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毛峰与龙井

找到约23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标准规范:中国名茶团体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的系统、协调、创新、高效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将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结合的新型标准体系,同时强调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为了规范、加快团体标准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现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16]109 号),并发布《团体标准化 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 20004.1—2016)指导团体标准研制工作。

团体标准作为重要的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在标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贴近市场需求、灵活性更高、代表着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可通过分析茶叶团体标准发现我国茶产业标准化管理亮点及不足,对我国制定茶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团体标准也是社会团体提高会员自律性、创新性和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文章拟通过对中国名茶团体标准的研究来激发更多社会团体了解标准、学习标准、运用标准,研究会员需求、行业技术、市场发展,提高茶行业社会团体活力,以期推进茶产业发展。

中国名茶评选活动比较多,评选出来的茶叶品种也是各有特色。最早的评选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年)上评比出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这些名茶涉及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主要茶类,产地覆盖浙江、安徽、福建、江苏、贵州、河南等名优茶核心产区,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至今依然是茶中珍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文章所述十大名茶以此为依据。

0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标准检索及信息梳理方法

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www.ttbz.org.cn),以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祁红)、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为检索词,分别检索现有团体标准(发布时间截至2023年1月15日)。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std.samr.gov.cn)及十大名茶产销售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分别检索十大名茶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发布时间截至2023年1月15日),提取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团体名称、首次发布时间、状态、范围、主要技术内容等信息。

按内容及功能进行分类,标准可分为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服务标准。按标准交叉重复情况,分为交叉重复标准、未交叉重复标准,标准交叉重复率=交叉重复标准数量/标准总数×100%。

2、数据分析方法

计算现有团体标准不同类别分布、不同层级分布、标准老化率、标准交叉重复率,分析名茶团体标准层级架构、不同类别分布、标准老化程度及交叉重复情况,现有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配套情况,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包装、保存、运输、销售、冲泡、售后全产业链的团体标准覆盖情况。

02

团体标准概况

1、数量统计

截至2023年1月15日,我国共有10家社会团体发布这十大名茶相关团体标准16项,10家社会团体均公开了团体标准名称、编号、主要技术内容等信息,10项团体标准公开了标准全文,6项未公开标准全文、只公开了主要技术内容。团体标准数量依次为信阳毛尖5项、武夷岩茶4项、铁观音3项、祁门红茶2项、西湖龙井1项、君山银针1项,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没有发布团体标准,团体标准名录见表1。

2、类别分布

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祁门红茶仅制定了产品标准。信阳毛尖标准涉及感官评价、鲜叶要求、生产场所要求、风味挥发物测定、技术标准体系等产品、过程、服务标准,武夷岩茶标准涉及产品、冲泡品鉴茶具、泡煮与品鉴方法等产品、服务标准,铁观音标准涉及产品、加工等产品、过程标准。经统计,十大名茶团体标准中,产品标准9项、过程标准3项、服务标准4项。

3、标准交叉重复率

现有团体标准之间没有交叉重复的情况。除信阳毛尖现有5项团体标准外,其他9大名茶只有11项团体标准,均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没有出现主要技术内容交叉重复的情况。

4、产业链覆盖情况

名茶从生产到品鉴,包括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检验、包装、保存、运输、销售、冲泡、售后等过程,可分为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检测环节、流通环节、品饮消费环节。其中,4项涉及加工环节、9项涉及检测环节、1项涉及流通环节、2项涉及品饮消费环节,没有团体标准涉及种植环节。

5、与其他标准关联情况

与其他标准协调配套。以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祁红)、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为检索词,检索到历年发布十大名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39项(不含茶叶通用标准),对现有标准主要技术内容进行比对,发现现有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互相补充、协调配套,没有冲突的情况。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名录见表2。

03

十大名茶团体标准现状分析

1、各层级标准协调互补、产品标准齐全

总体来看,这十大名茶现有各层级标准之间无交叉,相互协调、补充,产品标准齐全,比如西湖龙井产品有行业标准《西湖龙井茶》(GH/T 1115—2015),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根据团体会员实际情况制定团体标准《西湖龙井茶》(T/XHLJ 001—2021),团体标准中茶叶水浸出物指标要求提高0.5%,删除产品等级中的最低等级(三级)并增加了感官品质参考量化指标,提高了产品感官品质要求并增加了数字化感官评价方式。

2、产业链重点环节标准覆盖不全

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没有公开发布的团体标准;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祁门红茶仅制定了检验标准(含产品标准及相关检验方法标准);铁观音制定了检验、加工标准;武夷岩茶制定了检验、贮存、冲泡标准;信阳毛尖制定了鲜叶采摘、检验、加工标准;结合各名茶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情况来看,这十大名茶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标准依然覆盖不全,需要尽快研制各环节相应标准,做到环环有标准。

3、团体标准质量参差不齐

查看公开的团体标准文本,1项标准没有中国标准分类号,不利于标准检索、管理、利用,也不利于后期标准文献的协调统一和标准文献的交流与推广;1项2022年发布的标准未按最新的标准文件起草规则进行编写(按GB/T 1.1—2009编写,最新版为GB/T 1.1—2020);7项标准内容出现范围与后文不对应、字体字号不规范、缺少终结线等编写不规范问题;标准编写质量需要提高。

