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的功用茶经

找到约22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梧州六堡茶的生产交易与良俗建构

六堡茶生产与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民俗经济。六堡镇茶农的面子维护,主要是缘于生计维系。从个体面子建构到群体面子的维护,形成了区域口碑和地域文化符号。面子的建构过程,主要通过口头叙事与行为实践,强调言语与行为一致,实现面子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六堡茶原产地、原种与传统工艺追求的“三原”叙事与实践,形成了良好的生产习俗。为了生计的面子建构过程引发茶农自觉的生产伦理追求,伴生的是公序良俗的建立,是经济民俗中的伦理生成路径。诚信良俗是传统民俗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保障。

01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成为被关注的议题始于19世纪末,首先由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提及,他在著作中提炼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中面子被放置首要位置论及。他认为:“一旦我们正确理解了‘面子’的润滑作用,就等于是得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这把锁。”在他的著作中,中国人的“面子”是“做戏”,是追求形式,是一种负面的性格,爱“面子”是丑陋中国人的第一条罪状。

20世纪40年代后,有一批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人面子问题的学理研究。最早从社会学视角对中国人“面子”进行阐释的,是早期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她指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台湾社会心理学家黄光国认为“个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基本承续胡先缙的观点。

香港心理学家何友晖在《美国社会学刊》上发表的《论“脸面观”》一文中指出,他并不完全认同面子是权威、行为准则、品格、社会地位、尊严、荣誉以及声望。他认为:“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会交往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respectabilityand/ordeference)。”翟学伟教授认为:“面子是个体对做出的脸的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判定及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从前辈学人输出的观点来看,“面子”基本属于伦理与地位的价值追求。

以往研究通常关注个体面子问题鲜少关注群体面子。研究内容上会倾向于分析面子在人际互动中的文化力学关系,或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面子的社会功用,归于想要拥有声誉,提升社会地位,得到他者认同,这触及的依旧是面子的表象。过去的面子研究很少涉及到面子与生计和生存的密切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面子问题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


六堡茶经营是广西梧州地区长期形成的一种民俗经济。该地区的茶农十分重视面子问题。在六堡茶区,面子的建构与维护,为的就是维持良好生计。茶农个体的面子追求整体上形成了六堡茶群体面子,形成了地方符号。追求面子形成的规矩,结果把一种公序良俗建了起来,它会成为地方不成文的“法”,成为民俗经济的保障,从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的民俗习惯。

基于田野调查发现,本文通过个体面子的建构到群体面子的形成,剖析其建构路径及其文化架构,进而揭示茶农追求面子背后的行为逻辑,并思考传统民俗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力量问题。

02个体面子到群体面子

面子建构,个体面子只是起点,群体面子的形成将是最后的理想结果。个体面子的建构会促成群体面子的形成,一旦形成,个体面子要为群体面子服务,不容动摇或者威胁到群体的利益。

六堡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是传统六堡茶原产地。历史上六堡这片区域,汉初时期属于广信县,到了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改称苍梧县,自此这片区域一直隶属苍梧县管辖。清朝时期设乡建制,乡下设堡、闸、洲、甲,当时的六堡隶属多贤乡,乡辖六个堡,六堡地区被划为第六堡,“六堡”因此得名。在民国廿一年以前,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清朝旧制。次年,设区建制,六堡第一次出现乡一级机构,隶属夏郢区,沿用至解放初期。建国后,曾以区、社、乡建制,但都仍称作六堡。1984年11月,因行政区划,机构重置,定名为六堡乡。直到1993年11月全县改乡为镇,六堡乡更名为六堡镇。六堡茶以地名命名,是六堡的土特产,也是地方民俗的物质载体,以此衍生的经济行为,便是民俗经济。

本人在此开展过四段田野调查,最长一次长达五个多月,经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获得了一手资料。在六堡这个乡土社会中,面子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老百姓深谙其道。其约定俗成,不言自明地融通在茶农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面子持有者会通过语言与行为呈现自我,维系面子的生命力。

面子的获得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自我努力和他者认同。茶农争取面子时,在制茶方面始终要采用原工艺和原产地的原种鲜叶,做到货真价实。在六堡,制茶技艺的代表性人物是非遗传承人。目前区级及其以上传承人基本都有茶厂或者成立茶叶合作社。他们不仅成为地方茶叶生产与输出的重要力量,生产空间更是成为文化互动空间和普通茶农茶叶的流入地。谈及非遗传承人时,大多数老百姓都会跟我提到H。关于H的地方性评价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信誉好、人品好、平易近人、有责任心的茶人”。村民慧姐说:“他是可以算得上传承人的,听说祖上就开始做茶生意。他人也很好,现在有自己的茶园,也有自己茶厂。不像一些人买外面便宜的鲜叶做成六堡茶来卖。他的茶叶都是六堡原种茶,是真的在做我们传统六堡茶的。”她的这段讲述提供了诸多讯息。祖上就做茶生意,说明是家传且时间持续性长。为人好,说明人的品性得到认可。有茶园和茶厂,说明种茶制茶成体系。不采购外面鲜叶制茶,说明货真。这些讲述体现了当事人的行为操守,也是他人对其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他者认同的重要因素。村上的凡哥还说:“听说,他很守信誉的,就是以前收茶叶,没有那么多钱,都是记账,要等茶叶卖了才结账。他收茶时说好哪天上门领钱,到了约定的时间肯定能够领到钱,不会拖欠工钱。六堡修路、修庙还有六堡街举办篮球赛等文娱活动,他都是带头捐款,捐得都比一般人多。”H还曾为六堡镇中学捐赠5000余元购买教学设备。对于地方来说,H用实际行动体现其德行与奉献精神,这是他与地方社会建立密切关系的路径,也是获得面子的重要前提。由于自己做得好,获得他者认可赢得较高评价。这样,H就成了当地有面子的人,生意越做越好,也越做越大。


当茶农单凭个人努力无法赢得想要的“面子”,他们往往会选择与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且有面子的人合作,用当地人的话就是找“大树”靠,借助他者的力量助力自己面子的提升。比如茶农李大哥在茶叶种植制作方面技术纯熟,他坚持人工除草、拒绝化学农药、化肥,选择使用花生麸作为有机肥培护茶树,使得成品茶茶味足口感好。他种好茶得到地方民众一定的认可,但这不足以让他获得想要的“面子”。他开始找志同道合且有影响力的合作者。最后,他凭借自己茶叶优质觅得合作者,即获得六堡茶中一个老字号的青睐,成为其供应商。他的面子也开始变得很“大”。但他赢得面子,是从他引领身边茶农种好茶、帮助其他茶农建立起群体口碑、茶农因此获益开始的。

