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叶种子

找到约27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柑”是如此靠“普”

这几年,平日里除了喝普洱茶的日常之外,柑普逐渐喝得多了起来。暑热三伏天,一杯柑普能够消夏静心;在冬日雨天和感冒发烧时,柑普茶都能够为我驱赶寒意,是感冒茶疗的绝佳茶品。冲泡柑普,随着水汽翻腾出的陈皮香味之下,可以闻到柑皮释放出的醇厚普洱,感受二者香气的完美融合无疑是喝柑普的一大享受。一口茶汤入喉,那种茶中有果香,果中有茶味的口感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喝得多了,自然开始对它的由来与工艺感起兴趣。本来以为区区一果一茶而已的柑普,居然有那么多的讲究,而真正认识柑普是去年在广东丽宫食品有限公司的邀请下,第一次来到柑普的产区——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开始的。

新会柑的凤凰传说

新会不产茶,但却是众多茶人心中很熟悉的地方。

新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盛产蒲葵,葵艺制品闻名遐迩,尤其以新会陈皮享誉全国。

这个地方是出了名的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不少名家才子。元、明学者张伪、黎贞和一代大儒陈献章同出自新会,世称“一里三贤”;当代陈垣、陈乐素、陈智超祖孙三代,人称“一门三史家”也是出自新会。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维新运动先驱,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正是出自于新会熊子塔下的茶坑村,在梁启超的悉心栽培下,更创造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新会陈皮的制作原料茶枝柑以站在新会梁启超故居后凤山之巅的熊(音“泥”)子塔上能目之所及的土地为顶级核心种植区,而关于这个核心产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一对凤凰奉命将两颗珍贵的茶枝柑种子带回天庭种植。在途经一片名叫新会的土地时,忽然看到一片风光旖旎的水域,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异常美丽。这对凤凰在湖边的山上嬉戏起来。夜幕降临之时,凤凰才匆匆飞向天庭,却把两颗珍贵的茶枝柑种子遗落在了山边。

那片凤凰为之倾倒的水域就是著名的银洲湖,茶枝柑种子在新会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在银洲湖上乘水质的滋养下越长越多。当地生活着的百姓发现茶枝柑的柑皮晒制后具有浓郁的香气,并且有健胃消食,祛湿化痰的功效,认为这是凤凰给新会这片土地带来的恩赐,所以为这座山命名为凤山。

说起柑普的历史,容厂长甚是骄傲地说起了“柑普创始人”罗天池的故事。此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被称为当时“粤东四大家”之一的进士。在云南做官卸任后带着很多上等云南普洱茶回到新会老家定居,有次,罗天池偶感风寒,痰咳不断。妻子便用新会陈皮煮成陈皮水让他止咳。罗天池以为妻子为他送来的是白滚水,便顺手将陈皮水倒入泡有普洱茶的紫砂壶内。不一会儿,陈皮之香透过醇厚的普洱香味满了室内。他连喝数杯,喉咙舒畅了,痰咳也少了,喝了几天之后感冒也好了。从此,他每喝普洱必加陈皮。

某个冬天,族弟送来许多新鲜新会柑。罗天池灵机一动,便用刀在大红柑蒂部圈下一圈皮作盖,掏空皮内柑肉填进上等普洱茶叶,然后晒干再吊挂在门楣檐下自然陈化。两年后,当他品尝自己创制的这一“新品”时,那种妙不可言的独特茗香令他欣喜万分。柑普就此诞生。

新会柑作为广东著名特产,皮肉兼用、药食同源,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就风行各地,并被列为“贡品”。根据《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柑皮根据采收时期可分为柑仔(小青柑)、青柑、大红柑和二红柑。

本地人一直在饮食上普遍使用柑皮(陈皮)。“很多老百姓喜欢用红柑煲汤,因为红柑含有的糖分比较多,而青柑涩味比较重,很多时候用来入药了。”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以柑皮为食的人,容厂长很资深地这样说。茶枝柑的采摘时间集中在一年之中的下半年。“7月下旬有些就开始采摘,一直到12月份月底,要摘下一些青的,剩下留着让它长大成为红柑。”这几年火遍茶圈的小青柑一般默认为采摘于农历立秋至寒露期间,此时果皮尚未着色,外表色泽青褐色甚至青黑色,油室点微凹且密、不显皱缩,质硬皮薄,泡水时更耐泡。