4、缺少团体标准顶层分析和规划

现有的16项十大名茶团体标准中,仅信阳毛尖发布了《信阳毛尖茶技术标准体系》(T/XYTA 0005—2022)并按种植环节、加工环节、检测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规划、整理了标准架构图及标准明细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其他名茶均没有针对性的标准顶层架构分析及规划。

5、社会团体研制团体标准活跃度不高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茶业社会团体共计1372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的茶业社会团体208家,仅占全国茶行业团体的15.16%。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检索到这十大名茶相关社会团体10家,共发布团体标准16项,相比其他材料试验、工程建设、工业品贸易、科技促进等产业,名茶社会团体平均发布的团体标准数量较少。

04

发展建议

1、做好顶层规划、完善标准体系

对现有标准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完善标准体系。对不同名茶品种所需的成品茶、种植、茶树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地环境、茶树养护、鲜叶采摘、加工技术、厂区环境及设备操作、茶青市场管理(含地理标志使用)、销售管理、感官评审、冲泡品饮、茶艺茶技培训等标准进行研究。社会团体应根据自身标准研制范围及技术能力,配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争取研制出更适用、更先进、更细致的团体标准。

2、强化标准宣传与互认、激发更多社会团体活力

社会团体具有自律、服务、整合、协调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与行政机构全面脱钩后,提高社会团体运作能力更加重要,标准可作为社会团体发挥社会功能、实现自我增能的重要抓手。加大标准化宣传与培训,对内以牵头起草单位为骨干,吸纳其他团体成员参与标准编写、讨论、执行工作,提高团体内会员参与度。对外加大标准公开及交流力度,联动全国同行或相关行业商协会、加强标准互认,减少不必要的标准交叉、共同推进名茶先进标准的实施及推广。

3、规范标准化活动、提高标准文本规范性

社会团体可通过与专业标准化咨询机构合作、组织标准化培训、招聘标准化人才等方式提升自身标准化能力,打造精通专业、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严格按照《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随机抽查工作指引》(市监标创[2019]1104号)等文件及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团体的特色要求规范标准研制过程、提高标准文本规范性。

作者简介:

左俊英

本科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研究生毕业于扬州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现就职于安徽省中智科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化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化管理、质量提升咨询工作。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茶产业站稳全国第一方阵 茶叶产值600亿元

2022年,贵州茶产业又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截至当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700万亩,茶叶产量45.4万吨,茶叶产值606.2亿元,同比增6.18%。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茶产业发展,按照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路径,以“贵州绿茶”品牌为引领,持续深耕东北、华北、西北“三北”目标市场,实施基地黔茶系列品种、茶叶专用肥、绿色防控推广“三大行动”,推动产业链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企业集约化、市场品牌化“四化发展”,加速“茶+”融合。

如今,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初步形成,进入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湄潭、凤冈、石阡、都匀等10个茶叶主产地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湄潭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322.4万涉茶人共同坚守“干净茶”

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适宜种茶制茶条件的茶区,是国内业界公认的高品质绿茶重要产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独特品质为贵州生产高品质绿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是贵州茶叶的底色,更是贵州茶园的基本色。从源头守牢“干净茶”底线,贵州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贵州推行“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理念,推广以草治草、以虫治虫、免疫诱控等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62.38%。瓮安黄红缨公司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示范基地。率先在茶园全面禁用水溶性农药和除草剂,禁限农药种类在全国62种基础上增加到128种,同时提出了28种出口茶园慎用农药。加工过程以茶青及制品不落地为前提,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草甘膦及违禁农药等情况零容忍,每年抽检茶样2500余个。

贵州具有了绿色生态的安全优势。建立了林中有茶、茶在林中的生态茶园,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率较少。构建了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严格茶园投入品监管、严格茶叶生产全过程监管、严格质量安全溯源。做贵州干净茶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安全已成为贵州茶核心竞争力。

弱酸性的土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种类的微量元素、充沛的降雨量、高含量的有机质使贵州成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贵州是世界茶树的基因库,保存4000份茶树种质资源,自主选育的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都匀市、湄潭县、石阡县成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目前,全省茶园面积700万亩,涉茶人口322.4万人。30万亩以上主产县3个、20万至30万亩7个、10万至20万亩19个,万亩乡镇236个、5000亩村613个。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黔中名优绿茶、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黔北绿茶红茶出口、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五大产业带。福鼎大白、黔茶(黔湄)系列、白化黄化、龙井系列品种等主栽品种占全省茶园面积80.7%,其中福鼎大白占51.6%。农户茶园、企业茶园分别占48%、52%。建设专属茶园205.1万亩。备案出口茶叶种植基地170家48.67万亩,湄潭、都匀等成为省级茶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3家企业基地成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5786家茶企(合作社)聚力产业提质增效

