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龙井狮牌

找到约11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中华匠心茶人戚国伟逝世!

昨日,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英杰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父亲戚国伟于9月16日晚上9:02在龙井村家中去世,享年76岁。

作为西湖区龙井村的老村长,戚国伟一生奉献于西湖龙井,是西湖龙井的忠实捍卫者。他曾经荣获“觉农勋章奖”、“中华匠心茶人”等奖项,本报于2016年在“茶界工匠”栏目推出报道《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今天推送本文,以此悼念戚老,望其在天堂依旧与茶相伴。

戚国伟:西湖龙井的捍卫者

无论你是否涉茶,当谈到中国名茶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几乎都是西湖龙井;无论你是否居住在杭州,如果要说出杭州的特色,西湖龙井也会在答案之中。西湖龙井,早已不是简单的一款茶。如果将它比作一把壶,那泡在其中的便是整座杭州了。

戚国伟在炒茶。

在杭州西湖景区龙井村狮峰山下,有一位和西湖龙井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戚国伟。他是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有人称其为“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周总理的嘱托 在心里播下茶种

戚国伟是地道的杭州人,家就在西湖风景区内的龙井村。戚国伟回忆,龙井村有几大姓氏,戚氏是其中一家。相传,戚家祖先是明朝大将戚继光,因抗倭往返于山东浙江,后有族人定居杭州,便留在了龙井村。戚氏后人在龙井村附近种茶树,每年春季采下,制成“雀舌”“旗枪”,口感广受赞誉。

漫山的茶树和房屋连在一起。

戚国伟说,儿时村里几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戚家祠堂有300多平方米,但早已收归集体,改造为茶叶加工厂了。出生在茶叶世家,戚国伟从小便熟谙关于茶叶的一切,自己的生活和茶叶融为一体。茶,这个日日耳濡目染的植物,之于戚国伟,就像呼吸一样,尽管时时都在践行却极少会意识到。

然而,1962年,让一切都变得不同。那一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戚国伟作为茶农代表向总理献花。当时15岁的戚国伟正就读于村内的西湖茶叶中学,这是一所茶专业学校,分为文化课、学茶两个部分。后来,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又遇见了戚国伟,便亲切地问候了他。周总理很认可学校课程的设置,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两不误,离开时还留下了“你要好好做龙井茶”的嘱托。戚国伟说,记得周总理摸着自己的头,眼神亲切又坚毅,而那句话久久盘旋在自己脑海里,不知何时悄悄扎下了根。

后来,18岁的戚国伟开始在龙井村茶场当记工员,在制茶的路上积极地成长,直到后来创立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国伟”这三个字,和“西湖龙井”逐渐合二为一。

传承名茶 从技艺的修炼开始

“学茶是辛苦的。”戚国伟这句心里话,是所有制茶人共同的感慨。早上7点炒到夜里12点,甚至天亮还在继续,就是为了把当天采摘的茶叶炒完。戚国伟的手上,烫泡落疤的痕迹依旧,见证曾经的无数个日夜,两只手不停歇地在锅内翻炒,滚烫的锅壁透过茶青“嗞嗞”地冒着热气,熏得双眼微张,也熏得额上汗水涔涔。而那双炒茶的手,经历起泡、蜕皮后,便留下一个个茧子。茶、手、锅和轮轴转的白天黑夜,这几个元素在龙井茶上市前的日子里,是最常见的情景。

学习炒茶是个漫长的过程。茶叶采摘下来,摊放阴晾后,然后杀青,再回炒。杀青这步名为“青锅”,回炒这步则是“辉锅”。戚国伟说,学西湖龙井炒制,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的说法,意思就是学好杀青至少3年,搞透回炒则要5年。戚国伟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是戚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是父辈的炒茶方法传到戚国伟这里,确有发生改变。戚国伟说:“从前的西湖龙井炒制出来,外形可没有如今这样扁平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在不断磨炼中提高。”

2017年,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组织“中华茶人游学行”,戚国伟为学员亲自授课。

现在有一个现象,无论是龙井茶还是其他茶类,很多都采用机械炒制,纯手工制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机械化提高效率,但是从口感品质上讲,还是手工制法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每代人,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延续下去,也就是所谓的‘传承’。”置身在西湖龙井核心产区,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戚国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这款茶紧密相连,因而肩负西湖龙井传承的担子也格外重。土壤、树种、气候……每一个和茶叶相关的环节,都很重要,炒制手艺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什么大家说一款好茶的时候强调“手艺”这个词而不说“机械化程度”?因为有人的介入。有人就会有心,用心去做茶叶就含有情感,那样和冷机械做出的效果一定大不同;而且人手炒出的效果更能体现出当地茶叶的特色,这是机械所不能替代的。“狮龙云虎梅”是公认的“老字号”龙井茶文化符号和产地标签,但每个地方所生产出的茶叶因地而不同,那么制作手法上就需要差别对待。可以说,制茶师傅的技术直接影响着最后成品的质量。如果全部机械化制作,恐怕这几个字号也无风格差别了。

