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种子

找到约1,17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一周茶事 :又有茶叶种子“上天”了,400余家商户使用“信阳毛尖”被起诉!

产业发展

1、福建“国家茶叶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国家级项目获批立项

近日,由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荐的“国家茶叶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国家级项目获批立项。该平台由福建农林大学、宁德市标准化协会、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承担建设,将有力推动“三茶”的标准化工作,为福建茶企茶农提供专业的标准化技术服务。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

品牌活动

2、神舟十二号搭载政和白茶种子“上天”

11月29日,“太空搭载政和白茶种子移交选育接交仪式”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太空搭载白茶种子。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政和白茶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在太空运行90天,于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成功着陆,并于9月27日开仓取出。经北京市公正处公正本次搭载种子的包装袋封装情况良好,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物之一。据悉,搭载神舟十二号政和白茶种子分两批,一批于2021年4月29日,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目前还在太空运行。

来源:说茶ShowCha

3、福鼎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盲评开汤审评

12月1日,福鼎市茶业协会汇集了21名经验丰富的本地白茶审评专家与18名审评服务志愿者,进行福鼎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盲评的感官审评。审评结束后,还召开了分析会,各组审评专家根据感官审评结果发表意见,对此次质量盲评进行分析、研讨。本次质量盲评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中小型企业门店货架上的茶叶进行了综合摸底。

来源:福鼎市茶业协会

4、信阳市茶叶协会诉400余家商户商标侵权

近日,广东东莞一商户因售卖“信阳毛尖”被河南省信阳市茶叶协会起诉并索赔3万元。对此,信阳林茶局工作人员称,这是信阳市茶叶协会正常的商标维权,商户若使用“信阳毛尖”商标需通过该协会授权,申请授权无需费用。据了解,该协会以“侵害商标专用权”为由,已将400余家店铺、超市等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停止生产销售侵权商品并赔偿。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5、第24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12月2日,第24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口武展)盛大开幕。本届大会参展品牌阵容强大,全国超600家知名茶企强势入驻,展览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1000个。据了解,本次茶博会是历年来秋季茶博会的第一次鄂茶组团,展示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就。除此之外,茶服、精品茶器具、紫砂陶瓷、工艺品、珠宝玉石等产品也是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

来源:武汉茶博会

6、武夷茶世界正式开业

12月1日,武夷茶世界开业仪式——“汇百企千茶、敬世界一杯”专场演出在武夷茶世界商业广场举行。武夷茶世界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规划有品牌茶企、茶周边产品、茶研学基地、茶道体验馆、茶拍卖平台、餐饮、休闲、娱乐、市集、茶直播间、国内首个茶主题沉浸式光影秀及场景式文化互动街区。目前武夷茶世界项目已签约茶企近百家,全国多家龙头茶企和武夷山当地知名茶企入驻。

来源:武夷山新闻

新茶饮

7、华北制药旗下“甄饮子”茶饮品牌将开始招商

“甄饮子”是华北制药河北华维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打造的茶饮品牌,以唐宋“饮子”为切入点,契合药食同源理念,甄选新鲜营养食材调制的新式茶饮。据悉,“甄饮子”品牌运营人员表示,“甄饮子”茶饮品牌将开始招商,目前,招商资料已在制作,后续将开启招商相关活动。

来源:财联社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为什么要花2个多亿从印度进口茶叶!

  原标题:耻辱!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为什么要花2个多亿从印度进口茶叶!


  中国,世界第一产茶大国。


  2019年,中国干毛茶产量279.34万吨,居世界第一。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中国还需要进口茶叶4.34万吨,比上一年增加22.25%。其中,从印度进口的茶叶最多,达1.33万吨,花了外汇3124.54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大约2.2亿。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市场那么大,茶叶不够喝,进口一些茶叶很正常。然而,2019年茶叶内销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仅2019年,就有40万吨的茶叶库存(茶叶库存一直都有)。


  本国产的茶叶卖不出去,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茶叶,这对于茶叶起源国,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是一种耻辱。


