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分清各种茶叶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万家茶企出不了一个立顿?中国两千亿茶叶大市场到底缺了什么?

  相信对于大多数喜欢喝茶的朋友来说,茶叶大家都不陌生,中国是全世界有名的茶叶大国,更是茶叶的主产地,在中国喝茶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国民爱好,堪比欧洲人喝咖啡一样,不过有一个现象大家不知道发现没有?这就是中国虽然茶叶产量很大,市场企业众多,却缺乏一个足够的分量的茶叶品牌,这其中根源到底是什么?中国茶叶到底缺了什么?

  一、为啥千万家茶企出不了一个立顿?

  早在2017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就曾经刊文《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文中指出,茶叶市场为例,“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窘境仍然没有得到改观。目前我国有6万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但9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不足500万元,产业大而不强,多的是普通品牌,缺的是知名品牌。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是问题却始终在中国市场上存在,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种茶、制茶、饮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艾媒报告|2019中国茶行业市场大数据及标杆商业模式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8年,中国茶叶总产量稳步上升,截至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增长至261.6万吨,产值高达2157.3亿元。

  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大的市场?却为什么总也出不了一个知名品牌呢?为此,我们探访了在茶行业已经耕耘超过30年的新三板上市企业龙生茶业的掌门人朱启忠。朱启忠表示,当前中国的茶叶市场其实存在的问题是千家万户设分厂,再千家万户进市场,一方面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人的对于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的追求越来越多元化、高质化。

  当前中国茶叶市场最大的难点是缺乏足够的信用体系,茶叶难以进行溯源和防伪,在大量的市场销售中,除非是非常有经验的茶道高手,否则很难分清哪些茶叶是由哪些茶厂在哪个产区生产出来的茶叶,这是货真的问题。再加上茶叶的标准非常复杂,直接导致了茶叶价格的不透明,一些品质很好的茶卖不上价,但是高价的产品却充斥着很多的次品,最终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恶性循环。这就是当前茶叶市场最大的额问题所在。

  其实这就是中国茶叶市场最大的难点,就以茶叶市场中资本化最为完善的普洱茶市场为例,虽然普洱茶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全的产业链结构,从上游的茶叶种植到中游的茶叶加工生产,再到下游茶叶各种渠道销售,最后延伸至后市场。但是市场上各种年份的普洱茶充斥其中,茶厂、原产地、茶山、茶种各种各式各样的产品良莠不齐,虽然有一些数字化的技术,比如说用数字ID的标签来作为外包装,但是各种偷梁换柱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种经销商制假售假盛行,从而导致了一个价格极为混乱的普洱茶市场,在如此混乱的价格和鱼龙混杂的产品品质之下,真正的茶农没有得到标准化的市场生产,而消费者往往花了大价钱却没能真正买到好的茶叶,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出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这件事有没有办法破局呢?也许新一代的科技给传统的茶叶市场正在打开一个全面的可能性。

  二、科技能改变两千亿茶叶市场吗?

  而最近改变茶叶市场的一次变革正在悄悄出现,这一切都是源自于科技对于茶叶的全面创新,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普洱茶市场,在全民普洱茶收藏热的带领之下,普洱茶市场的资本化程度不断增加,如何溯源?如何保证品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品茶高手拥有能够一眼看出茶叶好坏的火眼金睛,这就需要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加码。

  而传统的所谓数字化ID依然是在包装上下功夫,然而由于包装与茶饼其实是处于分离的状态,很难保证茶饼和包装之间关系,最终的结果就是让防伪流于形式,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茶饼自身拥有防伪的能力呢?

