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凤庆茶厂官网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国民红茶——小红,为大家呈现口感非一般的饮品

 

 

 

3月31日,一群身着红色T恤的年轻人穿梭在雄达茶城,最后走进茶业复兴二楼,他们被叫做“小红”。这群“小红”要在复兴沙龙第125期现场“搞事情”,为大家呈现口感非一般的饮品。用作调饮的就是这期沙龙的主角、六大茶山新品工夫红茶——小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杨静茜: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沙龙。这期的主题是“一堂红茶课”,我们将要品鉴的茶品是六大茶山的新产品——小红。不知道大家日常喝红茶的多不多,我是一个红茶爱好者,几乎每天都喝。红茶很有国际范儿,除了中国以外,坦桑尼亚、阿根廷、肯尼亚、印度等国都有生产红茶,而且全球喝红茶的国家和地区也很多。

 

“小红”在品类上属于滇红工夫,滇红是云南人的骄傲。滇红的历史要从1938年说起,因为战争,几个传统的红茶产区都沦陷了,中茶公司就派了冯绍裘和郑鹤春到云南来考察。冯绍裘到了凤庆,做出了滇红。1986年,伊丽莎白女王来昆明访问的时候,我们赠送的就是滇红。

 

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

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红茶中所未见。

                                                      ——冯绍裘

 

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

                                                 ——伦敦茶师

上面这两句对滇红的评价都很高。

滇红工夫的滋味怎么样?大家今天可以体验到。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大茶山)。六大茶山创办于2002年,公司主营普洱茶 、红茶,总部位于昆明市,公司在凤庆、勐海两个云南茶叶主产地建有茶厂和基地。“百年古方,人文普洱”是六山的Slogan。

 

关于六大茶山,更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看六大茶山的官网,我今天要特别补充介绍的是“六大茶山品质分析研究中心”。2014年,六大茶山与茶业复兴共同创建了六大茶山品质分析研究中心。四年来,我们每周三下午都有例行品鉴会,持续对六大茶山的产品进行系统的评测和梳理。“小红”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激动。在对产品内质进行分析研究之前,这款产品的设计就很吸引人,下面有请六山的设计师袁雨分享一下设计理念。

 

 

袁雨:今年六大茶山想推新产品,我们一直都在想要怎么突破瓶颈。我们发现,茶界主流都在做调饮,别的茶企会做什么呢?很多种,比如小青柑、柠檬红茶。比如柠檬红茶,这个产品有一定的优点,方便快捷,但是缺点也大,比如口感不可控,除了茶好,柠檬皮也要高品质,而且果肉都要丢掉就很浪费。所以我们就忍不住想做一款红茶,既能喝,也能做调饮的基础茶。小红的这个售价一点也不赚钱,就当交个朋友。

 

 

小红设计的整体理念来自对产品本身的定位。茶和我们有亲切感,有温度感,所以取名小红,把茶人物化、情感化,不取很生硬的名字,用拟人的方式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包装上的人物充满想象,虽然我是设计师,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审美是否符合市场审美,所以最终确定包装的人物形象没有五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由消费者自己想象。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茶行业正在发生审美的变革,个人感觉是这样的。以前一说起茶,就要很古老、很朴素,但是年轻人不要把自己搞的很古朴,茶应该融合在自己生活里,不要因为茶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接受古老的生活方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想尽量把这个东西做得生活化。茶有某种仪式感,但在生活中,就要融入大家,每个人身边都有个小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小红走进更多人身边,融入大家的生活。

杨静茜:今天六大茶山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也来到了现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阮总,阮总在普洱茶界的经历很传奇。阮总98年进入茶界,今年刚好20年。1998年,她被版纳州委任命为勐海茶厂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她进入勐海茶厂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这个亏损的老茶厂扭亏为盈。2002年,她离开勐海茶厂创办了六大茶山,这家企业至今也已经16年了。

 

阮总除了是一位企业家,她还是一位作家,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看了她的书,受了她的影响才进入茶界。所以无论是产业还是文化,她对普洱茶的都要很大的贡献。

有一件事情想和大家分享,1998年她初到勐海茶厂,做的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关闭了CTC红茶生产线。20后,她带领的六大茶山为何又强势推出小红呢?下面有请阮总分享自己对红茶的理解。

 

 

阮殿蓉: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用这种方式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没有穿旗袍而是穿了短袖,因为我自己更多时候在茶山也是现在的状态。我进入这个行业,今年刚好20年,这是我的福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在这个行业有这样的影响力,甚至在闲聊的时候都都成为大家的话题。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既有事业又有家庭的女人更难,但是这20年走过来,不忘初心,走的还是蛮愉快的。

我是学法律的,98年进入勐海茶厂,政府给我的任务是去关停。我之前在铁合金厂工作,所以才进去的时候一头雾水。一句话、一本书会影响人的一生,99年1月份,我在广州出差的时候,看了我人生中第一本普洱茶的书,是邓时海老师的书,看完之后我眼前一亮,上面关于普洱茶生产的内容我每天都在车间见到,但是我不懂。

 

回来以后我就开了会,关闭红茶、绿茶生产线,只生产普洱茶。当时普洱茶紧压茶的生产线只有三条线,产量非常低。99年关闭红茶、绿茶生产线之后全面专为生产普洱茶,从400吨的产量达到3000吨。到了2001年,勐海茶厂就全面扭亏为盈,盈利200多万,员工平均工资在6000-9000元,20年前的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说到红茶,其实我们2007年在凤庆投产后就一直在生产红茶,至今也有11年了。六大茶山从去年开始就谋划要做一个全新的红茶产品。在这么大生产规模的企业中,我们是唯一一家在普洱茶和红茶产地双翼双飞的企业。

 

我当时写了一本书——《普洱茶再发现》,我发现临沧茶是普洱茶的无名英雄,大益厂生产的7542,其中45%到50%原料都来自临沧的茶叶,所以它在行业中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当我在凤庆的档案馆看了很多资料,其中有郑鹤春和冯绍裘的书信往来,感慨历史的长河中,马车不停地从临沧往版纳运输茶叶,那个时候我就想,临沧当时有5万吨的产量,占了云南三分之一,所以应该临沧茶应该大有可为。

 

在2006年,我档案馆里看到一封信,是国外专家对红茶审评,上面还寄回来了审评的茶渣。你无法想象,这样的茶渣从国外寄回来,说明红茶的品质发酵控制得非常好。那个时候我还是比较感动的,在将近30年的档案里面,竟然有一封从国外用英文写来的信,专门对滇红进行审评,我就觉得云南的滇红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就有很大的启发,就想要把滇红的旗帜扛下来。

1960年,全国红茶大会在勐海召开,云南滇红的鲜爽度在世界上排名是第一位的,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山高路远,还有营销模式的影响,所以云南的滇红是没有名气的,但是在世界上的地位出口是非常好的。

 