茶农耀哥的茶园在黑石山附近被茶老板看中。老板带技术人员进村,对茶园土壤进行了检测,检测数据合格后,开始规范他的种植。村民告诉我,耀哥的茶不愁卖,因为大老板帮他检测土壤,又规范他的种植方式,茶园做到了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这些消息一经传播,他就凭借有大老板赏识和种好茶赢得了名声。他乐于分享自己种茶经验与制作技术,村民从中也获益,耀哥的“面子”自然就有了。耀哥攀附“大佬”,“大佬”认可他的茶叶,形成叙事话语,到处传扬,耀哥很有面子。“有面子”的人收购他的茶,变成他卖茶的底气与自信。这些现象,为当地人说的“有面子才有钱”做了生动的诠释。

经销商的面子是一种良好经营的口碑,与种好茶的茶农合在一起,就壮大了善行诚信的力量,这种“靠大树”在当地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

个体面子基数不断增长,便出现一种现象,即村子里有面子的人多了,村子也会因此“有面子”,形成村落面子,即群体面子。面子成为了正面形象符号。在熟人社会中,个人凭借个体面子极易获利,但传统六堡茶要走出六堡镇被他者认可,单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需要集体力量去完成群体面子的建构及其传播。

在六堡有几个村子依靠遗存的叙事资源与当代媒体叙事传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缺乏这些资源的村子,村民只能共同努力构建村落面子,寻求出路。正如茶农所言:“现在政府都在帮b村、p村、s村做宣传。这些村子有名,不愁销路。我们这些地方,如果种的茶不好,就更加难卖。村民间像达成了共识一样,齐心坚持把茶种好。一律种山岗茶、人工除草,施肥也只用茶叶有机肥。只有我们种出好茶,建立起好口碑,茶商老板才会主动上门来收购。”这一集体行为,主要是通过种植好茶来树立村落形象,维系村民的生存利益。

群体面子确立就意味着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利益联盟的成功搭建。个体始终不得破坏群体形象,损害群体利益,违背者必然遭受集体的抵制。目前茶区还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虚张声势搏眼球,夏茶一粒冇见收。牌牌匾匾满墙挂,浪得虚名不知羞。对外宣称是茶企,引来记者拍镜头。金玉旗袍包装好,败絮其中玩阴谋。装神弄鬼讲大话,明日又到三界洲。三界大神若显圣,应将大小一网收。还我茶民个公道,种茶亦可有出头。”打油诗里流露的谴责与期待,正是地方维护茶品质和强调守信的一种映射。阿兰·佩雷菲特认为:“信任是命令不来的,它源自我们心灵深处。把它视为社会的动力,就是求助于内心,就是断言社会不是机械制造的产物,而是内生增长的结果。”立志打造传统六堡茶品牌的茶农对村民不诚信的行为都会谴责。他们以身示范,为塑造村落正面形象,为村落赢得面子而努力,这将是供给地方社会发展的“绿色能源”。

如此可见,当个体面子基数扩大促成群体面子形成后,群体面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准则,更是生计维系的秩序。茶区要想发展,一个茶农坚持种好茶,终究无法建构“传统六堡茶”的品牌面子。只有村民齐心参与建构,众人将茶的品质放在首位坚守,将其作为“传统六堡茶”品牌面子的底色,才能在茶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当面子持有者的基数越大,茶叶整体品质就会提高,村落形象也会因此变得更高大。

03从生计维系到良俗构建

六堡茶自清朝初年开始兴起,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其优良的品质与独特的适应南方潮湿气候的功效,形成了较强的市场认同感,赢得了口碑。市面上看到的是优质产品与销售,茶农争取的是面子与生计,而社会形成的则是良俗。这样一种从生产习俗到社会习俗的过程,事实上是一种经济民俗的驱动。在维系生计这样一种基本的经济目的的作用下,面子维系,促成了良好的生产和交易习俗,进而成为社会的良俗。

六堡茶生产销售是一项民俗经济,即以民俗资源从事生产和市场交易,以获得生计和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形式,田兆元这样定位:“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它是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六堡茶经济获得的认同,实际上也是市场给六堡茶农的最大面子,这也是当地人感受到的最高层面的认同。


面子是民众渴求的价值符号。无论从口头和行为上,民众都努力在生活中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表明自己走在公序良俗的轨道上,以期获得他者认同,获取面子。茶农甚至明确地告诉我,在当地“有面子才有钱”。这凸显了面子在茶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面子在茶农圈中,俨然可以视为利益的代名词。但面子与金钱,不是赤裸裸的联系着,而是靠面子的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支撑着。民俗经济一方面是传统的可见的民俗物质层面的生产,一方面是无形的民俗伦理和规则的支撑。在六堡镇,追求面子的精神生产与货真价实的茶叶物质生产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是结合在一起的。

2009年至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实现了从区级到国家级非遗的跨越。国家级非遗,这是一个文化招牌形成的面子,意味着传统六堡茶获得了最高等级的“面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都因非遗名号得到了提升。对于茶农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六堡茶品牌面子需要茶农共同守护,一旦有人搞坏这个牌子,就等于断了所有人后路。茶农自然地被规整在了同一个利益阵营中。

为种出好茶,老茶农成为了众多茶农取经的对象。无论是游戏规则和生产技术,都化为一套话语。六堡茶相关叙事开始经这些老茶农之口输出。田兆元认为:“民俗以叙事为本,民俗因叙事而形成,因叙事而成就其功用。民俗要通过叙事来建立认同,叙事是民俗的显著特性。”面子构建的民俗一点也离不开叙事。诚如传统制茶技艺叙事对内规范茶叶的生产秩序,建立广泛的地方认同,通过好产品挣得面子;对外建立美誉度促进民众消费。

大多数普通茶农通过“要面子和争面子”的讲述赢得支持,避免舆论倒戈,茶农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做实面子,实现言语与行为上的一致。所谓“三原”叙事就是这套话语的核心内容。

“三原”叙事,即原产地、原种、原工艺,六堡茶农与茶商通过“三原”话语建构传统六堡茶的正宗性。“三原”叙事目的明确,为的是保护原产地六堡茶的竞争力,维持其价格优势。这不仅是保护地方特产的重要策略,也是维护茶农利益的重要文化行动。

“原产地”龙脉,是神话般的叙事。“种在龙脉上的茶树”的叙事描述了六堡先辈择地种茶的历史。历史上六堡镇有划分产茶区与产粮区。据八九十岁的茶农说,以前只有适合种六堡茶,种得出好茶的地方才会种茶。这是前人择优种植,保证品质的行为实践,而种在“龙脉”上的茶树,成为茶农追求与保障茶叶品质的民俗叙事。据说六堡的龙脉源自五堡狮寨的“亚燕顶”,进入六堡境内后分出两条龙脉,一条伸向槽对顶,一条伸向马连(岭)丫。

