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会降火吗

找到约324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

本文作者:陆鹏LuPeng,Ph.D.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

最近,我在豆瓣读书上看到了一本评分高达8.0分的书,是由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和徐平老师编写的《茶文化与茶健康》。该书于2014年1月首次出版,经过修订后又在2017年9月出版了第二版。从大家的留言可以看出该书在饮茶爱好者中的评价非常不错[1]。

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

我本人也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2]。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关于茶叶相关的生化知识。王岳飞教授也是我本人十分尊敬的一位教授,他在园艺学领域的研究颇有价值。但是,当我看完《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之后,我觉得其中有一些地方与我自身的想法不太一样。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我自己的浅见。

《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的第五、六、七章的标题分别为“茶食品与保健品”、“茶为‘万病之药’”、“茶保健九大功效”。主要内容为介绍茶叶的保健效果。行文方式对读者来说十分亲切,使人有非常良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通篇阅读之后,所有的关键论证部分都没有标注明确的信源,这大大降低了文中论点的可信程度。读者如果想要查证其观点的正确性也变得十分困难。其中有一些论述也有待商榷。下面我们就第六章“茶为‘万病之药’”为例(《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第54页),做一个详细的剖析,也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浅见后能自己思索一下。

万病之药查证信源

王岳飞教授在第六章开篇说:“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大家知道如果一个药是‘万病之药’,如果我说我这个药能够治百病,那一定是狗皮膏药、假药,对不对?你这个药什么都能治那肯定谁都不信,但‘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绝对正确。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先来了解一下‘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的历史回顾,然后再了解“茶为万病之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任何药物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最直接简单的科学证据就是去看权威期刊发表的临床医学论文。就算没有临床研究,至少也得引用经过科学界同行审评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进行论证。某项药物的有效性,只能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它的情感都是过于主观和片面的。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证。

【原文1】:

茶叶在我国最早作为药物使用,以前把茶叶叫茶药。最早的药理功效的记载是在《神农本草》里面茶的起源部分。这里面说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了汉代就把它当成长生不老的仙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关于茶的评论“茶治脓血甚效”。名医华佗也讲了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就是说茶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所以在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让我们提神、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那么宋代以后,关于茶功效的记载就更加深入了。像苏东坡的《茶说》、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都描写到茶的功效。

【查证1】:

已经有农业考古学者指出,《神农本草》里根本没有真正记载过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语句[3],[4],[5],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

我认为这一段文字有以下两点主要问题:

1,企图在古文中寻找答案;

2,树立无关权威。

咱们先讨论第一个。文中引用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一句“茶治脓血甚效”;华佗的一句“苦茶久食益思意”;陆羽的《茶经》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文献的记载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并没有科学思维,一般是基于个例的主观推测。古代医书中的记载本身就需要通过现代科学来验证。仅仅因为茶叶的功效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就得出它确有这些功效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并不可取。

至于第二点,如果引用张仲景、华佗、陆羽、李时珍等古人的理由是他们与医学相关的话,那么引用苏东坡、吴淑、顾元庆等文人的作品就不太能够理解了。就算是一位科学家,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在他擅长的领域之外,都有可能犯常识性的错误。古代的这些文人虽然名气很大,但是都是与医学不相干的名人。如此树立无关权威,似乎透露着这么一个信息:让大家认为古代名人们都说喝茶有这些功效了,你还不信吗?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文人也只是文采好,对茶叶的功效怕是没有什么研究,文人的记载并不能证明茶叶就一定具有那些功效。

【原文2】:

茶的功效在《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那么像日本种茶的鼻祖——荣西,“茶禅一味”是他提出来的。他在《吃茶养生记》里面讲到“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他觉得茶能够养生,能够延长我们的寿命。茶刚开始传到欧洲去时,它不是放在食品店、茶叶店里卖的。它是放到药房里卖的,它是作为一种药去卖的。

【查证2】:

这段论证原文比较散,我按顺序依次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1,本草纲目的例子,我的理解是,“火”会引起身体很多问题,茶叶能降火,所以茶有很多功效,是“万病之药”。上火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比较神秘且不能被定量的一个概念。为此我去查了一下中医对于火的描述。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关于热(火)邪的记载:凡致病具有燔灼、炎上、急迫基本特性的外邪,称为热(火)邪。热邪,又称温邪、温热之邪。热之极则为火。温、热、火邪三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热(火)邪只是中医学中致病“六淫”中的“一淫”。“六淫”中其他的致病因素还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和“燥邪”[6]。茶叶能不能降火我不知道,不过就算能降火,那么茶叶是否也能治疗其余“五淫”引起的疾病呢?

2,日本荣西法师的例子也涉及树立无关权威。我们知道,哪怕是在当代,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快的。一名老医学专家的个人观点如果没有经得住同行审评,也是不能被科学界所认可的。日本荣西法师虽然有名,但是他个人对茶叶能够延长寿命的观点,也仅仅只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因为他有名,就用他说的话来论证茶叶能够延长人们寿命。

3,欧洲人把茶叶当药的例子。我不否认茶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不能证明茶叶是“万病之药”,这过于夸大茶叶的功效。

【原文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出现了研究茶的高潮,因为日本科学家最早揭示了茶里面的茶多酚能够抑制人体的癌细胞活性。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研究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林乾良教授总结了很多的文献,把茶的传统功效归结为让人少睡、安神、明目等24项。从这些总结来看,茶真的可以预防治疗很多的疾病,这句话“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

【查证3】:

这段话其实已经不证自明了。林乾良教授总结了24项茶叶功效。我认为与其称“‘茶为万病之药’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这24项就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疾病了吗?我实在无法理解怎么就“非常正确”了,不如展开介绍林乾良教授总结的24项有限功效

【原文4】:

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像我们现在中外营养学家评的“十大健康长寿食品”、像中国的《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杂志都把茶作为最好的抗氧化食品或者营养食品去推荐。德国的《焦点》杂志把茶列为十大健康长寿食品。而且绿茶有神奇的功效,它能够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前列腺癌、能够减肥、能够燃烧脂肪。茶的这些功效在其他中外文献中都有论及。现在全世界对茶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科学家在研究茶跟健康的关系,从1985年到今天世界上有茶与健康关系的文献数量越来越多。1985年只要三五篇,到2005年就有500多篇,现在有1000多篇。这表明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关注茶的健康作用。

【查证4】:

这一段开头虽然说了“现代医学又证明了整个论断”。但是下文的例子中没有一个是现代医学的相关的。中国的《大众医学》,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以及德国的《焦点》都不是科学界广泛认可的现代医学领域权威期刊。而且就算这些杂志的报道是可信的,他们也仅仅刊登了茶叶的有限功效,而并不是把茶叶报道为“万病之药”。比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时代》报道了绿茶的抗氧化功效。德国的《焦点》杂志报道了长寿。《大众医学》2003年评了一个“十大健康食品”里面都有茶叶”就更有意思了。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当年同样被评为“十大健康食品”的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牛奶、酸奶;海鱼;番茄;黑木耳、松蘑等菌菇类;胡萝卜;荞麦(燕麦);禽蛋蛋白[7]都能被称为“万病之药”了?

原文段落最后提到了研究茶叶的论文越来越多,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意识到,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研究领域的论文都会只增不减,研究茶叶的论文多了,并不代表茶叶就是“万病之药”。茶叶的功效是一个客观实在。有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这与发表论文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

【原文5】:

第二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下茶为什么可以叫做“万病之药”。它的功效成分很多,茶里面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对人体的身体功能有很多的好处,所以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这个茶树长成以后,你把叶片采下来以后,可以作为一个药物去使用。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我们知道食品有六大营养素,现在有人把茶多酚提高到这个高度了,表示茶的功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大。现代医学有一个学说叫做“自由基病因学”,它可以解释“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