但是戚国伟也并不反对机械化,他更希望传统与现代兼顾,走大宗市场的,为了满足量的需求,可以机械生产;但若是要顶级的西湖龙井,那么还是要发挥精湛手工技艺的优势。正是由于长年积累的制茶经验,让戚国伟练就了“火眼”。身为杭州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的他,在西湖龙井多项标准的制定上贡献了不少建议,因而每年春季茶叶开始采制,来自翁、龙、满、杨等几个茶村的西湖龙井茶,都要戚国伟把关质量,而他往往仅凭目看就能辨识出茶叶的品质。

内修外护 守住最纯正的西湖龙井

若要论到制茶的创新之处,原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是个一定要提到的人物。在戚国伟制茶期间,有一次江华书记来公司考察,发现炒茶烧锅加热用的是柴火,如此做不但浪费木材,对环境也有负面影响。于是,他提出了用电锅替代,并设立了一个课题小组。戚国伟特别表示,烧火这一环节也很考验功夫,如果火候大了,锅里的茶就糊了;如果不够,那茶就是半成品。某种程度上看,比炒制还要关键。祖祖辈辈都是靠人工掌握烧火的度,如果用电锅,这个火候能把握好吗?很多从业者带着这样的疑惑,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中。大约1965年,课题组终于开发了出适合炒茶的电锅,并在龙井乡进行普及,最终成功取代了烧火。发展至今,这种电锅可以自动调节火力,在炒茶时省了一部分人力的投入。

此外,观念上也出现了变化。戚国伟说:“别看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茶只春季采摘、制作;可是最早计划经济时,大家都求量,春夏秋三季都做茶。如今,市场开始求质了,产品也更注重品牌塑造。”食品安全是百姓的大话题,茶叶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意地开始管控把牢。从前作为每个茶工必备技能的炒茶技术,在如今年轻人中鲜有人愿意学习,因为的确是个苦活;但拥有手工技艺的师傅大多年近半百,这让戚国伟不得不担忧西湖龙井的手艺传承。

为了让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得到有保证的传承,戚国伟每年都捐出一笔费用来支持政府组织的炒茶比赛,一来鼓励年轻人习茶,让年轻的血液灌输到这门独特的手艺中基业长青;二来也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毕竟手工炒制十分不易。每逢春茶上市期间,戚国伟还设立了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免费提供炒制器具,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的茶叶。

在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戚国伟设置了炒锅,方便茶农现场炒制。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俗话说,树大招风。西湖龙井茶的名气引起了市场上大量的模仿者,有的商家把各类扁形绿茶都当作龙井茶卖,把各种品类的茶后面都缀上“龙井”二字。真假龙井,从树种到制作流程都不一样,光成本就相差好几百元每斤。但是外行分不出来,老百姓肯定挑实惠的买,这就把正牌的西湖龙井一并拉下水。

何为纯粹的西湖龙井?戚国伟告诉记者,早在80年代,国务院农业农村部曾授予浙江杭州西湖乡“西湖龙井之乡”的称号,因为最初西湖龙井的产地只定位在西湖乡,后来才扩大到外围地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逐渐活络,龙井茶家族除了西湖龙井外,周边的县相继研发出大佛龙井、越州龙井等。上述这些是国家认可、市场规范的龙井茶,除此之外,都是“伪龙井”。如果长此以往不加管束,这款珍贵的名茶怕是要消失在混乱的市场里了。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去法国波尔多考察葡萄酒。“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概念有5个——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西湖龙井茶十分相近。”回国后,戚国伟马上起草文案,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进行呼吁。

所幸的是,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并将西湖龙井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狮龙云虎梅”的老字号茶树都是“百年高寿”,属于前者;改革开放后划入的部分,为后者。其他浙江省内各产区的,都以产区名字命名,统称龙井茶。这有效地保护西湖龙井的标志性原产地,并促进了整个龙井茶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是大师也是茶农 世界就是眼前这杯茶