茶农跟笔者讲解哪些龙脉不适宜种茶,不适宜的标准是种出来的茶经相同工艺制作后味道没有适宜的区域好喝。茶农三火哥说:“龙随水,水伴龙,种植六堡茶的龙脉所流的血脉水必须流到合口街(六堡街)。然后,以XX茶厂为界,以上龙脉种茶都可以,下面的龙脉种茶都不行。特别明显的就是SX的茶,老人家说同样种六堡茶,同样的制作方法,SX种的茶就是不能过夜,会馊,而且制出来的茶,泡出来的茶汤像米汤水一样浑浊。”按照当地龙水不分家的说法,龙脉叙事与河流叙事,让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明晰化。它基本分布在六堡西部低山(海拔500米以上)和北部高丘(海拔250—500米之间)一带。这片区域山与山距离近,山高林密。早晨太阳升起,前面的高山成为茶树的天然遮光板,茶树在晨雾中得到滋养,茶树被太阳直射时间相较短,漫射光多,蒸发少。这片区域在六堡境内属于高地势,普遍气温低、空气湿度大、常年多雾。自然科学相关研究表明:“中高山、多云雾、冷凉山区日照百分率小,优质茶叶多产于这些地区。”民俗叙事建构的适宜种植茶树的区域特征,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吻合度高。陆羽《茶经》也明确表达:“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可见茶叶生产确实对于地形土质有着严格要求。“龙脉”高山多石的地质叙事,有一定的科学性。

选择适宜种植茶树区域的经验叙事,从表达手法上具有神秘性,但神秘面纱背后,其实是指导后辈选择适宜环境种茶树,确保鲜叶品质的行为规则。这个神话般的叙事,形成了对于产地真实性的约束和要求。它对外有建构面子的作用,对内成了自我行为的约束机制。

“原种”六堡茶叙事是新近创造的名词,是因为有了“新种”相对发展起来的。1955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将六堡乡认定为全省茶叶重点生产基地,为了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从外面引入了优质茶种。但使用传统工艺制茶时,茶农发现茶味受到了影响。外来茶种不适应六堡的生态与制作工艺,制出来的茶口感质量并不好。随后,茶农开始清理外来品种,为的是保证正宗六堡茶的风味。这便有了“原种”的叙事。

六堡土生土长的茶树,并非单一品种,被称为群体种,是一个种群。本地茶农认为只有本地土生土长的茶树才是最适合制作传统六堡茶的原料,这是本地世代茶农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一直以来,没有人专门对茶树逐一命名,当地茶农要么根据茶芽颜色命名:青芽、红芽、淡紫芽、紫芽;要么根据叶片大小分:大叶茶、中叶茶、米碎茶。关于原种,茶农极其严苛地讲述,他们坚持强调原种茶树的本土性,维护原种六堡茶的本真性,形成了地方经典叙事。为的是保护本土品种,保护传统六堡茶,保护地方遗产。正如易伯所言:“有些人卖茶,都不是我们六堡茶的茶,也好意思说自己的茶是六堡的茶。说那些不是事实的话,我都脸红。我这张‘老脸’还是要的。用六堡原种鲜叶,用六堡传统工艺,这样做出来的茶,才叫六堡茶。在地方也没有人敢质疑我的茶,不然口水都淹死人。”由此可知,如果是这个本土的纯种茶,也是一种面子。

“原工艺”是六堡茶精华技术的体现。茶农制茶时会坚持核心工艺:摊晾、杀青、揉捻、沤堆、复揉、烘干。其中,沤堆技术不过关的茶农会省去沤堆这个步骤。他们说不经沤堆的茶叶,新茶涩味稍微重,但收藏几年后,茶味是好的,顾客会满意。这种售后好评即使迟到几年,他们也不介意。茶农技艺是否精湛,则需要通过观形、察色、闻香、品味来判断,但这个判断有一前提,即这款茶本身是健康绿色的。种好茶的茶农有句话常挂嘴边“茶底非常重要,茶底品质不行,茶叶做得再好看,也是劣质品。”为了确保茶叶品质,茶农不会忽视鲜叶到成品的每个步骤。在茶农的认知里,品种、耕种、培护、采摘、制作和陈化都非常关键。每个环节都注重,才能保障茶叶品质。

这就是六堡茶的“三原”叙事与实践,是六堡茶人获得面子的基础。“三原”生产出来的只是产品,功能如何?这就有了茶叶功用方面的叙事。传统六堡茶药用叙事由来已久。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六堡人习惯收藏一年中第一批茶芽做药用。这被认为是品质最好的茶值得收藏。宣爷说:“在六堡作药用的茶,就是我们六堡茶,那时候都是去山里找的,选很嫩的摘,都是一芽两叶,一芽一叶,制作好就放在竹筒里收藏起来做药用。我做小孩子的时候,亲眼见过小孩子lei(惊风)了,鼻涕鼻涕流,口水口水流,四肢抽搐,晕过去了。看到这个症状,老人家就去灶尾从竹筒里拿老茶芽放进嘴里嚼,把孩子平放在长条凳上,然后把嚼碎的茶叶分别放在孩子的肚脐、额头、脉门,首先吸两边脉门,然后吸肚脐,最后再吸额头,这个孩子就醒过来了。”《六堡志》中也记载:“五十年代初,高枧村有四岁小孩名叫邓石甫患病中风抽筋不省人事,邻居刘氏即以春社前采摘的茶芽一抓入口咀嚼,然后用嘴在患者太阳穴吸吮约两分钟,不久患孩苏醒,病态消除。”在当地老茶农嘴里,传统六堡茶的药用叙事是被当作缺医少药年代自救记忆、经验总结与挑选优质茶叶做药用的行为实践被讲述的。药用与品质其实构成了一组可以互换的价值符号,两者都保障了茶叶质量。传统六堡茶药用叙事实则是品质叙事。

茶叶交易,是实现茶叶经济价值的重要步骤。茶农与消费者的伦理关系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体现。茶庄老板福叔跟我说:“我有固定卖茶叶给我的茶农。我会要求他们不要喷除草剂,不要化肥。这几年做茶感觉获得的最大利益不是说赚了钱,而是结交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由陌生人变成了朋友,而且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获得别人的信任,比什么都开心。他们对我的茶叶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福报。”可见,买卖双方的交易建立在不弄虚作假基础上,言行一致是为建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信服务的,最终互信机制的建立会保障茶叶的销路。任国征指出:“经济民俗学中信任的来源存在着两种理论:其一,理性计算为基础的理性主义框架,也即把信任视为人们理性选择中规避风险的机制。其二,文化主义框架,也即把信任视为文化传统塑造出来的心理、习俗与模式。”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其实这两种理论并行不悖地发挥着作用,最终促成信任的发生。茶农将个人的社会地位、名望与茶叶品质放在一起谈论,这都是为获取他者信任所做出的努力。为了将生计风险降低,为了社会声望,“好面子”的人无论自愿或者被迫都将为了守住自己的社会声誉,守住自己的茶叶事业,坚持种好茶。

