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英德茶叶研究所

找到约20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比较合适送礼招待贵宾的茶叶品牌?英红九号是什么茶?

比较合适送礼招待贵宾的茶叶品牌?英红九号是什么茶?




对于红茶的入门者和初级着来说,如何才能避开坑,挑到正宗的、优质的英红九号呢?别着急,茶颂网这就教大家5招!包你一看就懂,分分钟进阶红茶达人。

说到“英红九号”,爱茶的小伙伴肯定不会陌生的啦。它是红茶的一种,而且还是“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一。也正因为太过有名了,市面上在售的英红九号残次品多得不得了。对于红茶的入门者和初级着来说,如何才能避开坑,挑到正宗的、优质的英红九号呢?别着急,茶颂网这就教大家5招!包你一看就懂,分分钟进阶红茶达人。

撇开国外诸多红茶品种,中国红茶形成了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和英德红茶三足鼎立的大环境。英红九号乃英德红茶中的极品,曾被英国.女王用来招待宾客。是广东英德一张响亮的名片,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由茶树品种名发展成为红茶公共品牌名的典范。

看产地

英红九号,是广东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筛选培育出的高香型红茶,用其鲜叶制成的红茶品质上乘,被茶界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红茶品种”。这与英德茶区地处南岭山脉的优越生态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在广东英德所产的茶,才是品质优异的“英红九号”,那里可以说是它生长的“天选之地”。

看等级

每一种茶叶都会划分不同的等级标准,英红九号自然也不会列外。英红九号一系列优质产品,根据嫩度、季节和鲜叶采摘标准,从明前单芽到一芽二叶茶菁为主,共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金毫、金毛毫、金英红、英红九号。金毫茶以单芽为主,英红九号以一芽二叶为主。英红九号相比金毫来说,茶毫不如金毫茶多,鲜爽度也稍逊一些,但商务待客或日常自饮都不错。

茶颂网建议,如果只是当口粮喝或茶小白试饮,三、四级的英红九号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性价比也很高。若是对茶要求很高的骨灰级茶友,或者用来高端送礼,倒可以选择金毫、金毛毫的品质。

观外形

资深茶友拿到英红九号茶叶想鉴别好坏,头一步就是看外形。①看干茶是否整齐均匀。品质优良的英红九号应该条索匀整,色泽均匀。反之,品质就不是太好了;②看干茶里的碎茶与杂物。好的英红九号茶叶应该是碎茶少,几乎没有杂物。如果发现茶叶色泽杂乱,碎茶多,有可能是次品茶或劣质茶,真的不建议选购了哦;③看叶茶的外形细节。金毫、金毛毫、金英红的这三个等级的英红九号,它们外形肥壮紧结,且多锋苗,金毫满披。




看金圈

“金圈”是鉴别红茶优劣的关键因素。经常喝红茶的人应该知道,茶汤与茶碗的交界处会透出一层晶亮的、明显的金色光圈,俗称“金圈”。金圈越厚越亮,红茶的品质越好。如果是中档红茶,嫩芽含量少,茶毫就相对较少,金圈就会欠黄亮。

所以,喝红茶的时候,一般都用白瓷茶具冲泡,可以更加突出红茶的汤色,令其看起来更加的清晰透彻,便于观赏茶汤边缘的“金圈”。

品茶汤

茶叶好不好,不能光靠看干茶和闻茶香,得喝!最后一个挑选的方法就是“品茶汤”。将英红九号投入白瓷盖碗中,用85℃-95℃左右的沸水冲泡,优质的英红九号出汤红艳明亮,带着明显的金圈;在品尝时,滋味鲜浓醇厚,能感受到它顺滑的口感和较为明显的喉韵。四五泡之后,叶底红匀明亮,且有活力,茶底依然留存着淡淡的幽香之气。

看完上面的5个方法,相信小伙伴们已经初步了解英红九号应该怎么挑吧。炎热的夏季正是品茶的好时节,若是你也刚好对英红九号感兴趣,那就买回家试试吧,说不定会刷新你对红茶的认识呢!

比较合适送礼招待贵宾的茶叶品牌?

中国不缺好茶,很多知名产地品牌,比如乌龙茶,红茶,绿茶,铁观音,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滇红,祁门红,大红袍,普洱茶等等,但是哪个茶品牌的茶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喝好茶,喝的是标准,不同品牌茶,定位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就不同.