大红柑指采摘于小雪至小寒期间(即12月左右)所加工的成熟柑皮。外表色泽棕红色至红黑色,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室,皱缩十分明显。质软、皮厚,味辛带甜香,冲泡后滋味温和甘甜,暖入心脾。二红柑指采摘于农历寒露到小雪期间(即11月左右)所加工的皮,介于青果与熟果之间,故表皮褐黄色至棕黄褐,皮质稍厚带硬,油室凹孔较大,味辛苦中稍带微甜。

不简单的制作工艺

丽宫拥有上万平米的现代化柑普生产线,是新会地区能够大规模生产柑普茶的第一企业。在去参观丽宫的柑普加工厂,一路上都听到容厂长在反复强调食品安全。“陈皮就是陈年的果皮,陈皮一旦保存不好就会发霉和长虫。糖分高容易吸引虫,还能挽救,但是发霉就会导致变味,不能食用了。在加工柑普的过程中,皮发霉和长虫的因素就是水分和温度,水分太多就容易发霉。所以,陈皮储存的地方必须得干燥,丽宫旗下的陈皮以及侨宝品牌柑普在平时储存的时候,都与禾杆草一起保存并做好抽湿工作。”

制作柑普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摘果,根据节气的不同,采摘所需要制作不同柑普种类的原材料。小青柑这几年尤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在“未成年”状态下采摘下来的新会柑皮内含的柠檬苦素与单宁含量非常高,用以制作出来的柑普经过冲泡后,果香相较大红柑更加浓郁,柑皮也更为耐泡。

同时,小青柑的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含量比较高,这些物质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口感表现就是苦涩麻,但香气很高;而成熟了的大红柑在糖分含量方面比较高,所以口感比较甜醇,但香气较柔,不像小青柑那样“年轻气盛”。要把小青柑的苦涩麻等不良滋味去掉,让柑香气与熟茶协调融合,关键是专业而到位的加工工艺。

采摘之后的新会柑需要经过8道不同温度的清洗过程,然后进入挖果肉这个重要步骤,必须是纯手工。果肉成熟自然和果皮剥离,去除果肉就比较容易。然而很多七月就采摘下来的用以制作小青柑的果子就很难去除果肉。不成熟的果子,熟练的女工平均1个小时可以挖40个,成熟的红柑则能够达到一个小时100个。

在工厂的一个车间里,坐着十几个姑娘,手里拿着特殊的刀具,在柑果的顶部开一个圆口,然后小心地用镊子取出里面的果肉。每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熟练,这个工作其实是个精细活儿,若非有大量的实操经验是很难做好的。“挖果肉不能挖穿柑皮,一不小心就挖出个洞也是不行。必须保持果子的完整性,同时,里面不能残留果肉,因为果肉苦涩酸,我们又不是喝柠檬茶,挖不干净还容易发霉破坏茶味。”容厂长拿起一个挖了一半的柑普,一边演示着挖果肉,一边说。

新会柑作为芸香科植物,和橙子橘子是一个种类,区别在于橙和橘都是果肉值钱,果皮不值钱。“茶枝柑相反,是要皮不要果肉的,果肉很难吃的,我们丽宫的8万亩新会柑养殖基地每年倒出来的果肉有几十万吨。橘子和橙子便宜,柑却很昂贵。陈皮可以用橘和橙的皮可以陈化后制作成陈皮,唯有新会柑的皮和普洱茶制作出来的才能称之为柑普。”在界定柑普茶定义方面,容厂长反复强调着。这让我想起了普洱茶,对于地理位置的限定也同样是如此严格。

好柑配好茶

挑果,洗果,切帽、挖肉,晾晒、填茶,再醒茶,包装。这些步骤看似简单,然而通过喝不同企业的柑普,依然能够喝出不同的感觉来。既然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柑普制作,那么最终影响口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是洗柑果的步骤,洗好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怎么处理每一家都不尽相同;晾晒之后,又不能马上包装,需要放置一段时间,让柑里的水分和空气接触挥发,丽宫在加工过程中会对柑里的水分进行检测。然后对于选择普洱茶原料方面,也是各家企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多少的柑与多少的茶以多少比例结合在一起才会不苦涩,口感可以达到最佳以及如何避免茶是茶,柑是柑,口感无法融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够看出制作工艺中的技术含量。

