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品茶大师

找到约1,32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奋勇夺金 决战巅峰, 广州站品茶大赛暨绿印圆茶新品发布会圆满成功

下关沱茶全国品茶大赛·广州站决赛

暨绿印圆茶新品发布会

2023年12月1日,下关沱茶全国品茶大赛·广州站决赛暨绿印圆茶新品发布会在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隆重举办。经过四天激烈地预赛角逐,2023年下关沱茶全国品茶大赛·广州站决赛重磅来袭,20位选手过五关斩六将,各显神通,品茗争霸,一决高下。现场茶产业专家及学者、广东及全国各地经销商及特邀嘉宾等共百人共同见证金奖、铜奖、银奖的诞生,共品绿印圆茶的印级香韵,下关沱茶官方视频号全程做了实时直播报道。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和领导有,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系主任陈文品博士,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褚九云、副总经理李小波、营销总监张振兴、技术中心生产技术总监蒲松涛等出席活动。

公司董事长 褚九云 致欢迎辞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褚九云致欢迎辞。他表示,品茶大赛将下关沱茶近6年的经典产品再次出现在茶友们的面前,是体验和认识下关沱茶真实品质的有力见证,让大家更进一步感受到云南普洱茶的魅力以及下关沱茶的拼配实力。绿印圆茶是下关沱茶继2018年之后的一款重量级致敬“印级茶”系列产品,经典传奇再现,自带历史光环的普洱岁月将再一次走进经销商和下关沱茶茶友们的心中,也是下关沱茶本身过硬的产品品质与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公司副总经理 李小波 致辞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小波致辞。他表示,广州是下关沱茶营销布局的重要规划点。百年茶企下关沱茶一直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使命和道路上努力,诸多茶友欢聚于此,就是对下关沱茶最好的肯定,广州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饮茶文化盛行,也是拓展全球茶叶市场的重要窗口,希望通过本次品茶大赛茶友们因下关相聚,因茶结缘,互相交流。下关沱茶举办本次品茶大赛,是一次关于茶的较量,也是下关沱茶拼配实力的验证,沉淀回甘,香茗远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形式,让更多的茶友会喝茶,懂喝茶,通过下关沱茶的这些产品感受云南各茶产区的特点,品味普洱茶的拼配艺术!

奋勇夺金 决战巅峰

20位决赛参赛选手

现场拆封决赛题盒

决赛现场

陈文品博士致辞并宣读比赛细则

陈文品博士作为本次大赛的特邀总裁判长宣读比赛细则,并对现场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做监督指导。公司技术中心生产总监蒲松涛、技术中心副主任段启雷、工艺主管施磊4位组成专家裁判组,为大赛严格把关。

广州站品茶大赛决赛裁判组

品茗大师 专业对决

20位选手聚集羊城,同台比拼,12款比赛用茶现场展陈,精选云南不同年份、不同茶区的毛茶原料,采用下关沱茶百年拼配技艺精制而成,集齐了下关沱茶近几年的印级系列茶、经典名优产品,新品绿印圆茶为必考题,一群专业的品茶大师在用专业的方式让大家更爱下关茶,分享下关茶。

选手们对每一款茶的用心品评,每一次的闻香,每一次的开汤都在对拼配致敬。冲泡、闻香、识辨、品鉴,这是下关茶风格独特且丰富的魅力,是科学的理化指标和严谨的感官审评标准下的拼配魔力,这将会是业界对于下关茶的一次重新的认识。

金奖诞生 实力较量

广州站比赛,选手林鑫炼以13分19秒的成绩成为当天第一位交卷的选手,争分夺秒,决战高峰,以惊人的速度和实力拿下金奖。

陈文品博士上台宣读广州站决赛结果

陈文品博士上台公布广州站决赛结果,并对本次大赛给予高度评价。公司董事长褚九云、陈文品博士、副总经理李小波依次为三位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及“百年沱茶·产品推介官”荣誉奖杯,三位获奖选手发表获奖感言。

金奖 选手

公司董事长褚九云为金奖 林鑫炼 获奖选手颁奖

银奖 选手

陈文品博士为银奖 叶锦辉 获奖选手颁奖

铜奖 选手

公司副总经理李小波为铜奖 林婷婷 获奖选手颁奖

广州站前三名获奖选手合影

绿印瑰宝 世代和鸣

绿印瑰宝,世代和鸣。

印级史诗,普洱传奇。

传承印级茶典范之本,

再现印级茶拼配之盛。

公司技术中心生产总监 蒲松涛 讲解产品内容

源于印级 & 耀世经典。下关沱茶技术中心生产总监、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副院长蒲松涛,从绿印圆茶的历史、传承、研制、原料等几大方面作新品推介。

印级茶一直是下关沱茶的重点研发产品,2023年绿印圆茶,遵循传统配方,通过研发团队反复拼配试验,经技术中心审评团队层层筛选,从20余个样品中脱颖而出。从初次试验到样品和工艺的最终确认共历时一年之久,匠心凝聚佳作,绿印圆茶将延续印级茶的传承和辉煌。

