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史 | 太姥岩茶

带您了解拥有百年传承历史的太姥岩茶

茶产山中者为上,曰太姥岩茶。佚名摄

01

太 姥 岩 茶

太姥岩茶是历史名茶,经传统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叶香气和滋味,已有百年传承历史。福鼎卓剑舟先生(1901—1953)在《太姥山全志》中载:“太姥岩茶,邑中随处皆有。茶产山中者为上,曰太姥岩茶。运往欧美,年可三万余箱,每箱约八十市斤。”说明岩茶作为外销茶,在民国时期已打开了欧美市场。

太姥山以花岗石为主,土质富含沙石,岩石风化之后,经垦荒而堆积成茶园,是上好的茶园。太姥山涧、崖壁、石隙等高山茶叶,按陆羽《茶经》中认为是“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土质对茶叶的品质起决定性影响,在沙石土质中生长的茶叶,才是上品,具有香气馥郁,滋味浓甘,岩韵袭人,汤色明净的品质特色。

李步登摄↑

02

岩 茶 产 区

福鼎茶区以太姥山麓为中心,境内地貌呈西北、西南低山丘陵与东南沿海低丘陵两个类型。土壤大部分为微酸性红黄壤。沿海的太姥山及西南低山区中的白琳、磻溪、点头是主要茶产区。岩茶其生长环境在太姥山全境,为高海拔,花岗石地貌。至清末,茶区分布范围广、茶品质高、茶产量大。

海岛摄↑

03

传 统 制 茶

追本溯源,每个历史时期制茶的主要方法都不尽相同,宋代之前用碾法,也用蒸法,南宋之后,则少用蒸法。明代早期,闽中茶叶是以建宁茶作为贡品而风靡天下的,《明史》茶法中说就到有官茶、商茶、贡茶三种形态,史载其制法“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之后,则采用茶芽作为原料精制成茶。

太姥岩茶制作历史可以上溯到明初中期,制茶是用揉、焙,就是说改变过去制法,已开始出现用烘焙法。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明钱塘人,他的《茶疏》说到炒茶之根由是刚刚采摘下来的生茶,是没有什么香气的,茶味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并介绍炒茶的技法:“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右布政使、当时闽派代表性诗人,著有《太姥山志》。他在著作中提及太姥出产佳茗的盛况,当时长溪方圆百里之地家家出产茶叶,以太姥出产的茶叶最为显名。谢肇淛曾向一位制茶僧人求询做茶制法,认为唯有焙者火候极难调控。说到底,后来的焙法是制茶的关键技术。

以上两位都是明代茶论的专家,他们的文论介绍古老的炒茶、焙茶方法,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传统制茶的主要文献和途径。

04

绿 雪 芽

绿雪芽是清中晚期太姥岩茶代表性茶种,见载诸多文献。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在《闽小记》中曾指出:绿雪芽, 太姥山茶名。并在书中收录《闽茶曲》茶诗十首,其中有一首是写绿雪芽:“太姥声高绿雪芽, 洞山新泛海天搓。茗禅过岭全平等, 义酒应教伴义茶。”

我们从《福宁府志·食货·物产》上可以看到“福宁郡治茶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的记载。按光绪版乡土志地理说法“境内山曰太姥,中多灵草,有茶名绿芽,味极甘美”,是对早期特色岩茶的最好说明。志中有明确记录太姥洋、长蛇岭、白箬庵、平岗、叠石庵等处住有山民十多户人家,结茅为居,种茶为业,是太姥岩茶的最早继承者。

今天人们到太姥山一片瓦,还可以看到仅存一株的绿雪芽生长其间,几方巨大花岗岩石相互错落,欹侧叠加,留出一个洞口,经霜风雨露分化的岩石沙粒,撒满窠底。

05

历 史 发 展

海岛摄↑

岩茶制作技艺是民间制茶师、茶人、茶农根据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创造岩茶的半发酵独特制茶工艺。到清末民国这一段时间,福鼎与全省、外省茶界交流频繁,吸收了外地制茶方法,不断创新本地的红茶、白茶、绿茶,乌龙包括太姥岩茶。

这时期福建的茶业背景,根据《清史稿》茶法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福州从外国购入制茶机器,聘请熟练机器制茶师进行教授,产量大幅度增加,茶叶往欧洲销路,一时畅旺。到了民国二十九年(1940),福鼎茶号发展到三十二家、合作社一家。据统计,仅协益茶号生产有乌龙茶300箱。

蒋周生摄↑

民国时期,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薪火日盛,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由最初的脚揉手捻,发展为采摘、初制、精制三大部分。其中初制含晒青、揉捻、烘干共十多道工序;精制部分含筛分、烘焙、包装等六道工序。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焙火是茶人的独门功夫,要掌握初焙、复焙和补焙三个环节。岩茶讲究火功,对焙火的理解和掌握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优秀茶人的主要标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鼎恢复生产太姥绿雪芽茶,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品质特优。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同期,曾引进乌龙茶制法,形成完整的初制工序:鲜叶———凉青———晒青———摇青———妙青———揉捻———烘焙———足火。具体流程是,讲究采二三叶嫩梢鲜叶为原料,薄摊于水筛,以弱日光凉青。经摇青,叶张青气退,叶面凸起成黄绿,失水达40%,即可炒青。趁热揉捻,挤出汁水将茶叶卷成条,并进行解块初焙,火温110—120℃。复焙温度降下稍低至90—100℃。经包揉,最后用文火慢烤,至茶梗手折脆断,气味清纯成茶。

福鼎业界茶人认为,传统制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茶叶发生一系列变化过程。做茶就是靠工夫手艺,这里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决定了每一款的品质。我们研究成茶的外部条件,发挥本土资源优势,选择认真、精准做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加重视历史名茶品牌建设和茶产业发展。

太姥岩茶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茶因山名,山因茶而秀。岩茶制作技艺展现了早期茶人的工夫和才智,蕴含独具特色的制茶非物质文化。今天看来,太姥岩茶对于补充茶叶品类,探究地方茶业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