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珍稀白茶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浙江安吉 一片叶子书写东方传奇

2022年11月29日,包括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安吉白茶再一次受到大众关注。“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量2100吨,2022年品牌价值达到48.45亿元。

“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由研究院团队规划完成,团队为其创意了品牌口号“安吉白茶 纯粹好茶”,构建了完整的品牌战略体系。

今日,公众号分享农民日报文章《一片叶子书写东方传奇》,与诸君共同探索与感受安吉白茶的文脉历史、致富道路及国际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022年11月29日,包括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安吉白茶从一棵茶树发展成一个产业,从几亩发展成20余万亩,不仅美了生态,还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此番入选“非遗”,让世界更多人看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对于精进中国茶技艺、传承中国茶文化、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期,我们走近安吉白茶,去感受中国茶在国际舞台上的迷人风采。

一片叶子书写东方传奇

外国茶商品鉴安吉白茶。 资料图

浙北小县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发源地,一直以生态文明为最靓底色。最近,该县提出了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的发展愿景,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奠定发展基调。一时间,“国际化”成了这座山野小城的热词。

寻觅安吉的“国际化元素”,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县、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最佳旅游乡村”;每两把中国出口的椅子中,就有一把产自安吉;2020年,尊重孩子自然天性的“安吉游戏”还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工业4.0时代最具推广价值的未来教育模式……

与此同时,走向世界的还有安吉白茶。继2021年安吉白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之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间,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传来消息,由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作为第一方阵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成为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43个项目。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茶叶?又怎样书写它的传奇?

安吉白茶不姓“白”

“怎么不是白色?”

首次来中国的法国电视三台《梦境之地——茶马古道》节目主持人菲利普·谷格莱尔一头雾水。

因为名字带有“白”字,初识安吉白茶之人,都有着同样的误解。其实,安吉白茶不姓“白”,只是每年春季新生叶片都有一个可逆的白化过程,当气温在19℃至23℃时,叶片玉白,叶脉翠绿,状如凤羽。倘若温度超过这一区间,则自然复绿,加工为成茶后,形如兰蕙,色泽翠绿,又是绿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在璞,无与伦比也。”

1982年,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被发现时,安吉白茶的母树仅为单株。直到2003年,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权威茶叶专家考证,认定安吉白茶就是《大观茶论》中所述的失传千年的“白茶”,茶界为之震动。

为抢救这一珍稀濒危植物,当地科技人员通过扦插技术成功繁育,如今在安吉已种下超过20万亩白茶,年产量2100吨,一产产值32亿元,为全县29万农民人均增收1.1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且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

潘元清是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珍稀白茶采摘特别讲究,鲜叶要提手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同时间、不同茶园,或者晴雨天采摘的鲜叶,需用不同时长予以加工,炒制时还需灵活运用“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手法,方能达到“表里昭澈,如玉在璞,无与伦比也”。

有果必有因,安吉白茶研究会会长叶海珍说,天目山和龙王山将安吉团拱成一个“畚箕状”的盆地,沿畚箕口扶摇而上的气流在爬坡过程中遇冷凝霜,使得境内无霜期短,冬季低温时间长,山区绝对低温一般在10℃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达84%,直射的蓝紫光较少,植物中氨基酸等氮化合物由此形成和积累,从而形成植物独有的返白过程和物质代谢的遗传特性。

一片叶子富八方

冬日的溪龙乡黄杜村依然是浓浓绿意,万顷生态茶园在暖阳的照射下溢彩流光,如诗如画。近观,只见株距之间宽窄有序,沿群山逶迤,似长龙卧波;远望,一条条茶带随着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到安吉调研,专门来到依靠种植白茶致富而闻名的黄杜村考察,称赞“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的黄杜,不光卖茶,也卖风景:2021年,全村旅游接待超过30万人次,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

从此,黄杜村党员群众牢记嘱托,以饱满的热情做好“白叶1号”项目的选地、种茶、制茶、包销等工作,先后组织98批579人次,前往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以及贵州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几年间,已累计为三省五县捐赠茶苗2240万株,种植面积6217亩,带动当地人均增收2000多元。

让曾经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不是终点,一片叶子的“共富曲”还在继续传唱。未来3年,安吉县将继续捐赠总计不低于3000万株的“白叶1号”茶苗,扩捐面积将达1万亩,让“致富苗”惠及更多群众。

