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大学茶学系研究生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承传道授业志,圆茶圣醒狮梦——浙江大学茶学系七十周年华诞庆典隆重举行

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薪火相传。从华家池畔的构想到紫金港的成绩,浙江大学茶学系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尽心竭力,成为茶界一段佳话。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相看七十载,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骄傲,因为才有了这场独属于茶的盛典。

11月25日,浙江大学茶学建系七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建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及夫人陈雪芬研究员,全国政协原常委、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姜仁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林建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技厅原厅长、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上海海关副关长、上海海关学会会长戴永华,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浙江省人社厅原副厅长黄亚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浙大宁波茶友会会长胡征宇研,浙江大学党委常务、统战部长叶恭银,著名茶学家、茶树育种科学家、浙江大学茶学系原系主任刘祖生教授及夫人胡月龄,著名茶学家、茶文化专家,浙江大学茶学系原系主任童启庆,著名茶学家、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及夫人王惠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厅、十余家兄弟单位及伙伴单位领导以及上千名系友、茶友齐聚启真湖畔,共襄系庆盛典。浙江大学农业与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郑绍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现任班子成员、农学院各系所负责人等出席,农学院党委书记吕黎江主持庆典。

农学院党委书记吕黎江主持庆典

庆典开始,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院士致辞,他表示茶学系是浙江大学的标杆院系,茶学系发展的70年,是浙大引领科教的70年,是鼓舞国家贡献社会的70年,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的70年茶学系在庚续求是文脉、永葆创新精神中展示了独特风采,在培养专业人才、赋能社会发展中践行了办学初心,在树立教育品牌、展示中国智慧中彰显了学界担当,以实际行动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奋进之笔。70年来,茶学系开创了学科发展的新局面、呈现了人才孕育的新高度、谱写了科研创新的新篇章,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事业的推动者、茶学科的带头者,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浙大智慧。

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建满进行大会讲话。他提到,浙大茶学系作为中国茶业人才培养主阵地,中国茶业科技研究的主力军,70年来不断求是创新、勇攀高峰,成果累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作出重要贡献。王建满先生还希望茶学系能够保持新态势,谱写创新发展亮色;构建绿的格局,彰显人才培养特色;描绘美的画卷,绘就三茶统筹底色。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刘仲华

而后会上展示了相关友好单位、友好人士贺词、贺信,播放了80级校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刘仲华等嘉宾的祝贺视频,一封封贺信、一条条视频、一幅幅题词都寄托着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浙大茶学系七十周年诞辰的热烈祝福和殷切期待,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注视下、在浙大茶学系自身奋发的基础上,中国茶产业将更进一步。

随后,浙大茶学系系主任陆建良教授作茶学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发言并向茶学系建系七十周年表示热烈地祝贺。姜仁华所长希望茶学系能够继续发扬教学相长、顶天立地的精神与风格,积极推动茶科技成果转化,为茶产业的美好未来提供浙大智慧。宛晓春教授希望浙大茶学系能够继续在国际创新、产业服务、科技引领上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科支持。教师代表屠幼英教授,学生代表陶成鸿以及校友代表戴永华先生也先后进行发言,祝贺茶学系建系70周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

教师代表屠幼英教授

学生代表陶成鸿

校友代表戴永华

大会在颁发荣誉证书以及授牌、捐赠仪式中将庆典氛围推至高潮,浙江大学茶业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主持颁奖环节。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见证了一代代茶学人凝心聚力、托举梦想的智慧和汗水,也感受着一代代茶学人薪火相传、开拓创新的执着和奋进。

浙江大学茶业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茶学功勋教师】刘祖生 胡月龄 潘根生 童启庆 龚琦 徐幼君 时桂英

【浙江大学茶学荣誉教师】

陈宗懋 胡萃 程子道 辜博厚 毛祖法 赵启泉 黄亚萍曹望成 沈伟桥 苏祝成 董尚胜 周树红 孙国良 夏桂荣刘波静 唐德松 胡松金 任翔 徐建萍 徐波 奚彪 钱之江 张碧莲 胡振长 杨子银