贵州茶园规模大、集中度高、特色鲜明。以遵义、铜仁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茶加工企业集群效应正在加速,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全国第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龙头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合作社联动,初步形成初精制分离与拼配数据化的分工格局。形成以绿茶为主,六大茶类均能生产的工业化布局,培育出了凤冈毛峰、黎平香茶、颗粒形绿茶、贵州针等一批高性价比优势大单品。

目前,全省茶叶企业(合作社)578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位列全国第二,省级龙头企业230家,规上企业179家。中茶集团、联合利华、太古集团、露笑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培育了贵茶联盟、黔茶联盟、印江宏源等一批产业联合体,茶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2022年,贵州全年茶叶产量45.4万吨,其中绿茶、红茶产量分别为33.5万吨、9万吨,分别占全省茶叶产量73.8%、19.8%。制定《贵州绿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32项全产业链省级地方标准,以高水浸出物为代表,树立中国绿茶新标杆。建设1811条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精制加工中心69个。

茶叶作为公认的健康饮品,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利用,已逐渐成为食品、工业等领域的研发热点。目前,贵州开发出茶保健品、茶护肤品、茶饮料、茶食品、花果茶、果味茶、速溶茶、冷泡茶、茶籽油、茶酒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出袋泡茶、冻干茶、茶浓缩汁等新茶饮产品,培育出了“宜北町”“译乐鲜茶”等新茶饮本土品牌,茶产业加工体系不断完善。

14408个“贵州绿茶”省外营销网点助力黔茶出山

“贵州绿茶”成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首个茶叶类省域农产品地标,位列2022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第21位。

这些年,贵州构建了“贵州绿茶”省重点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瀑布毛峰”等主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体系。目前注册商标2245个,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企业1206家。“都匀毛尖”成为全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湄潭翠芽”成为全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分别以43.74亿元、35.2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2年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第8位和第17位。

同时,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宣传矩阵让贵州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百度引擎以“贵州绿茶”“贵州冲泡”为关键词,分别搜索到相关信息1780万条、1070万条。省内每年举办茶产业博览会、第一采、茶人会、抹茶节、斗茶赛、加工赛、采茶赛、冲泡赛、茶艺赛等活动;省外参加各类茶博会,举办推介会、新品发布会、品鉴会等产销对接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食品健康、安全的需求已逐渐成为新消费主流。这给贵州干净茶带来了发展机遇。贵州建立“省内产地销售+省外经销商+电商+出口”的营销体系,巩固省内市场,提升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市场,深耕“三北”市场,加快茶叶出口。

省内建立了湄潭中国茶城、贵阳太升茶城、黎平侗乡茶城、都匀茶城等产地市场,销售网点9263个,进商超系统905个。省外发展茶叶经销商,开设“贵州绿茶”等品牌专卖店,建立营销网点14408个,进商超系统341个。全年茶叶销售40.53万吨,其中省内销售16.2万吨,省外销售24.25万吨。6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产品清单。

2019年,茶叶出口突破1亿美元,成为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2020年突破2亿美元,2022年0.747亿美元,主要出口摩洛哥、美国、德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主要茶叶进口国不断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背景下,贵州茶出口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贵州有着茶树原产地的资源优势、绿色生态的安全优势、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的规模优势。如今的贵州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书写了赓续有力的“贵州经验”。

坚定长远目标,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高品质茶叶生产中心、世界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全国最高标准的出口茶基地、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筑牢贵州在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茶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品;茶产业是特色优势产业、文化产业、民生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必将为贵州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今年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将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担当作为,奋力前行,落实“三茶”统筹理念,在助力贵州省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贵州茶产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稳定面积、调优结构、降低成本、补齐短板、提高质量效益;以改革创新为根本路径,建立完善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驱动,培育新型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质量安全,以绿色防控为抓手,强化生产过程管理,严格监督,厚植核心竞争力;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产业集群、提升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出口带动、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以“贵州绿茶”为引领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优质产品品牌,努力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茶农增收,推动贵州从茶产业大省迈向强省。(金忠秀)

来源:贵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欧阳道坤:新时代贵州茶品牌发展的“问”与“答”

2月9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乡村振兴局等单位支持举办,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暨贵州茶品牌创新营销思享会在贵阳举行。

会上,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茶企领袖俱乐部秘书长欧阳道坤围绕《新时代贵州茶品牌发展的“问”与“答”》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现特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今天6位公用品牌代表和5位企业代表的发言,让我感觉到了大家充满着情怀和激情,尤其是上午凤冈的谢会长以及下午的龚总,我非常理解他们。

我问了一下凤冈的朋友,了解到谢会长是凤冈锌硒茶的开创者、推动者,大家对他非常有情感,我深受感动。

同时也听到、感受到大家的一种焦虑和一些困惑。

究竟怎么做?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我们现场的专家也做了一些点评和建议,都非常好,但还是得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应用。专家说的不一定全对,或者说专家说的理论上是对的,但不一定适合你的企业。企业老板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要善于识别,知识满天飞,专家满街走,到底哪些建议真正适合你的企业?你要去识别,不能听到建议就回去调整,今天向东、明天向西,这样经营企业反而是危险的。

