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赵佶欲纳李清照 苏轼或可逃死劫——《茶膏皇帝宋徽宗》

茶膏指南网

赵佶翻看了几份奏折,虽然都是秀丽工整的小楷,阅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门外脚步声响起,童贯回来了,他换了身衣服,额头搽了点药膏。

赵佶看着他,心中觉得有些好笑,但一想到从此要约束此人不犯恶,不由得又严肃起来。

“朕问你,裁撤后宫的主意可有了?”

童贯赶紧摇头又拱手,“请官家恕内臣愚钝,一时间还没有主意。”

“这件事情倒也不难,我会给你十人花名册,其他人等都遣出宫去。

你担心的只是如何让128名嫔妃出宫罢了,你不敢说,我也理解。”赵佶抬起茶盏啜了一口,又看向童贯。

“官家所言极是,如此多嫔妃出宫,全不知如何应对,内臣实在惶恐。”童贯额头开始冒汗,心想,这简直是天大的事情,如若处理不当,结果不敢想象。

赵佶心里倒是已经想清楚了,“童贯,我倒也不忍心让她们都去守陵,都去出家也不近情理。我有一个主意,让出宫的嫔妃们办所女校,自任教师,开办琴棋书画、相夫教子和礼仪等课程,让王公、京官、开封府的勋贵和富商的女眷都来就读。

女官和宫女都可以在女校服务,裁撤出宫的太监如若愿意,可以成为校工,完成护卫、日常种菜、采买等。”

这个主意真是超出了童贯的想象,震惊了许久,才张口叫好。

还未等童贯开口说话,赵佶又接着说道:“女校的名字可以叫皇家宣和女校,内侍省拨付赠与5万贯作为启动款项,由朝廷颁发办学执照。女校的收入来自学费和捐赠。”

童贯连连点头称是。

“出宫的嫔妃、女官和宫女都是自由身,可以另嫁人,出宫的太监也是自由身,可以安置自己的家业。

出宫人员,按照进宫年限,给予补偿,如进宫一年,则给予3个月的俸禄补偿,进宫三年,则给予9个月的俸禄补偿,以此类推。”赵佶说完,拿起茶盏喝了一口,望向童贯。

童贯忍不住拊掌叫好,“官家您的安排已极为妥当,内臣定会努力办妥此事。”

“凡愿意加入女校的,可以筹款买一块地或者宅子,作为校产,根据出资额度和是否参与授课可获得不等的份子,参与分红。

不愿加入女校的,允许成家或回家,也可以去皇家寺庙出家。如果选择守陵,则按照她的俸禄标准,供养至老。”赵佶接着说道。

“官家,这就更为周详了。您看何时安排出宫呢?”童贯问。

赵佶想了一下,明天就是向太后病逝的日子,等办完她的葬礼再说吧,“我看就等过完正月吧,月底可以先吹吹风了。”

童贯连连点头称是。

赵佶又想了一下,有件事情差点忘记了,“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颇有词名,我读过她的词,很是喜欢。”

童贯瞬间就明白了,“官家,听说李格非官声很好,为人正直朴素,女儿的几首词在京师都传唱开了。能被官家看上,李格非也是皇恩浩荡了,内臣这就去安排。”

赵佶心里算了下时间,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就是1101年的事情,但历史记载里没有准确的月份。

为防夜长梦多,赵佶对童贯说道:“好,我这里没事了,你速去安排吧。”

童贯跪下领旨,带着侍卫一溜烟前往李格非家去了。

一想到靖康兵乱之时,胆小鬼赵明诚抛弃李清照,独自逃跑,赵佶就气不打一处来,暗自怒骂赵明诚是无用书生。

更可气的是,赵明诚占着茅坑不拉屎,不仅李清照没有子嗣,几个小妾也没有生育。李清照这么好的基因没有留下后代,赵明诚简直是罪大恶极。

再想到赵明诚逃走之后,李清照再嫁,又遇人不淑,宋朝第一才女落得晚景凄凉,赵佶心里就非常愤怒和惋惜。

能让17岁的李清照嫁给19岁的赵佶,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姻缘。将来女校办成了,让李清照挂一个名誉校长也不错。

在北宋中后期,政坛云谲波诡,一直笼罩在变法派和元祐党人的交替斗争中,赵佶要遏制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否则他想做的事情就难以推进。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很正直的官员,他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是御史中丞的上好人选,让李格非管好言官们,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贪腐、冗兵及懒政上。

“哎呀,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苏轼1101年8月在常州生病去世了,现在才正月,需要改进派人去救治和迎接。”赵佶拍了一下大腿,暗自替苏轼庆幸。

赵佶又咳嗽了一声,当值的副都知太监推开了门,站着等候吩咐。

赵佶厉声道:“速召曾布前来太清小筑见朕。”

