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开卷寻“普洱” 书中品“茶韵”

普洱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献茶给武王。唐朝时,唐吏樊绰所著《蛮书》卷七所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这是最早明确记载普洱茶的文献,不过,当时未有“普洱茶”之名。到了元朝,有一地名用少数民族语言曰“步日”或“步耳”,后来写成汉字,称之为“普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此为“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1949年以后,普洱茶又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当今的规模和形态。


古今有关普洱茶的书籍,说多可多,说少可少。说多,是因为在很多关于茶叶的书中都可翻到普洱茶的影子,涉及普洱茶的历史、科普、理论等方方面面;说少,是因为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可谓少之又少,作者仅查阅到肖时英的《我们亲历的云南茶》、邓时海的《普洱茶》、徐凤龙的《普洱溯源》、金刚的《普洱茶典汇》等,屈指可数。本文作者翻查了近百本有关普洱茶的书籍,将从普洱茶之历史篇、科普篇、文学篇三个部分对有关普洱茶的书籍进行一个粗略的收集与整理,书名不会面面俱到,只提几本作者认为有代表性的作为参考,或者说,做一个抛砖引玉,让读者对普洱茶书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旨在让读者从书籍中寻味不一样的普洱茶韵味,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普洱茶之历史篇

普洱茶,作为世界知名的茶饮种类,它的兴起与发展,是众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谈到普洱茶的历史,首先印入脑海的可能是“普洱府”和“茶马古道”。可以这样说,普洱茶将“茶、城、道”三者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书写了一段关于茶的历史长歌。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

在杨凯、刘燕所著的《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一书中,以普洱茶的历史为线轴,依照内容分为清代普洱茶史、现代普洱茶杂录、当代普洱茶断想三个章节,时间跨度从清朝到当今,重点讲述了清代至20世纪末,上下横跨数百年历史的普洱茶领域的方方面面,自成一家。作者以纸质文献为基础,以实地考察和口述实录为辅佐,将枯燥、支离、混乱的文本梳理为清晰的信史,并用照片和采访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使其不失鲜活与真实,引领了普洱茶文化历史领域图书的新气象。

《茶马古道与牵牛花》

凌文锋的《茶马古道与牵牛花》,选取茶马古道同西南地区的文脉化这一主题,主要以滇藏地区自然生态、茶叶贸易与三个地区的文化交流为对象,试图在分析普洱茶等物资的生产、消费、运输、管理过程中,探讨以普洱茶为代表的物资交流带来的历史表征和文化认同,分析茶马古道“历史何以造成了现在”,或者说文脉化给云南等西南地区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

李旭在《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著作中,对因普洱茶而产生的茶马古道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以交互流动往来的“交通线”“通道”或“走廊”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一,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一新。

普洱茶之科技篇

普洱茶以原产地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两大系列,即直接再加工为成品储存陈化的生普洱和以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为成品的熟普洱。无论生普或是熟普,其成品都持续在自然陈化,随着储存年份的增长,后发酵程度不断深化,茶的品质、香气、口感也会不断变化,形成在一定时限内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和风韵。同时,普洱茶是公认的难以搞明白的茶。因长期以来,关于普洱茶的科普知识,如养护与初制知识、生产与制作知识都聚集在云南各地,而大量的销售、收藏与品饮知识却大都在大湾区一带。只有搞懂了品饮、仓储、交易模式等普洱茶的科技知识,才算真正意义上了解了普洱茶。因此,关于普洱茶的科普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


《普洱熟茶教科书》

《普洱熟茶教科书》是一本关于普洱熟茶的教科书、说明书、百科全书,用简单的语言清楚明白地描述了有关普洱熟茶的各种知识。这也是一本每个人都看得懂的普洱熟茶书。此书意欲告诉读者熟茶和生茶的关系是什么?从茶马古道的红汤茶到现代食品发酵工程的熟茶,都经历了什么?熟茶的品鉴与购买和红茶、绿茶有什么不同?作者将带着读者走茶山、跑市场,探寻制茶厂和制茶人,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原产地的第一手图片,让大家从入门到专业,了解关于熟茶的一切。