  -01-


  中国茶叶衰落、印度茶叶逆袭


  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种植茶叶了,现在发现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是临沧锦绣茶祖,距今已经3200年了。


  中国茶叶,无论茶文化还是玩茶,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有茶圣陆羽,著有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宋朝点茶法(抹茶)玩得登峰造极,被日本人照搬过去,成了日本的茶道,如今,造西方眼里,好像日本才是茶道的正统,其实,那是中国宋朝人玩剩的。


  明清更是把茶叶功效发挥到极致,茶叶不仅用来喝,还可当作战略物资,“以茶制夷”,尤其乾隆帝对付沙俄的时候,玩得炉火纯青。


  3000年来,中国茶叶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为何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所有的根源,来自一场茶叶盗窃。


  茶叶的兴衰,伴随着国家的兴衰,清政府腐朽不能,茶叶也看不住,被英国人偷到殖民地种植,彻底改变了中国茶叶的历史(换在今天试试,谁敢来偷)。


  当时,英国是世界霸主,买茶叶亏了很多钱,居然要世界霸主掏钱,一分也嫌贵!直接把茶叶树种偷回去,在殖民地种,拉回本土去享受,不是更赚吗?


  1839年-1862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罗伯特福琼到东印度公司。1948年,罗伯特福琼到中国武夷山,冒充长城以北的商人购买茶种。


  热心的茶农带着全程一言不发的罗伯特福琼,参观茶叶基地和制茶间,并向他介绍了茶叶制作的全过程。


  他第一次偷盗并不成功。1851年2月,第二次偷盗,福琼在浙江、安徽、福建采集到的茶叶种子装了整整16个巨大的玻璃柜,带上了8名武夷山制茶师傅(每人月薪15美金),以及大批的制茶设备工具,从上海坐帆船前往香港,4天后在香港换乘“玛丽伍德夫人”号蒸汽船,3月15号抵达了印度加尔各答。


  福琼带给印度的,是17,000粒茶种,23,892株小茶树,一个成熟的茶叶种植团队和全套的茶叶制作工艺:这是当时中国最大出口行业的全部核心机密。


  茶叶本来是中国独有的,而且清末之前的100多年,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外汇。1840年,中国茶叶出口1.3万吨,占到中国总出口量的93.9%。


  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中国茶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量一路猛增。到1870年,茶叶出口量达到10万吨。


  然而,出口量猛增不过是回光返照,随着殖民地茶叶的大面积推广,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到19世纪末,中国茶叶的噩梦来了。


  中国独占茶叶的时候,世界100%的茶叶都来自中国,1870年之后,殖民地茶叶几经裂变,大量投入产茶。


  中国茶叶,开始输给了印度,1890年,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超过中国,1893年,印度茶叶出口量已经是中国的三倍。(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几乎是明抢)


  到1903年,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量降至33.09%,1921年暴跌至8.79%,已经丧失世界一流茶叶大国的地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茶叶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


  生产力,中国茶叶的命运

  只有生产力才是最真实的,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力,1870年,在英国的扶植下,印度茶叶大量使用机械化。


  机械化的使用,必然会导致规模化,19世纪90年代,印度已经出现千人级茶厂。而中国,始终是是一家一户小农茶叶。


  面对印度茶叶的强势崛起,中国也认识到机械制茶的重要性,当时在《申报》等主流媒体大量宣传机械制茶,呼吁提高中国茶叶的生产力。


  有一种声音如果中国有几家规模茶厂,或者能够团结一起,能与印度茶叶竞争,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事实上,就算当时小茶企能团结在一起,也改变不了中国茶叶落后的命运。中国茶企想改变,但是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根本改变不了。


  机械化制茶,不是想做就做得了的,要资金要技术要经验要钢铁,而这些东西都不会从天而降。


  1861年,中国才开始洋务运动,一年钢铁产量就那么点,偌大一个国家,根本轮不到茶叶,机械制造的公差,一个螺丝钉都考验着工业能力,要实现机械化制茶,以当时的国力,根本不可能。


