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茶时的描写

找到约9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泡在茶水里的民国大师

28万字的《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如28万片上好的芽叶,为我泡出了一大壶味道醇厚、鲜美无比的茶水,一个人躲进书房慢慢啜饮,仿佛是在与书中的16位民国大师一起有滋有味的喝茶,使我跟着茶水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感觉这本书为我展开了大师们的一个清澈如水晶的尘俗世界。读着这本浸透茶香的书,喝着杯中的紫笋茶,书里的茶香与杯中的茶香完全交融在一起,我已完全分不清到底是茶香还是书香,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谁想要拜见这16位民国大师,就请先与大师们喝一杯相逢一笑的茶,对于那些不喜欢喝茶的人,估计大师们也不待见,即使见了也会少了许多茶水一般流淌的知心话,可能是见了也还是相逢不相识。

《民国茶范》里的人物,个个耳熟能详,个个都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师,一页一页的翻阅时,16位民国大师从书中鱼贯而出,依次是茶博士胡适、不喝闲茶的鲁迅、茶人周作人、用功夫茶醒酒的梁实秋、茶大使林语堂、“He茶”的闻一多、逍遥做茶馆蟑螂的郁达夫、将学校命名为“中心茶园”的陶行知、逃课“泡茶馆”的汪曾祺、生前最后喝的是菊花茶的巴金、断食只喝茶的李叔同、茶僧苏曼珠、茶画大家丰子恺、冲泡苦茶的张爱玲、有茶癖的张恨水、失眠也要睡前喝茶的顾颉刚。就在大师们一一登台亮相的时候,大师们那些喝茶的故事、爱茶的故事,、推介茶的故事,、研究茶的故事,也徐徐在我的眼前呈现,那些点点滴滴的历史细节,充满了大师们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那些细细碎碎的文化真相,闪烁着大师们丰富多彩的志趣与性灵,大师们这些光鲜背影后的真实生活,使我能够真实地去触摸大师们走过的路,使我能够清晰地通过意念和想象真实地体验一把“与大师喝茶的日子”,即便我不是一个民国之人,但大师们在民国时的那些茶事与茶范,值得我认真反复的咀嚼寻味,从而慢慢在这些“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身上,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体温、高度与学识、涵养,所以,《民国茶范》就像一壶极品好茶,让我欲罢不能,在酣畅的品读回甘中,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也都沾上了茶的味道,被茶水彻底浸润了。

队列整齐的16位大师,各有各的建树,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光辉,但每一位大师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喝茶,《民国茶范》以茶为主要的线索,讲述了茶与大师生活的密切关系,点明了茶与文化、与人生、与世态的因缘,用茶这个核心词汇,串联起了大师之间的交往、大师的品位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风范。透过大师们手里冒着热气、散发着清香的茶杯,我似乎亲眼目睹了大师们伏案耕耘的身影以及大师们谈笑风生的优雅,我仿佛看见了一杯杯有助大师创作灵思的茶的神奇效果,尤其是大师们一句句充满温情的人间茶话,使我看到了表面风流实则艰难的时世背后的一线曙光和希望,使我看到了时光交错中民国才子结伴而去的茶馆,使我看到了穿行草木间的历史碎片所展现的精彩,见识了中国文人的风骨,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气息。

一定有很多的路径可以进入大师们的内心世界,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书,大都是以宏大叙事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视角,来引领读者靠近大师,描写的都是一表人才的大师们的满腹经纶和尽情挥洒的才情,这难免使读者与大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隔膜,而《民国茶范》选择的观察路径则是“开门七件事”的茶,是大师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最普通的喝茶人际交往,是笑谈间端起茶杯的清欢,这样独具匠心的一个视角,这样别出心裁的一种侧写方法,我自然而然就会感到大师的亲近和温暖,就会获得一种平行的舒适感,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在我沿着大师们的生活轨迹眺望时,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就不再高高在上,就不再清冷孤寂,变得愈加平易近人,就算不曾谋面,我也仿佛与那段时光同在,有早已相识之感,不知不觉里因茶而互相信任,互相吸引,我不得不说,走进《民国茶范》,犹如走进了一个乱世中的风雅世界。

