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安溪产什么茶叶

找到约157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福建安溪铁观音:千年茶乡,福满人间

在安溪县委常委肖印章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手中接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前后,“茶和天下”·雅集活动美国专场、安溪铁观音“‘香’约罗马 共享农遗”等活动轮番亮相,被誉为能喝的“香水”的安溪铁观音,顶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遗的“双世遗”光环,一片绿叶化身金叶造福人间的福茶故事再次享誉世界。

安溪茶起源于唐末,由安溪铁观音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组成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成为茶叶农耕文化的典范。

造福80多万人的一片叶子

6月5日,是80后“福茶姑娘”何环珠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她穿上了神圣的蓝色硕士服,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导师手中接过硕士证书。

成长于茶乡、因父母耕耘茶叶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从QQ卖茶到经营茶业连锁店,屡获茶王赛金奖,到如今的1977茶云故事馆主理人、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创始人、科技特派员等,这位女性创业者、致富带头人和茶文化传播使者,成为茶业新生代的励志偶像。

何环珠的身上,有着许多安溪女性的身影。

“种植茶叶能为女性带来福祉,也能为茶产业带来正效应,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特殊作用”耶鲁大学Nancy Qian阐释了女性与茶叶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女性对饮茶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近现代茶叶生产领域撑起了半边天。作为其中典型,安溪从事茶产业工作的女性不低于十万人,占遗产地总劳动力的44.6%。

2019年在何环珠的牵头下,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联联合成立全国茶叶领域第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所——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通过筛选女性致富带头人“传帮带”,举办茶园管理、茶叶制作、茶文化创新创意竞赛, 开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培训,助推茶产业发展,传习所成员达433人。

“发挥女性细腻、执着、坚韧的先天优势,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技艺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在参加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线上考察答辩,回答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咨询小组主席八木信行教授的“妇女在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起到什么作用”提问时,何环珠如是说。

在安溪,茶叶改变上百万人的命运。

1999年,退伍青年温文溪回乡时就业迷茫,对茶叶一窍不通的他白手起家承包村里十几亩茶园,从门外汉到茶农们公认的“大师”,到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非遗传承人。茶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还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从入选农民讲师团为茶农传授制茶技艺,到成立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开展培训带徒授艺,培养56名高技能人才,再将自己探索的“茶经”编成乡土教材,出版《茶叶基础与茶文化》。在他帮扶下,100多户低收入茶农收入翻番,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和残疾人脱贫致富。今年3月,温文溪成立福建双遗茶业有限公司,从铁观音到福茶、中国茶,带动更多茶农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以茶脱贫”, 2019年底,全县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从“全省最大国定贫困县”化身“全国百强县”。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福建省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发展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在安溪,80%的人从事茶相关产业,遗产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2.6%来源于茶产业。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万元,112万安溪百姓因茶奔小康。安溪茶行业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以1432.44亿元连续8年位列全国茶叶类首位。安溪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县第53位,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乡的安溪路径。

每年120万“铁粉”的安溪茶文旅生活

“屋在云中建,开门茶里香。”在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碧水蓝天下的德峰茶庄园,游客纷纷打卡,观茶山落日、品铁观音茶餐、体验茶山观景大床房。

山、水、林、茶、草和谐共生,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每年120万人次以上的“铁粉”来安溪体验,年旅游收入12亿元。

△受访者供图

安溪通过创新“现代农业+文旅”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展茶庄园业态,建成39座特色茶庄园。“海丝茶源·茶旅圣地”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旅游(秋季)精品线路,以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游为主题的茶旅线路入选“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

面积8700多亩的德峰茶庄园,建成红心歪尾铁观音茶保护区、传统铁观音安全生产示范区、茶主题特色民宿区、铁观音非遗传习所示范区等“七区”,与茶业科研试验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基地”,成为集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示范、休闲、茶旅游娱乐于一体的7+2模式综合性休闲茶庄园。

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德峰茶庄园董事长王辉荣介绍,德峰推行“龙头+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品牌营销,大幅提高农户收入。100多户社员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提高到十万左右,还带动周边数百农村就业。

安溪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613个,家庭农场822家,58%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收益倍增。

茶文旅融合的业态不断升级,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受访者供图

地处尚卿乡的安溪誉丰国心茶业公司国心绿谷茶庄园,还依托境内的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列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结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遗三世遗优势,推进研学等茶文旅创新融合发展。