【查证5】:

“有人把茶树叫做合成珍稀化合物的天然工厂”,“有人甚至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如果王教授是写散文,我没意见。但如果是严肃的论证,这种“有人”实在太不严肃了,你至少应该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人吧?否则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某个茶叶厂的厂长呢?某人有比较新颖的观点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不管是谁提出的科学观点,都必须经过科学界的同行审评才能被广泛认可。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某一个国际权威机构和国家级组织把茶树叫做合成珍惜化合物的天然工厂,也没有把茶里面的茶多酚叫做“第七营养素”。这怕只是“某人”的一厢情愿。

自由基病因学也检索不到,所有的词条均来自于王岳飞教授本人。因此,自由基病因学也并不是广泛认可的一个理论。只怕是故意创造听上去高大上的词汇提升所谓的可信度。

科学精神证据为王

其实这本书的第五、六、七章充斥着大量类似的论述。时间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写在最后,我觉得科普文不能因为读者是小白,就丢失了科学精神和论证的逻辑。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创作的科普文更应该摆事实讲证据,否则不仅起不到科普的效果,反而愚弄了大众,岂不贻笑大方。

参考信源: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8052/

[2]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0901ZJU181-1206695831

[3]林乾良.神农得茶之说不可信[J].中国茶叶,2013,35(06):37-38.

[4]陈椽.《“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J].农业考古,1994(04):187-189.

[5]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J].农业考古,1991(02):196-200.

[6]谢宁.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四版),2016,p190

[7]http://unn.peopledaily.com.cn/GB/14739/22118/2216932.html

喝普洱茶为什么会上火,解密普洱茶上火的根本原因!

有茶友留言道“为什么喝普洱熟茶会上火,不是说普洱茶有清热降燥的功效吗?”“我体质偏热,适合喝普洱熟茶吗?”。“为什么喝新茶会上火”。喝普洱茶为什么会上火呢?是个人体质问题,还是普洱茶年份问题呢,今天梵君就来和大家聊聊喝普洱茶上火的根本原因。

一、生产工艺为根本原因

普洱茶有生普和熟普之分:生茶茶性寒凉,有清热降火之功效。熟茶茶性温和,有驱寒养胃之功效。而熟茶茶性之所以温和,是经渥堆发酵后的结果,而喝普洱熟茶上火的原因也多来自渥堆后产生的。

普洱熟茶的制作工序: 茶鲜叶——杀青——揉捻——晒干——湿水——渥堆发酵——出堆——分解——干燥——筛选——蒸压——干燥摊晾。

1、刚刚完成渥堆工序的新制熟茶,茶性燥热。在旧时国营厂时代,为了将新制熟散茶的堆味散去,熟毛茶往往要经过数年的仓储后才进入成品精制工序(拼配—压制),这个以散堆味为目的的仓储过程同时获得了降低茶品燥火的效果。而如今,大部分茶厂都因成本的压力而将熟毛茶的散堆时间缩短。茶品一旦压制成型,堆味及燥火褪去的速度就会大大的降低,品饮新熟茶,上火的概率甚高。

2、为解决堆味及燥火问题,同时还要缩短原料到成品的时间,部分商家会在压制前用热蒸气处理熟毛茶原料。经蒸压处理后堆味降低,但茶品质受损,后期转化不理想,茶叶的燥火问题更加严重。

3、熟毛料经蒸压成型后,一般会选择干燥摊晾,而部分商家为缩短干燥时间,加快熟茶上市的步伐,选择60~80℃的高温烘干,这不仅使得茶品燥火更严重,茶叶品质也因此大大受损。

二、体质偏热者更易上火

现代中医提出人体有八种体质,其中两种体质喝普洱熟茶容易上火,分别是阳盛体质和血瘀体质。

阳盛体质:多表现为形体壮实,面赤烦燥,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血瘀体质:多为面色晦滞,体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痰。

上述两种体质的人,喝熟茶就容易上火。

如何避免喝普洱熟茶上火?

