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名优茶生产实用技术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浠水引入科技“活水”,发展特色茶产业“一叶致富”

4月17日,在浠水县散花镇董河村董河茶园,群山翠绿,茶叶清香四溢,村民们正忙着采茶。村民张思胜管理着村里2.7亩茶园,这些天,他天天带着早饭来茶园里争分夺秒地采茶,管理的茶园每年给他带来10000多元的纯收入。


村民采茶。通讯员供图

“我们跟茶农是合作共赢、互利共赢,茶农做不了的事我们做,茶农做得了的事他们做,比如说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生产资料。”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来仕介绍。曾经这里的茶农“靠天吃饭,看天做茶”。近年来,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主动与省农科院对接,引入科技“活水”,滋养富民产业,擦亮了“董河碧珍”品牌。

一片小茶叶,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绝非偶然。在董河村,从茶树到茶叶到茶杯,都凝聚着省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汗水与智慧。过去施肥随机抛撒,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产出的茶叶品质极不稳定。

科研人员的精准计算、精准配制、分块试验,恰好破解这一难题。通过推广黄板、灭虫灯,让董河碧珍茶真正成为“绿色”饮品。“我们跟省农科院是长期合作,包括生物防治、种植肥料等,每一年科技闹春耕送肥送药到我们厂来,我们是湖北省农科院病虫防害基地。”景来仕说道。

茶园种植。通讯员供图

技术人员不仅把关茶园技术,还与合作社共同定制了“合作社+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科学管理模式,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生物防治、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制作、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统一抗灾生产和分户管理”的“九统一分”经营模式。

如今,一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技术专利,科技与管理的“加持”为董河村书写了“一叶致富”的时代文章。据景来仕介绍,合作社带动周边的农民1000多人,务工总支出费用超过300万元。

据了解,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园面积1200亩,从事茶叶生产农户600余户,从业人员2000余人。2020年“董河碧珍”“董河炒青”“董河龙井”均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董河碧珍茶”获评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董河茶园。通讯员供图

该合作社先后荣获黄冈市地标优品示范基地、湖北省名优茶生产先进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病虫生物防治示范基地、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示范基地、国家综合示范园建设单位、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冯伟 王路港 方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技之长,一片叶子,造福一方乡亲 ——记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研究员、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刘涛

刘涛,现任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全国茶叶科普专家、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4年,他从安康农校毕业后,到平利工作,从原八仙区林特站,到平利县茶叶工作指导站、平利县茶业局,再到平利县农业农村局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一干就是38年。

平利县气候温和,植被繁茂,山清水秀,所到之处都能长茶。他反复思考认为,平利工业底子薄,要实现经济发展,优势是绿水青山,突破点就是“茶”,他下定决心用一技之长,通过科技引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茶”这片绿色叶子鼓起农民钱袋子,让绿色产业造福平利乡亲,这是他扎根平利这块热土的初心。

新型种植模式全市推广

“刘专家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技术过硬,人又热心肠,为了我们的产业真是吃了不少苦!”说起刘涛,平利县西河镇梅子园村善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业主刘善斌,有说不完的感激话。200亩高效精品茶园、1000平米加工厂,从选址规划,到技术培训,再到现场指导,事无巨细,刘涛都参与其中。

他根据季节和茶园长势随时调整管理技术,把科学的方法巧妙地融合在绿色的茶园里。到了茶叶生产季节,他又深入车间进行加工技术指导,给制茶工详细讲授技术要领,熬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是常有的事儿,为刘善斌挽回十多万元的损失。

他指导新建茶园坚持按照高标准科学化管理,2019年投产达效,实现“头年种、二年管、三年产、四年能丰产”的新型种植模式,组织生产 “女娲银峰”“女娲毛尖”二个茶叶品牌。2020年生产名优绿茶400kg,普通绿茶3250kg,总产值108万元。2020年市科技局批准将“无性系茶树良种建园快速成园技术”列入市级科技示范基地,正式立项进行研究,并向全市推广。

刘涛遇到农户有难事,千方百计想办法事不隔夜就地解决。2004年,刘涛指导张明学对茶园进行精细管护,定期合理施肥,标准化修剪,培养的丰产树型以生产名优茶为主。每年净收入15万元以上,供一个孩子读完大学顺利就业,2013年又在安康买了一套新房,2015年新建500平米标准化加工厂,产量进一步提高,收入增加,带动全村发展良种茶园1000多亩。科学种茶技术使大山里的农户因茶脱了贫,致富喜悦暖心头,张明学逢人便说自己种的是“发财树”。

