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知识的书

找到约665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干仓更好?你还在困惑于干湿仓的争议吗?

干仓和湿仓这组概念在普洱茶圈里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前端市场始终是一个有热度的话题。

这组的概念从何而来?又有何意义?干仓是不是比湿仓好?

今天就把干湿仓的本质说透。


1


干仓与湿仓概念的形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概念的由来。


喝普洱茶是香港人的传统。2000年之前,大陆还没有形成普洱茶的市场氛围。在香港的茶叶市场里,大家都偏爱醇厚的红汤茶。



香港人喝茶更看重仓储,喝茶讲究哪个仓存出来的。云南的新茶刚买来,要进仓存几年,等醇化之后再开仓售卖。


入仓醇化的周期有长短快慢。有些仓存一年就能出仓,有些仓的醇化时间则长达数年。这与仓储中的茶叶含水量有很大关系。


含水量越多,熟化得就越快。


一般认为不急功近利,在自然条件下缓慢熟化出来的茶才好。


从这个层面来说,「干仓」、「湿仓」的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显然「干仓」更好,因为比「湿仓」转化慢。


不过,著名茶人邹家驹认为,「干仓」和「湿仓」的概念,其实是有些商家为了踩「湿仓」来捧「干仓」,帮助推销产生的概念。


问题的玄机在于,干湿的界限在哪里?还是说存茶越干越好?



2


干仓真的比湿仓好吗?


我们平常说的「干仓」,是指茶品熟化后放置的相对干燥的周转仓。
许多普洱茶书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唯干是好,唯干为荣,干就根红苗正,从头干到尾,简直把「干仓」捧上天。
——选自 邹家驹《干仓「砸」湿仓》


邹家驹认为,「干仓」更好,是一个误区。后发酵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水的参与

一味追求所谓的「干仓」,将茶叶置于极其干燥的环境中,隔绝了微生物和水分,不会有什么转化效果。所以过度强调「干仓」就有误导作用。

因为存茶,一定需要后发酵,一定需要微生物,绝对不是越干燥越好。


而所谓「湿仓」的问题,则仅限于茶叶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杂菌大量爆发。有一定仓储知识后即可避免。



3


茶叶最适合的仓储环境


从干湿仓之间的界限这条路往前推进,我们能发现什么?


我们发现在仓储中,将茶叶含水量维持在10%左右,保持小环境的稳定,可以维持最有效的后发酵。


一般来说,当茶叶含水量低于7%的时候,微生物几乎没有生长,后发酵停滞;含水量高于14%的时候,微生物爆发,杂菌大量产生,俗称发霉。


此外,茶叶中的含糖量也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一些影响。含糖量高的茶容易长菌。


但是,当存茶人有了茶叶含水量有效微生物的概念时,「干仓」、「湿仓」这样的表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了。



4


遇到「湿仓茶」怎么办?


茶叶如果在含水量高于14%的环境中储存,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各种杂菌,出现腐败味、泥土味,还会出现卡喉的情况。


这对大多数品饮者来说,都很难接受。那遇到这种茶怎么办?


以往的商家一般会把这样的茶放在干燥、通风处,将杂味去除或减淡,就是所谓「退仓」


「退仓」做得比较干净的茶,茶里没有了活体的杂菌,马马虎虎还能喝。


但「湿仓茶」毕竟在仓储的过程中长过不少杂菌,这些杂菌会空耗茶叶中的有效物质,造成了一定的浪费。使得这个茶叶再也达不到它原本可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负担得起的喝茶人,这样的茶也可酌情放弃。


5


观念背景阅读:杨凯老师说


「干仓」、「湿仓」的问题最早出现于港台、广东一带。


由于气候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地方不太适合喝生茶,也不太认可喝生茶,更喜欢喝有老味、旧味的茶。


这时候他们就会将茶叶快速做旧,也就是放仓库转化。仓储环境一般都比较潮湿。


一方面,一些茶商为了使普洱生茶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化,会大幅度提高环境湿度;另一方面则与成本有关:茶叶往楼上存放,仓储成本也很高,所以一般都放置于更潮湿的楼下。


大概在2004年,普洱茶在云南成为热门之后,人们也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云南属于高原地区,气候普遍干燥,没那么闷热,湿度也小很多。对比之下就会将港台的仓储方法称作「湿仓」。


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周红杰与艾田发表论文《「湿仓」普洱茶及其鉴别方法》,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干湿仓的概念。而后,干湿仓的话题也逐渐兴起,被人们广泛讨论。


