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藏茶的历史

找到约3,639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藏茶的历史

  藏茶的历史一篇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文成公主入藏,藏始有茶。藏茶,古来和亲美誉之茶。藏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日照酷烈;故日'“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民喜食牛羊、奶酪、青稞等高脂肪、高蛋白之物,故又称"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其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世代班禅,莫不视藏茶为圣物;往来活佛,无不以藏茶为甘霖。于是'茶马古道”兴盛于民间,铭记于宋史,蜚声于海外。千百年来人背马驮,络绎不绝;汉藏--家,以茶为亲。藏茶,藏族同胞民生之茶游牧民族寻根之茶是也。

  关于藏茶起源的时期,主要有以下线索和史料:唐初:《隋唐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茶叶一直是汉藏贸易的大宗。茶叶是藏族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吐蕃不产茶,靠与内地的交换中获得。内地的茶叶已销往吐蕃;641年:《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文成公主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入吐蕃。

  632-65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茶叶输入藏区之始正是藏文创字之时。”松赞干布鼎盛时期(632年迁都拉萨至650年逝世)派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十六名贵族子弟到天竺(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

  676年-704年:藏族民间有小鸟衔茶的传说: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赞普时期(676-704年在位),体弱多病的赞普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一支树枝,随手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嚼,顿觉神清气爽,身体轻快,于是命大臣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大臣在汉族地区找到这种树叶,才知是茶,带回献给赞普,赞普经常食用,身体就逐渐好了起来于是茶便成为吐蕃宫廷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物。750年:根据翦伯瓒《中国史纲要》记载"在安史之乱后的三十多年里,....汉族地区的茶叶传入吐蕃。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唐朝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日: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渑湖者”。常鲁公是为唐德宗建中二年奉使入吐蕃议盟的监察御史常鲁。当时赞普已拥有汉区各地的名茶。寿州舒州者,指现在安徽的小围、六安茶;顾渚者,指现在浙江的紫笋茶;蕲门者,指现在湖北的黄芽茶;渑湖者,指现在湖南的银毫茶;昌明者,指蜀中绿昌明茶。

  从唐、蕃初年起的一千四百多年来,就延续着难以数记的藏文文献,就是在汉文的历代正史中关于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著述也代不绝书。根据历代文化的记载,十世纪青藏高原就出现了封建农奴制。

  历代史记有载,“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地方封建统治阶级对日常生活物资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和支配权,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如“藏茶”、盐、食粮、土特产等,历来也因品质高下区分成三六九等,被进行严格的统筹分配和运作应用。

  在历史上,品质优良的传统藏茶历来就为数不多(原料、制作等等因素),根据相关茶业文献资料和十七世纪欧洲“探险家”在藏区的记载显示,品质优良、功效显著的传统藏茶历来仅有年产量的5%左右,绝大部分被各大宗教势力的寺院垄断。青藏高原的社会权贵、中上阶层、农牧奴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他们日常饮用的茶品等级品质和功效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品质优良的传统藏茶,历朝历代都被作为政治茶、军事茶、经济茶、民生茶、文化茶、信仰茶……一直被社会权贵严格掌控并发挥着极致的社会作用。

  上千年的史实证明:传统优质藏茶天生不俗、善养人命。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体验和比较才是更加靠谱的认知。品质选择对了、使用方式对了,才能起到体现特性和功效的作用,否则,后果可能就“杯具”啦……有品者,来畅饮。

  藏茶的历史二篇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认为:吐蕃时代的松赞干布时期是藏茶起源之时。或者说藏茶自唐代输入吐蕃。大家无疑会认同,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和大唐文成公主的和亲的时代,可以说是藏茶的起源。从汉文化的角度,是文成公主为西藏带去了茶叶,从而说藏茶起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但是,文成公主为什么会携带茶叶入藏,换一个角度探索我们就能发现藏茶的真正起源,是人类在藏区的生存需求。

  其实,在文成公主之前,已经有不少的藏汉使者的来往。在外地茶叶入藏之前,吐蕃人也会采摘本地野生的土茶饮用。由于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各种生物生存条件极为严酷,人类更是面临缺氧、蔬菜水果(也就是缺维生素、矿物质)、食物单一,严寒的气候条件需要以牛羊肉、乳酪、青稞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能量来源)等挑战。

  最先的土茶是藏茶的萌芽,这是因为藏区的人类生存,需要一种植物性的饮料,来解决三高食物所产生的对身体的不适和副作用。但藏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并不能使土茶成为藏茶的主流。为了生存,必须向外寻找更好的茶。吐蕃时代关于吐蕃国王因病寻找茶叶的故事广为流传,就印证了这种需求。为了寻找茶叶,不惜越过千山万水,深入汉区。同时,进入藏区的使者,也因严酷的生存实践,发现携带茶叶熬煮饮用,可以大大减轻入藏的剧烈反应(今天的高原反应),增加生存的机会,以便完成使命。