副都知太监跪下领旨,立刻带人去往曾布的府邸。

曾布如今是右仆射,他挤走了左仆射韩昌彦,成了目前唯一的宰相。

也罢,这也算旧赵佶留下的政治遗产。作为王安石的铁杆粉丝,曾布一生坚持变法,倒可以成为新赵佶的好助手。

此时曾布正在书房里整理和抄写二哥曾巩的文集,家人敲门进来,报告宫内来人,召他速速进宫。

曾布赶紧放下纸笔,快步出来领旨。

家人已经拿出了他的紫袍常服和革履,曾布立刻换上,跟随副都知太监一行入宫。

在路上,曾布琢磨着皇帝因何临时召见。今天早朝时,他曾替蔡京美言了几句,称蔡京可以胜任左相,当时陛下颔首,似乎赞许他的举荐。当下急召他入宫,难道是讨论他和蔡京如何配合之事?

推荐了蔡京之后,曾布心中也有些后悔,蔡京这人城府太深,搞不好就是引狼入室。

正在胡思乱想中,已经到了宫中,曾布赶紧下轿,跟着太监一路快走,来到了太清小筑。

当赵佶给曾布赐座后,看着这位65岁的老臣须发皆白,但精神依然矍铄,心中还是有些感动的。

曾布一脸恳切地望着赵佶,等待官家开口。

“曾相公啊,急召你来,是因为今日我午休时,梦见了太祖皇帝,跟我真真切切地说了一番话。”赵佶缓慢地说完,观察着曾布的表情,他发现太祖皇帝四字一出,曾布立刻坐得更笔直,脸色也严肃庄重起来。看来用太祖皇帝托梦来打开话题的方式很奏效。

赵佶接着说道:“太祖皇帝拉着我的手说,一百多年来,他一直护佑着我大宋,也很欣慰我大宋国力日渐昌隆,人丁兴旺。”

曾布心中大概明白了,官家遇到太祖皇帝托梦赞许,这是祥瑞之兆,值得上表庆贺。他赶紧接话说:“官家,臣这两日在家中花园频频听到喜鹊叫,就感觉要有好事发生,太祖皇帝蒙荫官家,这是正月里的祥瑞,臣建议群臣上表庆贺。”

没想到曾布这么肤浅地理解新赵佶的话,看来旧赵佶平日里没少聊祥瑞嗑。

“相公,太祖皇帝托梦于我,这自然是祥瑞。”赵佶看了眼曾布。

“但太祖皇帝接下来就脸色一沉,把我惊到了。”赵佶语调开始凝重起来,“太祖皇帝说我大宋如今甚为危险,骄躁之气弥漫,如若不做应对,亡国之灾不远。”

曾布听得手心冰凉,太祖皇帝担忧至如此,自己这宰相责任重大啊。他张口欲言,但又怕打断官家。

赵佶看着曾布,接着说道:“太祖皇帝说我大宋如今日渐懈怠,天下良田多已落入豪门商贾之手,国本已成为国贼囊中之物,我大宋之难已有了祸根。”

曾布脸色开始变得紧张,不敢接话了。

“禁军消耗日增,国之支出十之七八养兵,收益甚微,武将骄贪、官兵惫懒。百年来,朝内党争不断,虽天佑我大宋,人才辈出,但朝中官员皆狂躁,以党争为由互相倾轧,毁我大宋人才根基,导致我宋气数已降,危如累卵。”

此时,曾布的后背和额头已经开始冒汗,浑身发冷。

这一切都被赵佶看在眼里,“太祖皇帝最后说了两句,说党争之人即是国贼,言务虚之事亦是国贼。太祖皇帝拍了我一下,让我好自为之。

这一拍,我骤然惊醒,醒来已是后背全湿,定神良久方平息。故而急召曾相公议事。”

曾布胡须微颤着开口道:“太祖皇帝圣明,我大宋向不缺良臣能士,无论庆历新政还是熙宁变法,范仲淹诸公和王安石诸公皆一心为国,绝无私心。然反对者也并非皆为奸佞,只是两相牵制而内耗,导致党争不断,实为我大宋之劫难。”

赵佶点头称许,冷不丁问道:“苏轼在哪里?”

曾布赶紧回复道:“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当下正在北归途中。”

“明早即派太医两名备足良药,随同十名护卫,前去迎接苏轼,务必调理休养好,再启程返回开封。”赵佶一板一眼地告诉曾布,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

毕竟,在旧赵佶的历史中,苏东坡于1101年8月,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迎接苏轼就是为了抢救国宝,虽然不知是否成功,但先尽力去办吧。

赵佶如此恳切地迎接苏轼,让曾布非常震惊,但苏轼同他私交尚好,把老友接回京师也如他所愿。

“官家放心,臣今日即把此事安排妥当。”曾布向赵佶点头承诺。

赵佶又补充了一句:“着人安排整理《苏东坡全集》,我希望能在苏轼回到京师前印制完成。”

这句话又把曾布吓到了,君王给在世臣子出版全集,亘古未闻,苏轼是如何修来的福气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