从那之后,人们就开始尝试各种的仓储类型。


比如海仓,将茶叶放到一艘船上在海里飘;比如沙漠仓,有人尝试在极端干燥的沙漠上仓储;还有传统港仓和香港干仓、云南的纯干仓等。


纯干仓就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纯干仓是个伪概念,假如纯干仓意味着没有湿度,那么其实茶叶是无法转化的,普洱茶的转化是一定要有水份的参与。


也有茶客偏爱干仓的茶叶,在极其干燥,高温低湿的环境中存茶。


还存在一些技术仓:通过科学精准的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在半干半湿的环境下快速转换。



目前仓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同地区的茶商们也在仓储上面下功夫。仓库要怎么做,大家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在云南,包括临沧的仓,元江的仓,版纳的仓,乃至昆明的仓,不同地方的仓储都有自己的特点。很多茶商也会拿仓储作为自己的卖点,吸引更多的顾客。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盘点2020 这十本茶书值得你拥有!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茶行业既迎来了政策的利好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又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与考验,全国茶人勇敢逆行,执着坚守,无悔付出。这一年,是中国茶行业战斗的一年、难忘的一年,更是开拓创新、拼搏奋进的一年!

2021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也是中国茶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起点之年,岁末年初,为更好的总结过去谋划未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以高度和广度的视角、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联合各相关机构陆续推出系列盘点,欢迎读者互动留言!

本期推出“2020最值得阅读的十大茶书”,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联合茶书网,从2020年出版的200余本茶文化书籍中,根据内容、销量、装帧设计三大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选出十本原创且第一版印刷的高质量茶书,现推荐给大家阅读。

01
《茶道心理学》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吴远之 王雷

定价:45.00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对茶道的本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与阐释,首次在学界将茶道活动分解为“品饮””审美”“开悟”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段,由浅入深地展示了茶道的心理机制。

该书通过历史学与哲学梳理出了全新的茶道概念;通过生理学与化学的相关知识,首次对品饮过程中视觉、味觉和嗅觉的产生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阐释;通过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首次对茶道审美的心理过程进行了详实而系统的分析;通过思维心理学,首次对茶道活动中的“开悟”现象进行了描述与解释;通过心理学、统计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相结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茶道心理学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02
《禅与饮茶的艺术:安然度日的哲学》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威廉·斯科特·威尔逊(WilliamScottWilson)著  傅彦瑶译

定价:56.00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以研究中日传统文化闻名世界的美国学者道破禅茶本质的“100个基本”:日日是好日、一期一会、好事不如无、平常心是道……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安然度日的生活哲学:“每个瞬间都是美好的,每个瞬间都该被重视和细细品味。”“真谛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无须远渡印度或日本去寻找。佛即在我们心里。”

该书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对喜欢茶道历史、东亚哲学的读者而言,是一本小书,一本随身携带的茶事美学经典。非常适合迷途时常常翻阅,校正庸常的生活。且看,且吃茶。

03
《中国茶文化学》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姚国坤

定价:398.00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内容简介:

全书以茶的自然科学属性为起点,从梳理茶之源流开始,寻觅茶文化根脉及发展历程,由此进入茶文化的人文学科坐标系统,使读者得以观察茶文化与生活、风俗、养生之关系,研究茶文化与民生、旅游、艺文之互动融合,剖析茶在哲学、经济、政治、社会中的权重,前瞻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复兴之途,不但为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做了实实在在的铺垫工作,开辟了新的蹊径;而且还为茶文化领域提供了概念清晰、持论有据的基础理论,最终集结成当代中国茶文化传承推广阵容中一部重要的读物。

04
《清香流动:解致璋的茶道美学》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解致璋

定价:45.00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内容简介:

《清香流动》是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的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作者亲自操刀修订,重新精选配图。基于30余年的习茶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以简约雅致的笔触、全面清晰的脉络,谈论茶席的空间布置、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品茶的方法、泡茶的要素、饮茶的流变……数百幅高清彩图聚焦不同时空里的茶席光景,捕捉茶与美的瞬间,搭配诗词禅句,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

书中不只分享与茶相关的实用知识,还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更多借由茶之艺术,探讨生活之美,回归宁静本心,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学习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

05
《茶知识108问》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中国茶叶学会编

定价:9.80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内容简介:

《茶知识108问》从问题设置到成稿,经专家作者反复推敲和修订。书中从茶之源、茶之造、茶之饮、茶之益、茶之藏等五个方面,以问答的形式、通俗简约的语言,解答大众关切的108个茶科普问题。同时,可以装进口袋的大小又十分便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轻松阅读,是一本了解茶叶知识的随身基础科普读物。

06
《武夷岩茶百问百答》

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郁榕主编  周译副主编

定价:128.00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简介:

《武夷岩茶百问百答》全书按篇章结构分为山场篇、品种篇、技艺篇、品鉴篇、释疑篇五大部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岩茶的历史、种类、特性与制作、茶俗文化,介绍了岩茶的基本知识、品饮、冲泡及贮藏方法。

该书以词条式的问答方式,解答岩茶知识。词条设计严谨、简洁、目的性强;回答问题详细、易于理解。让读者从简便的词条中,一本到位、简单明了地查到自己想要的岩茶知识。

07
《帝国茶园:茶的印度史》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龙新著

定价:69.80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内容简介:

作者查阅和研究了180多年以来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殖民政府官员、英国茶叶种植者等亲历者的早期英文文献、报刊杂志等历史资料,考证了1800多个地名、人物、机构、专业术语,记述了540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及其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本纪实性的历史参考书。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英国、印度茶产业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大英帝国在中国的邻国创立帝国茶园的兴衰故事,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千年茶叶历史,经历过坎坷沧桑的伟大民族来说,意义深远。

08
《少儿茶艺:上下册》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朱海燕  卫艺炜  黄健垚等著

定价:178.00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内容简介:

《少儿茶艺》系列书目分为上、下两册,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结构清晰,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儿读者,设置难易适中、由浅及深的章节内容,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适合长期阅读,陪伴读者成长。

上册介绍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覆盖茶的传说、利用、起源、发展、饮法变革、多元利用、品质特征、茶具演变、茶礼茶俗和创意调饮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兴趣的培养,语言简洁明了,内容精练易懂。

下册介绍茶艺的实操技能和茶文化的诸多成就,覆盖茶艺实操、茶席设计,欣赏与茶相关的诗词曲画、了解名山名水名茶人、体验世界茶俗风采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实操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茶全方位的了解和热爱,使其在茶文化的熏陶下,领略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09
《幸福的红茶时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日]齐藤由美著  黄筱涵译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内容简介:

《幸福的红茶时光》由英国红茶研究专家潜心研究红茶20余年倾力打造,从红茶的种类、产地、风味特征和历史,到茶具的选择、美味红茶的冲泡方法,以及下午茶的茶点搭配、餐桌布置、品茶礼仪,还有红茶相关的趣话,生动有趣地引申出有关于红茶的种种。

该书还公开红茶的制作过程,原味红茶、奶茶、柠檬红茶、冰红茶、红茶甜点等在家就能轻松做!还有各种红茶趣话,让你在世界史中找到红茶的身影,感受博大精深的红茶文化。该书丰富的知识点、精美的图文排版,便于阅读、理解、吸收,为初学者开启红茶世界大门。

10
《潮汕工夫茶源流考》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楚生著

定价:100.00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内容简介: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潮汕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楚生历时三年,从历史人文出发,翻阅大量书籍和历史资料,整理、筛选、考证、加工、润色、数易其稿,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甚至精确到一张手绘的细节调整,从最早篇章的20多万字删减至17万字,从数百张照片到现在的一百多张,书中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益求精。

该书共分六章,分别介绍了潮汕工夫茶的特性,资料翔实、数据全面、图片丰富。该书在民俗学、潮学、茶学、区域历史等领域之间游刃有余,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话题进行了无拘无束的思考和深入浅出的表达。

来源:茶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精读丨茶叶江山,一茶一江山

各说各话 By:WinToGo

 

 

 

 

 

 

本期主题:洗茶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处提交您的分享。

 

 

精读笔记第十五期

《茶叶江山——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书名:

 

茶叶江山

作者:

周重林/李乐骏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内容梗概

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一本有关茶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历史,牵扯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

 

 

 

内容亮点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国家与生活

喝茶与爱国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精读笔记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茶叶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国家情怀就在其中。

 

▲ 詹英佩版古六大茶山分布图

 

对于中国、老挝边境上的诸多边民而言,国籍大部分时候只是身份证上的标识。一个卖普洱茶的老挝籍姑娘张天丽,来云南好多年,卖过木材、翡翠、现在又开始卖普洱茶,她的笔记标注过普洱茶的分类、工艺、茶祖、茶山、干仓、湿仓等问题,从这些笔记深入剖析普洱茶文化、起源、国家、生活。

