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神农氏的传说

找到约7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一)—— 神农氏篇

于观亭,人们尊称"于老",作为茶馆行业《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前身为“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的高级顾问,于老生前一直都关心着全国星级茶馆评审工作,亲自参与了至今为止所举办的所有三次星级茶馆集中授牌活动,为“中国星级茶馆”队伍的不断壮大出谋划策,与业界同仁和茶界后辈分享茶道经验和人生哲理,为推广中国茶文化不懈努力。

茶馆网将陆续刊发于老所著《觀亭茶道》中的部分文章,作为致敬和纪念。

于观亭何人?

于观亭,人们尊称于老,山东省昌乐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茶文化研究员。原中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曾先后担任全国供销总社茶叶加工工程师、商业部茶叶加工高级工程师、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高级经济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华侨茶业基金会常务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兼茶叶机械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茶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奥运经济研究会茶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委副主任等职。

生前任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高级顾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华茶通典》执行总编。

《觀亭茶道》是什么?

《觀亭茶道》是于老从事茶工作以来,对茶的认识,对茶的说道,有些观点是于老独有,有悖于先人和一些茶界名家。

全书涉及历史、文化、经济、养生、专业、杂谈、人生等七大方面,图文并茂,体系完备,是于老从茶历史到茶人生的一次系统梳理。

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中,有这样一本书,听一位老茶人分享他的茶历史,茶人生和关于他的茶道。在安静中观书,体悟一位茶人的境界,享受一壶茶的时光。

神 / 农 / 氏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茶人

相传茶的发现与利用最早起源于神农氏。

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而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三始祖”之一。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后称为炎帝。

传说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去华阳(即如今的陕西华山)游玩,因感应到神龙之气,就在姜水(即如今的岐水)河畔生下了神农氏。

神农氏刚生下来时,是牛头人身,出生后第三天便会说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就都长全了。在成人后身高有八尺七寸。

由于是在姜水长大,遂姜为姓。后成为部落首领,率众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于阪泉(即如今的河北琢鹿东南)与黄帝发生了冲突,被黄帝打败后,便到了中原。

先建都陈(即伏羲建都之处),后迁徙到了鲁,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曲阜。

据《白虎通德论》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氏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这大约发生在中国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转变的时期。那个时候五谷与杂草、草药与树木百花都是生长在一起的,哪些能够食用,哪些有毒吃不了,谁也无法分清楚。

于是,神农氏就一样样地尝,一样样地试种,最后才筛选出黍、稷、菽、麦、稻五谷。并以草木之滋味,观察其寒、温、辛、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创立了最早的中华医学。

传说陶器和琴也是神农氏发明的。

191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就对神农氏给予了这样的总结:“神农氏,古帝名,始教民为耒耜,以兴农业,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起于烈山,故亦称烈山氏。先建都陈,后迁曲阜。始作《方书》以疗民疾。立市廛以通财,在位140年而崩,传八世520年。”

-未完待续-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万里茶道起源的神农氏、陆羽的故乡,你知道是哪儿吗?

  荆楚大地,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它不仅在我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茶文化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广者和引领者。今天,我们就从茶入手,谈一谈湖北茶文化的辉煌。

  说到茶,一定离不开湖北。这里是万里茶道的发源地,是神农氏和陆羽的故乡,茶产量常年居全国前三,因此,湖北在我国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描述  

  先说说茶人。

  一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对茶友来说早已经烂熟于胸,这是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对茶的药效的描述,也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

  而因茶得救的神农氏,就是湖北人。据文献记载,湖北省随州一带是神农氏的诞生地,神农架、随州有他的多处传说性遗址,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就可发现,湖北是我国茶叶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图片描述  

  二是茶圣陆羽,他生于湖北天门,他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茶经》也是湖北人为中国和世界的茶史奉献的一份精美礼物。

  三是茶使王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湖北兴山县人,昭君就生长在兴山县香溪河边,河的源头在神农架,源头一眼泉,陆羽称作天下第十四泉。昭君和蕃后,将茶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为茶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不仅有以上数位著名的茶人,在各个朝代,湖北也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时,魏国的张揖《广雅》一书中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图片描述  

  晋朝时期刘琨为并州刺史作《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唐朝时,湖北的恩施玉露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名茶,在日本的国家公园内,至今仍屹立着一块唐代的“玉露”石碑,记载的就是湖北恩施的玉露茶。

  明清时期,各类茶书纷纷面世。

  明代何彬然效仿陆羽《茶经》,著《茶约》一书,王启茂写成《茶铛》一书,清代瞿文灿写成《种茶炙焙法》,宗景藩写有《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有《劝农小识》、王庭桢的《树桑植茶说》、曹南英的《制茶条议》等,这些茶书的出现,对传播茶文化,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片描述  

  武汉地处长江流域的腹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明实录》中记载:“楚府征税,茶商重困”,就能反映出明朝时,茶叶是楚地政府征税的重要商品,当时,武汉已经有了一大批做茶叶生意的商人。

  清代中期以后,汉口逐渐成为了茶叶对外贸易中心。

  1861年,汉口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同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市。

  “每逢茶节,江州衮衮,行贾济济,问起何事,莫不曰载茶,问其何往,莫不曰到汉口”,也就是说,只要看见来往的商人,没有不卖茶的,只要问是去哪儿的,没有不去汉口的。

  不光国内商贾往来穿梭,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人也来到汉口购买茶叶,汉口也成为了中俄万里茶道的源头,一时风光无限。

  1881年,汉口茶叶出口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97.24%,当时汉口港也被叫做东方茶港,这是湖北茶叶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

