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凤庆茶厂凤牌小七子饼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产品评测:2019八角亭,珠圆玉润生茶

文章来源于新茶网

作者:函谷荼人

  品鉴茶样来源:《新茶网》派赠测试
  品鉴用水:怡宝桶装纯净水
  开汤用具:紫砂壶冲泡
  品鉴日期:2019/02/19
  节气:孟春(上元节,雨水)
  天气:晴朗,微风。
  气温:-1度------9度
  投茶量:8克
  煮水器皿:随手泡
  品鉴地域:中原河南洛阳
  这款2019,八角亭,珠圆玉润生茶。是一款生肖贺岁茶。生肖贺岁概念古以有之。从早年的
  云南凤庆茶厂,凤牌,云南七子饼茶,12生肖大团圆。到大益集团的生肖系列,中吉號生肖纪念,岁月知味生肖系列,陈升號也于今年2019,完成了一轮12生肖团圆。
  生肖茶定位一般是茶企产品系列中,个性化的入门产品。(常作为,常规产品形态存在)目的有三,
  第一,开年新春,生肖贺岁。茶企开年第一波营销策略。
  第二,价格亲民的入门级产品,昭示企业,质高价廉。
  第三,作为茶企产品线中,一抹靓丽之风景。
  珠圆玉润,茶饼外包装视检,
  正面,机器棉,印刷精美。一只小猪,憨态可掬。八角亭,商标LOGO,楷体,珠圆玉润,农历年號(己亥)。吉祥语,猪年吉祥。清晰醒目 。
  背面,标准的18折,打领带。生产日期及农垦集团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二维码。
  打开外包装,里面采用的是双层的棉纸包装。手工棉纸包装内饼。茶企用心良苦。
  这一切都证明,茶企是一个用心良苦的良心茶企。
  茶饼拿在手中,质感较重。敲击茶饼,砰砰作响。有些像压制的紧饼。打开第二层,手工棉纸包装。饼面漂亮,芽头显毫。有松边现象。
  撬饼过程,体现是紧饼压制。撬取茶样8克,开汤品鉴,测试。
  干茶视检,
  茶样,灰黑褐色。芽头显白毫。略有黄片存在,条索紧结壮硕,嗅闻干茶,茶样,清香悠远。干茶中,有隐隐的花香感存在。