  这些工业技术,要么像大清一样下血本买到工业技术的皮毛,要么几代人积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父母一辈60后70后,在工厂里干苦活累活脏活,帮发达国家做衣服,一件衣服赚1美元,通过低端产业慢慢完成资本积累。然后再造稍微有技术含量的电视机,积累本钱,国家才有钱买重工业设备和技术,推进大规模生产,在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领域抢到饭碗,积累尖端技术。40年3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在半导体和5G方面的冲刺。


  而当时的中国,没有工业提高生产力,摊薄成本,茶叶没有价格竞争力,中国茶叶,也就沦落了。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开始,中国茶叶就输了。

  -02-


  当下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魔幻的是:中国茶叶到现在,依然是小农生产,相当分散,没有凝聚力,有品类没有品牌。比如,乌龙茶有名,但哪个品牌的乌龙茶最好;冰岛茶很好,但市场上的冰岛茶,9.9元-99万,哪个品牌的冰岛最好,却没有共识。


  我们可以用中国茶讲究茶文化,好茶留着自己喝,垃圾茶卖往国外来安慰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没有竞争力的现实。


  茶叶出口,不及立顿


  立顿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依然是中国茶叶绕不开的坎。


  2008年,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立顿茶卖到全球,中国茶叶也有出口。中国国内市场庞大,消耗了大量的茶叶,但说出口,中国茶叶却很尴尬。

  201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的文章,让当时的茶行业一阵激动,似乎看到了希望。


  到2019年,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我国茶叶外销36.65万吨,出口金额20.2亿美元。


  据《经济日报》报道,2019年,茶叶巨头立顿仅红茶销售额就达28亿美元,高于当年中国茶企总出口额20.2亿美元。


  要不是内销市场撑起了202.56万吨、2739.5亿元的市场,望着全国各地大茶仓里卖不出去的库存,中国茶叶会很尴尬。


  单产低


  2018年,我国茶叶产量261.6万吨,是第二名印度131.1万吨的两倍。


  但是,论单产能力,印度茶叶的单产为每公顷17.1吨,而同期的中国只有10.3吨。


  出口单价


  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为5.51美元/千克,不仅低于2018年日本27.3美元/千克、法国19.75美元/千克、德国11.22美元/千克等发达国家,就连巴西8.78美元/千克也比不上。


  国际贸易优势指数


  国际贸易中,通常用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专门用来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在贸易中的优势。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茶叶RCA指数是1.79,而印度是6.36,竞争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全球十大茶企,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中茶和澜沧古茶争夺茶叶第一股的消息,在茶圈内沸沸扬扬。


  2019年,中茶营收16.28亿元,净利润1.66亿元;2019年,澜沧古茶营收3.8亿元,净利润0.81亿元。


  这是中国大茶企的实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茶企,一个立顿年营收就将近30亿美元,全球十大茶叶相关的企业,没有一个来自中国。

  -03-


  中国茶叶复兴,任重道远


  论产量,论出口量,论内销量,我国都是茶叶大国,但说起茶叶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茶叶存在没有品牌,单产不高的窘境,就当下的茶行业来说,茶叶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要要看清自己的短板,对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不盲目自信,也不用妄自菲薄。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既要了解中国茶叶的现实,顾忌全国8000余万茶农的心声,又要做大茶产业,出口创汇。


  不该踩的坑


  中国茶叶依然手工制茶为主,效率远远比不上机械化生产。我国茶叶市场,国内需求是主体,其次才是出口创汇。也就是说:不该弃手工,转向机械。

  主体:满足国内市场


  中国茶与西方茶,有不同的需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中国茶则讲究茶文化,慢工出细活。中国茶叶千百种,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追随者。


  这决定了结果,卖茶叶,挑出一家中国茶企,卖不过西方茶叶,这是事实。但茶文化,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卖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


  无论中国茶还是西方茶,本质上都是一种饮料,都有茶的味道。西方茶叶解渴,不能品味。


  中国茶则是一种享受,中国茶色香味俱全,茶有千百种滋味,能解渴,能生津,有回甘,品味一杯茶,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这就决定了,国内市场高端茶叶,依然讲究匠人精神,慢工出细活,用好原料做出好味道,给人不一样的享受。


