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黑茶的前世今生

杨子笠

作为资氺的一条主要支流,两千三百年前的渠江流水,一定是直接见证过安化黑茶从农家土屋到皇室宫廷的全过程的。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众多的帛书、帛画、竹简、服装、漆器、乐器等汉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固然令人惊喜和惊叹,那个已然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如新的惊世奇迹固然更加震撼全球。而紧随这种奇观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的,却还有两个最不起眼也最让人费解的竹篓和装在竹篓里的黑色颗粒。

没有人想到,这黑色颗粒居然是来自渠江河畔的一种古茶。

更没有人想到,这种来自安化民间的农家茶叶,居然还是一种皇室贡品。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的《茶谱》就有如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宋代《茶赋》也有如是记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明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也说到:“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这些文献中说到的渠江,就是现在的安化县的渠江茶镇,如果不是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又有谁知道,看起来黑不溜秋的安化黑茶,竟然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了汉代朝廷的贡茶并被誉为唐代“渠江皇家薄片”呢?

从已知的史书文献记载来考证,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 “渠江薄片”。可现在,马王堆汉墓里惊现的安化黑茶,却让现在已经成为市场抢手货的安化黑茶又向前推了900多年,也就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

当然,对于安化黑茶的历史认定,无论是在中国茶界还是史界,都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和分歧。最终认定马王堆出土的那两竹篓米状的黑色颗粒是安化黑茶,当然是缘于安化黑茶那诸多无懈可击的人文依据。

从地域位置来考证,汉唐时期,安化立县时就隶属长沙郡。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傍,不种自生”的野性,放荡不羁的安化茶,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原汁原味的野味,就像安化山野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子,甘冽而又醇厚,朴拙而又甜润。所以,这种茶固然会成为当时上层人士的首选佳茗。

从茶叶存放时间来考证,绿茶或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长久的存放期,更何况两千多年居然还没碳化,还保持那么完整的颗粒,还散发着那么清雅的沉香。长时间存放都不变形不变质不变味的茶叶,只有黑茶,可黑茶又唯安化独有。

从历史背景来考证,汉末三国时期,吴、蜀两国都曾屯兵益阳。尤为重要的史实是,关羽曾经还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他的将士们治过病。而竹篾竹篓又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原料和包装工具,马王堆出土的黑茶正好也是装在竹篓里。而且,早期的安化黑茶几乎都是用松枝、松木火烘烤制作的,松枝或松木火烘干制作的安化黑茶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这种具有杀菌防腐作用的茶叶,无疑会成为当时那些死去的皇室贵族为保持棺椁干燥不可或缺的陪葬品。再说,马王堆出土的茶叶都是黑色小颗粒,这一外形特征也与历来的安化散装黑茶的外形特征如出一辙。

如果这些考证还不可以充分验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两竹篓黑茶源于安化,中央电视台记者先后数次在安化渠江考证得到的诸种实证,应该足可以得出一个有迹可循的结论了。央视记者在安化渠江镇神吉山张家冲,发现一个大型古屋基地,其周边不仅有水车房、古学堂、茶祖庙、制茶坊、茶祖塔、古茶亭等遗址,还有古代石制制茶工具。

而且,仅在安化渠江境内,记者们就发现了十处与黑茶起源有关的名胜古迹。其中有桃坪村神吉黑茶宗祖古庙,桃坪神吉茶马古廊,桃坪神吉古茶园,大仓村古杉茶马亭,连里茶马古亭,连塘茶马古亭,大安茶祖牌坊……

种种实物和遗址佐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竹篓黑米状的小颗粒,就是古代安化渠江镇的黑茶无疑。