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经上品

找到约837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和100个茶老板合作,终于明白中国为啥花2亿多进口印度茶叶了

开玩笑?不可能!

相信很多人看了标题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

中国是茶叶的第一故乡,有4000多年的饮用史。

汉代就有《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朝我们出了个“茶圣”陆羽,他还著有《茶经》流传于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宋朝我们发明了“点茶法”,闻名全世界的日本茶道,也借鉴了“点茶法”。

目前为止中国六大茶类中所有的茶(目前也没有办法统计清楚)的茶名,据不完全统计不止上千种,而市面上常见的茶也有一两百种之多。

虽然世界四大红茶(中国祁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高地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里印度占了俩,但按照品种和产量来说,中国都不至于沦落到要向印度买茶叶吧?

”2019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5月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透露: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5%。

看品种和产量,中国完全没有向印度进口茶叶的必要。

然而,结果可能出乎不少人的意料,2019年,中国共进口茶叶近4.4万吨。其中向印度买了超过1.3万吨茶叶(同比增长28%),花了外汇3124万美元(近2.2亿元人民币)。

要知道,印度红茶是在中国偷来的。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一个叫罗伯特·福均的英国人,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他的计划很成功,不仅把茶树成功引种到印度,还把茶叶从种植到成品的技术都掌握并成功运用到茶叶贸易中。

作为茶叶大国,还大规模进口印度茶叶,某种程度上,啪啪打脸啊。

中国的红茶是不够好?还是产量少?需要向印度进口?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找了很多个合作过的茶老板喝茶聊天。

总结过后发现,一切问题来源于两个字“认知”。

中国人视茶为“道”,老外视茶为“术”

什么是“道”?

中国茶圈认为,茶叶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是有“灵性”的。

同样的茶叶,不同的师傅操刀,做出来的口感不一样。甚至同样的师傅,器具,冲泡方法,只因泡茶的人心情,最终也会影响到茶的口感。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中国传统的产茶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更注重手工作业,并且流传至今还是以纯手工制茶为上品。

拥有纯手工制茶,某种程度上是财富,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什么是“术”?

顾名思义,“术”就是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

老外也爱喝茶,他们定制出一套严谨的生产模式,还有一堆严格的数据来定义茶叶。

农残,重金属的上限是多少,这含量那含量为几何。他们把这个叫做“有机”。

这样一套标准,把中国绝大多数茶叶都拒之门外。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机械化代表着“暴殄天物”,物以稀为贵,上好的茶叶极少人工干预,产量极少,怎么可能让机械给糟蹋了呢?

在老外的标准里,中国这种属于落后的“刀耕火种”式产茶,注定要改革,不然没办法实品牌化。


不同的认知之下,必会走出不同趋势。

2017年,《人民日报》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中国茶叶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知名品牌。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

目前为止中国近7万家茶企,依然干不过一家叫“立顿”的国外品牌。

还有一家号称茶叶中的“爱马仕”—TWGTEA,据说这个品牌仅仅用了8年时间里就风靡了全世界29个国家。而且诞生这个品牌的国家是新加坡,并不产茶。

这个品牌绝大多数门面都开在高档商圈酒店里,特别高大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茶叶店确实显得寒碜了。


中国的茶叶店,大多数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审美不同造成。相对想入门喝茶的小白,TWG这种品牌形象可能会更容易被记住。

即使这样,中国100%的茶企茶商依然瞧不上,说就是很差的料做的茶,根本下不去嘴。

在国外品牌强势宣传之下,国内消费者说到茶,第一反应就是“立顿”这样的品牌。相反国内品牌,消费者很迷糊,根本说不出来。只能说出品种,比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

国内茶圈,更倾向于打造“小而美”的模式,形成了封闭的输出模式,小则小,美只属于极少数茶商。

大环境让绝大多数茶商不敢改革,小富即安的观念让他们继续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小部分茶企尝试迈出这一步,结果差强人意。

中国地域之广阔,六大茶类下至少一两百个品种,国人对茶口味要求繁多,众口难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相比老外,几乎都饮用红茶,打造起品牌来,难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中国茶叶问题,只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缩影,直接反应的是整个中国的商业问题。

打造强大的民族茶企,道阻且长,我们拭目以待。

闲来静处,花间有茶

  花间,是一个好词,让人思绪翩跹。

  当年,远距中原的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富庶无比,又无熊熊燃烧的战火,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乐不思蜀的,是刘阿斗。乐而居蜀的,是那些文人骚客。那一帮吟小令中调的男儿,不知怎的,偏偏沉溺于香软词风,爱上旖旎柔媚的小词,开始旅愁闺苑、合欢离恨的吟唱。他们醉生梦死,信的是“人似鲜花花映人,醉卧花丛君莫笑”,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这是婉约派的风格,绝非关西大汉的秉性,没有血性的刚烈。

  那个叫张泌的中书舍人,身世有些模糊,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那首词:“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燕脂,惹教双翅垂。”这首极其清新的词,让晚唐五代的一个词派,有了香艳的名头。

  花间派词人,吟咏的对象,大多是女子。如阿娇,这位陈姓女子,虽然贵为皇后,却被司马迁认为“太骄”。她的故事,人所皆知。这个叫刘彻的人,4岁时,在远远没有成为汉武大帝之前,金屋里想藏的,就是她——他的表姐。

  女人如花,不知是谁先说出的,比喻贴切、形象。这种说法,应该出自于《诗经》时代。《诗经》中,对女子的比喻,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以玉为喻,以草木为喻,甚至以日月星辰、鸟类为喻。更多的,是以花为喻。娇艳鲜花,极富生命力,以此为喻,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经典,所谓秀色可餐。花有百媚千红,女人风情万种。女人花,摇曳在滚滚红尘中,花香浮动,暗香盈袖。乱花渐欲迷人眼,词人的绮情艳思,汩汩流淌。

