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省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密云龙:崇安茶场,武夷岩茶历史上的明珠

天边不断飘洒的雨幕,空气里溢满了湿漉漉的感觉,绵柔细腻的梅雨季,有温情,有诗意,雨中的凤凰茶业茶厂分外浪漫。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滴答雨声中,让人思绪跟着一起飘到了过去,不免好奇眼前的这座承载了八十余年历史的茶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1938年,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茶产区施行茶复兴计划,武夷山是复兴计划重点产地之一,由农林部在此筹建茶叶实验场(福建示范茶厂)开展武夷茶的研制与发展,这也是现存资料中,对茶厂最早的记载。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到了1949年5月,军代表接收茶场。1950年2月,又改称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崇安实验茶场。1953年福建省农林部接管,1955年改为福建省崇安茶场,1989年因崇安县撤县建市改为武夷山市茶场,是武夷山最有历史的茶场。

1992年6月,武夷山市茶叶局撤销,成立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下属有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武夷山市茶叶批发中心和武夷山市茶厂等3个单位。

2008年,凤凰茶业茶厂建址于此。

崇安茶场在武夷岩茶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着崇安茶场一路成长路上,不得不提起三位知名的场长。

第一位是张天福场长(左二),张天福临危受命赴任崇安是1940年1月,他将茶业改良场并入示范茶厂,总厂设在赤石,总厂下设2个茶区,采取“以副养茶”模式。办起了崇安县立初级茶叶职业学校,实现“建教合一”。

在张天福的全力打造下,示范茶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科研、教育、推广、销售相结合的一条龙茶厂。这在中国茶区中为首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位是叶先顺场长(右一),毕业于福建学院法学系。1956年,前往武夷山,重建崇安茶场,从此开始了他与武夷岩茶的不解之缘。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第三位是叶启桐(左一),1990年,叶启桐回到崇安茶场任场长(当时已更名为武夷山市茶厂),继续为崇安茶场种茶、制茶、研究、服务。

在继承传统技艺方面,他作了大量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多次升华,由此成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自2008年来,凤凰茶业携手叶启桐,秉承着不断发扬光大武夷岩茶的信念,不断为大家带来高品质的武夷岩茶。密云龙武夷岩茶就是叶老一件出色的作品,从源料采摘到古法炭焙,都坚持高标准、高品质的原则,意图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品鉴体验。

从武夷茶园而来,凭着对百年精湛技艺的传承,延续着千年古法秘制密云龙大红袍,起于武夷,情系岩茶。

武夷山凤凰茶业不仅再现了宋贡茶的臻品,而且还不断地向世人展现着一场又一场岩茶的饕餮盛宴。

【中华茶人榜样】专注做茶人 一世伴茶香——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为了弘扬中华茶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具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茶人精神,激励全体茶人向中华茶人榜样学习。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自2019年3月起开设“中华茶人榜样风采录”栏目,宣传报道获奖者的先进事迹。

专注做茶人 一世伴茶香

——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文 | 张蕾


王顺明,国家高级评茶师、武夷岩茶大红袍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自1974年正式投身茶行业以来,王顺明一直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并亲自管理、制作大红袍母树20余年,其旗下“琪明茶叶”系列产品是岩茶大红袍中的珍品,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指定收藏的标准名茶。
  

01

一盏乡茶,一份乡情


今年65岁的王顺明已年过花甲,但谈起茶,他精气神儿一点不输年轻人。1974年6月,20岁的王顺明被分配到了1938年创办的武夷山市茶场,在茶行业一做就是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年,见证了我与茶的血脉相连;这四十五年里,我把所有的热情赋予了茶,茶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王顺明说。
  
1998年,王顺明开始对“武夷名枞”课题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挖掘、利用、发展工作。1999年,他成立了名枞种植资源圃领导小组,进行武夷岩茶名枞的收集工作。他选育出“奇茗2000”、“名岩茗枞198”等优良品种,多次荣获“福建省名茶”称号。他还保留、利用、发展很多历史茶树品种,如百瑞香、月中桂、大红梅等。



在担任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和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期间,在政府的领导下王顺明和他的团队完成了首个茶叶艺术之乡的报批工作,武夷山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个茶叶艺术之乡。与此同时,他们还将根据武夷岩茶地方标准制定了2002年6月公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在2002年完成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注册;参与武夷岩茶原产地理标志注册。
  


02

坚守匠心,不忘初心


在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中,王顺明被评为“中华匠心茶人”。王顺明说:“在我心中,‘匠心’茶人、传承人等称号并不只是一份简单的荣誉,这同时代表着一个茶人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作为一名‘匠心’茶人,应该努力完善和创新武夷岩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正是我一直坚持的。”
  