传授农业技术毫无保留 “搞农业技术,自己是花了时间、费了气力,但没有必要把成果藏着掖着。”刘涛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技术人员,茶企经营者和农户,每年由他主讲的茶叶技术培训会就有30余场,培训群众1000人次以上。商南、镇巴、镇安和市内、兄弟县区技术人员经常向他请教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聘为“全国茶叶科普专家”,2017年被省发改委聘为“综合评标评审专家”、陕西、江西、安微、湖南等省科技厅选录“科技评审专家”。

他编写7万余字的《茶叶实用技术》《平利县茶饮产业实用技术读本》培训书籍。2018年,撰写出版24.5万字的《安康富硒茶叶生产配套技术》科普书籍,成为茶叶技术人员的“活字典”和职业农民培训的好教材。

他着眼培育高技能工匠,并长期坚守基层和生产车间,手把手言传身教。指导的平利县女娲友缘富硒名茶有限公司洪善楷在2019年省总工会举办的全省“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省茶叶协会评选为“十佳制茶工匠”。平利县田珍茶叶公司胡学华2020年参加的省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

以蒋家坪村为核心制定《平利县2020年茶产业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规划和指导蒋家坪村女娲风凰现代茶叶示范园老茶园改造提升、新茶园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2020年实现老茶园改造提升1000亩,新茶园建设300亩,为蒋家坪“两山”理论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茶业技术研发驰而不息

刘涛坚持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技术改进研发相结合。通过论证,茶叶要实现突围,必须顺应市场改革,研制名茶,打造响亮品牌才是唯一出路。他1986年参加了“三里垭毛尖、八仙云雾”名茶研制开发项目研究到原八仙区鸦河号房茶场迎战“八仙云雾”茶研制,产品于1986年8月6日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获省政府“技术成果”三等奖,平利县茶叶生产也真正有了自己的品牌,使名茶售价从一级一等6.82元/公斤提高到30元/公斤,效益提高了4.4倍。

他放眼国际和国内茶叶发展大势,觉得茶叶要取得突破发展,必须进行种植技术革命。他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恒下一条心,于1998年着手启动“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建园试验示范”项目研发。经努力,项目研发在省内率先取得了成功,同年11月在平利县长安镇召开“安康地区优质高效茶园建设现场会”,截止2020年在省内推广达110多万亩。

2011年,国家茶叶体系建设把“中茶108”等国家级新品种试验及国家茶叶体系基地建设延伸到平利县,他又承担起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任务。经试验研究,建成全国标杆性的“中茶108”新品种示范基地,于2014年8月在平利召开“全国茶树新品种推介会”,新品种示范成功后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他珍惜每寸光阴,坚信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一片叶子一片深情,时刻把攻难关,破瓶颈,作为自己的发力点。主持十多个省、市重点项目研发,其中“优良茶树品种龙井43引进示范推广”项目2015年2月获省政府“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平利名优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2017年2月获省政府技术成果“三等奖”。研发结题一个项目,突破一项技术瓶劲,使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全县农民实现了户均一亩茶,户均一万元,乡村由此变得更加美丽。

刘涛始终以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科技赋能茶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技术服务、研发领域成为茶产业奋斗者的典范。2018年市科技局表彰为市级“优秀特派员”、省园艺站多次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19年省科技厅表彰为“省级优秀特派员”、省总工会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21年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引领茶产业技术服务的一面旗帜。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2016年浙江绿茶:打造千亿茶产业链 再续辉煌经典产业

 

一杯香茗,传承千年文化;一片绿茶,记录历史经典。

 

两千年种茶、产茶的历史,让茶香从钱塘流域飘香五湖四海;从“茶圣”陆羽传世经典《茶经》到乾隆钦点十八棵龙井御茶,浙江悠久的茶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茶产业在浙江农业中的地位,还是浙江在全国茶产业中的形象,都可以用同样的词来表述:经典、辉煌。

 

经典产业名震华夏

 

“十二五”期间,浙江茶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茶园总面积19.4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66万工勤,增幅9.33%,超过1983年18.33万公顷的历史高点;茶叶总产量17.25万吨,较2010年增加了0.98万吨,增幅6%,期间2012年总产量达到17.48万吨,创历史新高;茶叶总产值(农业)144.1亿元,较2010年增加53.6亿元,增幅59.2%。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政府部门的重点支持和茶企、茶农的悉心培育,让浙江茶叶品质享誉全球。以绿茶为例,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十大名茶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市场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以珠茶、眉茶、蒸青茶为主的浙江出口绿茶,远销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绿茶集散中心浙南茶叶市场自2011年起发布“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5年来,该指数已成为全国绿茶交易价格的“晴雨表”;“西湖龙井”的地位无可撼动,“大佛龙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共品牌的产业模式早已引发全国性关注;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浙江省的经典产业名震华夏,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扶持、市场、模式。

 

 