  云南易见纹语科技有限公司是易见股份(600093,股吧)(A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易见纹语科技CEO,前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林咏华女士带领团队就在探索一套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让茶饼自身成为防伪标志的办法,这就是茶纹识别技术。易见纹语科技从茶树采摘、茶叶生产、产品仓储、销售流通构建起一整套的供应链可信化技术体系。

  何为茶纹,易见纹语科技的研究发现,一块普普通通的普洱茶饼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却蕴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这就是茶饼的茶纹,当一块茶饼由超过一万片茶叶随机压制而成的时候,其组成茶饼的表面的纹路就形成了一种随机的特征,这种全面的随机化让每一块茶饼看似相似却完全不同,这种唯一性是普洱茶饼与生俱来的东西,具有一经形成无法篡改的特点,这让溯源技术突破产生了可能性。

  首先,茶纹的唯一特殊性带来了人脸识别式的生物识别码效果。

  借助每一块茶饼所特有的茶纹,其实就像每个人的指纹或者我们自己眼睛中的虹膜一样,这是每块普洱茶饼与生俱来的特殊标志,这种标志形成了属于普洱茶饼自身的“生物识别码”,按照林咏华女士的说法,茶纹可以直接锁住茶饼的身份,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如果能够有办法精准区分这些茶纹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让每个普洱茶饼拥有终身携带不可篡改的识别信息,从而形成属于普洱茶的“个人身份证”。但是,茶纹毕竟是一种极为精细化的东西,如何识别可能才是最难的东西。易见纹语科技综合机器学习和图像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了全球首套可以大规模使用的纹路识别系统。易见纹语科技已经和包括龙生茶业在内的数十家茶叶生产企业合作,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就直接将茶饼的茶纹录入到系统,通过专门针对普洱茶进行的深度学习和图像分析技术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用户买到手的普洱茶饼和系统中已经录入的茶饼进行茶纹比对,从而实现快速身份验证。

  其次,用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进行视频锁定保障茶叶生产。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易见纹语科技就采用了AI视频分析技术,对于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让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变得可控。AI视频分析能自动把每一天的普洱茶生产过程自动剪辑成30秒小程序,让消费者对购买的茶饼其生产过程“一目了然”,加深了溯源的认识。此外,通过AI自动分析,能对违规生产和操作进行自动告警,从而提高了茶企生产的过程自律。

  第三,区块链技术可以给茶纹上链从而实现增信。当然,光有茶纹和人工智能的图像分析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区块链出马了,易见纹语科技将物联网技术从茶树种植—茶叶加工—成品仓储—销售流通构建起了全方位的产业链体系,“茶纹云”构建了专门用于保存茶纹特征、茶饼基本信息、质检信息、茶饼流通信息等的区块链平台——茶纹链。通过茶纹识别技术实现“一茶一纹一码”的有机统一,并且还可以对茶饼的生产过程自动生成精细全面的可视化记录,从而借助区块链不可篡改的优势给整个普洱茶的生产流通销售增信,构建起属于普洱茶的身份认证与验真体系。

  在易见纹语科技的技术支持下,龙生茶业的普洱茶则成为了最早应用此项技术的茶叶尝鲜者,其应用茶纹云与茶纹链技术的产品已经从其茶厂逐渐向其本身的茶山、茶城铺开。易见纹语科技正在成为第一个将先进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运用于茶叶生产制作的吃螃蟹企业,推动整个茶叶生产向着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可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叶的全面信用体系,一旦这个信用体系形成,那么茶叶的互联网放心销售乃至于全球市场拓展都变得值得期待,这就是茶叶市场一个明确的未来。

  其实,相似的技术又何止茶叶一类呢?在易见纹语科技看来,许多高端农产品(000061,股吧)都有被互联网化、区块链化乃至人工智能化的可能。因为农产品从农地到餐桌的整个信任体系才是当前中国最缺乏的东西,而科技无疑是保障整个体系构建的基础,一个农产品全面可信的时代正在到来。

  当前我们正在新基建全面崛起的大时代中,易见纹语科技对于茶行业的改变是一个尝试的开始。在新基建崛起的时代,易见纹语正试图在农业领域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即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先进科技支撑农业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在科技的推动之下,全面的可信农业时代将会来临,之前我们所设想的农联网金融体系乃至于给所有中小企业服务的征信体系都有可能出现。当这些都做到的时候,中国千亿茶叶产业出现属于自己的立顿品牌还会遥远吗?