容厂长认为,首先在原料上选择新会柑,就能够确定是柑普无疑,可是在制作工艺上的把控则是成就一颗好喝的柑普的关键。每个企业都会在传统制作柑普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对于丽宫而言,在制作柑普茶工艺方面早已经研究出一套申请专利的生产工艺。广东丽宫食品有限公司起初就以优质陈皮产品闻名于市场,后因有着优质原料产地优势生产加工侨宝品牌柑普,近两年成为柑普市场里的一匹极有潜力的黑马。

容厂长接下来带我品尝了今年丽宫侨宝最新生产出的柑普茶,喝了几泡之后,能够明显感受到新制作出来的生晒柑普味道较新,然而香气已经非常高扬。上好的柑皮和普洱茶一样,都需要时间来进行陈化,相信3年之后,陈香味道便会出来了,将与普洱茶的醇厚一统味蕾江山。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提到柑皮煮茶。陈皮和普洱均为养生保健佳品,两者特点都是以越陈越香、越陈功效越佳、越陈越有价值而著称于世,当陈皮与熟普相配,汤浓、香高、水润的品质特点与新会陈皮的果味清香完美结合,大大提升口感舒适度的同时,也将普洱、陈皮这两种产品的“生态健康”的属性紧密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很好地提升了普洱茶的功效。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7月刊

作者|水苍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与古籽茶共舞,柏联普洱古韵悠悠

  
  几期前,小编针对古籽茶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篇古籽茶的文章可以说是2.0的升级版本,内容更加详尽,时间跨度可追溯到千万年前,为的就是以理性的思维、专业的角度,向爱茶的大家讲透何为古籽茶?
    01  乔木大叶种普洱茶品质的基础保障

  作为世界茶源地的古老茶叶品种,乔木大叶种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演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完美地和当地的气候、地理、土壤融合在一起,使得云南大叶种茶树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1],这为普洱茶后期陈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只能产于云南的原因。

  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其演化过程即从第三纪晚渐新世的宽叶木兰发展成野生茶树再到被人类发现、驯化并大规模种植,经历了三千多万年漫长的岁月。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只有北回归线地带的云南澜沧江流域因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横断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持续了这种演化进程,并完整地保留了宽叶木兰化石(3540万年)一中华木兰化石(2500万年)一野生茶树(2500年)一野生一栽培过渡型茶树(1500年)一人工栽培型茶树(1300年)的系列实物遗存[2]。可见,澜沧景迈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普洱茶原料的核心产区。
  
  景迈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目较多、面积较大、历史较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普洱茶核心产地之一,被世界茶人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02  景迈山风土造诣,非遗之选

  根据唐吏樊绰的《蛮书》中对普洱茶的记载,最晚在公元7世纪,布朗族人就己开始人工驯化并小规模栽培茶树,开启了景迈山地区人工种茶的历史,距今己有1300多年。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坪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景迈山古树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运送至北京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自元代开始,景迈山古树茶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19世纪,景迈山开始陆续出现茶厂,进一步促进了古树茶的传播、销售,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景迈茶山享誉己久[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迈山地区开始尝试采用古树茶种籽,开垦现代茶园。
  
  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山,属横断山系怒山余脉临抢大雪山南支,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向东南低,隶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立体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19℃,年降水量1689.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135小时,终年云雾缭绕,年无霜期265天。景迈山雨热同季,海拔适中,气候环境、土壤类型非常适宜温性的普洱茶生长,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的形成,不易形成纤维素,茶叶能较长时间保持新鲜,是澜沧江流域的核心产区,因此,古时,即为贡茶。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景迈山已经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成为唯一一座以茶为主题的非遗项目。
    03  古籽茶—顺应自然传承古韵