站在狮峰山下龙井村的戚氏茶园中,层层翠绿的茶树、蓝白交织的天空、错落有致的房屋、环绕周身的茶香,“如诗如画”这四个字最贴合此情此景。望着7000多亩的漫山茶林,戚国伟轻轻地说:“我们不是西湖龙井的发明者,而是它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提起戚国伟,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大多围绕两个:西湖龙井茶的制茶大师,是西湖龙井茶商会当仁不让的实力会长;其创办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是国家礼品茶的指定承办方,这30年的殊荣不但福泽公司,更是西湖龙井茶的骄傲。不错,戚国伟曾先后获得“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家”“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2005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经济人物”和“杭州市最佳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1989年,他炒制的西湖龙井茶被专家认定为西湖龙井茶的正宗炒法。2013年浙江省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戚国伟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师工作室》。

对于外界的评价,戚国伟淡淡地说:“我就是一个侍茶人。” 他喝了一口茶,放下玻璃杯,继而言道,“茶叶是‘开门七件事’里的茶,现在更多人把茶放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没什么不对,茶本身就是可雅可俗。但是,既然要传承茶,就要明白根基于大众的路子,才是最合适的路子。头衔这个道理也是如此,学做好茶,好好做茶,一个以茶叶为生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做吗?无论是什么样的褒奖,都是你真心实意对待茶后的回礼,因为做了该做的而被加上高大的头衔,我反倒觉得承担不起。我做的就是制茶、卖茶,尽力爱护西湖龙井这张中国茶名片,和茶农没什么两样。”

有意思的是,尽管戚国伟是茶界的“高精尖”,但品起茶来并不像印象中所谓的“专家”那样,不摆出个像模像样的阵势就不能下口;而是用一只再简单不过的玻璃杯,喝的茶也是碎末茶芯。他坦言,像文人雅士细品也好,或痛快大口畅饮也好,只要身心畅快,怡情健康,喝茶本就应随心随性。

戚国伟(左)指导儿子戚英杰制茶。

深厚的历史底蕴、特有的自然条件、传统的茶树品种,精绝的制作工艺,这四点可总结为西湖龙井如此出名的原因。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百姓,都将它作为口中不尽的谈资。无怪乎今人还刻意将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颗茶树保护起来,如今就安置在戚国伟协力打造的浙江西湖老龙井御茶苑里。这些茶树尽管历经沧桑,但依旧生机盎然,闪动的叶片深藏着往昔的光荣;与其遥相呼应的远山新茶园,摇曳出今日的蓬勃和朝气。

几年前,戚国伟的儿子戚英杰也加入公司,主要负责市场销售和电子商务,但并非科班出身的他还不忘常向父亲讨教制茶技艺。言传身教,世代相袭,这正是戚国伟所期望的。

(此文刊登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16年8月17日B8版,作者:冯斯正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图)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湖龙井的电子身份证

“一杯好的西湖龙井,芽长于叶,色泽嫩绿带黄,黄中带绿,带一点豆花香,一点兰花香,品起来清爽、鲜爽,这是我们绿茶要追求的滋味。”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下称“西湖龙井公司”)董事长戚英杰看着玻璃杯中在热水里上下浮动的茶叶,娓娓道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龙井都叫西湖龙井,也并非所有的西湖龙井都能达到戚英杰口中“好”的标准。从茶园到茶杯,是一个漫长、不确定性极高的过程,产业乱象也影响着消费者手中茶叶的品质。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由“看天吃饭”变成标准化作业流程,让消费者更好辨认出“好茶叶”,戚英杰选择了微众区块链技术,为西湖龙井茶增加了“电子身份证”。

01一杯好茶的背后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生长环境对品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龙井茶产区,因出产优质的西湖龙井而闻名天下,茶园分布在30度以上的坡地,土壤呈酸性,富含某些微量元素,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

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西湖龙井茶被誉为“中国第一茶”,也是得益于这山泉雨露之灵气。

“今天温度还是比较高的,茶树长起来就非常快,你看现在这个芽头已经是比较标准的了,我判断明天如果不采掉,就要长得不合格了,所以这批茶明天一定要采掉。”戚英杰望着远处的茶园说道。

自古以来,茶农们的经验代代流传,通过不断地观察茶树的生长状态,结合每一年的温度、湿度、光照、虫害等情况,积累下一套已被无数遍证实过的采茶标准。早了,芽头太小,迟了,芽头又太长,够不上一杯“好茶”。

即便是在今天,戚英杰也要时时刻刻地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以确定采茶的时机。

除了采茶,制茶也是一番功夫,“一般是4斤半左右的鲜叶,制作一斤干毛茶,如果当年的天气状况好,可能4斤左右的鲜叶就能制作一斤干毛茶。“西湖龙井的产量非常少,每年仅有500吨左右,相当于浙江省每人泡一杯就没有了。”戚英杰说。