得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安吉一片沸腾,同庆的还有来自三省五县安吉白茶苗受捐地的茶农代表们。2022年12月9日,他们与安吉茶农一起,在溪龙乡参加了申遗成功茶艺表演系列庆祝活动。同时,安吉茶农还邀请代表们进茶园,利用农闲时节手把手教导如何开沟、施肥、锄草、剪枝。2022年12月10日,五万茶农在县城生态广场围炉煮茶,举行“全民饮茶日”活动。

安吉白茶香飘世界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令无数宾客流连忘返。据了解,安吉白茶在卢浮宫里也有一段浪漫的“邂逅”:“蒙娜丽莎”喜闻白茶香。从2010年11月起,凡到卢浮宫游览的贵宾都能品尝到安吉白茶。

当年10月,浙江组织全省优质农产品企业前往法国巴黎参加世界食品博览会,安吉一茶企应邀参加。借参展之机,茶企老板与卢浮宫取得了联系,送上安吉白茶样品品鉴后,卢浮宫负责人直夸安吉白茶清香无比,当即就邀约安吉白茶香飘艺术殿堂。

安吉白茶由此走上了出口之路,对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2018年,安吉县溪龙乡溪龙仙子茶场张忠明、语茉茶场贾伟、雅思茶场薛勇等八位茶农前往波兰,参加在波兹南举行的“国际食品展”。

为充分展现白茶的超群品质,茶农们将白茶园和采制过程的视频搬到现场:只见万顷梯式茶园从山脚排到山顶,采茶女背着篾篓,穿行在群山云雾之间,钻进茶树丛,用纤纤手指去摘取那一片片青叶嫩尖。轻快的动作,娴熟的技法,玉指交舞,手舞成韵。

看完视频再品茶,刚冲泡的安吉白茶清香扑鼻。透过玻璃杯观察,叶子在水中缓慢舒展,恰似翡翠起舞,也如白玉卧底。来自各国的茶商们争相品尝,称赞的声音不绝于耳,安吉白茶让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展会结束,茶农收获颇丰:27个国家的茶商签下销售合同,创造了安吉白茶批量出口新记录,销量随后年年递增。

语茉茶场负责人贾伟自豪地说,欧盟是世界上茶叶安全标准最高的地区之一,安吉白茶年年批量出口欧盟,足以说明品质过硬。安吉脉青叶白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万传根则认为,此行不只是卖茶,还结识了一批世界茶友,传播了中国茶文化,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在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斌看来,作为浙江省代表项目之一的安吉白茶制作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他表示,接下来,安吉将坚持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以科技赋能、人才赋能、文化赋能、数字赋能安吉白茶产业高质量转型、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向世界讲好安吉白茶的精彩故事。

转载自 / 农民日报

作者 / 陈毛应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吉白茶“移民”陕西柞水的背后

中台村茶山。

“想在咱柞水种茶?你看以前种茶的谁成了?你这是做梦!”

“种茶就算咧,还想种白茶?你这不是胡整吗!”

……

这些年,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因为种茶没少遭白眼。

真的种不了茶吗?

柞水县地处秦岭腹地,北纬33度,早晚温差大,冬季温度最低达零下七八摄氏度。在商洛,与它相邻的镇安县、山阳县都有茶园,但同属秦岭南麓的柞水县却没有。

不是没有想过发展茶产业。早在2012年,天堂村就尝试过规模种植茶树,后来各乡镇也不断有人尝试,但始终没成功。由于柞水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茶苗无法过冬。

范培勇不死心。他曾见过村民房前屋后有零散成活的茶树,笃定柞水能种茶树。

2018年,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中台村群众搬迁下山,地空了出来。范培勇想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他和村干部一合计,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村里建茶园,打造茶山。

但刚开始,范培勇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2018年11月,范培勇从浙江茶园学习回来后,引进了12万株龙井43茶苗,试种了60亩。不巧的是,碰上了冬旱加春旱,直到第二年5月,茶园才等来第一场雨,加上管理技术不成熟,第一批茶苗的成活率仅为60%。

当时,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来中台村考察产业,范培勇把挂职柞水县农业农村局的联络组成员赵福荣请来,规划村子茶园的发展。

经过分析,赵福荣判断,在中台村发展茶园,气候、土壤等条件比较适宜,但这儿的茶园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属于高纬度、高海拔栽植,因此,茶苗选择和栽植技术至关重要。他推荐种植白叶一号、金萱等耐寒耐旱优质茶叶品种。

范培勇一琢磨,现在市面上的优质白茶,一斤能卖到两三千元,如果真能种成,群众收入肯定能提高。

“啥?绿茶还没种明白,又想种白茶?”听到这个消息,在茶园工作的范培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白叶一号是浙江安吉白茶,金萱是台湾的高山茶,这都是珍稀品种,要在柞水种,这不是让茶叶北移吗?”

