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熟普与水比例

找到约318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普洱熟茶要泡几分钟,如何冲泡熟普

  冲泡普洱熟茶主要有三个步骤:1、准备紫砂壶或盖碗;2、选定投茶量,盖碗冲泡时茶水比100ml:7g,紫砂壶冲泡时茶水比180ml:10g;3、先用10秒左右时间醒茶,再注入沸水冲泡,第1-5泡5-7秒出汤,第6泡后7-10秒出汤。

  1、茶具

  可以用紫砂壶或盖碗来泡饮普洱熟茶,紫砂壶的内部有气孔,透气性良好,用来冲泡熟普能较好激发其香气和陈味。而盖碗不吸味,能泡出熟普的真实口感,并反映出普洱茶色彩的美。

  2、投茶

  如果用盖碗冲泡,一般选择100ml:7g的茶水比例,如果用紫砂壶冲泡,180ml的壶投茶量以10g左右为宜。根据个人口感浓淡喜好的不同,可以适量调整投茶量。

  3、醒茶

  普洱熟茶的渥堆气比较重,冲泡前需要醒茶,注入热水10秒左右倒掉,然后再注入100度沸水,前五泡5-7秒出汤,六泡后7-10秒出汤,10泡后可适度延长浸泡时间,品质好的熟普能连续喝10-20泡以上。

  4、注水方式:轻、慢、可沿壁环形低冲。

  5、浸泡时间:出茶时间要快速,及时出汤(记得第一遍要快速洗茶)。

  6、冲泡次数:8泡以上-20泡。

  茶饼或散茶:一般熟茶,可以冲泡10~20泡。

  普洱老茶头:口感厚、滑,且耐泡,可冲15泡以上30泡以下,也可先泡后煮。

  熟普的茶汤颜色是红、浓、透、亮,口感特点为厚、滑、糯、香、醇;茶汤入口有重实感,茶汤顺滑,糯感醇正。想要泡出顺滑甜润的熟普,除了用好水以外,选用器皿也是关键,泡熟普与之最佳的搭配就是紫砂壶,当然白瓷盖碗也很不错。


易武庆丰号分享,一饼熟茶的打开方式

熟普以其茶性温和、适饮人群广且具养生功效的特点,广受大众喜爱。在普洱茶品饮成风的地区,随处可见人们随手冲泡、品饮熟普。那么,熟普的冲泡是否真的丝毫不需讲究呢?一饼熟普应该怎样打开呢?

我们知道,通过观察茶品的品相,可以辅助判断其内质。然而,品饮经验告诉我们,看熟普不可以貌取茶。

究其原因,一来是经过人工渥堆发酵而成的熟普,晒青毛茶已然“面目全非”,乍看上去很难判断用料的优劣;

二来许多熟普沿用传统做法以宫廷料撒面以求好卖相。因此,当我们手中接过一饼熟普时,这一刻请不要给予太多的评判,直接开汤论茶。茶好不好,终归还是要喝才知道。

当然,在一杯熟普与我们的味蕾交融之前,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来辅助判断的。可以简单概括成一句话——闻香赏汤观叶底,这是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说闻香。香气、气息是内质的表现,通过闻香可以辅助判断茶的品质。闻香,有三种方法:一是闻干茶,二是闻茶汤,三是闻叶底。

打开一饼熟普,凑近鼻腔,轻轻一嗅,可以感受茶品散发出来的气息和香气,从而辅助判断发酵、仓储、陈化的状况。新压制的茶品,往往带着堆味;发酵不当、仓储不佳的熟普会带着酸味、腥味、霉味等异味;

仓储好的熟普会透着自然的熟茶香;陈化到位的熟普会带着迷人的陈香。简而言之,闻起来令人愉悦的,往往便意味着茶品会有不错的表现;而闻起来有令人不愉悦气息的,则往往意味着茶品会有瑕疵、弊病。

开汤后,可以闻茶汤。闻茶汤,可以闻公道杯的茶汤,闻杯中的茶汤,闻煎煮中的壶中茶汤,还可以闻品茗杯、公道杯杯底的香气、气息。盛着茶汤的公道杯,汤量多,香气相对集中,闻起来更明显,更容易辨别。