茶叶品质的重塑过程,是茶农伦理觉醒的过程,也是公序良俗建设的过程。茶区的面子实践,成了经济伦理的实践过程,也形成了特定的言行一致的经济民俗,成为地方良好的社会风习。四柳村的张叔2001年复垦的古茶园,不仅占据优势地段,还让古茶园的历史故事得到了延续。2016年他的茶园参加“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评选活动,最终也获得了此殊荣。当我问他如何理解“最美”时,他说:“茶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深山无人居住区,充满生物多样性,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越。”他讲述中的“美”明显不是视觉美,而是更高层次的美。该茶园的黄姨说:“我们的茶树都是六堡的原种树,用传统工艺制作,然后给茶叶自然发酵。茶园人工除草,不喷化学农药,驱虫主要用黄板诱虫贴或者安装驱虫灯。我们不用除草剂。自己多大本事做多少事。但是茶叶要种就要种好,自己都不敢喝的茶,我们也不敢卖,做人还是要讲良心的,你说是不是。”简短的话语揭示了种茶方式及其背后的原因。“种好茶,讲良心”,前者是行为上的,后者是思想德行上的。


极力在地方建立个人声誉的茶农,会恪守地方认同的行为操守,以一个正面人物形象销售自己的茶叶。整个行为实践过程,其实就是良俗的建构轨迹,也是经济民俗的生成过程。良俗潜藏在民俗叙事当中,经叙事传播传承。传统六堡茶相关叙事中,明确指出种茶制茶,要遵循择优种植、品质至上、技艺良心、材美艺精。这是伦理规范,也是社会良俗的集中体现。茶叶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同,离不开公序良俗对茶农的约束,正是这一条条良俗夯实了茶叶品质,为茶农良好生计的获取铺平了道路。面子的背后,体现的是茶农生存策略、生存态度,其间传递给我们的诚信、道义、品质可视为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茶叶的生产与面子生产的高度融合,离开了面子的生产,没有了羞耻之心,物质的生产品质没有保障。

04结语

中国人的面子维系不是外国人讲的负面的虚伪,是实实在在的生计利益与伦理追求。也许最初的目的是利益,但是实现面子维系路径中的行为伦理追求,导致了社会良俗建构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

民俗经济与现代经济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发展依赖民俗资源,这种资源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面子”维系的地方民俗,也是六堡茶经济的资源。“三原”看起来是六堡茶的物质与品质的叙事与实践,但也是六堡茶人获得“面子”的里子。民俗经济不能只追求其物质外观,更要追求其内在精神。只有当一种良俗成为经济生活的民俗,民俗经济才有保障。

民俗经济是“百年老店”,历经数百年而长盛不衰,必然有其道理。我们从六堡茶这样一个几百年的民俗产品的发展历史看,面子维系问题才是六堡茶发展的根本问题,良好的经济民俗才是民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让我们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民俗经济蕴藏着经济长盛不衰的秘密:品质与良俗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

以上文章来源于田兆元的叙事 ,作者苏娟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熟茶的制作和功效大全

普洱熟茶

普洱茶以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色泽褐红,滋味纯和,具有独特的陈香。普洱熟茶茶性温和,有养胃,护胃,暖胃,降血脂、减肥等保健功能。

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1973年始重新进行尝试,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普洱茶生产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往往十几数十年)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发酵

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检验水质,养地,制作工具,下料。

1.养地: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

地面要求:水泥地面或者水冬瓜木地板。水泥地有吸水保温的作用,而水冬瓜木也有吸水保温的作用,国营时期的勐海厂用过,但使用周期只有二年左右,几乎所有厂都用水泥地面了。故在此只说水泥地面了。

养地要求:根据厂地的大小,准备数量不等的熟茶灰。按0.5-1cm平铺在地面上。然后浇水,要求浇透,但不能积 水。每隔二至三天再复浇一次,复浇只是稍微洒少量的水,不让表层出现干的现象。养地以春,冬天7天为好,夏季3-5天为好,(因天热,时间久了会臭)。还 要看地面吸收茶汁的情况来决定养地的时间。一看地面的颜色,新的水泥地面以变黑为好。二闻茶灰的味道,挑起茶灰闻一下要没有茶味,只有水泥沙浆的味道为好(表明茶叶已吸收了地面的异味)。

洗地:地养好后,清除茶灰,一定要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以防养地的茶灰影响发酵茶叶的品质。等地面晾干透后就可下堆发酵了。

工具

有很多发酵用的工具是没得成品卖的,要找人定做加工才行。

发酵盖布:思茅哪边有用帆布打的,勐海多用编织袋打成。尺寸根据发酵房大小定做。

钉耙:需要二齿,三齿,四齿各数把。二齿,三齿主要用于解块时挖堆,需要定做,材料也要用钢筋打出。一般规格二齿18cm*25cm,三齿20cm*25cm,四齿在一般的杂货店就有得卖。主要是在第一天发水时使用。

铝板铲:一般用0。5CM的铝板剪裁成50CM*50CM(一张板可裁8块)或者40*40(一张板可裁15块)。裁好铝板后还得在前端加一块10CM宽的类似钢板的东东。(本人觉得就是比较薄的钢板)发酵师称之为带机片。连接处用铁铆钉铆好,一般为六颗。

水管:内径在2-3CM左右的皮管。新皮管通常都有很重的味道,需要在发酵前长时间用水冲洗,以减少水管自身的味道。

加压泵:这个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如发酵时水压过小就可派上用场。

解块机:发酵解块之必备工具。思茅茶机厂有卖,勐海有私人定做。(都是原勐海厂老机械工,图纸也为国营时期勐海厂所用一样。)

小铁铲和大铁铲:小铲用在发酵和解块后理边时。大铲用于起堆。

三角支架:70CM(高)*50CM(口径)用于起堆装袋用。

温度计和温湿度计:前者用来测堆温,后者用来测发酵房温度。(不过很多老师傅不用,我们的师傅也不例外,至今这些东东还睡在仓库里)

3.水: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水质要求无锈,无其它异味,清澈,回甜为好。勐海一般都是深井水(60米以下)水质总的都没有什么问题。

4.下料:发酵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下料堆码也是有要求的,主要是方便发酵。下料要求毛料袋按直立二排,然后在上面再平放二袋的模式顺序堆放。

渥堆

有二个作用:一是微生物对茶叶的直接作用,主要与构香,构色有关;二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对茶叶的间接作用,主要与构味有关。微生物在渥堆叶中大量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从茶叶中吸收可溶性物质并放出热量,分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使叶温升高,酸度增加。渥堆过 程中嗅到的“甜酒香”,是由酵母菌作用产生的。渥堆叶的酸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酸辣味”,辣味可能来自酪氨酸,组氨酸的腐败转化物酷氨和组氨,与有 机酸的酸味和氧化生成的醛,酮组成酸辣味,工艺上,把这种气味作为渥堆适度的表征;微生物的胞外酶,是对渥堆叶起作用的外源酶,是渥堆后期的优势霉类产生的,如纤维素酶,果胶分解酶,氧化酶,蛋白酶等。微生物分泌的酶类对渥堆叶的有机物质起分解,水解,氧化作用,如氧化酶引致儿茶素氧化聚合,进而转化为茶 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这是黑茶汤色转红的原因。是滋味变纯和的原因之一;各种酶的作用,使部分纤维素分解。多酚类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减少(作为微生物能源)。此外,作为渥堆的连带效果,是茶叶氨基酸被微生物作用为氮源利用,部分氨基酸减少的同时,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明显增加,如赖氨酸,蛋氨酸, 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

