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安溪黄氏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全面呈现中国茶《中国茶品鉴全书》

精读笔记第一百零一期

《中国茶品鉴全书









作者:

小枝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内容梗概

茶为国饮,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茶可以风雅到极致,也可以简单通俗。一杯清茶,淡而不寡,滋味万千,杂合他味又能不改自身的本味。茶品有浩瀚的格局,又有无微不至的细腻......




内容亮点

说茶品茶


茶类的选购

茶叶如何存储

绿茶品鉴

红茶品鉴

黑茶品鉴

乌龙茶品鉴




精读笔记






说茶品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茶在中国,除了是举杯、话家常、饭后解油腻的绝佳饮品外,聪明的老祖宗更将它与汉方药草结合,使其演变为了养生保健的方式之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茶文化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大众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而现代茶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可分三段:

第一阶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迅速递增,有利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失败。

第三阶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茶类的选购


中国茶叶自古至今品品种众多、种类丰富,基本上来说分类方法是按照制作方式为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又按商品分类为七大系,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花茶、黄茶、黑茶、白茶。


绿茶


绿茶是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又称为不发酵茶。是以合适的茶树新梢为原料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特有工艺制成的茶叶,做好的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色条,故名绿茶。

 

选购技巧

外形:绿茶的种类不同,外形差别大。眉茶条索均匀,整洁光滑;珠茶颗粒紧结,滚圆如珠,重实;烘青、毛峰茶条索紧结、白毫多。

色泽:眉茶呈绿色且带银灰光泽,珠茶深绿而带乌黑光泽;炒青碧绿青翠,烘青呈绿带嫩黄色,瓜片翠绿。

香气:有清香,屯绿有板栗香,舒绿有花香,蒸青有紫菜香。

汤色:青翠碧绿而透明青茶。

滋味:浓醇鲜爽,回味带甘。

叶底:明亮、细嫩、厚软,呈嫩绿色,叶背有白色茸毛。

 


红茶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汉族茶农生产,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茶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选购技巧

1.购买红茶前,先要了解红茶的产地,每个产地不同茶区生茶的茶叶其调制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同。

2.购买红茶时更需注意制造日期和有限期限,以免买到过期的红茶。

3.分辨好包装,茶包通常都是碎红茶,冲泡时间短,适合上班族阴影,但是如果要喝产地茶或特色茶,最好买罐装红茶。

4.市面上卖的茶叶,一般都经过厂商的调配,茶叶专卖店都可以试闻或试喝,你可以试着找出最适合口味的红茶。

5.好的红茶的茶芽较多、高,小叶种红茶条形细紧,大叶种红茶肥壮紧实,色泽乌黑有油光,茶条上金色毫毛较多。

6.上等红茶香气香甜浓郁,滋味甜醇鲜爽,汤色红艳,碗壁与茶汤接触处有一圈金黄色的光圈;低档红茶芽少,条形松而轻,缺少光泽,滋味平淡。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选购技巧

看外观:福建闽南、闽北两地的乌龙茶外形不同,闽南的为卷曲形状,闽北的为直条形状,都带有光泽度。

闻香品味:看了茶叶的外观后就可以冲泡闻其香,品其味。闻香气一是要闻其花香是否纯正,是何香型;二是看花香是浓是淡,稍有花香或有酵香;三是看花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香型。

观茶汤:一般应掌握茶汤颜色为金黄色或橙黄色,而且要清澈,不浑浊,不暗,无沉淀物。冲泡三四次而汤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观茶渣:品饮后要观察杯中的茶渣。茶渣要平伏有光泽,有红边或是红点。还要用手捏一捏茶渣,手感柔软厚实、不硬、不刺手,说明原料好,加工工艺掌握得当。

性价比:选购时如遇到几种茶叶的香味均适合自己的口味,而且价格相当时怎么办?此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最耐泡的。

 

 

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由于采用的原料粗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叶色多呈现暗褐色,故称为黑茶。黑茶主要分为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等。

 