扶持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多个方面,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14年启动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提升项目,每年安排中央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对重点产茶县进行集中扶持。其中,首批11个县提升项目已完成建设,建成高品质标准茶园3.44万亩,改造茶厂37家,新建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21条,带动项目县110多万亩茶园提质增效,平均亩产值达6659元,高出同口径全省平均水平320元。

 

 

投入4000万元的茶产业“十二五”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对茶树新品种、名优茶机采技术、连续化生产线、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成果推广,共培育国家级茶树新品种4个、省级新品种3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县19个、建立高效生态优质茶园基地79个,建立茶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和茶资源食品加工应用示范企业134家,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9.9万亩,技术成果覆盖230余万亩。累计获奖成果101项,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日渐成熟,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劳动力依赖问题有望突破。另外,还有专项支持“三农六方合作、省茶叶科技创新团队、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茶叶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等平台,开展了140多项茶叶科研与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有效推动了茶产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全省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236.4万亩,占总面积的80.7%,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06.2万亩,良种率达70.3%;创建标准茶园49.7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3508家。

 

市场

 

浙江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十二五”是茶叶消费趋势发生重大转型的一个时期,因此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坚持把开拓市场、提升品牌作为产业发展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办好浙江绿茶博览会,有效提升了浙江绿茶整体形象。五年来,通过在哈尔滨、南京、太原、郑州等城市的举办,累计接待专业客商1.7万家、消费者28万人次,现场对接茶商1300家,完成现场产销合作意见2.7亿元,并成功实现了20多个地方品牌推介落地。为浙江绿茶品牌提升、产品市场扎实拓展、内外茶商紧密联动、保持浙江绿茶产销两旺良好发展势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平台作用。二是重视龙井茶品牌打造与管理工作,通过浙江绿茶博览会中的龙井茶专项推广、炒制技艺展示与市民品尝、咨询活动,加大龙井茶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还通过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的管理工作,促进了龙井茶证明商标覆盖面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364家,龙井茶专卖店达598家。2015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5万吨、产值44.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4.6%和31.7%。

 

 

功能拓展、产业集聚,才能促进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是浙江茶叶全面实施拓展茶叶功能、转变茶产业增长方式的启动时期。通过举办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茶深加工产品博览会,引导茶企业参与深加工产品开发,茶深加工产业得到较好推进,饮料用茶、提取用茶、绿茶粉及其他原料用茶等精深加工用茶生产显著增加,到2015年全省精深加工茶叶消耗量已达10.8万吨,培育茶深加工企业55家,实现产值18.97亿元。同时,在各地重视与工商资本介入下,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及茶体验功能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了包括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安吉溪龙乡、龙泉金观音、开化茗博园、诸暨十里坪、苍南五凤香茗园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热点。到2015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已达43.9亿元,比2010年的22.5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临海市羊岩山茶文化园年接待游客已达100万人次,中国最大骑行茶园的松阳大木山年游客量已超70万人次,西湖龙坞茶镇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计划3年内投入60亿元资金,围绕“西湖龙井茶”这个中心,打造集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集聚区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还有已完成规划的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之中。

 

模式

 

浙南茶叶市场、浙江碧云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大木山骑行茶园这四个典型分别代表了茶叶重点市场、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龙头和茶休闲旅游的名片,丽水、新昌、松阳、安吉、余杭、临海、柯桥、武义等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人士前去参观学习。

 

 

浙江省茶产业通过样板树立、典型推广,促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浙江省启动标准化名茶厂建设,通过有序组织、政策支持、技术支撑、授牌鼓励、示范推广等措施,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与连续化升级,三年共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突出、规模生产、效益明显”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95家,有效带动了名优茶加工升级。到2015年全省已有37个县、101家茶企、140条生产线投产,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7.59亿元。标准化名茶厂创建作为浙江省茶产业现代化的一个亮点工程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各兄弟省的高度关注,先后有50余批来自全国产茶区的同行考察学习。

 

 

通过全力推进产业提升工作,茶产业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浙江省茶园平均亩产值达6338元,并涌现松阳、安吉、武义、新昌、余杭等一批亩产值超8000元的高效示范县,其中安吉、松阳2015年茶叶亩产值已超万元,分别达到10800、10200元。

 

千亿产业鼓舞人心

 

茶产业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十三五”是加快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强化品牌整合、全产业链、茶业强镇、科研开发、机器换人、文化兴茶、营销体系建设,构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打造浙江茶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已经明确。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茶产业总产值增加了59.2%、面积增9.33%、产量增6%,充分显示了浙江省茶产业的活力,从中也不难看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成效,为“十二五”浙江茶产业“稳定面积、稳定产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作了最好的注脚。

 

 