六大茶山做了窖藏6年、9年,现在我们希望把普洱茶做成中国标准化的产品,希望把我们的小红做成工夫红茶中立顿。一杯红茶千百味,红茶清饮,大家可以喝到红茶鲜爽的香气;红茶调饮,可以把红茶更多的功能发挥出来。

这两年,很多茶企都在做小青柑、大红柑这样用红茶、普洱茶调饮出来的产品,六大茶山没有做。我们认为,调饮的方式应该交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品饮习惯来决定喝什么,而不是按照我给你的味道。一杯红茶,你可以加蜂蜜加牛奶等任何你想加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交给每个人自己。我今年五十岁了,今年来做小红,我希望自己生活的更自如一点,我希望我喝得更自如一点,想加什么我自己来做主,小红就很适合我。

 

六大茶山做为一家专业的茶叶生产厂家,我们希望做出最好的基础茶饮给大家,所以在这设计上比较接地气,一种年轻时尚的方式,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静下来心来调饮一杯属于自己的红茶,我的口感我做主

杨静茜:感谢阮总,像她刚刚所说的,随意而饮,很棒!有人说茶行业是传统行业,但其实并没有什么传统行业,只有传统思维方式,阮总入行二十年,依然可以带领大家做出这样一款新潮的茶。记得在三月份,周老师第一次见到小红的时候很惊讶,他说这个是国民红茶,今天他特意从普洱赶回来参加这个品鉴会。下面请周老师谈一谈。

 

 

周重林:国人对红茶的认识不够透彻,中国人过去一千多年时间都在研究绿茶,但是英国人出现之后,觉得红茶有机会。实际上是英国人把红茶带到全世界。茶在全世界的征伐是从红茶开始的,因为绿茶不好保存,为了保存就加添加剂,所以英国人不喜欢绿茶。反复测试后觉得中国的红茶很适合他们,特别是紧压运输之后品质也不会发生变化。后来发现,即便是品质发生变化,加糖加牛奶之后也很好喝。红茶很厉害,在终端消费时候,大量的红茶伴随着消耗柠檬、糖、牛奶之类的,过去研究绿茶是纵深发展,但是研究红茶是生活切面,这非常有意思。

今天路过一间冷饮店,很多人买红茶调饮,如果你看到有人喝绿茶加糖会被鄙视,但是红茶不会,因为还没有人把红茶市场定性。红茶不挑剔,是包容的。那天我在景洪第一次看到小红,“小红”这两个字勾起了我无数回忆,有人建议为了文雅把“小”字改成“晓”字,但还是不如“小红”打动人心。

 

 

红茶是鲜活的、饱满的、丰富的,我觉得可以把小红打造成国民红茶。云南还是很遗憾的,因为云南的普洱茶虽然高速发展,但是红茶并没有做得很好。滇红的价值其实比普洱茶的价值更大,全球对滇红的认知是第一的,所以这款茶的出现很有意思。不知道定价是怎么样的,如性价比高又有很好的民意基础,特别是这一波喜欢看美剧英剧的人,没时间泡功夫茶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样一款茶。我非常看好这款茶,希望阮总把它打造茶成国民红茶。

 

茶友:这个红茶对我来说,从品牌设计到价格都能打动我,像阮总说的,让消费者去决定它的口感,每个人泡出来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确实很好。六大茶山保证品质,其它的让消费者决定。我有一个问题,滇红、红碎茶,还有古树红有什么区别?作为云南人的我也很喜欢红茶,但是对红茶还是不太了解。

杨静茜:红茶的工艺和普洱茶不一样,滇红不用杀青,鲜叶采摘下来,萎凋,揉捻之后发酵,再干燥。红茶最早的工艺是福建那边,大约是至今400多年前开始逐步成型,福建有区位优势和运输优势,向全世界输出。滇红的出现和国内战争有关,因为战争,福建、祁门、湖南等地的茶厂无法生产,所以中茶公司就派人到云南来考察。当时,冯绍裘看到凤庆满山的茶叶之后很兴奋,很喜欢,就试着制作红茶,在1938年制作成功,最初是叫云红,他在《滇红史略》中提到说凤庆红茶的汤色像云南的晚霞。后来改为滇红,和滇池匹配,这其中牵扯很多贸易史,刚出口的时候是很珍贵的,一般人是消费不起的,后来的红碎茶的就便宜多了,全世界红茶消费量,传统红茶和CTC的消耗比例接近,关于CTC,请六大茶山的生产总监蔡昌敏女士介绍一下。

 

蔡昌敏:CTC和工夫红茶,形态上不一样,工夫红茶采用一芽一叶,嫩度比较高,从采摘开始就有标准。采摘之后进行鲜叶分级,如果混杂会影响后面工艺。CTC叶片比较老,要求没那么高,属于工业化标准产品,通过机械设备萎凋、切碎、发酵,在一条生产线上就能完成。工夫红茶采摘之后自然萎凋,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决定萎凋时间,一般是16-20个小时。之后还要揉捻,通过相应的指标调整揉捻时间,再进行发酵,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比较传统,需要通过制茶师傅的丰富经验来把控,有很高的要求。两者是不一样的,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一样,用工夫两个字比较贴切。

 

孙勇飞:小红的出现让我很震撼,这段时间我一直跟进,营销我也参与进来。在和六大茶山的设计沟通的时候,就把小红定位为红茶里的江小白。虽然我不喜欢江小白的口味,但是它确实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酒方式,当然还有虐心的文案,很多人都是冲文案去的,小红里面也有。

今天去看中国的年轻人,25-35岁之间只有5%的人喝茶。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到今天都没办法成为像立顿这样的现象级的产品?我上班不可能泡工夫茶,但是小红不一样,用水冲泡就可以喝,另外你还可以加茉莉花加冰糖。我们还打算做星期茶,每天不同的茶,我们每一盒里面的文案都不一样,让年轻人产生一些共鸣。小红的价格才五十多块钱一小盒,大盒不到两百可以够一家人喝半个多月,真的都不贵。

 

小红这个茶非常好,第一鲜叶是有机,第二产品的出产时间也很新鲜。今天我们把小红定位成什么?定位成国内第一款现象级的红茶,做成流行文化。我们还用小红做了很多手机壳、文化衫,让滇红成为国民现象级的茶,并产生一些文化消费上的共鸣。

茶友:孙总说到江小白,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江小白,那消费者哪里去买小红呢?

孙勇飞:小红大概在4月13日正式上市,今天是抢先看,抢先喝,像时装品牌的发布会一样。小红正式推向市场是六月中,今天喝到的是六大茶山全国经销大会上的样品。到六月份,基本上大部分线上渠道都能购买到,京东、天猫、淘宝、亚马逊等等,只有你卖得好才能成为现象级茶。

 

茶友:年轻人现在经济水平有限,但是有进取心,提到立顿,我觉得其实是针对全球市场中低端消费者的。那么小红这款产品,会不会导致年轻人的品味停留?

