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熟茶的投茶量

找到约957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普洱茶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们都能够看到国内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热情的有增无减也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上。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中,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自然会持续地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对不同国家茶道管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日常的饮茶世界之外,确实存在着一个更注重茶的精神内涵的新世界:这里面既包括了复杂的仪式,优美的环境,精致的服饰,讲究的器皿以及多元化的品饮方式……所有种种,构成了极具风雅情趣和韵味的普洱茶世界。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史来看,普洱茶是幸运的,因为它复兴并广泛传播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主流。普洱茶调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隆重的茶事令人重新感受到仪式感的神圣,器物之美中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普洱茶精致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普洱茶在中国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重新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今天让我们由此出发,穿越茶汤所依附的水、茶器,茶服与各种茶的筵席,一起欣赏人们因普洱茶而改变的生活。

源头活水

水之于普洱茶的意义实在重大,好茶就要好水伺候着。毫无疑问,当那片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叶子,经过与水的激发,终于诞生出那杯茶汤。对于此,古人是非常讲究的。

相传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州偶遇陆羽,当时陆羽“善于煮茶”早已天下闻名。不愿意错过能够一品陆羽烹茶的机会,李季卿派士兵去取扬子江最好的泉水——南零水。由于士兵取水归途船身摇晃,水晃掉了半瓶,赶紧用岸边的水将瓶灌满送去交差。怎料陆羽只是喝了一口,便分辨出水不是南零水,而是岸边的普通江水。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个明显违反物理规律的传说,只因冠着陆羽的名号,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几乎精于论茶的人,都精于论水。陆羽对于全国各地名泉名井的了解并不亚于他对各类茶叶的了解。他所撰写的《水品》早已经失传,现在托名于他的是后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不足以成为证明陆羽鉴水的凭证,然而关于他饮茶取水的重要精髓还是保留了下来。陆羽认为最佳的品茗泉水首先应当为活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要以乳泉为上,“要浸漫于石上者”,瀑布的水和淤积的水都不能称之为好水……这些观点通过其他的书籍引用流传了下来,为后世饮茶取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比于精细的古人,现今我们在泡茶时可就粗糙得多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文化复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水源的重视。很多人最初仅仅只是追求一饼好茶或者老茶,忽略了水质对于茶的影响力。用自来水泡茶的时代距离现在一点都不遥远,那个没有桶装水配送的城市茶生活,记忆里的茶香还带着浓浓的漂白粉气味。

时代发展到如今,城市里的我们失去了很多喝到好水的机会,很多配送的山泉水也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所泡普洱茶的全部优点。很多人不远千里寻找甘甜清洌的山泉,颇费周折地运回城里,用陶缸来将水“养”起来。于是有了如下的场景:泡茶之前,主人会先给客人一杯清水,让客人先从这平淡之味中感受泉水天然的美好,然后再来泡茶。上好的泉水能够将普洱茶最本真的滋味体现出来,不会放过丝毫因水质导致优点的隐而未现。

很多人干脆将茶会直接举办在山野的泉源边,看蓝天白云,听溪流潺潺,用陶炉烧水,直接喝一杯活水冲泡出来的好茶。这样因茶而来的享受,胜过城市里的任何休闲方式,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我们去追求茶汤的完美呢?

茶中自有天籁

吃茶这件小事本来就简单,只需要一叶一瓢,烧水泡茶,便润得万物苍生。即便后来变得复杂,却也是可上可下:寻常百姓人家用来解渴,摆个茶亭就能够为来往路人消暑,不得志的文人用以消愁解闷,有钱人家则用好茶满足了虚荣心。茶里百态因人不同而开始有了分别,一样的茶汤,折射人间太多不同的境况。当年普洱茶名重京城,引得乾隆爷爱不释手,专门用刻有御诗的紫砂壶作为冲泡普洱的器具。皇家喝茶自然是百般讲究,连法门寺地宫里的鎏金茶器物都精美绝伦,几千年后依旧能够惊艳世人,成为世间最沉默又奢华的茶席。

