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翠片作用品质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侯廷胤:珍爱这片叶子 重塑湄商形象

1月21日,以“品牌引领 抱团发展 蓄势聚能 共创美好”为主题的湄潭2023年度茶业经济年会在湄潭县召开。众多茶人欢聚一堂,总结过去的收获与遗憾,展望未来一年的美好与期望,共商茶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湄潭县委副书记侯廷胤作了精彩演讲,现特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各位茶界朋友、企业家,同志们:

龙行天下,茶运九天。辞旧迎新之际,向各位茶界朋友提前拜个早年,祝大家龙年吉祥!

因茶而生、因茶而聚,因茶而兴、因茶而盛!

过去的这一年,湄潭县茶界十件大事,归结起来是面积大、品质好、牌子硬、卖得多、人马强,连续四年蝉联百强县第一名,“三绿一红”独占两大品牌,国家级大师6人上榜独占贵州第一名,有面子、有里子、有票子、有位子,大家信心百倍,数茶叶天下英雄,湄潭“老大哥”有条件居之!

过去的这一年,湄潭县召开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馆10周年学术会、茶文化研究开启50周年研讨会、“黔红”创立65周年品牌分享会,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质量安全县、中国红茶重点产区等金字招牌落户湄潭,开启了湄潭茶业新的诗与远方。

过去的这一年,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年,我们在改革中突破,在转型中升级,积极参加国内外赛事,推动茶叶走出国外,让世界了解湄潭的这片叶子;“村播”数字化推介宣传茶叶,网红走进茶山茶海茶壶茶基地,“一把秤”让每片叶子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新茶饮把全国相似相融的叶子重新进行组合,努力为茶业创新发展探索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新路子。

这一年的成绩,大家都流下了辛苦的汗水、欣慰的泪水,大家期待这一次聚会、期待这一次回首很久了。昨天总会过去,聚会总要分离。大家期待未来取得更加激动人心的好成绩。也期待我的演讲,能让大家体会战斗后的喜悦、回味辛苦后的甘甜,更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兴奋的状态、激昂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怀揣共同理想,形成共同认识,为2024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团结奋斗打下思想的基础。

今天的主旨演讲,我命名为“珍爱这片叶子、重塑湄商形象”。推动湄潭茶业高质量发展,得重新认识这片叶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这片叶子,在商人的钱袋中是金叶子,在医生的处方里是药引子,在文人的笔墨下是绿仙子,在广大群众的概念中是润肠子。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认知时代,什么样的认知,决定什么样的思路,走出什么样的出路。大家务必聚焦县委、县政府“再造一个湄潭(茶叶)”目标要求,围绕“托底”守住品牌质量线、“扩中”延续品牌生命线、“拉高”提升品牌价值线,全力以赴推动全县茶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图片

第一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本质

以人为本、质量立县,守好“干净黔茶”的底线思维

陆羽《茶经》“茶之源”篇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金叶子、药引子、绿仙子、润肠子,前提都得喝下去,直接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关。健康之叶,才能助力康健之体。“干净黔茶”是老话题,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浪潮中,有的茶农茶企茶商为了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迷失了茶叶的本质。