王顺明认为,“匠心”精神需要传承。虽然机械制茶占据了大半江山,但不能完全替代手工茶。现在市场上,手工的茶很稀缺,但仍然有很多人认可并愿意出高价来买,这符合市场规律。而且有一些茶也不能用机械制造,比如武夷山还是有上百个品种要做成春茶,因为数量非常少,也只能由手工来完成。还有一些私人定制茶,有一些特别的要求,也需要手工制作。“只要消费者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跟进,去达到消费者的要求。”
  
在王顺明看来,手工制茶有手工制茶的优点,机械制茶有机械制茶的优点,不能简单地比较哪个更好。“比如在发酵期间,采用机械制茶温度更好掌握,但手工制茶在摇青方面应该更好,各有各的好处。但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一定要保证对工艺的把握,没有掌握好做手工做机械都不可能出好茶。”王顺明说。
  


现在面对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真正的好茶。在王顺明心中,真正的好茶应该是什么样的?王顺明说:“目前,很多茶的宣传都是概念的炒作,什么山头茶、古树茶、大师茶层出不穷,这其实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炒作往往意味着暴利,但大部分的结果都是热潮后的无人问津。”
  
在王顺明心中,做茶,是给爱茶的人做出自己心中的礼物。一杯真正的好茶在制作环节需要将精湛的工艺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做到细节完善,做出来的茶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到叶底都要最佳。这是他作为一位制茶工作者对于好茶的理解。
  
但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王顺明认为,没有什么现成的标准,消费者自己觉得好喝的就是好茶。不需要去找什么山头茶、古树茶、大师茶,也不要追求高价位,价格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
  
作为品饮者,应该更注重自我口感感觉良好,喝后感觉体感好、能够给身心带来益处,这就是好茶。
  


03

用品质讲好中国茶故事


近年来,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叶品质逐步提升,已经由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武夷山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
  
王顺明希望武夷山全体同仁在未来继续共同努力,做好武夷岩茶,做好“名”“优”“特”显著特点的中国好茶,带着武夷山的人文文化和风土人情,跟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
  
“今天,中国的茶行业发展确实有了很大的成绩。未来,中国产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茶人、茶企大有可为。我们需要承认,文化会对茶产业的成长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把文化做成茶产业的引领,引领茶产业的应该是我们所有的同仁用匠心做出的一泡中国好茶,用茶的品质和茶人的人品来打造品牌。”
  


除了茶叶的龙头企业,很多新兴企业也展现了不错的势头,给茶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王顺明希望有财力、有物力、有能力、有追求的茶企在未来多多引领前沿,“只有越来越多的茶人为之努力,我们的茶行业才会有更美好、更长远的发展。”王顺明说。

赵大炎:漫话武夷岩茶旧事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

很荣幸随香港黄锦枝老师来武夷山学习访问,更有缘向德高望重的赵大炎老人求教,赵老曾经担任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委书记,主持武夷山茶叶工作多年,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正是通过他们这一代人手上集体研究成功,并推向市场。近半个小时的访谈中,老人家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一、大红袍的过去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极为稀有,年产不足五百克,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才能品饮,堪称国宝。,原指天心岩九龙壁上现存6棵,最早只有四棵,称为正本,81年武夷山涨洪水,崩下来两棵,栽培成活就变成了现在的六棵。80年代中期曾经做过一次台刈更新,第一排四颗树实际上是三个品种,94年与福建省农科院专家们鉴定,从茶叶形,叶脉,边缘的锯齿深浅,茶子里面有几孔等分析得出三个品种,实际上都是名丛,他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所以统一命名为“大红袍”。

二、如何看待对大红袍的质疑

质疑九龙集石壁上实为名枞“奇丹”,而非“大红袍”的声音自古有之。过去以误传误,以假做真,才将“奇丹”命为母树大红袍。年长月久,遂有普遍公认之势。石壁上“大红袍”三字是天心寺僧人所刻,以转移游人的视线。这也与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

对此赵老说:传说真正的大红袍还在九龙窠内,但谁也说不清,谁也没看见过,可以肯定现存的“母树大红袍”所产的,是武夷山最好的茶。对于石壁上“大红袍”三字是1932年崇安县一个国民党县长,吴石先所提。

三、当年大红袍作为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非议不断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大红袍的滋味与神韵,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集体努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无性繁殖成功,最初小量推向市场,可是非议不断,认为大红袍怎么能成为商品,大红袍在当时武夷山茶叶工作者心中地位非常神圣,如今用来做生意在当时简直不可思议。

1992年武夷山茶叶体制改革,成立岩茶总公司,我担任总经理,92年上任,93年把六颗母树无性繁殖大红袍正式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1995年之后,“大红袍”其实已经是武夷山优秀岩茶的一个代号,已经超出了无性繁殖,而是多个优秀品种的组合。

回想当年,如果没有当年武夷山茶叶工作者们的智慧与勇气,也不会有大红袍今天的辉煌!