【浙江大学茶学系最美校友】

陈树森 卢心寄 俞永明 俞宜湘 聂春琳 韩孝敏 程启坤 王惠 徐束 姚光琦 黄品凤 戚国荣 沈根荣 陈席卿 何懿富 施海根 周淑兰 斯光华 吴喜云 姚豫生 钱志群 楼苹苹 俞妙芹 陈菊月 方仙卿 韩敏华 黄芳焕 毛爱清 毛国雄 邵秀娟 孙玉冬 王宝香 王兴明 吴茂棋 吴锡金 叶留英 俞亦子 虞大澄 赵红梅 王立 袁文义 徐南眉 曹达人

【浙江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姜仁华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陈亮 尹军峰 陆德彪 俞燎远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

朱跃进 杨秀芳 毛立民 王开荣 揭国良 黄海涛 熊昌云 金子晶 吴颖 董俊杰 邵淑宏 吴亮宇 柳丽萍 钱虹 苏中强 唐鹤军

【浙江大学茶学系本科生校外指导老师】

尹晓民 戚英杰 马亚平 吴锡端 顾海龙 朱朝安 刘志荣 庞言良 潘元清 潘佩卿 王叶 高静 张燕 叶金章 陈东 李成 罗凯鸿 王少江 王洪江 潘君耀 蔡良绥 谌哲求 魏嘉宏 蔡小勇

图:资深茶学学者姚国坤为支持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发展,向母系捐赠茶学相关书籍3000册。

庆典最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作总结,他提到,中国茶事业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美好新时代,希望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和把握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一元与多元等的茶学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六茶共舞、千方百计的提升茶产业科技链、文化链、产业链、价值链,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茶和茶文化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值此盛典,四方志同道合者欢聚一堂为中国茶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当天下午举办了“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暨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论坛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圆桌论坛以及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圆桌论坛,论坛上就茶产业发展与前景进行深刻探讨,并为茶学专业发展方案和未来规划进行总体部署。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为总主持。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总主持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建东致辞

浙江树人学院国际茶文化学院院长、浙江省现代化服务业研究中心执行院长朱红缨教授主持论坛主旨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作《为国茶业科技进展及发展趋势展望》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茶产业目前遇到了茶树品种选育周期太长,产业渴望更多优异品种;构建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突破茶树基因编辑技术;探明茶园土壤生物特性,构建茶树营养精准调控;探明茶树抗寒作用机制,构建茶树寒害防御技术;探明茶树病害发生机制,实施茶园病害绿色防控;突破智能采茶技术瓶颈,实施名茶鲜叶智慧采摘;突破茶叶智慧加工瓶颈,实现茶叶全程智能加工;突破功能成分应用技术,高效开发茶叶功能产品;发掘茶叶新的保健功能,有效驱动茶叶健康消费等9大亟待突破的科技瓶颈,因此我们需要让茶产品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茶叶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茶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并按照“四个面向”需求,以“提升茶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支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力争在茶学基础前沿和茶叶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产品创新,高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作《新学科视域下茶学专业建设》主题报告,宛教授从新农业和大农科作为切入点阐述了什么是新学科,并提出了要从以推动学科专业改革为代表的新教改、以发展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新形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代表的新质量、以建立质量国际互认体系为代表的新保障为重要发力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在四个方面的领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王旭烽作《三茶统筹·交叉学科·一级建置——关于茶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浅议》专题报告,王院长介绍了交叉学科的定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目前茶学具有科学定义与古典茶学遗产之间有明显错位、茶文化形态在现有学科背景找不到归属口、学科的科学发展观前景设计不足、三茶统筹的高度引导方向与学科建设不够匹配、茶作为精神符号急需挖掘呈现等问题。茶文化是文明发展史上茶与人类精神发生全部关系的总和,体现在与人类建立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制度建设和茶因人类精神需求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上。因此,有交叉学科的支撑,茶文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设置,将会起到阿基米德杠杆理论的效果,但目前由于无法为这一片伟大的叶子提升到它应有的位置,不能更好地落实三茶统筹的英明知识,无法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伟大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等存在的现象,体现了建设交叉学科的迫切性。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务部部长楼程富作《数智时代茶学教育教学变革的思考》主题报告,楼教授从小学科大产业、老专业新科技、农专业有文化三大方面进行阐述茶学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需要进行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数字化实验教学改革、数字化茶园建设、数字化茶文化推广等方面的建设才能让茶学专业更符合潮流,走在前端。