孙勇飞:小米不贵,但是你觉得用小米都会很屌丝吗?小红的价格在四五十快一小袋,40块钱在星巴克就是一杯饮料的钱。屌丝喝星巴克,马云也喝星巴克。你把茶做成一种区分身份的象征,我觉得没有必要。

 

茶友:小红是有机茶,但是我去过很多次版纳,当地茶农对有机概念的理解有很多差异,小红如何保证品质?

蔡昌敏:六大茶山已经做了十六年茶了,任何产品都经得起审核检验。关于有机茶,实际上每块地方都有监管,还会有隔离地,小红的原料来自凤庆岔河村,采用茶农加基地的模式,这块基地也是制作出口茶叶的基地。不管是农残也好、重金属也好,都会有相应的证书和检测报告,对我们来说,从采摘到出厂,全程可溯源。小红虽然便宜,但是便宜不代表不好,这是认证一级的滇红,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

 

张依梦:价格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晰,小红分为家庭装和礼盒装,家庭装是350g,售价163元;长条的是礼盒装,有4小盒,共240g,售价196块钱。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觉得大家为我们想的挺周到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其实我不在乎它是怎么揉捻出来的,也不在乎是什么级别的,我在乎的是好看、顺眼。我喝一个东西,可以没有优点但是不能有缺点。如今咖啡品饮进入3.0时代了。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喝的是速溶咖啡,也挺好喝的。上大学之后去咖啡馆喝,星巴克很贵,变成生活品质的象征,这个时候咖啡进入2.0时代。现在咖啡进入3.0时代,我们要喝精品咖啡,自己学着做手冲咖啡,对于茶来说也是一样的。

 

 

年轻人不喝茶吗?不见得,奶茶也是茶,柠檬红茶,街边的香芋奶茶,其实已经深入生活了。有了小红,当我走入工作岗位,不去担心要多长时间出水,方寸之间,一个杯子和饮水机,口感好就行,还可以自己调饮,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不用你花多少心思,都要对自己好一点就可以了。

洪漠如:我姓洪,大学时大家都叫我小洪,所以今天大家都在说小红如何好,我听着感觉大家都在表扬我一样。这个茶的风格是想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实施还要往后看。现在线上线下区分不是那么明显了,小红可以进入到更广泛的社群零售终端,但也要有选择,例如那些普通的夫妻老婆店就不要进,建议可以考虑走向写字楼下面的便利店或者是Seven-Eleven这种类型,我非常期待这款产品能火

 

以下是部分网友们对小红的精彩留言↓↓↓

 

 

 

 

 

 

 

 

 

 

 

 

 

文|茶业复兴编辑部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发言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图|茶业复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沉淀百年古方 创新人文普洱 六大茶山15周年品牌独白

  2017年6月3日

  这是一个值得六山人

  欢呼庆贺的好日子

  我们六大茶山15周岁了

  

  15周岁,犹如翩翩少年,正是风华正茂好时候,感恩一路走来促进我们成长的所有力量,感恩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感恩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感恩携手同行的合作伙伴、感恩不离不弃的忠实客户、感恩不断进取的茶业同行、感恩追求卓越的领导团队、感恩不断成长的同事与自己……所有的梦想与坚持,所有的努力与付出,所有的成绩与荣耀,只因感恩有你同行!

  每一位六山人,无论是进入公司未满半年,还是已满1年,或是3年、5年、10年,甚至15年,我们跟随六大茶山一起茁壮成长,看到六大茶山每天都有新变化、新成果,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为之意气风发、为之感恩于心。

  十五春秋,从心出发,六山人大合影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饱含深情,是因为对这片土地、这片树叶爱得深沉!正如创始人阮总在致茶友的信中所写:“而我的身后,就是西双版纳这块丰盛厚重的土地啊!我得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茶农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茶技师的尊重和配合,得到了无数次神游和遥望过这个美丽地方的普洱茶人的承认和推崇。我都把这种来自大地的接纳,看作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与荣耀。”

  

  优雅智慧、可亲可敬的阮总

  事实上,阮总在普洱茶领域全心耕耘了近20年,从1998年她被任命为勐海茶厂厂长的临危受命,两年时间让勐海茶厂在她手中起死回生,到2002年全新创办六大茶山公司,迅速把企业带到行业领导品牌的高度,成为普洱茶发展进程中的一面鲜艳旗帜。就像她为公司取名时思考的一样,六大茶山这四个字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几乎浓缩了整个普洱茶发展的历史,将云南这块土地上关于普洱茶的自然的、历史的以及人文的多种因素融合为一体。

  对云南、对西双版纳,阮总带领的六山人深爱着这片土地;对普洱茶的健康发展,阮总教导我们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对六大茶山的未来发展,阮总带领我们看到希望与梦想。在我们心目中,阮总不单单是引领企业向前的舵手,是带领我们实现梦想的标杆,更是引领行业发展的旗手。

  

  经典产品硕果累累奠定普洱江湖地位

  产品,是企业赖于生存的大基石,是企业最有价值的生命线。“打造消费型普洱茶领导品牌”的理念一直激励着六山人,这15年来,六大茶山对茶研究开发的道路没有终点,有的是不断地攀登和创新。

  如今,我们拥有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贺开16200亩古茶原料基地及位于临沧凤庆县的岔河10000多亩有机茶园原料基地,特别是2011年公司与勐海县政府共同签署“贺开古茶山资源保护框架协议”,标志着贺开古茶山资源保护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涉及贺开的古茶树总棵数超过200多万株。

  而公司在2002年成立之初,选址昆明建总部,选址凤庆、勐海建茶厂,“一体两翼”的战略规划让我们在生产与销售领域胸有成竹,现在这两大完全符合食品生产标准的现代化茶厂,拥有每年50000吨的生产能力。

  这15年来,公司不仅生产出系列野生茶饼以及数十个品种的纯正普洱茶,其中“佛海银毫饼”和“六山春尖饼”两个产品,当时刚面市就因高品质被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金奖”;而且,公司推出了主题茶品,如名人寿诞、十二生肖、节庆纪念等主题,备受高端市场亲睐;公司还推出俊昌窖藏1.0系列,为年轻消费市场打造了扛鼎之作。而今年的窖藏2.0版,让老茶不再神秘,一款茶具有四个仓储的风味(昆明仓高香、勐海仓韵足、凤庆仓甜爽、东莞仓醇厚),客户品饮起来十分过瘾,更何况还具有文化底蕴的高颜值。

  正如阮总平时强调:“现代普洱茶除了保留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之外,更应突出其环保、绿色、卫生及安全的品质。”我们始终如一坚持高要求出品各类型茶品,由此多次在国内外普洱茶名优产品评比中获得金奖;多款产品成为中国茶叶流通协认定的茶展推介产品;并且在中国云南第七届5.8饮茶日上,“六山味道”被评为最受老百姓喜爱产品;公司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数不胜数的经典产品,与日俱增的产品创新,不胜枚举的产品荣誉,为我们奠定了在普洱江湖的信心与地位。

  

  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与时俱进刷新记录

  记得阮总曾经说过:“普洱茶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茶品,不能将它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来看待。它得益于时光的流逝,受惠于岁月的洗礼。优质的普洱茶,可堪称为‘缓慢的艺术’,而非速成时代的产品。”

