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名优茶加工技术

找到约1,736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制茶技术与名优茶的质量

    名优茶品质的形成,鲜叶是物质基础,制茶技术是关键。鲜叶确定之后,制茶技术即成为名优茶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因此,要提高名优茶品质就必须掌握好制茶技术、精工细做。

    名优绿茶不同品质特点的形成是制茶工艺和加工方法不同造就的,虽然名优茶名目繁多,工艺多种,但总的来说可概括为杀青、做形和干燥。

    1、杀青是名优绿茶品质“清汤绿叶”特征形成的关键,掌握好杀青技术对名优绿茶品质尤为重要。杀青主要正确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和“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的杀青原则;同时结合温度、投叶量、翻炒方法灵活掌握。一般名优茶杀青均采用“温低、量少”和“快翻抖杀”,不可贪多图快,粗放加工。

    2、做形是名优绿茶外形各具特色的关键,也是色、香、味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把握好名优茶做形技术至关重要。不同外形的名优茶有着不同的做形方法和做形技术,但名优茶外形的造就总的规律和要求是相同的。它都在适当温度条件下,受力作用逐渐成形和固定的;在做形过程中始终要掌握好“度”,如适当的温度,在制品程度,用力大小程度,做形动作协调度等,对“度”把握的优劣是名优茶做形技术熟练程度的标志。名优茶做形一般要求:温度先高后低,平稳下降,偏低掌握;做形用力轻-重-轻,多种手法交替配合,动作连贯协调,轻快自如,逐渐塑形;叶量先少后多。力求避免温度忽高忽低,用力过重或过轻。图多求快,手法单一。
 
    3、干燥是名优茶香味形成的重要过程,不仅对品质形成和固定起重要作用,也对名优茶产后贮藏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掌握名优茶干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名优茶干燥技术应掌握:温度“先高后低、低温长焙”,叶量“先少后多”,翻叶“先勤后少”,程度“香气透发,干度十足”避免高温焙烘,粗放翻烘,干度不足。

    综上所述,名优茶质量是鲜叶质量和加工技术决定的。因此,提高名优茶品质既要选用优质的鲜叶原料。为名优茶优良品质奠定基础;又要采用合理的加工技术,正确掌握加工技术要领,充分发挥鲜叶原料的价值,才能获得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经济效益。

浙江省名优茶加工自动化水平全面升级

如果说杀青机、揉捻机、炒干机等加工装备,拉开了茶叶第一次加工革命的序幕,那么,今天在浙江,渐入佳境的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则吹响了浙江制模式的二次革命。

茶叶是浙江最具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如何通过加工机械的升级换代,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了浙江名优茶绕不过去的坎。

笔者日前从浙江省农业厅了解到,早在2003年,浙江就启动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工程,目的就是解决名优茶加工过于分散落后、设备陈旧简陋、生产场所卫生状况差等问题。2006年,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设计研制的第一条针形名优绿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在嵊州建成投产。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自动摊青室、可调式连续理条机、脱水及回潮多功能机、电磁杀青机等关键设备的成功研制,全面克服了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一系列技术瓶颈。

2012年,茶产业的瞬间遇冷,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抬升,双重夹击之下,让茶企对“机器换人”有了根本动力。随着浙江省启动“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在六大子项目中,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的应用与示范赫然入列,则彻底点燃了引擎。

笔者了解到,为确保相关成果的落地,浙江省锁定16个产茶县(市、区)为项目实施范围,并组建由省种植业管理局、科研院所、茶叶机械厂等构成的项目团队,形成了“政用产学研”一体的系统工程。

省农业厅茶叶专家罗列万告诉笔者,浙江名优茶种类繁多,每种茶都有独特的加工工艺,而每家茶厂也有个性化要求,因此生产线在实际应用中,有的需要进行参数调试,有的还需要对某个特殊环节进行重新设计,正是有了这种“协作攻关”模式,为快速落地发挥了作用。