选购技巧

好的黑茶总的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汤色橙黄而明亮,香气纯正,陈茶有特殊的花香或“熟绿豆香”,滋味淳和而甘甜。如果香气有馊酸气、霉味或其他异味,滋味粗涩,汤色发黑或浑浊,都是品质低劣的表现。

黑砖茶品质要求: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砖内无黑霉、白霉等,可以有“金花”,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松香烟味,汤色橙红尚明,滋味醇和。

 

 

茶叶如何贮藏


 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如何保存茶叶,那么必须先懂得茶叶会受到什么破坏,然后次啊能知道要如何保存,以避免这些事物对茶叶的损坏。而各种茶类的素质不同,受破坏的方式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保存的方式与要求也有所不同。

 

绿茶


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产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除了忌潮湿以外,绿茶的保存还应该忌高温、阳光和氧化。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种。众所周知,一款茶叶的好坏,跟它的存放方法有很大的关联,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乌龙茶存放方法。

1.在家里存放乌龙茶,要放在干燥、避光、密封、不通风、没有异味的地方。

2.乌龙茶不要放在厨房或者有香皂、樟脑丸、调味品的柜子里,以免吸收异味。

3.容器选择没有异味的瓷罐、铁罐、竹盒、木盒、瓦坛子等,尽量装满加盖密封后置于冰箱内冷藏。

 

 

绿茶品鉴


绿茶在所有茶类中形状最多,有的细如眉,有的圆如珠。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有自然清新的特质。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名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

判断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其卫生指标需进行理化检验外,其他项目全依赖于感官审评。其中外形审评包括色泽、形态、嫩度(等级)、新鲜度等,是审评的重点。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称作“洞庭碧螺春”。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确认为伪冒品。

颜色: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暗黄,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商业偶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总是应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香者为佳。

 

 

红茶品鉴


红茶干茶经过完全发酵,茶叶内含的物质完全氧化,因此干茶色泽乌黑润泽。红茶干茶条索匀整或颗粒均匀;红茶茶汤汤色红亮;滋味浓厚鲜爽,甘醇厚甜,口感柔嫩滑顺;叶底整齐,呈褐色。

 

祁门工夫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祁门工夫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黔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门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享有盛誉。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

祁门工夫干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国际通过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又称拉普山小种,是中国生产的一种红茶,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这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黑色,但茶汤为深红色。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正山小种红茶是醉古老的一种红茶,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高档正山小种的条索要求粗壮紧实,色泽乌润均匀有光,净度好,不含梗片,干嗅有一股浓厚顺和的烟味。

 

 

黑茶品鉴


黑茶是后发酵茶,茶汤一般为深红、暗红或者亮红色,不同种类的黑茶有一定的差别、普洱生茶茶汤浅黄,普洱熟茶茶汤深红明亮。优质黑茶茶汤顺滑,入口后茶汤与口腔、喉咙接触不会有刺激、干涩的感觉。茶汤滋味醇厚,有回甘。

 

茯砖茶


茯砖茶是黑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产品,约在公元1368年问世,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地的茶味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茯茶”。茯砖茶分为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做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包含多种等级的黑毛茶。

茯砖茶干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现在茯砖大小规格不一。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汤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泡饮时汤红而不浊,耐冲泡。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普洱茶砖


普洱茶砖产于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县,精选云南乔木型古茶树的鲜嫩芽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所有的砖茶都是经蒸压成型的,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铸造成型。

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外包装一定要尽量完整,无残损,茶香陈香浓郁,轻轻摇晃包装,已无散茶者为佳。

 

 

乌龙茶品鉴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因发酵程度不同,不同的乌龙茶滋味和香气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郁花香、香气高长的显著特点。乌龙茶因产地和品种不同,茶汤或浅黄明亮,或橙黄、橙红。入口香气高长,回味悠长。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又称红心铁观音、红样观音,主产地是福建安溪。安溪铁观音闻名海内外,被视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且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而驰名中外。

安溪铁观音干茶制作综合了红茶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特点,属于半发酵的品种,采回的鲜叶力求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成品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苗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是为上品。

 

 