浙江骆驼九宇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立民作《中国茶叶外贸的创新发展》专题报告,他提到在外贸领域,“变”是主旋律,因此需要重新理解、适应、定义,目前中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呈现“内卷化”,需要我们在产品、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圆桌论坛邀请了大益集团勐海茶厂副总经理杜瑞萍,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茶荟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万融茶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径山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鸿鑫进行高质量发展茶产业研讨,他们从自身企业出发,介绍了自己企业在茶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点,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路径支持。

茶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圆桌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陆建良,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湖南农业大学朱海燕,南京农业大学陈暄,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福建农林大学郭玉琼,华南农业大学曹藩荣,信阳农林学院郭桂义,武夷学院李远华,浙江农林大学张帅分别阐述各自院校如何有效开展茶学科建设,各位教授从各自院校的开展经验、举措、对策展开论讨,向我们指出了有效方法论和方向。此外,庆典活动还举办了“永远青春”茶学校友游园会以及“茶香悠悠,万里争流”文艺晚会,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及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进一步密切了茶学系与校友之间的深刻感情,给校友们留下美好而深切的记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此次盛典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展示了浙大茶学系在茶学教育、科研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使命。浙大茶学系的学子们应当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求是、创新”的理念,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茶学学科的长足发展不断奋斗!行文至此,笔者看到活动《服务指南》上的系庆公告,觉之甚妙,摘抄片段,以期浙大茶学系之辉煌延年——茶名之盛,茶业之兴,自古已然。有茶然后有茶饮,茶饮之妙系乎茶技。所求者艺,所存者道。道艺之事,继继存存。茶科之日,辉光日增。茶科之设,始于觉农。怀醒狮之梦,兴茶业于华夏,以正国饮之名。继往开来,不愧茶圣之誉。浙大茶学,任农肇其端。蒋氏芸生,求学东瀛,扬名浙农。筚路蓝缕,殚精竭虑,成不世之功。庄氏晚芳,承茶道之蕴,倡廉美和敬。平湖张氏,定茶叶标准,育茶业菁英。七十载茶学,英才辈出,灿若星辰。秉求是之神,攀茶学之峰。吾侪后学,与有荣焉。龙潜之月,吐故纳新。从心之年,踔厉奋发!悠悠茶学,日新月异。定此佳日,各界贤达,齐聚启真湖畔,共襄茶界盛事,同绘茶业蓝图。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历史沿革,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源于秦汉,普及于唐,发展于宋明,茶叶成为国人重要的日常饮品,茶叶行业(以下简称茶业)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随着近代中国发展的衰落,中国茶业由盛转衰。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之时,在中国茶业急缺人才的历史背景下,以吴觉农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们为振兴中国茶业,培养茶学专业人才,通过多方协商努力,于1940年确定由中国茶叶公司投资在复旦大学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先河。

01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前期背景

1、近代茶业衰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家,独占国际茶叶市场。但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的海外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国家占据。一般认为,1886年是中国茶叶出口由兴盛转向衰退的时间节点。华茶在海外市场的节节败退,致使国内茶价大跌、茶商亏损、茶行倒闭、茶农弃植。中国茶业如此衰颓不振,前途令人堪忧。振兴中国茶业便成为了近代茶人们的重要使命。

2、专业人才缺乏

早在192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撰写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就振兴华茶的根本方策中指出:归结中国茶业失败最大的原因,在无茶业的人才。他提出了设立茶业专科学校、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新技术、增设巡回教师赴各茶区推广技术、设立茶业讲习班专业培训、甲乙种农校增加茶业课程等茶业人才培养办法。

