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炭焙研究

找到约12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汕头首批十大炭焙名师”评选活动隆重颁奖!

由福建省茶业协会、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和汕头市茶叶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汕头首批十大炭焙名师(乌龙茶精制技艺)”评选活动,8月3日晚在汕头市潮阳区潮汕风文化主题花园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黄荣文、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副院长吴伟烈、汕头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刘卫东共同为获奖名师们颁奖,并向他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11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炭焙师傅身着中国风名师礼服,荣幸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代表崇高荣誉的沉甸甸的奖杯和奖牌,并合影留念。至此,“汕头首批十大炭焙名师(乌龙茶精制技艺)”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下来,汕头市茶叶行业协会还将组织这批获奖名师广泛开展各种研学、交流、传承等活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奖名师们对于这次比赛和日常炭焙工作的心得体会吧:

黄光伟:

我从2008年开始研究制茶,15年来认真师从传统炭焙制茶的林师傅等老前辈,潜心学习古法制茶,专注钻研茶叶加工工艺,致力于炭焙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我经常前往安溪、建瓯、武夷山、普洱、杭州等茶叶产地,实地考察不同区域所产茶叶原材料的细微区别,并保持一贯严谨的态度,细致操作,坚持传统炭焙制茶,同时在口味上进行创新,力求将茶叶的品质完美呈现。

李秋雄:

我从事茶叶行业已近30年,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掌握茶叶炭焙技艺,凭着多年工作经验不断尝试、不断摸索,还时常深入茶山与茶农交流经验。

炭焙茶叶的操作技能包括起炉、燃烧、修炉、盖灰、温控等,看似简单,但要焙熟、焙透、焙没有焦味的一泡好茶,实则非常不容易。都说没有炭焙的乌龙茶是没有“灵魂”的茶,我将继续努力钻研,不断与同行交流经验,进一步精进炭焙技艺,让更多人喝上更好的炭焙茶,把潮汕传统炭焙茶叶的技艺传承下去。

文学秋:

我是地道的茶乡人,出生于潮州凤凰山,自幼学习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20余年,现为潮州单丛茶制茶能手、高级制茶师、茶叶加工中级工程师。

曾经的我是焙茶“小白”,不懂起炭,也焙坏过茶叶。虽屡试屡败,但屡败屡试,实打实地练,同时虚心请教业界大师和经验丰富的老茶人,誓将传统炭焙制茶技艺学透学精。功夫不负有心人,秉承匠心做好茶的宗旨,我一定将古法炭焙技艺发扬光大。

张剑波:

我从事茶叶制作工作18载,一直坚持炭焙工艺。炭焙茶具有香气浓馥、水路顺畅绵柔、茶汤饱满温润、喉感甘爽等突出特点。炭焙茶叶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包括选炭,个人觉得龙眼炭比较好用。锤炭过程应该是大炭置放在炉底居中,炉的四周跟炉面放比较小的炭,然后锤实。生完火盖上谷壳灰,这样控制温度通透性比较强,也方便控温。

焙茶时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第一,温度不能太低,一定要保持炉温有一定的穿透力,形成更有力的气流,这样焙出来的茶才足够通透清爽;第二就是看茶焙茶,准确判断茶叶特性,灵活运用温度。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坚持传统炭焙茶叶,能增强客户的粘稠度。

卢培炼:

学习炭焙茶叶这门技艺,本人从入门至今已16载。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路走来不断钻研锤炼,并请教过多位业界炭焙能手,经过多年积累沉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技艺。

传统炭焙,是一门可以升华茶叶品质的烘焙技术,决定了成品茶的火功风格和品质稳定性。火功对于炭焙乌龙茶至关重要,其中需具备两大基本功:一是控温,二是翻焙。炭焙到位的乌龙茶,干茶色泽略显灰雾,但自然干练,其茶韵、喉韵内涵丰富,滋味厚润顺滑,汤色清澈明亮,且耐冲泡。袅袅茶香中,蕴含一股深沉内敛的火功香,口感尤为甘甜醇正。

文学春:

本人从事焙茶已有10年时间,从小看着父辈焙茶长大,耳濡目染,对焙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传统炭焙工艺,是茶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本人对此深有感触。为做好传统炭焙工作,我10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从炭焙的材料、火候等细节上不断改善,经过长时间实践和不断失败,炭焙手法逐渐从生疏走向成熟,如今对凤凰单丛茶的炭焙工艺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功夫”。