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如同红袍披树,故而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此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九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大红袍干茶是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晾、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成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本书囊括识茶、鉴茶、泡茶、贮藏及茶具茶叶选购知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贴合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读者与审美品位,内容简洁、时尚、轻松、易读。实图对照、生活化的茶具组合、考究的冲泡方式使泡茶、品饮更轻松,更易于读者快速学习和接受。

本文为《中国茶品鉴全书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福建周宁:“云端之城”从茶叶到茶业的蝶变

  编者按:拥有10.7万亩茶园的周宁县,涉茶农户达70%以上。聚焦三位风格迥异的茶人,说说周宁的“茶事”,看看这座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云端之城”,如何让茶叶带动村民走向小康生活。

阮慧鸿:打破传统,把茶做成“茶+”

  周宁泗桥乡泗桥村海拔近千米,坐在古色古香的茶厂里,从上海回乡创业的新茶人、福建润鸿堂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阮慧鸿侃侃而谈。

  2018年,原本在上海从事茶叶贸易的阮慧鸿返乡,开茶厂,拓茶园,产供销一条龙做起了周宁白茶。

(图片来源:海峡通讯,刘掬泓摄)

  把乡农机厂升级改造成茶厂,设计了古韵十足的展示空间,阮慧鸿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茶做成“茶+”。

  展示空间里特设了直播室,团队小伙伴每周都会进行一场网络直播。今年线上布局步伐加快,“我们有了自己的京东店、微店,也开了抖音、快手号,还和邮乐购达成了合作协议”。

  回乡后,阮慧鸿和父亲在邻近的政和澄源乡上榅洋村承包茶园350亩,种植福安大白和福鼎大白。2019年,公司完成了四个品牌的注册登记。

  阮慧鸿利用泗桥接近千米的海拔打出了“亚高原白茶”的概念。对白茶的包装,他也契合年轻人追求便捷、易泡的需求,推出了“饼干茶”、像巧克力球一样包裹锡箔的“龙珠茶”等小包装,还将大块茶饼做成了可手撕的松压小茶饼。为培养年轻人的饮茶习惯,他们还计划设计自有品牌的茶具产品,“从冲泡开始,做年轻人喜欢的茶”。

(图片来源:周宁县共青团)

  “虽说目前茶叶的主要消费群体仍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但年轻消费者正逐渐增多。”阮慧鸿和团队钻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看好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他们提升包装颜值,还给寿眉、银针、白牡丹等茶品安上了动听的名字,风和日丽、丹凤朝阳、枯木逢春……

(图片来源:宁德电视台)

  从上海回到故乡,从销售端转向生产端,阮慧鸿直观感受着做好茶惠及乡里的意义。去年开始,润鸿堂承包茶园不仅给村民直接带来十几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带动了村民的茶青销售。“去年公司在村里收了40多万元的茶青,基地采茶高峰期要雇工40多人,日常茶园管理也雇用村民,劳务支出超过15万元。”阮慧鸿的父亲阮承满说道。

陈桂清:赤子情怀,托起山村希望

  当了30年的村支书,近60岁的陈桂清见证了首章茶产业从无到有。

  海拔800多米的首章村地处偏远,曾经是典型的老区贫困村。陈桂清从隔壁村嫁过来,说起首章的过往也是摇头。20世纪80年代,陈桂清到玛坑茶厂拣茶青,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茶。“那时茶青一斤卖18元,我想种却不知道茶苗去哪里买。”陈桂清萌发了种茶的念头。

  1988年,县人大挂点帮扶首章村,时任周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林清下乡问计群众,想发展什么产业。已经当上村妇代会主任的陈桂清提出想种茶。

陈桂清(左一)和李林清(周华琴摄)

  李林清表示同意并提出由县里补贴茶苗钱,发动村民一起种。“当时全村180户,村干部们一家一户做工作,最终拿出128亩山地。”陈桂清说,县里每株苗补贴0.7元,就这样首章开始种茶,初期种的都是“福云6号”。