1931年他又在和范和钧合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中提出“在各地学校即大学及农学院设立茶科”。1935年在他与胡浩川合著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又再次提出:由省区农学院设立茶业系,招收受过基本训练的专科学生实行专业训练。

▲ 《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俞金林提供)

吴觉农等人早已意识到培养茶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教育是振兴华茶必不可少的条件。

3、茶叶专业教育机构筹建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之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曾多次开办培养茶业人才的教育机构。

据庄晚芳先生回顾:1909年湖北省设有茶业讲习所,不久即行停顿;1910年四川省设有通省茶务讲习所;1917年湖南省举办省立茶业讲习所,后改为茶场;1919年安徽省在屯溪设立茶叶讲习所,不久停办;1923年云南省亦设茶务讲习所,不久亦停;直至1935年全委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指导茶农事业;1936年4月上海商品检验局产地检验处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培训;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设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1937年添招高中程度者1个班,1938年该校停办,而并入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贸委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又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者,加以短期训练,1939年派往东南各茶区,协助茶叶统购统销事宜;1939年因茶叶统制,人才倍感不敷应用,东南各省茶业管理处、局或改良场均先后设班训练茶人,因此茶人辈出,颇极一时之盛。

这些讲习所、改良场、训练班等机构培养了一批茶学专业人才,但吴觉农先生始终认为应该在大学院校中创办有设置正规课程和系统教学机制的茶业系科,于是开始联系各方着手准备在高校创建茶学专业高等教育。

▲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来源北碚统战)

02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概况

1、前期筹备

据吴觉农先生的孙女吴宁女士《冯和法先生与茶》一文记载:1939年冬在香港,由冯和法先生介绍,吴觉农和孙寒冰交换了在复旦大学设立茶业系的意向;孙寒冰先生认为复旦大学是私立学校,建立新系会比较容易,加上他支持,机会难得;之后回到重庆,商议好了建立茶学系的一些细节。此后,经孙寒冰介绍,吴觉农与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长吴南轩会面,作了关于建立茶业系相关工作的汇报,并报教育局核准。

另据王镇恒教授《茶学名师拾遗》中记载:1939年当时担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的吴觉农,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与复旦大学代校长吴南轩、教务处长孙寒冰、代总务长李亮恭洽谈,在复旦大学成立茶叶教育委员会,培训茶叶专门人才和研究茶叶外贸与产制技术。

可见自1939年开始,吴觉农先生、中国茶叶公司、复旦大学各方正式将建立中国的茶学高等教育这个议题提上了日程,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正式建立做好了筹备工作。

2、正式建立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重庆。1938年复旦大学开始设立垦殖专修科并附设农场,1939年设立园艺系,在此基础上1940年设立农学院。1940年春,由中国茶叶公司资助,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当局认为茶叶仅是一种作物,范围过窄,不能设系,便改茶叶系为茶叶组,隶属农艺系。

另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资料显示,《上海农业志》第七编农业教育第一章高等农业教育中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为了开垦荒地,解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问题,复旦大学于民国27年(1938年)聘请前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李亮恭来校筹建两年制垦殖专修科。翌年(1939年)秋,学校增设园艺系,垦专招收第二班学生近20人;农场分设农产品制造、畜牧、作物等部,并兴建了一批房舍。建立的垦专、园艺系及附设农场均归属理学院。民国29年(1940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出资9万元,委托重庆复旦大学筹建茶叶系及举办茶叶专修科。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同意成立茶叶系,只同意成立茶叶组(本科)。至此,重庆复旦大学农科方面已建立垦殖专修科;园艺系、茶叶组和茶叶专修科,遂合并这些系科,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农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刘勤晋提供)

综合以上材料,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是1940年开设的四年制本科茶叶组、两年制茶叶专修科组成(下文统称复旦大学茶学专业)。