  茶树的育苗方式主要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景迈山无性繁殖是90年代后期的现代茶园的主要育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经济实惠,茶树须根发达,还利用茶树吸收施用浅层土的营养。无性繁殖虽然克隆了母体的特性(比如高产)和抗性(比如抗寒、抗某一单一病害、虫害),但无法有效应对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其他综合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由图可见,有性繁殖的茶树主根更为发达

  茶树种子(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茶树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种子,利用茶籽播种育苗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亦称为种子繁殖,其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系品种,或种生种。有性系品种具有父本和母本二个亲本的遗传特性,基因复杂,适应环境能力强,主根系发达,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持嫩性强,且内含物质丰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景迈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尝试开垦新的茶园。60年代,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到景迈山,采摘景迈山古茶林的古茶树茶籽进行育苗,培育种植古籽茶。

  达尔文理论认为,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环境改变引起生物体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改变。这种适应性协调,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获得性,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变成新的类型[3]。古籽茶即为采用景迈山古茶林古茶树种籽培育而成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以60年代培育种植的古籽茶茶园为基础,而后成立了惠民茶厂,扩建茶园,形成大片古籽茶园,成就了今天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万亩茶园,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柏联庄园万亩古籽茶园位于景迈山核心遗产区。整个茶园海拔为900-1300米,表土层以茶树枯枝落叶为主形成的腐殖质熟化层和淋溶半熟耕种层,富含有机质,肥力足,宜耕种;中层为铁矿石为主风化形成的伴有砾石的生土层,富含氧化铁、锌、磷等物质底层为数亿年前形成的铁矿岩石层。整个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丰富,属于高产优质茶园[4]。茶园面积为1.1万亩,坡度范围15-60℃,恰到好处地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中,为茶树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光源。

  景迈山古茶树自然枯死后,当地茶农将其根部掘出,发现其主根系异常发达,故有“茶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之说。园中的古籽茶不仅遗传了景迈山古树茶的兰香密韵和山野之气,适应环境能力极强,旺盛的主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深处,甚至能穿过茶园土壤深层的铁矿石岩层,全方位立体吸收不同土壤层的多类营养、矿物元素,从而能吸收不同土壤层的不同类型的营养、矿物元素,口感层次更为丰富、饱满。同时与当地环境气候融为一体,与周围的植物、动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物多样性生态链,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
    04  标准化生产品质稳定的保障

  同一片茶叶理论上可以加工成普洱茶、绿茶、红茶、白茶等。但每一个茶树品种都有其适制性,即适合制作某一类茶的特性。柏联庄园不仅承接了原惠民茶厂的所有茶园和资产,也包括了当时的全厂职工,其中就有技术精湛的制茶师傅。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创造有利于品质的加工环境和陈化空间(温度、湿度、氧气、微生物菌群),不仅使古籽茶的品质更加卓越,也为行业输出了庄园标准。

  而且,柏联普洱形成了可溯源的产品流程,产品可追溯,不仅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重要的是加工环节的管理。柏联普洱茶庄园,按照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结合了传统制茶技艺,从生产流程的设计和管控上,完全做到产品流向管理。无论何时,只要你到柏联普洱茶庄园制茶坊,都能感受到一丝不苟的生产设计。

  可见,古籽茶拥有“兰香、蜜韵、味甘、汤柔”的美誉源于其优良的景迈山古树茶基因、科学的现代茶园管理和庄园为其量身定制的加工工艺,以及后期原产地茶仓/茶窖的后陈化发酵。
    景迈山系列·熟茶

  05  柏联庄园主人与古籽茶的渊源

  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刘湘云女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所创立的柏联精品酒店,现已成为全球顶级奢华酒店的代表,其花十余年时间打造的和顺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普洱茶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早在柏联集团进入景迈山布局普洱茶产业之前,就收藏了大量的普洱老茶,位于昆明市阳宗海畔的昆明柏联精品酒店,她深知时间在普洱茶身上体现出来的魅力,也深深地被这种时间的魅力所吸引。
  