做干净茶、良心茶,就要接受良心的拷问。过去,我们也曾检测出农残超标。我常常想,这些有问题的茶叶最终都流向了哪里,是不是都销毁了?使用违禁农药的茶农、收购了问题茶叶的企业,是不是就深刻地认识到危害呢?政府组织砍掉了施用违禁农药的茶树,有的茶农认为“过了”,有的企业认为执法粗暴了,有的吃瓜群众还在看热闹,觉得应该柔性执法,等等。干净黔茶说起容易做起难,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更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人频频列举事实引起大家的愤恨和抵制,就要说湄潭茶叶的种种不是,努力消解我们的品牌价值。我们推行茶青经纪人持证上岗制度和“一把秤”建设,让茶叶可溯源,是对所有消费者的保护,更是对茶农茶企的保护。数字兴农,我们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后面。如果我们为追逐私利违规生产的企业买单,就会让守住良心做干净茶的茶农茶企茶商寒心,一片坏叶子可能干掉一个大产业,这是完全不值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惩治腐败要做到三个绝不能,其中一个是对腐败分子绝不能慈悲。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对不做干净茶、良心茶而败坏湄潭茶叶形象的人和事,也要做到绝不能慈悲!在全县茶叶清洁化生产暨品牌保护的工作会上,我们对茶镇长、企业家、茶农朋友们倡导,清洁茶是我们的生命线,守住干净黔茶,就要接受良心的拷问、网络的监督、市场的检验、竞争的淘汰。我们必须以彻底革命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守好心里这片净土,守护好湄潭这片净土,把每一片坏叶子都狠心挑出去,成为每个湄潭人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2023年12月29日,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湄潭作为第一茶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绝不能“自毁长城”,绝不能有“一颗老鼠屎把整锅汤搞坏”的情况发生。守护好这片叶子的干净,不仅是我们的保命工程,也是我们的政治生命工程,湄潭理应成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的示范县、守护质量安全的先行县。

第二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初心立志报国、振兴乡村,树牢“湄茶兴农”的爱国情怀

追古抚今,湄潭茶叶是一片赤胆忠心的报国茶叶。因质优品好,成为历代朝廷贡品。1940年来,通过出口换取枪支抗日救国、兑换外汇建国兴国、脱贫攻坚富国强国,每片叶子都是红心闪闪。

有人说,茶就是金融产物,卖好茶就可以了,不用说得那么高大上。从管好茶、说好茶到卖好茶,就是茶叶的转型升级。对湄潭来讲,这样还不够,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只是把茶定位于金融产物,茶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富国强国上发挥作用的情怀在逐渐淡化,至少没有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对待这片叶子、评价这片叶子。之所以我们话语权不够,说不上硬气话,是理论上不清醒,方向上迷茫,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最终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东西产生不了好效应、好叶子没有说出好故事。

县委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茶园亩均产值达到12000元左右、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实现地方留存税收破亿元。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7.21万吨,产值75亿,综合收入180亿,我作了简单测算,我们茶叶平均价格大约在每斤19元。按照现行3个点的税率计算,如果产生一个亿的税收留存,我们茶叶生产加工的贡献值至少100个亿以上。如果按照当前19元的均价,我们得生产26万吨干茶,还下差19万吨。如果按照当前7.21万吨产量,我们每斤干茶均价要达到71元。我通过调研,湄潭县农民群众普遍喜欢每斤50元的茶叶。湄潭户籍人口15万户,如果按照每户每年消费4斤干茶,我们内销茶理论上在60万斤,产值3个亿。按照低端茶4万吨计算,就按均价19元计算,产值15亿,这两块加起来也才18亿,我们高中端茶至少均价每斤140元以上。对照西湖龙井,一斤西湖龙井的成品茶价格在4000元左右,我们湄潭翠芽在1000元左右,悬殊太大,路还很长。

国家提高税收占比,不能靠强征暴敛,苛政猛于虎。企业提高经营收入,不能靠投机取巧,偷逃漏黑假。国家有税收,才能反哺农村支持产业扶持企业;企业有收入,才能带动就业扩大产能提高产值。需要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齐心协力,共同做好“拉高、扩中、托底”的任务,把做强这片叶子作为共同理想,千方百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卖出好价钱。当前,价格战的背后,也可以说是价值的模糊。我们卷入价格战,更要清醒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费者对湄潭这片叶子“报国情怀”的认同感,愿意掏钱支持这个产业,支持我们的乡村振兴,让这片叶子真正成为金叶子。

支持一个产业,就是支持一个民族。对我们来讲,支持这片叶子,就是支持全国乡村振兴大业。百企兴百村,我们的茶企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茶农。茶农有了好茶叶,企业才有好产品。企业有了好销路,茶农才有好收入。我们的茶企与茶农要团结起来,企业与企业也要团结起来,对湄潭这片报国的叶子形成共同体意识,弘扬文军、茶军、红军的“三军”精神,一起做推动西部共同富裕示范县的先行者,在全国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带头者。