“这不是有专家嘛,咱要相信科学。”不服输的范培勇没有打退堂鼓,他又找到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黎星辉、商洛茶叶专家王凌云等人咨询,得到专家的肯定后,范培勇更加坚信这事能成。

2019年春,在联络组的帮助下,中台村开始在石家山、张氏沟建立无性系茶叶种植示范园,试种白叶一号和金萱。

让茶叶“搬家”,他们迈过了两道坎。

第一道坎,缺水。

由于山高,茶园灌溉成了问题。起先,村上买了洒水车拉水上山,一趟就要1小时。

范培勇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带着村民上山找水源。山路崎岖,他们手脚并用着前行。在没有路的地方,他们互相搀扶,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出一条小道。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大家终于发现了一条小溪。

可是,怎么把水引流到茶园呢?铺管道、建水池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钱又从哪来?赵福荣看着犯难的范培勇说:“我们联络组想想办法。”

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后,考虑到茶园的可持续发展,范培勇请专家设计了一套浇灌系统,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仅这项投资就占茶园总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二道坎,茶园管理。

在高纬度、高海拔种茶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而中台村村民缺乏精细的茶园管理技术。

吸取以往种茶失败的经验,借鉴东部地区茶叶种植新理念,结合柞水实际,赵福荣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把秋栽改为春栽,充分利用夏秋生长争取壮苗过冬。

开始栽苗了。每天早上6时半,范培勇就带着村民准时上山。

为了把茶苗栽好,联络组专家进园指导,手把手地教村民技术,还时不时回头检查,纠正不规范操作,直到大家都能正确掌握。

从底肥使用、放样,到修剪、覆盖防冻防晒膜,每一道工序,范培勇都认真看现场演示、总结学习,与专家同吃同住了三四个月,他很快就掌握了茶园管理技术。以前最担心茶苗过冬,现在有了办法。

气温降到零下7摄氏度,范培勇带着村民给茶苗搭棚保温,等到来年春天气温回升,再拆保温棚。拆棚的时候,先扎小孔,然后开洞,慢慢扩大洞口,直到最后去掉大棚,让茶苗缓缓适应新环境。

就这样,第一个冬天过去了。许多人担心的“茶树会被冻死”没有发生,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查看茶树长势。

2020年8月,看着地里长势壮实的茶树,范培勇悬着的心放下了,村民也有了种茶的信心和热情。来年2月,中台村茶园被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列为苏陕协作重点帮扶项目,同时,茶园也加快了发展步子,在左家坡等地新建千亩茶园。

2022年3月,中台村茶园正式开采,村上炒了第一批白茶,一斤就卖到2400元。前来调研的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肖斌说:“柞水县种茶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新的突破,把茶叶种植向北推进了近一百公里。”

截至目前,柞水县在5个片区示范种植7个优质茶树品种2090亩,形成集炒茶、包装、品牌设计的全流程产业链,今年预计还将扩建300亩,打造休闲观光茶园。茶树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干茶2万余斤,带动和帮助当地156户495名群众增收,直接解决500余人就业。(来源:陕西日报。记者 王婕妤 王晨曦。)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吉白茶“安家”陕西柞水 种茶成功实现南茶北移新突破

“想在咱柞水种茶?你看以前谁种茶种成了?你这是做梦!”

“种茶就算咧,还想种白茶?你这不是胡整嘛!”

……

这些年,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因为种茶没少遭白眼。

柞水县地处秦岭腹地,北纬33度,早晚温差大,冬季温度最低零下8摄氏度。在商洛,与柞水县相邻的镇安县、山阳县都有茶园,但同属秦岭南麓的柞水县却没有。

柞水人不是没有想过发展茶产业。早在2012年,天堂村就尝试过规模种植茶树,后来县里也不断有人尝试,但始终没成功。这是因为柞水纬度较高,冬季温度低,茶苗无法过冬。

范培勇不死心。他曾见过村民房前屋后有零散成活的茶树,坚信柞水能种茶树。

2018年,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中台村群众搬迁下山,地空了出来。范培勇想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他和村干部一合计,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村里建茶园,打造茶山。