  当有一天刘湘云女士受朋友之邀来到景迈山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大自然迷人之处,这里有苍天古树,有云雾缭绕,有千年万亩古茶园,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茶人,他们千百年来靠茶为生,与茶融为一体,演绎出了深厚的茶文化!与其说景迈山是一座漂亮的古茶山,不如说这里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古茶博物馆!置身其中,扑鼻而来的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一边是自己在努力实践的健康茶生活方式,一边是大自然的馈赠,当二者合一时,她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普洱茶!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策划、论证、考察、调研之后,一种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庄园的全新模式,被正式确定下来。这个模式,就是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模式,它集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窖藏、科研为一体,借助柏联集团在酒店、旅游板块的成功经验,以及景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个普洱茶庄园的整体雏形。

  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拥有11000亩疏林生态古籽茶园,一个全透明的制茶坊和三个初制厂,茶工1700余人,精制产品百余个,已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庄园。而当时吸引柏联庄园主人的茶园,为市场提供好茶的同时,也在分享纯净健康的普洱茶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杰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来自自然的启示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

  [3][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

  [4]杨广容等,《景迈山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园品质分析研究》,《云南农业大学报(自然科学)》,2016,31(3:):519-527

  ——万亩古茶园千年景迈香——

  ◆END◆

从茶中来 向世界走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蜿蜒于青翠山峦之中,景迈山古茶林,在雨热丰富,山势起伏,森林广布的中国西南边陲寂静生长,在世居民族的代代相守间,传承绵延。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普洱茶生长。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景迈古茶林 摄影:谭春

景迈山古茶林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拥有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居住着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南门河与南朗河将其三面环绕,使景迈山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国家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要指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在草木间 展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

游走在景迈山,可见山势舒缓磅礴,茶林内古树森天,茶鸟穿梭林间,古村寨在绿荫掩映中露出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建筑瓦顶和金色佛塔塔尖,深灰、熟褐色的建筑外观沉着大气,与森林的浓绿相得益彰。山底,南朗河与南门河绕青山跌宕奔流而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普洱景迈山所在的中国西南地区是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景迈山现有5片完整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被称为千年万亩古茶林。

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

在景迈村芒埂村民仙贡的带领下,记者穿梭于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间,古茶林巧妙地由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植物层构成。

循着仙贡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古茶林上层主要生长莱英、木荷、多依、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中层则以古茶树为优势树种,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是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景观上远看是一片十分茂密的亚热带常阔叶林,进入林内则可见上层为参差不齐的高大乔木,下层为疏密不均的茶树。

而茶林中多栽植桂树、多依、樟树也有其讲究,“这些树木特有的香味不仅利于防治病虫害,还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体现出智慧的养护技术。”仙贡笑着说。

古茶嫩芽 摄影:谭春

千余年来,景迈山先民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模拟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园,形成了“林间开垦,林下种植”土地利用方式。

“‘林间开垦,林下种植’土地利用的传统智慧,以及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树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栽培茶树的漫长历程中领悟积累的生态智慧,体现景迈山古茶林世界遗产价值。”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介绍。

为了有效防止大风、霜冻和病虫害传播等自然灾害,景迈山的先民们选择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古茶林。他们一方面围绕村落控制茶园开垦面积,另一方面在开垦的古茶林外围保留森林防护线。

“禁止砍伐的森林带,宽约40米,围绕在茶林周围,布朗族称之为‘背’。茶林和茶林之间也会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防护林。”陈耀华告诉记者,如今,这些分隔防护林大部分得以保留。

记者发现,当村民介绍古茶林时,几乎都会强调,古茶林自形成至今,不施肥料,不洒农药。古茶林为什么形成如此健康的生态系统?

“古茶林主要靠自然落叶和草本植物层提供营养,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陈耀华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林依托自然森林,茶树长期与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光、热、水、汽等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态系统,是全球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传承千年智慧 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峦起伏中,翁基布朗古村寨静静地伫立在山腰中,在翁基抬起头就可以看到东北部高大的神山哎冷山。“布朗族村寨一般呈现群落式布局,几个村寨背依哎冷山兴建,村寨的入口朝向神山的方向,以表达对神山的尊敬。”陈耀华在翁基观景台向记者介绍。