1940年秋季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开始招生,吴觉农担任主任,后由胡浩川主持其事。自此,复旦大学茶叶组和茶叶专修科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茶学教学单位,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先河,对发展茶学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振兴华茶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 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科第一届专业毕业合影

(王理平提供)

3、建立后概况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创立之初,中国茶叶公司和复旦大学合组茶叶教育委员会,双方各推代表两人,研究内部组、科、室、场设置及教育计划等,完备的专业建设经费和课程设置为茶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丰富的专业教研资源、传承的茶学教育思想、培养的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茶学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1)专业课程设置完备

关于茶叶组的开办费用是由复旦大学和中国茶叶公司共同负担,第一年由中国茶叶公司负担14.8万元,第二年经费由中茶公司负担2/3,复旦大学负担1/3,一切课程学分均按大学程度规定分必修、选修两种,必修者与普通大学相同,实为开国内茶业系之先声。

当时茶叶组的主要课程有:茶叶概论、经济学、作物通论、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理学、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茶厂实习等。

四年制的茶叶组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二年制的茶叶专修科精简了部分基础课或学时。四年制茶叶本科按志愿从大三分产制、贸易两组。产制组的课程设置除茶叶栽培制造外,加修土壤肥料学、生化分析检验及遗传育种、统计学等。贸易组主修工商经营管理、出口销售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市场学、统计学等。茶叶专科的两年课程为大学基础课和茶叶生产技术专业,开设课程众多,专业课程设置完备,产制组和贸易组主修内容方向明确。

(2)专业教研资源丰富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建成之后,在中国茶叶公司和吴觉农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下,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当时的茶学专业师资阵容非常强大,由吴觉农先生担任茶业专修科的主任,毕相辉先生任研究室主任,有留日化学专家王兆澄教授,从法国、比利时留学归来的青年教授范和钧、王泽农,资深的社会科学教授罗绳武、韩德单,还有一群知识丰富、茶叶实践经验充足的青年讲师。

被誉为“20世纪的十大茶学家”中半数参与了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的创立、管理和教学工作,他们分别是开创者吴觉农,系主任胡浩川还有当代茶学专业学科教育奠基人的三位教授王泽农、陈椽和庄晚芳,以他们为代表的杰出茶学师资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还设立茶叶教研室,由茶叶组、茶叶专修科教授及专业人员担任研究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室由以下三个部门组成:从事茶叶产制实验和研究的生产部、从事茶叶化学分析与研究的化验部、从事茶叶行政与政策调查研究的经济部。

当时除了建有茶叶教研室,还有大量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供师生进行教研服务;另外,还附设了实验茶场与实验茶厂用来进行教学实习,除了常规课程外,学校还会邀请茶叶公司外聘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3)茶学教育思想传承

吴觉农先生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中国茶业的复兴。1941年吴觉农先生在复旦大学纪念周上演讲《复旦茶人的使命》一文中说道:“茶业在中国,是具有其最大前途的……是各产茶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有最大的两个缺点,第一就是缺少科学;第二则是缺少人才”。在中国茶业衰败之时,如何振兴中国茶业,振兴中华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茶学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为茶业的复兴开拓了道路,茶学教育思想更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吴觉农先生把茶业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推广人才,一类是基本人才。同时,他还对茶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和知识上的要求,他十分重视专业思想的教育,他曾说:“茶业工作者既然献身茶业,就应该以身许茶,视茶业为第二生命”。吴觉农先生的茶学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很多茶人,也被一代代茶人传承至今。

(4)专业人才培养众多

1940年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正式招生后,进入教学培养阶段。1941年,复旦大学被教育部批准由私立改为国立。1942年,农垦和茶叶组合并为农艺学系。1944年农垦、茶叶组停止招生,茶叶专修科招过四届学生后停办,待1946年迁回上海后恢复招生,虽有过坎坷与波动,但仍为近代中国茶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来源北碚统战)

