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壶泡茶要到满水吗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41 秒)

刚刚,我用紫砂壶泡了一款超级好的正岩肉桂!

今儿,找钥匙的时候,翻出了两泡村姑陈私藏的正岩肉桂!顺带还翻出了一把西施壶。

呔!

这妮子,上回和我说这肉桂只有一泡茶样,茶农也卖完了,原来是私藏了两泡。

过分,过分。

作为“报复”,我决定将这款综合指数贼高的肉桂,用紫砂壶泡了,且为茶友们试一试,紫砂壶泡肉桂,是何风味。

列位看官,可不准偷偷到小陈茶事留言哦。不然下回不给你们推荐好茶啦。

冲泡流程

紫砂壶冲泡肉桂,具体冲泡步骤如下。

烫壶温杯

投茶

注入100℃沸水

盖上壶盖,即刻出水

分茶

品饮

冲泡流程简单易学,茶友们都能轻松掌握。

在冲泡时,需注意几个要点。

红泥西施壶,作为紫砂壶入门款,人人都会备上一把。

村姑陈这把西施壶,容量在150毫升左右,泡岩茶来说,大了些,不建议将水倒满,茶水比例失衡,易影响口感。

这下,只能人为控制水量,注水约2/3左右即可。

投茶8克,依旧100℃沸水冲泡,盖上壶盖后,立刻出水。

接下来,是关于紫砂壶冲泡肉桂的真实感受。

紫砂壶泡出来的肉桂,有什么特点?

第一:微带烟味

这款肉桂,之前用110毫升白瓷盖碗冲泡过,杯盖上并未出现烟味。改用紫砂壶冲泡,壶盖上附着些许的烟味。

这股烟味,直到第二冲才消散。

兴许是因为紫砂壶的结构使然,才导致盖子上出现烟味。

第二:汤水的醇厚感强了,香气却弱了

有舍必有得。

紫砂壶泡肉桂,在汤水醇厚度方面提升不少。茶汤的稠度一下子起来了,比盖碗冲泡时要稠上三分。

但香气却减弱了很多,壶盖上,能闻到果香+桂皮香,但香气比较朦胧,不及白瓷盖碗那般清晰、张扬,若是嗅觉不怎么敏感的人,怕是难以清晰、准确的感受香气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紫砂壶内壁上,有许多小气孔存在,这些小气孔,就像是章鱼的吸盘,能牢牢吸附香气。

在一系列的作用下, 茶香自然就被消耗,残留下不太丰富的芳香物质。

这些小气孔,我们未必能看见,却能真实感受到。

你会发现,茶叶内壁上的水,会被吸收。这就是小气孔使然。

香不过肉桂,舍弃肉桂张扬的香气,真的值得吗?

第三:茶汤容易出现苦涩味

与盖碗冲泡相比,紫砂壶泡出来的肉桂,茶汤明显苦涩许多。

明明已经采用快出水,为什么茶汤差别这么大?

原因有三个。

紫砂壶出水慢

紫砂壶水难以沥干

紫砂壶保温效果好

紫砂壶,只有一个小小地出水口,比如这把西施壶,出水口似樱桃樊素口,小巧得很,即便让壶身垂直于出水,依旧需要至少10秒的出水时间。

与白瓷盖碗可做到瀑布状五秒出水相比。紫砂壶的出水速度,真是弱爆了!

出水慢,则会让茶多酚、咖啡碱过多释放,使得茶汤浓度变大,喝起来自然又苦又涩,味道糟糕透顶。

紫砂壶出水慢,难以改变现状。

当壶身开始倾斜时,茶叶会随着茶汤而流动,聚集在壶嘴处,会将壶嘴挡着,大大影响出水速度。

甚至有些出水口的设计,不够细致,茶汤难以全部倾覆,残留在壶身里,会闷坏茶叶,这样下一次冲泡时,汤水浓度大,自然有苦涩感。

加上紫砂壶保温效果好,茶叶中的毛孔长时间处于舒张状态,滋味释放快,泡出来的汤,自然浓烈,重口味。

第四:肉桂容易变得不耐泡

这款肉桂,用白瓷盖碗冲泡时,冲泡十次毫无压力,但改用紫砂壶泡茶,泡到七八次就已经弹尽粮绝,难以再泡出味道。

这是因为出水慢,导致茶叶中的物质过多释放。而茶叶中的内在物质,有限量。要是提前消耗了这些有机物,自然会让茶表现地不耐泡。

第五:肉桂容易变得无个性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个性分明,人物角色分明。如黑旋风和小李广你就不会认错吧。个性太突出!