  “首章交通不便,茶青得挑到福安卖,靠茶贩来收购,价格都是别人说了算。”陈桂清认定建茶厂做加工,才能掌握主动权。1989年,她办起了首章第一家茶叶加工厂。

首章村(詹佳伟摄)

  如今,首章村集体经济从“零”逐步发展壮大到现在年收入3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这一切源自10年前陈桂清的“无私”之举。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她主动将自家的茶厂低价转让给村集体,并成立首章茶叶专业合作社。陈桂清还发动组织6名村两委成员每人贷款8万元作为集体茶厂运营本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启了首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之路。

  多年种“福云6号”,陈桂清寻思,产量虽大但卖不出高价,必须换种。她带着村民到安溪、福鼎等地学习参观。“在安溪,我们跟茶农一起干活,最长的跟了一个月。”

  学习归来,村民接受了换种。如今,首章的1100多亩茶山种了7个品类的茶叶,金观音、金牡丹、白芽奇兰、福鼎大白等新品种的加入,改变了品种单一的局面。

村支书陈桂清在茶园劳作(图片来源:海峡通讯,刘掬泓摄)
村民在蓝天白云下采茶(图片来源:海峡通讯,刘掬泓摄)

  村里的7户精准扶贫户主要是因残或者因病致贫,村里让他们加入合作社。除了每年3000元的股份分红,还能在茶厂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村民郑兴利的妻子早年患骨癌,为了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在茶厂务工以及分红等收入,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顾得到家里,收入也不错,挺好的。”老郑很知足。

  最近正值夏茶采收,一位大姐朴实地说道:“一天下来能采千把斤茶青,收入800元。”陈桂清透露:“去年合作社仅劳务支出就达到60多万元,雇工采茶,每天女工100元,男工150元。”

  茶叶给首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2200元提高到现在的18000元。

苏文达:另辟蹊径,茶山建起游乐园

  今年初,苏家山休闲农业基地又新增了一条玻璃眺台,这座山城网红游乐园又添了新景致。

  10年间,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从昔日贫困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明星村,成为县城人都必须来的打卡点。苏文达就是那个“点金手”,他在山村建起了一座游乐园,去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

苏家山村全景(叶先设摄)

(汤文娟摄)

  苏家山村群山环绕、地势陡峭,早前交通不便。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苏文达返乡创业,他带回的不仅是雄厚的资金,更是理念和信心。

  2009年,苏文达竞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后又兼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把整修道路、打通交通瓶颈作为头等大事。在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他把自家房子抵押给银行,带头动员村两委贷款垫资,筹资700多万元,建成一条总长4.6公里,路牌、护栏、减速带、绿化带等一应俱全的通村公路,进城时间缩短至20多分钟。他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引来自来水,牵了电线,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水、电问题。

  交通瓶颈打破了,怎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县乡两级的指导下,苏家山村确定了“农旅融合,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2009年,苏文达牵头注册了苏氏养殖有限公司、溢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发展现代农业。他改造茶山,给茶树换种,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养护,注册了“九凤山”茶叶品牌。苏文达给茶统一定价,一公斤4000元,一分不少一分不多,“查出农残我奖励百万元,我对自己的茶有信心”。

 
(图片来源:宁德电视台)

  2013年,为了让茶商近距离接触苏家山的茶,感受茶山美景,苏文达在茶园上空建了一条玻璃栈道,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乘势而为,把茶叶基地当旅游景点打造,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陆续在茶园基地建设观光道、茶山休憩亭,拓建玻璃栈道,新增滑索、丛林穿越、飞碟登月等项目,使之成为风光独特、设施完善、互动性极强的“茶山上的乐园”——苏家山休闲农业基地。去年五一假期,尽管受到雨天影响,但基地5天营收了69万元。

  村里特色产业规模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苏文达和村两委把目光转移到关心关注贫困户、残疾人等群体上。他组织25名党员和群众成立“党群联动致富组”,为30多名村民发展生产提供贷款担保;先后引导40户村民以土地流转、资金等方式入股苏氏公司,每年从公司获得分红,其中6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游乐场固定雇用劳动力超过40个,加上临时劳务,每年吸纳近80人就业,还惠及了邻村村民。