据陈椽教授《茶叶贸易学的来龙去脉》一文中记载,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复旦大学茶叶系于1943年停止招生。从1940年开始招生到1943年停止,共培养茶业专科毕业生54人(1942年毕业30人,1943年8人,1944年9人,1945年7人),茶叶组39人(1943年3人,1944年31人,1945年4人,1946年1人)。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毕业生是当时社会上第一批受过高等茶学专业教育的茶业人才,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茶业的复兴做出了贡献。1942年毕业的20多名专科生,均由中茶公司任用,为中国茶业带来了一定的人才资源。

根据吴宁描述:何耀增先生是重庆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的第一届毕业生(1944年),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甚至到了1943年,茶叶专修科被迫停止招生,很多同学转系,但仍有20多人坚持了下来,跟随吴觉农先生做了一辈子的茶业工作,将这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茶叶。

抗战胜利后,茶叶系于1947年恢复招生。重庆复旦大学早期培育的学生为战后和新中国的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40年至1946年,复旦大学茶学系共有毕业生45人,茶业专修科毕业生131人,为建国后11个高等院校建立茶叶专业教育提供了经验,近200名毕业学生,在新中国茶叶事业奠基开拓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调整至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虽然复旦大学茶学专业仅有13年办学历史,但其建立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学高等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 安徽农业大学

03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意义和影响

1、开创了茶学高等教育先河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在高校中独立设置的第一个茶叶专业系科,有系统完整的课程设置,是我国茶学学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茶学高等教育先河。

2、形成了茶学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1)专业性强,课程设置广泛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课程设置从基础理论到茶叶专业知识,包括茶叶管理、生产、加工、检验、贸易等各个环节,还有生产实习,课程设置丰富,为后来全国涉茶高校的茶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针对当时抗战后,华茶事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局面,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办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专业结合实践,培养社会上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当时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但学校一直坚持安排学生去茶叶产地、茶叶公司实习,增强实践能力。目前全国涉茶高校的茶学专业也都设有实习环节,甚至有多次实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3)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专业高级人才

除了教学,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还设立了茶叶研究室,注重科学研究,为茶叶生产、化学、经济研究培养专业高级人才,使茶学专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促进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发展。现全国各涉茶高校也基本都建立了科研实验室,部分具备培养茶学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级人才,其中安徽农业大学建设了省部共建的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4)注重茶学思想教育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学思想教育。创办者吴觉农先生提出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复旦茶人使命”“科技兴茶思想”等不仅使当时的复旦茶学专业学生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促使其奋发学习,也同样激励着后来茶人们不忘“振兴华茶”的共同使命。

3、奠定了当代茶学高等教育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茶学专业高等教育在复旦大学茶学专业成功创立的基础上开始全国范围发展起来并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1952年

1

· 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调入当时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建立茶叶专修科

· 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建立茶叶专修科

1962年

3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茶学专业首次招收茶学研究生

1958年

2

·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的茶作组基础上设立茶叶专业

· 浙江农学院(现浙江大学)茶学专业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6年

5

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茶学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茶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1年

4

茶学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正规的茶学研究生教育建立起来

▲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程刚提供)

至此我国高等学校已建成培养高等茶学人才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战后和新中国的茶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复旦大学茶学系的成功建立也为建国后的高等院校建立茶叶专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到全面、快速的发展期。

至今我国已建成培养茶学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不同层次高级茶学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完整的茶学高等教育体系。

▲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楼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截止2020年6月全国涉茶的高校达72所,包含本科院校32所和专科(含高职)院校40所,全国招收茶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20个。

从1940年创立到1952年调整变迁,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开创了世界茶学高等教育先河,为当代茶学高等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

12

宋丽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实验师,一级茶艺师、一级评茶师,承担茶艺、茶叶审评与检验等实验课程。参编《中华茶艺》《中国茶文化概论》《茶艺与茶道》《茶学专业英语》等大学教材,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及省级茶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19CX102)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2年第2期文章《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页码:75-79,作者:宋丽,方静。

引用格式:宋丽, 方静.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影响探析[J]. 中国茶叶加工, 2022(2): 75-79.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廉美和敬 茶德永继 | 纪念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研讨会在杭举行