《普洱茶收藏指南》

周重林的《普洱茶收藏指南》进行了一次打通各环节的尝试,本书作者走访了普洱茶上下游数十位资深人士,许多业界大佬首度开口,涉猎面广,内容精彩纷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收藏级茶书。这本书从专业市场收藏家的角度出发,以普洱茶收藏市场发展为基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叙述了普洱茶收藏要点,不仅涵盖普洱茶品质鉴别、储存干货,还包括专业市场茶商以及收藏家在普洱茶收藏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喜欢普洱茶文化、想学习收藏普洱茶的朋友而言,是一本很好的案头工具书。

《普洱藏茶》

《普洱藏茶》一书是历年来详实完整的普洱茶教科宝典。本书希望能透过传递品茶、识茶、藏茶的正确观念,从生熟、外观、树种、年份、包装与制作方法等,辨识各种不同品项目,如老茶与手作、生普与熟普、乔木茶与台地茶等的判别,到深入茶乡,寻访野生茶树与茶区、茶厂,一步一脚印地引领读者进入普洱茶迷人的世界,并培养正确的藏茶方式与观念,以及如何理想的品饮与冲泡方法等,帮助普洱爱好者和收藏者识别各种不同品项,收藏到自己中意的普洱茶。作者通过自己的收藏和走访,拍摄了大量的高清普洱茶饼图片,以纪录片式的写作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普洱收藏的知识,是一本集人文情怀和实用的茶科普图书。

普洱茶之文学篇

“普洱茶名遍天下”后,古今诗人及文学家,用诗词、小说、随笔等抒发着对普洱茶的情感,赞美着普洱茶对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有益作用,涉及种茶、采茶、制茶、烤茶、品茶、茶艺、茶道等方面内容。比如,普洱茶诗因有其艺术特色而被人们传扬吟唱,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史料研究价值。清化道光《普洱府志》卷之十九艺文志中载有清代诗人吟咏“茶庵鸟道”的诗六首。其一,清代宁洱教谕杨溥七律《茶爬鸟道》诗曰:峙岖道仄乌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一径寒云连石栈,半天清磬隔松扉。螺盘侧髻峰岚合,羊入回肠屐迹稀。扫壁题诗投笔去,马蹄催处送斜晖。

《红楼梦》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亦有对普洱茶的描述——宝玉忙笑道“:妈妈说的是。我每日都睡的早,妈妈每日进来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经睡了。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顽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由此可见,古代时期贵族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及,需要助于消化的饮料。而普洱茶正具有这种特性,于是普洱茶等大叶种茶品逐渐开始深得贵族们的赏识,遂以饮普洱茶为时尚。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云南普洱茶终于在北京城中名声大振,士庶皆为之倾倒。

《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

《大美可追:余秋雨的文化美学》一书中,有专门的一章《普洱茶与生态美学》,称普洱茶也是一种美学,乃是一种纯粹的生态美学,从茶的口感、快感、美感三个阶段细致而又恰当地介绍了普洱茶特有的生态美。书中说:“普洱茶比其他茶种更有效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态系统。她从何处获得渗入之力?得自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因此切莫小看了这么一杯不起眼的普洱茶,它居然是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命系统的磨合点。因此,它的不太美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大美学。这也就是说,普洱茶对人类生命系统的介入,虽然特别有效,却又特别温和。它体现了一种柔性的生态美学。”

《茶人三部曲》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讲述的是绿茶之都杭州,茶人茶商参与华茶的兴衰起落的过程,展示了民族、家庭以及个人命运的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勾画出了近代至当代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但是,书中也多次提到了有关普洱茶的一些内容。比如,“寄客见了说‘:此茶出自云南,名叫普洱沱茶,当年我反袁世凯时到过云南,那里的人都爱喝这个。比起我们这里的龙井,那可是豪放得多了。’”“说是当年三国,孔明带兵七擒孟获到了南糯山。此时兵疲马乏,水土不服……诸葛亮一看不行,就拿自己手里的那条拐杖,插在南糯山的石头寨上,立刻,就生出了一株大茶树来。士兵们采了那茶树叶子煮了喝茶,又能打仗了。从此以后,长那株大茶树的小山,就被叫作孔明山了。孔明山附近的那六座山如今都成了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了。”

作者:于飞 胡雪英 卢磊 李超 子涵  宁洱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普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