  每日一句

  从弱人工智能进化到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中最难的一个节点。为何可以大胆猜想在机人时代之后人工智能会突破这一转化难关呢?关键有两点,一是万物互联网之后计算机处理速度的飞跃提升,二是人工智能自我进化。——《智能爆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和讯名家

从制茶人的角度谈一谈发酵度


谈起普洱茶熟茶,发酵度貌似是一个专业的话题。


“发酵度”被频繁讨论,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逐渐热门。


“轻发酵”熟茶得以崭露头角,可能是因为普洱茶是强调越陈越香的茶。“轻发酵”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茶的好戏还在后头,将来还会慢慢展现。


有人站出来说,熟茶技术就是人工加速的后发酵,既然都要人工快速发酵了,就不要装什么清纯了。不一次发酵到位,还要期待仓储转化,是不是多此一举?


其实,这两种观点是一类,都是浅层理解,没有触及本质。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也谈不上对错。


要对发酵度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必须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发酵,还要对发酵有相对微观的认知。



1


关于发酵度的传统认知


发酵的时候,发酵师傅把茶拿出来一泡,看叶底就能告诉你这个茶几成熟;有经验的翻堆工人甚至看一下堆子,就能告诉你这个茶现在几成熟。


这个几成熟怎么来的呢?主要是看颜色。茶叶整体变红,一部分发黑,一部分泛绿,大概就是8成熟;如果总体都红了,但是又隐隐透着绿,就是5-6成的水平。


这个是标准吗?不是,这个是习惯。从来没有人规定发酵到什么状态叫几成熟。只是这一时期行业内从事这个工作的人相互讨论,形成的表达习惯。这个习惯会流变,谈不上标准。


有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发酵,都是轻发酵。


2019年我曾拜访勐海茶厂的老厂长邹炳良先生,一起喝一款熟茶。


这款茶红里透绿,如果放在今天勐海八公里的发酵车间,工人们会认为是6成熟,但在邹老这里,这个发酵度叫8成。


我问邹老厂长,勐海茶厂早期的茶,也就是80年代的茶,发酵大概是几成呢?邹老的答案是7-8成。


几成熟,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



我比较幸运,经常有老熟茶可以喝,尤其喜欢七八十年代的勐海茶厂熟茶。


我接触到的真品中,不管是7572还是8592,发酵度在当下看来都是偏轻的,喝起来有回甘生津,叶底微微泛绿。


邹老厂长的回答跟我喝到的情况完全符合。所以,传言早期大厂的熟茶是轻发酵,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


但是,早期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熟茶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昆明茶厂的7581,干茶和叶底的色泽更深,喝起来,氧化程度也更重,与勐海茶厂的茶完全是两种风格。


大厂的早期熟茶,也不一定都是轻发酵,各种各样的风格。


按照现在江湖上对发酵度的理解,勐海茶厂就是轻发酵的代表,昆明茶厂和下关茶厂则发酵偏重。



2

酵中茶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里要补充说明熟茶的发酵工艺:


一堆毛茶,通过加水让含水量提高到28%-40%(邹老的经验是28%-33%),微生物就会爆发。通过微生物和氧化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熟茶。