  六大茶山正是激扬着对普洱茶的这份由衷珍爱、这份艺术情怀、这份生命感悟,努力把普洱茶带往全国各地,乃至带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公司自成立15周年以来,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1000多家经销网点,经营业态覆盖现代商超、专卖店、店中店、百货商场、专业礼品供应商、专业收藏商、传统批发等。

  每年,我们都会参加全国各地的大中型茶博会、举办各类种类型的品鉴会和推荐会;我们在线上建立了六大茶山官网、官微,并在天猫和京东开通了品牌旗舰店。同时,我们首创成立了六山品质研究中心;2016年,我们推出了全新的研究方法——“63方程式”,这个独特的品鉴方式登场后大获赞誉,成为我们在线上线下传播普洱品鉴文化的有力法宝。我们覆盖线上线下的核心渠道,努力把普洱茶带给每一位值得的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人文升级品牌价值

  “质量决定成败,文化主导未来”。我们从未忘记初心,我们坚持砥砺前行,我们憧憬无限未来。

  15年来,我们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临沧市政府授予“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此外,公司早已分别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QS认证、食品出口卫生注册证书、ISO9001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

  而今天,恰逢公司成立15周年纪念日,六大茶山已经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质、为用户所需要、不断超越时代的品牌。

  事实上,我们深深懂得,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产品的成功、市场的认可、政府的嘉奖,而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社会的回报。“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通过茶业企业的带动,让那些纯朴而贫困的茶农,能够有更丰厚的收入,过上富足的日子。”阮总的语言真诚无华,行动慷慨大义。

  这些年,六大茶山设立了“朝阳基金”和“夕阳红基金”,其中,夕阳基金用于照顾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里老无所依的人,而朝阳基金则是用于救助贺开村范围内的孤儿和贫困学生,并对小、中、高在校学生的优学者给予奖励;同时,还在华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六大茶山”奖助学金等,奖励优秀学生并帮扶贫困学生。我们企业先后为救灾捐献、助学基金、校企联合等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超过500万元,六大茶山被云南省团省委和陕西省团省委授予“慈善企业”称号。

  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与公益精神,就是企业人文的核心价值体现,我们铭记着:“公益行为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只要我们的企业还存在,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15年的成长与沉淀,15年的梦想与坚持,15年的付出与耕耘,15年的同心与同行。

  为此,在六大茶山成立15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一款“感恩有你”纪念茶,纪念茶品限量馈赠,但感恩之心长存。

  我们感谢这份感动,感恩这份心意,感念这份情怀。

  我们相信,以实现经营理念为目标的所有创新与挑战,都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六大茶山的文化,亲缘相通的伙伴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六大茶山;

  我们相信,凭借坚实的基础、创新的匠心、执着的精神,六大茶山已经成为茶行业的领先企业;

  我们相信,六大茶山领先的品牌形象将引领企业继续焕发新活力,将引领行业发展进步的新未来。

  六大茶山员工成长活动掠影(年度述职报告会)

  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掠影

  我们将继续追随阮总的前瞻思路,

  我们将继续追随六大茶山的发展脚步,

  我们将继续追随优秀同事的作风行动。

  我们六山人将继续团结一致,不离不弃,一起携手同行,继往开来,相互扶持,无畏前行。

  未来,还会有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惊喜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继续写下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导语

6月13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在2022绍兴“云上茶博”上,发布了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20强。

近日,《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在《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上刊发,特转发报告全文内容,与诸位分享价值评估结果,了解当前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发展情况。

摘要: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延续2011年开始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19-2021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研、甄别、赋值、评估,得出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同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未来建议。

关键词: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前言

为了持续观察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发现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趋势,提供有关茶叶品牌建设的有效分析和建议,2021年12月底,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与“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相匹配,开展了“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专项评估”课题。至此,该专项评估课题进入了第十二个年度的研究。

1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评估对象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总数为213个。评估依据浙江大学胡晓云团队“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征询、海量数据分析,最后形成相关评估结果。经过对参评品牌相关数据的多方审核,课题组最终完成了对205个品牌的有效评估。相较2021年,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增加了30个。其中,有122个品牌连续参与了2020-2022年3个年度的品牌价值评估。

根据205个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福建省以29个品牌位居各省份第一,浙江省以25个位居第二,安徽省以20个位居第三。这3个省份的有效评估品牌数量占整体有效评估数量的35.9%。本次所有参评省份中,有10个省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陕西、安徽和云南增加最多,分别为8个、7个和6个(图1)。

图1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

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有36个品牌来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7.56%;107个品牌来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52.20%;另有34个品牌来自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6.59%;14个品牌来自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6.83%。可见,各级龙头企业总占比为93.18%。

据“CARD模型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节将依据模型中的各项各级指标展开相关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展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

1.1品牌价值:增长率整体稳中有升,半数多品牌仍在低价值区间徘徊

本次评估数据显示,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总价值为550.55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69亿元。共计69个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3.66%。

由图2可见,此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价值最高达16.95亿元,中位值为1.68亿元,中位值低于平均值1.01亿元,说明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价值差距较大,价值优势趋向头部品牌。但数据同时显示,只有33.66%的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大部分品牌的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图2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比较

进一步看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高于10亿元的品牌共10个。其中,“吴裕泰”品牌连续3年稳居品牌价值榜首;品牌价值位于5亿~10亿之间的品牌共21个;品牌价值位于1亿~5亿的品牌数量最多,达97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47.31%;另有77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尚不足1亿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7.56%。

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2个品牌已经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创12年评估中连续获评量最高的新记录。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2.94亿元;2021年增长至3.13亿元,较2020年增长6.58%;2022年继续提升至3.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可见,122个连续3年获评的品牌,其平均品牌价值在持续增长,且增幅在加大。

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22个来自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0个来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个来自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个来自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个来自非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度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超过了其在2020-2021年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图3),分别增加0.92、2.69和17.69个百分点。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基本持平,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下降7.1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不同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情况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不仅下降,且降幅较大。

图3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

1.2品牌收益:整体持续提升,但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悬殊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是以品牌近3年的平均销售额为基础,剔除各项投入成本、相关税费、资本收益等非品牌因素,最终得出因品牌而获得的实际收益。

图4 2022年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630.94万元,较上年提升了138.06万元;品牌收益的中位值为1007.15万元,较平均品牌收益相差623.79万元;品牌收益最高值已突破1亿元(11167.42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288.75万元(图4)。有71个品牌(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4.63%)的品牌收益高于平均品牌收益,其中,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数据同时显示,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有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不足百万元,反映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

表1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的品牌收益前20位

表1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收益排名前20位的品牌。“吴裕泰”是唯一一个品牌收益达到上亿元的品牌,较品牌收益排在第二位的“宁红”高出了2401.75万元。