图片描述  

  茶叶贸易的繁盛,自然刺激了武汉茶馆的诞生。

  明清时期,武汉三镇,茶馆遍布。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记载:“无数茶坊列市闤,早晨开店夜深关。据有关资料记载,1909年,武汉三镇茶馆达411家,到了1918年,仅汉口就有696家茶馆,1933年,武汉茶馆高达1373家,创下了历史记录。

  当时的茶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分为“清”“浑”两类。

  清茶馆主要是卖茶,也可以在此处遛鸟、下棋;浑茶馆除了卖茶,还有说书唱戏的,演皮影的,热闹非常。有的茶馆附近还有澡堂,喝一顿好茶后再去洗个澡,通身由内而外,爽快淋漓。

  解放后,民风淳朴,那时候遇见茶摊,不管主人是否在场,都可以端一杯茶喝掉,再主动放一分钱,没有谁是因为主人不在而偷偷溜掉的。

图片描述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汉人的喝茶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武汉出现了高档的茶馆——茶楼。这些茶楼装饰高雅,价钱也很贵,一杯普通的,甚至是劣质的茶起价30元,因此,当初去茶楼的多是谈生意的商界人士。

  90年代中期以后,茶楼越来越多,到了1995年时,武汉的各类茶馆茶楼多达5000余家。随着竞争的激烈,茶价也慢慢降了下来,10元8元也能喝杯茶,除了喝茶之外,更多的是喝各种各样的洋饮料,吃小点心,喝茶的意义也逐渐有别于传统。

图片描述  

  再后来,除了茶馆,茶楼,武汉又多了一种喝茶的方式,在桥口的茶叶一条街,街头品茶一条龙极受欢迎。

  每天晚上,这里游人如织,每个茶铺前摆几个方桌,茶叶很不错,而且价格低廉,无形中造成了一个露天的大茶场。

  其实,不管喝茶方式如何改变,茶,仍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湖北有那么多名茶,采花毛尖、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恩施富硒茶,有那么好吃的热干面,有那么美丽的黄鹤楼,以及绚烂到极致的武大樱花,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这段至暗时刻!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疫情消散,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喝茶去!

来源:懂茶帝

以武夷茶为例,告诉你关于非遗“中国茶”的二三事

华夏民族历史里,

从神农氏的传说开始,

就少不了茶的踪迹。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茶,发源于中国,

俗语所讲「开门七件事」,

说的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为沿袭千年的传统,

茶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而茶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

什么是“传统制茶技艺与习俗”

传承与升华

中国茶技艺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括: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在内的44个相关项目,是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神奇的武夷岩茶

一部茶叶史,半部世界史;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武夷山这座为仙叶灵芽而生的地境,所见之物所嗅之味皆与茶有关。这次申遗就项目包括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流程工序繁复,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它取炒青绿茶、小种红茶制法的精华,在色香味上吸取红、绿茶之长,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创制技术。如摇筛做青这一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其中就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难怪清代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而当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承前启后,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守正创新,巩固代际传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中国茶产区在哪里

灵山出好茶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从整体环境来看,中国茶产区大多集中在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附近,这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条件都相对适宜。所谓“南方有嘉木”,在选住所这件事上,茶树比人更讲究。

秀美的武夷山

武夷山气候湿润,充沛的雨量和水分让茶叶细胞的原生质更好,持嫩性强,品质高,提高氨基酸、蛋白质和咖啡碱的含量。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遗产地”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唯一“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每年有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天气是云雾天气,形成有益于茶树生长的漫射光,可以合成多种氨基酸以及含氮化合物,促进了芳香物质的形成,有利于茶叶的良好品质。

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就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

中国茶申遗成功对茶文化的影响

发扬茶文化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茶”申遗成功,是一次国际化、标志性的茶文化传播重大事件。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武夷茶俗的魅力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了采茶,制茶,品茶,斗茶和以茶待客、会友、怡情、养生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生活化的生动体现。要以延续“中国茶”申遗成功的宣传热度为契机和动力,不断向世界传播福建茶文化、中华茶文化。

喊山祭茶,是武夷山茶史上的一重大民俗活动。每到惊蛰之时,茶农们便会组织这场“喊山仪式”,齐声高喊“茶发芽~”,表达当地茶人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九龙窠“喊山”

每当进入10月中旬,武夷山的茶活动也开始热闹起来。期间最有趣最刺激的,莫过于斗茶了!斗茶又称茗战,即品茗比赛,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玩。斗茶是古代中国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绚烂的光彩。

武夷斗茶赛

誉满海内外的大红袍,更是帮武夷岩茶奠定了其在乌龙茶中的王者地位。作为武夷岩茶中名头最响的一种,大红袍的花香浓郁持久,茶汤呈现迷人的橙红色——不仅能在茶叶爱好者的茶杯中散发魅力,还能与牛奶结合,成为当下各类潮牌奶茶店的新式奶茶汤底,受奶茶续命的年轻人追捧。

武夷山还有不少茶馆推出“制茶体验之旅”,观山看景,采下自己心仪的茶叶,与制茶人一同采青、做青、炒青...亲自体验传统手艺的快乐,用心感受茶叶的涅槃。制茶结束后还可以带回亲制的茶叶,品茗之时,可谓是乐不思蜀。

武夷茶采摘及杀青体验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感受生态魅力的首选之地,更是品味岩骨花香的最佳选地。为了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武夷山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茶话会,让各地游客能品尝到武夷岩茶,能感受到中国茶、武夷茶生生不息的力量。

喝茶,是中国人的浪漫,

四季变迁,愿我们心怀风雅,

有茶,人生便有味。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