在《民国茶范》一书里,一个人人都知道都会书写的茶字,成了一个绝美的意象,不会轻易就被岁月的水泡淡,反而像普洱茶一样历久弥香。读完这本书我发现,16位主角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师,不单单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而是喜欢喝茶的普通茶人,走近这些大师,无需一颗敬畏之心,只要保留着一种虔诚的喝茶姿态就行了。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令我自豪的地方,那就是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和丰子恺都是我的浙江老乡,浙江人占了《民国茶范》的四分之一的江山,而广东的苏曼殊与天津的李叔同虽不是地道的浙江人,可成年后却长时期生活、工作在浙江,与浙江有着深刻的渊源,苏曼殊的墓就在西湖旁边,不远处还有李叔同的纪念塔,这从另一个角度又证明,浙江人历来就爱喝茶,我也是。

一点点走近《民国茶范》,一个个远去的先贤的身影跃然纸上,一个民国的鲜活生活就在眼前,历史舞台上那些大师们优雅的脚步,以及大师们喝茶时的爽朗笑声,尤其是那一颗爱茶的心和一双泡茶的手,构成了民国的一种风度和一道风景,从而让我懂得,在人间、人心、人情交融或者分割的时候,有一杯清茶就够了,在埋头赶路的时候,能够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喝茶就行了,在十有八九不如意的现实里,能够过着有茶的日子就满足了,就可以像睿智的大师们一样,在怀疑、否定、追寻、向往的嬉笑怒骂中自在的喝茶。

这么说应该不为过,《民国茶范》将普天下茶客的情怀指数撩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自然也将我喝茶的兴致推向了一个亢奋的状态,我一会儿放下茶杯端起书本,聚焦那个时代中万千人的典范,聆听民国大师的声音,一会儿又放下书本端起茶杯,在温暖的茶香中轻啜慢饮,不管窗外纷纷扰扰安心喝茶,在放下与拿起这两个相互交替的动作中,书看进了眼里,茶喝进了肚里,书香和茶香都无一泄露的存进了心里,书里的情怀和茶里的情怀交织着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我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大师们的茶范,了解了民国的风范,我知道了每一位大师都是岁月的流水冲泡的一片湿漉漉的茶叶,不管时光怎么变幻,依旧芳香袭人,依旧沁人心脾,我明白了大师们如此喜欢茶,是因为茶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份精神,哪怕大师们喝过的茶,最后虽然都从有味变得无味了,但无味其实就是至味。

放下《民国茶范》也放下茶杯时,思维清晰的我还在想:既然人生如茶,那就像大师们一样认真喝茶,天天喝茶。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胡胜光(浙江湖州)】

刘心武:古典名著中的茶香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中国古典小说里,三国演义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上是点到为止,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经历多次误会,又立候多时,方才终于见到真佛诸葛亮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什么茶?不再交代,茶具用水更略而不提。

水浒则进了一步,对生活场景的描摹,有粗有细,拿写茶来说,就相当细致了水浒中的王婆贪贿说风情等情节里,写到王婆的茶肆,那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冷热饮店,不仅卖茶,也卖别的饮品,如王婆就主动给西门庆推荐过梅汤与和合汤作者写这些细节,不光是留下了社会生活的斑斓图象,有助于展拓读者阅读时的想象空间,也是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性格的巧妙手段。

梅汤,即酸梅汤,应是用酸梅合冰糖熬煮,再添加玫瑰汁桂、百合等辅料,放凉后,再拌以天然冰碎屑,兑成的夏日上等冷饮王婆向西门庆推荐梅汤,是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的野心,以此来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后来西门庆踅来踅去,傍晚又踅进王婆的店来,径去帘底下那座头上坐了,朝着武大门前只是顾望,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和合汤应是用百合红枣银耳桂圆等炖煮的甜饮,一般用在婚宴上,作为最后一道菜,象征夫妻百年和好,王婆向西门庆推荐和合汤,是进一步向他暗示,自己有帮助他和潘金莲成就好事的能力。在水浒接下来的文本里,还写到了姜茶宽煎叶儿茶,以及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等等,可谓茶香渐浓。

中国古典小说,彻底摆脱三国式的讲史,以及水浒式的英雄传奇,长篇大套地讲述俗世中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描写最常态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始作俑者当推《金瓶梅》里有不少露骨的性描写,不但少儿不宜,就是对成年人,如果心性不够健康者,恐怕也确会产生出诲淫的负面作用但那生动而细腻地描摹日常生活场景,镶金嵌玉般地铺排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种种细节,至少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翘楚,是值得我们肯定赞叹的。