从近3年连续参与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图5)可见,平均品牌收益获得了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1761.55万元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2035.74万元,年增长率也从2020-2021年的5.70%上升至2021-2022年的9.34%。同时,该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中位值从2020年的1235.35万元上升至2022年的1377.95万元,年增长率从2020-2021年的0.73%提升至2021-2022年的10.73%。可见,这122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整体的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增幅也在加大。

图5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收益年度比较

对比以上122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图6),除了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它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均超过了上年的增长率。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最明显,达4.56个百分点;其次是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提升3.41和2.67个百分点。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较上年下降3.75个百分点。

图6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

进一步对比图6和图3可见,县市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和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其平均品牌收益下降幅度比平均品牌价值下降幅度小。

综上多组数据可见,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整体在持续升高,上升速度稳中有进,且以非龙头企业的上升速度最为明显。与此同时,122个连续3年持续获评品牌中,不同类别的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表现不同,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且依然有较多品牌的品牌收益处于低位徘徊。

1.3品牌忠诚度因子:市场价格略有波动,品牌价值位于前列的品牌价格较稳定

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测算,侧重于一个品牌能否在相对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表现越平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越高。根据模型,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因此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大小与近3年各品牌的市场零售价的稳定性有关。

表2近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变化比较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07,较上一年下降了0.66%。由表2可见,品牌忠诚度因子大于0.90的品牌有134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65.37%,略低于2021年0.34个百分点,较2020年低了8.46个百分点。此外,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的品牌有22个(其中2个品牌的忠诚度因子低于0.60),较2021年增加了10个。该22个品牌有5个来自广西,说明来自广西的获评品牌过去3年对产品价格调整最频繁、调整幅度最大。所有获评的205个品牌中,市场价格在2020-2021年度变化幅度达20%以上的品牌有19个,比上一年减少7个;较上年价格上涨的品牌占61.27%,平均涨幅9.95%;较上年价格下跌的品牌占38.24%,平均跌幅7.76%。数据显示,价格上涨的品牌占比比价格下跌的品牌占比高,且涨幅大。有个别的品牌,因涨幅过大,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了明显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短时间里爆发式上涨还是下跌,都会导致忠诚度因子下降,会影响到消费忠诚。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图7),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0.925下降至2021年的0.919,再降至2022年的0.910。品牌忠诚度因子的中位值则经历2020年(0.950)到2021年(0.930)的下降后,于2022年(0.938)略有回升。2022年的评估数据可见,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78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高于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

以5年数据、3年评估为前提的数据可见,这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经历了下降到回稳的过程。比较这122个品牌过去5年市场销售价格的波动情况可见,2020年有42.6%的品牌出现了价格下跌,平均跌幅7.35%;53.3%的品牌出现价格上涨,平均涨幅11.05%;2021年的情况则有所改观,价格下跌的品牌范围缩小至35.2%,平均跌幅降至6.51%,价格提升的品牌则增加到了63.9%,平均涨幅7.15%,价格提升的品牌比下降的品牌比例高,无论下跌还是上涨,幅度均趋小。

图7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年度比较

图8不同品牌价值区间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变化

按照本次评估的品牌价值大小排序,对连续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进行比较,如图8所示,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的品牌,其3年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38,前50位的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28,前100位品牌的平均值为0.919,整体平均值则是0.918,基本呈向下阶梯状分布。这说明,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稳中有升的价格,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

数据同时显示,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0-2022年间的3年评估显示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变化也更稳定。具体表现为,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在3年内的波动幅度不超过0.009;品牌价值位于前5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波动幅度为0.017;品牌价值位于前100品牌的波动范围则超过了0.017;整体品牌的波动幅度为0.015。可见,品牌价值位于头部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忠诚度相对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品牌市场价格波动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销售价格整体略有波动,并且个体差异较大。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市场价格体系稳定性更强,品牌忠诚度因子也相应更高。

1.4品牌强度: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品牌传播力差异显著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品牌强度五力”加权计算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品牌强度五力”及其3级指标均根据当年度有效评估品牌的横向比较得出。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78.98,较2021年平均值提升0.17;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7.59,较上一年提升0.03,数据说明,品牌强度提升幅度小。本次评估中,东裕茗茶位于“品牌资源力”和“品牌经营力”的首位,新坦洋位于“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的首位,崟露位于“品牌领导力”首位(表3)。

表3 2022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前10位

横向比较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图9)可见,平均品牌经营力最高,为84.09,其次是品牌领导力78.31,其后依次为品牌资源力(78.16)、品牌发展力(76.93)、品牌传播力(76.50)。对比2021年度评估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分值可见,品牌传播力分值下降,且由上一年的第四位下跌至末位,其它四力均较上一年评估有所提升。可见,我国茶叶企业对品牌标准化建设、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组织经营管理等层面较为重视且表现突出,但在品牌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品牌保护、尤其是在品牌传播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9 2022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好感度等3个指标构成。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表现最好的是平均品牌知名度(77.56),其次是平均品牌好感度(77.00),平均品牌认知度得分最低(74.60),但3个指标均未达到80。其中,平均品牌知名度和平均品牌认知度略高于上一年有的75.48和74.22,但好感度较上一年(83.64)显著下降。表4是本次评估品牌好感度排在前10位的品牌,由表可见,品牌好感度在90以上的品牌有且仅有1个,即焕古茶业(91.89),艺福堂、吴裕泰分别以88.91和88.70位列第二和前三。

表4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好感度前10位

根据《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有效评估的126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0.55。这说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的品牌传播力比茶叶企业产品品牌高。结合本次有效评估品牌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经费投入来看,2019、2020、2021年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投入逐年上升,分别为836.91万元、979.32万元和1102.41万元。这说明,我国茶叶企业越来越重视并加大了品牌传播投入,但获得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的正向反应并不显著。

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力的保障,品牌认知度是消费者和品牌深层次关系的基石,品牌好感度是产生品牌忠诚度的前提。本次评估显示3个指标整体平均均未达到80,可见品牌传播效果存在问题。3个指标中,品牌认知度最低。这说明,未来应当着力加深消费认知提升。进一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的品牌传播力及过去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表5),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整体上超过或接近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值。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这3个指标上的平均表现则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相应地,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平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投入(972.88万元),分别为1421.11万元和1170.00万元;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经费投入为539.34万元;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则分别仅为167.73万元和214.33万元。

深入比较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传播经费与其实际销售总额的比例可见,过去3年,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传播经费占实际销售总额比为6.97%,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5.08%,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40%,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5%,非龙头企业则是6.63%。以上数据可见,一方面,传播经费绝对值投入的多少和传播力大小有较密切的关系,类别越高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在品牌传播的预算保障方面表现越好;另一方面,非龙头企业也相当重视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但其品牌传播经费额度受限于企业整体的营业收入,传播效果未能有较大的呈现。