学无止境,传统炭焙制茶技艺依然有不少方面需要我去学习和研究,我将继续向专业人士请教,进一步传承、弘扬传统炭焙这门乌龙茶精制技艺。

刘杰升:

我祖籍福建安溪,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传授下学习炭焙乌龙茶。从打炭、入炉、起火、修炉、上茶,每个细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三分茶叶,七分火功,每道工序都是如此繁琐。

不知不觉我从事茶行业已20年了。至今仍清楚记得,2006年我在揭阳茶叶批发市场开店当起小老板,那时因为浓香铁观音的市场需求,刚开始我的茶全部用电焙,后来不少客户说喜欢炭焙的味道,我就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炭焙技术发挥了出来,不断实践和提高,炭焙出来的茶叶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传统炭焙茶叶是一门值得传承与弘扬的技艺,它是祖辈们用实践与经验积累起来的,我们一定不能丢失,不仅要保留下来,还要更好地传承下去。

庄剑锋:

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制作和销售等工作,在我看来,一道优质的茶需要非常好的焙茶工艺。传统炭焙的操作过程繁复,包括起火、燃烧、捣炭、覆灰、备茶、温控等,整个炭焙过程全部以人工进行,时间较长,且不能出错。炭炉温度的高低,都是通过调整炭灰覆盖的厚度来控制。焙茶期间主要是炉温、烘焙时间的控制和翻茶时间的掌握。茶叶焙制时间长短和温度需要很好的经验掌控,有一次覆火,也有多次覆火。炭焙耗时费力,需要有丰富焙茶经验的专业人员操作,我觉得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茶叶产品。

吴习绩:

想焙好每种茶叶,对于炭焙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师傅有不同的理解。但我想说,要焙好茶叶,不是你不怕辛苦、有多聪明多能吃苦耐劳就可以成功,只有不断地实践、动脑子,不怕失败,并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得到更多经验和掌握核心技巧,才能焙好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炭焙师傅。

我认为炭焙也是一门艺术,加工出好的茶叶是我们的“作品”,让我们不断去分享好作品,讲好我们的炭焙故事,让更多人喝到真正的炭焙茶。

林少荣:

我199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2007年开始学习乌龙茶焙茶工艺。十多年来,认真受教于饶平岭头上社村的许师傅,为提高炭焙茶叶品质,潜心学习古法制茶,致力于乌龙茶传统炭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曾多次到潮州凤凰、饶平岭头、福建建瓯、武夷山等茶区学习。从业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茶叶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制茶技能,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传统炭焙制茶,力争焙出茶叶应有的品质。

郑梅珍:

我是一位热衷于炭焙技艺的茶叶爱好者,从事炭焙工作已有20余年,使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体味到了炭焙茶叶的高雅,看到炭焙师傅们熟练的动作和细心的态度,让我深深着迷。从那以后,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各类茶叶的炭焙方法和工艺。通过请教大师和阅读相关书籍等,我不断积累关于炭焙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炭焙技术逐渐成熟并获得了认可。我积极参加各种茶叶制作比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每一次比赛都成为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艺。

来源: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非遗传承人张回春:四十年如一日的制茶之心,讲述岩茶炭焙之技

中国茶,源远流长,以传承为先。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以炭焙见真章。

11月15—18日,好茶仓将携平台加盟商、采购商前往武夷山茶旅游学,为期四天的行程中,对武夷岩茶进行全方位的溯源探索。其中,张回春大师将在武夷山市回春岩茶厂为加盟商代表们讲述他从事制茶40多载的经验,讲述炭焙技艺对岩茶到底有何影响,以助深入品鉴好茶。

茶香伴成长,根系岩峰中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千年的茶文化,在我国茶叶发展上,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乐章。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茶的制作技艺,因此被国家政策保护了下来。张回春大师,便是这一文化遗产的忠实保护者之一。

张回春,生于1957年,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制茶工程师,制茶工艺师,武夷山市回春岩茶厂的创始人。2000年开创“春回大地”的岩茶品牌,专注精品茶制作,只为一抹地道岩茶香飘万家。

年仅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迁居祟安县(今武夷山市),双亲在茶场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在满是茶香的茶场世界里度过,逐渐成长,自此与岩茶结下不解的茶缘。