  静待松风鸣
  高温涤器,出水投茶,投茶摇香。
  白水清口
  前,中段
  热烘,浓郁的花蜜混合香,沁人心脾。无不良异杂味存在。山野气息浓郁。蜜香大于花香。
  鲜爽感强。
  润茶,水温98度,延时五秒出汤。茶汤黄绿色。略显浑浊,乃茶质中,茶毫丰富所致。
  浅尝一口,茶汤质,饱满度一般。略显水感,这也与此款茶新下线,时间较短有关,(两个月)玻璃公道内的挂杯香,花蜜混合香持久。紫砂壶内的湿茶底。鲜爽感强,山野气韵浓厚。花蜜混合香,沁人心脾。
  第一道水,水温100,随入随出。茶汤色,黄绿色。茶汤之中。略显浑浊。 茶毫丰富。茶汤油润,亮泽。茶汤的饱满度一般。柔顺爽滑。
  无丁点苦涩。品茗单杯内的挂杯香,花蜜混合香持久。沁人心脾。
  第二道水,水温100。延时五秒出汤。茶汤色,黄绿色。油润亮泽。茶汤表面的气泡难以移动,证明茶皂苷丰富。茶汤质的饱满度有所提高。无苦,有浅浅的涩,涩化得很快。
  茶汤,柔顺爽滑。涩感,凝聚在上颚上,化得很快。舌面上,有轻微的涩感。玻璃公道内的挂杯香,花蜜混合香。花香大于蜜香。
  第三道水,水温100,延时十秒出汤。茶汤色,黄绿色,茶汤之中,茶毫丰富。茶汤中,苦,涩感比较明显。涩感大于苦感。涩化的较慢。茶汤,柔顺爽滑。一滑而入喉。有轻微的喉韵出现。舌底和舌两侧都有生津的体感出现。茶汤质,甘润爽滑。
  第四道水,水温100,延时十秒出汤。茶汤色,黄绿色,油润亮泽。茶汤质饱满,爽滑。
  涩感较明显。舌面的涩感,化去的,不是很快。舌震颤法品饮,茶汤,柔顺爽滑,涩感明显,舌两侧生津明显。(苦化甘,涩生津)喉韵不深,一般。
  白水过口,甜润满满。
  紫砂壶内的湿茶底,叶片的规整度一般,有些碎片化。
  第五道水,水温100,延时30秒钟出汤。茶汤黄绿色,清澈通透,悦目迷人。茶汤饱满度还好。没有忽高忽低的起伏状态,表现平稳。柔顺爽滑。只是涩感较为明显。涩化的不是很快。舌底和舌两侧,生津明显。
  尾水段
  第六道水,水温100,延时一分钟出汤。茶汤黄绿色,清澈,通透,悦目,迷人。茶汤质的各项指标,坚挺如初,饱满度一般。茶汤中有轻微的甜感出现。涩感较为明显。
  这是一款普通,的口粮级别的茶品。没有很惊艳的出彩点。
  第七道水,水温100延时,三分钟出汤。茶汤色,黄绿色。茶汤清澈通透,悦目迷人。茶汤质饱满度,始终如一。未见呼高呼低的起伏现象。茶汤中甜感渐强,未见出水感显现。有轻微的涩感出现,挂舌面。
  第八道水,水温100,延时五分钟出汤。茶汤色始终黄绿色。清澈,通透,悦目,迷人。
  茶汤质,有水感出现,品鉴体验结束。
  倒出茶底查看,叶片充盈饱满。叶片柔嫩,芽头肥壮,茶梗壮硕。叶片的规整度一般。这是水线不长的原因。里面有一定数量的老料拼配,老料所占的比例,有四分之一。
  总述:
  此款八角亭,己亥珠圆玉润,生肖茶。茶汤色,自始至终,黄绿色,清澈通透,悦目迷人。前中段表现出彩,茶毫丰富。挂杯持久,花蜜混合香。苦感较浅,涩感明显。涩化的不是很快。生津比较明显,舌底和舌两侧。有生津的体感出现。喉韵一般,水线一般,耐冲泡度一般。叶片的规整度一般。制作工艺规范,无不良异杂味出现。这是一款普通级的,口粮级别的茶。
  以上品鉴茶评之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见解。均为我个人的品鉴体验,只代表我个人的浅拙。供诸位茶友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斧正。
  原创声明
  本文为个人原创,本文内照片为原创者供图,均属原创拍摄。
  如需科普转载,请联系作者。
  再次重申,文章就是写给大家看的,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出处,不准删减。包括插图,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及构思。盗与道不同等。占为己有怎能心安理得。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授权《新茶网》平台发布。
  谢谢合作。
  函谷荼人
  己亥孟春,上元节亥时。
  茶评资料整理完成于函谷嘉轩
  2019/02/19

普洱茶唛号:七子饼时代身份证,定制茶时期宣传词

1976年,省茶司向云南各大国营茶厂下发文件《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对普洱茶的品种、花色初步制定了18个茶号。

就是这样一份试验性文件,拉开了普洱茶界数十年的“唛号时代”,7542,7581等经典茶品得以诞生,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和茶友们聊聊普洱茶唛号背后的故事。


唛号的具体含义

唛号,一些新入门的茶友可能会读成“麦号”,但实际上应该读[mà],这个词读音和含义的来源都很有意思。

[mà]的读音最早记录在我国的古籍《说文解字》中,但只是取了它的读音,唛号实际上是译音词。

也有人说取自英文mark,这个单词的原意是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做标记,也有人说“唛号”是从广东粤语中的“唛头”转化而来的,意思是“商标”、“牌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现如今,唛号特指用数字来表达普洱茶的相关信息,不同的原料等级和创制年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唛号,比如7542、7663、Y562等等。

但用这些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普洱,既不直观,也不贴切,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这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历史。


唛号的历史渊源

唛号的诞生,最早是为了便于红茶、特种茶等茶叶的出口。在过去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在国内红茶的饮用人群不成规模,普洱茶更是无人问津,主要是销往香港和海外。