表5不同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与平均品牌传播经费

从表5可见,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经费投入、实际销售总额占比均是最低的,从总体平均值来看,该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3个品牌传播指标平均值也最低。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55.61%的品牌有有效品牌官网,32.68%的品牌有有效微博账号,80.49%的品牌有有效微信账号,58.05%的品牌有有效短视频(抖音、快手等)账号。“有效”,指品牌相关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真实存在并能正常浏览。数据可见,微信是绝大部分茶叶企业青睐的品牌传播新媒体阵地,其次是短视频。图10可见,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对以上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对各类自媒体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5.00%的品牌建立了有效官方网站,63.89%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博账号,97.22%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信公众号,83.33%的品牌开设有效短视频账号。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9.05%)和有效微信公众号(82.86%)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5.88%)和有效短视频(58.82%)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对新媒体平台的有效使用率较低。

图10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对比

此外,就以上4种类型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范围来看,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平均建有2.44种自媒体,省级和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64种和1.65种,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07种和1.14种。可见,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意识最强,善于利用不同传播媒体,重视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短视频成为绝大多数茶叶企业除微信之外进行品牌传播的首选,说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传播新的流量高地和营销热土。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变化(图11),2020-2022年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经营力稳步上升,平均品牌领导力、平均品牌资源力和平均品牌发展力等3个指标的数值变化不大,平均品牌传播力则出现较大波动。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76.93;2021年上升至79.19并超过平均品牌发展力,在五力中排名第四;2022年,平均品牌传播力又下跌至77.29。

图11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进一步分析以上122个品牌的品牌传播经费,2019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为1199.21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28%;2020年较上一年增加9.28%,达1310.43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43%;2021年继续提升11.54%,达1461.66万元,占比5.34%。虽然传播经费比重相对较稳定,但传播经费额度大幅度提升。

理论上,经费投入提升会对品牌传播力有积极的影响。实际深入分析品牌传播力各项指标发现,该122个品牌除了平均品牌知名度由2020年的75.38持续提升至2022年的78.27,平均品牌认知度和平均品牌好感度在过去3年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其中,平均品牌认知度的波动较小,上下波动范围为0.71;平均品牌好感度波动较大,波动范围达7.48。

有关平均好感度近3年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值为80.59,2021年平均值为85.09,而2022年的平均值仅为77.61。深入观察该122个品牌可见,仅有3个品牌的品牌好感度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上升幅度最高的为焕古茶业(6.98),品牌好感度增长率第一,第二位是蓝天茗茶(0.75),第三位鼎白茶业(0.30)。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好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零售平台的消费者体验评价不高。电商零售平台不仅是一个销售渠道,同时也是传播平台。品牌好感度的普遍下降,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严格把控电商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消费者体验评价,从而有效维护品牌好感度。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品牌传播力的增强,除了要保障传播经费的投入外,更有赖于品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有赖于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三者的平衡、和谐、稳定地发展。因此,品牌传播策略需要具备科学、系统的长期规划,注重对品牌传播效果的精准把控,提高对品牌风险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2现象与问题

2.1文旅文创赋能,品牌创新发展

茶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不仅是这个传统产业的根基所在,也是支撑茶产业不断创新、年轻化发展的新引擎。“文创”和“文旅”作为近些年备受市场欢迎的新模式,也成为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实践摸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少传统老字号通过这两种模式使得品牌焕发年轻活力,拓展了新的消费群体;也有不少新进的茶叶企业通过这些形式,在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

在“文创”方面,本次评估新增“茶文创”、“茶器具”两个指标,用于了解各品牌在非茶叶类产品上的占比,从产品角度探究茶叶产业同文创产业的融合情况。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3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文创品类的拓展,占比17.07%;有6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器具的品类拓展,占比31.71%。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一环,正成为近些年品牌多元化展现自身形象、进行品牌传播、触达消费者的途径之一。吴裕泰从包装设计入手,打造四季茶礼盒,并联合著名漫画家李滨声老先生创作“四季饮茶图”;艺福堂联合动漫IP艺术家南孔徐明团队推出了“茶小艺”和“茶小福”两个IP形象,并在微信端同步上架了同款表情包。对于茶叶品牌来说,文创产品植根于文化,从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强的体验感,是实现品牌年轻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文创产业外,“茶旅融合”也成为近些年企业大力拓展的方向。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地理文化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茶文旅活动。浙江益龙芳打造以“开化龙顶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园,开发精品茶旅民宿;江西宁红打造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宁红茶文化园,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不同品类的馆藏,展现了中国徽文化和徽州茶文化悠久的历史。通过茶旅赋能,茶叶企业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实现具有创意的茶文化展示和深度体验,从而促进茶叶消费,提升茶的影响力。

2.2突破产业限制,衍生品成新潮

长久以来,茶叶的低附加值都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茶叶种植到采摘、加工,始终无法摆脱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导致茶叶价值难以提升。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市场模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升、数字科技的进步,茶食品饮料、茶日用护肤品等产品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公众对茶叶的固有认知,更颠覆了茶产业处在第一产业的传统。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42个企业产品品牌对茶健康衍生品进行了布局,其中,不乏有百年老品牌和新锐品牌,如吴裕泰、华国茗人,艺福堂、东裕茗茶等。其中,新安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致力于茶叶种植、选品、拼配、植物萃取等技术创新领域,已研发出新安源有机冬茶、新安源有机冬茶营养含片、冬茶啤酒等专利衍生品。吴裕泰的茶冰激凌和茶含片,华和的桑叶绿茶挂面和面膜,八百秀才的红茶麻花和红茶锅巴,东裕茗茶的茶多酚、儿茶素等产品,均已成为企业注册在列的售卖商品。

茶叶精深加工是挖掘茶叶消费潜力、提升茶叶附加值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在需求增长缓慢、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品牌通过布局茶衍生品,也能够缓解茶叶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实现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品牌效益的逐步提升。由于茶叶本身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通过茶叶精加工、茶叶深加工、茶产品功能拓展,茶衍生品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带去广阔的提升空间。

2.3重视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兴茶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带动茶产业欣欣向荣发展。在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兴农”、“科技兴茶”思想的引领下,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秉承着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对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断提高,经营理念发生明显转变。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其2019年的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平均为498.64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2.39%;2020年,该项投入为543.3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48%;2021年,该项投入达到628.41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升至2.60%。

考虑到头部企业产品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使得平均数不能客观反映整体情况,本次评估对中位值也进行了对应分析:品牌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连续3年增加,中位值由2019年的160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35万元,占当年企业年度所有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也从1.65%逐年上升至2.24%。数据表明,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无论是投入总额还是占销售比重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配备自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高达64.39%。

在“三茶”统筹发展、科技兴茶的时代背景下,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作为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抓手,改变茶企以往普遍存在的重生产轻研发的状况。通过联合专业研发团队,围绕科技创新,用科技手段赋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我国茶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指日可待。

2.4出口溢价提升,外贸稳中提质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一直承担着对外交往和文化沟通的角色。随着茶产业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肩负起“茶叙外交”“茶文化外交”的重任。近些年,中国茶在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场合不断亮相,积极地塑造、传播中国茶品牌的形象。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中国茶快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兼具实力和内涵的中国元素。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73个品牌的产品出口海外,出口的海外国家及地区涵盖全球七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高于非出口品牌,分别为2340.44万元和1286.47万元。

