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皇帝茶

找到约2,154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茶诗中的“贡茶”史


古时候,中国的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现实的生活写入诗歌之中,因此中国的诗歌丰富多彩,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表现现实。


而茶诗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中应运而生。茶诗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创作而出,或写出茶之滋味、或写出饮茶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诗,来寻找一下关于贡茶的历史吧


⻄晋左思的《娇⼥》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因急着要品⾹茗,就⽤嘴对着烧⽔的“鼎”吹⽓。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咏茶诗:⼀⾸是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


⼀⾸是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兰出⾼⼭”的诗句,点明了茶的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们⽂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历代的名茶绝大部分被列为贡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专人送入皇宫,供皇帝享用,往往是为了表示特別的恩宠,皇帝才舍得用茶赏赐亲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一文中写出了得到皇帝赐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诚惶诚恐、欣喜无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临,时珍俯及,捧载惊忭,以喜以惶。……衔恩敢同以尝酒,涤虑方切于饮水,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纵观古今诗词,它们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会职能。透过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表达,思想内涵,更能从中观察出当时的社会民情,风气习俗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人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当小龙团被列为贡品以后,更是难以得到。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辅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赏赐。


只有在“南郊大礼,致斋之夕”四位高级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饼,分割成四份各自带回家中宝藏,仅是在贵客到来时,才拿出来传观展玩。



珍贵如此,无以复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一诗中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外,黄庭坚的《谢送碾赐壑源拣芽》,杨万里的《谢木媪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都专门吟咏了赐茶之事,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赠茶习俗。


到了元代,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讲筵分赐密云龙”。


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写道:“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但是在民间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渐渐发生着转变。元代诗人汪炎昶在《咀丛间新茶二绝》中,写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觉极有韵味,不经过复杂的制作,尝到了茶叶的本真滋味,诗中写道:


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皑尘飞泄嫩香。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种强烈的减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叶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经产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宫廷,民间饮用散茶已经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为皇宫修贡的武夷地区,也在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诗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诗中写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这个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武夷讲学时经常品茶的地方。朱熹当年所饮之茶,应是散茶无疑。当时朱熹带领学生亲自种茶采茶,品饮的就是制作简单而不失真味的芽叶散茶。


        明朝开国之始,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还是依照宋代以来的方式,研造成团茶,有大龙团、小龙团。

这滞后于茶事发展的状况,是一种恪守陈规的作法,从概念上人们仍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太祖的这一诏令,的确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从此,散茶成为绝对主流,由此炒青也成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续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意下发这么一道诏令?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诗人张岱曾在诗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窗纸。”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茶叶的香气以及颜色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


这证明明朝的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图片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韵》清·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赞美普洱茶的茶诗妙句,乾隆尤爱普洱,曾作御制诗赞普洱多首,诗中多为极尽赞颂之语,写出了诗人饮罢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对普洱的喜爱之情。


纵观我国的茶文化,以茶作诗为载体起起伏伏发展。尽管茶文化有过落寞的时候,但茶诗却依然在诗歌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分享】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上篇)

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中毒得茶解之的传说起,茶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历史上,茶作为一种高贵品味的象征,受到了许多皇宫贵族的喜爱。

历代皇帝都有喝茶的习惯,而且很多皇帝与茶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了下来。如果让他们来代言茶,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白茶代言人——宋徽宗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著名的“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都搞得一流”的天才,喝茶自然不在话下,著名的《大观茶论》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因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所以有人说《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这似乎明确地为“白茶”选出了一位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宋徽宗赵佶。


黄茶代言人——唐明皇

除了那句著名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还有白居易的茶中故旧是蒙山,再加上有记录可查,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蒙顶茶发展进入黄金期并从此名播神州。

顶级的蒙顶黄芽茶叶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漂亮,香气清纯,滋味甘醇。

正是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的真实写照。

选择唐明皇做这茶的代言人,一方面此茶天宝元年入贡大约他老人家喝过,另一方面杨贵妃早年生活在四川,唐明皇爱屋及乌,应该对蒙顶黄芽也很是喜欢。

蒙顶山茶: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从古:千秋蒙顶,千年贡茶

 