翁基村

景迈山世居傣、佤、布朗、哈尼、拉祜等民族,他们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景迈山的自然条件、宗教信仰以及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经验使得当地居民在不同海拔高度采用了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遗产区由高到低总体呈现出神山、水源林―森林、茶林、古村寨、旱地、水田、河流的垂直利用模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介绍,这种独特的土地平面利用方式,不仅使景迈山呈现出“森林-茶林-村落”平面功能景观,而且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空间关系和生态关系。森林得以利用,茶园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发展,充分显示了景迈山居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原始森林农业土地利用的范例。

“为了有效处理和森林、茶林的关系,合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景迈山住民探索形成了自然和文化融合的村镇建设技术。”张丕生解释说,布朗族、傣族先民根据景迈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条件确定神山,并禁止砍伐山顶的森林。在确定神山后围绕神山选择西坡或北坡建设村寨,而将朝向较好的东坡、南坡留作耕地。

记者了解到,由于景迈山云海一般在海拔1000-1200米,各村寨都建在海拔1200米以上,而寨心是整个村寨建设的核心,村寨围绕寨心集中紧凑布局,一方面保证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同时提高建设用地效率。村寨外围设有寨门,这样从布局上就控制了村寨规模,提高了山地村落土地利用集约性。

傣族、布朗族民居均采用传统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既适应当地潮湿气候,满足生活所需,也能满足茶叶晾晒、加工等生产功能。”陈耀华告诉记者,布朗族屋脊饰以茶叶符号,傣族屋脊则饰以牛角符号,标志着部落对茶叶、动物的图腾崇拜。

陈耀华认为,景迈山世居民族的村落选址、布局和民居形式,都做到了对自然环境巧妙的适应和利用,体现出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人居环境营建的科学性,以及与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共融。

“景迈山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村镇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得以延续,其核心价值是基于自然资源有限性认识基础上对自然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陈耀华说,这些知识体系不仅完好保存了古茶林、古村寨和分隔防护林等遗产要素,而且造就了“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的空间格局和整体景观,以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古茶林不仅是他们的生产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家园,更是整个景迈山的生态宝库。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布朗、傣、拉祜、汉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欢乐景迈山 摄影:谭春

在2022年9月的现场考察评估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充分肯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现出的自然和谐、生态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社区和谐,认为这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启示和示范作用。

人茶共荣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维持千年仍生机盎然?

“古茶林能够延续一千多年传承至今,一方面是其独特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方式,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有关系,他们把带领部落来到景迈山并开始种茶的首领帕哎冷尊奉为茶祖,每年要祭拜茶祖,并牢记茶祖遗训,‘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林’。”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告诉记者,“布朗族的茶魂树,傣族的茶神树,代表茶祖守护着茶林。茶,不仅是作物,更是他们的文化和精神。”

林中茶园 摄影:陈强

陈耀华进一步解释说,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缔结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保证了古茶林文化景观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2010年,针对世界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首倡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编制提交申遗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最终确保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这一历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锚定目标、致力于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过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笃行不怠、推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新理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而申遗,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当记者问仙贡,如何看待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时,她脱口而出,“肯定是好的,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古茶林。”

多年来,为顺利推进申遗工作,更好守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国家文物局、云南省开展了大量工作。

茶林、古村寨、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原则,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监测体系,指导村民完善古茶林保护村规民约,确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古村寨风貌管控,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建筑有机更新、环境风貌整治。

据了解,为实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颁布了《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3部专项法规、7部规章制度,为申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编制景迈山村庄规划,为景观范围内15个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景迈山遗产监测中心

在遗产监测中心,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倩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安装152套监测设备,监测覆盖9个古村寨、古茶园重要位置、重点路段等,通过线上智能监测与线下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因素实施监测预警,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同时,建立了集镇区、行政村、自然村3级阐释展示系统,设置近200块保护牌和说明标识牌,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情况和价值进行阐释宣传。

糯干老寨作为景迈山列入遗产要素的9个古村寨之一,是唯一分布在山间小盆地,传统古建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傣族村寨,也是向心式布局最为集中的寨子。“虽说糯干完好保留了传统傣族村寨特色,但这里的村寨环境、传统民居和生活其中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房子不仅是房子,更是生活的地方。”景迈村村委会主任岩赛乱解释说,由于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一般在30年左右就需要更新置换。在修缮之前,寨内的干栏式传统建筑往往存在梁柱倾斜、木构件糟朽、瓦件酥裂残破等问题和安全隐患。