比较本次有效评估的出口品牌,2019年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4.82亿元和6.71万t,2020年的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1.03亿元和5.80万t,2021年分别为22.52亿元和5.68万t。数据表明,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出口销售总量连续3年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在经历了2020年的低谷后,在2021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从茶叶出口销售单价来看,2021年的平均茶叶出口销售单价为40.87万元/t,不仅较2020年实现了正增长,且超过了2019年40.12万元/t的水平。综合比较总额和单价可见,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出口价格上升,品牌效应较之前获得明显提高。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国茶的形象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更广的传播和更大的认可。依靠品牌力量的推动,出口茶叶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虽然疫情等外部因素使得茶叶生产难度加大、出口成本提高,但中国茶叶品牌已然在挑战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努力保持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做好“中国茶品牌”的工作,将“优质茶”“品牌茶”作为更高发展战略,构建茶叶贸易新格局。

2.5发挥地缘优势,地理标志背书

在《2015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课题组曾就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是否基于地缘优势提出地缘品牌和非地缘品牌的“中国茶产业品牌新生态结构”。地缘品牌主要基于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等地缘优势,打造一系列的品种独特、品质独特、工艺独特、文化独特的产地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联盟与集聚,从而形成品牌整合力。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共计181个企业产品品牌已获得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比例高达88.28%。本次企业产品品牌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情况。“一对一”,指1个品牌获得1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宁红(修水宁红茶)、新坦洋(坦洋工夫)在内的152个品牌;“一对多”,指1个品牌获得2个及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凤(凤庆滇红茶和普洱茶)、谢裕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在内的29个品牌。通过比较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可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分别达到2.77亿元和1672.37万元,均高于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2.06亿元和平均品牌收益1318.47万元。

结合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的结果,“普洱茶”品牌价值为78.06亿元,位列有效评估品牌的第二位。以“普洱茶”为母品牌的“凤”“下关沱茶”“六大茶山”和“陈升号”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均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的前40位。而“安吉白茶”与主产安吉白茶的企业产品品牌“宋茗”,在本次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榜中,则分别位列前10和前30位。

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企业产品品牌比例高,说明这些企业产品品牌属于地缘优势品牌,并因其品质程度达到了区域公用品牌的相关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对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区域公用品牌集聚影响力等地缘优势的重视程度。获得区域公用品牌背书,为企业产品品牌的声誉打造和品质形象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当母子品牌相互协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带来双品牌综合实力的共同提升。

2.6茶叶电子商务,助力产品销售

在新冠疫情爆发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电子商务为茶叶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浪潮影响了现有的行业格局,企业产品品牌的形象塑造、品牌传播、未来发展,都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少新老品牌通过直播获得成效可观的助力转化,拉新价值和沉淀潜客能力尤为突出。而电商平台也加速了茶叶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茶叶品饮的普及化。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173个品牌在天猫、淘宝或京东3个主流电商平台布局,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产品在售。历年评估数据可见,2019年,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37.44亿元和1.72万t;2020年分别为47.61亿元和2.08万t;2021年分别为54.51亿元和2.55万t。数据表明,近3年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进一步比较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的变化趋势(图12),2019年,电商销售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83.8t和12t;2020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提高至101.6t和15t,涨幅分别达21.24%和25.00%;2021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继续提高至124.4t和21.6t,涨幅分别达22.44%和44.00%。反观电商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2019年两者分别为1826.5万元和547万元;2020年两者分别为2322.4万元和650万元,涨幅分别达27.15%和18.83%;2021年两者分别为2659.2万元和800万元,涨幅分别为14.50%和23.08%。可见,销售额的涨幅整体上较销售量的涨幅低。

图12 2022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电商销售总量和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比较

电商平台是疫情以及数字化背景下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数据反映,我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对茶产业销售的增长贡献较大。同时,通过比较中位值和平均值可以发现,头部企业的增效比中尾部企业更为明显,中国茶叶电商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电商平台作为如今品牌连接消费者的重要触点,更应用心维护和经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播,增强电商平台对品牌的溢价能力。

2.7借数字化东风,茶企转型升级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这与近年来全国多地的茶叶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关系。数字化已经运用到茶业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生产环节以及传播、流通等销售环节,在提升茶叶质量、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本次品牌经营力排名前10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2年平均品牌收益(3391.71万元)是获评的所有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1630.94万元)的2倍多。

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茶厂内,从鲜叶摊青、杀青到自动烘干,生产线完成了从靠人工控制向自动控制转变,茶叶加工全程实现智能化、连续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作为浙江省首个“5G+智慧茶园”,在大量精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下,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制茶效率和茶叶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在狮峰山顶的3.3hm2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应用最新的5G+AI+IoT技术,在茶园中安装了360度探查的高清云台摄像机、气象站等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对茶叶长势的实时管理,并收集天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为茶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这些数据,企业成功实现对茶叶有针对性的施肥和灌溉。同时,通通过分析茶芽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精准把握采摘时机。

此外,在极端天气频发、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也能为茶叶产销提供科学依据和牢固保障。目前,全国多地茶产区已在茶园茶山上推行、建设气象观测站点,监测茶园周边的温度、湿度、光照、有效辐射、降雨量等数据,为茶农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参考。浙江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15d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在福鼎市气象局牵头建立的11座智慧茶园立体气象站内,裕荣香等企业根据气象局的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安排工人及时采摘。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品牌正通过专业的气象服务,实现对茶园的科学化管理。

3建议

3.1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差异化的茶企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增进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塑造品牌形象、表达品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茶叶品牌意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品牌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更能扩大产品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行业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茶业品牌发展态势。通过品牌建设,形成了以中茶、湘茶、浙茶、大益、竹叶青、品品香、八马、华祥苑等知名企业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产业集聚。同时本次评估发现,具有区域公用品牌作为背书的企业产品品牌相比非背书品牌,普遍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未来,茶叶企业可以积极协同各地区资源禀赋,融入“品牌集群”模式,即以“中国茶”为中国茶产业的国家形象,并以产地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通过培育茶叶集群品牌,可以形成具有不同资源融合、不同市场针对性的品牌生态结构与品牌方阵。此外,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和企业品牌的实力也是相互的。一方面,区域公用品牌丰富的各类资源滋养了企业产品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自身标准,获得合法、正式的授权。

以“品牌”为抓手,基于集群生态结构进行自身的品牌定位,打造具有特色产品、特色文化内涵的明星茶品,能够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有191个品牌拥有品牌口号,但大多的口号均存在同质化问题。未来,茶叶企业要从品种研发、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各个环节,创造品牌的差异化。在越来越同质化的产业体系中脱颖而出,才能赢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品牌影响力,产生更多的品牌溢价可能性。

3.2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实现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齐增

在设计创意好品牌故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传播品牌故事,也成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关键。中国茶企是农产品企业中最具有品牌意识的企业,中国茶的品牌文化基础、品牌设计传播能力都是农产品品牌中的佼佼者。然而本次评估发现,相比于其他产业的产品,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仍然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品牌运维与传播策略。

