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品茶之道

找到约3,02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红茶你了解吗?



福生于清俭,

德生于卑退,

道生于安静,

命生于和畅。

∣︽吕祖修养经

品茶之道红茶




  之 


提到红茶,很多人会想到那有着标志性黄色包装的袋泡红茶,对此,我们只能承认它的市场推广和占有率实在是很成功,但要说到真正的红茶,真正的好红茶,绝对不是它。

中国人喜欢清饮红茶,品味个中茶香;英国人喜欢在红茶中加奶加糖,享受其香甜滋味。无论是哪一种,因为红茶性暖,很受大家喜欢。是用紫砂壶、闻香杯,还是用烫金、手绘的西洋茶具,不能光凭个人喜好,还要取决于红茶的种类、单品和花式和选用的茶具。


现在就带大家解读从这冬天开始流行的——红茶。


 两大派系

可以说,红茶起源于中国,发扬于英国,这两大派系也由此形成。中国喜饮单品,西方人则好加入奶及糖,做早餐茶或下午茶。

中国人饮用红茶应该是从南宋到明朝那段时期开始的,最先出现的是福建小种红茶,中国人通过手工对茶叶进行全发酵的加工,基本工艺过程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最后制成红茶。


 三种分类

红茶的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按照其加工的方法与出品的茶形,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比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等。其“工夫”两字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加工的时候较别种红茶下的工夫更多,二是冲泡的时候要用充裕的时间慢慢品味。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今那里已经实行了“原产地保护”。正山小种又可分为东方口味和欧洲口味,东方口味讲究的是“松烟香,桂圆汤”,欧洲口味的松香味则更浓郁,比较适合配薰鱼和薰肉。

红碎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用红碎茶通过机器加工即成国际CTC红茶,这种茶最适合做调味茶、冰红茶和奶茶。


 四款名茶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经过严格的加工,祁红茶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具有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

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滋味浓,属烈茶,最适合冬季饮用。适合冲泡为奶茶,但不宜冲泡冰红茶,因为易容易出现“冷后浑”。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该谷地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有“红茶中的香槟”之称。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此茶适合清饮,但要久焖,才能使茶叶尽舒,而得其味。

锡兰高地红茶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


茶语

小桥小店沽洒,

初火新烟煮茶。



 一道好茶

产于云南的滇红工夫,在爱茶者中口碑最好。尤其是那款产于云南凤庆的金芽红茶,全部选春天的芽头,茶色金黄,条形完整,茶汤挂杯,口感浓郁、柔和、圆润、均衡,果香酸鲜、清高。总之,这款茶是红茶爱好者津津乐道、首屈一指的好茶。



❖ 众多饮法

在众多的茶品中,红茶的饮法最多,融合了中西方的精髓。可以是传统的热红茶,可以是英式的奶茶,可以是意式的橘茶,也可以是综合水果茶或冰红茶。  


幽居初夏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红茶应该是最受博爱的了,中西方都有很多它的拥护者但因为饮用的方式不同,所选用的茶具也有所区别。

中式红茶茶具以白瓷和紫砂为首选,以工夫饮法为主。

西式红茶茶具以瓷质和银质为首选,以花式饮法为主。



抹茶之道,传承与复兴的新碰撞

梦 回 雅 宋

女神赵雅芝和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在《诗画中国》节目中再现宋明茶艺,在《林榭煎茶图》卷中追溯茶人爱之所向,感悟经典永恒的茶艺之美。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坐着倒下一盏清凉的水,看到煎煮的茶末细腻如尘。或许手里端着一碗茶无需理由,只是想把这份爱茶之情寄予懂茶的人。

茶之百味,深深浅浅,总是动人。

品茶之道,在于静心,也在于修心。

中国古代的“末茶”。“末”是“碎末”的“末”,即把茶叶磨成粉末,则为末茶。而不磨成粉末的,就叫叶茶或散茶。

唐代诗人卢仝有诗云:“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生动形象描述了茶汤上面的泡沫的形如柔云,色如碧波。浓厚的泡沫,凝于碗面,不易被风吹散。

宋元时饮茶方法由唐时的煮茶进入到宋时的点茶。点茶时,要将饼茶磨成粉末,然后过罗取其粉,再入茶盏调成膏,最后就是“点茶”,使盏中泛起“汤花”。

宋徽宗推崇的“七汤点茶法”是点茶的最高层次。量茶受汤,调如溶胶;搅动茶膏,渐加击拂;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贵茶高原抹茶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节目中说:“喝茶,与其说是一种物质生活,不如说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