第三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伦理

复兴文化、扩大影响,弘扬“中国茶德”的优良传统

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一直写在了中国人的香火板上。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中国文明史上,茶是济世悬壶的良药、交朋结友的纽带、安边护疆的礼包、大国交往的信物,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少了“茶”什么都做不成。

1989年,庄晓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的倡议,基本内容是廉、美、和、敬。“廉”的含义,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的含义,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的含义,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的含义,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叶金融属性彰显的同时,社交属性正在减弱, “绿仙子”尚游走于上层,“润肠子”却被其他饮料渐渐替代。一生只等一壶茶,来湄潭喝的大都是“迎宾茶”,民宿餐馆、楼堂馆所,未用湄潭翠芽、遵义红以待嘉宾,人皆以为湄潭香茗不过尔尔;红白喜事、呼朋待友,未见湄潭翠芽、遵义红以待高朋,贵客以为主人未免太过抠门;敬父敬母,用一次性杯子盛以普通茶水,心不诚而礼不周... ...如此之事还很多。四个自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艺复兴。所谓道者,众人走的为大道,少部分人走的为小道。中国茶道,更为重要是唤醒大多数人走茶礼之道、行茶德之俗,让心怀敬仰的客人慕名而来,品上佳茗满意而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求就是市场,供给也要创造市场。我们追求品质、价格、市场,努力把优质的茶叶销售到县外,在大市场中去抢占份额。大家要大力开发市场,以文化的浸润来拓展市场,把湄潭做成茶文化复兴的第一站,带头做“两个结合”的示范者,在茶故事中卖好茶,让茶重新回归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中国茶德中的“和、美”,与“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和、美”融合起来,发挥这片茶叶在湄潭县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喝茶中说理,在敬茶中讲礼。

第四部分:重新认识这片叶子的精神

抱团发展、守正创新,凝练“湄潭茶商”的时代内涵

80年前,一群进步之士,在湄潭开启了精制茶的新时代。今天,湄潭县拥有6个国家级大师,无数的省级大师,无数的金牌,无数的名人,无数的名企,无数的茶人。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的茶叶通过多渠道漂洋过海,我们在经济浪潮中各自拼搏奋进,我们茶业协会无数次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形成一种精神,一起开拓做大市场。

一片叶子,可以做成绿茶,也可以做成红茶,可以通过机器精制,也可以通过手工炒制。因此,围绕这片叶子,也就会有几种不同声音碰撞。道理不讲不通透,观点不辩不明朗。个人觉得,有几方面的不同声音还可以进一步统一,这为重塑我们湄潭茶商的共同认识很重要。

第一种:机器精制与大师制茶的问题。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的同志认为,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科技高度发达,机器精制、数字溯源、智能色选、AI操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机器制茶已经代替了人类,有没有制茶大师已经不重要。有的同志则认为,大师制茶是匠心独创,每片叶子都饱含匠人对茶叶的独到理解,有文化、有内涵、有感情,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机器追求的是速度快、效率高,只能做到形似、神似、味似,怎么都不可能做出几万元的“大师茶”,也不可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在湄潭举行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上述这两种观点,融合后会产生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制茶大师对茶叶的专注、专业、专研,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新赛道,才能让机器顺着人类新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能。同时,机器生产出来的形似、神似、味似的产品,通过大师们进一步精选、调制、组合,才能做出优质新产品。“大师精制”也可以转换为“大师监制”,适用于我们所有的高端产品。因此,在特级茶的制作上,可以充分发挥我们制茶大师的优势,挂靠企业、发挥专长,专门监制特级茶叶,在“协会管标准、市监管市场、企业管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大师管品质的“专家背书”模式,全面提升湄潭优质茶叶的品牌价值。