今天下午主要交流的几家企业,我去看过三家,只有黄红缨茶业和毛克翕茶业没有去过。上午六个公用品牌地区,我只有“正安”没去过,其他地方我都去过,希望有机会能去“正安”参观学习。

今天大家都在说品牌,每人都讲了15分钟,我想如果用15分钟还没说清楚,那就说明你这个品牌本身有问题。什么叫说清楚了?就是让听众听明白了,能够明确、能够记得住、能够印象深刻。

如果这15分钟,只说一下客套话,说一些表面文章,大家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知道这个品牌是干什么的,那你怎么跟消费者说?消费者不可能给你15分钟,只会给5秒钟的机会,看能不能吸引到他,然后才有可能再听你说5分钟,这就到头了。这是我一个基本想法。

昨天上午参加理事会,在理事会上,我给大家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分享,看到大家都充满激情、乐观、有干劲,我很感动、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2022年是中国茶业非常困难的一年,刚才林总也讲到,去年八马想了很多办法才实现微增长,没有出现下滑,而大部分企业都出现了下滑。

2022年茶业的总体情况,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大致是生产成本上升20%,市场销售下滑20%。这个情况有高有低,有很多企业下滑到撑不住了,退出了市场,也有很多企业上升了,比如说八马就没有下滑,而是上升了,龚总的正德号去年增幅还比较大。这是通过做一些调研后得出的全国总体情况,生产端的成本上升,市场端的销售下滑,处在中间的茶企、茶商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生产成本从短期看,一个是气候的原因,再一个是疫情的原因,使得我们采茶问题比较严重。比如说江浙地区的采茶工主要从河南来,疫情管控严格,河南的采茶工过不去或者因为出去以后成本很高就不愿意出去了。

从长期看,我们中国名优茶生产方式的成本要上涨是不可逆转的。上午凤冈谢会长讲到一个村里面有多少人,但是留在家里干农活没多少人,农村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所以说短期上是因为气候、疫情的原因影响了成本,长期来看我们名优茶生产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去年这么困难,我们不少头部品牌的产品还涨价了,竹叶青的爆款产品“论道”从2280元涨价到2580元,唐总跟我说,没办法,不涨就顶不住了。成本上升推动了茶叶零售价上涨。

市场销售什么会出现下滑呢?从短期来看,因为疫情防控,把消费压下去了,门店销售遇到了困难,比如龚总的十家店,前后闭店了接近两个月时间,还有电商的物流,很多物流发不出去,很多地方不接货。

从长期来看,是经济形势的严峻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茶叶是一个非刚需产品。经济增长可能会长期低于5%,10%的可能已经没有了,大家不要想着明年、后年突飞猛进又到10%了,短期没有这种可能,能到5%就已经不容易。还有一个是消费者大规模的换代,原先喝茶群体是以“50后”“60后”为主力,现在是“90后”“00”正在成为消费主力,传统的茶文化、喝茶方式、茶产品的特点还是不是他们所喜欢、所需要的呢?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茶企、茶商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大家把茶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一定要思考这些长期的问题。短期的问题还不要紧,因为疫情防控已经解决了,天气问题可能今年就风调雨顺了,但长期的问题我们要多关注、多思考,甚至提早应对。

现在说品牌的问题。品牌有三个非常核心的要素体系,第一个是产品体系。产品体系是最根本的,如果产品不能稳定,品质不过关,那谈什么品牌?昨天买的一盒茶和今天买的一盒茶,喝的味道都不一样,怎么能叫品牌?所以说产品很重要,产品和产品线,整个产品体系,这些是基础,把基础做好才能谈品牌。产品做不好,产品不成体系,包装不忍直视,还谈什么品牌?这样的品牌花钱做广告也是浪费,所以说产品是基础。

第二个是语言体系。刚才很多专家说到“茶企业说了15分钟,但我没听明白”。在中国是用汉字来表达我们的品牌,我们茶行业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茶叶品牌不说人话,有时候假装自己很有文化,说一些文言文,或是大家听不懂的话,或是很高冷的话。在未来面对年轻消费者时,用一些大家能够听得懂的、带有轻娱乐性的语言,甚至可以用一些网络语言。我关注了很多头部品牌的官微,八马的官微做得就不错,有轻娱乐,转发量比较高,点赞量比较大,评论也比较多。我们有很多茶业品牌的官微,几乎是全0,没人转发、没人评论,没人点赞。

第三个是视觉体系。图片、色彩、视频、设计等都非常重要,这是审美的问题。中国产业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审美需要升级,我们不能“以老为美,以土为美”。什么叫以老为美?文言文、古文、书法设计,你的广告语、品牌名称等用的字体你自己都不认识,消费者又如何能懂?再一个以土为美,说我是山上的,我是少数民族的,我是边远地区的、原生态的,想表现“土”,结果弄成了“low”。历史、文化、生态、民族都可以用现代审美来进行表达,并不是越土越好,土也可以做得很好看,因此品牌视觉、广告画面、店面和包装等都要进行审美升级。