在传播经费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却未获得明显提升。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茶叶企业应对症下药,针对“品牌传播力”3个不同的指标分别采取措施,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在知名度方面,需要在品牌的暴露平台下功夫,通过提升品牌暴露的高度和广度来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构建以品牌官网、微博、微信、抖音等为核心的品牌新媒体传播矩阵,同时加大在权威户外媒体和大众媒体上的内容投放。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高铁等具备独特属性的媒介,都适合为品牌背书。在认知度方面,增加品牌暴露频次以达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深入认知。本次评估中,各级茶叶龙头企业对新媒体的使用频度呈现显著差异。企业应充分利用各大平台,做到持续、定期的原创性内容输出。企业向消费者高效率传输企业优质信息的过程中,能稳定形成和消费者间的情感纽带和价值观共鸣。在好感度方面,注重消费者体验诉求,营造产品互动性。在品牌价值和态度主张被消费者充分感知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高互动和强体验,可以吸引和留存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拓展其和品牌接触的场景,共同打造深度的体验。

有效传播路径的构建需要有科学、系统的传播策略引导。企业在持续加大传播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投入产出比,告别粗放式投放。将投放目标细化为覆盖率、到达率、转化率等指标,实现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

3.3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实现企业效能的全面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均以手工作业为特征,因此,出现了生产效率低、产能低、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效能低等问题。如今,茶叶企业可以在传承传统技艺、保持其独特品种、品质、工艺价值的同时,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现代化程度,提高品质标准、实现精细化生产与营销。

以益龙芳为例,该品牌不仅追根溯源,发扬非遗龙顶茶制作技艺,也致力于延伸现代化茶产业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透明茶园标准化体系建设。“益龙芳”透明茶园,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通过视频监控、智慧管理系统、防伪溯源系统等方式对茶园进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实现全程监管、溯源和智慧展示等功能。“益龙芳”透明茶园已经成为智慧茶生活的试验区、体验区和示范区,树立起了行业新标杆。这里不仅是茶园、茶叶基地,也是了解传统茶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开化传统茶产业与现代热点产业的绝佳结合。

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茶叶企业实现品牌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品牌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只有将自身品牌特质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使企业品牌呈现智能化品质和数字化形象,才能延续生命力。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产品、内容、渠道等方面发力。如在产品方面,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精准洞察市场变化,进行及时的产品规划设计、更新迭代,以贴合消费者需求;在内容方面,内容为品牌与消费者搭建了有效的沟通与传播桥梁。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地洞察消费者情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诉求,从消费者角度打造精品深度内容;在渠道方面,随着消费者在线上的触点增多,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全渠道布局,为消费者提供线下线上一致的服务体验,和消费者进行全时段、多场景的互动,实现品牌价值转化。

3.4借助企业组织化创新,加强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协同作用

中国茶叶产业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的庞大体系,而文化、科技、标准化等要素又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作用。茶叶企业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的核心,通过组织化创新,能帮助打通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卡点堵点,加强协同作用,形成产业内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和协同共生的机制。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组织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外部组织创新,即与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协会协同。依托平台背书能提升品牌价值。因此,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对其品牌的授权,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获得茶产业协会的政策支持。同时,整合品牌资源形成集群效应,获得更持久的品牌效应。

其二,是企业组织创新,即形成内部品牌生态结构及其品牌运营体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经营力,建构一个较为完备、扎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商业体系,对于营造一个有秩序、有活力、有品牌、有未来发展的茶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是产业链创新,包括三产融合、茶旅融合、产品衍生等。本次评估发现,不同企业对产业链创新都有所涉及。未来,企业可以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从不同角度继续探索创新,拓展产业范围、增加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多向延伸。

其四,是与社区协同,建立区域政府、茶农之间的创新组织,如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茶村+茶农的模式等。未来,企业品牌应更多培育相关模式,实现专业化分工,最大化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健全交易市场体系,实现良性即时互动,合力推动茶产业振兴。

其五,是与社会组织的组织化协同创新,包括同科研单位、高校、媒体部门等主体相互协同。企业可与专业团队协作,获取外部可得资源,实现共创双赢。如,对于目前尚无能力开展自主研发的茶叶企业,可委托科研院校,以共建产学研用试点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合作。

3.5以“三茶”统筹为基础,推动品牌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

“三茶”统筹发展,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茶叶企业首先要注重“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融合、统筹发展。茶产业具有超越其它品类的文化属性,因此,加大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要融合统筹茶文化,提高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如此,才能获得品牌的价值提升,充分溢价。通过强调“统筹”的发展思路,融合文化、产业、科技三者的力量,对茶产业及茶企业的“品牌化、数字化、组织化”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未来,以“三茶统筹”为基础,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三化”方面仍大有发展空间。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不乏艺福堂等以“品牌力”优势见长的品牌,也不乏更香有机茶等以“数字力”见长的品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应审视自身优劣势,在充分发挥长处时,也要注意各要素间的融合,发挥联动协作的最优效益。例如,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提升,针对加工工艺开展研究,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使其更具品牌基础。

此外,未来,茶叶企业对“品牌化”的战略模式、策略选择、工具利用,在“数字化”的技术参与、展现方式,在“组织化”的创新模式、生态结构等方面,都应当开展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之前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只是数字化平台应用的初步探索,随着数字化的持续深入,数字新动能将加快形成,茶叶企业应当加速品牌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以达到互动发展。目前,中国茶叶企业的数字化能力仍然较弱,可以充分学习国内其他行业的头部公司和国际著名茶叶企业品牌,在构建个性化品牌的同时,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与消费者达到更高效顺畅、准确精细的沟通。这是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未来的品牌经营、产品销售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大、普遍规模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以其文化价值见长,形成了消费忠诚,但需要解决品牌年轻化、品牌数字化问题;新近产生的品牌,以其资本及其新锐形象、产品包装、网络营销等吸引人,但产品的革命性变化尚待科技的深入参与;大部分品牌,规模小、影响力较弱、手工作业带来的小众化特征显著,如何找到适度规模、精准消费者、增加投入产出比等是关键,因此,作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有其共性竞争背景、共性产业趋势,但每一个品牌都有其属于自身独有的优势需要去凸显、传播,有其独有的短板需要去弥补、变通、提升。品牌价值的提升、品牌收益的获得,基于一个品牌的强度。希望未来,每一个中国茶叶产品品牌都能够加大品牌强度建设,获得更有效的品牌忠诚,以强势、独特的品牌存世,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文发表于《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

执笔人:胡晓云、黄桑若、刘晓宇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

课题顾问:鲁成银、黄祖辉、钱文荣

专家组成员:江用文、鲁成银、王岳飞、屠幼英、陈永昊、胡晓云、孙状云

课题负责人:胡晓云

课题组成员:魏春丽、翁蔚、黄桑若、刘晓宇、方诗琪、陈韬略、李闯、施金敏、金成沄、朱振昱、徐凯、李姝燕、李乔玉

附: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100位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