决赛的20位选手作为绿印圆茶新品发布会的特邀茶艺师,作为百年沱茶的产品推介官,与大家共品印级传奇,感受“绿印”传奇的印级时代魅力。

绿印圆茶 新品上市

2023绿印圆茶分为两种规格,小饼规格为357克笋叶竹篮装;大饼规格为3.57千克单片礼盒包装,三分刚霸之味,三分甜柔之感,三分幽兰之气,一分山野之韵将铸就绿印圆茶十分的茶魂。

此外,3.57千克绿印圆茶大饼也在广州亮相,礼盒包装高雅华贵。董事长褚九云为购买3.57千克绿印圆茶大饼的茶友们进行了限量签售,并合影留念。

董事长褚九云现场签售并合影留念

如何从小白快速成为品茶高手?

  在文章的开始做一个定义:我们这篇文章所说的品茶高手,主要以普洱茶为主,大致能喝出一款茶的产区、年份、好坏、并能对这款茶的特点进行完整描述。如果你持有“茶无贵贱,适口为珍”的观点,那这篇文章对你来说可能是篇假文章。

  Step1.建立正确的品饮观

  第一步:建立正确的品饮观。不迷信价格,不迷信热门产区,不迷信大师。回到茶本身,忘记所有,认真地去描述一款茶的外形,去感受一款茶的香气、口感以及它与你身体的互动。认真的喝一款茶,就像和你的初恋情人约会一样投入。

  Step2.多喝,喝到你身体和口腔有记忆

  第二步:多喝,喝到你口腔和身体有记忆。建立自己的品茶数据库,关键是自己喝到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经验。

  Step3.有意识的重复训练

  第三步:有意识的重复训练。高手,不是天生的,与先天的敏锐相比,后天的训练或许还更重要。具体怎么训练呢?这一点,我们有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2014年10月,茶业复兴与六大茶山联合成立了六大茶山品质分析研究中心,至今,每个周三的品鉴会,我们已经进行了超过200场,对超过400款茶品进行了认真品鉴。2016年11月,“63方程式”面世,这是一个有固定程序的盲评模式。经过重复训练,六大茶山品鉴小组成员们现在盲评一款茶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对茶品的产区、年份和仓储的评价都越来越靠谱。

  这是一场很严肃的品鉴会,有主考官、有答题者、有作为“考卷”的茶样。那么,如何准备这样一场品鉴会呢?

  Step1.先看图



  Step2.看下文

  首先,你需要一个干净、整洁、明亮的地方,禁烟。参与品鉴会之前不要吃太重口味太刺激的食物,切忌喷香水。甚至,有香气的护手霜、衣物柔顺剂上的香味也会对品鉴会形成干扰。

  每一次审评的茶不宜多,1-2款为佳,主考官设定考查内容。如果你拿到的是一款披着古树茶外衣的台地茶、打着冰岛茶旗号的不知道什么茶、或者是2014年才生产的“中期茶”等等,那这个测试就是无效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主考官拿到的茶样与其设计的考题,一定要相符,如果拿到的是一个“假”茶样的话,那你们的测试也可能是个“假测试”。

  在茶会开始之前,你需要准备以下器具:

  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茶荷、审评杯、计时器、天平、茶针、温度计、温湿度计、一张纸(表格)、一支笔

  最重要的是,要有专注和认真的态度,下面是执行的程序和要点。

  主考官事先撬好茶样,茶样是定量的,冲泡时间固定。在“63方程式”中,6次出水阶段你需要准备1个盖碗,6个公道杯。干茶投茶量是8克,醒茶10秒,余下6次出汤每次浸泡20秒,需要有专门的计时器准确计时。6次冲泡完成之后,参与品鉴的茶友依次闻茶香、观茶汤、品滋味,你需要记录这款茶每一泡的变化,所以,你需要纸和笔。准备6个公道杯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茶汤在每一次冲泡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3次审评杯开汤,每款茶5克,茶叶浸泡时间是5分钟、3分钟、3分钟。在这一过程,你可以把一款茶从浓喝到淡,感受它的层次变化。汤色、口感、香气,叶底的变化,你也需要一一记录。

  在6次冲泡和3次开汤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一款茶的层次变化。在这两个过程中,茶友们尽量不要交流,避免互相干扰,每个人专注记录自己的品饮感受。如果你不知道专业的审评词汇也没关系,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感受天马行空的记录。

  当茶友们完成品鉴记录之后,主考官安排茶友们坐下来交流讨论。由主考官主持发言,每个人轮流表达自己对喝这款茶的感受,并认真回答主考官之前设定的提问。在茶友们回答完问题之后,主考官给出正确答案。

  在这样的品鉴会中,重复、总结、强化认知是关键。整个过程下来,你的记忆、推理、感知都被调动起来。即便是不能成为一个品茶大师,你也会成为一个集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为一身的高手。只要你抱着学习的态度,边喝、边记、边学,日拱一卒,就可以进步不舍。

大师品茶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而且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所以深受众人青睐。而大师们品茶,则能品出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个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似的。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而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他们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也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荆墨(山东滕州)】

找到约1,29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