第二种,授权宜多与授权宜少的问题。有的同志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湄潭翠芽举县都是,有的卖到500多元,有的卖到1000多元;“遵义红”更是全市普遍,真正的湄潭产遵义红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品牌价值。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要扩大品牌效应,天下皆是湄潭翠芽、遵义红,努力先抢占市场,后规范品牌建设。

如果站在一个授权企业的角度来理解,我也希望抢占市场,但是只用成本价的方式去占领市场,利润极少,不如做大宗茶。因为品牌投入和维护费用极高,而我们缺乏定价权、话语权,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我们以授权多来占有市场,短期来看是也只是临时占领,品牌效应上不去,长期必将被淘汰,被淘汰后卷土重来的机会更加难。因此,品牌的授权一定要严格和严谨,协会要对生产规模、生产效应、市场影响力,以授权后品牌产生的价值和效能进行评估,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以及品牌价值迭减明显等,制定退出授权机制。宜多还是宜少,都不是我们应该争论的问题,核心是大家怎么用心维护好品牌,发挥好品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

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现场

第三种:抱团发展还是做大龙头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竞争就是要淘汰小弱散,扶持做强大块头。有的同志认为,大企业也是小企业成长起来的,理应给小企业以成长空间与时间。有的同志认为,竞争空间本就不足,不要再招引大企业来挤占生存空间。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市场渠道很小、块头不大,缺少“带头大哥”,应该招引国内国际大企业,引领我们走出去,等等。

市场没有怜悯,只有竞争。市场发展有其规律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关键。政府这只手,主要还是解决市场和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前,我们小弱散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的企业都还没有长成“大块头”,靠国内外头部企业就能带领我们走得更远也还是一种理想,打铁还得靠自身硬。立足当下,湄潭县在没有大块头带领的情况下,怎么参与大市场,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大家都不强,组织起来就会强,一群有组织的羊也能战胜一头凶狠的狼。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我们的企业要抱团发展,特别是湄潭翠芽、遵义红两大品牌的企业要团结起来。做不了“一家人”也要做“一族人”,大家抱起团来就是大块头。“一家人”就是建立集团公司,体量大、市场好的企业出来当家作主,规范品牌,带领大家抢市场、闯市场,根据贡献值分享市场红利;“一族人”就是联盟起来,坚持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标准、共同的战略,同舟共济,在联盟首领带领下,确保每家生产的湄潭翠芽、遵义红都能卖出好价钱。

壶中日月长多少,能老红尘几辈人。一片叶子,理应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共同的理想。还有许多不同观点都在碰撞,需要我们将来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真心希望湄潭茶商、茶企、茶农、茶人,大家团结起来、共商大计、共渡时艰,在茶叶大市场中形成独特的湄商理念,结成湄商共同体,为共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而努力奋斗。

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坚持诚信、勤奋、坚韧、团结,举商贸之大业,夺金融之先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川商敢为天下先,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成了各行业“第一桶金”的获得者。特别是闻名天下的《藏茶协议》,维护国家利益,伸张民族大义,上为国家课税攸关,下为黎民生计所系,川茶行销藏边多年。守住质量底线、创新思维方式、做强公共品牌、团结拼搏创新,希望湄潭人在做强这片“叶子”中,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真正把“三茶”统筹起来,努力学习先进文化,弘扬优良传统,重塑湄商形象,带领湄潭茶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四新”“四化”微镜头 ,湄潭阳春白雪:一片茶叶的传统与现代

工人在晾晒茶叶。(图/潘德玉)

“呼呼呼、呼呼呼……”

“轰隆隆、轰隆隆……”

“沙沙沙、沙沙沙……”

9月13日,充满节奏感的声音在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车间响起。经过滚筒杀青机、多功能理条机、脱毫机等机器的“洗礼”,截至下午5点,已有一万多斤湄潭翠芽鲜叶被做成两千多斤干茶。