公司投入近2亿元完善景区建设,精心布局农事文化体验中心、网红民宿等文旅项目,建成国心堂(茶文化馆)、非遗制茶体验室、制茶观光工厂等,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文化农业综合体。先后获国家AAA旅游景区、国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福建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

“在不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庄园与茶相关的研学人数约3.7万人次,旅游人数21.2万人次,民宿与酒店收入约215.34万元。”福建省誉丰国心茶业公司总监、支部书记周有民说,公司还探索“村企一体、农旅融合”模式,与庄园所在的黄岭村结对共建村集体,村民通过资金、土地、项目入股,走出乡村振兴新路。

走向世界1000多年的中国“tea”故事

英语“tea”的发音来自泉州方言“茶”的发音。在宋元时期,安溪茶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世界。安溪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保护传承,讲述铁观音故事。

近年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陆续出台。全县开展茶史迹调查,挖掘史料、古建筑、古茶园等涉茶文化资源,推动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农遗景观提升,活化利用铁观音农遗系统,重塑安溪“世界乌龙茶发源地”形象。编排创作《铁观音》《古厝听茶》等茶文化情景剧,以歌舞、戏剧、南音等多种形式,演绎铁观音艺术形象。出版《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等,撰写论文书籍,系统总结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安溪铁观音大师等领军人才传帮带作用,深入实施茶业人才‘十百千万’工程,推动铁观音大师赛、茶业万人培训工程、非遗技艺传习所等人才队伍机制建设,茶叶人才储备充足、接续有力。”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区划中心主任张长水说。

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四级体系建成,形成全链条“传帮带”机制。目前安溪共有传承人231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7名,市级19名。

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办学,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涉茶全产业链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目前,已评选铁观音大师8名,名匠26名,中国制茶大师20名。福建省安溪华侨职校副校长苏世海介绍,从2006年起至今,学校共开展与茶相关培训300多期、20000多人次。

“坚持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从安溪县域资源禀赋出发,全力‘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打造茶文化旅游中心、茶业制造中心、茶叶交易中心、茶配套生产中心、茶业数字中心、茶业科技创新中心、茶业金融中心,建设现代茶业强县。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读《大观茶论》全文,能读懂什么?

  因为看了《知否》,对宋代茶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仔细的品读了“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下面,我用简单的翻译让您快速读完这篇文章。

  原文如下:

  续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简译:

  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至于茶,它凝聚了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不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品茶之时,内心淡泊、气质高雅、意态宁静。也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

  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福建安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官宦、富商和平民都享受着朝廷的恩泽,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制作工艺、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

  唉!在这个极其太平的时代,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

  地产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简译:种植茶树的地方,如果是山崖,一定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坡,如果是茶园,一定要选择阴凉的地点。岩石性寒,茶叶生长受到抵制,叶片就瘦小,茶味就淡薄,因此必须借助和暖的阳光来促进生长;而土质肥沃的茶园,茶叶长得又大又快又容易脱落,茶味就会显得过于强烈、放荡,因此必须选择在阴凉处开辟茶园,以调控茶的生长。阴阳相济、和谐,才能生长出最好的茶。

  天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简译:茶工在惊蛰时节开始制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惊蛰,天气微寒,花草逐渐生长。茶树的枝叶生长舒展而快速,茶工就能够从容摘茶、制作,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色味俱佳。如果天气晴朗闷热,芽叶猛长,无形之中催促着茶工,急迫导致采摘和制作的粗糙。由于时间紧迫,有的茶蒸了来不及压榨,压榨后又来不及研碎,研碎后又来不及制成茶饼,致使茶黄存留于茶叶中,这种茶叶的色味又损失过半。所以,茶工们视天气晴好为幸事。

  采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简译:采茶要在黎明时分,太阳一出来就应停止。采摘时用指甲掐断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手气和汗水熏染浸渍,茶叶就不新鲜了。所以,茶工采茶时大多随身携带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清水,采下茶芽随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谷粒形状的茶芽都被视为极品,一芽一叶的称为“拣芽”,一芽两叶的又次一等,其余的都发球下等茶叶。有些茶树刚萌芽时,会长出两叶抱生的茶芽,称为“百合”,采下之后则会留下茶芽的蒂头,称为“乌蒂”。拣选茶叶时,如果不除去“百合”就影响茶叶的味道,如果不除去“乌蒂”就会影响茶叶的色泽。