关于这三个系统,每个企业老板都应该对照一下自己企业的品牌,有没有相关的毛病,要自己提升。

关于贵州茶叶产业品牌类型,刚才大家说得比较多,中国茶业商学院专门对中国茶叶的品牌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贵州茶的品牌分为三个大的类型。一个叫区域公用品牌,比如我们上午说的六个品牌,就叫区域公用品牌。第二个叫B端品牌,为我们下游的企业做原料供应、做OEM、做ODM。第三个叫C端品牌,大家下午说的就是C端品牌,面向消费者的品牌。

为什么这么复杂?多彩贵州嘛,贵州省那么丰富多彩,要想一个品牌全部统一起来很难。去年我跟徐秘书长也讨论过,湖南也遇到这个问题了,贵州品牌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认证品牌?将符合贵州绿茶3个标准或4个标准的茶,给他一个认证标签。比如说家电有个三C认证,不管什么家电,你必须符合条件才能给标签,消费者购买时就放心了。我们住的宾馆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它也是个认证,所以我们贵州绿茶有没有可能做成认证品牌?

上午讲的两个公用品牌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梵净山这个公用品牌的名称是有毛病的。我们的名优茶公用品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地名,一个是工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前面都是地名,后面都是工艺,梵净山茶是什么茶?凤冈锌硒茶,“富锌、富硒”要到什么含量才能称之为锌硒茶呢?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理论上6大茶类都可以做,消费者无从认知,就不能叫区域公用品牌,应该叫认证品牌。

还有正安白茶,我非常同意林总说的,福鼎白茶它是工艺,是六大茶的工艺的分法。像安吉白茶这样取名是有问题的,要跟消费者解释半天安吉白茶、福鼎白茶不是同一类茶,好在安吉白茶做了四十年的时间,有很多人知道了。贵州搞的正安白茶,刚才我都听的有点迷糊,正安白茶是工艺白茶还是品种白茶?后来知道了是品种白茶,和安吉白茶一样。但是安吉白茶取的名字有问题,他们后来也知道了,但是没办法,搞的时间太久了没法改了,当时应该叫安吉白叶茶,我跟安吉的朋友说,也许这比安吉白茶要好。所以我们正安白茶这个名字是有问题的,能不能退回去,重新取个名字,退一步再起跑,也许跑得更快。

B端品牌,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干这件事情了,就是产业链定位,比如我就做供应链,为下游企业做OEM,甚至ODM都可以。但是我建议不一定都要去做终端品牌,我们贵州不是提出来要成为名优茶的加工中心吗?什么叫加工中心?就是OEM、ODM,我就供原料,供原料也可以做成品牌的呀!比如说电器行业的富士康,一般小企业去找他,他还不给你干,雷军创业小米的时候找富士康,富士康就不给他做。十几年前我在企业工作的时候,给吴裕泰供应信阳毛尖原料,我们是有话语权的,因为我们每年提供几百万合格的稳定的原料,他在其他企业找不到这样的供应能力。

贵州这个地方,可以通过像贵天下这样的企业,或者是政府引导来投资做贵州的原料交易所、交易平台,规范原料茶的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让外地企业到贵州来采购原料,不用像现在这样一家一家地去找企业、考察企业,我们当地的生产型企业也不用一家一家地去找客户,双方都找得很痛苦。从未来看肯定要这么干,印度和日本也是这么干的,交易很安全,效率很高。我们有可能的话,就去做平台品牌。

C端品牌分几个类型,我们商学院对此有专门研究,中国茶业C端品牌分为4个类型,应该说逃不脱这4个类型,这个内容我在贵州的一个研讨班上我讲过,一个叫渠道品牌。比如天福,大家可能知道的,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现在我们龚总的正德号,八马,通俗来讲就是卖茶的,渠道品牌非常重要,因为中国茶叶每一个产品的品牌都不强,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渠道品牌。比如我们到超市买东西,大的连锁超市、国际性大超市,它就是个品牌。我进到超市里面那么多的产品,可以闭上眼睛买,为什么?因为我相信这个店是靠谱的。渠道品牌对中国茶业非常重要,如果说中国茶业未来有重大的机会应该就在渠道品牌。八马这个品牌就是,以前八马是个垂直品牌,单一做铁观音的,后来向渠道品牌转型。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彻底,不够坚决,不够明确,有点依依不舍。我和王总也聊过这个话题,比如他用的广告语“认准这匹马,好茶买八马”指的就是渠道品牌。

横向品牌指的是跨茶类的。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小罐茶,小罐茶就是个产品的横向品牌,全国茶他都在做,虽然跨茶类,但它是个产品品牌,不是渠道品牌。我们企业也可以干这个事情,把贵州的各种茶,像湄潭栗香茶业的大地标产品,就是把贵州的几种名优茶集在一起,横向做。

垂直品牌就是做单一茶的,比如毛总的企业可以就做银球茶,做垂直品牌。

庄园品牌,刚才发言的黄红缨茶业,虽然没去过,但听很多人讲过,我认为你这个品牌可以明确定位成庄园品牌。这样逻辑就顺了,下午听了一下,黄总企业应该做个四个茶类,只有用庄园品牌的逻辑可以把它弄顺,要不然品牌逻辑不通。我们找机会去看看了再讨论,没亲眼去看,不能胡说八道。