苏家山村村民苏克强在景区摆的手抓饼摊位(黄起青摄)
苏石发承包的碰碰车项目(黄起青摄)

  44岁的苏家山村民苏石发,23年前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他家里有4个孩子,妻子是全职主妇。他和村里另一个贫困户承包了游乐园碰碰车项目。“节假日,我们每天净收入300多元;村里还安排我到休闲农业基地帮忙看车,一个月还有2600元的工资。”苏石发说。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苏家山村全部脱贫;2019年,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游客突破50万人次,旅游、茶叶等各项收入超过1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万元。

苏家山发展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吴宁俊摄)

  文章来源:张颖

  图片来源:如文中所示(封面:周神肇)

  本文编辑:王诗琦、汤文娟

武夷岩茶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系统性保护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月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相关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此前,武夷山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此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也让武夷山成为我国首个“三世遗地”。


武夷山茶农上山采青。邱华 摄


摇青  邱华 摄


武夷山茶园景观 肖文凤 摄


喊山祭茶 彭林华 摄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窥探“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申遗成功了!”11月29日的寒夜,各个工作群组的欢庆消息接踵而来,互致喜讯的电话一个又一个。

这一夜欢庆的掌声和热泪,这一路付出的精力和汗水,都让武夷岩茶申遗专班主要负责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长杨义东难以忘怀。

“申遗成功代表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杨义东介绍道,当时,福建省参与申遗的武夷山、安溪、福鼎等6个地方联合成立了申遗专项工作微信群,取名为“草木人专项群”,因为“人在草木间即为茶”。

前年12月,武夷山市接到通知,要求在2021年3月30日前提交材料。“申遗要求十分严苛,不允许返工,材料不合格的项目将直接从申报文本中被拿掉。”杨义东说。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武夷山即刻成立申报专班,杨义东成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汇编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关材料并统筹协调申报视频的拍摄。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如是概括武夷岩茶的制作特色。

据悉,武夷山人在唐宋时期即开始做蒸青团饼,明朝中后期开始做炒青绿茶,明末清初开始做乌龙茶。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历代茶人的智慧结晶,包括晒青、做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毛火、晾索、拣剔、足火、吃火、团包、坑火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历时一天一夜,将叶转变为茶的过程复杂精妙,加上我们拥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这才孕育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刘宝顺说。

虽然有优势,但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并不简单。

申报工作不仅需要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材料,还需要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传承人情况等材料。“申报工作就像织网,要把庞杂的项目梳理清楚,将方方面面整合起来,‘织’成一份有理有据且打动人心的申报材料。”杨义东说。

为此,申报专班工作人员走访了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20余个,点对点对接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各级传承人18位。

同时,申报专班还聘请武夷山市乡土文化专家赵建平参与——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发布,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茶类榜上有名,赵建平就是当年申遗的骨干成员之一。

在武夷山市文化馆二楼一间满是书香和茶香的办公室里,46岁的杨义东与年近七旬的赵建平反复讨论、修改,时常工作到深夜而不自知……

“我们逐渐梳理出申报材料清单,共包含15个大类、上百个小类,光是材料的目录就有5000多字。”杨义东说。

“非遗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赵建平说,“武夷岩茶这些年活态传承效果显著,传承工作更加全面、系统、专业,非遗研培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丰富多彩,茶人的主动性和保护意识大幅提升。”

直到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武夷山“草木人”才松了一口气。

“申遗成功是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种肯定。”杨义东兴奋地说,“不到10分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视频,有近1分钟的画面在展示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这让我十分自豪。”

“申遗成功是瓜熟蒂落的事,因为中国茶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赵建平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2008年就已尝试叩响人类非遗的大门。虽然有过遗憾,但我们从未失去信心。此次成功经历了10多年的沉淀,而武夷岩茶的生命力也已愈发蓬勃。”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申遗视频中,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制作技艺”展示是在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拍摄的。