具体操作方面:均匀潮水之后,大概七天翻一次堆;一般四次翻堆之后,就可以开沟干燥;开沟后每天翻一次沟,茶叶含水量降低后可以渐渐降低翻沟频率。


发酵和干燥的时间加起来一般是五六十天,快一点四十来天也能搞定,慢的话也有拖到九十多天的。



茶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主要有两个路径的变化:氧化路径、微生物路径。


|氧化路径


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决定了茶叶的颜色,也降低了茶汤的涩感。


|微生物路径

主要是微生物把纤维分解,生成水溶性多糖,决定了醇厚度。


微生物路径还可以具体细分:前期主要是黑曲霉活动,后期过渡到以酵母为主,期间也有其它微生物相继登场。如果要更细致讨论,每种菌从出现到离场都可以算作一个单独的阶段。


文章开头所谓的发酵度,其实是这些变化的笼统概括,难以精确。


那各种品质指标跟发酵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一拆解。



|发酵与茶叶颜色(包括汤色和叶底)的关系


茶叶颜色的形成,主要在于多酚类被氧化,形成茶色素。茶叶色泽,不论是汤色还是叶底颜色,反馈的都是茶叶的氧化程度。


颜色越深,就是氧化程度越深。


如果通过茶叶颜色来判断发酵度,判断出来的只是茶叶的氧化程度,只是发酵度的一个方面。


市场上常见说这堆茶发过了,烧堆了,全都发黑了”,如果把这种情况准确地描述,应该说它氧化程度过高了,而不是笼统地说它发酵度过重。


因为,微生物路径的变化对茶叶颜色影响有限。如果是在控氧的环境中发酵,茶都发软了,汤都很醇厚了,叶底有可能还是绿的。



|发酵与叶底韧性的关系


很多人评价熟茶,喜欢揉搓叶底,认为叶底要有韧性才好,泥软了就不好了。这其实是个误解。


叶底的韧性是什么?是由叶片纤维结构的完整程度决定的。纤维结构在发酵过程中,会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掉,尤其是酵母


酵母分解了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所以同等情况下,相对泥软的茶,醇厚度会高一些。反过来,如果考虑外形,醇厚度就要有所让步。


纤维结构保留多少,跟茶汤水溶性多糖溶出多少,本身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技术上能够保证酵母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是选择让叶底保留更多的韧性,有一个更讨喜的外观?还是希望它变得更有醇厚度,而外观上稍做一些牺牲见仁见智。


当然,也不能完全不顾外形。因为当酵母生长过多,整堆茶会彻底变成一滩泥,没法当茶喝了。外形上适度的保留,是必要的。


|发酵与时间的关系


熟茶发酵中,氧化程度和微生物路径的变化程度,都跟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看氧化路径:一般来说,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氧化程度越深。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条件会影响氧化,比如堆子的形状、盖布的密闭情况、堆子的板结情况等等,都会影响氧气与茶堆的接触程度。


(举个例子,同样的时间,小堆发酵的氧化程度会比大堆发酵更深,因为小堆的体积小,整体与外界空气接触得更多。)


微生物路径也一样。相同条件下,时间越长的,微生物转化的程度就越深。实际操作中,堆子的形状,含水量,温度也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时间是一个影响发酵的因素,但一定要跟其它条件结合起来讨论。


|发酵与口感的关系


发酵的整个过程,口感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刺激性越来越低


氧化作用会让苦涩类物质转化,与口感刺激性相关的苦涩类物质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一路降低。


二、醇厚度越来越高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断地分解纤维,把本来不溶于水的纤维分解成了可溶于水的多糖,并且还把纤维链中捆绑的蛋白质也分解出来,转化成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出现增加了茶汤的厚度和滑度。


在可控的发酵范围内,笼统而言,发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度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精细操作中,两条变化路径可以分别控制。


发酵与香气的关系


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熟茶可能有的枣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挥发性的有机酸参与形成的。


发酵初期,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非常多。随着发酵深入,初期的挥发性物质会逐渐散逸,逐渐氧化或者转化消解掉。


整个发酵过程,结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挥发性物质就越多,香气也就会更复杂、馥郁。


发酵轻的茶,往往具备花果香;重一点就有糯香、甜香;再重一点就是陈香。


香型可以藉由发酵的程度来控制。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和生成挥发性物质,一方面是氧化作用消减和纯化这些物质。



3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



那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这取决于“好”的标准。


有些人喜欢醇厚,有些人喜欢刺激;有些人喜欢陈香,有些人喜欢花果香。这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


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氧化和微生物控制去靠近和满足。


我做茶是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陈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样是“越陈越香”。


这里说的“越陈越香”是针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越陈越好的意思,是说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产生缓慢后发酵。微生物利用糖苷类物质中缓慢释放出的糖,分解叶底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使得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发酵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茶扶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在普洱茶生茶存放的前期,由于大量儿茶素的存在,抑制微生物生长,所以生茶前期在汤质上的成长很小。非得要存到几十年后,儿茶素水平降低了,才得以展现出醇厚度。