但刚开始,范培勇就被浇了一盆冷水。

2018年11月,范培勇从浙江茶园学习回来后,引进了12万株龙井43茶苗,试种了60亩。不巧的是,碰上了冬旱加春旱,直到第二年5月,茶园才等来第一场雨,缺水加上管理技术不成熟,第一批茶苗的成活率仅为60%。

当时,南京市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联络组来中台村考察产业,范培勇把挂职柞水县农业农村局的联络组成员赵福荣请来,规划村子茶园的发展。

经过分析,赵福荣判断,在中台村发展茶产业,气候、土壤等条件比较适宜,但这儿的茶园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属于高纬度、高海拔栽植,因此,茶苗的选择和栽植技术至关重要。赵福荣推荐种植白叶一号、金萱等耐寒耐旱优质茶叶品种。

范培勇一琢磨,现在市面上的优质白茶,一公斤能卖到四五千元,如果真能种成,群众收入肯定能提高。

“啥?绿茶还没种明白,又想种白茶?”听到这个消息,在茶园工作的村民范培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白叶一号是浙江安吉白茶,金萱是台湾的高山茶,这都是珍稀品种,要在柞水种,这不是让茶叶北移吗?”

“这不是有专家嘛,咱要相信科学。”不服输的范培勇没有打退堂鼓,他又找到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黎星辉、商洛茶叶专家王凌云等人咨询,得到专家的肯定后,范培勇更加坚信这事能成。

2019年春,在联络组的帮助下,中台村开始在石家山、张氏沟建立无性系茶叶种植示范园,试种白叶一号和金萱。

让茶叶“搬家”,他们迈过了两道坎。

第一道坎,缺水。

由于山高,茶园灌溉成了问题。起先,村上买了洒水车拉水上山,一趟就要1小时。

范培勇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带着村民上山找水源。山路崎岖,他们手脚并用前行。在没有路的地方,他们互相搀扶,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出一条小道。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大家终于发现了一条小溪。

可是,怎么把水引流到茶园呢?铺管道、建水池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钱又从哪儿来?赵福荣看着犯难的范培勇说:“我们联络组想想办法。”

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后,考虑到茶园的可持续发展,范培勇请专家设计了一套采用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的浇灌系统,仅这项浇灌系统的投入就占茶园总投资的四分之一以上。

第二道坎,茶园管理。

在高纬度、高海拔地方种茶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而中台村村民缺乏精细的茶园管理技术。

吸取以往种茶失败的经验,借鉴东部地区茶叶种植新理念,结合柞水实际,赵福荣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把秋栽改为春栽,充分利用夏秋生长,争取壮苗过冬。

开始栽苗了。每天早上6时半,范培勇就带着村民准时上山。

为了把茶苗栽好,联络组专家进园指导,手把手地教村民技术,还不时回头检查,纠正村民不规范操作,直到大家都能正确掌握。

从底肥使用、放样,到修剪、覆盖防冻防晒膜,每一道工序,范培勇都认真看专家演示、总结学习,与专家同吃同住了三个多月,他很快就掌握了茶园管理技术。以前最担心茶苗过冬的问题,现在有了办法。

气温降到零下7摄氏度,范培勇带着村民给茶苗搭棚保温。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再拆保温棚。拆棚的时候,先扎小孔,然后开洞,再慢慢扩大洞口,直到最后去掉大棚,让茶苗缓缓适应新环境。

就这样,第一个冬天过去了。许多人担心的“茶树被冻死”没有发生,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020年8月,看着地里壮实的茶树,范培勇悬着的心放下了,村民也有了种茶的信心和热情。2021年2月,中台村茶园被联络组列为苏陕协作重点帮扶项目,茶园加快了发展步子,在左家坡等地新建千亩茶园。

今年3月,中台村茶园正式开采,村上炒的第一批白茶,一公斤就卖到4800元。前来调研的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肖斌说:“柞水县种茶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新的突破,把茶叶种植向北推进了近100公里。”

截至目前,柞水县在5个片区示范种植7个优质茶树品种2090亩,形成集炒茶、包装、品牌设计于一体的全流程产业链,今年预计还将扩建300亩,打造休闲观光茶园。茶树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干茶1万余公斤,带动和帮助当地156户495名群众增收,直接解决500余人就业。

(记者 王婕妤 王晨曦)

来源:陕西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