入口前,茶杯靠近鼻腔,也可以感受香气的冲击。闻香,主要辨别香型、醇净度,从而辅助判断茶品的内质、发酵、仓储情况和陈化年份。例如,一款发酵适度、仓储好的10+年陈熟普,开汤闻起来,会透着内敛、怡人的陈香,香气中往往还会带着一丝丝甜,令人迫不及待想要入口品味。

又如,一款用料一般、只陈化数年的普通熟普,一般会透着堆味,香气漂浮,一闻便大致知道茶汤的表现会相对单薄。倘若发酵过度,茶汤会透着一股焦味,稍微一嗅,咽喉都有不适感,我们便可预知茶汤入口多半会有卡喉感。如果仓储不好甚至发霉,则茶汤会有发霉、发酸等压抑难受的气息。

而闻杯底香,目的在于辅助判断内质。通常来讲,内质丰富的茶品,茶汤中可浸出物丰富,挂杯香会相对浓郁、内敛、持久。再者,闻叶底,可以在出汤后,将盖碗、茶壶稍靠近鼻腔下方,感受叶底的气息,这些气息从冲泡中的叶底中散发而出,是茶品内质的直观表现。

而闻煎煮中的壶中茶香,更多是应用于闻香识火候,看看茶煮得差不多没。诸如此类,不一而终,这便是闻香识茶性。

其次,我们来说赏汤。赏汤,可以赏汤色、赏汤感、赏汤氲。正确冲泡下的熟普,汤色以红、亮、透为优,以黑、暗、浊为次。

汤感看起来要有浓稠感,好比广式老火靓汤,而不是清澈见底的滚汤。茶汤有汤氲,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遇高温漂浮在汤面上的现象。有汤氲往往意味着茶汤丰富,但也不代表茶汤有十足好的表现。

例如,有些熟普发酵不佳,虽然茶汤上也有汤氲,但是喝起来卡喉。总的来说,一杯好熟普,往往会有漂亮的茶汤,红艳透亮、富有质感,茶汤上往往会漂浮着美妙的汤氲,让人一看就想一尝为快。

最后,我们再来说叶底。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来源于内质。有怎样的内质,就有怎样的表现。例如一饼幼嫩料用得多的熟普,一般会相对甜润一点。反之,有怎样的表现,必然有相对应的内质。

例如一款熟普,喝起来滋味感强,回甘较之一般熟普来得明显,一般是因为相对轻发酵使得叶底保留较好活性使然。所以,看叶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叶底,可以验证品饮过程中对茶品内质的判断,也可以对茶品陈化走向进行评估。

看叶底,我们可以通过叶底的色泽、亮度、净度等各方面来分析发酵是否均匀及用料优劣等情况。看叶底,还需要动手来拿捏,感受叶底的活性和内质丰富程度。用料不错、发酵工艺过关、仓储得当的熟茶,叶底拿捏起来会有柔软感。

如果拿捏起来有干瘪感,就说明用料内质寡薄;有刺手感,则说明有部分叶底发酵过度。有趣的是,用料优、发酵得当的熟普,泡毕时,将叶底置于手掌上揉捏,可以揉成一颗茶丸。

且泡且闷或须煮

相对于很多茶来说,我们常见的生活熟普并不娇气,冲泡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如果拿泡茶四要素——茶、水、器、人套进来,大致注意水温、泡茶器、茶水比例、闷泡时间四方面就可以了。

冲泡熟普,我们日常用得最多的是盖碗和紫砂壶。我们先说盖碗,盖碗可泡百家茶。手中打开一饼生活熟普,以盖碗冲泡初识。冲泡熟普的水温一般都用沸水,要保障每一次注水都是沸水,可以使用行内普遍认可的吉谷煮水器;投茶比例可以泡茶器的容量乘以6%计算,例如130cc容量的盖碗,投茶约8g;闷泡时间一般由前几泡的三五秒逐步延长。撬茶、称茶、投茶、洗茶润茶,然后正式冲泡、品饮。在这个过程中,闻香、赏汤、观叶底,一泡茶喝下来,就能大致对茶品的优劣等级作出初步判断了。