  蒸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简译:茶的好坏,关键在于蒸压得当。如果蒸得太生,茶的颜色青而味太浓烈;蒸得过熟,那芽叶就烂熟了,所以茶的颜色赤红而不易凝聚。如果压的时间过长,茶的精气消尽,味道就淡薄;压的程度不足,茶的颜色暗淡而味道苦茶涩。蒸芽要蒸得恰到好处而香气浓郁,压黄只要把水汁榨尽就马上停止。这样,茶就制的差不多了。

  制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简译:鲜叶一定要洗净,制茶器具也一定要清洗干净,蒸茶、压茶一定要恰到好处,研茶一定要研熟,烘焙的火一定要恰到好处。喝茶的时候,茶中有小沙尘,那就是清洗得不干净;茶叶的纹理干燥、发红,那就是烘焙火候过了。制茶时,先要考虑日照过长短,均衡用工,规定采择数量,一天内完成制茶。否则,茶青一过夜就影响颜色和味道了。

  鉴辩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简译:茶的模样各不相同,就好像人的模样不同一样。调出的茶膏稀的,茶饼的表层有皱褶花纹;茶膏稠的,茶饼的纹理细密而质地坚实;当天制成的茶饼,颜色青紫;过一夜制成的,颜色就会暗淡发黑。茶末虽是白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就会发黄;有的茶饼细密犹如苍玉,茶末虽是灰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却更加洁白。茶饼的模样风采各异。简要地说,茶饼颜色晶莹透彻而不杂乱,质地紧密而不浮华,拿在手里坚实,用茶碾碾时铿然有声,说明是茶中精品。有些茶饼的品级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是意会心领。有些贪图暴利的茶人,购买外焙的白茶芽,冒充北苑的茶,有的碾碎已制成的茶饼,换上北苑的茶模。虽然茶饼的名字和制造方法非常相似,可茶饼的表层纹理色泽,怎能逃过鉴赏家的眼睛呢。

  白茶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简译:白茶自成一种,与一般的茶不一样,它的枝条舒展,叶子晶莹剔透。在山崖的丛林之间,偶然生长出来,不是人力可以得到。有这茶树的不过四五家,每家的白茶树不过一二株,每年制造的茶饼不过两三銙。这茶的茶芽不多,特别难以蒸青烘焙,汤火一不得当,就已变成一般的茶了。白茶,必须精心细致地制造,得当地运作制作方法。这样,制出的茶饼就表里透彻,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是别的品种无与伦比的。浅焙也做这样的茶,但品格远远不及。

  罗碾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拣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简译:茶碾银制的最好,其次是熟铁的。而没有经过挑选打磨的生铁制成的茶碾,有时有黑屑藏在缝隙、凹处,会严重影响茶的色泽。碾槽要制作得深峻,碾轮要税利而薄。槽深峻,那么槽底就平直,碾茶时,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末就粗细均匀。茶筛的底面要细密,筛底要绷得紧,这样做筛底的绢才不易被堵死而容易透气。碾茶一定要有力、快速,碾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碾铁会损害茶的色泽。筛茶用力一定要轻,持筛要平稳,不要怕筛的次数多,只求不损耗茶末。只有经两次罗筛的茶末,加入水才会轻盈泛起,茶面如粥面般凝结有光泽。

  盏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简译:茶盏以青黑色釉面为上,尤其以黑釉上有兔毫般细密的白色斑纹为上品。底一定要稍深面积微宽,盏底深,便于茶即时生发,而且容易翻出白色汤花;盏底宽,那么,在使用茶筅搅拂茶汤时不妨碍用力击拂。当然,还必须根据茶量的多少,选择大小适宜的茶盏。茶盏高茶量少,就会掩盖茶的色泽,茶量多茶盏小,茶就不能充分地吸收沸水。只有茶盏温热,茶才能即时生发,持久耐泡。

  筅

  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简译:茶筅要用苍劲年壮的竹子做成。茶筅的干要厚重,竹束要疏朗有劲。根部要壮实而末梢一定要细,竹束应当像剑身的样子。茶筅的干厚重,握着就好用力而且远转自如。竹束疏朗有劲像剑锋,那么搅拌拂茶汤时,即使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瓶

