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最美茶乡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湄潭启动“重走长征路·最美茶乡行”主题宣传活动

6月25日,由中共湄潭县委宣传部主办,湄潭县融媒体中心、县文联、县委网信办承办的以“重走长征路·最美茶乡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抄乐镇启动。

仪式上,抄乐镇党委负责人致辞,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宣读了《湄潭县“重走长征路·最美茶乡行”主题宣传活动方案》,参会领导向3组宣传小分队授队旗,宣传小分队成员代表作了发言。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柯宣布湄潭县“重走长征路·最美茶乡行”主题宣传活动启动。陈柯强调,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履职尽责,密切联系,积极配合,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圆满完成;要沿着红军在湄的足迹,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要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茶乡魅力风光,提升湄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好宣传文化系统的优势和作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奋力建设贵州最美乡村、生态产业强县、幸福和谐湄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据了解,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自2021年6月启动,持续至2021年12月底。3组宣传小分队由县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县文联、县作家协会、县摄影协会、县美术协会部分会员等组成,期间将陆续深入抄乐、兴隆、湄江等镇(街道)进行采访报道,全面展示湄潭的历史底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讴歌红色土地的发展主旋律、时代新变迁、奋进新征程,进一步提升贵州最美乡村——湄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文联、县委网信办以及各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宣传小分队全体队员参加启动仪式。(融媒体记者 周欢 仇正腾 李煜)

来源:微美湄潭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贵州普定:踔厉十年 贡茶飘香

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茶区、茶企、专家的匠心精琢,这十年,有成就也有曲折,它们是宝贵的经验!更是下一个十年的风向标!让我们用一段段精彩的奋斗史,共同见证中国茶产业的非凡十年!

在贵州省中部偏西,这里群峰云集、云雾缭绕,层峦叠嶂,森林葱郁,河湖秀美,到处洋溢着绿色的勃勃生机,这里便是具有“夜郎明珠”之美誉的普定县。普定有古茶树上万株,从化处镇朵贝、张家寨千年古茶树群落一直到现在10万亩茶园,构成了茶树从野生、过渡到人工栽培的完整的人类发现、驯化、种植、利用、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的文明序列。2021年底,全县茶叶产量4300吨,产值6.8亿元……

普定茶文化结晶:“朵贝茶”

这里是追溯茶历史渊源的地方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贵州是茶树的起源中心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如今,在普定化处、鸡场坡等乡镇,上百年的老茶树随处可见,从化处镇张家、朵贝一代上百年年茶树群的存在和发展来看,证明了普定也是茶树起源的核心区。

普定,不仅有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对于追溯茶文化的“根”和“源”,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傅传耀说过:“古茶树是贵州茶产业之基、文化之媒、基因之库、品牌之魂。”

普定有古茶树上万株,从化处镇朵贝、张家寨千年古茶树群落一直到现在10万亩茶园,构成了茶树从野生、过渡到人工栽培的完整的人类发现、驯化、种植、利用、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的文明序列。

勤劳智慧的普定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在数千年的茶叶生产发展历史中,普定各民族的先民们创造出了享誉中外的“朵贝茶”,创造出了多彩灿烂的民族茶文化和普定茶文化。朵贝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滋味古朴醇正。

回首十年

见证“朵贝茶”辉煌十年!

1、何为“朵贝茶”?

朵贝:地名,位于普定县化处镇,因所产茶叶品质优越而闻名,“朵贝茶”属贵州历史名茶,因明朝崇祯年间进贡皇室而得名。“色香味形皆方正,犹数普定朵贝茶”“一朵祥云不忍去,只因宝贝在深山”,这是茶届名人汪桓武、文化大家梁衡赋予的朵贝茶的赞誉。

“大明屯军,始有定南,定南有茶,名曰朵贝,御贡珍品,色清味甘,源于唐,传于宋,盛于今,饮誉四方,为佳茗也”,这就是“朵贝茶”。

千年古茶树 朵贝活化石

2、一路走来的“朵贝茶”

1958年朵贝贡茶作为地方特产,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展,得到好评;

1960年,周恩来总理访印途经贵阳时,普定县向总理敬献朵贝茶,总理赞其“芳香浓郁、色清味甘”;在79年版的《辞海》上有“普定产朵贝茶”的记录(296页);

1982年第二期《贵州茶叶》“朵贝茶”列为“贵州历史名茶之七”;《六枝特区志》记载,明朝朵贝茶即成为贡品;《中华传统食品大全.贵州传统食品》一书也详细介绍了朵贝茶,在《中国特产大典贵州卷》第157页也有“朵贝茶”的记录;

2011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绿茶》(第149--153页)一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了朵贝茶;

2012年3月,以“朵贝茶”为题材的电影《神马都是浮云》在CCTV-6台上映;

2013年2月,“朵贝茶”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自此,“朵贝茶”成为全县区域公共品牌;

2013年8月,化处镇获“贵州最美茶乡”称号;

2014年8月,化处镇获“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称号;同年,“朵贝茶”进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编撰目录;

2015年10月,“朵贝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成功注册;