在浙江省,18个县市产龙井茶的茶园有110万亩,但是,西湖龙井就只有22000亩。“只有在西湖龙井茶产区出产的茶,才叫西湖龙井,消费者对于茶叶的真伪非常关注。”戚英杰说。

在龙井茶市场,时常出现“以次充好、良莠不齐”的乱象,这也给西湖龙井茶的品牌美誉度带来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从茶园到西湖龙井钟爱者的茶杯,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过程。

02 增加确定性的奥妙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戚英杰找到了浙江天演维真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演维真”),这是一家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企业,致力于为区域政府、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数字田园、数字工厂、智慧农安、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农业农村数字化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西湖龙井贡牌茶叶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天演维真基于区块链、物联网与5G等技术,打造西湖龙井数字贡牌区块链溯源平台,建立“数字茶园”、“数字生产”、“数字展示”等三大数字化体系,一方面通过规范生产流程,构建贡牌茶叶数字化生产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区块链溯源体系,让消费者能更好识别出真正的西湖龙井。

“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这种多中心、防篡改的特性,与西湖龙井的质量保障体系和防伪溯源需求高度重合。”天演维真项目经理章洲说。

在西湖龙井茶产区,物联网硬件设备代替人眼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着茶树的生产情况,并将一些关键数据实时传输到数字贡牌区块链溯源平台,通过天演AI引擎分析后为企业采摘、植保等生产流程提供数字化决策建议。

“我们在田间地头放置了传感器,用以收集生产中的关键数据,例如土壤墒情、智能虫情测报灯、气象站等。这些数据一方面用于企业标准化的生产,提高品质;一方面用于防伪溯源,为西湖龙井茶叶提供了具有全球唯一标识的区块链认证证书。”天演维真市场副总监倪勇说。

以防伪溯源为例,消费者通过扫描西湖龙井产品中的溯源码,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包括原产地、谁来采茶、何时采茶、谁来制茶等,一份茶叶从出生到消费者手中的全流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增强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度。

而西湖龙井数字贡牌区块链溯源平台的背后站着一家金融企业,就是微众银行。“我们正是基于微众区块链开源技术,来构建西湖龙井数字贡牌区块链溯源平台。”倪勇说。

03 一家银行的数字化助力

微众银行自成立以来,就在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致力于开源生态建设。

2015年开始,微众银行布局联盟链技术,牵头打造了金融级联盟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实现全面开源与全链路国产化,可以为致力于开发区块链应用的机构提供安全可控的通用底层开源技术。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如果按照行业惯常的做法,各种相关技术的开发主要应用于行内或者金融合作伙伴,但微众银行却走了一条开源生态的道路,通过开源技术,去助力各实体产业。

“西湖龙井数字贡牌项目,是区块链技术和实体产业紧密结合的典型应用场景。”微众银行分布式商业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微众银行区块链负责人范瑞彬介绍道,开源生态的魅力在于,可以极大降低这项技术的应用成本,从而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过去几年,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数字新基建方兴未艾,但是,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让数据要素在各个行业的场景里能够安全、可信、高效地流动?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块链技术能够发挥重要价值,助力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解放数据生产力,从而加速各个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范瑞彬说。

04 推动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

其实,得到区块链“贴身伴随”的,不只有西湖龙井茶。在微众区块链开源技术的支持下,天南海北的众多农业产品依靠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溯源,在政府信用、机构信用之上拥有了“技术信用”,解决了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农产品生产端到流通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业发展构筑数字“致富路”。

如今,微众区块链开源技术也已被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农业、公益、文娱、供应链、物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百个区块链应用场景中,开源生态中标杆应用超过200个,对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020年12月,微众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的泸州市碳普惠平台“绿芽积分”上线。平台结合微众银行提出的社会治理框架“善度”,量化个人减排行为,奖励绿色环保举措,推进消费端“碳中和”,使得碳减排数据的发行、分发等过程公开透明,实现个人碳账本、企业碳账本和政府碳账本的链接,激发全社会参与碳中和的热情。2021年6月5日,“绿芽积分”入选生态环境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表示,“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驱动着微众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今后,我们期望找到更多场景,通过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与生态圈伙伴合作服务大众,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探寻公平、可持续和绿色的发展路径。”

目前,微众银行通过技术、业务和价值的打通和共享,牵头构建了庞大且活跃的区块链开源生态,汇聚了超3000家机构与企业、70000名个人开发者。

从茶园到茶杯,不仅仅是茶叶的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新兴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相结合、相碰撞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无数个行业内上演。

