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之“基本功 无止境”

第一年的时候其实我每次去的目的性还挺明确的,比如习茶路上有什么困惑和不解啦,想喝点什么茶再清晰一下认识什么的。

现在时间都已经过去三年多了,反而没有那么清晰的目标,但是每次去的时候总是挺高兴的,而且总觉得机会难得,得争分夺秒(因为要掐着接送孩子的点儿),不然对不起这路上往返的时间。

然后在习茶过程中不经意老师们提到的某一句话瞬间启发了我(可能一直存疑,但是没有那么清晰地认知到),就总有一种深深的、深深的,赚大发了的喜悦感,然后回去的路上都是哼着小曲儿的。

这都不是事先设定好的,然后总是会有收获,而且远远超出你的预期,那种十二分的满足感是我愿意一次一次地去工作室学习的源动力。

活在当下,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尽力地理解老师们的话,然后当下去练习、及时纠正,不懂再复盘,收获那是必定的了。如果再勤奋一点,回去还反复地练习、熟练之,那么进阶是百分之一百二的了。对,话就是能说这么满!

今天的日常习茶是我最近这一段时期内心理上最踏实的一次,孩子考完试了,有老人接,可以晚回(感谢家人们的鼎力支持^_^ )。所以到工作室两个小时后我还没开始泡茶,真是史无前例的。

今天的学习经过是:

⭕️ 学习叶老师近日的文章,精神被洗礼一遍;

⭕️ 下午,英子、小年老师二人互为补益,在“基本功”这件事上,让我配合着实际的练习,给我在新的深度上好好地上了一堂课!(一款凤凰单丛,两款极富特点的生普,三个人刚刚好,一泡一泡地,既锻炼了手感,又锻炼了口感,简直不要太好!)

⭕️ 傍晚可巧赶上了,来了三位喝茶十分给力的男士,一款生普(甘普洱)、一款熟普(净无尘),我这边泡着,他们那边喝着,一次次地练习基本功,也练的尽兴了,茶也没白费(不来人的时候,通常灌了个水饱、虽然还是很愿意泡,但是泡了喝不动怎么着也差点意思~~)

⭕️ 晚上临走前,又沾了三位贵客们的光,喝上了一泡九十年代的青砖,那滋味,简直不要太好。

所以,今天的经历实属难得,学习笔记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奉上,希望没亲临现场的,可以有一些文字和感觉上的帮助。

基本功是无止境的

“你的沸水出汤难道还停留在不被烫?!”这句灵魂拷问来自小年。我被问倒了,我的确就定格在这里了呀……“上课的时候不就是这么教的吗?”我弱弱的反驳。

“上课的时候是因为这一点学员们都还没有做到,当然先要求这个呀;当你能做到了以后,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要求了啊。”再一次灵魂的拷问。

今天一上茶台泡茶,老师们就火眼金睛地看出来、并异口同声毫不留情地指出:“石头姐你身子挺紧的,基本功没怎么练吧?”

然后一步步交流下,发现我自以为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自以为觉察非常敏锐、自以为非常放松的这些,真的都是“自以为‘是’”,因为茶汤会说真话的呀,好喝还是不那么好喝,一喝就知。简直比最先进的测谎仪还精密!~

小年老师说:“沸水出汤的第一个阶段是不被烫,手怎么托盖碗,手不碰到水,不挨烫。

此时,人多少会有些紧张、有些紧繃。当这个阶段突破之后,你的心里是非常清晰和有把握的,当位置合适之后,肯定不挨烫,“烫”已经不是你的障碍。你只要不分心,就不会被烫。

此时,就该进阶了,往盖碗里注水,水流的大小;你手持壶是否是有觉察的,是不是僵硬的?基本的动作熟练掌握之后,你的觉察一定要生起,水流的大小缓急,出汤的一气呵成。要练那种收放自如的状态,练习更多的觉察。”

《写回顾的时候,特意请小年老师又帮忙梳理了一下,又有了新的认知,所有的基本动作熟练掌握以后,如何跳出机械的重复,就是当下的觉察,状态和动作的匹配上,内心的感知能力,一种觉察,情绪、意识和状态与动作的协调味度。)

英子老师说:“每天练5遍,和练50遍沸水出汤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今天练的50遍和昨天练的50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大小、快慢的水流注入进去,你的感受如何?出汤时候你手上的感觉又是如何,出汤时的声音的连续性……这些你都关注到了吗?”