  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简译:茶壶最好是用金、银做成的。壶的大小规格,应当适宜。注水是否得当,关键看茶壶的口、嘴及其太小和形状。壶嘴的口稍大并且曲度恰当自如。那么注入茶盏的沸水,力度紧密而又不会散开;壶嘴的末端要是圆小而尖,那么,当注入茶盏的沸水力度紧密,茶就生发得快而适中又有节制;壶嘴不滴水,汤面就不会破碎。

  杓

  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简译:水勺的大小,应当以能盛一盏水为量,如果超过了一盏的容量,那剩下的沸水就一定要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的量,那就一定要再舀来补上。勺里的沸水倾倒的次数多了,茶水一定就凉了些。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简译: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品水,虽然说以镇江中泠泉水、无锡惠山泉水为上品,可是人们离那有远有近,不方便随意取得。其实,只要取清洁的山中泉水就好了。其次,可取人们常常汲取的井水。至于那江河的水,因有鱼鳖的腥味,泥泞的污浊,即使是质轻味甜也不可取用。用于冲茶的沸水,以沸水中接连跳出一连串的鱼目、蟹眼一样的水花为准则。如果水沸腾的时间过长,就要往里加些新水,放在火上再烧一小会儿后使用。

  点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简译:

  点茶的方法不尽相同。要先往茶盏中的茶末加少许的水。搅动调和成像溶胶一样的茶膏,过了片刻,然后把沸水注入茶盏,用筅搅拌。如果手重筅轻,茶汤中没有出现粟纹、蟹眼形状的汤花,这叫做“静面点”。

  第一次注水水力势不太猛,就要用筅先搅动茶膏,再渐渐加力击拂。手的动作轻,筅的力度重,手指绕着手腕旋转,将茶汤上下搅拌得透彻,就像发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发起一样。

  第二次注水要从茶面上注入,先要绕茶面注入细线一样的一圈,接着,一边急速注水急速提瓶,茶面纹丝不动,一边用力击拂,茶的色泽渐渐舒展开,茶面上泛起错落有致的珠玑似的汤花。

  第三次注水要多,像先前那样击拂,击拂得轻而均匀,围绕着盏心,顺着同一个圆环回旋反复击拂,直到盏里的茶汤里外透明,粟纹、蟹眼似的汤花泛起凝结,错落地生起,这时茶的色泽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次注水要少,筅搅动的幅度要宽,速度要慢,这时茶的清真华彩已焕发出来,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

  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不受约束,搅动筅要轻松、均匀、透彻,如果茶还没有完全生发,就用力击拂使它生发出来;如果已尼生发,就用筅轻轻拂动使茶面收敛凝聚。如果茶面上结成云雾,结成雪花,这时花色已全部呈现出来。

  第六次注水是要看茶的立作状态。茶面上乳点突出凝结,只要用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就可以了第七次注水是要分辨茶的轻重清浊。观察茶汤稀稠是滞适中,好了就可以停止了。这里茶面上细乳如云雾汹涌,好像要溢出茶盏腾起,在盏的周围回旋不动,叫做“咬盏”。

  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銙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简译:茶以味为上。香、甜、重、滑,是茶的全味,只有北苑、壑源的茶中珍品才兼有这四种真味。如果茶的味道醇厚可茶劲不足,原因是制茶蒸茶、压榨得太久了。茶枪即茶芽是枝条刚开始生长时萌生的,木性酸,茶芽过长,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后却有些涩。茶旗则是刚刚展开的嫩叶,叶的味道苦,旗长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时留有苦味,可喝到最后反而觉得甘甜。芽夸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那茶中的极品,原真的香味,灵秀的味道,自然不同一般。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简译:茶有原真的香气,不是龙脑、麝香这类的名贵香料可相癖美。想要得此真香,一定要把茶叶蒸到熟透再压榨,直到汁水压榨干了再细细地研磨,研细之后才可制成茶饼。这样造出的茶就具备了和美的气韵,新茶入盏即清香四溢,犹如秋气一般清楚怡人。如果蒸茶时蒸气中夹杂有桃仁之类的异味,那茶味就酸烈难闻了。