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历史上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冲泡流程。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不过其本质还是一个很民间的茶。

在云南百姓中间,普洱茶是在火塘上用来烤着喝的普通饮料,用以盛茶的器具更是上不了台面的粗陶罐子。老百姓烧制方式很随意,这些朴素的茶具形状拙陋,甚至歪歪扭扭摆放不稳,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微寒的夜晚,一家子围坐在火塘边,将罐子里的普洱茶烧得焦黄,滋滋作响,用滚烫的开水冲出一壶香气四溢的烤茶来暖身与话家常;在藏区及西北一带,普洱茶被打进藏族、蒙古族同胞的酥油茶中,成为食肉民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命营养素。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充满山野气息的泡茶方式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类精美的茶具,陆续融合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吸纳了紫砂壶盖碗冲泡的方法。于是,在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普洱茶不是被泡在精美白瓷盖碗里,就是泡在温润雅致的紫砂壶中。一饼普洱茶,从拆开封皮到冲泡,充满了对器皿和手法的要求,普洱茶的冲泡方式也由此变得精致复杂而又充满更多乐趣性。

普洱茶兴起生茶、熟茶、新茶、老茶各自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泡茶、喝茶、赏茶用不同的器皿冲泡会有不一样的汤感。并且,普洱茶依赖风土,一山一味,有着自身独特的庞大体系。加工出来之后,年份、工艺、仓储以及冲泡茶具的选择等综合因素使得口感变化成为一个矩阵,倘若喝茶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比对,是很难准确进行判断。

然而,一盏好茶总是自带高贵的质地,茶汤给出的茶香和茶气仿佛天籁一般,与你的体感产生共鸣,在身体里,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山水画,也像一束光,照见了人性的不完美,也折射出时间的残缺,却永远柔美地带给人们希望。

有茶必有器

我们国人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同酒具与食器共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这一专属名词,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个时代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道:“烹荼尽具,已而盖藏”。《僮约》原本是一份主仆之间的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仆人在烹茶之前,必须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但这里的“具”,可以解释为茶具,也可以理解为食具,它是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还不能断定是专用茶具。

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饮茶之风极为盛行,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茶具的生产出现系列化与复杂化,单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器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茶器品种的日渐丰富,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能够提高茶的色香味,从精神享受的层面上,令人不止喝的是茶香,还能品得到意境。从长安到洛阳,不仅家家户户均以饮茶待客,更重要的是,茶具真正结束同餐具混用,就是在唐朝这一时期完成的。

到了明代,随着散茶冲泡饮法的普及,引起了茶器史上的最大变革,最显明的一点就是唐宋时期常见的盏、碗等,被逐步兴起的茶壶所取代;清代的茶盏、茶壶,多以陶或瓷制作,有“景瓷宜陶”(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的美誉。宜兴紫砂壶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受到人们追捧的宠儿的。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起使用盖碗,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做工极为考究的白瓷和青花瓷等美貌茶具也趁着这一股东风大量出现,随着功夫茶的盛行催生出了大量与之配合的成套茶具。

人们对饮茶之风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茶器考究化和精美化的追求,加速了茶器的演进和发展。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 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在普洱茶的拉动下,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健康的生活方式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因茶而兴的茶器则不断地因应市场需求做出自我调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普洱茶客冲泡需求的茶器。从这几年参加的众多茶博会上都能够看到各式各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茶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天目盏、柴烧、日式手工银壶铁壶等都在抓住市场良机推陈出新,匠心独具的造型、万般讲究的材质,让每一件茶器看上去如同艺术品一般夺目……随便拿起一样,都能够令人爱不释手。