所以,任何一个基本动作都不是一遍遍机械地重复,时刻带着觉察,除了觉察你动作的准确性(到位、了了分明),还有你自身当下状态与动作的形神合一。

然而在今天之前,我其实是觉得自己完全不需要再练习沸水出汤的了,因为已经非常高分地过关了呀~~~今天似乎又重回原点,发现竟然只是在“沸水出汤”的环节,就有无数的细节需要你去关注,怎么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托”的动作做到了就算了结了呢?

以“沸水出汤”为例,“不被烫”只是门槛而已,一旦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十拿九稳的“不会被烫”之后,内心被这种得意占满了之后,气息与动作的一致性被忽略,在高手的眼里和嘴里,都是你动作和茶汤的生硬。从某种程度而言,你关注的重点错了,所以就失去觉察了。

“基本功是否扎实”还体现在,一旦我在老师们面前就还是会有些许的心虚,那就是内心不自信的表现,本质上还是练得不够,所以当连续的动作在某一个环节不清晰和确定的时候,潜意识就会没把握,反过来在动作上就会迟疑、僵硬。

这一切是多么的简单明了,既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只是我之前未有觉察而已。

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之上,你的心才能在当下关注更多的细节。

基本做到足够的标准之后,特殊情况还要特殊处理,一切以茶汤滋味的最好呈现为优先。

今天我把“放滤网”的动作又重新学习了一下。英子老师把她自己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我分享了一下,太感谢了。

其一,因为这是左手放,可能会生僵硬一些(对习惯用右手的我而言),那么可以先用熟悉的右手感觉一下,再换到左手,这样来回地切换一下,找到手的那种感觉。

(今天其实一直在被反复地强调,当下的状态是如何在动作中体现出来的,或者反过来在熟练的基础上、动作是如何呈现出你内在的状态的,去觉察、修正或保持)。

一直以来的困惑——以茶汤为作品的创作,到底如何创作,似乎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大概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吧,觉得自己的动作已经很娴熟了(今天证明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哈),对着盖碗泡茶的时候,一人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关注茶叶的浸润、舒展,也会生出欢喜,也很投入,动作也都挺到位的,闻香、滋味也喝得很仔细的……但是叶老师说的:“那种创作的感觉”始终是没有get到的。什么是创作?有想法,有情感表达。看茶泡茶……这些我觉得自己都挺明白的,也在努力去做,然而总觉得泡茶的时候是按照流程一步步走的,一点点地程式化,“不悲不喜”的。

今天在英子和小年两位老师的反复询问和交流中,我似乎逐渐明白了一些,基本功过硬——指有余闲——(然而以后依然要勤练)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觉察提到内观上来,仿佛有一个“自己”跳出了身外现前观察那个正在泡茶的自己,然后去发现、纠正,进而达到越来越好的状态——“神与形俱”(突然感觉对太极的认知也加强了,哈哈哈),这样情感的表达自然就流露出来了,也知道如何去创作了。

喝茶不需要,然而“品茶和习茶”,是一定要专业的。其实,当你专注于泡茶的专业性,在认真地进行创作的时候,关注每一秒的变化所能引起后续茶汤的变化,并去验证之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如此的复杂繁琐,然而你乐在其中只是觉得无比美妙——心下宁静,而不知时光流转。

变化的或许只是你体会的深度。

以前英子老师总说,她自己一个人泡茶的时候,特别喜欢一款茶从头喝到尾,喝上十几泡,每一泡都很认真地喝,喝其中的变化。

我听了总是觉得很好,但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试过很多次,都以“就那样啊,也喝不出个啥”而告终。