 

 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版本非常之多,考证过程也异常繁杂。詹英佩出版《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后,她所绘制的六大茶山分布图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

另外一个女作家阮殿蓉写的《六大茶山》,那个时候,阮殿蓉以六大茶山命名自己的产品:“易武正山”“倚邦野生饼”“攸乐野生茶”“班章野生茶”,从命名方式来看,她把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合并,这个变化在詹英佩写第二本书《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时,访问的就是新六大茶山。

这些茶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重新“回归到经纬度之中”,被重新确认、传播,以至于单单一副茶山地图,就可以卖到10到20元。文化的疆域伴着茶叶的疆域,最后在商业帝国时代被合二为一,成为茶人聂怀宇口中经常唠叨的“文化经济联合体”。

 

  茶祖是谁?  

 

张天丽准备考茶艺师时的疑惑,茶祖到底是谁?

在云南,“茶祖是谁”成了一个概率事件,答案取决于你遇到谁,碰到当地人,“诸葛亮是茶祖”这个答案的几率要大一些,甚至把布朗族的茶祖叭岩冷都比下去。

叭岩冷是当地人自己的茶祖,但是关于这个高贵冷艳的名字许多人是从苏国文那里才了解到。他那段关于茶祖遗产的诗性描述与独白,打动过许多人:

茶祖临终遗言,我给你们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

要给你们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完。

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2013年11月18日,由王冲霄执导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CCTV开播,
该纪录片团队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茶叶国度,试图通过小小的一片茶叶,把历史于当下,中国与世界贯穿起来。

 

苏国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布朗王子,景迈山茶园的掌灯人。2009年景迈山古茶园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就意味着景迈山古茶园拿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入场券。

事实上,依靠景迈山卫生的布朗族,早就在苏国文的带领下确立了《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规范了古茶园的开发利用。这既是遵从祖辈的遗命,也是保护他们赖以为生的源泉。就像祖先所教导的那样:“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喝茶与爱国  

 

将喝茶与爱国关联起来,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孤例。英国人在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期间,饮用印度茶而不是中国茶,同样被视为一种对王室效忠的爱国表现;等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也号召同胞抵制英国运输来的茶叶——不喝茶就是爱国的表现。

詹英佩在《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订版)前言里提过,清政府为了稳固南疆、安抚夷民,把六大茶山作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六大茶山从冷寥走向繁荣,詹英佩回应了梁秋实在《忆故知》里的发问:“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吗?”她提醒读者:“会种茶而不种茶也难成中国人。”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家国情怀就在其中,不喝茶的中国人也被视为“不爱国”。

 

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

 

曾经一度,网络上就云南普洱茶用老挝茶来做引起了口水战,闹的沸沸扬扬。了解的茶客都知道云南茶用缅甸茶、北越茶以及老挝茶来做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老挝茶与云南茶口感上区别不大,甚至有几个激动的茶客都说,那边产茶的地方,原本就是版纳的,被法国人抢过去了至今没有归还,搞得现在十二版纳都不完整。

清廷的割让领土之举,带来的是思茅被辟为通商口岸,对茶叶出口课税。茶山之利,终落外人之手,中国茶销路遇阻。

直到1937年5月1日,在“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云南作为备选茶区,1938年湖南、湖北等地茶区被日军占领,在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下,中国茶叶云南分公司成立,此后,云南茶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若问云南茶之于中国的价值,倒不如问云南之于中国的价值。要知道,正是在“国将不国”的语境下,“云南要素”才被重新予以重视。

 


▲ 图为1951年中国人保为茶公司云南分公司开具的运输保险费收据,由陈泰敏供图。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因茶而引发的讨论,自晚清以降,从未停息。因为茶在英国和印度的崛起,古老的中国茶丢掉了荣誉的光环,这一事件现在还如肉中刺,撩拨着国人神经。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是茶的籍贯,还是茶人的尊严?