走进该博物馆,茶窑存放着从清代光绪年间至当代的“瑞泉”茶样,琳琅满目。茶窑隔壁的茶叶书库,典雅幽静,收录着1万余本历代茶叶方面的典藏书籍,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茶叶是我们世代为生的根本,传承茶文化是每个茶人的使命。”武夷山瑞泉茶业有限公司高管、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介绍,“我们通过全家之力,建设这么一个博物馆,就是希望向世人展现武夷岩茶的辉煌历史。”

“瑞泉”是武夷岩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老字号,经历了武夷岩茶初创、发展、鼎盛、式微、复兴的全过程。早在1644年,黄氏先祖彦捷公便在武夷山水帘洞“瑞泉岩”下制作武夷岩茶。300多年来,黄氏家族一脉相承,发展茶业,黄圣亮已是“瑞泉”的第十二代传人。

黄圣亮告诉记者,早年间,父亲黄贤义用扁担挑着茶叶,坐上火车去福州卖茶。靠着优异的品质,瑞泉茶叶很快在福州市场吸引了一批铁杆粉丝。随后,武夷山旅游兴起,游客迅速增多,父亲又在武夷山做起凉茶生意。

挖到第一桶金后,父亲开始投资开荒种茶。随着茶产量不断增长,他成立了瑞泉茶业公司,并由黄家三个孩子执掌经营。如今,公司已拥有数百亩茶园,产品通达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欧洲等。

“长期以来,制茶是一项苦营生。小时候,我们家所处的核心茶区出行不便,我跟着父亲沿着小溪边走上半天,才能到镇里。‘出山’是件很奢侈的事,每年只能‘出山’五六次。”黄圣亮说,“而今,制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传统技艺仍是大红袍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前来拜师学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首位国家级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叶启桐。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妙复杂,很多环节需依靠制茶师的感官来判断,如低温久烘、复式萎凋等,全凭人工实践积累经验,机器难以代替,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十分重要。”他说。

今年5月15日,第二届传承者·武夷岩茶传统技艺制茶大会闭幕。由包括叶启桐在内的16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组成导师团,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核,从111位报名者中遴选出48位“传承者”。这些“传承者”分别跟随16位导师,进行为期3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系统学习。

今年79岁的叶启桐,祖籍福建省周宁县,上世纪60年代初遵循父亲叶先顺的足迹,来到武夷山学习种茶、制茶。坐落在武夷大道旁的武夷山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是由原来的武夷山茶业总厂改制而来的。它凝聚着叶先顺、叶启桐两代人对武夷岩茶的深情。

叶启桐介绍,茶界泰斗张天福、近代茶圣吴觉农都曾在武夷山茶业总厂任厂长。父亲则从茶工、车间主任,一步步当到副厂长。也正是在这里,叶启桐从工人到技术员、从车间主任到业务厂长,经过经年累月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要熟练掌握制茶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叶启桐表示,“申遗成功,意味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我们深感荣幸。今后,要培养更多年轻人研究茶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发展茶产业,提升茶叶附加值。”

见茶见人见生活

在武夷山大街小巷,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已成了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见茶,见人,见生活”,得益于当地长期以来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走进位于武夷山市区的“不知春斋”茶馆,古意盎然的新式茶空间映入眼帘。屋内一角,一壶大红袍热气氤氲,炉火上的烤柿子香甜软糯,烤橘子的清香杂糅着烤花生的烟火气,三五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看栗子在小炭炉上噼啪作响……这成为今冬武夷山人“围炉煮茶”现象的一个缩影。

“过去,泡茶喝茶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标配;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接触茶文化,茶叶消费群体正朝着年轻化发展。”“不知春斋”负责人邱月微说,“为了适应这种消费转型,我们在装修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茶文化讲解。”

在当地,人与茶的情感渊源深厚。

宋代大儒朱熹自称“茶仙”,曾隐居武夷精舍,以茶清心,著书立说。《朱子语类·杂说》中曾记载,朱熹在向学生讲学时说,“茶本味苦,吃过却甘”,茶是苦与甜的辩证统一体。朱熹认为,理学之道与茶性是相通的,饮茶与修身励志的切合点就在茶的本性上。茶,体现了中和之理,融合了儒家理学文化思想的精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守望着家园,守望着茶山,形成独有的茶民俗。其中,喊山祭茶最为壮观。