我们商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中国茶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来看,中国茶叶的C端品牌只有这四种,没有第五种,不接受反驳。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我们私聊讨论。我们每个老板都要想想自己是什么品牌?每个品牌的逻辑不一样,产品线、产品结构都不一样,品牌价值也不一样,营销方法也不同。

贵州茶发展了二十多年,我们要回到原点想一想贵州茶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去年贵天下的龙总也跟我聊过这个事情,因为他原来不做茶,他的朋友圈很多人也不做茶,别人问他贵州茶究竟有什么特点?他只好把“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口号背下来,消费者听了还是懵的。这不是茶的特点,而是气候特点,是地域特点。那产品到底有什么特点?昨天会议上也在讨论这句话,最终这个产品呈现给消费者的是什么特点?它的特质是什么?别人有的不要说,只说我们贵州有的别人却没有的东西,看我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特点来。

有时候我们交流贵州茶,却找不出贵州茶的特质,说了半天消费者听不明白或消费者认为这不是你的特质。

找不到特色,产品开发出来不知道怎么说,品牌也不知道怎么说。昨天晚上和徐谦会长聊到,应该把主要领导办个小班,先让他们搞清楚、想明白,因为他们掌握着资源,引导着这个产业发展方向。

关于产品,贵州茶要认真思考,要把贵州茶的特色搞清楚,它跟茶叶产品的最底层密切相关,任何产品不管叫什么名字,不管什么颜色,用什么盒子装,消费者最终喝的是茶,最底层的始终是茶叶的特质,什么香气、什么口味。

往上走一层,是内包装方式。内包装方式很重要,有大桶装、大袋装、小袋装、银球状、饼以及砖等方式。如果是一块砖,消费者喝需要刀撬,像银球状的就很好玩,我回去泡过,一个一杯,不用勺子挖,也不用手抓,很雅观,也有标准,不会倒多了或倒少了。内包装方式跟冲泡方式紧密相关,用手抓是不靠谱、不雅观、不卫生的,也显得不高端,建议做品牌的企业,认真地去解决内包装方式这个问题。

再往上面走,才是外包装形式,是长的、方的、圆的、木的、铁的、铜的、竹子的、纸的、裱糊的还是卡纸的,装什么,这是外包装形式。最高层面的是要有品牌表达。产品本身就是媒体,产品包装设计得好,放在店里、消费者买来送朋友,或者消费者在办公室打开喝,自然而然就是媒体。有一次我在机场看见一个电子屏广告,看了半天不知道在讲什么茶,说什么品牌?外包装形式是我们品牌的调性,品牌的语言系统,品牌的视觉系统都可以在这上面表达出来,所以产品本身就是媒体。

这四个层次,很多企业就停留在了品牌表达和外包装形式两个层次,找人设计一个logo,想一句广告词,换个颜色,然后换个包装,底下的两层却没变。我认为大家要高度重视到茶叶之茶,这非常重要,产品究竟是什么香气、什么口味、什么外形以及什么颜色等,往上走才是讲究包装的问题。

关于广告语,刚才专家们点评了很多。每一个品牌想广告词都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主意,甚至拿钱买,买来的也还不满意。

我们广告语大致分为四个类型,没有哪个对哪个错,也没有哪个好哪个坏,具体看企业这么选、怎么用。

第一个类型是产品价值。比如说小罐茶的“小罐茶大师做”虽然饱受争议,但他说的就是产品,比如我们说茶园是原生态,产品是古法制作,这都是产品价值,也可以看其他行业,农夫山泉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也说的是产品价值,也没毛病。要说得准、说得好,把价值抓出来,这个通俗易懂的价值就是消费者感兴趣的。

第二个类型是场景号召。像八马的广告用的“认准这匹马,好茶买八马”就是场景号召。“怕上火 喝王老吉”的广告你们还有印象吗?电视广告里吃火锅,吃得满头大汗的,这就是王老吉的场景号召。小罐茶的年迹品牌,杜总跟我说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年迹茶,做时间的朋友”,挺好,但好像还不够劲。后来他们几个人在办公室头脑风暴,想出了“老朋友,喝年迹”这句话,这就是场景号召,老朋友见面就喝年迹茶。

第三个类型是美好事物。我们茶用得最多了,喝这个茶享健康人生,喝这个茶品味人生,就是美好事物的联想,“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同样是美好事物的联想。如果你能想到一个好词,把产品、品牌跟一个美好事物联系上,就是很好的广告语方案。

第四个类型是价值主张。做品牌一定要有价值主张,比如贵天下,广告词叫“献给生命中的贵人”,其实这就是个价值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命中的贵人有感恩之心,用行动去致谢生命中的贵人。

广告语大约是这四种类型,没有哪个对哪个错、哪个好哪个坏,都可以用,看是否适合产品的特点和品牌的定位,还有品牌的发展阶段,如果想不到好的广告语,就找人帮你想,找专业机构帮你想。