引茶入境 茶美空间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大型的茶博会已经从产品展销会演变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文化展。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普洱茶在当今中国茶世界里的重要地位。每次参加广州茶博会,最中心的展馆永远是留给普洱茶的,在所有展览馆中,普洱茶展馆里各大茶企都变着花样地将自家展位打造得美轮美奂,彰显品牌的文化品位,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参加的茶会和茶博会越多,越能欣赏到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茶空间,从中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同喝茶一样并列成为感官最享受的事情。不论是日式、古典还是现代,美是所有空间唯一的共同点。早在10多年前,普洱茶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这些赏心悦目的场景。那些年的茶空间是绿茶、乌龙茶的主场,很难想象如今的茶世界,已经没有南北地域之分,任何一个茶空间里,都少不了普洱茶的踪影。

如同前面所说,普洱茶确实非常幸运,除了赶上国家高速发展时期,在兴起的过程中,许多大陆的茶席和茶空间都借鉴了台湾茶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如茶席的铺设,茶具的使用,从品饮规范到茶会礼仪等等。如今的中国大陆恰似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级的兴起把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落实到生活本质,而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行列的茶叶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开始兴盛起来。

这种茶道美学的相互借鉴与学习说来有趣,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圈,没有绝对的开头和结尾。以禅为核心的日本茶道,是宋代茶道以点茶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者,很多茶具都完整保留了宋代茶具的形制;而台湾的茶人是在讲究茶叶、茶具和工夫茶茶艺的基础上又借鉴了日本的茶道流派,在茶艺里注入新的精神和美感,从而创造出来的台湾茶道;现今大陆新兴起来的茶空间,吸收了台湾茶文化的内涵,重视茶艺师的素养,在泡工夫茶的基础之上,提升了对品茶器具、环境、时空等等更多更精致的追求。

所以,现在我们大多数看到的大陆茶空间与台湾茶空间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雅致,通常能够发现日式的极简风格,布置得非常舒服,带有禅意却绝不孤寂。

当下茶圈的茶空间美学风潮,目前更多还是由茶商中的精英阶层在带头引领,他们普遍自身文化素养较高,在经营上以打造品牌为宗旨,重视产品的质量、包装,努力为品牌注入文化元素。

这些普洱茶商对茶席、茶空间美感的追求,表明了大家正在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卖茶、喝茶这种物质层面了,这对于整个普洱茶行业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好事。

茶宴和茶席密码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的这一行字用来形容今时今日的茶会,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良辰美景,应时应季,是茶会中变换而又永恒的主题。此时彼时,不论季节如何的更迭,都有一些风雅之士与茶为约,离开尘世,拥抱茶与大自然的唯美。从西园雅集、惠山茶会到九华甘露,峨眉行愿望,洱海边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山水之乐与茶事之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茶会雅集,延续着一份脉传千年的人文情怀。

每一个季节都是有质感的,适合举办各种不同主题的茶会。

茶会又称茶宴,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到了宋代,茶宴风行朝野,上到君王下至百姓,都以饮茶为风尚。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非常爱好饮茶,尤其是徽宗赵佶对茶颇有讲究,以建州北苑贡茶为背景撰写《大观茶论》,亲手烹茶赐宴群臣。

茶宴符合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具有待客交谊之功,又能明志清神,修德养性。久而久之,由茶宴、茶会、茶话演化而成今日的茶话会。茶会饮茶,喝的是茶水,品的是意境,进行的是一项颇具文艺范儿的活动,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现在随着普洱茶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普洱茶在振兴着整个茶器具市场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席与茶器的演变和创新。

每一场茶会都离不开茶席的布置与茶器的铺设,每一件茶器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茶事,像一个个带有特殊意义的密码,不仅为人们部分重现了茶文化往日的繁荣景象,也传递着人们不同时代制茶、烹茶、饮茶、储茶在方法、习俗等方面的变迁。茶席的布置涉及到不同茶人的美学素养,泡茶经验以及人体工程学的逻辑。

近年,设席吃茶之风开始崇尚干泡法,这种方法以席面简洁,方便实用又可随茶事主题做出种种变化,还有一个优点便是节水,免去淋壶、养茶宠的琐碎。席面清洁,润茶、洁杯的水可倾倒入专用的水盂里,这样的泡茶法逐渐有将原来湿漉漉的茶台取代的势头,一帘竹、一方麻布就是一席茶的天地。由此可见,茶道并无定法,一般都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又回归大道至简的规律。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普遍定律。