好茶很多,但是要看标准,品牌茶推荐暖莘茶,喝好茶,选暖莘,好茶暖心。

暖莘茶:一叶好茶来之不易,从种茶,管茶,采茶,挑茶,炒茶,制茶,在不断找产地,选标准,寻好茶这包含了初心梦想旅途中的艰辛汗水,包含了几代人,一辈茶人的心血和用心,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设计茶,寻一叶中国好茶,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化以降低好茶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叶好。

暖莘茶以坚持一叶好茶,暖一片人心的理念:以为大众寻找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我们坚持四不原则:

1.非原产地不选

2.非原生态不选

3.非高标准不选

4.非好口感不选

因此并非每一叶茶都叫暖莘茶。

梦想起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一百二多万公里,环绕中国六十圈,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只为寻找一叶中国好茶,敬您一杯暖莘茶,好茶才暖心。

暖莘茶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原有工艺上,每个环节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些行业工序,这里要经过两次以上的筛选或检核以确保在高品质的标准上,在二次以上提高,因此暖莘茶品质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意在为公众提供资讯的免费服务(内容收集整编部分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切勿撰写粗言秽语、毁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

饮茶札记丨英德红茶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贰佰捌拾陆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丨英德红茶  


前言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最近收上来的【饮茶日志】,质量越来越高了。


看来大伙儿听了直播课程之后,填日志的“功力”增加了不少呀。


(详细内容请戳这里 → 饮茶日志丨填写指南(转发并收藏))


在这一次收上来的作业中,不少同学都提到了“岭南金韵”这款茶。


岭南金韵,脱胎自小众红茶产区—英德。


今天的饮茶札记多杰老师就要和咱们聊聊这个茶区,以及这里所产的红茶。


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英州以茶闻名


中国绿茶,多是以小地名而命名。


例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太平,起码还是一个县。


西湖和洞庭,仅仅是一处名胜罢了。


中国红茶,多是以大地名而命名。


例如、滇红、湖红、闽红等。



滇,是云南。


湖,是湖南。


闽,是福建。


都是以一省之力,成就一种红茶。


真正以红茶而闻名世界的县,中国只有两个。


一个是祁门,另一个是英德。


祁红,已经享有大名。


英红,却仍少有人知。


不妨,我就聊聊这款冷门的红茶吧。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老茶罐


有一次上课,我拿出一包英红。


一个男生马上就说:老师,这是外销茶吧?


我一听很高兴能,看来这是课前预习了。


于是反问:同学,你怎么知道呢?


学生答:英红嘛,不就是畅销英国的红茶吗?


我哭笑不得,随口问另一个女生:你觉得他说的对吗?


女生答:肯定不对。


哪里不对?我追问。


女生答:我认为是英国产的红茶,所以叫英红嘛!


不得不承认,英红还真是没名气呀!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出口宣传广告


其实这里因为盛产石英,古称为英州。


南宋年间,英州升级为英德府。


英德这个地名,至今已沿用了八百余年。


英德建府时,可还没有英国和德国呢。


没想到后来,英德红茶,成为外销主力军,真的畅销英、德。


冥冥之中,似有巧合。


英红闻名天下


新中国建立之后,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出口创汇迫在眉睫。


当时福建的闽红、安徽的祁红、湖南的湖红、云南的滇红,已经都是红茶界的明星茶品。



广东省,却还没有真正的红茶产区。


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东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至英德。


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新式茶园200余公顷。


1959年,可称为“英红元年”。


这一年,首批英红问世,结果一炮而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函文中写道:


“茶叶品质具有外形色泽乌润细嫩,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甜润,具有祁红鲜甜回味,香气浓郁醇正,叶底鲜艳,较之滇红别具风格。”


祁红,是英红的前辈。


滇红,是英红的长辈。


既具有祁红鲜甜回味,又较之滇红别具风格。


英德红茶.干茶


英红,红茶界的晚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怪不得,庄晚芳等编著《中国名茶》时,这样描述“英红”:


“英红是一九五六年创办的英德茶场的新产品,是我国红茶中一朵新花。”


红茶新花,香飘万里。


1963年,英国女王喝到了英红,也是大加赞誉。


自己的茶科所,夸奖还有鼓励的成分。


外国的消费者,赞赏才有含金的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中,认为英红的品质堪比锡兰红茶。


正因如此,英德红茶逐步畅销世界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第一茶城


在英德茶区鼎盛时,茶厂林立,茶园遍地。


在英东茶区,就有英德华侨茶厂、黄陂华侨茶厂,茶园面积达两万亩。


在英中茶区,则有英红华侨茶厂、红旗茶厂,茶园面积也达到了万亩。


至于英西、英南、英北,茶园面积合计则有三万余亩之多。


这些茶厂看似繁杂,实际可分为三大系统。


其一是农垦系统,其二是劳改系统。


除此之外,另一部分是华侨系统。



原来在1978年,东南亚、南亚地区发生了排华事件。


自缅甸、印尼等十数个国家被迫出走的华侨,被国家接回后都安置在英德。


所以,英德才会有那么多的华侨茶厂。


我在英德见过一位老的制茶师傅,便是当年从缅甸撤回的华侨。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撤侨回国后,一直在英德的黄陂华侨茶厂工作。