普洱茶具有陈香,有研究认为,是由于初制日晒和渥堆微生物的作用,茶叶中脂肪酸,胡萝卜素氧化降解,使某些醛类物质和沉香醇氧化物增加的结果。

挑选

挑选普洱茶四大要诀是“清、纯、正、气”:

第一是清闻其味,不论普洱茶品的生熟、新旧、好坏、形状、价钱,第一先要闻茶。普洱茶在陈化发酵后,一定会有陈年老味,但不应该有霉味产生,有霉味代表陈放空间受潮或过于潮湿,不通风所致。所谓陈而不霉,陈年的老味会在泡茶时随热气散去,而霉味是因茶质变坏,由内到外 受潮而发霉所散发出来的味道;

第二是纯辨其色,茶品未冲泡前,先闻闻看是不是清味(没有异味或臭味),然后再泡泡看,当普洱茶在正常环境下存放,就算放30年或50年,甚至放到100年,茶的颜色(茶汤)绝对不会变黑或产生怪异味道;

第三是正存其位,普洱存放在干净通风无异味的环境内;

第四,茶是很会吸收附近的味道,冲出来的茶气可以判断茶的陈化环境与氧化时间的长短。

普洱茶市场还不够完善,有能力鉴别普洱茶的茶商又少,许多卖茶的店家也分不清其真正的品质。在利益的驱使下,冒老号之名,印级茶者有之,动辄出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于五六十年的珍品普洱也越喝越多。还有许多茶商将茶品储放在阴暗,高湿的环境中以加速其陈华,人为洒 水,常常导致茶叶发霉、变质。茶品迅速变质后,再将茶饼风干,这样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样似陈年普洱的“湿仓茶”。

闻起来没有霉味,泡茶后茶汤呈红褐色,也无异味~那你就放心地品尝吧。看起来都像是发霉的样子,可能是你的错觉,因普洱茶的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所以加工出的茶叶白毫密布,初看确实有点像发霉。

功效

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养胃,护胃,暖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尤其是我们这些整日喝茶又饮食不正常的现代人,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视个体而不同),在克雷泰伊的 莫道尔医院给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而饮同样数量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 化.[贝纳尔贾克托教授,巴黎亨利伦多医院].由此,可以看出普洱茶在降血脂方面的特别功效.

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人提起普洱茶减肥的功效并不明显,而又有人说功效显著.这种矛盾来自个体的差异以及对肥胖程度认识的不同.如果本来血脂就不高,喝普洱茶是不会再降血脂的.

麦普认为,普洱茶以上三点功效是比较明显的.其实,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刮肠通泄"的记载,其中就提到了普洱茶解油腻减肥的功效.

熟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也同)主要的活性作用成分是红茶素(TR)、黄茶素(TF)、茶褐素(TB)、没食子酸和维生素C等。发酵熟制的普洱茶由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的转化形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发酵中,维生素C也成倍增加,这些物质 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这些说法姑妄听之,毕竟把茶当药还是需要一些加工过程的. 现代医学对普洱茶功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则更为夸张,即普洱茶有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20多项功效,而其中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 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功效尤为突出.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少类脂化合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中国昆明医学院也对云南普洱沱茶治疗高脂血病作了55例临床试验,并与降脂效果较好的药物 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 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2、防癌、抗癌.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用细胞培养及电子工业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即有明显作用.饮普洱茶能防癌.

3、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普洱茶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

4、健牙护齿.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湖南医科大学曹进教授用普洱健齿茶进行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能力试验,发现普洱健齿茶具有抗菌斑形成的作用,浓度1%时效果最佳.

5、消炎、杀菌、治痢.医药界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菌作用,浓茶汁日服十次,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

6、抗衰老.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叶种茶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它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 于其它茶类,同时,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维生素C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着 重要作用,起到了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消肉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治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

《本经逢原》:消食,辟瘴,止痢。

《纲目拾遗》: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又:普洱茶膏,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本草再新》: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

《随息居饮食谱》: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证初起,饮之辄愈。

普洱茶的保健功用:

1.助消化。

2.提神醒脑。

3.延年益寿。

4.降血脂、减肥。

5.明目。

6.利尿、消肿。

7.抗菌消炎。

8.抗动脉硬化。

9.降血压、防高血压。

10.防治冠心病。

11.抗辐射,例如电视的辐射。

12.安神、镇静。

13.营养剂。

14.可治糖尿病。

15.美容作用。

16.防治贫血。

17.抗疲劳,解疲劳的作用.

18.醒酒,解酒毒。

19.生浸解渴。

20.防癌,抗癌。

21.益气增力。

22.抗菌止泻。

23.解毒。

24.增加人体的适应力。

25.抗结核病。

26.除异味,消口臭。

27.升高白血球,治白血球减少病。

28.抗病毒。

29.保护牙齿。

30.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31.外用于消炎,抗菌等。

32.提高免疫力。

制作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 ,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


熟茶叶底

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 , 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 ,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 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 "熟茶 " 和 " 生茶" 。经过渥堆转熟的 , 就成为 " 熟茶 " 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2-3 年,干仓陈放5-8 年的熟茶已被誉为上品。 " 生茶 " 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自然转化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 3--5年才适合饮用。但是长时间转化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 ,由此形成普洱茶,越陈越香,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

区别

生茶

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

以科学方法人为发酵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是品质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茶品,应严禁将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在一起。这是因为:

类型

1生茶和熟茶的香气类型不同

生茶和熟茶的香气类型不同,都有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普洱生茶多为毫香、荷香、清香、栗香、陈香;普洱熟茶多为参香、豆香、陈香、枣香、樟香。由于香气类型不同,如将普洱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香气物质必然会交叉吸附,相互掩盖或改变,难以获得纯正自然的香气。

颜色

2、生茶和熟茶的叶底“茶渣”颜色不同

生茶和熟茶的叶底“茶渣”颜色不同生茶叶底颜色,随储藏时间加深,从嫩绿-嫩黄-杏黄-暗黄-黄褐-红褐,逐渐变化。而发酵程度较好的普洱熟茶,叶底颜色一般都呈“猪肝色”,并随储藏年份增加逐渐向暗褐色转化。如果将普洱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散落的茶叶互相混杂在一起,即使叶底“花杂”,也影响储藏茶叶的价值。

禁忌

1、不宜空腹喝浓普洱茶,宜因人择时而饮

2、普洱茶随泡随饮,不宜茶水浸泡过久再饮,忌饮隔夜普洱茶

3、刚做好的普洱茶不宜多喝

4、保持茶具清洁很重要,饮普洱茶莫忘勤洗杯

5、普洱茶宜兼饮,不宜偏饮

6、普洱茶宜长饮,不宜间断

7、普洱茶宜温饮,不宜烫饮、冷饮

8、普洱茶宜淡饮,不宜浓饮

9、忌饭前后大量饮普洱茶

10、睡前饮普洱茶要适量

11、忌饮劣质茶或变质茶

12、忌饮冲泡次数过多的普洱茶

13、慎用烹煮法

14、饮普洱茶分体质,肠胃功能弱的,不适合生茶

饮用

普洱,很早就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够有效的刺激你的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尽30%.