比如,绍兴玉龙茶业有限公司在项目实施初期,由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共同完成生产线建设方案的修改和调整,为其量身定制设计布局图;针对生产线部分环节漏茶明显的问题,由两家茶机厂联合攻关,优化控制体系设计而得以解决。记者了解到,在28条示范生产线中,有20条是通过团队集体会诊而建成的。

考虑到许多茶场规模有限,我省主打适用小企业的生产线,成本投入往往五六十万元即可。加上中央和地方农机补助政策,主体最高可获得35万元的支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茶企改造加工设施的积极性。据介绍,目前我省建成投产的生产线,已覆盖包括扁形、毛峰形、针形、条形以及工夫红茶、香茶等所有省内名优茶。

那么,应用效果如何呢?安吉县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万富深有体会。他说,自应用兰花型安吉白茶连续化生产线以来,首先,避免了单机作业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保证了品质稳定,同时提升了生产能力。其次,连续化生产线操作简单,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可降低近一半人工成本。

尽管各类名茶生产线设备装置已系统成型,但罗列万说,目前相应加工技术规范和成套装备标准仍亟待建立和完善,接下来将补齐这一短板。另外,对于生产线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专家也在进一步研究。今后,在生产线应用中,对制品的水分含量、色泽及香气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有望成为现实。

目前,浙江省已推广应用140条生产线。在去年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名优茶的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再次被纳入重点工作,根据计划,到“十三五”末,将推广应用至500家名茶厂。

 


 

 

浙江省第一条数字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投产 迈入“看数字制茶”时代

作为产茶大县,武义县的茶叶生产、加工从专业化、规模化到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日前,浙江省第一条数字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落户武义,日加工鲜叶4万斤左右。通过数字赋能,助力武义茶产业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制茶”。

一走进武义更香茶业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一条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刚刚采摘下来的茶青经鲜叶萎凋自动投放到流水线,经过杀青、回潮、做型、烘干、提香等10多道工序,6个小时后,毛峰型成品茶就可以出厂。“我们是通过四八五通讯线跟网络协议,把所有的机器和设备通过网络协议传输到我们的控制中心来,然后我们通过集控中心这边来控制下面机器的温度情况、转速情况,然后来进行调优,进行数字化的加工,使茶叶能够更稳定的进行制作,以前是凭经验做茶,现在是根据数字化做茶。”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信息科工作人员金丰迅说。

去年,更香茶业公司建设茶业数字化生产建设示范项目,购置了12台摊青机、3台贮青机和一套流水线制茶工艺设备,自动化设备总投资1600万元。数字化生产线设计日产能力8万斤鲜叶,现在茶厂的鲜叶最大处理量在4万斤左右,生产烘青茶和炒青茶,目前以武义本土品种鸠坑种为主。更香有机茶业公司总经理金国庆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是有四条生产线,由四组机器组成,基本是单机作业,以前是3万斤鲜叶一天就很忙了,得24个小时都手忙脚乱了,一般要50个人左右,但是现在基本上5个人一条生产线,一天4万斤都非常空。”

除了数字化工厂,武义还着力打造智慧茶园,通过茶园数字信息采集、茶园智慧监控和智能数字控制三大功能,从源头上对茶叶品质进行管控。

“我们茶园原先是采用喷灌技术,去年我们改造了智慧茶园远程控制技术,这个对我们人工施肥进行远程控制,很方便,其他的我们这一块他从液体肥到滴灌,特别是施肥上的人工跟夏季抗旱起了很大的作用,夏季如果连续高温,特别是对新茶苗,我们用滴灌技术的话可以随时给他加水、灌溉,补肥我们用滴灌的话可以及时的、少量多次地给他补充营养,让他们成长快一点。”茶叶基地负责人方朝有表示。

据了解,茶业数字化生产建设是我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项目之一,从茶园到杯中茶,在数字赋能下,实现了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的茶叶生产和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益。目前更香茶业公司在浙江、广西、江西、福建等地联结建立有机、绿色茶园6万多亩,年加工能力2000多吨,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及欧美等地区。从“凭经验做茶”到“看数字制茶”,公司有了毛峰型数字化操作流程和规范,将成为地方标准。

(来源:武义e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2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