浙南茶叶市场占地77亩,拥有营业房196间,营业面积30000平方米,交易摊位10000多个。市场在具备交易及物业管理等基础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发布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以松阳、遂昌、武义、丽水的茶园基地为基础,市场为依托,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与当地金融机构联合,在市场开设金融服务网点,方便客户资金流通,保障资金安全;与农业部门合作在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走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子,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产大于销的局面将越来越明显,对浙江省茶产业冲击也将越来越大。为此,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依托松阳县、丽水市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浙南茶叶市场强大的辐射功能,抓住机遇,建成了年产2000余吨生产能力的速溶茶粉、功能性速溶茶粉生产线;新建年产500吨抹茶及各类粉茶生产线。年消耗干茶可达1万余吨,相当于丽水市茶叶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填补了丽水市茶叶深加工的空白,从原来的名优茶向茶叶深加工转变,主要产品有速溶绿茶粉、速溶红茶粉、速溶乌龙茶粉、高茶氨酸速溶茶粉、抹茶及各类粉茶等。松阳的名优茶片末就从建厂前的每公斤3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公斤8-18元,既实现了公司和茶农共赢,又为茶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了茶产业系统风险,增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突出“古韵茶香,健康骑行”的理念,结合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摘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茶园以景区不同特色的骑行道建设为载体,注入“道茶文化”因子,建设展示“道茶文化”的景观节点,使骑行成为体验景区道茶文化的独特形式;通过“骑行游戏化”设计,把骑行行为转变为具有任务感和挑战感的旅游体验,打造松阳骑行旅游集散地、中国首家道茶文化主题骑行旅游区,形成休闲骑行品牌亮点;依托景区连绵的低丘缓坡、地形条件,设置专业自行车赛道,通过举办自行车赛事打响景区品牌,打造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品牌;将茶产业和休闲运动、养身养老等旅游产业相结合,推进茶叶深加工,开发茶文化养生产品、茶休闲食品、茶宴等茶旅游商品,实现茶产业、茶旅游互促互进,多方共赢的局面。

 

茶业强省再续辉煌

 

浙江是“绿茶之都”,茶业产值、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顺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消费趋势,浙江省提出,茶产业传承发展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整合做强以龙井茶为核心的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

 

 

品牌

 

以优势品牌整合为重点,着力提升品牌效益。“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推进茶叶主导品牌的整合塑造,努力构建国际、国家、公共区域和文化品牌相协调的品牌结构体系。

 

 

首先要做强龙井茶品牌,努力把龙井茶打造成大生产对接大市场、大集团对接大品牌的国家一线茶品牌。其次要支持丽水香茶、安吉白茶等地方区域优势品牌整合发展,强势打造区域优势品牌,积极探索公共品牌发展新路。对产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品质特色唯一、消费对象忠诚的区域性文化品牌,加强标准规范,引导匠心演茶,培育传承茶匠,注意三产融合、突显整体效益。

 

同时,要强化品牌形象宣传,发挥中国茶业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各地茶博会、产品推介会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浙江茶叶整体影响力。

 

在提高品牌效益的基础上,以产业联合集聚为着力点,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亿元级以上茶叶生产经营型龙头企业,推进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扶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抱团打造国际优势名牌。

 

同时,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浙江还将把茶业、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复兴与特色小镇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茶业强镇建设促进茶业发展。目前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的西湖龙坞茶镇正按照“茶叶生产示范区、文创艺术集聚区、养生健身度假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户外运动休闲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个左右的茶业特色强镇。

 

 

科技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借力在杭国家级涉茶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发挥专家在浙江省的集聚优势,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长效人才培育机制;加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园耕培机械、名优茶采摘机械、名优茶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及信息化技术等产业机械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通过配合创建一批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合作

 

以项目整合为抓手,带动全省茶业提升。从“利长远、促转型、兴实体、惠民生”出发,着力推进“两标”、“三提”“行动。(“两标”即抓好标准茶园、标准化名茶厂两项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营造茶园良好生态环境,并继续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评定工作,全面推进茶叶加工业升级;“三提”即通过茶园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提升茶叶品质,通过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规模化提升经营水平,通过品牌整合打造、市场营销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构建产业发展引导高地,示范带动全省加快茶产业传承发展。

 

 

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茶产业传承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各级财政对茶产业发展重要环节的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各级科技部门加大对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重点投入;同时,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协调省工商局加强龙井茶等优势品牌的保护与管理,并与省供销社等部门合力推进茶品牌建设和茶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涉茶科研究院校、行业协会、文化社团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配合协调作用,创建部门、系统、行业、联盟和各主产区内外等多重合作的共享共赢机制,全力打造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先导的浙江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571-85311262

邮箱:info@txcha.com.cn

注:本文来源   茗边头条

 

 

监制:杨倩

主编:杨光

责编:陈淑安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