茶,人在草木间,情感和志趣只有在草木自然之境中得到满足和丰富。品一盏茶,沉浸式体验一种松弛自得的生活方式。

贵茶作为中国抹茶复兴者,立足独特的高原生态优势,致力于深化高原抹茶的应用与开发,让抹茶这个历史品牌焕发新的时尚魅力。十一道工序造就高标抹茶。贵茶高原抹茶拥有独特的覆盖香气,鲜香细嫩,有海苔之香。

来源:贵茶集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的茗战:品茶与斗茶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茶,是国人最爱的饮料之一。乾隆爷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没茶啊。国人爱茶,在喝茶过程中,生成出不少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部分。


今人品茶,主要品茶色、茶味、茶香、茶形,通过上述四品来品赏茶韵。然而,这品茶最初并不是品茶,而是斗茶。


斗茶,古时又称「茗战」。蔡襄《茶录》中说,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生产大量的好茶,是贡茶之地,每年,都要向宫里贡茶。然而,选什么样的茶贡献给宫里?建安人有建安人的做法。他们通过斗茶来选贡茶。初期,斗茶只是「试茶」。蔡襄《茶录》中说,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首先要比较高低,于是相聚而品评。这就是斗茶的雏形。


范仲淹《斗茶歌》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满目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累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仲淹把「试茶」的原因与「试茶」的现场都描述得很清楚。范仲淹的《斗茶歌》与蔡襄的《茶录》,都说明了我国斗茶的起源于宋朝,起源于民间。


制茶商为选贡茶而开战斗茶。斗茶之风,后来渐传向社会。首先进入卖茶商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说的就是这回事。图中有老人、妇女、儿童和挑夫贩夫,斗茶者携带器具,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己的茶品。


民间的斗茶之风,后来又传入宫中,在文人雅士中很为盛行。自称「茶淫」的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了他和善于瀹茶的名士闵汶水之间的一次有趣的「斗茶」。


崇祯十一年秋,张岱抵南京拜访闵汶水,闵汶水故意回避他,让他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后来,见张岱心诚,才再次出来见面。张岱说,久闻闵老的大名,今天如不能畅饮您老的茶,我决不回去!闵汶水一听乐了,想不到天下还有这样的「茶癖」。于是他亲自当炉煮茶,款待客人。张岱呷了一小口,问闵汶水,这茶产于何方?闵汶水回答说,这是阆苑茶(产地四川)。张岱再细啜一口说,你呀别骗我,这茶是阆苑茶的制法,但味道却不像。闵汶水笑说,那么您知道他产于何地?张岱举杯再品啜了一口茶后慢慢道,真像是罗芥山的名茶。闵汶水闻言吃了一惊,说,奇!奇!张岱又问道,这水是哪里的水?闵汶水说,是惠山泉(今无锡)。张岱说,不要再骗我了,惠山泉运至南京路途遥远,千里致水而不见其水之老,这是什么道理?闵汶水说,我实在不敢再向您隐瞒什么,这真的是惠山泉,只是在汲水前必淘净泉井,待后半夜新泉涌至才汲之,并非得江风满帆才行舟运水,所以这水淅嫩不生杂物,即使寻常的惠山泉与它相比犹逊一筹,何况其他的水?说罢又自言自语地连说两个「奇」字。闵汶水又端来一壶茶为张岱倒上,说,您再品味一下这茶。张岱细细品鉴后说,这茶香气浓烈扑鼻,味甚浑厚,一定是春茶!刚才煮的茶则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已七十岁了,所见精于鉴赏茶的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您。


从上述看,张岱与闵汶水的斗茶,已不是建安时期的制茶商的「试茶」,也是唐庚所写的「某为上,某为次」的斗茶,而是已跳出了原来的格局,斗出了茶人的涵养,斗出了茶人的谙熟品茶之道与功力。


古时的斗茶,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品茶韵味。于是,后来斗茶之说,渐改为品茶。


在清朝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把品茶之说和喝茶之界,说得清清楚楚。四十一回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妙玉)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可见,清时,品茶是很为讲究的。讲究什么?讲究的是量,「一杯为品」也。


现代的梁实秋品茶很为讲究,他每次到洞庭湖,必购君山茶。以沸水沏之。此时,他并不忙于喝茶,而是先观赏杯中每片茶叶的变化情形,观赏那片片茶叶,在沸水的热泡下,如针状直立,悠悠荡荡的漂浮杯中的美姿,观赏足后,才再启开两唇,轻轻呷上一口,让茶的芳香在口中回荡,再缓缓吞下,慢品君山不俗之香。梁实秋品茶,先观其形其色,后品其味,品茶内涵深厚,意韵酽酽,令人羡慕,令人佩服。


如今,斗茶之风早已消逝,品茶却「兴旺发达」。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找到约2,92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