2018年,《贵州古茶树》第189页--194页详细介绍了普定朵贝古茶树;

2020年9月,“朵贝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100个知名地理标志。朵贝茶不仅是是不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其品牌更是普定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22年4月5日,朵贝茶在CCTV1生活圈栏目播放。

普定茶产业十年发展

续写普定“朵贝茶”历史

近十年以来,在普定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重视、关注下, 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壮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正在不断落实,通过引导和扶持,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度水平得到发展,企业运作带动农户参与并最终成为受益者的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普定县着力打造茶产业战略的实施,昔日的朵贝贡茶,定会谱写新的乐章,再创新的辉煌。

1、普定茶产业成绩卓然

2012年底,普定县茶园总面积不足3万亩,全县茶叶产量830吨,产值1.2亿元;茶叶企业、合作社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6家通过QS认证,全县没有统一的茶叶品牌。

截止目前,普定全县茶园面积9.7万亩,茶园“三品一标”基地达到4.74495万亩;目前,茶叶企业5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15家通过SC认证。2021年底,全县茶叶产量4300吨,产值6.8亿元。

2、产业链发力,助力地区协调发展!

(一)茶树品种优中选优

普定县除了主要种植适制性强、产量较高的福鼎大白茶外,从2014年至今,还根据市场需要引进了白叶1号、黄金叶、黄金芽等品种,并逐步推广朵贝地方群体品种的繁育、利用;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普定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优势为突破口,注重名优茶开发的同时,兼顾春、夏、秋三季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茶生产(卷曲型、扁型、珠型),近年来,又逐渐开发具有销售市场的红茶、白茶产品,提高了茶青的综合利用率,总体来说,名优茶销售情况良好,大宗茶开始进入开发、加快发展阶段,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三)“朵贝茶”获“正名”

2012年以前,普定全县茶叶没有统一品牌,2013年2月,“朵贝茶”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自此,“朵贝茶”成为全县区域公共品牌;2015年10月,“朵贝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成功注册;2020年9月,“朵贝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100个知名地理标志。

近十年来“朵贝茶”系列产品在“中绿杯”、“中茶杯”、“黔茶杯”等活动评比中共获金奖、一等奖和银奖等各类奖项超过270项,在全省名列前茅。

(五)市场销售不断拓展

普定全县坚持发展“朵贝”茶一个品牌,开发朵贝绿茶、朵贝红茶、朵贝白茶等系列产品,严格生产标准,切实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以“生态茶、健康茶、养身茶”为名片,大力宣传推广“朵贝”茶品牌,通过举办茶文化节、产品展销等活动,促进茶消费,助推茶经济发展。

普定在继续维护好原有市场渠道的基础上,抓好春茶和夏秋茶的衔接过渡,及时调整茶产品,稳定春茶生产,增加一叶二芽以上夏秋茶的产量,以夏秋茶作为突破口,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多渠道拓展销售市场。

(六)发展要素不断保障

近十年来,省、市投入茶产业项目各项资金超过亿元支持茶产业发展。普定县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及开展银企合作支持企业发展。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各项评比、展销、开设朵贝茶营销店等品牌推介活动,对积极参与的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助。

(七)农户收入稳定增长

发展茶产业,已成为茶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涉茶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茶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管护的农业产业,相对于其它农业产业来说,其后续发展比较稳定,特别是作为山地农业来说,这种优势更为突出,茶叶从流转土地--整地--种植--管护--茶青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有茶叶企业入驻的区域,当地农民就有事做,农民除了土地流转费用外,还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业,其收入按面积测算,每亩年均增收1000元左右,发展茶产业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启普定茶产业新篇章!

普定县茶产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努力下实现了稳步发展,下一步,围绕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立足科学发展

在建园上,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采取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精品发展的方式,集中力量,高标准抓好新增茶园的建设;同时,通过提高新增茶园标准、改良老茶园等措施,抓好现有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茶叶提质增效工作;

在产品结构上,针对市场新需求,注重开发生产市场潜力巨大、普通消费者需求旺盛的大宗茶叶产品,利用外资市场,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夏秋茶原料,最大化的提高茶青下树率,充分发挥茶园效益,实现多元化发展,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二)抓好基地建设

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商和本地龙头企业、能人,承包、租赁现有茶园和参与新植茶园建设,发展规模茶园。

在发展理念上,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秉承“生态优先”、“生态兴茶”理念,加强体系建设,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实现提质增效。

(三)鼓励企业入驻

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对现有的茶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发挥带动作用;同时积极为茶企排忧解难,协助茶叶企业解决资金、用地等一系列问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

一是从源头抓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发挥我县环境优势,走优质、健康、绿色、无公害发展之路,推广和普及农业、物理、生物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对茶园套种豆科、驱虫、显花作物等绿色防控、管护措施,达到以草治草,以虫治虫,既降低劳动成本,又实现茶叶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是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生产更多高品质、强竞争力的产品,多种形式拓展市场,真正让朵贝茶走出去;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管理和采摘,提高生产率,提升茶叶加工清洁化、标准化、全程自动化水平。