他说,是祖国在关键时刻帮他们度过难关。


因此上,他们在茶厂工作总是格外卖力。


英红茶厂设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出口创汇。


多杰老师收藏.英德茶场小火车票


因此,在那一代英德制茶人的心中,总有一种朴素而坚实的概念:


努力制茶,就是报国。


1964年,在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指示下,在英德成立了“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


这便是如今广东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迎合国际市场的要求,英德还大力推广机械化制茶。


于是乎,小小的县城还成立了大型茶叶机械制造厂。


生产的各式揉捻机,不仅服务英德,还畅销全国。


至此,茶场、茶园、茶叶机械厂、茶叶研究所、茶叶中学一应俱全。


小小的英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茶城。



外销转为内销


1989年之后,国际形势突变。


与其他红茶一样,英红的出口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亦或者说,几乎到了完全滞销的程度。


英德茶区,面临着自外销而转向内销的挑战。


万般无奈,英德曾尝试过“红改绿”。


但由于是云南大叶种的底子,所以制出的“英绿”味道苦涩,销售差强人意。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广东茶叶手册”


由于自创立之初起,就是完全为了服务外销。


以至于“英红”,在国外的名气远远大于国内。


比起“祁红”、“滇红”,知道“英红”的人实在太少了。


以至于直到今日,提起“英红”还真有人以为是“英国红茶”呢。


昔日,英红是外销的明星茶。


如今,英红是内销的冷门茶。


时也!命也!运也!


想当年,英红享誉全球。


现而今,英红滞销市场。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出口宣传广告


原因何在?


这一切,还要从国人与红茶的缘分讲起。


国人不饮红茶


民国的老茶叶罐上,总写着一句“本店出售红绿花茶”。


其实,这只是一句客气话。


各位爱茶人,您可别当真。


您要是真的以为,店里真的既有茉莉花茶又有绿茶还有红茶,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花茶,是绝对的大宗产品。


绿茶,只算是花茶的陪衬。


红茶,则根本是虚张声势。


一般的店里,基本不会备货。


原因也十分简单,旧时国人还没有喝红茶的习惯。


多杰老师收藏.民国老茶罐


物流系统,愈加发达。


信息传播,愈加便捷,


现在哪位爱茶人家里,都是六大茶类俱全。


可在老年间,各地区大致都只喝特定品种的茶。


以至于,人们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一种茶,对应着一种生活方式。


喝花茶,便是地道的京味生活。


喝绿茶,那是雅致的苏杭生活。


喝红茶,则是洋气的西式生活。




中国红茶,肇始于正山小种。


时至今日,“世界红茶鼻祖”的石刻还立于武夷山中。


但自红茶创立之日起,就完全是迎合外销的需求。


自清中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闽红、祁红、湖红、滇红、英红一次次创下了出口奇迹。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红茶外销受阻后,才开始大规模转为内销。


中国人制红茶的历史,大致三百余年。


中国人饮红茶的历史,只有三十余年。


冲泡红茶技巧


在中国人尝试饮红茶的三十年间,最为畅销的是什么红茶?


既不是滇红,也不是祁红,更不是英红。


而是,金骏眉。



为何畅销?


因为金骏眉,是真正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创新型红茶。


紫砂盖碗,工夫泡法。


汤色金黄,口感清爽。


花香香浓,甜润顺滑。


金骏眉,其实是最迎合国人品饮习惯的红茶。


不得不说,金骏眉的“红茶中国化”尝试颇为成功。


以至于,金骏眉已经悄悄改变了教科书上对于红茶“浓、强、鲜”的定义。


其实“浓、强、鲜”,也都是口感中的褒义词。


可为什么,我们却经常泡不出一杯具备“浓、强、鲜”特征而且好喝的茶汤呢?


其实,是冲泡手法出了偏差。



要注意,“浓、强、鲜”是西方人所定的红茶标准。


可西方的茶文化,与我们的冲泡方式完全不同。


他们讲究,一次萃取,不再续杯。


因此上,如果还是150ml 投6g到8g茶叶,采用工夫泡法,其实泡茶难度加大了。


一不留神,甚至容易泡砸。


茶汤风味,大为变化。


浓,会变为酽。


强,会变为苦。


鲜,会变为涩。


那这杯茶,怎么还会好喝呢?


