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生产茶叶之乡

找到约3,541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白沙获颁授牌“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

10月12日上午,以“喜迎党的二十大推动白沙新发展”为主题的2022海南(白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授牌仪式在白沙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行。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分别授牌白沙“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这对统筹推动白沙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沙获颁授牌“中国早春茶之乡”“中国生态茶叶之乡”活动现场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黄正恩,海南国际品牌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蔡仁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桂厅,县政协主席符英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奕健出席。中国国家地理网、国家地理标志网、中国民贸融媒体工委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海垦热作产业集团、五指山市政府、琼中县政府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何平以视频形式致辞,他说,白沙素来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之美誉,生态优势显著,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了十二月中旬就可以采收的品质优良的白沙绿茶。此次,为白沙授牌“中国早春茶之乡”是实至名归。白沙绿茶产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腹地的陨石坑盆地,拥有海南热带雨林气候优势和七十万年前陨石坑独特的地质资源,茶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希望白沙在此次授牌后,更进一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白沙茶品牌,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王桂厅在致辞中表示,白沙茶产业开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茶叶实有面积占全省两成,收获面积占全省三成。一直以来,白沙都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重点打造,作为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重要抓手。白沙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听取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探索做好白沙“茶文章”的新方法、新路子,不断做精做优白沙茶产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白沙原生态茶园

据悉,茶叶作为高效特色农业产业,是白沙走深走好“两山”转化之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白沙不断培育壮大白沙茶品牌,推动茶产品由春茶开发向夏茶、秋茶、冬茶等多产品综合开发转变,茶叶类型由绿茶生产向红茶、白茶、古树茶等多元化发展升级,打造白沙茶“矩阵”,让当地百姓身在绿水青山,收获更多金山银山。本次论坛旨在传播白沙生态文明理念,分享茶产业知识与经验,汇集国内最佳案例,抓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机遇,紧跟国际传播的浪潮,展开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探讨,共商白沙茶产业从“两山”到“两化”的可行路径,共促“白沙绿茶”品牌成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共推白沙区域经济发展。

▲白沙部分茶产品

本次活动由白沙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中心、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海南国际品牌贸易促进会支持,白沙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承办。

来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记者:梁如金、黄立华、符洹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以茶为媒 “中国茶叶之乡”浙江嵊州打响品牌升级战


作为“中国越剧之乡”、“中国围棋之乡”、“中国领带之乡”的浙江省嵊州市,也是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今年三月,茶乡嵊州要有大动作:首届国际(嵊州)绿茶大会将在嵊州举行,届时将达成“国际绿茶嵊州共识”。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茶产业已成为嵊州的富农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2018年,嵊州市有茶园面积18万亩,茶叶总产量1.92万吨,产值8.7亿元,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业超25亿元,龙井茶产量6000吨,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生产中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中心。嵊州主产珠茶、龙井茶,涌现了以“皇帝”牌珠茶为代表的出口茶品牌和以“越乡龙井”为核心的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如今,这“一圆一扁”走红市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看嵊州”的美誉。


嵊州茶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有初制茶厂900多家,精制茶厂53家,其中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企业9家,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2家。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19家茶机企业通过农机鉴定,年销售茶机5000台,居浙江省第一。嵊州市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额等10个方面名列浙江省前茅。


嵊州绿茶品牌效益日益显现。2018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该市越乡龙井品牌价值名列前茅,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2018年,越乡龙井品牌价值达到25.28亿元,比2010年的13.93亿元翻了一番;与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相比,产量增加460吨,产值增长110%,为茶农增收4亿元,品牌效益十分明显。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认为,之所以把首届国际绿茶大会交予嵊州举办,正是看到嵊州正在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奋进,市委市政府给予茶产业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以及全市上下对茶的特殊情感。嵊州市副市长丁贵告诉记者,大会期间还将组织“国际绿茶大咖对话”,重点探讨茶产业十分关注的品质提升、全球绿茶消费和农残标准等问题,提出“国际绿茶嵊州共识”新概念,这将对促进国际茶叶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记者 丁江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广东援藏助力林芝打造高原茶叶之乡

夏日清晨,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数公里外的拉贡茶场,云雾萦绕,连片茶田已长出新芽,在清晨的雨后分外鲜绿。

在西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叶。本地人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浓茶汁捣拌,制成咸里透香的酥油茶,用以暖身御寒。

但以往,西藏地区的茶叶多来源于区外。如今,林芝茶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西藏群众购茶不便的问题。特别是在广东援藏的帮助下,林芝茶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茶叶成为林芝一张亮丽名片。

墨脱镇群众桑杰顿珠预计,今年光靠采茶就能有接近3万元的收入。而在过去,一家人种水稻种玉米,早出晚归也只能勉强糊口。茶叶成了桑杰顿珠眼里的“金叶子”,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前几年由于经验不足,我们从外地运苗过来种植,成活率很低。后来在广东专家的帮助下,现在茶树苗的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桑杰顿珠说。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联系引进种植了广东优良品种凤凰单枞茶近2000亩,丰富了墨脱茶叶品种和产品结构,该品种在2021年初实现产茶。同时,逐步优化提升现有茶园管理水平和成茶品质,配套建立墨脱县茶产业研发中心,邀请华南农业大学7位专家组成墨脱县茶产业智力援助工作组,去年6月初到墨脱进行指导,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目前,墨脱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69万余亩,可采摘面积5080亩,2019年产茶青约25万斤,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606万元。在茶叶采摘季节,预计每天采摘茶青2000至3000斤,给当地农牧民带来的收入约6万—10万元/天。随着丰产期茶叶逐年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位于林芝市波密县的易贡茶场,平均海拔约2000米,夏无酷暑,周边森林茂密,终年云雾环绕。

“高山云雾出好茶。”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易贡茶场茶叶专家黄华林说,“唯一的缺点,就是易贡河谷内每年大多数时候日最低气温低于10摄氏度,这个时间里茶叶不生长,延长了生长周期。因此产量不高,但恰好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如何补短板、增效益,高效带动茶产业发展?2013年6月至今,广东省国资委对口支援易贡茶场以来,开拓出“企业+基地+茶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茶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易贡茶场党委书记曹玉涛告诉记者,2014年时,茶园面积不足2000亩。为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农收入,至2020年,援藏工作队已将茶园面积扩建到了5000余亩。以前,茶农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职工采茶平均年收入已超过2.2万元。

广东援藏引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制茶设备,也带来了标准化、流程化管理生产机制。有效的田间管理模式,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损耗,茶叶的产量质量双双提升。定期开展的技术培训,在当地留下了一批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易贡茶场也成功化身为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及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型国有农场,成了林芝市农牧产业龙头企业。

据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易贡茶场工作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在茶田可采面积增加不到30%的情况下,细茶亩产量提升53.6%;生产经营方面,易贡茶场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总产值达2740万元,同比增长77%,生产红、绿茶2.1万斤,同比增长61.5%。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茶场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5%,实现易贡茶场有记载以来第一次扭亏为盈。

当前,广东援藏为茶场构建起了立体化的销售渠道,助力高原好茶“走出大山”。除了在林芝和拉萨开起茶叶直营体验店外,网上平台合作经营店也走上正轨。

直播带货现已成为茶场销售的另一大“推手”。以往,茶场一天的销售额大约为3至4万元。加上直播后,一天的销售额成倍增长。

在广东援藏的帮助下,如今,茶产业已经覆盖林芝市波密县、察隅县和墨脱县。产自林芝的高品质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高原茶叶之乡”的美誉也跟着茶叶走向四方。小茶叶“变身”大产业,助推林芝实现更好发展。

来源:西藏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00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