20世纪50年代左右,云南红茶的唛号是四位数字,早在1957年,云南出口的高端红茶“凤7106”,就在万里之外的伦敦创造出了当时最高的茶叶拍卖记录。

而到了70年代左右,红茶唛号又增加了两位,在1980年的红茶质量评比会上,凤庆茶厂的“022102”唛荣获头筹,勐海茶厂也凭借“022108”唛茶品荣获探花。


同样是在这个时期,普洱茶的经营自主权正式被下放,云南省茶叶公司接过了茶叶生产和分销的重担。自主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当时云南的各大茶厂,都在铆足了劲地研发新技术,几年后,渥堆发酵技术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普洱熟茶的诞生。

1975年,普洱茶的产能稳步提高,出口市场也欣欣向荣,一批标准化的普洱茶配方开始投入使用,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7581,7542,7572。


但随着出口量剧增,茶叶核对程序繁琐的弊端开始日益显露,每次都需要开箱检验茶叶信息,由于当时的普洱茶都采用了云南七子饼茶的版面,有时还会拿错。

因此为方便出口统销和集中管理,每款出口的茶品都制定了专属的编号,这就是普洱茶唛号的起源。


唛号的演化变迁

据说当时的第一个编号是“7612”,但这时的茶号只有茶类、茶青等级等信息,与后世传统认知中的唛号含义差别很大,这是因为最初的普洱编唛是照搬红茶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与红茶不同的是,普洱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此茶叶的出厂年代和生产年代可能不一样。而且拼配技术和茶叶产地对普洱很重要,在编号里却没有一席之地。

因此在1976年,省茶司对普洱唛号进行了调整,这个新执行的普洱唛号标准十分合理,一直沿用至今。在下面的表格中,详细记载了各大茶厂新号和原号的变迁。


当时的普洱茶,主要分为紧压茶(饼,砖,沱)和散茶,因此采用两套唛号体系,其中紧压茶对应4位数的唛号,而普洱散茶则用5位数的唛号来表示。

普洱茶的唛号,头两位代表配方的创制年份,第三位代表原料毛茶等级,最后一位数为生产茶厂的代号,其中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为普洱茶厂。

普洱散茶唛号的含义则比较复杂,前两位一般为该款茶的生产年份,末尾也依然是生产茶厂的编号,不过第三、四位数字则相对特殊,有时为毛茶原料的等级,有时则有其他意思,好在如今散茶编号已不在使用,茶友们知道这点即可,无需专门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原料等级,唛号标注的等级并不代表这款茶用的都是这个等级的原料,当时的云南七子饼茶,通常是粗老的7-8级茶梗(占比50%-70%)为底茶,5-7级的茶叶构成芯茶(占比50%-30%),单芽撒尖,芽叶撒面(占比10%-8%)。

以经典配方茶7542为例,前两位的75,指1975年确定了这一原料配方,最后的2则是勐海茶厂生产,这些茶友们都很熟悉,我们重点聊聊第三位“4”的含义。

4的定义是综合等级标准,即撒尖、撒面、里茶、底茶的综合等级比例中,7级标准的毛茶,占到了总用料的一半以上,但也有少量的粗老茶梗和细嫩芽尖。因此,很多茶友把7542称为4级茶,这种叫法实际上并不严谨,7542正确的含义,是指综合等级为4级的拼配茶品。

知识延伸:宫廷普洱:等级最高,不代表品质最好

新时代的唛号

有些细心的茶友,可能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今市场上带有唛号的茶品,有一些似乎并不符合以上规律,比如大益的7592,7262,海湾茶厂的7548,918,至于中茶和一些小厂的唛号茶就无律可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特殊唛号的出现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唛号的作用已经由最初的便于出口识别,逐渐转变为了广告和宣传词。

这些不符合传统唛号命名规则的新式唛号,大多诞生于90年代中后期,也即云南省茶司改制后,定制茶大量涌现时期,这部分茶品的特点为多采用类七子饼茶包装,内飞不再注明茶厂,而是印“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更简单的只印上“八中茶”商标。


90年代中期富华青,特征点大票十二中

当时新的秩序尚未确立,旧的秩序也未消亡,除了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不过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茶品的包装方式也比较朴素,大多是在传统的七子饼版面上做文章。


1999年海湾茶厂事业青,基本延续了传统版面和经典配方的茶品

比如换个颜色(各种蓝印,黄印,红印),改下文字,画些图案,加根丝带(各种红丝带,金丝带),复古版面的(打号级茶名号,走印级茶风格)等等,像99易昌号这种采用篆体特色版面的,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时髦”的存在了,也被很多人争相模仿。