茶服:茶人的文化风情

古时候,战场上的较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泡好一壶茶,茶叶、茶器和水自然必不可少,同时也要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投茶的量、水温控制和出汤时间都由人在掌控,相同的茶在不同人的手中冲泡,能够喝出不一样的汤感,天人合一的奥妙通过泡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几年来,饮茶之风渐渐复苏,爱茶之人对于茶的讲究,除了茶叶品质、水、器、空间之外,还开始逐渐改变了自身的穿着。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却阻止不了茶馆、茶庄、茶铺出现于各个城市街道转角的优雅安静处。这里是茶客文人们的天堂,与茶为伍的时间,自然不能在穿着上太过随意,运动服等休闲服饰即便能够满足穿着的舒适感,与茶席和茶空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也是非常违和。他们穿着大方,简洁,优雅的中式传统服饰,仔细观察衣料,都是非常有质感的棉麻、苎麻等天然材料,看起来令人舒服,每次他们的出现总能令人如沐春风。这就是茶人服带来的迷之魅力。

早些年,若在一些大的茶会上有人穿着这样装束,定会被异样目光扫描,再暗暗心中讥讽几句。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服装已经慢慢成为了茶生活的一部分,借着普洱茶这波热潮,成为茶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元素,被人们开始热烈地追捧,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不管是叫汉服还是茶人服,这个带着浓烈中国文化符号气息的服饰,近两年异常火热。在每一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博会上,茶人服的展位已经成为茶博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众多爱茶人的目光。大多数前来逛展会的人们也许不一定会买茶,却一定会在茶人服前流连一会儿,尤其是女人,实在无法拒绝茶人服的轻盈灵动。

茶人服,借鉴了汉代汉服的式样,在保留汉服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去繁为简,经过改良与简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穿起茶人服,不论男女,远远看去,焕发着独有的青烟淡墨、超凡脱俗的气质,洋溢着浓浓的复古气息。

这些带着点新意的对襟、盘扣、开衩、滚边、结饰,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风度。在设计上,它简约而不简单,天然又不失独特,在风格上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它既适于事茶人悠游自在的茶事着装风格,也适于现代人对返璞归真生活的个性追求,更可做日常的便装,降低了人们对传统雅生活的实践门槛,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独有的中和清雅之美。

宽绰雍容的茶人服表现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儒家风范。调和、内敛、悠远的审美情愫在茶人服的服饰格律上一再得到表现。这是茶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认同与大自信,举手投足间尽是茶文化带来的风情万种。

有时候,很想回到古代。虽然那个时候的人们交通不便,通讯更是不发达,可是他们会因为飞鸽传书,收到一份带有香气的桃花笺,点点笔墨传情就能够令人喜不自胜;也会因为没人提前告知,忽然在家门口遇见千里迢迢远道而至的好友那般惊喜。现在生活的高速运转,我们多久没有亲自书写一封信给好友,也多久没有感受到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够相遇的难得一见,一切的一切因为方便显得理所当然,让我们觉得太过容易反而忘记了珍惜可贵。

好在,还有茶,随时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初心。

一口茶汤缓缓入口,我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咽下之后感到“如是”的宁静。这一吞一咽的过程生动演绎了哲学所说的“动静一如”。茶香升起,这种香气之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一种奇特的造物,它完全区别于其他的香味,如此耐人寻味又百闻不厌,当你的身体感官适应了这种香味之后便会在大脑皮层上镌刻下来,成为一种记忆,每日都会想要通过喝茶才能重复的记忆,这也许就是普洱茶生活方式里的最美风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2月刊

作者|水苍玉

图|叶琳 阿旭 小妖楠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史上最详细,教你如何喝懂普洱熟茶


很多茶友问小编,如何才能喝懂熟普,老的熟普多少年份合适?这一篇文章整理很详细,从15个维度来回答这些问题。

(全文4500多字,大概需要8分钟阅读时间)