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有很深的关连。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因为它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麴菌后发酵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

1.想保持身材、维持体重:每日冲泡普洱茶来代替一切饮料,以茶代汤、以茶代水,禁喝其他饮品与其他餐点,皆正常食用。

2.想减肥用:除了上述要做到之外,另外冲泡一杯放到隔夜,清晨早上空腹喝,这个方法可以快速减重。

3.如遇交际应酬、及其他饭局,若不想让热量吸收太多:应於餐中配喝普洱茶,若在外不便请放饭局结束后尽快饮用,最好不超过二个小时,愈早愈有效;若是於茶楼饮茶,则最好点用普洱茶为佳。

每餐之间饮用或搭配3餐皆可。一定要用沸腾滚烫的水来泡普洱茶。

早餐:

1.通常上班族的选择是:三明治、馒头、面包或包子(可任选一种)

2.普洱茶10克冲泡250cc的热开水

3.浸泡5分钟后加上500cc的鲜乳(可视个人口味酌量加些糖)

午餐:

1.普洱茶37.5克冲热水1500cc,饭前喝500cc

2.采少量摄取制

3.饭后再饮用500cc

4.口渴或肚子饿时再饮500cc

晚餐:

1.采取少量摄取制

2.饭后饮用普洱茶:20克冲500cc

晚上:

1.禁用宵夜

2.饥饿时,可喝普饵茶


普洱熟茶

3.普洱的年份越久越好,不仅能整肠帮助消化,更能分解脂肪

4.每天三餐进食时间应一致

5.中午肠胃吸收能力最强,吃进去的热量将会全部接收,所以如果你要减肥,午餐最好能减少摄取。

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建议大家用普洱茶减肥时第一步洗茶千万不要省略,就是开水下去第一泡茶不喝,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就好了。当你吃了很油腻的东西后要喝普洱茶,而在你吃了甜

食以后就要喝绿茶。原因就是普洱茶去脂去油,绿茶降糖。

泡法

熟茶也要看是饼茶等紧压茶、散茶或者茶头。茶头一般用干净的壶煮着喝,才能煮出茶头的精髓。散茶的级数不同耐冲的程度也不一样。散茶出茶味较快,而且相对紧压茶和茶头来说没这么耐冲。所以一般用大杯或者壶和盖碗冲都可以。但是不要焖的时间太长,尽量出汤快一 些。紧压茶也就是一般的饼茶、砖茶、沱茶。熟茶一般很少是一口料的。大多是中间包心和外面洒面的。所以冲的时候,最好用手掰下来,这样口感比较均匀,面、里、底三层都有。这个前几泡可以稍稍的闷一会,这样可以将茶叶泡透。三泡左右就开始正常出汤。而且每次把壶里的水倒干净。不要留上一泡的茶水在里面。而且 茶在冲之前,至少要先洗二泡。然后水一定要烧开。

特征

香气

普洱熟茶的香气类型,其方式和方法与其它茶叶的嗅香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香气独特,总的规律是:“以陈香为主导,透其他植物特殊香气”。

出产半年左右的普洱熟茶,“水气”基本消失,“陈香”凸显渐占主导香型。此时,香气类型因原料差异和储存环境的变化而复杂多样,主要有“枣香”、“参香”、“果香”、“桂圆香”、“槟榔香”等。

一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陈香浓郁,香气渐趋纯正。受不同储存环境的影响,香气类型复杂,常见的有“樟香”、“桂香”、“枣香”、等。

普洱熟茶的香气的具体有陈香、荷香、焦糖香、甜香、参香、枣香、桂圆香等。

汤色

1、红艳:汤红艳、欠亮。是熟茶发酵程度较轻的表现。观察叶底,多呈暗红透青绿,滋味往往较苦涩。

2、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 ,滋味较“酽”。

3、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

4、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

5、褐色:茶汤黑中秀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

6、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

7、黄白:茶汤微黄,几乎接近无色。观察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碳条”,滋味平淡,是发酵过度,已经“烧心”的普洱茶 。

储藏

因为普洱茶的时效性不那么明显,所以,对于普洱茶该如何放置,很多人以为得像金银珠宝一样收藏的严实点,经常听人说他将人家送的普洱茶用玻璃密封罐装着,放在储物柜里层之类甚至有的说放在冰箱冻着的。

其实,对于平常用来喝且数量不多的普洱茶熟茶而 言,存放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装在茶盒里或者存放普洱茶的布袋里,再将茶盒或者布袋放置在通风透气,没有异味,不能直接受潮,在短期内(半年)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那对于一些普洱茶爱好者,有时可能机缘巧合遇到喜欢的性价比高的茶,一次性购买数量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分两种存放方法:

1、如果所购买的普洱茶熟茶出厂日期是在半年以内的,那么存放方法在一年之内其实无需太过于刻意去制造存放环境空间,就和上面的存放方法一样就可以。因为出厂在半年左右的熟茶,在自然通风的空间当中存放一年左右,其茶性还有继续自然转换的空间,并不会让茶气消散。

2、如果购买的茶在2年以上的,那么其茶性自然转换的空间已经利用完了,存放方法可适当调整,例如,在自然通风无异味不潮湿的空间内,但是尽量可以将这空间缩小,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干净无异味,且透气性好的大陶罐,将熟茶放在里头,那样在5年之类,其茶气不会消散。且口感品质会逐渐走佳。

延伸阅读

7572是大益集团生产的熟茶茶品,勐海茶厂生产的数量最大的熟饼茶。而整个普洱市场的熟茶发酵工艺起源于大益茶业集团。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交通条件、仓储条件及国家外贸条件等的改善,普洱茶的自然发酵条件已大大改变,其品质特点已难以达到自然发酵的品质要求,同时针对普洱茶自然后发酵陈化时间长,上市慢等情况,不少茶厂开始寻求新的制茶工艺。1975年,大益茶业采用渥堆后发酵陈化加工工艺生产出了 7572熟茶产品。