(五)注重文化品牌建设

一是依托文化、生态和地方特色,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继续举办“朵贝之春”茶文化节,充分展示普定朵贝茶优质、生态、文化底蕴,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二是在互联网搭建专门的“朵贝茶”宣传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朵贝茶”,让“朵贝茶”品牌再上新台阶。

三是继续借助各类农博会、茶博会和各种茶事活动平台,组织企业积极参与,“走出去”拓宽视野,开展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朵贝茶”品牌知名度,拓展普定优质生态茶叶的市场。

(六)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加工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在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配方施肥、精深加工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三是开展种植、加工、评茶、茶艺及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产业管理人才;四是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生态循环种植模式以及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五是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主要推广机采机剪和先进的加工机械与技术。

(七)强化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县茶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对全县茶叶发展实行宏观领导,对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和协调各乡镇、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二是全力支持普定县茶业协会,充分利用茶协的职能,发挥各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在品牌、营销、宣传等方面形成合力,抱团出击。

(八)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抓好各种项目的推进工作,用好、管好项目资金,让茶产业项目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整合各部门配套资金,合理捆绑使用,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品牌宣传、加工设备、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支持茶产业发展。

(九)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反租倒包”,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继续,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培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完善茶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茶旅融合示范点,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朵贝茶”迎来发展的春天 贵州普定化处镇加速打造茶旅一体化

隆冬时节,万物收藏,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对于普定县化处镇的“朵贝茶”产业来说,也是如此。

1月13日,普定县化处镇茶叶种植基地里,云雾缭绕,挖机在山间作业;荒山上的干部、茶农们正忙着整地种植茶叶,干劲十足;观景台上,站满了前来基地调研产叶的客商,一片忙碌景象。

这得益于普定县出台的茶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4月,普定县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的 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新建茶园6万多亩,打造茶旅一体化,普及全民茶文化, 支撑茶产业内涵式发展。

“依托茶叶优势,化处镇规划在原有基础12000亩上发展1万余亩茶树种植,辐射区涵盖白果村、硐口村、焦家村、水井村、播改村、腊柳村、沙包村、长峰村等多个行政村,截至目前现已完成8000余亩茶树种植工作。”化处镇党委书记罗小东介绍。

朵贝茶历史悠久,普定县化处镇的朵贝片区还留存有很多古老的茶树,张家寨村后的贡茶坡上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认定为中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作为“朵贝茶”的核心区,化处镇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适合茶树生长。该镇以加快产业结构为主线、土地流转为契机,以企业、合作社、大户为龙头示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着力打造茶叶大镇,经过多年努力,荣获了“贵州古茶树之乡”、“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贵州最美茶乡”等美誉。

《方案》的出台,成为化处镇“朵贝茶”产业裂变的新起点,化处镇结合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抢抓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9家茶企前来发展茶产业,并制定《化处镇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规划》。

来自江苏的客商张士芹实地察看普定县化处镇茶叶种植基地说,“贵州省很重视茶产业发展,化处镇朵贝茶名气很大,来基地看过以后,我觉得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合种植白茶。对当地茶产业发展政策有了了解以后,给予了高度赞誉,表示自己准备在化处镇投资,种植白茶。

今年,化处镇拟将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标准、规模、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整体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按照规划,我们将茶产业作为全镇主导产业之一,并将新增的种植工作分解到村,责任明确到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每个茶叶种植的村和区域,明确农技人员和相关干部蹲点,确保种植快速有序推进。”罗小东说。

如今,“朵贝茶”产业正成为引导化处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07年在浙江茶企打工回乡的陈开平,有了积蓄以后,离职回乡参加村委工作,发现张家村里的千年古茶树茶质非常好,陈开平便有了种茶的想法,与村里的几个年轻人,率先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茶叶。现在的张家村,漫山遍野都种上了茶树,每到采茶时节,用工高峰期,茶山上有几百人务工。靠着一株株茶树,一片片珍贵的茶叶,张家村越来越富裕,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我家有3亩荒山入股,每年租金一千多元,再加上分红和务工收入,一年家里多增收2万余元左右,比种植玉米收益好得多。”朵贝村村民崔娇说。

围绕“茶叶”产业,化处镇建立以化处镇茶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同时加快完善批零市场体系,规划建设冷藏冻保鲜库、包装、加工园区等配套设施,并整合资源设立采购配送平台,直通佛山、上海、浙江等交易市场、经销企业,建立稳定的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产品远销浙江等地。

在2018年被列入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行列后,化处镇构建起了“一环两区三示范”的产业大格局,做好产业升级文章,产业示范带动效应逐渐增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自从镇里开始规划种植茶叶,我就到茶山种茶叶,70块一天,天天来茶山种茶,茶叶成熟以后还可以到基地采茶青,在基地做茶农,收入很稳定。”化处镇硐口村村民刘峰国说。

如今,茶产业已成为该镇集生态、经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支柱产业。延伸乡村旅游线路,把农旅一体作为配套产业大力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凸显产业“1+1大于2”的功能。(记者胡丽华 梅世桂)

原标题:“朵贝茶”迎来发展的春天——普定县化处镇加速打造茶旅一体化

注:内容来源天眼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