金瓶梅从水浒中王婆贪贿说风情前后的情节生发出它的故事,借树开化,起头的文字不仅是模仿,而且是爽性完全照搬,但在那嫁接的过程中,它也有了若干微妙的变化,比如写王婆点茶,水浒是点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金瓶梅》就直书胡桃松子泡茶了。

 

在《金瓶梅》里,不仅写到王婆茶肆的茶,也写到市民家中自饮的茶与待客的茶比如福仁泡茶,福仁即福建所产的橄榄仁,可以用来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盐笋应是盐渍过的笋干,这茶肯定有咸味;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有专家指出梅桂即玫瑰,这茶大概是甜的;江南凤团雀舌芽茶,这是一种产量很小,极名贵的供品茶,宋朝已值二十两黄金一饼,而且还往往是有价无市,想买也买不到;蜜蜡香茶,把蜜蜂窝压榨后可提炼出蜜蜂蜡,但俗话把根本出不来味道形容成味同嚼蜡,不知怎么当时有人用蜜蜡沏茶,怪哉!榛松泡茶;木樨青豆泡茶;咸樱桃的茶;土豆泡茶;芫荽芝麻茶真是茶香阵阵,袭鼻催津。

但是,看到如许多的关于茶的描写后,我们不禁要问:怎么当时(著书人所处的明朝,或前推到书中所托称的宋朝)人们饮茶,除了茶叶外,往往还要往茶盏里搁那么多其它的东西?又为什么,到清朝以后迄今,这种饮茶习惯竟几乎湮灭无存?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写到潘金莲为了讨好西门庆,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酽酽,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欢喜这盏茶,除正经茶叶六安雀舌芽茶外,竟一古脑加入了十种辅料!其中一看就懂的有芝麻盐笋(干)瓜仁核桃木樨(桂花)玫瑰泼卤(玫瑰浓汁)六种,其余四种,栗系应是栗子切成的细丝,核桃仁里所夹的春不老应是一种剁碎的腌咸菜,海青可能是橄榄,天鹅可能是银杏即白果,海青拿天鹅可能是橄榄肉里嵌着白果肉这哪里是茶,分明是一盏汤了!而且酸甜苦辣咸诸味齐备,固体多于液体,西门庆呷了一口后会觉得美味香甜,大概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吧!

红楼梦承袭了金瓶梅写日常生活的艺术传统,但是,它起码在两点上极大地超越了金瓶梅,一是文本里浸透了浪漫气息与批判意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想;一是基本上摆脱了艳情的描写套路,虽然也写性,却大体上是**描写(**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容当另文阐释)红楼梦里写茶的地方也很不少,但往茶汤里配那么多辅料的例子一个也没有了。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荣国府,饭后丫头捧上茶来,林黛玉也算大宦人家出来的了,颇为纳闷她家从养生角度考虑,是不兴饭后马上吃茶的啊到后来才悟出,荣国府饭后那第一道茶是漱口的,盥手毕,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一个关于茶的细节,对展示贵族府第气派和揭示人物心理特征都起到了作用。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不仅写到茶本身,还写到种种珍奇的茶具,以及烹茶所用的水,旧年蠲的雨水已然令人感到何其讲究乃尔,谁知那妙玉给林黛玉等人吃体己茶时,更用了从太湖边上的玄墓蟠香寺里,梅花上收的雪是储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开出来的!在这一回关于品茶的描写中,不仅凸现出妙玉偏僻诡奇的性格,也通过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个道具,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为八十回后妙玉的命运结局,埋下伏笔我的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便由这盏成瓷杯推衍开去,圆己一说

红楼梦里还出现过一盏枫露茶,是用香枫嫩叶,入甑蒸之,取其凝露,几次泡沁而成,这碗茶后来竟酿成丫头茜雪无辜被撵,而八十回后,茜雪又在贾宝玉陷狱时,出现在狱神庙中,我在妙玉之死中,写到了那一场景古典名著中的茶香飘缈,既助我们消遣消闲,又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开阔的想象空间,融注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啊!