雅安地处中国和世界最宜绿茶生长的神奇的北纬30度地带,优越的降雨、日照、多雾等气候和酸性肥沃土壤、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等自然条件,造就了千年传颂的“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蒙顶山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饮文化的发源地。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严道县,今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今皇茶园)驯化了七株野生茶树,开创了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吴理真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第一人,被尊称为“植茶始祖”。

 

 

蒙顶山茶是中国入贡皇室历史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知名度最大的茶。千年贡茶,意重蒙顶。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正式列为贡茶,并且在全国40种贡茶中名列第一。李肇《唐国史补》评价“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从唐至清,蒙顶山贡茶历史长达1169年,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蒙顶山茶是白居易、黎阳王等历代文人唐诗宋词元曲里最为称道的茶。古人论茶,必首蒙顶。唐代白居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由衷感慨;王维“春动名山花药香,蒙顶新茗渴未尝”的耿耿于怀;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的真情流露;刘禹锡“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的不平心理;宋代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深切体会;明代黎阳王越“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高度评价;清代乾隆皇帝“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的雅好逸兴。从这些诗词歌赋中,可以看到蒙顶山茶至高至尊的地位、高贵显赫的身价、倾国倾城的品质。而家喻户晓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茶联更是千古流传。

 

蒙顶甘露,极致好茶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中国最适宜的茶生态环境。境内蒙顶山因常年“雨雾蒙沫”而得名,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5.4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实属中国“高山好茶”的典型产地。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说明蒙顶山茶是温性茶,具有其它茶叶所不可比拟的保健功效,彰显于天下名茶。

 

蒙顶山茶品质卓越,水浸出物总量高达42%-46%、游离氨基酸总量高达5.5%-6.5%、茶多酚总量为28%-32%,具有“形美、色润、香郁、味甘”的感官特征和“茶性温”、“味独珍”的独特“茶性”。

 

蒙顶山茶代表茶品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其中,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先驱,具有独特的“闷黄”工艺,富含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香气甜香馥郁,滋味鲜爽甘醇,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独特功能。

 

蒙顶甘露是中国卷曲型名优绿茶的代表,始创于明朝嘉靖20年(公元1541年),被誉为“人间甘露”。名称来源:一是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为纪念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进行人工种茶;二是茶汤清冽回甘,犹似甘露;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淳熙十三年(1186年) 宋孝宗追封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惠妙济菩萨”。蒙顶甘露最大的特点是香气嫩香馥郁,滋味鲜爽醇厚,回味久久,长期饮用,具有防辐射、抗衰老等功效。

 

 

至今:世界茶源•中国茶都

 

1915年,蒙顶山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品尝到蒙顶山茶后情不自禁地说:“蒙山茶,要大力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和国际友人见面”。

 

1959年,“蒙顶甘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2004年,被誉为“国际茶界奥林匹克”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雅安举办,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业组织共同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茶产业、茶经济《蒙顶山宣言》,正式确立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

 

2012年,蒙顶山茶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四川省首个茶叶类地理标志类驰名商标。

 

2015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雅安“中国茶都”称号,蒙顶山茶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2017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因规模与效益、标准化水平、知名度与美誉度、组织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全国领先,荣获“2017中国十大茶叶品牌”并位列前四强。

 

 

蒙顶山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今茶人写书论茶不能不着墨的历史名茶,是谈及中国茶不能不涉及绕也绕不开的传统名茶。经过千年传承和跨越发展,蒙顶山茶已随着“一带一路”远销俄罗斯、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

 

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千秋蒙顶,茶香天下!

 

蒙顶山—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

世界茶文明发祥地

世界茶文化圣山


世界茶源 中国茶都

雅安,我们在这里等你!

世界茶源·中国茶都 

诚邀您的到来

(来源:品牌频道官方号)

找到约2,10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