而另一边,制茶场景则稍显安静。在传统工艺体验暨传承手工作坊内,16位穿戴齐整的师傅正分别守着16口大锅,弯着腰埋着头,双手在锅内娴熟流畅地翻动着:抓、搭、带、抖、拉、拓……有条不紊地进行杀青、摊凉、裹条、理条、压扁、磨光、筛选等工序。一天下来,五十多斤干茶新鲜出炉。

工人在锅内娴熟流畅地翻动着茶叶。(图/潘德玉)

同是流水线作业,常人眼里的手工制茶方式茶叶产量少,似乎该被淘汰。然而在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静眼中,机器化生产与手工技艺可以“两条腿走路”,共生共存。

“早在汉武帝时期,历史学家就发现湄潭地区有大量种植茶叶、茶叶交易的痕迹;清《贵州通志》也记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1939年,中央实验茶厂落户湄潭……所以说湄潭茶叶历史十分悠久。即使在已有机器设备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手工制茶,就是为了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传统,留住记忆。”王静说。

工人在准备晾晒茶叶。(图/潘德玉)

在湄潭,“阳春白雪”是数一数二的茶企。公司以传统古曲命名,看起来美好而有诗意。而在公司的厂区,还有一条“茶佑中华文化长廊”,长廊内以雕塑形式,简略记述了湄潭翠芽的发展历史和炒制过程。

将茶文化与茶产业打通融合,以文化带动产业的发展,是阳春白雪的立足之本。

作为湄潭翠芽与遵义红的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技术总监唐诗江似乎没什么“私心”:“我是传承人嘛,光是我一个人会是不行的,所以我收学生并教会他们,无论他们是想留在我身边还是出去单干,都没问题。”

学生在体验手工制茶。(图/潘德玉)

据了解,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茶学院分院、湄潭县中等职业学校等院校长期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手工制茶过程,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茶文化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既懂手工技艺又懂现代技术的唐诗江,已将两者融会贯通。“我们的机械化生产车间将完全按照手工制茶的工序进行,在提高茶叶产量的同时,尽可能还原手工制茶的品质。”他认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能促使成本降低,最终使价格亲民,能让茶叶品鉴更加大众化与普及化。

“价格低廉不代表品控无法保证,我们要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茶的艺术、茶的韵味”,唐诗江解释道。

该公司通过创新,推出了茶月饼、茶粽子等延伸产品。(图/潘德玉)

该公司几十种自主研发的品类通过线上线下进入寻常人家。(图/潘德玉)

经过精益求精的技术研发与合理的市场细分,公司出品的茶叶品类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遵义红”红茶伴手礼被外国驻华使节频频点赞,“湄潭翠芽”绿茶中的“贵芽”系列也成为众多商务人士的首选,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几十种自主研发的品类进入寻常人家,用价格低、高品质的产品打动人心。

与此同时,王静也在思考如何赢取更多年轻人的心。近几年来,他带领公司与食品厂商合作,推出了茶月饼、茶粽子等衍生产品,打破以往消费圈层壁垒,为传统茶业发展赋能添翼。

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辐射带动农户2139户,户均年增收1500以上。(图/潘德玉)

依托湄潭县60万亩优质茶园产业带的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发展茶叶种植和茶产品加工,在湄潭县兴隆镇建立了1061亩茶叶种植基地;2019年至2023年,该公司通过订单方式联结了兴隆镇、抄乐镇、复兴镇等茶园面积8000多亩,辐射带动茶园面积20000多亩,带动农户2139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据王静透露,2022年企业年产值接近1亿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湄潭人,王静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农民学会技能,使茶产业形成合力,才能带动父老乡亲走向富足。为此,他不仅带领公司免费向湄潭县的茶农传授茶叶种植技术,还为他们购买肥料等,让更多湄潭百姓“种下一片茶叶子,收获满山金叶子”。据悉,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流向了茶农的口袋。

航拍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图/潘德玉)