桥上熙熙攘攘,桥下川流不息,我呢!只是等着,

你呢!好久不见,我在茶馆阅《中国茶叶市场》。

 

《中国茶叶市场杂志

 

茶行业内重要的推广和资讯平台

我们最新的杂志《中国茶叶市场》133期也将新鲜出炉了哟,以心待茶,以茶养性,给自己一次与茶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借由《中国茶叶市场》杂志,以心驭茶,以茶融心,欢迎订阅!!!

【版权信息】

图文来源于历口茶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四大名著中的茶故事

 

 

茶文化    源流长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不仅可以启发文思画意,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通过饮茶,他们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愉悦。在他们的作品中,茶是沟通天地万物的媒介,也是托物言志的方式。

 

 

在中国四大名著中,都不乏对茶的描写。不同时代所描写的茶文化也有所不同。细细读来,有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是一个写茶非常精彩的部分,可以说是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这段故事开端很简单,就是贾母乘兴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受到妙玉隆重的接待。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论说了茶道讲究的选器、用水、品茗等,让人大开眼界。

 

先从茶具来说,妙玉给贾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龙献寿小茶盘,茶盘里放着成窑五彩小盖盅,是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茶具。给同来众人的茶盏则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不同的人喝的茶也不尽相同,贾母用富态高贵的茗茶才能显示其身份,因此她喝的茶自然是“老君眉茶”,其他人如黛玉喝龙井茶、王熙凤喝枫露茶。

 


 

名茶还需要好水泡,妙玉给贾母泡茶用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而后来在另一处请黛玉、宝钗喝茶,居然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茶。

 

除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小说中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妙玉还借着与宝玉对话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实质—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红楼梦》中的好茶还有六安茶、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等,根据功能还有漱口茶、醒酒茶、消食茶等分类,比如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曾有饮用二道茶的场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是品饮。


 

 

 

 

水浒传

 

《水浒传》中写茶也很细致,里面提及的茶汤多姿多彩。潘金莲四次到隔壁的王婆茶铺,便提到四种茶汤: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和合汤(一种甜茶)、姜茶和宽煎叶儿茶。所谓“姜茶”,乃是宋元流行的“七宝擂茶”中的一种比较高档的茶品。以一些姜片作佐料,再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

 

不但如此,茶在小说中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如王婆向西门庆推荐梅汤,从而表明她看穿了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野心,以此来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后来西门庆再次拐进王婆的店里,王婆又说: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这和合汤一般用在婚宴中,等于是进一步暗示,自己能帮助成就好事。

 

 

 

水浒中还有一个喝茶习惯——饭后喝茶。

 

施恩为利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隔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当。

 

因为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

 

而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道:(史进入城)只见一个小小茶坊正在路口。史进便入茶坊里来,拣一副座位坐了。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茶博士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这里说的茶博士,其实已经是身兼煎茶、煮茶、沏茶、泡茶之职的师傅了。

 

 

 

 

 

西游记

 

在唐朝,中国饮茶方式以煮茶为主,而《西游记》中多是提壶冲泡。

 

在第16回中,唐僧一行来到观音院,遇见一老僧,叫献茶时,一个小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这里所用的茶具如茶杯、茶钟等,在唐宋时是没有的。可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在明代,写唐代的事情,未免偶尔会穿帮。

 

 

 

 

据说,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其中场景很多都和现实中的连云港云台山相似。今天在云台山还有一副对联,“一部西游记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云台山也产茶叶,而且茶芽香叶俯首可拾,因此,以茶为菜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反映在小说中,便是不同的茶饭。

 

 

 

三国演义

也许罗贯中也查阅了历史典籍,知道在三国时期喝茶是没有太多可以讲的,所以三国里面对茶的描述都比较简单,一般就两个字“茶罢”,然后主人公该干嘛干嘛去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典籍没有记载,但现在湖南的擂茶却留有三国的传说。据说三国时,张飞领兵途经武陵桃花源时,部队瘟疫流行,进退不得,苦不堪言。当地山上住着一位鹤发老人,素闻张飞大名,有心要去医治将士之病,于是献上祖传秘方——擂茶。张飞和官兵饮服后,病情大好,遏制了瘟疫的流行。

 

 

在四大名著中,关于茶的篇幅不一,其中以《红楼梦》最多。可以说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其中包括茶的分类、茶礼茶俗、茶诗茶具等等,细节精微,意蕴深远,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关于茶的描写,尽管当今的饮茶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古人饮茶的趣味。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