“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欧阳修的诗句记录下北宋时期武夷山喊山祭茶的盛典。这一民俗沿袭至今,每逢惊蛰时节,武夷山人开始采茶、造茶,民间仍可见喊山祭茶活动。鸣金击鼓、顶礼膜拜之后,众茶农高喊“茶发芽”,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这一民俗还融入武夷山旅游头部产品、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之中。截至目前,《印象大红袍》已表演5201场次,为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现了秀美茶山间的神奇故事。

活跃于秀美茶山间的何世安,对茶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山场是大自然的馈赠。”

身为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制茶师的他,始终坚持“不打药、不施肥”的生态种茶方式。

2015年,他在茶山上遇见福建农林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廖红——彼时,廖红正围绕新研究方向“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调研。两人在生态种茶的理念上一拍即合。

次年,福莲公司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的600亩茶园成了廖红团队开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茶园”系列试验的第一块茶园。试验中,廖红团队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并以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等方法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茶山上便是另一种金黄和翠绿,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通过现代生态化管理,当年茶叶产量及茶汤的纯净度和甘甜度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何世安开心地说。

这为武夷山茶产业吹来科技创新的春风。

2018年,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生态茶园相关研究成果被引入星村镇燕子窠大面积推广。

去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星村镇茶农范德兴,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生态茶园的建设,让茶山、茶人都焕然一新;现在,又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加持,大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更高了。”范德兴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茶园种上樱花、银杏,不仅改善了生态状况,也让茶园景观更丰富。每当茶园内的树木开花时,许多游客会慕名而来。

福莲公司在星村镇打造了一个茶庄园。庄园内汇聚了山舍民宿、茶山漫游道、岩茶生产车间、制茶体验中心、吴觉农纪念馆,游客在此可全方位感受种茶、采茶、加工、储存和品茶的沉浸式茶文化体验。前几天,该茶庄园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2022中国旅游创业创新精选案例、城市旅游优秀案例。

一片“金叶子”,连着一二三产。武夷岩茶穿越历史而来,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新探索中,不断散发出时代的新芳香……(见习记者姚雨欣通讯员李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福建项目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武夷山一带。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300多年历史。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做青与双炒双揉技术是其特有的工序。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持续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双炒双揉则是茶叶形成“三节色”“蛙皮状”的过程。

铁观音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安溪县。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西坪镇的茶农魏荫信奉观音菩萨,因观音托梦,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魏荫遂将茶树移植到家中一口铁鼎中,经数年培植,制成的茶叶品质特异,香韵非凡,取名“铁观音”。

制茶师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晒青、晾青、摇青,使茶叶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和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再进行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通过揉捻和反复包揉、烘焙,形成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福鼎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芽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因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其初制技艺主要是晾青、萎凋、轻揉捻(新工艺白茶特有)、并筛、烘焙;精制工艺流程为拣剔、拼配、烘焙、装箱。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主要流布于福州市,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时福州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时加工技术走向成熟稳定。清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

窨花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重点工序,根据每年茉莉花的品质和茶坯质量,最高可做到八到十窨。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发源于福安市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成功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从清光绪六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多达1万多担,成为当时欧洲皇室贵族所青睐的下午茶。

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4道工序,制成红毛茶;毛茶再经过初抖、平筛、撩筛、捞筛、复抖、紧门、毛选、复选、清风,以及风选、拣剔、复火、拼配匀堆等精制工序,最终形成成品茶。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漳平市,其紧压茶技艺填补了我国乌龙茶紧压茶的空白。漳平茶农在闽北乌龙茶“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轻发酵”的基础上,结合漳平茶实际,创制出便于携带的四方茶饼,该制饼工艺成为漳平水仙茶的独特技艺。

模压造型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该技艺使用木制模具。将包装纸铺开,上置木模,加入约14克揉捻叶,再用木槌加压造型,成型后将纸包扎紧,用米浆黏封。

(记者郭斌整理)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