1975年,高中毕业后,张回春回到茶场,成为茶场子弟学校的一名老师。茶场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中央茶叶研究所,解放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家示范茶场。进入集中了当时大批优秀茶人的茶场,无疑是张回春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拥有几十年制茶经验的茶场老师傅们的指导下,近5年刻苦地系统学习与接触之中,他幼时对武夷岩茶的认识和感情逐渐加深,也促使他想要去钻研其中的深邃规律。

他说:“制作岩茶的学问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实现。”

一切也正如张回春自己所说的,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从未间断对高品质岩茶的烘焙研发,也在这样孜孜不倦的岁月里,锤炼为一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岩茶之魂,重在炭焙

 

未经人化的自然是美的极致,顺应自然而制作的武夷茶饱含魅力。武夷茶,天然去雕饰。“岩骨花香”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在于工艺,也在于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

人们对武夷岩茶的品质更在乎的是茶青是否来自正岩区,三坑两涧、 岩峰沟壑、幽涧清泉、烂石砾壤、弥雾沛雨。但张回春大师却提出“茶青再好,没有好的工艺搭配也成不了好茶。”因此在岩茶制作工艺中他始终坚持以传统工艺的方式去制茶。而在作为岩茶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的“焙火”中,他更有自己的坚持和主张。

他坚持炭火烘焙,以上好荔枝炭或环保炭来烘烤茶叶,凭借四十多年的经验和功夫,以手眼测温,以木刀控温。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这句话是清朝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一书中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由衷赞誉,而在武夷山茶人中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由此可见武夷岩茶焙茶工序的重要性。

张回春说:“炭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岩茶的风骨与香气的稳定,但炭焙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精妙得法,烘焙透彻,茶叶在后期储存时不返青才是最好。”

坚守传统,投身授课

张回春及其子张锐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茶机械的进步,武夷岩茶的制作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即使机械焙茶有更多的便利,能提高烘焙的效率,进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深爱武夷岩茶的的张回春,深知传承工艺的重要性。

他不仅对自己身边的后辈们倾囊相授,还定期通过课堂与茶会的形式进行全国各地的宣讲与分享,只愿更多的人能了解武夷岩茶,爱上武夷岩茶,甚至投身于武夷岩茶的事业当中。他说:“武夷岩茶一定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而这对于我而言,义不容辞。”

传统制茶工艺是一代又一代武夷茶人智慧与艰辛的结晶,它是武夷岩茶的根,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技艺。而在这次武夷山的茶会授课中,张回春老师也将倾尽心血,为在座的加盟商讲授炭焙的实践经验。

茗炭焙技术传承第15代掌门人、国家高级评茶师苏金国

“在茶的行业里创造自己的事业,不仅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的茶香飘得更远。”这是宝茗炭焙技术传承第15代掌门人、国家高级评茶师苏金国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他通过艰苦创业经历而感悟出来的。

苏金国与爱人

  借贷闯京城苦中有情

  苏金国每次教孩子们如何创业、让企业员工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时,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说给他们听。

  16年前,苏金国在福建省安溪县一个偏僻贫困农村向家人告别,当时家乡土地少、人口多,盛产的茶叶卖不出去。已经35岁的他决定去北京打拼。他说:“在贫困的乡下靠着、熬着,不仅脱不了贫、帮不了家,还会让家里生活越来越难过,不如到外面闯荡,挣些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至于选择北京,他的理由很简单,北京是首都,茶叶市场非常大。为了凑去北京的路费,他找到亲戚做担保向私人借了1000元钱的高利贷,临出发时,又留给家里500元做生活费用,然后,带着30斤当地产的铁观音茶叶,经过两次路途中转,坐火车来到了北京。

  苏金国在制茶

卖茶先品尝希望乍现

  苏金国在北京举目无亲,面对繁华的大都市,不知该从何处做起,这时,他意外遇到了一位在北京做小生意的远亲。当听说苏金国的来意后,远亲就先让他为自己打工,虽然工资不多,但可以免费提供吃住。

  就这样,苏金国暂时有了安顿的地方,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利用下班休息时间,拿着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茶叶四处推销,挨家挨户介绍自己的茶。没想到,那时候北京只流行花茶和绿茶,对铁观音并不认可。