四、“大红袍”拼配是门科学

拼配是门科学,不是肤浅的搭配。武夷山自1901年开始,就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拼配,那时候不叫大红袍,而叫武夷岩茶。

而今“大红袍”拼配,有的取其水,有的取其香,必须在武夷山最好山场原料基础上,尽量接近母树的口感。

记得自90年带中期开始大规模推广的时候,我用武夷山优质山场原料,搞了一套拼配大红袍,大体上是这样的,主要是肉桂占 55%——60%, 10%高香型名丛,如金观音,奇兰。其次是水仙,最后一道是加一点上两年留下的陈茶调色。真正好的肉桂,他的香型会转换,开杯是奶油香,中间是水蜜桃香,喝到最后是桂皮香,他是高香型。而水仙则取其水,他水润滑,并带有兰花香型,口感好。如此制作出来的茶,他的香气滋味基本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母本那种粽叶香微带桂花香,已经超过了他的香型。

五、母树大红袍与无性繁殖大红袍区别

母树大红袍与无性繁殖大红袍还是有区别的,树龄老的话香气悠长,细长,不像新树那么冲,那么浓烈。母树微带桂花香,后面是粽叶香。而无性繁殖大红袍也保持了母树特性,甚至超过了母树的香型。

我们国家茶树种植分有性系和无性系繁育之分,有性系是把茶子种在土壤生长,而无性繁殖是通过扦插等方式栽培,无性繁殖所产生的个体不容易辨认,能保持良种固有的特征,后代的性状一致,而有性系后代容易变化。

99年我请福建省科委8个专家鉴定,专家一致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已经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品,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推广。

大红袍树龄300多年了,武夷山名丛,很多都是从大红袍分离演变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大红袍的后代。

六、武夷山岩茶每年真实产量

真正意义上的武夷山岩茶,应该是方圆70平方公里内所产的茶,但01年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岩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品,把整个武夷山2800平方公里都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品。

这70平方公里核心产区,上个世纪,有茶园约5000亩,一亩产毛茶70斤左右,90年代大约增长至1万亩,以后申报世界遗产,一草一木都严格保护起来,就不准再发展了,所以说武夷山一年岩茶产量应该在70万斤左右,相对于云南一年十几万吨的产量,岩茶所占市场份额真是少的可怜,很难普及推广!

七、如何看待武夷岩茶轻火趋势

武夷岩茶火工讲究以火调香,以火调水,低温久烘,根据市场需要控制时间。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曾发出“武夷焙法甲天下”的感慨!历史上武夷山一直都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

而现在市场需求变了,火工高了没人要,大家更多喜欢清香型了。武夷山清香型严格来讲是带有花果香,而不像安溪清香型铁观音的青草味,这主要是由于制作工艺中的高沸点与低沸点制作不同引起的。

八、“老茶“在武夷山

真正的做茶师傅是不喝当年新茶的,新茶很多成分没有经过真正氧化,对神经系统胃粘膜刺激性很强,多是放一年之后更好喝,滋味更纯正。但过去自己和身边人也没有喝老茶的习惯。

我1978年来武夷山,如今与岩茶已经30多年了,第一次接触老茶是在2000年左右,朋友处喝了一泡20多年的水仙,在此之前,也没有接触过。那时候武夷山人一般不喝老茶,更没有收藏品饮老茶的习惯,多是当年没有卖掉就放到那里留下来,隔年继续复焙。

九、母树“大红袍”现状

大红袍乃名扬四海,每年慕名来参观母树的游客络绎不绝,但春茶采摘后形象太差,后来原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令不准再采。2007年10月10日,武夷山市政府将最后一次采摘的母树大红袍20克赠送国家博物馆珍藏。绝版母树大红袍送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大红袍”自此就真的成为历史?真的远离了这纷繁复杂的尘世?

但事实上为了母树健康生长,每年还会修剪,一年做的成品茶,500克左右,由茶叶局做好交到市委书记,然后……

口述:赵大炎

记录整理:董乐

此文系根据2013年6月27日,午宴后对赵老的访问录音整理,因当时时间紧张,涉及面广,笔者根据赵老原有精神做了部分扩展,或许与赵老原意有所出入,望各位见谅!

原标题:《老书记赵大炎:漫话武夷岩茶旧事

注:内容来源老茶文摘,仅供茶友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