1、选择陈化后的普洱熟茶不易上火

熟茶燥火的褪去,最为基本的就是用时间换品质——也就是陈放,存放二三年的普洱熟茶,堆味和燥感基本都会褪去,茶性温和,口感更为温润醇和,可降低上火的概率。

2、适度喝茶

凡事讲究“度”,过犹不及,普洱熟茶虽好,但也不能过度饮用,理性喝普洱熟茶,避免上火的现象。

3、喝前醒茶

普洱熟茶拆散后进行预醒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褪去燥火,因此在品饮前的拆茶醒茶就十分有必要了。

普洱熟茶作为养生的好帮手,有分解脂肪,清理肠胃,帮助消化,暖胃等诸多功效。在购买普洱熟茶时,选择大品牌的普洱熟茶(降低由加工工艺不当引起燥火的可能),其次根据自身体质科学饮用普洱茶。

重磅: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由于茶与文化在我国的长期脱节,所谓文人茶会,也仅限于极少数人的圈子里面,真正懂得喝茶的高手寥若星辰。加之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喝茶、喝好茶基本还是奢侈之事,遑论治病和养生?

不走遍千山万水,怎敢说阅尽春色?不喝遍世间众茶,又岂能谈论茶的要义?

茶,一种日常饮品,在古代,不断有文人雅士为之打造文化形式感,直至南宋时期禅宗东传,它被带到东瀛,并且与饮用者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道”的象征和体现。不过,在中国较长时间里,它的属性仅仅被归为“生活”,一切神性都止于日用。

直到今天,茶道的引入,品茶喝茶之风的空前泛滥,使得茶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让喝茶的问题重新被日常重视,喝什么,怎么喝,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追求健康、生态,讲究茶品,更在乎“喝”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喝茶的人是很难或根本不去区分茶的种类的,以普洱茶为例,不少人仅限于能够分别生茶和熟茶。我们的市民群体普遍“不思亦不学习”,一方面害怕身体有病,一方面又缺乏茶饮常识。

人云亦云的“绝好土壤”使得很多“聪敏”的茶商就此顺水推舟,迎合消费,对茶的保健养生作用进行深入发挥,以及无中生有的功能再造,精心策划,选中昂贵的古树茶(这里所指普洱茶)大作文章——古茶树能治病的传说于是在市场上愈演愈烈。

因为古树稀有,很多消费者相信古树茶好,相信喝古树茶能够治病。“福如生命养颜水,寿比普洱古茶树”,天地造化呀!

古树茶确实是罕有之物,是佳茗。那么,古树茶真如商业广告所传的那样有神乎其神的治病之用吗?

我们就从古人的发现开始谈起。

古人喝茶,一方面讲究茶道章法,饮茶之益在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正清和之气。另一方面以茶会友、度日,拣茶入味,把茶作为一种日常,贯穿生活,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的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不能定论。作为有图腾的民族,我们相信诸神的存在,相信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大体上,茶的功能起源有五种主要说法,分别是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

药物说就认为,茶在最开始是因药用介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作为图腾和偶像,我们且相信祖先有“神农尝百草”的经历。但科学和实践告诉我们“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万万不可信的。荼即是我们所谓的茶,茶若真有此等解百毒的功效,医学存在的意义又会有多少?

陆羽讲茶“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说的就是“草木有本性(心)”。千年古树茶可以说是广集天地之灵气,汲尽日月之精华,性属灵。但作为一品有药元素的生态茶,它的功用主要还是在于保健和养生,而非治疗意义上的“药用”。

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

《茶经》云: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大唐《新修草本》载:

“茗,苦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药圣说“火为百病”,不是说上火就是有病,而是说上火会引发各种疾病,用茶降火效果佳。

认为茶之用主要在于保健养生的不只陆羽。中医也认为饮茶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延年益寿的主要原因,这些功效说到底还是保健养生。

但无论是中医所讲的茶的药用,还是云南少数民族以茶入药的传统土方。他们所说的茶的药性,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上述调理身体的保健养生之功用。

很多消费者信奉茶的排毒作用,因此时常作牛饮之态。那么喝茶排毒的说法是否可信?