  其次:出口创汇


  这一点简单粗暴,国外市场不了解匠人精神,反而觉得双手制出来的茶,没有机械制茶先进;他们也不会泡功夫茶,只会一个袋泡茶放在杯子里,冲上热水,直接饮用;对茶道也没有过深的研究。


  我们的目标也简单:出口茶叶赚钱,走现代科技路线更划算。用中低端原料,全程机械化生产,加上现代拼配科技,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压低出口价格,抢占市场。


  要让别人为自己的茶叶买单,有些坑是不能踩的:


  农残:最近几年,中国茶叶农残的报道少了,但国外对中国茶叶农残的阴影,却根深蒂固。


  远的不说。非洲小国摩洛哥,喜欢喝薄荷绿茶,是我国传统茶叶大客户,每年要从中国买4-5万吨绿茶中的珠茶和眉茶。


  2015年,摩洛哥颁布了《关于商品茶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法令》,2017年后,摩洛哥对商品茶要求更严格。新增茶叶农残限量要求,导致我国出口摩洛哥茶叶被官方大量扣留,且价格同比下降了1.17%。

  欧盟国家不买中国茶叶,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农残。农残超标一次,偏见就是几年。


  说了这么多,重点只有一句:茶叶使用农药一定要合理。为了产量滥用农药,这种刨自己祖坟的事,不能做。


  品牌化。茶叶要赚钱,要打进发达国家市场,还得靠品牌,中国茶叶,一直都是有品类没有品牌。如今像今天这样,让茶行业自由散漫的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出现国际性的茶叶大品牌。这一点,除了政府扶持,别无他法。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茶叶的大趋势是:


  中国茶叶,由大到强,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这条复兴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为什么要花2个多亿从印度进口茶叶?

  中国,世界第一产茶大国。2019年,中国干毛茶产量279.34万吨,居世界第一。然而,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中国还需要进口茶叶4.34万吨,比上一年增加22.25%。其中,从印度进口的茶叶最多,达1.33万吨,花了外汇3124.54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大约2.2亿。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市场那么大,茶叶不够喝,进口一些茶叶很正常。然而,2019年茶叶内销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仅2019年,就有40万吨的茶叶库存(茶叶库存一直都有)。本国产的茶叶卖不出去,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茶叶,这对于茶叶起源国,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是一种耻辱。

-01-

中国茶叶衰落、印度茶叶逆袭

  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种植茶叶了,现在发现最早的栽培型古茶,是临沧锦绣茶祖,距今已经3200年了。中国茶叶,无论茶文化还是玩茶,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有茶圣陆羽,著有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宋朝点茶法(抹茶)玩得登峰造极,被日本人照搬过去,成了日本的茶道,如今,造西方眼里,好像日本才是茶道的正统,其实,那是中国宋朝人玩剩的。

  明清更是把茶叶功效发挥到极致,茶叶不仅用来喝,还可当作战略物资,“以茶制夷”,尤其乾隆帝对付沙俄的时候,玩得炉火纯青。3000年来,中国茶叶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为何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所有的根源,来自一场茶叶盗窃。茶叶的兴衰,伴随着国家的兴衰,清政府腐朽不能,茶叶也看不住,被英国人偷到殖民地种植,彻底改变了中国茶叶的历史(换在今天试试,谁敢来偷)。

  当时,英国是世界霸主,买茶叶亏了很多钱,居然要世界霸主掏钱,一分也嫌贵!直接把茶叶树种偷回去,在殖民地种,拉回本土去享受,不是更赚吗?1839年-1862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罗伯特福琼到东印度公司。1948年,罗伯特福琼到中国武夷山,冒充长城以北的商人购买茶种。热心的茶农带着全程一言不发的罗伯特福琼,参观茶叶基地和制茶间,并向他介绍了茶叶制作的全过程。

  他第一次偷盗并不成功。1851年2月,第二次偷盗,福琼在浙江、安徽、福建采集到的茶叶种子装了整整16个巨大的玻璃柜,带上了8名武夷山制茶师傅(每人月薪15美金),以及大批的制茶设备工具,从上海坐帆船前往香港,4天后在香港换乘“玛丽伍德夫人”号蒸汽船,3月15号抵达了印度加尔各答。