熟普


  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云南特定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加工工艺,经渥堆发酵等工序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质量特征是: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普洱熟茶经过人工发酵,具有特有的茶香和茶味,茶性温和,扶正理气,温中调养肠胃,刮油去脂,具有很好的养生价值。冲泡时汤色浓,偏深红色,茶味温和平顺,所以越来越多的茶友、特别是冬日里品饮熟普的茶友更多。



样品


  要喝懂某款茶,或者说某类茶,首先你要有此茶的“样品”,比如熟普,就是足够相应的熟普茶,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年份的熟普茶,或者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熟普茶。因为熟普茶,是个变化中的茶,不同阶段、不同地点存放的茶,是有明显差异的。


  比如尽可能的有1年、3年、5年、7-8年、10年、15年、20年等不同年份的熟普茶,逐个喝后,品饮过,大脑里自然会有一个直观的记忆,会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变化,时间、仓储等赋予它的不同特色,都会在茶身、茶汤里、口感和香气中留下足够丰富的信息,让细致的你捕捉到。


  最好再有不同仓储,特别是南方仓、北方仓等不同存放地点的茶来品饮,区别更明显。



品名:兴海茶厂班章乔木·普洱王

品类:熟茶   年份:2005年 


年份


  年份,在普洱茶里,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新制茶,特别是熟普,目前还是很难去除渥堆工艺阶段留下来的所谓“堆味”,要渥堆发酵,就会有“堆味”或“水味”或刚制作完成时的“燥感”,这些都需要假以时日来改变,这需要“年份”时间。


  另一个“年份”,就是存放过程的年份,存放到一定年份,经过时光、温湿度、菌群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之后,品质才会非常好。


  喝懂熟普,其中一个就是要了解、品味懂“年份”的转变,新茶、老茶的不同。



价格


  了解熟普,自然要懂得、了解价格,第一,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从几十元一饼,到几百上千不等。第二个就是,又要不完全以价格来评价茶。有更多的原因,让爱茶人难以遇见一款好熟普,自然好熟普的价格,未来不会低。


  工艺更复杂、制作成本、时间成本、损耗更大等等,让好熟普更难寻遇,不要仅以为熟普都是“台地料”加工、渥堆不卫生、不懂茶的人才喝、没有好熟普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近两年的普洱市场发展,恰恰熟普消耗量最大,世界各地对普洱茶的对人身体的功效、营养研究,也恰恰基本都是基于熟普的研究。未来,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要、消费者身体体质的影响、功效健康的看重,熟普才更是普洱茶的未来。



品牌


  喝懂普洱熟茶,要多找几个品牌的不同年份的熟普来品饮,多款茶喝后,基本会喝出点区别,工艺的稍微不同、原料的不同、制作理念的不同等,品牌熟普茶,为了市场原因,多是拼配,主要为了口感的统一、专卖店直营店的铺货需要,有优势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


  小众玩家或个人品牌,多是追求高品质、追求爱好、追求某山头、追求口感、追求用料,好处是精品茶多,但价格会高、量少、几乎不会年年统一口感延续。


工艺


  了解懂得点普洱茶的基本制作工艺。


  鲜叶采摘后,经摊放、杀青、揉捻、毛茶晒干后,即为晒青毛茶,生散茶。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再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工艺过程就是这样的: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分别潮水~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干燥~


  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茶叶要经过反复折腾。从鲜叶到生产,茶叶经过了一个下锅炒的过程。然后被反复蹂躏(揉捻),再晒干。刚结束这么一个残忍的过程,变成干茶,然后,又加水,搞得虚胖,发酵出汗,面目全非。再干燥。好不容易换了身干衣服穿上,修养了几个月,上面传来旨意,要压饼。又得泡澡大约24小时,第二天经过高温蒸汽,再压制,烘干成饼。这样的过程,如果身子骨比较单薄,茶本身底子差,是经不住这番折腾的。