通过熟茶发酵,可以将儿茶素大幅降低,搬走“越陈越香”道路上的石头,让茶的转化一路坦途。


好的发酵,是把醇厚度拉起来,刺激度降下去,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糖苷,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


(发酵如何保留糖苷?两个方面:一,不要过度氧化;二,切忌生长杂菌,比如灰绿曲霉之类的杂菌就要抑制住。谈及糖苷类的知识,可以参考线上课程《李扬讲透什么样的茶可以越陈越香》


把茶送上越陈越香的轨道之后,是送得远一点还是近一点?取决于个人。仓储也是一种乐趣。



4


熟茶仓储的乐趣



生茶在仓储中,转化特别慢,一等几十年。可能存好的时候会很有乐趣,但成本实在太高。


熟茶方便多了:减少了儿茶素的窒碍,后发酵一路通畅。一款好的熟茶,每一年都看得到成长,乐趣满满。尤其是发酵较轻,具有馥郁花果香的熟茶,不论在香气还是口感上,每一年都会有清晰的、可以感知的变化。


只是仓储的乐趣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毕竟大部分人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5


怎么谈论发酵度会显得更专业?



其实,用几成熟来形容熟茶的发酵度,是不太准确的说法。


整个发酵过程,是多维度变化的综合,至少可以分为氧化和微生物两层,而且微生物这层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层变化。


说一款茶6成熟,说的是60%氧化了,还是黑曲霉或酵母长出了60%的水平?这很笼统,并没有讲清楚。


可是,每次提及相关话题都用氧化度和哪些微生物的作用程度去描述的话,又显得过于复杂。


用几成熟去描述熟茶发酵度,是随顺适权的做法。


由于熟茶发酵度没有官方的认定,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发酵度只能是综合范围。包括了发酵过程中的氧化程度以及各级微生物发挥作用的程度等。


真正要做出对普洱茶熟茶技术有指导意义的探讨,我们非常需要把概念精细化。


至少,讨论几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的《普洱》杂志,标题为《谈一谈普洱茶的发酵度》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干货】太多型号不懂如何挑选六堡茶?这7条实用建议送给你!

(这是六堡聚第175篇原创文章)

前言:最近跟不少同行交流,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茶友(特别是刚接触六堡茶的朋友)因为缺乏对六堡茶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选购茶品的时候经常找不到方向,不懂如何决策。

“我刚接触六堡,你能给我推荐几款吗?”

“xxxxx型号的六堡茶如何?哪一年的?”

“这茶好吗?是否值得买?”

类似上面问题频繁出现,商家们有时简单的回答一个“是”或“否”并不够,他们还得把相关的知识点跟茶友们一一讲解。如果同时面对多个茶友,那可真的为难商家了。

因此,我挑选出7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希望通过这一篇文章,让大家以后在选茶的时候,找到思考的方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01 

 读懂产品编号 

六堡茶的编号往往包含着很多信息,读懂编号,是我们正确挑选六堡茶的第一步!

一般而言,茶友们可以通过编号得知这款茶对应的厂家、年份、等级、批次,有的甚至还可以知道香型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六堡茶的编号(唛号)缺乏统一性,各个厂家有不同的编号规范,即使同一个厂家,不同时期的编号方式也可能不同,所以,编号很难记住和识别。(好消息是《六堡茶产品批号编码规范》正逐步实施,未来各厂家的产品编号将得到统一)

我们过去总结过部分厂家常用的编号规律,大家可参考:《六堡茶编号真的只能死记硬背吗?!》



 02 

 分清不同工艺 


茶友们在浏览产品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关于六堡茶工艺的名词:轻发酵、传统蒸压、双蒸双压、古法工艺、现代工艺.....如果对这些名词不太了解,大家估计还是很难做出选择。


六堡茶不同的制作工艺,决定了不同的发酵程度,不同的香型与口感,以及不同的后期转化走向。所以,要学会挑选六堡茶,这些工艺必须略知一二。


大家可以参考:

【干货】喝懂六堡茶必须了解的“双蒸”工艺

【知识】六堡茶的分类:六堡农家茶&六堡厂家茶




 03 

 分清不同香型 


六堡茶会因原料、工艺、仓储等因素而产生各种香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花香、蜜香、果香、松烟香、槟榔香、杏香、药香、木香、陈香、菌花香、枣香,以及参香等。


所以大家在喝茶的过程中,要学会不断对比和总结,逐步建立起自己对各种香型的认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茶品。


可参考:

细说六堡茶之香型分类




 04 

 分清不同厂家品牌 


不同厂家的制茶工艺水平、产品风格、价格体系都不太相同。


所以在选购六堡茶之前,最好预先对各个厂家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各自的“经典作品”稍作了解。


个人经验:

大厂工艺水平较成熟、产品丰富,可选择范围广;

小厂工艺也在不断提高,产品具有独特性,能找到不少精品;

品茶应尽量做到客观与包容,不应片面的追求某个厂家或者某款产品。

天下不缺好茶,缺的是发现好茶的耐心。



可参考:

六堡茶品牌大全,你认识几个?


 05 

 分清不同类型 

六堡茶按形状来划分:有散茶(Loose Liupao Tea)和紧压茶(Brick Liupao Tea),紧压茶比散茶多了汽蒸压制成型的工序。在六堡茶紧压茶里,除了常见的砖茶、饼茶、沱茶、柱茶,还有六堡茶特有的竹篓装紧压茶

六堡茶散茶,因外形的原因,更容易取用冲泡,不像紧压茶需先用茶刀撬开,对于刚接触茶的茶友来说,更安全方便。

从茶叶滋味来说,散茶因更容易接触空气、以及空气中的水分,陈化的速度相对紧压茶更快。但就长期保存而言,紧压茶则能更好的保留茶质,这使后期的滋味会更好。

按照等级划分,六堡茶又可分为特级茶、一到六级茶;等级越低,含梗量越多。由于不同部位茶鲜叶的内置成分含量不一样,因此呈现出来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都会略有不同。

大家可以根据自身购茶的目的(即时品饮或收藏)选择不同的茶品。

可参考:

【干货】六堡茶:不同等级的品质特点,终于搞懂了!

【热议】六堡茶究竟是散茶好还是紧压茶好?

 06 

 读懂陈化日期 

很多茶友在购买六堡茶的时候会看到,产品包装上会出现多种时间的组合:

(1)“陈化起始日期” & “生产日期”;

(2)“生产日期” & “包装日期”;

(3)“陈化日期” & “包装日期”。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日期的组合呢?究竟哪个日期能代表六堡茶的年份?

其实,引入两个日期是六堡茶界相对于其他茶类一个比较特别的共同做法。

由于六堡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刚制出来的六堡新茶,经过一段时间存放之后再品饮,口感会更佳。但是这个 “一段时间”是多久,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调整。

因此,六堡茶界内有一个普遍的做法:将“陈化”作为六堡茶制作的一个步骤,确保出厂的每一批产品都能达到厂家自己对六堡茶的品质要求。

过去我们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弄懂六堡茶的陈化日期和生产日期》,并总结了以下表格供茶友参考: 

粗略地总结如下:

1. 陈化日期 & 陈化起始日期都是“渥堆结束时的日期”。

2. 生产日期如果单独出现的话,是指“陈化后,包装上市的日期”;

3. 生产日期如果跟其他日期一起出现的话,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3. 包装日期是“陈化后,包装上市的日期”。

 07 

考虑经济能力

相比前面6条,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最难做到!

有些茶友在收藏六堡茶的过程中,会脱离自身实际的经济能力,盲目的追寻各种热门茶品。其实,天下好茶永远收不完,而且茶叶的转化与升值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如果在收藏过程中过于激进,最后收获的就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了。

所以,爱茶藏茶皆需有度,切莫本末倒置!

本文为六堡聚 www.liubaocha.com原创,如若转载,请先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转载时标明作者及出处,感谢您对原创的尊重和支持。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