HEMA是健康导向Health-orientation、微生态环境Environment、微生物技术 Microtechnonogy、醇化技术Aging的简称。

HEMA(黑马)技术是大益普洱茶在第一代自然发酵、第二代人工发酵技术的基础上,以保持传统“勐海味”品质特征为 基准点,以健康为导向,结合发酵微生态环境关键参数,以微生物与醇化为技术手段的第三代核心科学发酵技术。大益集团对于这几项指标的严格控制和不断技术科研更新,保证了大益茶品的醇正品质,提升普洱熟茶保健价值,实现产品风味功能和保健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茶品健康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品的收藏价 值,促使大益“勐海味”得以传承和延伸。

大益,作为熟茶发酵工艺的起源地,大益集团所生产的茶品在茶界享有很高的赞誉。是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

知名产品

7572是大益集团于1975年推出的熟茶产品,也是勐海茶厂生产的数量最大的熟饼茶。

7572色泽红浓,香气馥郁,综合品质极高。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了业内的赞誉和市场的追捧,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普饼)品质的标准产品”,并获得2002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金奖。具有很高的品鉴和收藏投资价值。

丹青

大益“丹青”,是大益茶业于2013年推出的一款个性十分独特的茶品。采用双版纳勐海茶区上等优质晒青毛茶为原料,精心拣剔“芽肥条壮”部分,以普洱熟茶轻发酵技艺制作而成。

丹,象征着熟,意味着红润艳丽;青,象征着生,意味着清盈雅逸。丹青茶品用水墨丹青启迪普洱茶制作技艺,以画入茶, 以茶作画。不仅是大益拼配师以茶作画的非凡灵感,更代表大益茶轻发酵技艺的炉火纯青。茶品除滋味醇浓、质韵甘爽特点外,兼顾生熟茶特点,带来丰富而极富层次的品饮及陈化收藏体验.

想给人家讲茶文化简史,这一篇文章足够

  如今的社会,学生学习紧张,上班族工作压力巨大,节奏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若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日,对于多数人都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在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让我们心灵澄净清澈成本最低的方法,也许就是喝茶。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在《茶谱》里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世界上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是源于中国。最早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这种说法当然可以归于半神半人的故事集里,但是,茶叶的发现,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茶不同于酒,不是因机缘巧合被发明出来的食物,是大自然本就存在的植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人文初始时期,神农氏或某位踏遍青山的有心人,在冒险尝试植物各种功效的过程中,发现了茶的功用。

  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5个时期。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以饮用传扬,茶文化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两晋南北朝,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同一时期,饮茶之风在文人中盛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晋宋时期的《搜神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关于茶的故事。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因此汉魏六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唐代以前,茶主要是以药用为主。茶内含有咖啡碱,可以振奋精神、抗拒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神医华佗的《食论》就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里说:“湖北、四川一带,把茶树的鲜叶采下来制成茶饼,叶子老的,要加用米糊才能做成饼。调煮饮用的时候,先把饼茶烘烤呈红色,然后捣成细末放在瓷器里,浇上沸水,盖好,并用葱、姜、橘子等掺和调味一起吃下去。“

  可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茶的使用,主要是吃茶,而不是饮用茶汤,茶叶大多被磨碎后烹煮后食用。

  据《晋中兴书》记载,时任吴兴太守陆纳是一个节俭之人,从不花费心思准备宴席招待宾客,哪怕是谢安来访,所设也仅是茶果而已。在陆纳看来,以茶果自奉和待客是高洁朴素、不迎合骄奢习气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品质所在。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茶之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

  隋唐开始,随着茶叶栽种技术和制茶工艺的发展,茶叶的品饮渐渐成为一种风尚。这其中,不得不说,就是刚刚提到的“茶圣“陆羽。

  陆羽本是孤儿,三岁被遗弃,后被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发现抱回寺里抚养。

  智积禅师对茶情有独钟,喜欢喝茶。陆羽的幼年就是在充满茶香的环境中熏陶过来的。

  陆羽是智积禅师抚养长大的,自然跟着爱好喝茶的他学习煮茶。智积把自己对茶的品鉴知识都传给了陆羽,也在陆羽的心中留下了茶的种子。

  陆羽在安史之乱后从江北的故乡竟陵来到江南,奔波于各个产茶区,比如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这些地方,亲自试茶、品鉴泉水,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茶经》这部茶学经典。

  陆羽以《茶经》一书,将饮茶这件形而下的生活日常上升到极致讲究、极其雅致、极度专业的程度,连茶具都要二十四种器具构成一套的。

  自此以后,饮茶开始逐步脱离了单纯解渴的状态,渐而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之物。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想学事春茶。”由于茶事的兴盛,不仅文人雅士热衷此道,唐代的许多帝王都嗜好茶事。唐玄宗以多才多艺著称,不但喜欢饮茶,还喜欢与妃子斗茶。

  而唐代宗朝始创贡茶院,且由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就是首任监制贡茶者。

  唐朝大书法家在湖州刺史的时间虽仅有三年,但在陆羽的影响之下,也成为茶文化的爱好者,对文人雅士的风雅事业十分感兴趣,不仅助陆羽建造了三癸亭,还与诸位爱茶文士组织茶宴,对赋茶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颜真卿与同僚、诗僧皎然的联唱: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确立的时代,饮茶的大普及,茶文学的大繁荣,茶学专著的问世,且不同喜爱饮茶的文士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唐代的茶道已渐而形成,有了许多约定俗成:

  萌生精品意识:由于茶事发达,唐朝人逐渐萌生了名茶意识,阳羡茶、蒙顶茶就是当时名品,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的说法。而且陆羽在《茶经》中亦有“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说法。

  革新用茶工具:《茶经》将制茶工具系列化,如蒸青饼茶的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均有配套工具;二来结束了茶具与食具混用的时代,《茶经》载茶具29种,并使得煮茶、饮茶器具专门化。

  精选饮用茶叶:唐代以前人们饮用茶叶,大都是迟摘的大叶,未经加工而直接投放于釜中煮汁而饮。唐、宋根据前人经验,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就是用较为粗老的晚摘的茶叶煮汁而饮,仅仅是解渴式的粗饮。而到了唐代,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制作方法,将茶叶蒸捣加工成饼状。

  讲究饮茶方法:唐人烹茶流行于陆羽《茶经》记述的“煎茶法”,是投茶于釜,煮而饮之。程序是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

  注重品茗环境:唐人追求的是清幽高雅的品茗环境,而且不仅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饮茶的人和所做的事。诗僧皎然更以为品茶伴以花香琴韵才是幽静,若再有几位高人逸士以茶相会,赏醉人之花、赋儒雅之诗、听高山流水、品高洁之茶,才是茶道之和谐整体。

  强调饮茶之美:唐代的制茶、煮茶、饮茶并非一般技术,富含艺术性、文化性,所以只有综合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真味真趣真美。饮茶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形的美,追求水的清、轻、甘、冽、活,追求器具之美,须用活火煎水,注重饮茶环境和品饮方式。唐代饮茶显然已经上升至生活美学的层面了。