 


▲1940年,时任福建示范厂厂长的张天福,
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木制手推揉茶机,

为了“勿忘国耻”,他将其命名为“九一八式揉茶机”。图为张天福当年与他设计的揉茶机合影照。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英国为了不在茶叶问题上受制于中国,又因为英国本土无法种植茶树,所以他们只能把茶树移到殖民地,而在印度开辟茶园就是英国人普遍理解为一种爱国行动,就像他们倡导饮茶是对王室效忠那样。

但是,要引进中国茶树、茶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中国官方许可,这些植物只能靠偷运引进。后来,英国人根据乌克斯在《茶叶全书》里的梳理,宣布在印度发现本土茶树的消息。然而,这一发现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事实上,西方著作中有关印度人吃茶的记录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阿萨姆地区离云南西北部最近,现今在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的村民有不少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类似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等生活习俗,由此推断阿萨姆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祖的。

英国人一方面成立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偷盗。罗伯特·福琼曾4次来华,盗走茶苗、茶种及制茶技术,到1840年底,阿萨姆茶叶公司发展惊人,1848年开始盈利,1852年开始分红,到了1855年,产量高大58.3万磅。

 


▲图为福琼所绘华人担茶图,茶箱里装的是君眉。

 

印度茶叶实现机械化大生产

 

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制茶机器也开始诞生。而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茶园的扩张。到了1888年,印度茶产品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全面超过中国。也在同年,为了向中国就近倾销茶叶,英军悍然发动第一次青藏战争。战争结果就是,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条约称为哲孟雄)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领事裁判权以及进口货物5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西藏门户洞开,印茶长驱直入。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长期以来,北纬39°及其以北无法种植茶叶,这决定了许多区域只能从南方购买茶叶,这是茶马古道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茶叶的“远征”和渗透,茶的精神属性也慢慢浮现。沿途城镇弥漫着茶香,有着独树一帜的茶生活。南来北往的马帮故事,早已经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传奇。

 

普洱复兴的关键人物

 

制作普洱茶的传统晒青工艺,因为易武的坚持,今天得以恢复并被广泛采用。这件事情,与一个已逝的老乡长张毅有很大关系。

 

▲如今张毅已然离世,但他为普洱复兴所做的事情、所写的文字,依然惠泽后人。图为张毅之孙张建华,他背后的墙上挂的就是张毅生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张毅手中拿着他所做的“易武顺时兴”。栗强供图。

 

一个叫吕礼臻的台湾人在1990年代中期来易武找过张毅,订购一批古茶树,就是这批茶,让海外许多爱好普洱茶的人认识了他,曾经一度凋敝的易武小镇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这是张毅的茶叶疆域,他所认知的普洱茶,从易武小镇出发,被传播到了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接着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奥地利、美国、法国等多国的普洱茶爱好者认识。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为吕礼臻做的这批茶,二十多年后,一泡的价格都飙升到近万元。

张毅写过一本书,叫《易武乡茶叶发展情况》,书中回顾了易武种茶的历史。分别说到了易武的地理环境,易武老茶树群,易武老式茶园的种植及采摘等。张毅访问过老茶商后,总结了8条茶马古道线路,这8条线路是易武茶构筑的茶叶疆域,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世界版图。

 

▲图为张毅总结的8条茶马古道路线

 

不去勐海,敢说自己是茶人?

 

茶叶之于勐海,好比石油之于今天的中东。勐海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边境小城,与缅甸接壤,因茶而繁荣。中国茶界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就座落在这里,也是普洱茶界最大的企业。

许多人也会说,要做茶生意,每年不到勐海走走,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卖茶的。到勐海卖茶是近年的一个行规,不要说大理茶商,就连临沧、普洱的茶商也会把茶叶不惜成本运送到勐海。勐海所辐射的是整个云南茶区,这种辐射力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关,现在的勐海,又重新成为“茶的都市”。

 

▲傣族人被视为世界上最先学会饮茶的民族之一,茶叶被誉为“绿色黄金”,图为19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绘制的傣族人物群像。

 

追寻普洱的传统

 

普洱茶讲究一山一味,因此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茶思路。一个用正山纯料制作普洱茶,比如著名老字号“同庆号”“宋聘号”;二是把各山茶原料打散、拼配,再做成普洱茶。前者一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号级茶为我们追寻普洱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普洱茶能够大热天下的第一驱动力。另外,拼配是茶叶能够市场化最大的传统。拼配只是一个科学概念,来源于英国人掌控下的印度,而非中国。纯料与拼配之争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想介入,只想结束。在品牌力量没有形成是,追求某地与某差的对应关系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百年的“同庆号”茶饼极为罕见,全世界总量可能不到百片。图为1920年以前同庆号所使用的内票:本庄尚在云南,久历百年。

 

沙溪:马帮的往事与近事

 

沙溪是一个很小的小镇,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与北京长城、陕西大秦宝塔、上海欧黑尔·蕾切尔、犹太教堂并列“2002年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沙溪有4条对外通道通向东西南北,分别设有关卡,人们称为“沙溪四卡”。沙溪四通八达,又是山路弯弯中难得的坝子,成为一个热闹的集市似乎有其必然性。