  如何让顾客接受自己的茶呢?苏金国就选择向顾客先送茶品尝。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人认可他的铁观音。这时,在安溪家中的爱人王丽花决定到北京陪他一起创业,又找私人借了2000元钱高利贷,在别人帮助下乘飞机来到北京。两人就这样边打工边卖茶。

  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终于有了第一位顾客买茶,刚开始,这个人先花60元钱买了一斤茶,不久,他感觉铁观音茶叶不错,又特意前来购买。很快,铁观音慢慢被大家接受了,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一个专卖调料的商贩,在别人的介绍下开始从他们这里购买茶叶批发。夫妻俩见到了希望,决定利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开店。

苏金国在参加评茶活动

  开店苦支撑出现转机

  刚开始因家里种茶的土地少,老家往北京寄茶也不方便,俩人在一个小超市里花钱租了一个小柜台,销售各种茶叶。半年后,生意不错,又来到马连道京闽茶城开了一个铁观音茶叶专卖店。

  没有想到的是,专卖店开张一个月竟然没有卖出一分钱,王丽花便产生了回老家的念头,虽然家里土地少、收入低,但还能维持生活。而苏金国却要坚持经营,他说:“越困难,越要坚持,只要是好东西,就不愁没有人买。”

  几天后,店铺内突然来了位华裔韩国人,对方说在韩国开了一家书店,准备结合市场文化再开一家茶馆,中国是茶的故乡,特意来考察茶叶市场。经过交流,韩国人从这里购买了1000多元的铁观音。双方从此确定了铁观音茶专供韩国的唯一渠道。随后市场进一步拓宽,这使苏金国更加自信。他利用资金开办了一个茶厂、三个茶叶经营公司,在全国参与管理的茶园基地5000多亩,天然有机生态茶园1000多亩,年产量超过300多吨。

苏金国在参加茶事大赛活动

  学艺更求精传承技术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苏金国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上,先后又开设了三家分店。面对这一切,苏金国并没有满足,他认为如果把茶叶生意做大做强,仅停留在现有的状况根本不行。为了发展,他除了经营茶叶种植和销售之外,又开始走上学艺之路。

  在北京他考取了高级评茶员和国家高级评茶师,还成为茶叶裁判员,又应邀担任北京安溪企业商会副会长。苏金国的父母看到儿子在茶的行业中有所成就,决定把祖传的茶叶宝茗炭焙技术传授给他。使苏金国成为宝茗炭焙技术传承第15代掌门人。

  宝茗铁观音始于1777年,苏氏九世真胜公只身闯荡南洋,以茶叶贸易为生。后来,真胜公后人一部分迁徙至苏门答腊在马来西亚半岛定居,一部分回归故里将宝茗铁观音的炭焙技术传承至今。

  苏金国承袭宝茗炭焙技术,把世代制茶的传统秘诀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并将其规模化,才有了如今的宝茗铁观音。这种茶曾被作为市场最为尊贵的茶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且得到曾任中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先生的赞赏,并作为国礼赠送世界友人。

苏金国在参加相关活动

  开拓新思路成果斐然

  茶叶技术的进步与传承,令苏金国在茶行业中不断地开拓新思路。他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自己的制茶新方式方法,创造自己的新品牌。截至目前,他已创建了黑观音、宝茗有机铁观音等多种铁观音系列新品种。在经营销售方面上,苏金国的茶叶已经在韩国和日本有了稳定的销量,未来,将进军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外茶叶市场。

  苏金国的孩子也来到北京协助他扩大茶叶市场。现在,苏金国与大儿子苏清波已开始筹划布局网络销售。苏清波说:“宝茗在半年前开了第一家网上店铺,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将安溪铁观音推向全国和世界。”

具体的请查看https://c.m.163.com/news/a/9J0ME2J600014AED.html?spss=wap_refluxdl_2018

       (编辑:晓林)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茶世界

声明:《北京茶世界》自媒体公众平台,自2017年5月1日问世以来,立足北京,面向国内外主要为茶界与消费者之间提供茶界信息 与文化知识传播、品牌宣传推广、各种资源对接、发展与活动策划等多种业界和跨界以及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有信息以及其他内容,只供大家借鉴参考。

本平台主要内容:传播茶文化、茶知识、茶健康,关注茶事活动、茶博会,宣传推广国内外茶、茶具、茶服、水以及产品营销、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广告,还有茶文学、茶图片......。内容量且丰富,切实为大家真心服务。

找到约12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