赖晓东、娄向鹏都说到了多和少、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什么叫多和少?做企业的老板们都会发现,一个广告画面恨不得说很多话,觉得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大字小字、上下左右到处都写满。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找一个东西出来,只要一句话,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东西提出来。你会发现品牌广告上面的内容越多,这个品牌越小,品牌广告内容少的一定是大品牌,因为他说一句话就够了。

再一个变与不变。有的企业做品牌,今年一个广告词,明年一个广告词,老在变,本来就没什么钱,还让人记不住。要做品牌,能不能把一句话长时间地说,天天说、人人说,消费者不就有点印象了吗?本来就没什么钱,没多少能力投放广告,结果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那等于没说。做品牌的朋友需要特别注意这些。

再一个区域、受众、媒体、节奏的控制,比如说我们有些品牌就是区域品牌,你跑到区域外打广告,就是扔钱。在哪个地方做广告,哪个地方做传播,选什么媒体,主要传播给哪些人,要将区域、受众、媒体进行组合,还要控制节奏。比如说做绿茶的朋友,过完春节广告就应该出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把大家调动起来,新茶上市了就会形成销售。

很多做茶的老板,有一个特点——志向远大,我要做全球怎么样的,做中国怎么样的,于是到处打广告,这是不行的,做商业还是要老老实实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比如说我们的产品想进入山东市场,山东1亿人口,你不可能山东全面铺开,这也做不到,先做济南市场行不行?在济南将产品定位卖给哪些人,选什么样的媒体去做,什么时间点去做,以及节奏问题,精心去设计,用有限的钱产生尽量好的效果。

广告其实分两种,一个叫品牌形象广告,比如黄红缨这样的品牌,有一个形象广告,就长期宣传,我就不指望他卖货,让别人知道我就行了。另外一个是品牌促销广告,春茶上市、中秋节、春节、公司10周年庆祝等,春茶上市搞一个春茶的活动,中秋节搞中秋节的活动,春节搞春节的活动等等,形成时间节点的促销,但是注意我们的品牌形象广告是不能变的。

区域公用品牌它不是空的,很多做品牌的朋友比较强调形象和广告词,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绝不是这么简单的,这是个系统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区域茶产业的问题。刚才娄总说要设计logo,这个我有不同的观点,logo的本质作用是让消费者认识并记住,用汉字组成一个logo也可以,不是非要设一个标识,设计个标识消费者也不一定记得住,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黄红缨三个字就是个logo,贵州绿茶四个字也行,不一定非要设一个标识,还不如四个字简单直白。

区域茶产业是什么呢?要有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工艺,特定的规范与标准以及茶产品特征,才能够形成区域茶产业的公用品牌。比如贵州绿茶为什么难以成为公用品牌?贵州是多彩的,东南西北本身就很复杂,你想用一个品牌统一起来是很难的,工艺没法统一,标准没法统一,规范没法统一,出来的产品特征也是不统一的,很多省干这个事情都没能成功。

还有一个就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今天上午讲有的地方开始管理区域公用品牌,不能什么人都用,要有标准、有准入条件、有监管、有处罚、有退出机制,把这管理好。什么叫特定?就是独有的,通过独有的茶产品风味特征呈现给消费者,要不然就没有特征。我们有些茶为什么能卖到全国各地?有消费者一看、一喝、一闻就知道,比如说岩茶,一喝这个味就是武夷山的茶,比如西湖龙井,扁扁的、黄黄的、有豆香的,就是典型特征。那我们都匀毛尖有什么特征?你一定要找出特征来,和信阳毛尖有什么差别?我一个行业内的人都喝不出来,消费者就更喝不出来了。

什么叫独有?第一是有没有独有的风味特征?第二是风味特征的辨识度高不高?一看一喝就能知道,第三是消费者喜不喜欢,这是决定性的,爱的人多不多,爱得深不深?有的人喝岩茶会上瘾,喝普洱茶上瘾,喝铁观音上瘾,喝龙井上瘾,爱得很深。

我们每一个区域茶产业,包括企业品牌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风味特征辨识度高不高,消费者能不能喝得出来,能不能让更多人喜欢,并且一旦喜欢上就离不开了,还和身边的朋友们推荐,这些做好了,那一定能成。

还有区域内单品类茶的1+N,茶产业单品类的1+N是什么意思?原先我们一个区域只制作一种茶,大概有十来年的时间开始在一个区域搞多样化,就是在单品种茶上面又加N个茶类,1就是有规模的标准化的,比如说都匀毛尖,都匀毛尖一定有一个产品线,能够做出规模并且很标准,同时需要N个个性化的都匀毛尖。举个例子,比如普洱茶里面,有几个大品牌的产品都是标准化、规模化的,但是也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东西在一块形成一个产品生态,来供消费者选择。比如普通喝茶的人,就选大品牌标准化产品,比较简单靠谱;有特殊爱好的,追求个性的,要易武、要老班章、要古树,就让消费者选择。所以大的是标准化的一个产品线。还有N个个性化的产品线围着它,把这个区域公用品牌撑起来,这就是单品类的1+N。