明年将是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公司将在提高品质和单位产出、活用营销策略、强化品牌认知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讲好湄潭茶文化,助推“黔货出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天眼新W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境地北低南高,多丘陵山地,全域平均海拔高度约900米,地跨北纬27°至28°之间,年均日照数约为1160小时左右,属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区,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条件。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且有多个贵州、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生产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二是在湄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象山555.586亩示范茶园;三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四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五是在湄潭同年创作出60多首茶诗词,这在历史上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六是在湄潭创建了贵州最大的农垦茶场,开垦了贵州最大的永兴万亩茶海,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面积的4.3万亩连片茶园——中国茶海;七是在湄潭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密植免耕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十多个产茶省区推广达100多万亩;八是在湄潭建设了世界最大茶文化实物景观——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九是在湄潭创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全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专业博物馆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并在其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全套木质红茶生产线;十是在湄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

1、湄潭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且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湄潭在当时就属夷州境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清光绪《湄潭县志》记载:“物产,湄较他邑为备,除五谷外……又产茶、漆、辣、棓、桐棬各物,民间均沾其利。”“茶,所产盛丰,其味极佳。”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民国三十九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天下第一壶

由此可见,湄潭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秀。其中,除了广泛进行民间交易外,还成为贡品进入皇室。同时,其茶文化财富也得到不断的积淀,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湄潭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山川秀丽,且多为战乱时期宁静的后方,因此在南明时期还成为明廷朝臣退隐定居之地,他们在湄江河上的琴洲“扫叶烹茗”、在西来庵里“静坐修身”;在城南观音洞里“茶鼎听松风”;在水源洞天旁“躬耕授教”,在客溪山庄种茶经营……

湄潭茶叶种植,自古以苔茶品种为主,属灌木型小叶种,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分布地域较广,属国家级良种之一,也是湄潭古茶树的主要品种。这些古茶树,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加工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面向全省进行推广。现在县境内仍有大量保存,其中最早的可以鉴定为明代栽种,其存在见证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湄潭茶叶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战略物资支援抗战,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等科研、教学、事业机构陆续西迁驻居湄潭。尤其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在此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和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茶叶成为发展战时经济的主要战略物资,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支持正义抗战邪恶的历史重任。为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其场址就落户在湄潭县城的义泉万寿宫、水府祠、象山、桐子坡、杨柳湖一带,在此研制生产了贵州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湄绿、贵州第一款工夫红茶——湄红,以及湄潭龙井、桂花茶等名优茶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的第一扇大门。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起源研究、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3、湄潭茶叶曾为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年轻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任,所谓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研制生产了湄江茶(后改为湄江翠片、湄潭翠芽)、湄潭红碎茶、湄潭毛峰、黔江银钩、茉莉花茶等全国名优茶品,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其所产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其所产红碎茶作为主要出口红茶,曾远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苏丹、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间,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几乎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湄潭茶叶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湄潭象山

4、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源头活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落户湄潭期间,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茶叶科研成果十分巨大,先后培植出八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造就出全国十多位茶叶专家,留存下丰富和珍贵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国茶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期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此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相继在茶树资源调查、茶树新种选育、茶园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土壤培肥、茶叶工艺机具等茶叶科技及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数十项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现的百万年前的四球茶籽化石,至今为全球唯一;其研究成功的密植免耕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推广到了全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选育培植的湄潭苔茶(原生品种)、黔湄419、501、601等8个茶树品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推广至全国;其研制的遵义毛峰,成为全国名茶。

万寿宫

5、湄潭茶叶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产业

新世纪以来,湄潭县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出路在茶”的茶叶产业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达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迅猛增加,已达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另有茶叶加工大户280余家,全县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六;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400多家;茶叶经营户100余家,茶叶专卖店200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12类深加工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正在日趋活跃,茶旅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30万人。茶叶,已成为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着全县50万人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湄潭已被省委、省政府命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其茶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全国第二位(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年度经济报告),是贵州茶业的引擎,全国茶业的一面旗帜。

总之,有了上述这些茶叶机构与企业落户湄潭,使湄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与基础性地位,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体量巨大,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茶海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余亩,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三个直属分馆、两个二级分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近10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湄潭县融媒体中心、贵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