(来源:贡牌狮峰龙井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西湖龙井的捍卫者——访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华茶人榜样”推选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为了弘扬中华茶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具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茶人精神,激励全体茶人向中华茶人榜样学习。中华茶人联谊会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自2019年3月起开设“中华茶人榜样风采录”栏目,宣传报道获奖者的先进事迹。



西湖龙井的捍卫者

——访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


文 | 冯斯正




无论你是否涉茶,当谈到中国名茶时,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几乎都是西湖龙井。在杭州西湖景区龙井村狮峰山下,有一位和西湖龙井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人——戚国伟。他是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有人称其为“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周总理的嘱托  在心里播下茶种


戚国伟是地道的杭州人,家就在西湖风景区内的龙井村。相传,戚家祖先是明朝大将戚继光,后有族人定居杭州,戚氏后人在龙井村附近种茶树,每年春季采下,制成“雀舌”“旗枪”,口感广受赞誉。



1962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戚国伟作为茶农代表向总理献花。当时,15岁的戚国伟正就读于村内的西湖茶叶中学。后来,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又遇见了他,离开时还留下了“你要好好做龙井茶”的嘱托。后来,18岁的戚国伟在龙井村茶场当记工员,在制茶的路上积极地成长,直到后来创立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戚国伟”和“西湖龙井”逐渐合二为一。



传承名茶  从技艺的修炼开始


“学茶是辛苦的”,戚国伟这句心里话,是所有制茶人共同的感慨。学习炒茶是个漫长的过程。戚国伟的西湖龙井炒制手法,是戚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但是父辈的炒茶方法传到戚国伟这里,确有发生改变。戚国伟说:“从前的西湖龙井炒制出来,外形可没有如今这样扁平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在不断磨练中提高。”


现在有一个现象,无论是龙井茶还是其他茶类,很多都采用机械炒制,纯手工制作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机械化提高效率,但是从口感品质上讲,还是手工制法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每代人,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它延续下去,也就是所谓的‘传承’。”



但是戚国伟也并不反对机械化,他更希望传统与现代兼顾,走大宗市场的,为了满足量的需求,可以机械生产;但若是要顶级的西湖龙井,那么还是要发挥精湛手工技艺的优势。



内修外护  守住最纯正的西湖龙井


为了让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得到有保证的传承,戚国伟每年都捐出一笔费用来支持政府组织的炒茶比赛,一来鼓励年轻人习茶,让年轻的血液灌输到这门独特的手艺中基业常青;二来也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毕竟手工炒制十分不易。每逢春茶上市期间,戚国伟还设立了西湖龙井狮峰山炒茶中心,免费提供炒制器具,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的茶叶。



俗话说,树大招风。有的商家把各类扁形绿茶都当做龙井茶卖,从树种到制作流程都不一样,光成本每斤就相差好几百元。如果长此以往不加管束,这款珍贵的名茶怕是要消失在混乱的市场里了。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去法国波尔多考察葡萄酒。“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概念有5个——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西湖龙井茶十分相近。”回国后,戚国伟马上起草文案,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进行呼吁。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这有效地保护西湖龙井的标志性原产地,促进了整个龙井茶市场健康积极地发展。



是大师也是茶农  世界就是眼前茶


站在狮峰山下龙井村的戚氏茶园中,望着7000多亩的漫山茶林,戚国伟轻轻地说:“我们不是西湖龙井的发明者,而是它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提起戚国伟,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大多围绕两个:西湖龙井茶的制茶大师,是西湖龙井茶商会当仁不让的实力会长;其创办的“贡”牌西湖龙井茶是国家礼品茶的指定承办方,这三十多年的殊荣不但福泽公司,更是西湖龙井茶的骄傲。



对于外界的评价,戚国伟淡淡地说:“我就是一个侍茶人。茶叶是‘开门七件事’里的茶,现在更多人把茶放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没什么不对,茶本身就是可雅可俗。但是,既然要传承茶,就要明白根基于大众的路子,才是最合适的路子。学做好茶,好好做茶,一个以茶叶为生的人不就应该这样做吗?无论是什么样的褒奖,都是你真心实意对待茶后的回礼,因为做了该做的而被加上高大的头衔,我承担不起。我做的就是制茶、卖茶,尽力爱护西湖龙井这张中国茶名片,和茶农没什么两样。”


几年前,戚国伟的儿子也加入到公司,主要负责市场销售和电子商务,但并非科班出身的他还不忘常向父亲讨教制茶技艺。言传身教,世代相袭,这正是戚国伟所期望的。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