颜色各异的大益茶

当然,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普洱茶都不是好茶,相反,其中一些茶的品质还有可能高于大厂常规产品,尤其是一些资深茶商的定制品,留到现在已经成为中期茶中的明星茶品。


2000年红印红丝带沱

在这一时期,唛号这一知名度较高的形式也没被大家忘记,比较传统的如海湾茶厂,将自己茶厂的编号定为8后,继续出品了7548,918等经典配方茶;比较创新的如澜沧古茶,001,0081,0085等拳头产品都是唛号命名的;比较混沌的如定制茶,有非常多不按常理出牌的唛号茶,据说还有茶商以自己手机号后四位作为唛号的...


2001年红丝带乔木老树,强调用料,与之类似的还有野生茶,大树茶等

总之,唛号的制定,为当年还比较混乱的普洱茶市场下了一针强心剂,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分各大茶厂的手段,还定义了茶叶选料的等级,从此之后,每批普洱茶的品质逐渐稳定,省茶司下达给各茶厂的收茶计划也有章可循。

同时也正是因为唛号的产生,业界也不断涌现出如7542家族,8582家族,7581家族等备受茶客喜爱的经典好茶系列。至于后时代的这些所谓唛号茶,我们就且当成广告词去看吧!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揭开“红印圆茶”的面纱

“红印圆茶”“铁饼”是自“普洱茶热”兴起以来倍受关注的两款茶品。关于它的生产时间、生产厂家、包装、工艺等等,市场上有很多说法。据汤仁良、黄方文、冯炎培、杜启凤等老茶人回忆,“红印圆茶”的生产最初是在下关茶厂,时间是从1953年至1957年止,1973年恢复生产;20世纪50年代中叶,在下关茶厂的帮助下,勐海茶厂也开始生产。下关茶厂的“铁饼”在2000年前共生产过两批: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共约15吨。

现将由云南省茶业协会承办、2004年11月24日~26日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与上述历史背景和生产情形相关的论文汇辑如下,供广大茶友参考。

图片南糯山茶厂一隅(郭红军2019年摄)

第一篇解放前后车(里)、佛(海)、南(峤)的点滴茶叶情况

作者:汤仁良(退休前为凤庆茶厂茶科所初制部带头人)

我于1950年5月,受思茅边防军副司令余为民命令,去西双版纳建设“小上海”。并由宁洱行政督察公署委以技师茶叶股长,到思普垦殖场着手武装接收中茶佛海茶厂、省财经委南糯山茶厂(场)、曼真茶厂。在当地政府的热情支持下,顺利完成接收任务。可惜国民党军队败走后,所有茶厂(场)可搬运的东西,荡然无存,一时无法重组生产。就责令各厂未走的外地员工1~2人保持现状(不久,中茶派唐庆阳同志接收了佛海茶厂)。我以南糯山茶厂为驻地着手恢复生产。当时,不但机器没有动力设备,200多人的垦殖人员中,只有我懂得点茶叶知识。我一面用脚踏鼓风机使一部斯里兰卡进口的烘干机可以工作,并拆掉减速装置,用人工推动两部60型揉捻机。在生产人员使用上,场领导极端重视,包括党委书记陶明、场主任秘书杨振家、唯一的高中毕业生赵晋南和一批游击队里担任过连排领导的同志汇集茶厂,于1951年,开始生产红茶,用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制成了2.5吨成品并统一样茶,送上海商检局审评。1952年初接该局报告单,评语出乎意料:“该样茶超过本年度(即1951年)英伦茶叶市场高档祁红”。我将报告亲送省农业厅厅长张天放,他看后非常高兴地说:“云南有这种宝贝。你将报告留下,我马上找省经委研究如何开发。”我在昆明等了十余天,省里拨款十万元,得到垦殖场领导同意并派行政股长孙子系协助,在昆明和去函上海购买必需仪器共十余驮回来,成立西双版纳茶叶试验场。是年8月,成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站。我于1952年3月调到凤庆农技站。

在西双版纳了解的一些茶叶情况:

1950年前后,在佛南的茶树均处于免耕状态,生长在香樟树和草丛中。南糯茶场到茶厂的路边竹丛里有一棵茶树要用梯子上去采摘茶叶,一次可采80市斤鲜叶。其中一棵胸径40Cm的茶树横断锯成4Cm砧状的标本(树龄竟达500年)分送全国有关茶叶的院校和研究所,从此开展了大叶种的原产地之争(过去都说印度的阿萨姆)。