有研究表明,由于茶本身功能相对单一性,喝茶对促进肠胃蠕动消化食物、提神正气等有帮助,但还没有准确的研究能够佐证喝茶能实现行之有效的无害的排毒养护效果。

也有学者罗列了“茶叶可治的疾病”目录,并在目录之下分别注明对应的食用方法和计量。认为茶叶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红白痢疾,急性、慢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心力衰竭,稻田皮肤,痈疖肿毒,水火烫伤,缠蛇丹。但没有科学论据,也没有可靠的支撑数据。

目前学界对普洱茶的药性研究,较为可靠的是《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文,该文系统的对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严密的测验梳理,并对普洱茶生、熟茶进行了各项数据的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药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统计。得出很多支撑普洱茶利于保健养生功用的数据,但也没能明确普洱茶在治病意义上的药用。

民生之重,重在衣食,国民自古以食为天。

近代以降,国人对食品愈发重视,从定时定量逐步迈入追求营养保健,对食的需求,到今天,品与质,量与时,缺一不可。

放眼当下,食品安全事件触目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下的市场供给质量反差极大。

茶饮作为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样也面临着供给质量的危机。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到以“人民币”衡量一切的阶段,人们满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从一些茶商到茶农,“唯利”主义横行。茶农为提高收入,大量使用农药,保证茶叶产量;茶商则为盈利,大量收购诸如台地茶等便宜毛料,而台地茶的生态情况,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

可想而知,用不生态的茶料制作的茶,不但有失保健养生的功效,还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滋生。对比这些茶,生态良好的古树茶,其保健养生效果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古树茶尤为珍稀珍贵。那么,它的保健养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吗?

肯定不是。长期性惯性饮用古树茶,对调节人体微量元素、调理生理机能是很有帮助的,然,古树茶的这些功效的发挥都需以一个“长期”为前提。

我们可以简单想一想,古茶树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吗?

从红茶菌到喝尿疗法,从一个个医药神话的破灭到一幕幕聚敛不义之财的闹剧,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搭台的就有唱戏的,有敲锣的就有听响的,时代卖出一副副各种各样的“拐”。

吃茶在古代世界,是日常活法,又是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随着茶的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茶的功用围绕着养生逐渐扩大,甚至被推广为治病除患之物,一切透着浓浓的功利至上的味儿,这是不现实的和荒唐的。

迎合市场成为似乎现代茶业和茶本身的难辞其咎的任务。但古树茶不应被过度炒作和解释。

古树茶是好东西,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树茶生在深山之内,漫长地接受着天地日月的沐浴,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瑰宝,随天地生而有之,与万物同生同长,是一味绝伦的存在。这与它能不能治病无关,它的价值远不在于此,更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与中国之道吻合的君子品质和隐者精神。

茶的存在,古树茶的存在,就像神灵的存在。在万物毓秀的自然界,古树茶根于沃土,秀于万木,我行我素,芳香黯然。我们更应该以至仁之心去敬它,欣赏它。

我心敬佛,但我不信佛教。我心向茶,但我也不迷信芸芸如是说的茶学。

因茶结缘,有人劝我皈依耶稣基督,我委婉拒绝了。

上帝与佛祖与诸神一样,存在与否,仍需敬畏,这是一种礼。“和、敬、清、寂”是一个茶人该有的修为,我爱茶,所以早已将“茶”道看为了一种宗教来修行朝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素有居敬之心,固然会遵守我认为是对的东西,我想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效仿古仁人之心,在“问茶”的路上,“修辞立其诚”,赠人予佳茗。

一杯茶不喝完,新的茶水就不能倒进杯中。杂念太多,身心就很难放空,纵然吃掉千万株古茶树,又能改变什么呢?

找到约31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