中国茶大家说得比较多,我认为如果不在一个框架下思考问题很容易发生争论、抬杠、互相怼起来。中国茶我们把它分为三层,为高、中、低,可以用三句话对应起来,琴棋书画诗酒茶,典型的文化茶;平常说的烟酒茶,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把它称之为社交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称为生活茶。

你的品牌究竟是做哪个茶?品牌不同的定位,做品牌的方式就不一样。用做生活茶的方式做文化茶行不通,用做文化茶的方式做生活茶也行不通,所以大家容易抬杠,互相怼。文化茶,我们就按照文化茶去做,其他茶就先不讨论,就要把文化茶说明白,产品怎么构建,品牌怎么建设,价值点怎么挖掘,怎么传播,广告语怎么设计。什么都想干,估计什么都干不好。

这个“1”指的是一个具有风味特征的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线,以中低为主,可能还有一些高端的。N个典型风味的个性化小规模产品线,以中高为主,也可以做一点便宜的生活茶。

不知道我表述清楚了没有,做茶的同学们大约理解这个意思,这个非常重要。我们有很多品牌、产区是没有搞明白的,就东南西北乱弄,我们做企业的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个区域内出现多品类,在贵州就很明显了,十几年前一个区就制作一种茶,后来搞多元化,为了提高茶园的效率,让农民的干活时间长点,收入高点,企业的经营产品多一点,发展成了多品类。

那么多品类和我们当地的主品类有什么关系?我们也通过1+N来看。都匀毛尖就是1,可能做都匀红茶,都匀白茶,还有黑茶都可以做,这些就是N。但是要把1做好,N才能做得好。1都没做好,上来就搞一堆乱七八糟的,肯定有问题。

中国产业的金字塔理论,我写的一本书中专门把它作为一个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框架,要不然我们永远讨论不清。我们朋友喝茶聊天,只要超过5个人肯定吵架,为什么?说的话都不一样,你说文化茶,他说社交茶,我说生活茶,肯定搞不到一块。如果统一,我们今天说文化茶怎么做,明天晚上约另外两个人说社交茶怎么做,后天约三个人说生活茶怎么做,就可以说得清。

一个主品类是都匀毛尖,高中低都要做主品类,再有N个辅助品类。在都匀做毛尖,要做个很高端的红茶是不靠谱的,中低端的是可以的。每一个产区区域内一定要有一个主力的品类,再加上N个辅助品类,看产品线怎么安排。

最后来说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分为四层,一个叫产业基础,你得有基本的产业基础,基本规模。第二个得有产品能力,产品要能把它做得出来,做得比较稳定,把它的典型特征表现出来。比如贵州就有这个问题,有很多地方以前不做茶也不种茶,很多人都不懂,不像有的地方,祖祖辈辈种茶,小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第三个就是产品品牌,要呈现出产品品牌,最后才能够形成公用品牌。没有这三个,一上来就说公用品牌是不靠谱的。这就是区域公用品牌的方法论。

但每个地方应用方式不一样,一个区域公用品牌,N个企业产品,这需要一堆人做,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需要很多人和企业来做,最好是有几个龙头企业在前面领着,后面再跟着很多小企业,这样才能撑得起公用品牌。

如果没有产品品牌的支撑,这叫区域公用品牌空心化,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问题,比如刚才说1+N,我们1这个标准能不能做出来,同时具备多样性的能力。比如我做龙头老大,我一定做标准化,做出1来。另外一些创业者如果是小打小闹,就别做1了,做小个性茶跟在后面玩,有钱挣,生活过得不错就行了,要做1的人一定是要想办法做大,往前跑,做出规模。

再说到产业基础,贵州的产业基础很厉害了,一个县二三十亩的种植面积,种植规模比较大,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但是茶园结构和生产模式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有很多高山上东一块西一块的,还有很陡的坡,这以后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没法干了就要撂荒弃采,因为采下来的成本比卖得还贵,就没法采、没法干了。所以我们茶园结构和生产模式都需要注意,未来可能会出现专门为茶园进行第三方服务的公司,像河南、河北收割小麦的联合收割机,就专门有公司干这个活的,到你家收割多大面积收多少钱,农户不用买机器、不用培养操作工,也不用维护机器。茶园管理未来一定要走这个路子,第三方服务公司给你防虫治虫,你就不用操这个心了,他来告诉你什么虫来了,该怎么对付,除草、采茶都会由三方公司来服务。如果要一个茶老板懂防虫治虫,还有懂抗旱、防冻,还要去找采茶工,慢慢地你就搞不了,其他的农产业都在分工了,相信中国茶叶未来也一定会这样做。

安徽农业大学茶学院的原院长在六安的一个县里挂职做副县长时就做过实验,效果还不错。组织第三方给你做服务,你不要考虑那些专业问题了,施什么肥,第三方给你检测,再把肥料配给你,怎么防虫治虫,第三方告诉你,甚至帮你干,你就不用管了。

大家为了中国茶的发展,为了贵州茶的发展,能够在百忙之中坐在一起,花两天时间一起探讨,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送句话给朋友们,让我们相约同行,希望大家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