当时只有国营、省营的几个茶厂生产红茶和少量绿茶,民间都生产晒青茶。藏销稳定时多数加工成心形紧压茶,否则多以散茶出售。一部分经越南河内转香港,销往南洋群岛;大部分到普洱集中,经景东运到下关加工成“关沱茶”,内销四川等地。

心形紧茶是藏销茶,供藏民制酥油茶。有时藏族茶商会长途跋涉到车佛南采购茶叶,只要他们一来,农民的茶叶(紧压散茶)一扫而光,坏茶、有夹杂物的茶都卖得出去,而且价钱也好。当时用的是国币,一个紧茶(约三市两)可卖一块钱。到西藏可卖四块钱。

茶农最困难是抗战时期,茶叶很难卖掉。据说,有一个茶商在战前买了许多沱茶运到河内,抗战爆发,运不出去,存放到抗战胜利时十余年,运到香港,消费者赞不绝口,变成的陈年普洱茶,声誉大振,发了财。

心形紧茶的做法,据介绍,先将晒青茶蒸透,用白布将蒸好的茶趋热绞成心形,去布保留裹绞时形成的尖口,然后排放在通风的竹楼上,让其自行风干。日子一长,内部就产生松花霉(民众对这种霉形象的说法。我们也没有鉴定过,但嗅着有冰片味)。

云南大叶种的后发酵,无论紧茶、关沱茶,通风是关键。我于1952年遇见祁增培同志,问起四川人最喜欢关沱茶的原因。他说:“下关风大,我们厂做成的沱茶,摆在篮子里是风吹干的。”

那时车佛南没有公路,只有山间铃响马帮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篇回忆到佛海茶厂经过

作者:黄方文(退休前任凤庆茶厂副厂长、凤庆县外贸局局长)

1952年3月,我们在西南茶叶公司的30余人由总公司派来的祁增培、谷应两位技师带队,由重庆出发,坐汽车到达昆明。到昆明后祁增培继续到凤庆。我们在省公司住了近一星期后,又有云南省商业贸易干部训练班学员20余人加入,一共60余人,由唐庆阳、谷应两人带队,由昆明乘火车到石屏。在石屏雇了马帮(70多匹骡马),驮运行李、药品以及恢复佛海茶厂所需的办公用品,由石屏赶到宝秀。在宝秀住了近5天,等待昆明军区派部队来护送过土匪区。在离宝秀约60华里的三台坡,部队以一个排的兵力护送。同行的还有普洱专署工作人员10多人,普洱医院医生、护士10多人。我们茶叶公司60多人及70多匹骡马安全到达墨江,又从墨江走路到普洱。在普洱休息一星期后继续往前走,经过思茅到景洪、勐海,一路全是住马店。人员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做一天饭。因当时车里、佛海、南峤(景洪、勐海、勐遮)三县是紧急战备,因此,我们只许每人带一套换洗衣服被盖进去,其他衣物全部留在小勐养,由厂内派人保管。我们历经一个月时间到达佛海茶厂。当时厂内只有5人在看守厂房及设备。我们到厂后,领导组织我们学习民族政策。一周后,人员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做行政管理工作;一部分分赴车、佛、南三县重点茶区收购青毛茶;一部分会同茶科所抽调的人员组成红茶推广大队,到勐海重点产茶(保)(佛)建立红茶初制所。在6月下旬有少量红茶送交茶厂。我们去时厂内没有生产什么茶叶。1952年下半年,厂房开始修理,所收的青毛茶是调往普洱支公司再转调下关。当时昆明茶厂的军代表是王兴、杨秉奎。

图片勐海茶厂样茶展柜(郭红军2019年摄)

我们在1952年到勐海时,除机关干部及解放军外,老百姓当中基本没有汉族,全是少数民族。社会上就没有私商生产收贮茶叶卖,也从没见街上有什么紧茶、饼茶及其他花色的茶叶。街子天也只有少数民族卖点晒青茶。当地也没有地主,只有民族头人,农村寨子中的头人名称“保长”,要做什么事情,只要保长说一下,人人到齐。在1953年以后才实行和平土改。在我们离开佛海茶厂之前,厂内未生产什么紧茶、饼茶、烘青茶和其他花色的茶叶,当时只是收购少数的晒青毛茶及红毛茶。