  传统熟茶制作方式,每次取用生毛茶10吨为一渥堆单位,最大适合量为50吨,潮水(洒水)量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渥堆过程中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进行数次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炭化。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茶叶霜白现象褪尽,便不再继续发热。


  此时通过散堆、除杂等工序,即得普洱熟散茶。



  轻发酵熟茶品和重发酵熟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市场上有许多所谓“轻发酵熟茶”,实际上是发酵时间不足发酵不到位的半成品。


  目前熟茶制作方式,除了上述传统潮水渥堆之外,小堆发酵、喷雾式增湿、菌类发酵等等,也有不少业者进行实验与实际生产,产品各有特色,未来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仍有相当的空间。


  了解了基本的制作过程及工艺后,能在品饮对比时,更有利于印证是否符合熟普的基本特征。


  二是喝到、品饮一款熟普的过程中,能反过来求证它的制作过程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基本的制作过程。比如发酵时间的长短、发酵度的轻重、采制的级别标准、存放是否得当等。


品质


  喝懂熟普,得先了解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不同等级的香气、滋味、汤色等几项上,表现出的都是不一样的特色,关键是看您的口感喜好趋向于那种等级的品质特征。这仅是散茶的品质特征定义,还有不同的散料经过不同的存放后,再蒸压成不同形式,滋味口感又会有不同的转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熟普茶茶外观呈黑色或红褐色,有些芽则为暗金黄色。新制茶会有渥堆味,发酵轻的有类似龙眼味,重者有闷湿草席味。有降低洒水潮水量、延长渥堆发酵时间,可以降低渥堆味,增加甜感,口感更接近老生茶。


  口感浓稠水甜,少苦涩。近年来,有不少轻发酵熟普茶,有的会有微酸而化,回韵入喉底的不错表现者。熟普有苦也不怕,但要能化,若苦味不化,则制作工序及品质有失败。汤色发酵轻的多是深红色,发酵重的多黑褐色为主,另外就是与茶级别有关。叶底由于洒水渥堆原因,叶底发酵轻度的红棕色,发酵重的深褐色或黑色。


  熟普制作好的品质,当发酵充分时,汤感浓稠水甜顺滑,较少苦涩。发酵轻者,微酸、有回甘,香气明显、口感较重;若发酵失败,带酸苦而不化。



老茶


  熟茶制成,当年即可品尝(虽不好喝,也不至于说不能喝,甚至目前不少技术在改进,以使新制熟茶就更好喝),当然有个几年的陈期,这时发酵的味道完全转化掉了,经过人工发酵而产生的多种复合聚合物也一定程度上通过跟空气接触而产生后期氧化,茶味变得更深沉内敛了,此时品之,茶香、茶味和茶韵才会比较清楚。


  有的茶友说:熟茶,压制出来,无一例外,需存放1年~2年后再销售。历时过程有的也许长达6~7年,然后,存放7~10年再开始喝。熟茶也需要13~18年的过程。层次感有了,各种各样的特点出来了。只是,这样的时间,太多的茶友等不了,这样的15年左右时间的老熟普也不好找。


  对于老茶,我们要首先有个态度,不盲从、也不必过分追求,遇到自然好,遇不到也不苛求。毕竟,过往的时间成本太贵重、也很难说清历史。还是更多的建议友从最近几年的熟普找来开始品饮,或者,自己较早的切入,每年买些,存放些,不以增值投资为目的,只为自己爱好、自己对比品饮,这才是更好的老茶态度。



老师


  喝懂普洱茶,甚至说,任何茶,有茶样,最好再有一二个老师带着,作为领路人,他有经验,乐于分享,这就最好不过了。当然,市场上好的老师不多,而自认为老师的不少。这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辨识。如果身边暂时没有,那就建议你跟着茶百科的脚步,品饮茶百科、等闲堂的熟普茶,让我们一同成长,借我的眼睛发现美、传递美给你。