今天一款凤凰单丛、两款特别优秀的生普(“破茧”和“甜入心”),这样一泡一泡地喝下来,一点点地喝,尤其是我小年和英子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自身的状态(身体松的状态及自我觉察),再交流彼此的滋味口感,渐渐地我就能多明白了一点她之前说的那个意思了。

我今天泡的第一款茶是凤凰单丛,些微的情绪波动就能在茶汤中体现出苦、涩(凤凰单丛真是泡茶者技术的放大镜啊~~)。

但是我的感受要比她们要慢好几拍。然后我能渐渐地辨析出苦、涩更加具体一些的部位。比如是在舌头的两侧还是中间。然后就是锁喉(卡嗓子),下咽的困难程度等,由一开始她们说出来,到后来自己可以在她们不说出来的时候提前就有一些感觉。

等喝到生普的时候,一开始舌面紧,有收敛感,然后等我的状态逐渐开始好转起来,茶汤入嘴的时候会一下从舌的两侧扩散开去,开阔的感觉(“打开”了)。

再换英子来泡的时候,茶汤入嘴的时候,茶香及生津、回甘等各种感觉,不仅在舌两侧扩散开来,向上向下、整个口腔的空间都扩散开来,如果说我之前的那杯是平面展开的,那么英子的这杯就是立体展开的,这又是一种体会。

然后说到香气,“破茧”的香气喝起来似乎淡淡的,幽幽的,然而经久不息。而“甜入心”的香气,也很细腻清晰,然而是在喉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

英子老师对“甜入心”的香形容是“飘到天上的”,这个我还不太理解,但是香气是我是感受到了的,是完整的。她还提到,“甜入心”的感觉不只停留在口腔,那是一沁润感,带给她清醒的感觉。

喝“甜入心”,让她感受到“柔软的力量”。这些我暂时是无法有同感的,但是这茶的确是极好喝的,连生津的口水都是甜的,但是甜而不腻。^_^

(容我补充一句,那时小年正在忙工作,叶老师正在写以后的公众号文章,所以上文中英子出现的频率会多一些哈~~)

这么多分享下来其实我想说的是,其实形容这些滋味的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然而你对每一种形容更加聚焦而有深度了,所以体会是大大加深了。

此时,英子向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和上次喝同样的茶,感觉不同了呢?

叶老师的回答值得琢磨和学习:“变化的具体内容可以不用在意,在意的是这种变化的发生——为什么能喝得更细了?因为第一次喝没有全貌的总体性了解,同时也有新奇感。等后面再喝的时候,新鲜感去掉了以后,会冷静下来喝得更细一些,人也会更加敏感一些。”

真的,文字已经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大千,然而不及现场感受十分之一的鲜活。现场的感知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茶汤滋味更加清晰(而非模糊)就更加好喝

当天的一位茶友是叶老师的好朋友,没有系统学过如何泡好一杯茶,但是他有两块80年代的青砖!!!

千万不能暴殄天物,于是撺掇他学习用紫砂壶泡茶。非常有天分,很快能切换到泡茶的环境中,在各个动作操作前意识到固有的习气而调整过来。

(2004年青砖)两次洗茶之后的第一杯茶,虽然不是那么的干净,虽然有些薄,但还挺甜的;等第二泡的时候,就更加干净一些了,喝起来也更甜更好喝了。

英子老师说,这就是滋味更清晰了,因为清晰一些,所以更好喝一些。

文字不足以表达这种感受,这种喝到嘴里的感受,但是我这里要强调的重点就是这一点了。

之后,我自己去泡了一泡,觉得差距还是有的,茶汤的饱满度和力量感都是比较明显的, 这我就放心了。

晚上九十年代的青砖,一口喝到嘴里,一下就到沉到了胸口以下——细腻,顺滑,饱满,有力量却不张扬,甜!太好喝了,尤其是蹭来喝的~~~

收获极大的一天,以此纪录。

2021.1.14(周四)

来源:一如茶香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