到1953年3月,接省公司通知,肖凌声、沈可珍和我三人调顺宁茶厂工作。我们又由勐海走路到普洱,在普洱坐货车,途经景谷、景东到下关。当时这条公路正在修,车子一天也只能走40~50公里。到下关后,在下关茶厂的帮助下,我们三人由下关骑马,经巍山犀牛、鲁史、金马、新村、鸡街,于4月4日到达顺宁茶厂(凤庆茶厂)。


图片冯炎培先生与夫人(郭红军2018年摄)

第三篇下关茶厂生产七子饼茶的过程

作者:冯炎培(退休前任下关茶厂厂长)

1941年康藏茶厂成立后,生产的产品为“宝焰牌”紧茶、饼茶。1950年7月,中国茶业公司报请外贸部批准,新康藏茶厂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7月,省茶叶分公司通知统一使用“中茶牌”商标。同年,省公司通知下关生产侨销圆茶(产品出口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故称侨销圆茶)。当时加工方法较为原始,采用布袋蒸揉,大理石墩压制成型。每块茶先用棉纸包装,包纸是自己印刷(木刻版),中茶商标图案全为红色,每圆茶压上中茶商标。1954年起,“中茶牌”统一商标中的“中”字是红色、“茶”字是绿色。七圆为一筒,用笋叶篾丝捆扎后再装入竹篮。包装纸样几经改动,分别为:印有“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圆茶”“云南省茶叶公司圆茶”“云南省茶叶公司七子饼茶”“云南七子饼茶”的字样。从1953年开始生产至1957年,每年都生产七子饼茶产品调省公司。1957年后停止生产。1973年省公司通知恢复七子饼茶生产,产品仍调省公司。


图片来源于网络

70年代后期,茶厂选用饼茶成型的原理加工出七子饼茶的铝模甑(规格尺寸和七子饼大小一样),经过蒸压成型生产出的产品,茶片正面较为平滑紧结,背面平整还有蒸汽孔,没有布袋打结的凹孔,生产量近10吨左右。由于压制较紧,自然陈化慢,未受到市场消费者的青睐,我厂就没有再生产。90年代中期,应客户的要求,我厂又生产了一批铁饼(5吨)调省公司转口销售。这批储存近20年的茶,具有它特殊的品质,再面市自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两批茶是用模具压制成型,较为紧结,我厂把它称为“铁饼”。70年代生产的七子饼茶,改石墩压制为机器压制,由于机器压制的重量大,用布袋揉制成型的茶片仍较为紧结,所以客户把我厂生产的七子饼茶称为“铁饼”。因加工工艺不同,我们生产的七子饼称为“泡饼”“铁饼”两种,这就是下关茶厂生产侨销圆茶到七子饼茶的过程。

第四篇下关茶厂生产七子饼茶的最初情况

(讲述人:杜启凤,1960—1984年先后担任下关茶厂副厂长、厂长等职;记录人:李其康;2004年10月26日)

我是1938年进康藏茶厂的,当时主要是生产心型紧茶。下关茶厂建厂吸收了包括我们原先在新康藏茶厂工作的,还有在永昌祥、宝元通、恒昌等茶厂工作过的工人进入下关茶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勐海茶厂样茶展柜(郭红军2019年摄)

1952年,厂里开始生产侨销圆茶,也就是后来我们叫的“七子饼”茶。由李廷良、李显廷他们为主来做。李显廷做茶的时间比较长,1930年左右他曾经到佛海做过茶。李显廷对茶叶的拼配比较熟。当时生产出来的七子饼茶主要调中茶公司云南省公司出口。那时压七子饼茶是这样的:用布袋揉过之后,被放到一个木枋上的圆模中,放上一块大理楚石在上面,人再站在上面压。50年代中期,下关茶厂抽调一部分工人去勐海茶厂帮助他们生产紧茶和七了饼茶。我记得第一批进去的有大井盘村的周崇邑,从邑村的有杨以义,太和村太三的王子刚。那时七子饼茶的包纸是用白棉纸包,印边是厂里自己印。张玉莲(女)就是专门印七子饼茶包纸的。

来源:云南省茶业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