为缅怀庄晚芳先生的卓越功绩和优秀品德,传承先生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弘扬先生所提出和倡导的中国茶德,12月29日下午,纪念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茶学系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茶叶学会、浙江大学农学院、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办;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浙江大学庄晚芳茶学教育基金、浙江大学华发茶学教育基金、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共同承办。

出席活动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沈立江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程启坤先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原院长张士康先生;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农办副主任张炳新先生;中国博物馆馆长吴晓力先生;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忠华教授;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研究员;上海市茶叶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星娣女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省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罗列万研究员;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余继忠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女士;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晓民先生;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专家陆德彪、俞燎远先生;《庄晚芳碑像》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裘纪平先生;《茗边头条》主编孙状云先生;以及老一辈茶叶专家、庄晚芳先生家属和弟子代表、茶叶专业媒体、和茶届同仁等300余人。

开幕式

首先,浙江大学茶学系常务副系主任陈萍博士致欢迎辞

浙江大学茶学科带头人、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梁月荣先生介绍庄晚芳先生生平与功绩

浙江大学须海荣教授报告浙江大学庄晚芳茶学教育基金十年运行情况

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忠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讲话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讲话

江用文理事长表示:庄晚芳先生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理事长等职务,为我国茶产业发展与茶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茶学界泰斗。我们要学习庄晚芳先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成果丰硕,爱国爱茶、品德高尚,大力弘扬“廉美和敬”为核心的中国茶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博物馆馆长吴晓力先生代表主办方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研究员讲话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立江先生讲话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研究员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立江先生讲话,追思庄晚芳先生。本次活动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主持。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主持

纪念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研讨会

在随后举行研讨会上,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中国茶叶学会第四届理事长程启坤研究员分别以《庄老茶德理念诠释——中国茶德与伦理学之关系》、《弘扬中国茶德,促进社会和谐》为题,作主旨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作报告

中国茶叶学会第四届理事长程启坤研究员作报告

庄晚芳先生弟子代表、老茶人代表、茶行业代表、家属代表等随后依次发言,深深怀念庄晚芳先生,感谢庄晚芳先生对中国茶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忆庄先生,论中国茶德”(弟子代表)

“忆庄先生,论中国茶德”(老茶人代表)

中国茶德与中国茶业发展论坛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士康主持论坛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叶专家、省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罗列万发言

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晓民发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发言

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余继忠发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发言

庄晚芳茶学教育基金获奖研究生代表董燕茹发言

茗边头条主编孙状云:媒体眼中的庄晚芳先生与中国茶德

茶作品捐赠仪式

流金岁月,激荡情怀,我们缅怀庄晚芳先生一生所展现的坚韧不拔毅力和开拓创新勇气!

廉美和敬,茶德永继,我们颂扬庄晚芳先生毕生所倡导的茶人境界和所弘扬的茶道精神!

终生探究一灵叶,奉献人类功不竭

——纪念茶界泰斗庄晚芳先生110周年诞辰

梁月荣,叶俭慧,陆建良,郑新强,蔡文和,刘祖生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省茶叶学会)

摘要:2018年是杰出茶学家庄晚芳先生110周年诞辰,本文根据现有出版物和可查阅资料,总结了庄晚芳先生毕生对茶学科学和产业发展的丰功伟绩,认为庄晚芳先生是现代茶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杰出茶学教育家,是现代茶文化研究和中国茶德倡导者,是茶树原产地和变种分类研究的奠基人,是现代名茶产业发展的开拓者,是爱国革命者。庄先生的九字箴言“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他爱国、爱茶、敬业的崇高茶德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世界茶人奋发前进。

关键词:茶学学科;茶学教育;中国茶德;茶树原产地;茶树分类;中国名茶.