让岩赛乱欣喜的是,2015年国家文物局下拨了糯干古村寨保护资金,用于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消防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如今的糯干老寨,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生活其中的村民乐业安居。

糯干老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余剑明介绍,2015年以来,在遗产区9个古村寨开展了文物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一般建筑整治、景观绿化、道路治理、展示利用等分项工程,有效保护了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编制实施《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对景观范围内村民和村集体的日常建设活动进行管理,保证了建设活动规范有序。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和风貌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为村民带来更多便利,得到村民的充分认可。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张丕生介绍,以古茶林为核心,山顶严格保护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实施翁基、糯干、芒景等14个古村落整体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工程,人茶林和谐的空间生态关系更加巩固。

“在申遗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张丕生说,通过制定管理规划、村庄规划,出台建房导则和茶树管理规范,并在村规民约中进一步细化管理,形成了社区参与的良好反馈与治理机制,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社区共治机制,并形成“政府、社区、宗教、老人”协力共管机制,山上村民自觉遵循村规民约、长者带头参与治理村庄公共事务、宗教对茶文化信仰的传续,对古茶林保护传承和传统村落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的有效保护管理,目前遗产区内的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格局保存完整、3片分隔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遗产价值载体保存完成,古村寨景观风貌保存良好,古村寨和民居建筑有机演进的进程真实、完整。

茶林航拍图 摄影:贾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v,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一切从茶中来 文物助力乡村振兴

一切从茶中来。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包括种茶、制茶等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中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通过民居保护、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景迈山各民族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保护景迈山茶业原始业态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广大百姓。

玉洪是翁基村村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共有三口人,家里有40多亩茶地,主要在家里制茶,每年大概的收入是在10多万元左右。”

采茶 摄影:苏锟

陈耀华介绍,景迈山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景迈、芒景两个村寨90%劳动力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诸如种植、茶园的维护、茶的制作、加工、储藏及贸易等各个方面,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遗产地居民收入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带动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古茶林的保护。

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使得这一古老的遗产,经久而不息、历久而弥香。如今,因茶而生的物质、精神文明依旧饱满鲜活,为世界提供了一份真实完整的茶文化遗产,彰显了景迈山古茶林强大的生命力。

制茶

在景迈山采访多日,回想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谐。在糯干老寨,发现很多人家都在一楼设有专门的茶室,并在桌上摆有食物水果等。“几乎每家都有茶室,这里的百姓淳朴善良,喝茶是不要钱的,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走进去喝茶,不管买不买茶,老百姓都会很热情地接待。”岩赛乱介绍说。

在翁基小广场,发现很多小店铺比邻而立,但却无人看守,熊登奎解释说,“老百姓只是在旁边标注上价钱,贴一张收费二维码就放心做他们的农活去了。他们相信,人与人的关系亦如茶一般,简单、干净,彼此需要的是一份用心、懂得和信任。”

如今的景迈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生活创业,1994年出生的芒景村村民岩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问到为何选择回来,岩砍告诉记者,“我想起小时候,当时都是泥路,没有电,当时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走出这座大山。后来,我成功地走出大山,去到首都北京。一开始几年还不错,可是到了后面,总觉得生命里缺点什么,很难看到生命的意义,于是我选择回到了家乡。”

景迈山云海 摄影:胡里城

翁洼观景台是岩砍最喜欢的地方,“每每站在这里,我都会无比感动,从这里望去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每一秒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早上这里云雾缭绕,中午这里山清水秀,傍晚这里彩云满天。如果要说哪里离天堂最近,那么就是这里了。”

回到了家乡,仿佛充满了能量,岩砍说,“现在我与朋友一起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开启景迈山探索之旅,致力于景迈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非常有意义。”

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指导云南省、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贺信精神,“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打造“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向世界讲好茶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2022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马龙·马丁从普洱带回一粒古茶种子,今年他短信告诉同行的中国人员,“带回的种子发芽了!”

人在草木间,白驹忽过隙。传承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改变的是走出大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不变的是,人茶共荣的文化景观仍将生生不息,传承千年。

来源:茶贵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