  从当时的记载可以发现,进入藏区的使臣在帐篷里熬茶饮用,而吐蕃国王已经可以拿出珍藏的来自四川、浙江、安徽、湖南等几乎全国各地的茶叶。所有的茶叶在藏区出现,是因为藏区的生存需要这些茶叶。当然,在这种生存需求的选择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大部分不适合的茶叶必然被淘汰出局,退出藏区;必然会有一种最好的茶叶脱颖而出,历千年而不衰,成为今天的藏茶。藏茶,起源于藏区先民的生存需求。其出现的时代,至少是在吐蕃时期,也就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公元641年。

  两千多年以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茶叶品种都曾经到达过青藏高原,在上千年的“物竞天择”中,一个上百万人口繁衍生息、生存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多个民族,却唯独选择了传统藏茶(史称南路边茶等)作为生活茶,并在“极权”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一直被上层阶级牢牢掌控,充分说明了传统藏茶拥有强大而独特的魅力。

  事实证明:历史上青藏高原掌控传统优质藏茶的高层次人群,人均寿命普遍较长寿许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1960年10月废除近千年的“农牧奴制”,广大民众普遍可以饮用到品质较好的传统藏茶,人均年消费量是8000克左右,有的达到15000克,短短数十年人口总量不断的增长、人均寿命大幅度的提高,说明传统藏茶对健康是多么重要和有效。著于1454年的《汉藏史集》中,就有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详细的考证。其中对“藏茶”的作用有如下的记载:能治疗涎病、疯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

  所以,对于现代的消费者来说,纯正的优质原料和地标是饮用和收藏的根本前提、制作工艺完善到位是饮用功效的质量基础、历经仓储环境的变化和条件是陈化品质的关键因素,三者缺一不可。

雅安藏茶的历史(之一)

雅安藏茶,是具有悠久历史,与康藏、西藏、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互有紧密联系的茶叶。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雅安藏茶、大茶、雅茶,是产于雅安,唐宋以来专供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等地藏区的茶叶。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运用雅安藏茶制作原理研制开发的系列藏茶新产品,不仅继承了藏茶特有的传统口感、风味、功效和内含物质,而且在品种、包装、饮用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边茶内饮”、“藏茶汉饮”的产销思路,促进了藏茶产品的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雅安藏茶系列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和俄、韩、日、蒙、东南亚以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可见四川产茶历史悠久。《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相传,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

二连载之一

品藏分享:饮用、收藏首选纯正的传统优质藏茶。雅安藏茶品种丰富,产品多样,当前商品市场化竞争激烈,厂家众多,品牌、品类令人眼花缭乱。广义的“雅安藏茶”泛指产于雅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特制作工艺、特定品质风格的黑茶类产品,包括传统边销茶和新型特种藏茶。狭义的“雅安藏茶”指运用传统制作工艺原理研制开发的新型特种藏茶系列产品。传统藏茶与其他茶一样,地标性很重要,血统纯正是收藏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伪劣的藏茶不具备血统藏茶的诸多功效,再高端的伪劣的藏茶只能达到形似,而达不到神似。

雅安:中小学生茶研学引领茶旅融合

4月16日,雅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来到雨城区多营镇中国藏茶村,开展“探寻茶马古道•非遗小传人”研学实践活动”。

5000多公里茶马古道的沧桑历史、因茶而盛也因茶而衰的古道背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法藏茶制茶技艺等深深吸引生活在茶文化故乡的孩子们,54名非遗小传人犹如穿越历史时空,跟随雅安文旅熊猫西游的研学导师探索“中国非遗•千秋藏茶”的奥秘,茶文化根植于心。

为期半天的课程中,同学们进入世界茶种园,寻百茶、识百茶,了解中国六大茶种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在专业老师带领下,背篓组队体验采摘乐趣。

最有意思的课程内容当属“以茶作画”,茶与美学艺术相结合,小传人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创新创意制作出手工作品,行走的课堂中加深课程记忆。同时,在研学手册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研学日记,知识点得到巩固。参加活动的李淑望同学开心的告诉记者“很开心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学习了藏茶的历史,还锻炼了动手能力。”随团一位家长还编起了顺口溜“户外研学活动好,摘茶能手满山跑,老师个个业务精,学生听完记忆深。学校组织有保障,各位家长来护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实践课程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研学实践的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在游览玩乐的同时兼备体验的乐趣。负责组织本次研学活动的雅安外国语实验小学王婧老师认为:“此次让小传人们感悟深蕴其间的脉脉茶香和悠悠茶文化,丰富知识,拓展能力,开阔视野,增强热爱家乡的健康情感,有助于从小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参与传承非遗文化,成为一名真正的“非遗传承小传人“。

随着研学旅行的逐步普及,雅安市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本底和茶文化底蕴,先后创建蒙顶山、蒙顶山茶史博物馆等一批省市挂牌研学实践基地,开设以“寻茶蒙顶山”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根据不同学龄组织市内外学生开展“千名学子蒙顶山采茶”“小小茶博士研学之旅”“蒙顶山‘寻茶探秘’研学之旅”等主题茶文化研学活动。今年以来,先后吸引成都、眉山等市外学校和市内雨城四小、成实外等学校规模研学活动,让茶文化与茶知识成为行走的课堂,茶研学引领茶旅产业融合。

摄影:陈春军

找到约3,530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