我们把话题,说回到英红。


英德红茶,是完完全全的外销茶基因。


从茶树品种的选择,到制茶风格的确立,都是以走俏西方市场为目的。


英德红茶.干茶


只是由外销时的红碎茶,变为了如今的直条型工夫红茶而已。


所以想泡出英红真正的风味,还是要在冲泡手法上溯本求源。


以我的经验,按照2g对应150ml对应的茶水比例,百度沸水,一次浸泡。


汤色红艳,香气彰显。


滋味醇厚,鲜爽甘甜。


英红的风格,才能显露无疑。


要真是150ml水,投上个6g英红干茶,可就麻烦了。


“秒进秒出”茶汤不够饱满。


可是稍一浸泡,又马上会苦涩不堪了。


六大茶类,可以说丰富多彩。


冲泡手法,切不能一成不变。


多杰老师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 “英德红茶”老茶罐


没有一劳永逸的冲泡方法,可以应对绿、白、黄、青、红、黑各类茶。


育人,讲究因材施教。


泡茶,也要量身定制。


因材施教,是优秀的教育者。


量身定制,是合格的泡茶人。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

英德茶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评茶比赛在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隆重举办!

  2016年9月8日上午,由清远市总工会,中共英德市委组织部、中共英德市委宣传部、英德市总工会主办,英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英德市农业局、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协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茶科所)承办、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执行的“2016年英德市茶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评茶项目比赛”在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拉开帷幕。

       出席开场仪式的主要领导嘉宾有: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秀古

  清远市总工会副处长巫伯池

  中共英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振宇

  中共英德市委常委、副市长何伟建

  中共英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宁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方华春

  英德市总工会主席何可造

  英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卢共党

  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冯春花

  中共英红镇委副书记邓志坚

  英德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军

  英德市农业局茶叶股股长郭满华

  英德市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黎水清。

  本次比赛按实施方案设置团体赛和个人赛组,团体赛共有6个代表队、个人赛有31人共50多人参加。

      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专家组由来自茶行业高校、科研单位和业务指导单位等人员组成,5位评委分别是:

  华南农业大学王登良教授

  广东茶科所高级农艺师曾文伟

  英德市农业局高级评茶师陈兴元

  英德市农业局高级评茶师郭满华

  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高级评茶师潘新业

  王登良教授担任主评委。

  

开场仪式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方华春致辞

  方华春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组织和开展英德茶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比赛为手段,通过技术比武、推动技术练兵、促进茶行业各项技能大提升,对于全面提高英德市茶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作为广东唯一一家省级茶叶科研机构——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长期以英德作为科研试验示范基地,过去几十年里,几代科学家在英德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孜孜钻研,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强有力地支撑英德红茶实现了两次辉煌,并促使了以“英红九号”为代表的后起之秀的英德红茶再现雄风、重振江湖。研究所在未来一定配合好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为培养茶产业技能型人才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努力为推动英德红茶及全省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共英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宁琛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王宁琛常委指出,英德产茶历史悠久,英德红茶作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在过去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紧紧依靠着广东茶科所强劲的科技支撑,以其独特的品质成为了广东名茶的杰出代表并享誉世界。他充分肯定了广东茶科所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英德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几代科学家倾半个世纪的精力培育出“英红九号”品牌,为重振英德红茶立下的汗马功劳。

  他强调,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清远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实施《英德市茶业行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工程》。本次评茶项目比赛将借鉴国家职业技能审评标准,以茶叶感官审评这一公正、权威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挖掘、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本土的优秀的茶叶品质评定技能型人才,为全面提升英德茶叶品质水平、实现“品质造品牌”的发展目标和加快推动英德茶叶稳健地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英德市农业局高级评茶师陈兴元代表评委专家组宣誓,林其掌代表参赛选手在开场仪式上发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秀古,宣布2016年英德茶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评茶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进行时,选手严谨细致,认真评审

  

比赛期间,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梁健同志,在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比赛现场实地观摩了比赛。

  本次比赛设置了个人赛奖项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团体赛奖项一、二、三等奖各1个代表队。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竞技,在评委们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定下,各获奖的参赛队伍和参赛选手如下:

  团体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华南农业大学

  二等奖:英德市英洲丰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等奖:广东德高信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

  个人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李治刚

  二等奖:李健、陆世云

  三等奖:罗业全、陈彦峰、张珑丽

  优秀奖:朱思媚、成素婷、曾秋芳、赵崇真、朱靖、林其掌、曾容、温则权、黄文定、许秋霜

  本次评茶比赛主评委王登良教授,对比赛作了总结点评。他指出:本次比赛考题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肯定了比赛取得的成效;王登良教授还客观地从各方面分析了参赛选手们的实力水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找到约20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