  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简译:点茶时,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上等真品,青白色的就差了一等,灰白色的更次,黄白色的又在此之下了。采茶、制茶,上得天时,下尽人力,茶色必然是纯白色的。如果天气暴热,茶芽肆意疯长,采茶、制茶不能及时完成,长时积压,即便是纯白色的茶也会变黄了。如果蒸、压得稍微生了些,茶色就显青白;而蒸、压得过熟又显出灰白色,如果茶汁压榨得不够干净,那茶色就青暗;烘茶时焙火太旺,那茶色就会昏暗发红。

  藏焙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简译:焙茶是极有讲究的。如果茶烘烤的次数多了,茶饼表面就显得干燥,香气锐减;若烘烤不足,又茶色驳杂,香味散尽。因此须在新芽初生时,即加以烘烤,除去水陆风湿之气。烘烤时要在炉子里放上熟火,用死灰掩盖七分火,露出三分火,这三分露火也要用轻灰稀疏地覆盖起来。过了许久就将焙蒌放在炉上,用来逼散篓中的潮气,然后把茶芽均匀地摆列在焙篓里,一定要让焙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焙得正到火候时就赶快把露火全部用死灰覆盖起来。用火的多少根据焙篓的大小增减。把手伸到焙炉中,以火气虽热却不至于烫手为宜,常常用手摸一摸茶芽。芽即使很热也没有什么妨害,要让那火力把茶芽整体都烘烤得透彻才好。有人说,焙火的热度如果只达到人的体温,只能使茶表皮干燥罢了。而茶体内的湿润之气并未烘尽,那就再烘烤一次。茶焙完之后,就密土封在用了很久的竹制漆器中保存起来。天阴潮湿的时候不可开封,到年终再焙一次,茶色依然如新。

  品名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叶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简译:茶已制成,则须冠以美名。名茶皆因产茶圣地的茶叶而得名。就像名叫“耕”的茶之出自平园台星岩叶,“刚”的茶名出自高峰青凤髓叶,“思纯”的茶名出自大岗叶,“屿”的茶名出自屑山叶,“五崇柞”的茶名出自罗汉上水桑芽叶,“坚”的茶名出自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的茶名出自秀皮林叶,“师复、师贶”的茶名出自虎岩叶,“椿”的茶名出自无又岩芽叶,“懋”的茶名出自老窠园叶,各自专有那茶之美妙,不曾混淆,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后来各地的茶叶争相出售,有的互相盗用其名,以致真假难疼。孰不知茶的好坏,全在于制造工艺的精巧和拙劣罢了,哪里是所产地的山冈土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茶农焙出的茶,固然有先前质优而质劣的,也有先前质劣而后质优的,这也是由于产茶园地的土质变异了!

  外焙

  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简译:说完名茶,再来看看世间所说的“外焙”之茶。外焙,即非官方的民间个人私设的制茶处所。所谓“外焙”茶,叶体瘦外、颜色驳杂、气味淡薄,和“正焙”茶相比,显然可以辨别。近年来有些好事之人,常常在装茶的竹筐里藏一半“外焙”茶,以次充好。从事“外焙”的茶工,模仿“正焙”久了,也越做越精巧,完全取法北苑、壑源“正焙”的规模,把“外焙”仿制成了“正焙”的模样,惟妙惟肖。却不知茶饼的大小虽然相同,可缺少“正焙”的风骨;色泽虽然莹润,可缺少内在的蕴味;形体虽然结实,可缺少细密的纹理;茶味虽然醇厚,可缺乏香气而显涩滞。模仿的虽然很像,可怎么能逃脱“外焙”的名声呢?虽然这样,茶依然还是有“外焙”的、有“浅焙”的。“浅焙”的茶与壑源“正焙”的茶相差不远,制造得也很精巧,颜色也晶莹洁白。点茶时,如果击拂有度,茶体也能在茶汤中立起,只是甘甜、醇厚、馨香、爽滑的味道,比起“正焙”的,稍逊一辞行。对于外焙的茶还是能够明显地辨别出来。还有一些更过分的,甚至采摘柿叶、橄榄嫩芽,同茶叶掺尽可杂起来制造,虽与茶叶相似,但点茶时隐隐有些像轻絮似的东西漂浮在茶面上,不能产生粟纹似的汤花,这正是假冒产品的明证啊!桑苎翁曾经说过:“茶中掺入草木析叶子,人喝了是要生病的。”这一点,喝茶的人怎能不明鉴别,细分辨呢。