  饮茶有所仪轨:陆羽《茶经》对饮茶程序作了总结,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爽浓强,较次的是煮五碗。如坐客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坐客有七人时,则以五碗匀分。行茶是传碗递盏,分而饮之,以茶会友,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后来,也为日本茶道所借鉴。

  茶人道德标准:《茶经》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朝末年刘贞亮更进一步提出茶有“十德”。这些坚持道德的饮茶原则,令饮茶这样的日常俗事上升到精神领域。当中国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生活之美就是如此,就是把自然朴素的生活艺术化、人情化、理想化。美不完全在于外物固有,也不完全在于人心想象,而是人心将真诚和情感寄托于物上,拥有超越功利的兴致和情趣。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盛,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时任宰相王安石的《议茶法》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炽盛的宋代茶风,促进了茶馆的兴起,两宋京都以至于外郡、市、镇都茶楼林立,当时称为茶坊、茶肆、茶房、茶屋等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林立的景象。

  孟元的《东京梦华录》,更是记载开封茶坊炽盛的情形。如开封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吃茶于彼,而且,茶坊内,随季节变化,摆设时令鲜花,悬挂名人图画,布置的精致雅洁,创造和谐雅静的环境;茶坊之外,还有提壶叫卖的人。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一是民间的普及化、简易化,一是宫廷的奢侈化、精致化。而夹在民间与宫廷中间的文人,则是崇尚风雅和自然。唐代时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到了宋代,则是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且与自然相为契合。因而,有宋一代,虽以龙凤团饼的贡茶闻名于世,但引领茶文化精神潮流的,却是文化人。

  宋代才女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每次吃完饭后,就回书房坐下,泡上茶,比谁的记忆力好。一人随便拿出一本史书,说出一件史事,另一人说出再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然后打开书验证,说对了的人便先喝茶,有时候一旦说对了,两人会乐得哈哈大笑,以至于把手中的茶杯都打翻了,也就是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故事。

  如果唐朝的茶文化是以精致为特色,宋代茶文化则以雅致为特点。而宋代的饮茶法与唐代也大有不同,当时流行于社会的饮茶法是点茶法,现在日本的末茶道便是脱胎于此。

  宋代皇帝宋徽宗便精通斗茶,宋徽宗赵佶做皇帝昏庸无道,但却是一流的艺术家,工书画,通百艺,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亦颇为精通茶艺,而且研究茶学,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御笔写茶书,古今仅此一例。

  宋代文人的饮茶趣味已不满足于独乐乐,更是风靡了“斗茶”的文人雅事。

  斗茶,始于福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茶区。斗茶是重在观赏的综合性技艺,包括鉴茶辨质、细碾精罗、候汤备盏、调和茶膏、点茶击拂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须精究熟谙,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点茶和击拂,最精彩的部分则是汤花的显现。

  衡量斗茶胜负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以汤茶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散为佳,而汤花退散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

  斗茶时,操作者要眼到、手到、心到,需要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又要运作自如,风致潇洒。观赏者屏气凝神,视点茶者起落倾旋,观赏茶汤变幻,既然兴致热烈,扣人心弦,一时间妙趣横生,雅韵悠远。斗茶时,白色的汤花与黑色的建盏交相辉映,芬芳茶香与优雅茶艺不仅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团饼的煎煮之法改为散茶冲泡之法,更崇尚的是自然之美,以天然者自胜,将茶与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元末明初画家赵原有《陆羽烹茶荼》,就体现了文人自然的趣味,画中陆羽与远山近水、古树茅屋汇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整体。以天地为茶室,天高地阔,天清地远,青山朦胧,古木挺拔,近山巍峨,山水清幽,重山复水。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是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给人以宇宙无限之感,又给人带来无限的野趣。

  茶与人、与地、与水、与山、与天和谐融为一体。

  而真开千古茗饮之风的正是朱权,他大胆改革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形成了一套简单新颖的烹饮法。

  《茶谱》中,与朱权一道品茗的,皆是“鸾俦鹤侣,骚人墨客”的高雅人士,“或会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与诸位“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就在这样超凡脱俗的氛围中,与诸位同道中人开始愉悦、闲适、舒适、清静地品饮。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20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莲花香片》、王旭烽《瑞草之国》、王琼《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经常举办。理论研究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亮丽的风景。

  茶具——承载茶文化的器皿

  唐宋流行煎茶、点茶,茶具亦是十分繁复,明清的茶具一改唐宋的崇金贵银,转为崇尚陶瓷,颇有返璞归真的气象,其中,又以景瓷、宜陶最为流行。

  “景瓷”即是江西景德镇瓷,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瓷都”,工艺考究、制作精巧,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瓷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如若不信,可以拿一只骨瓷杯或碗,放在灯光下,瓷的细腻与通透定会让你赞叹不已;釉面光滑,晶莹剔透,普通的瓷器根本不可与之相媲美;若将一只景瓷杯平放在手上,用拇指和中指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一声脆响,有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扣人心弦;景德镇瓷因其质薄而变得轻巧与尊贵,小巧玲珑,胎质细腻,清新典雅,画意生动。

  “宜陶”即是江苏宜兴所产紫砂陶壶,明清开始,世间茶具称为首。《阳羡名壶录》里说,名手作壶,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造型美观,另一方面泡茶时有许多优点。紫砂壶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明代文人所推崇的是天、地、人融为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无论是讲学问或是有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我想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吧。

  时至明朝中后期,茶文化不仅为文人所持,更是深入到大众之中,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与千万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深入,具体表现在茶馆的兴盛、工夫茶的兴起以及茶俗的广泛运用。

  清代茶文化虽以深入民间为特色的,但并非不讲茶艺、不讲品味、不讲技巧,盛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均于这一时期发展而来的。相传自元朝起潮州人就有喝工夫茶的习俗,自清代以来,盛行至今,工夫茶可谓是唐宋品茗的流风余韵。

  工夫茶茶具中最典型的“四件宝”:孟臣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碨(烧水陶壶)、潮汕烘炉(茶炉)。燃料用炭,也用的甘蔗渣或橄榄核。品饮工夫茶特别讲究技巧,工夫茶有所谓“十法”:即候火、虾须水(刚开未开的水)、烫杯、热壶、拣茶、装茶、高冲、低斟、盖沫(用壶盖把浮沫杂质抹去)、淋顶。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大红袍、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国人饮茶,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的“牛饮”,二是科学合理的“饮茶”,三是讲究艺术的“品茗”。艺术品茗讲究好茶、真水、活火、妙器、闲情,虽说要“有钱”、“有闲”才可,有钱才能购置必要的茶叶和茶具,有闲才能细啜慢饮进而追求心灵的真诚。

  然而,多少钱算是有钱,生活如何才算是有闲,就全凭自己裁定了吧。

  注:内容来源今日头条-蒲秋文化,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