶市、一品天下茶叶市场、腾海天茶叶城、武汉客厅汉口茶市;还有汉阳的知音国际茶城、武昌的陆羽茶都,以及正在招商、规划中的徐东、关谷茶城等,基本都是以茶叶为主,兼带器具、包装等周边产品。


在武汉,不少茶店都会挂着棋牌室的招牌,走进陆羽茶都,也能看到整排的麻将室座无虚席,客人们边打麻将边喝茶,倒也热闹。






武汉

的茶叶市场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布局与管理。其中,汉口的茶市以批发为主,武汉客厅的汉口茶市大都是由原来香港路茶市搬迁的商户,据说这里虽然人流量不大,但批发还是可以。


这几年,国内茶叶市场都普遍存在转型的需求。虽是以销区市场为主,但目前武汉的几个大茶城仍是比较传统的模式,而茶城内在装修风格上有求变出新的商铺并不多。不过近年新兴的茶城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注重整体环境给人的体验,比如商住一体的知音国际茶城,市场区域颇像是周边住户的“文化金街”;而进驻武汉客厅的汉口茶市,虽仍保留些原香港路传统茶市的面貌,但其周边的设施与配套服务已相当齐全。


在各大茶城内,相比茶叶店,倒是茶配套领域的茶器具、茶包装经销店较为可观,比较知名的茶器具经销店,比如永利汇、国恒茶具、谊和兴茶具、许氏茶艺等,虽然也有大体量的通货,但已有做产品分级与空间升级;在茶包装上,武汉素语文创包装则跳出了传统思路,不只是卖包装,更是服务与体验,真正将包装包装起来了。






湖北

不是产茶大省,但有着悠久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历史,恩施、宜昌、咸宁、十堰都是重要的产茶区,且十堰和咸宁都曾是贡茶的生产基地,主要是绿茶、红茶和砖茶。为提高湖北茶叶的知名度,各县市开始将自己的资源和产品整合成较大的地域品牌,如恩施硒茶、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赤壁青砖茶等。然而,名优茶虽不少,但品牌茶少,且产量有限,无法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


目前,武汉茶市所经销的绿茶大都来自四川、广西、贵州、浙江等省。且如今全国茶城遍地都是,湖北周边各省也都有自身的产业群,武汉的市场主要还是辐射湖北省内市场为主。当然,也有一些沿海省份的企业,为扩大区域市场,借着武汉的“码头”优势,立足武汉,以辐射周边省市。






武汉

是个大商埠,属于经销市场,本地没什么大的产业,但能把什么产业都做进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饮食,面、粉皆宜,口味杂,各式餐馆都有。在茶行业也不例外。武汉本就是码头城市,物流枢纽,货物来如行云、去如流水,各种信息也是这样交汇流转。在以往的码头甚至可以“一日看尽五洲花”。


物资、信息的快速流转就要求生意人的精明果决,善于接受新事物就易于适应新事态,但也因为这样,在产业发展上往往缺乏沉淀,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为被动发展。这在茶配套行业市场表现十分明显,据扎根武汉七年至十几年的器具经销商表示,武汉茶具市场的流行风会滞后行业发展两三年。



这种不着急“跟风”的消费习惯跟武汉的城市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位居长江中游经济带核心的武汉,听起来似乎应该是引领潮流,走在时尚前列的城市。然而,“来如行云,去如流水”的码头文化,也让武汉人对物事很难去长久地坚守。反正该来的都会来,生活上往往都是“来什么就是什么”,也不会去刻意寻求。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高标,茶行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消费习惯既是武汉茶业经营者需要突围的瓶颈,也是其寻求新发展的契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