而紫砂壶,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仿佛一个人造工厂,所有的茶类经过这么一恢复出厂设置,好像批量生产的茶,辨识度变低。

要是喝茶不认真,不仔细,根本就区分不出茶叶的差别。

坑涧里的茶,岗上的茶,泡出了一个味道,无形中为品鉴增加了许多难度。不像白瓷盖碗,能快速区分茶叶的个性。

这,便是使用紫砂壶泡茶要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有人喜欢用紫砂壶泡肉桂?

纵使紫砂壶泡肉桂有诸多缺陷,但这阻止不了茶友们的热情。

茶友们选择紫砂壶泡肉桂,原因不过五点。

艺术感强

不容易烫手

爱茶者标配

对香气没有太高的要求

泡肉桂,可养壶

紫砂壶的流行,并非近现代才有。

早在明清时期,也在圈子内流行起来。

据说,以前的八旗子弟,冬季最喜紫砂壶泡茶。莫不是他们像麻花一样,解锁了紫砂壶的新用途——当暖宝宝?

不论处于什么目的,用紫砂壶泡茶,的确带着浓浓的艺术感,仿佛一把紫砂壶在手,可瞬间将喝茶这件文艺事提高八个档次。

文艺范儿十足。

再者,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紫砂还不容易烫手。

即便因为操作不当,被烫手,那也只是食指被烫到罢了。而白瓷盖碗的烫手,是三根手指头!

这算不算一个正儿八经的原因?

《阳羡茗壶系》说:“壶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紫砂壶,就是如此有趣,用茶水包个浆,年代感就出来了。喝肉桂的同时,又养了壶,一举两得。

当然,会偏爱紫砂壶泡茶的茶友,在香气方面并不挑剔,就喜欢温温柔柔,中规中矩的汤水。

若是对香气有着高要求,紫砂壶绝对不是第一冲泡选择。

泡肉桂,用什么茶器好?

最能保留岩茶原滋原味的茶器,乃白瓷盖碗(不接受反驳)!

关于白瓷盖碗泡岩茶的各种好处,说了不下百次。

此时,您可以大胆自信地罗列出来。

不吸收香气

不吸收汤水

出水快速

可观察汤色

方便观察叶底

经济实惠,不怕磕到碰到

容易清洗,不会留下残留物

……

 

瞧,好处要用十个手指头细数。

 

不多说,白瓷盖碗好不好,您自个儿用久了,可见分晓。

茶友对于紫砂壶泡岩茶的态度,真是两个极端。

一类,觉得岩茶与紫砂壶,简直就是绝配,茶界完美CP。你看,这紫砂壶泡茶,能把茶泡的温温柔柔,多好喝,简直挑不出毛病。

再看看,我这把壶,是XXX大师出品。

俨然,壶本身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壶中的茶。

茶,成了紫砂壶的配角。

等等,这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另一类,则完全不喜欢紫砂壶冲泡岩茶。不为别的,就凭紫砂壶泡茶,让岩茶变得温吞无个性,经过紫砂壶这么一“化妆”,都不知道茶原本该是什么模样。

反观白瓷盖碗,不吸收香气,不影响汤水,让岩茶完整呈现在茶友眼前,不加粉饰。

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

两派人马,吵的是人仰马翻,胜负难分。

就在今天,麻花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

紫砂壶,可以泡岩茶!

但紫砂壶泡岩茶,是舍了香气,换了汤水,值不值得,全凭个人做主

熟普好喝吗?这样泡普洱熟茶才好喝!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定点吊水: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茶汤深,暗且浊;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茶汤浅、亮且透。

  可以明显看到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的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你知道如何把熟茶泡好吗?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编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茶人探讨。

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