Exploring a spiritual leaf for lifetime to dedicate to human being forever

——To commemorate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Tea Master Zhuang Wan-Fang

Abstract 2018 is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famous Tea Master Zhuang Wan-fang. The great feats and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or Zhuang Wan-Fang to tea science and tea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xisting publications and accessible inform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Professor Zhuang Wan-Fang is the pioneer of modern tea science discipline system and outstanding educator of tea science. He is the advocate of a modern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tea virtues. He is the founder of the study on tea plant taxonomy and origin of tea. He is the pioneer of modern famous tea industry. He is a patriotic revolutionist. Professor Zhuang's nine-character motto of "The heaven, the earth, you- I -him (her), yesterday- today-tomorrow" reflects the spirit "nature and humanity". His lofty spirits of patriotism, loving tea and dedicating to work, will always inspire the world's tea people to forge ahead.

Key words Tea science; tea education; tea virtues; origin of tea plant; tea plant taxonomy; famous tea.

庄晚芳先生,1908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后在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工作,福建省福安农校,福建省茶叶管理局,福建省农林公司,上海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任职,为我国茶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庄晚芳先生是现代茶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是我国杰出茶学教育家。早在1938年,庄先生就在福建省福安农校开创了茶学专业教育,此后还在上海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农学院和华中农学院任教,1954年后在浙江农业大学任职,相继组织编写系列专业教材和专著。曾先后主讲《茶作学》、《茶叶概论》、《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经济》、《茶叶贸易学》、《茶叶审评》、《茶树生理》等课程,构建了现代茶学教学体系;领英茶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茶叶专业研究生;推进茶学教育国际化,指导第一批来华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我国茶产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不断扩展,原来以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茶叶专业迫切需要改革。庄先生高屋建瓴,提出将 “茶叶专业”、“茶业专业”更名为“茶学专业”,专业教育体系向理、工、农、商、文、史、医拓展,为茶学学科培养综合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庄晚芳先生是现代茶文化研究和中国茶德倡导者。庄晚芳先生洞察到茶文化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表《茶叶与鸦片战争》、《茶叶与农民起义》、《茶文化与清茶一杯》和《发扬茶文化,促进文明建设》等爱国主义和茶文化论著,倡议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茶文化组织——杭州茶人之家,出版第一本茶文化刊物《茶人之家》(现更名《茶博览》),随后又协助组建了厦门茶人之家;他探索中华茶道,凝练陆羽精神及《茶经》精粹,将“茶道”定义为“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倡导“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精神,并将之总结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提出茶文化8个重点研究方向,建议把茶文化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从此中国茶文化之风刮遍大江南北,吹拂着世界茶人的胸襟。

庄晚芳先生是茶树原产地和变种分类研究的奠基人。面对茶树原产地“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和“折中论”等多种学术观点的百年之争,庄晚芳先生通过深入的茶史研究和世界野生大茶树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的调查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中国茶史散论》,发表论文《茶树原产于我国何地》,指出 “云、桂、川、黔一带是茶树原产地,其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并提出了茶树2个亚种和7个变种的变种分类系统,被后续研究者的深入研究所证实,并得到世界茶学界的公认。

庄晚芳先生是现代名茶产业发展的开拓者。20世纪70年代,庄先生就预测,琳琅满目的中国名茶,必将在世界茶坛放射出更加瑰丽异彩,推动我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各项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他提出扩大生产一批传统名茶、恢复一批失传的历史名茶,创制一批独具风格的新名茶的三个“一批”名茶发展战略,编写出版世界第一本名茶专著《中国名茶》,对名茶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庄晚芳先生是爱国革命者。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庄晚芳与吴觉农等带领一批茶叶工作者到浙江衢州万川筹办“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和中国茶叶研究所,组织茶叶生产,出口换取军需支援抗战。解放前夕,以自家“三开间楼”作为中共闽浙赣“城工部”联络点之一,开展地下工作,为策反山腰盐署、盐警起义,取得山腰解放和惠安8·23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杰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界泰斗庄晚芳先生的一生,为振兴茶学事业而奋斗,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茶学研究,硕果累累,出版专著37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为茶学学科和茶产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终生探究一灵叶,奉献人类功不竭,先生的九字箴言“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他爱国、爱茶、敬业的崇高茶德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世界茶人奋发前进。

--本论文转载自微信<良茗堂>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