  福琼带给印度的,是17,000粒茶种,23,892株小茶树,一个成熟的茶叶种植团队和全套的茶叶制作工艺:这是当时中国最大出口行业的全部核心机密。茶叶本来是中国独有的,而且清末之前的100多年,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外汇。1840年,中国茶叶出口1.3万吨,占到中国总出口量的93.9%。

  鸦片战争后,开放五口,中国茶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量一路猛增。到1870年,茶叶出口量达到10万吨。然而,出口量猛增不过是回光返照,随着殖民地茶叶的大面积推广,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到19世纪末,中国茶叶的噩梦来了。中国独占茶叶的时候,世界100%的茶叶都来自中国,1870年之后,殖民地茶叶几经裂变,大量投入产茶。中国茶叶,开始输给了印度,1890年,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超过中国,1893年,印度茶叶出口量已经是中国的三倍。(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几乎是明抢)到1903年,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量降至33.09%,1921年暴跌至8.79%,已经丧失世界一流茶叶大国的地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茶叶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

  生产力,中国茶叶的命运

  只有生产力才是最真实的,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力,1870年,在英国的扶植下,印度茶叶大量使用机械化。机械化的使用,必然会导致规模化,19世纪90年代,印度已经出现千人级茶厂。而中国,始终是是一家一户小农茶叶。面对印度茶叶的强势崛起,中国也认识到机械制茶的重要性,当时在《申报》等主流媒体大量宣传机械制茶,呼吁提高中国茶叶的生产力。

  有一种声音如果中国有几家规模茶厂,或者能够团结一起,能与印度茶叶竞争,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事实上,就算当时小茶企能团结在一起,也改变不了中国茶叶落后的命运。中国茶企想改变,但是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根本改变不了。机械化制茶,不是想做就做得了的,要资金要技术要经验要钢铁,而这些东西都不会从天而降。1861年,中国才开始洋务运动,一年钢铁产量就那么点,偌大一个国家,根本轮不到茶叶,机械制造的公差,一个螺丝钉都考验着工业能力,要实现机械化制茶,以当时的国力,根本不可能。这些工业技术,要么像大清一样下血本买到工业技术的皮毛,要么几代人积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父母一辈60后70后,在工厂里干苦活累活脏活,帮发达国家做衣服,一件衣服赚1美元,通过低端产业慢慢完成资本积累。然后再造稍微有技术含量的电视机,积累本钱,国家才有钱买重工业设备和技术,推进大规模生产,在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领域抢到饭碗,积累尖端技术。40年3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在半导体和5G方面的冲刺。而当时的中国,没有工业提高生产力,摊薄成本,茶叶没有价格竞争力,中国茶叶,也就沦落了。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开始,中国茶叶就输了。

-02-

当下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魔幻的是:中国茶叶到现在,依然是小农生产,相当分散,没有凝聚力,有品类没有品牌。比如,乌龙茶有名,但哪个品牌的乌龙茶最好;冰岛茶很好,但市场上的冰岛茶,9.9元-99万,哪个品牌的冰岛最好,却没有共识。我们可以用中国茶讲究茶文化,好茶留着自己喝,垃圾茶卖往国外来安慰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没有竞争力的现实。

  茶叶出口,不及立顿

  立顿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依然是中国茶叶绕不开的坎。2008年,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立顿茶卖到全球,中国茶叶也有出口。中国国内市场庞大,消耗了大量的茶叶,但说出口,中国茶叶却很尴尬。201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的文章,让当时的茶行业一阵激动,似乎看到了希望。到2019年,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我国茶叶外销36.65万吨,出口金额20.2亿美元。据《经济日报》报道,2019年,茶叶巨头立顿仅红茶销售额就达28亿美元,高于当年中国茶企总出口额20.2亿美元。要不是内销市场撑起了202.56万吨、2739.5亿元的市场,望着全国各地大茶仓里卖不出去的库存,中国茶叶会很尴尬。