各类熟茶的打开方式

从品饮的角度来区分,我们姑且将熟普分为三类:待品期熟茶(新发酵熟茶及数年陈熟茶)、适饮期生活熟茶、品鉴级熟茶。

待品期熟茶的打开方式——做茶中的伯乐。这个时期的熟普,往往处于阶段性失真状态,基本都会有堆味,新压制熟茶还会有水味。这个时期的茶,未进入适饮期。我们打开一饼待品期熟茶,泡品、品评,往往是为了判断它的未来。因而,我们需要透过它当前的失真状态拨开迷雾,直窥内质。

用一句话来说,我们要把它放在陈化时间轴上来看,同时借助规律,这样就不单能够看到它现在的表现,还可以洞察它过去的轨迹,甚至能够预测它未来的陈化走向。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通过上文介绍的方法,来看用料情况和发酵工艺,来判断内质和陈化预期。

如果品评的目的是购买,则需再结合性价比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笔者就倾向于选择这个阶段中用料好、相对轻发酵、叶底活性好的熟普,未来陈化空间会大一些。

适饮期生活熟茶的打开方式——好喝至上。我想,大众茶友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挑选一款好喝、性价比高的生活熟茶。其实很简单,掌握上文所述的冲泡方法和一些基本的品评小技能,多泡多对冲,多喝多对比,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喝起来身体舒服的茶品就没错了。

用笔者最近总结的“喝茶的三个契合”来说,就是用“舌尖上的契合、身体上的契合、心灵精神层面上的契合”来挑选。一款茶,喝起来适口,身体舒服,长期合理地喝对身体健康有益,喝起来心情舒畅,偶尔还能碰撞一些思想火花思维灵感,那就是“三契合”好茶了。

品鉴级陈年熟茶的打开方式——静享熟茶时光。闲暇时,于早起的清晨,抑或饭后的夜晚,在陪伴家人的时光里,或与亲友畅叙之时,茶是谈兴的催化剂。

而夜晚之时或茶会尾声,尤其适合品一道陈年熟普。或闷泡,或煎煮,端起茶杯,于陈香带着丝丝甜意的气息中感受流逝久远的时光,于暖暖的茶汤中感受岁月沉淀的年份感,那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本文来源:普洱杂志 逸品茶童 (文章分享不做商业用途仅做交流,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古树熟普的谎言,害了多少人?

第一个其实是工艺上的差别

虽然说离地发酵、竹筐发酵、专利发酵都是一个概念,但是它起码保证了古树熟茶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干净。然后又有有机物的参与,像笔者讲的水冬瓜木这种木材本身就是一种有机质,上面的菌种决定了熟茶在发酵的过程当中,特色菌种的参与。

所以,它跟原来在这个水泥地上发酵的区别是有的。还要考虑水的干净程度。像原来的老勐海用皮管通水,新的皮管子有可能会有味道,所以在工艺上,可能我们会闻到一种像轮胎一样的味道或烧焦的味道,都是有可能的。



后来有精细化的要求之后,尤其是用这么贵的古树原料发酵,那么用水的时候就必须保证无味,甚至可能会用一些山泉水,这当然要考量成本问题了。笔者曾经喝过临沧一款棠梨山的原料的古树熟茶,当地茶厂把泉水引过来发酵,泉水之中带有特殊的微生物,在风味上就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熟茶了。


也有些茶厂会使用比较便宜的台地原料来养地,使生产的环境完全没有其他的杂味,再放上比较珍贵的古树原料渥堆,造就出古树熟茶相对来说比较优质的品质。



熟茶好坏怎么样来判断?


其实很多人会发现喝熟茶不像生茶那样相差非常悬殊,可能你买到的五十块钱的跟五百块钱的熟茶才有差距,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古树熟茶是一个伪概念的一个原因。因为做熟茶之后,古树原料本身有优势的一面可能消失了,但你这个花下去的这个价钱值不值得,作为商人来说,肯定要去考量的。


有人说,普洱熟茶是一个敲门砖,大家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人群很广,但是最后要精确区分出来熟茶的好坏的,往往是极少数用心的发烧友,很多的新手是很难去判断古树熟茶到底好在哪里的,换句话说,熟茶的生产过程是微生物参与的、反应程度较高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趋同的过程,最后的成品必然有较多的相似性,需要有相当的品饮经验才能辨别原料的差异。