盘点我国各省区主产的茶叶,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陆羽的《茶经》中“茶之源”写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编辑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都发现过10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中国是茶的故乡,很多地方都产茶,下面从西南往东北为主线,盘点一下我国产茶的地方都产哪些茶。

云南

云南生态环境优越,污染小、破坏少,生长着很多野生的古茶树,生产的茶叶品质高口感好。随着古茶树被发现到被保护,云南茶叶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主产茶叶:普洱茶,滇红,滇绿等。

编辑

贵州

说到贵州,很多人首先想起茅台和老干妈,其实贵州还有很多好茶,有着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

主产茶叶:都匀毛尖,遵义红茶,瀑布毛峰,普安红茶,湄潭翠芽等。

编辑

四川

四川是一个遍地茶馆的地方,喝茶氛围浓郁,四川蒙顶山还有着“最早的‘种茶人’”的传说。

主产茶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碧潭飘雪,峨眉山竹叶青,雅安藏茶等。

编辑

重庆

重庆火锅实在是太出名,以至于完全盖过了茶叶的名声,其实“山城”重庆的气候也很适合茶树生长,产的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

主产茶叶:巴南银针等。

编辑

广西

虽然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但在西南地区,广西的茶确实不太有名,却很有特色。广西的横县可是有着“茉莉花之都”称号的,可见其生态环境也是很优越的。

主产茶叶: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桂林毛尖,凌云白毫等。

编辑

广东

广东的茶文化氛围很浓,喝茶的人多,当地人都有“吃早茶”、“喝下午茶”的习惯,就连寒暄语都是“得闲饮茶”。

主产茶叶:凤凰单丛,英德红茶等。

编辑

湖南

湖南处于洞庭湖以南,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茶园种植面积广,产茶量大。今年安化黑茶站在了直播风口,更是推动了湖南茶业的发展。

主产茶叶:安化黑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等。

编辑

湖北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里,其茶叶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湖北地处洞庭湖以北,雨量充足,山间湿度较高,利于茶树生长。

主产茶叶:恩施玉露,湖北老青砖等。

编辑

江西

对于茶来说,江西的存在感挺弱的。但是提到云雾茶,肯定会想到庐山云雾,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它来自江西。

主产茶叶:庐山云雾,婺源绿茶等。

编辑

福建

福建作为知名产茶大省,所产的茶叶不仅种类多,而且知名的也很多,闽南和闽北的乌龙各具特色,让福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乌龙大省”。

主产茶叶:大红袍,肉桂,漳平水仙,正山小种,福鼎白茶,政和白茶,永春佛手,白琳工夫,安溪铁观音等。

编辑

台湾

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给茶叶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的生长环境,那里生产的茶叶受到了很多国内外爱茶人的认可。

主产茶叶:冻顶乌龙,金萱乌龙,东方美人茶,文山包种,日月潭红茶等。

编辑

浙江

沿海地区,除了福建,就属浙江产茶最出名了,杭州是历史名都,文化底蕴浓厚,饮茶风气更是足。

主产茶叶: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天目青顶,开化龙顶等。

编辑

安徽

要说安徽什么最有名,那就是山和茶了。最著名的是黄山,其气候也适宜种茶,由于山多,四季分明,茶树生长也好。

主产茶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霍山黄芽,太平猴魁等。

编辑

江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的地位有多高。江苏是一个特别优美的地方,有太湖、有洞庭山,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主产茶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宜兴红茶等。

编辑

河南

一直以来,河南茶叶最出名的都是毛尖,拥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河南也有生产一些别的茶,但都不太被人知晓。

主产茶叶:信阳毛尖。

编辑

甘肃

甘肃产茶,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而且产的还是龙井。陇南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成就了这种独特的龙井茶。

主产茶叶:陇南龙井。

编辑

陕西

陕西不止有凉皮和面,还有茶,有水有河的地方,茶树就有可能生长。泾渭茯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根”,具有很高的地位。

主产茶叶:泾渭茯茶,汉中仙毫

编辑

山东

山东额这两种茶,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很陌生的。山东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滋味独特。

主产茶叶:日照绿茶,崂山绿茶等。

编辑

辽宁

很多人都想不到,辽宁这么北的地方,居然还能产茶。辽宁省内唯一产的闾山红茶,又叫“辽红”,这应该是东北产唯一一种茶。

主产茶叶:闾山红茶。

编辑

上面提到的这些茶你喝过多少?你家乡的茶上榜了吗?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