  茶,也是个好词。这一生长在南方的嘉木,仅凭薄薄的叶子,就风靡世间,不可一世,风光无限。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是高风雅士的做派。难怪,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乃“精行俭德之人”最爱。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独步千古风流的苏东坡说的。女子与茶,也极其有缘。

  传说,某个冬日,茶商陈古秋与人品茶。陈古秋取出一包茶叶冲泡,茶叶是一位姑娘送他的。茶冲泡好后,盖碗刚一揭开,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在缓缓升腾的热气中,一位美丽姑娘的身影,若隐若现,手捧一束茉莉花。渐渐地,姑娘的身影隐去,变成一团热气,唯有茶香,袅袅不散。这茶,名字好听:报恩仙。为报陈古秋出资葬父之恩,这位姑娘,耗费毕生精力,已辞人世。或许是得到点化,陈古秋将茉莉花加到茶中,制出茉莉花茶,为花茶上品,清香宜人。

  夏日,江南多荷,莲叶何田田。荷有晨开夜合的习性,“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被“宰相词人”晏殊认为“此叶此花真可羡”。水面之上,新荷抽出的枝丫,犹如一支画笔,饱蘸墨彩,在花尖上绽放。月色、星光之下,人们划船到水深处,将新茶搁置在新花之中,为的是,熏染一夜清香气,汲大自然之灵气。翌日清晨,早起的人们,将茶取出,捧得一怀清香,在薄薄的轻雾里,惬意而归。

  如此场景,在《浮生六记》里也有记载:“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味道尤绝。”

  这样的茶,是与花香一起氤氲的,沈复喜欢。更何况,有佳人在侧。他唯一的感觉,只有沉醉,想来也如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叫芸的陈姓女子,“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兰心蕙质,心思细腻,“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极懂生活之美。

  “闲来诗酒茶相伴,不负此生不负卿。”这位红袖,既会添香,也会奉茶。与其相处,有绵绵相思,有志得意满,更有琴瑟之欢、鱼水之乐。这样的时光,这样的意境,隽永深远,妙不可言。

  他喜欢的,还有静处。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这样描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这样性情的光景,也令人羡煞。

  他喜欢静处,或许是在芸离世之后。欢愉时光,总是短暂。世间总有百般好,终有挥霍殆尽时。少了卿卿我我,少了情投意合,剩下的一人,静处便是回味,更是排遣。这一点,也十分契合诸葛孔明在《诫子书》里的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有时也想,沈复的选择,为什么是“静处”,而不是“清坐”呢?

  “晨兴绝无思,清坐还复佳。夜气不啻存,俗氛殊未来。居然类禅定,正尔悟心斋。明发谢西爽,故山先梦回。”想来,清,这“浊”的对立面,其间大义,一个静字,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清,是透明,无杂色,更无杂念。风在动,即是心在动。连静都做不到,又怎能言及清呢?

  “人,一个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在静谧之中,携优雅之趣,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可以把盏言欢、欢喜对斟,也可以赏花、品茶、论道。这是我们想要的情趣和风景。《红楼梦》中,林黛玉抚琴时,“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这是选择环境之静。“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眺望远方落霞,眼中无物;闭目养神静气,心无旁骛。若静影沉璧,此乐何极!

  文益禅师诗云:“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好一个“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这位法号无相的五代僧人,是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法眼宗僧人参禅时,“一切现成”,是重要“话头”。

  “一切现成”,是活在当下吗?当下众生,终日忙忙碌碌,心间塞满块垒,忙乱无绪,怎会静处?连静的心绪都没有,如何抵达花间有茶的心境?没有幽趣,又如何得享其间乐趣?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任崇喜(河南开封)】

一茶一世界

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凸显茶道的真正意蕴。这样的一壶茶,能将品茶人滋润得兰质蕙心,英气勃发。  

《红楼梦》中,妙玉讥笑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在这里饮茶之道在于品。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态度,一种愉悦,一种情调。茶中有道,不是随意烧壶开水,扔进茶叶那么简单。茶要慢慢地泡,细细地饮,泡出一缕清香,品出一份宁静与安详。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漫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茶之饮者在品赏,以茶品人、品性、品文、品人生、品世道、品家国、品历史,以茶参禅,以茶感悟社会人生,以茶品评历史沧桑,茶水映日月,杯中有乾坤。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泡茶品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茶叶之美,有佳茗似佳人之喻;茶水之美,有琥珀玛瑙之色;茶艺之美,有赏心悦目之心;茶道之美,有天地人和之融;茶缘之美,有人际和谐之意;茶寿之美,有生命哲学之归。通过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煮水、投茶、酌茶等技巧,泡出一壶上品的茶汤。小小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如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洁净中见天然,简朴中见自在,宁静中见真善,叶展叶舒,鲜花一般地争相吐艳,灿烂的笑容次第绽放,幽雅的芳香沁人心脾。待茶叶沉浮慢慢舒缓,闲行若定,又如天外云卷云舒,似是庭前花开花落……

轻啜慢饮,香气清婉,甘甜顿生,产生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感觉;再轻轻酌上一口便觉神清气爽;再慢慢细品,腹中一股祥和气冉冉升起,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无忧世界,平和、宁静、淡然、从容。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描写出了对茶的参透与洞见。

爱茶、品茶,不止为追求一种情调,还为了一种美德。一位禅师说过:“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香的氤氲,茶水的甘洌,茶叶的温润,都散发着脉脉神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郁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人生其实亦如此,一辈子如很平顺不历经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钟芳(湖南怀化)】

找到约8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