  单产低

  2018年,我国茶叶产量261.6万吨,是第二名印度131.1万吨的两倍。但是,论单产能力,印度茶叶的单产为每公顷17.1吨,而同期的中国只有10.3吨。

  出口单价

  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为5.51美元/千克,不仅低于2018年日本27.3美元/千克、法国19.75美元/千克、德国11.22美元/千克等发达国家,就连巴西8.78美元/千克也比不上。

  国际贸易优势指数

  国际贸易中,通常用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专门用来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在贸易中的优势。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的茶叶RCA指数是1.79,而印度是6.36,竞争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全球十大茶企,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中茶和澜沧古茶争夺茶叶第一股的消息,在茶圈内沸沸扬扬。2019年,中茶营收16.28亿元,净利润1.66亿元;2019年,澜沧古茶营收3.8亿元,净利润0.81亿元。这是中国大茶企的实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茶企,一个立顿年营收就将近30亿美元,全球十大茶叶相关的企业,没有一个来自中国。

-03-

中国茶叶复兴,任重道远

  论产量,论出口量,论内销量,我国都是茶叶大国,但说起茶叶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茶叶存在没有品牌,单产不高的窘境,就当下的茶行业来说,茶叶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我要要看清自己的短板,对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不盲目自信,也不用妄自菲薄。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既要了解中国茶叶的现实,顾忌全国8000余万茶农的心声,又要做大茶产业,出口创汇。

  不该踩的坑

  中国茶叶依然手工制茶为主,效率远远比不上机械化生产。我国茶叶市场,国内需求是主体,其次才是出口创汇。也就是说:不该弃手工,转向机械。

  主体:满足国内市场

  中国茶与西方茶,有不同的需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中国茶则讲究茶文化,慢工出细活。中国茶叶千百种,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追随者。这决定了结果,卖茶叶,挑出一家中国茶企,卖不过西方茶叶,这是事实。但茶文化,是中国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卖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无论中国茶还是西方茶,本质上都是一种饮料,都有茶的味道。西方茶叶解渴,不能品味。中国茶则是一种享受,中国茶色香味俱全,茶有千百种滋味,能解渴,能生津,有回甘,品味一杯茶,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这就决定了,国内市场高端茶叶,依然讲究匠人精神,慢工出细活,用好原料做出好味道,给人不一样的享受。

  其次:出口创汇

  这一点简单粗暴,国外市场不了解匠人精神,反而觉得双手制出来的茶,没有机械制茶先进;他们也不会泡功夫茶,只会一个袋泡茶放在杯子里,冲上热水,直接饮用;对茶道也没有过深的研究。我们的目标也简单:出口茶叶赚钱,走现代科技路线更划算。用中低端原料,全程机械化生产,加上现代拼配科技,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压低出口价格,抢占市场。

  要让别人为自己的茶叶买单,有些坑是不能踩的:农残:最近几年,中国茶叶农残的报道少了,但国外对中国茶叶农残的阴影,却根深蒂固。远的不说。非洲小国摩洛哥,喜欢喝薄荷绿茶,是我国传统茶叶大客户,每年要从中国买4-5万吨绿茶中的珠茶和眉茶。2015年,摩洛哥颁布了《关于商品茶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法令》,2017年后,摩洛哥对商品茶要求更严格。新增茶叶农残限量要求,导致我国出口摩洛哥茶叶被官方大量扣留,且价格同比下降了1.17%。欧盟国家不买中国茶叶,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农残。农残超标一次,偏见就是几年。

  说了这么多,重点只有一句:茶叶使用农药一定要合理。为了产量滥用农药,这种刨自己祖坟的事,不能做。品牌化。茶叶要赚钱,要打进发达国家市场,还得靠品牌,中国茶叶,一直都是有品类没有品牌。如今像今天这样,让茶行业自由散漫的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出现国际性的茶叶大品牌。这一点,除了政府扶持,别无他法。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茶叶的大趋势是:中国茶叶,由大到强,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这条复兴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于网茶会习茶社,作者古域

找到约1,15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