对比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需要工夫及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先生就知道并早早的提醒过我们:需要工夫、并要常加练习、还要心细能感受出不同的感觉。


  能多喝、会多喝,特别是会对比喝。这是喝懂茶的主要法门。


  一款茶,从头喝到尾,从取茶、称重、烧水、烫壶、温杯、投茶、注水、出汤、每一道细细品味、盖香、杯香、热香、温香、冷香、滋味、口感、身感、心感、喝着感觉、喝后感觉等等,然后,再形成记录或记忆。


  再有两款茶同样茶量、同样器具、同样水温、同样时间、同样环境对比对冲,然后再细细品味,分析出不同。


  再到两三款以上茶品,同时对比品饮。如此练习下去,不多日,知识见长、体感见增、好坏立显。



形式


  了解不同熟普的不同形式。比如外观有散、饼、砖、沱、珠,还有老茶头等。不同的形式,特色不同,品饮、滋味、保存都会有不同。


仓储


  对普洱茶,一直以来,有过在多“仓”的概念,让人眼花缭乱。喝懂普洱茶,了解认识“仓”的概念是有必要的。毕竟,大多普洱茶,是要经过存放转化后才更好喝,也更受人欢迎。哪怕个人茶友,无法达到“仓”,也要在家庭或小型仓库存放,细心的通过温湿度调控来期许达到“仓”的概念。


  熟普入仓能将渥堆味(新味)快速去掉,汤感滑顺润,较早出现陈香味。然而入仓也有很多缺点,损耗大、茶和饼油亮度降低或消失、仓味会持续存在、即使同批茶香气口感品相等相差较大、与未入仓对比让人不讨喜、茶友近年越来越注视健康及干仓。


  了解如“干仓”、“湿仓”、“南方仓”、“北方仓”、“本地仓(云南仓)”、“入仓”、“未入仓”、“广东仓”、“香港仓”等众多概念,能更好的认识普洱茶。不同“仓”的普洱茶,有着不同的转化、口感印记。如果能有这些不同“仓”的样品茶,对比品味,就再好不过了。



交流


  喝懂茶,一是自己喝,二是多人喝。多人喝,就是品饮交流,不同的茶友,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品饮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交流分享,会让自己学习了解到不同的知识经验,甚至惊讶意外的思路或文字描述。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这个道理。


  或者多蹭茶喝,茶城、茶展会、茶圈子、品牌品鉴会等,都是很好的蹭茶地方。当然,尽可能的在蹭到自己喜欢及满意的茶品后,就出钱出资购买些,支持人家,别老是蹭,在一个圈子里蹭的多,真成了“茶油子”,让大家烦,名声臭了,你就再难蹭到好喝的茶了。


技巧


  这里说的喝懂熟普的技巧,是掌握泡好一道茶的技巧。从如何选茶、如何选水,到如何泡好一道茶,这里面大有学问。


舍得


  喝茶有成本,特别是追老茶,山头茶等。喝懂普洱茶,更是如此,避不开要花不少代价与金钱。蹭茶、免费茶,只能让你有茶喝。但喝懂、喝到好茶,或者未来有自己的老茶、自己参与一同成长有故事情感的茶,总要舍得花一些成本才行。


姿态


  每一款茶都在变化之中,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即使同一款普洱茶也一样,没有人能两次喝到完全一样的茶。


  爱茶、喝茶、懂茶,喝到最后,懂的不是茶,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的看法、是自己的态度、喝茶的姿态和成熟。


  甚至很多时候,也无需懂,只是好喝、找对人找对茶、了解渠道来源、承受起价格、喝着好、喝后身心愉悦好即可。

怎么冲泡普洱熟茶最好喝?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

  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含不够丰富,相比生茶,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

  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定点吊水: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茶汤深,暗且浊;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茶汤浅、亮且透。

  可以明显看到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的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原标题:国家级泡茶师:这样泡普洱熟茶,才好喝!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找到约936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