 

▲图为19世纪末路易·德拉波画中的马帮

 

马帮络绎不绝的身影如今已看不到了,但自百年前到现在,外国人对古道的兴趣从未衰减。马帮选择这里,也许真的始自一次偶然的闯入、落脚,但历史告诉我们,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这里就开始青铜冶炼。1980年发掘的鳌峰山青铜文化古墓群证实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遥远到我们必须借助更高级的科技才能还原出它最初的样子。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在藏族人眼中,茶叶是第一等重要的物资。香格里拉藏族古谚语里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过来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大理因为生产和加工茶,触摸到了藏区人民最柔软的地方。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要了解茶马古道,先了解松赞林寺。茶马古道考察队员最先到的庙就是归化寺(也是我们常言的松赞林寺)。他们认为:高山、峡谷、草原、河流、湖泊,点点绝妙;酥油、糌粑、青稞、藏狗、牦牛、虫草、贝母、麝香,自有境界。

 

▲图为云南藏区第一寺——松赞林寺

 

1980年代末,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木霁弘等人在中甸做方言调查时,却意外发现马帮走过的石路,当他们将古道、铁索桥、藏族的印茶习俗、藏传佛教与茶等因素联系起来后,孕育出“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1990年,在木霁弘的倡导下,陈保亚、李旭、徐涌涛和王晓松、李林等青年学者(此即后来所谓“茶马古道六君子”)对滇川藏大三角做了一次文化考察,并六人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文章中,“六君子”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将沿途两千多公里的种种神奇与独特的文化生动的描述出来。抓住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后,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的足迹,重申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图为六君子当年考察茶马古道时留影。木霁弘供图。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在这里,茶叶所缔造的奇迹俯首可拾。茶从茶马古道进入到千家万户,滋润着广大民众日常的饮食、交往、生计以及深藏于内心的信仰,参透到炕上、集市、茶馆、书房以及佛堂的每个角落。



▲图为法国里昂设计师珀朗·瑞吉设计的一款海报,
佛像巨大的头部旁边是一盒云南沱茶,把西藏、佛教信仰与茶引结合得天衣无缝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丹噶尔地处汉藏交汇的咽喉一地,在和平期时是汉藏之间贸易之地。丹噶尔来自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而“东科尔”这地名来源于“东科尔寺”,这里曾是东科尔寺的旧址。对丹噶尔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两次贸易,即清代乾隆年间蒙古族准噶尔部落入藏的两次熬茶布施。丹噶尔是准噶尔人换取入藏物资的贸易地,在这两次贸易中,他们共获得了近20万两白银。也是由于丹噶尔的贸易历史,让丹噶尔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现在我们把由茶的传播、贸易与消费所形成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并以申报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是因为古道见证了华夏大地各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塔尔寺:信仰创造的奇迹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圣地,与事茶有关的物件尚有许多。塔尔寺的大铜锅同时熬茶,能够供应一千多人饮用。乾隆年间,准噶尔人也是两次到塔尔寺熬茶布施。到了1939年,德国党卫军考察团进入西藏也拍下了许多熬茶布施的场面。

 

▲图为鲁沙尔镇名匠王守礼为塔尔寺锻造特大铜锅,直径2.6米、深1.3米。

 

现在,到塔尔寺来的信众,都会自己随身携带茶叶,寺院免费为他们提供开水。如果能躲过那些一路推销纪念品的小贩,坐在这里吃土豆、喝酸奶,看游人如织,也别有滋味。

 

 

《茶叶江山》就如后记中说的,多少情怀尽在茶中一样,这本书说的不仅仅是茶叶的知识,更多的是文化层次的深入了解,让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对茶叶本身、茶文化、茶与国家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书中处处都洋溢着作为一个茶人,特别是中国茶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与其说茶叶是一种饮食,还不如说它是象征着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本文为《茶叶江山》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周重林 中国茶叶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普洱》杂志联合创始人,近年来致力于茶叶知识的研究、普及、传播。代表作有《茶叶江山》《茶叶战争》《茶叶的秘密》。

 

李乐骏喜爱诗歌、美酒、旅行、收藏及一切精致事物的当代茶人,致力于连接生活美学的过去与未来。弘益系文化品牌创始人,工作之余热衷于茶有关的行走、写作。现为云南弘瑞君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茶青年会主席、中华茶馆联盟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找到约65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