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之德、茶之功、茶之味?论茶道的“和、静、怡、真”!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有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外茶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茶道的精髓。茶叶知识学习网觉得以“和、静、怡、真”最为世人所推崇。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指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超然境界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可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悦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保真”

  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