下面我们来谈谈古树熟普的口感特征


优秀的或者说较合理的针对古树原料的熟茶工艺,必须能充分表达古树的优势。市场上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台地的原料会比古树原料做熟茶更合适,但我还是觉得古树熟茶在口感上有几个特点和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个是有活性


刚才也有朋友问到熟茶到底是喝什么?很多人知道好的熟茶喝起来香甜醇厚滑,但是它要像生茶那样有变化,不是单纯呆板的甜,有活力其实是最难的。古树本身的内涵物质均衡丰富,能够比较好的保留普洱茶当中的活性。


但有些山头的原料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不能避免的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各种分子的转化,很多的东西被分解掉了,没有办法保留下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早些年在实验阶段有很多报废掉的产品也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做熟茶的老发酵师,就觉得古树做熟茶第一没有前途,第二高成本、烧钱。



叶底保留相当活性。关于熟茶好与不好,你如果有足够的口腔经验积累,就会很清楚。不好的茶入喉“挂”,喝完之后身体感觉“燥”,还留有不愉悦的“苦”,这些是非常鲜明的。比如某某熟茶,它出的一款产品概念就是喝起来像老生茶一样的口感。老生茶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去除了比较明显的涩和苦,但是保留了普洱生茶比较好的活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征吧,但本人没有喝过,也是很难评估这个老生茶的口感到底有多活。


好的熟茶其实不仅仅是古树的,只能说古树比较容易做到细腻、滑软。笔者刚才介绍了古树熟茶有活性。



另外一个是细腻


细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比如说你去摸粗麻布,会觉得很粗糙。但是你去摸丝绸会觉得很细腻。茶汤进入到我们的口腔然后咽下这个过程,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细腻。为什么古树茶会相对比较火,也因为乔木型大树根很深,它吸收了整个土壤里边更多的物质,茶叶本身含有物质均衡,就会比较细腻。



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古树熟茶是拼配的,单纯纯料的拿到市场上是没有办法销售的。我刚才讲到确实有人拿倚邦的小叶种去做,这种古树熟茶确实有,但是它没法卖,为什么?因为量的原因。它推到市场上去肯定很贵。如果说十公斤的毛茶能压四公斤的生饼,但是十公斤的毛茶肯定做不了十公斤的熟茶。而且压货的周期起码得五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资金成本就会很高,所以价格肯定是非常高,推到市场上的这种可能性也会很低。所以作为成熟的市场产品的古树熟茶肯定是拼配的产品。


有人提到,说像用易武的原料去发酵熟茶,能够做出奶香或者类似于木糖醇一样的质感,这些笔者相信都有可能做到。其实古树熟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个性化的口感特征很明显,像用一个山头的原料去做的话那更加如此,他虽然说消解掉一部分山头特征,但是毕竟跟常规的大宗茶是很不同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心是不是古树、是不是纯料,他只追求这个东西好不好喝,是不是符合我的这种口感要求。所以,我们只有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口感诉求,才能够找到我们的喜欢的产品。



古树熟普的未来


有人说普洱茶各种概念都炒遍了,现在提出古树熟普,是一个新的热点,笔者倒不是这么负面的去看这个事情。有些人说古树这个原料本身就非常稀缺的,怎么可能拿去做熟茶?


笔者觉得,首先我们要对整个云南的古茶树资源有一个理解:其实云南古茶树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目前有统计:整个云南省100年以上的古茶园达到200多万亩(据版纳、普洱、临沧三个普洱主产区的对外宣传信息),如果说古树熟茶这种概念能被消费者接受,尤其是高端的这种高价位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立得住脚,那么未来更多产区的古树原料被用来做熟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只要相应的成本有回馈,古树熟茶不见得不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另外一点,我们刚才也说到古树茶从资源本身来说具备一些优势,条件是要做出符合消费者口感的产品,并不是说通过熟茶的发酵,把这个优势全部都给消灭掉,它反而有一些优势,这个也是它存在的一个必然基础。从古茶树占到整个云南普洱茶的总量来说,可能就是百分之一的比例,笔者想古树熟茶占到整个熟茶的市场应该要小于百分之一的比例。真正意义上的古树熟茶可能相比古树生茶占整个生茶的比例要少一些,但是总量却依然可观,具备长远发展的基础。

找到约31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